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

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

一、上海 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武勇杰,赵公民[1](2022)在《能源革命突破口的系统构成、内在机理与优先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确能源革命突破口优先序是山西落实能源革命战略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关键点和切入口。在分析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的系统构成与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能源革命战略下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的五大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研究发现,突破口的优先序依次是科技创新浓度、清洁低碳热度、体制改革深度、能源供给强度和开放合作广度。同时发现,非化石能源占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源领域实验室建设、能源资源产品定价机制、融入国家重大战略都是影响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实现突破的主要因素。因此,山西要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最根本的是要重视能源科技创新,并通过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升能源供给体系质量和扩大能源领域对外合作来共同发力实现。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2](2021)在《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制氢规模不断扩大、制氢成本不断降低,氢能将有望与电能共同成为二次能源主体,通过氢电互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降低碳排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主要有三类工业制氢路线:化石燃料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和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依托清洁能源发展起来的其他制氢新技术,如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核能制氢等也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此外,制氢系统组成复杂,建模和优化难度高,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的预测、评估和优化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上述制氢路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通过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环保性比较,结合国情对我国未来氢气供应结构做出展望。同时,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制氢工艺发展提供新思路。

张意翔,毕示承,李静[3](2021)在《金融市场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进程中,发展清洁能源是解决能源结构单一、能源短缺和排放污染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必要手段,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可以为市场主体进行清洁能源生产提供融资支持。研究金融市场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机理,有利于发挥其金融支持作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基于1995—2016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市场发展对清洁能源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长期来看,金融市场发展能显着促进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生产,将金融市场细分为股权市场和信贷市场后,发现股权市场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大于信贷市场;(2)在碳强度增长更快、创新增长率更高、化石燃料依赖性更低的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更能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应发挥金融市场促进清洁能源产出的作用,推动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创新,严格规范化石燃料的生产和使用,有效促进清洁能源发展。

郭应军[4](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文中研究表明《低碳社区建设试点指南》、《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指出了绿色化、清洁化、便利化、低碳化是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的根本方向。截止2015年中国南方已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达2.25×104km2,进入了石漠化治理成效巩固与降低能源贫困的攻坚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计划治理石漠化不低于2.0×104km2,亟需开展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对推动石漠化治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理论框架以及能源阶梯理论、能源堆积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等,针对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机制,能源消费结构、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多元能源优化机制、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以贵州高原山区及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7-2021年分6次在3个研究区的25个行政村、671家农户近2000人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数据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数理模型等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发展模式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系统研究,重点阐明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户均农业废弃物(秸秆与畜禽粪便)可能源化量,揭示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提出低碳社区发展模式与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与推广,为石漠化治理与低碳社区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发现了喀斯特石漠化农村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贫困严重、能源普遍服务难等问题:薪柴与煤炭成为主要燃料,阐明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能源消费模式: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形成以煤炭为主的炊事、取暖、烘玉米的模式,以薪柴为主生产用能(煮猪食)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5646kgce,其中煤炭为3772kgce,薪柴为1381kgce;中-强度石漠化区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薪柴为主的取暖模式,户均能源消费量为3593kgce,其中薪柴为2791kgce;无-潜在石漠化形成以薪柴为主、电力为辅的炊事用能模式,以薪柴为主、煤炭为辅的取暖用能模式,以煤炭(烤烟加工)和薪柴(煮猪食)为主的生产用能模式,户均能源消量为5069kgce,其中薪柴为3495kgce,煤炭为385kgce。突破了能源消费结构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割裂的局限,原创性的提出的状态方程,将薪柴消费、森林生态阈值、状态值与石漠化等级的关系量化。(2)揭示了户均农业废弃物可能源化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户均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成明显下降趋势;户均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明显增加趋势;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关联性较弱。农业废弃物可能源量与石漠化等级成复杂关系,秸秆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逐渐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即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81.07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777.74kgce)<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332.91kgce);禽畜粪便可能源化量随石漠化等级提高而增多,山地槽谷无-潜在石漠化区(1028.86kgce)<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1535.7kgce)<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2103.29kgce),农业废弃物总量与石漠化等级关系不明显(2300~2400kgce)。(3)提出了救济、实物置换、舆论、竞争等机制,并从多元主体视角提出了优化策略。救济机制:中央政府通过立法保障、重大战略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政策等促进能源结构整体优化,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等推进能源项目落地。实物置换机制,农户以秸秆与畜禽粪便置换能源企业的能源最终产品。舆论机制,发挥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舆论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低成本、高效运行的决策机制。竞争机制,低收入、中低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不明显但内部差异较大,中收入农户对薪柴种类选择上影响上较为明显但内部差异明显,中高收入、高收入农户对薪柴选择上影响差异明显但内部差异小。优化机制研究突破了以技术研发为主的路径依赖,从微观机制研究和宏观的优化策略相结合视角进行研究。(4)创建了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防治商品能源化与混农林业复合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毕节低碳社区模式)、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治理电热化与特色高效林产业规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关岭-贞丰低碳社区模式)、山地槽谷石漠化防治可再生能源化与世界遗产旅游业权衡经营低碳社区模式(施秉低碳社区模式)。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构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3种模式8种亚模式,毕节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3000~4200kgce、年成本为4600元左右,关岭-贞丰模式年消费量为900~1300kgce、年成本为1800~2900元,施秉模式模式户均年消费量为2100~3200kgce、年成本为1900~2400元。提出了数理模型,将环境效益货币化,表明优化后的能源结构具有促进低碳社区发展的功能。

常庆欣,邬欣欣[5](2021)在《新发展理念对抢抓碳达峰窗口期的引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破解时代难题的前沿理论,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推动变革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能够破除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误区,引导社会各界对抢抓碳达峰窗口期的市场预期,有效推进对碳达峰面临的相互交织的各种矛盾、风险、挑战的准确识别。这种具有实践引领效应的新发展理念,从探究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谋划低碳发展的大循环格局、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把握和扩大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集、建立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等方面,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提供了根本指南。

康旭华[6](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2020)在《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文中认为目录前言一、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一)能源安全新战略(二)新时代能源政策理念二、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二)能源节约和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着(三)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四)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

杜德春[8](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丛日杰[9](2020)在《中国区域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影响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气候增多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环境污染加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使得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中国工业大而不强,数量扩张明显,增长质量不高,发展模式依旧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收益的模式。近年来,能源短缺、气候异常、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碳排放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对1998-2018年我国区域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莫兰指数对区域集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对各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为制定和实施区域的差异化减排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工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工业、能源、技术、碳排放、人口五个方面构建我国区域工业生态系统,深入研究工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将碳排放量数据引入到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中,并对碳排放约束下我国工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测算,为政府制定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协调区域内经济、能源、环境等关系提供依据。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决策工业生态布局,实现碳减排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及基本理论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理论、DEA方法等对区域碳排放及其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的来源,选题的意义,论述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并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国内外区域碳排放、区域碳排放差异、区域工业生态系统构建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三章对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四章利用2006年IPCC指南中的测算方法,对199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利用五级划分表直观地对区域碳排放存在的差异及演变趋势进行展示,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区域碳排放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测算;第五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利用Vensim软件工具,建立我国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动力模型,主要包括工业、能源、技术、碳排放、人口五个子系统。对变量进行仿真模拟,对我国未来的碳排放情况进行预测,同时针对不同的政策情景进行仿真;第六章构建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方法中的BBC模型,将碳排放作为投入指标对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另外,依据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SBM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的系统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对低碳约束下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进行研究;第七章从多方面给出我国区域碳减排与工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对策。第八章总结出文章的主要结论,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我国碳排放呈现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1年,呈平稳增长态势,第二阶段为2002-2011年,呈现迅猛增长,第三阶段为2012-2018年,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年均碳排放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但增长率方面西部最高,中部增长率最低。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正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各省份之间碳排放情况不平衡,差异性很大。人均碳排量较高的省份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能源丰富的地区,而较低的省份多为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区域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距在逐步缩小,有明显收敛趋势。通过空间统计学方法莫兰指数对1998-2018年我国区域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进行计算都大于0,标准化检验值均为正,且均大于1.96,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并非是随机状态,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1998-2008年之间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并且集聚趋势在增强,但2008-2018年集聚趋势有所减弱。而碳排放强度自1998-2018年之间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并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区域碳排放的情况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低低集聚区域逐渐增多,而高高区域都在不断减少。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的得到不同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不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利用Vensim软件工具,建立工业生态系统动力模型,主要包括工业、能源、技术、碳排放、人口五个子系统。对模型中的人口、GDP、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量的历史检验误差都没有超过-10%到+10%,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看出模型的仿真结果较好,能够用来对我国区域工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单一的政策并不会给碳排放情况带来明显降低,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必须采用多种方案并举,这样才能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采用DEA中的BBC模型,将碳排放作为投入指标对运行效率进行测算,计算得到2009-2018年我国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自2011-2013期间,我国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后期逐渐下滑。各省份之间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的工业生态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据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SBM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的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大部分区域生态效率值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下降最明显。碳排放约束对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看,施加碳排放约束会促进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提高。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在对我国区域30个省份的碳排放核算后,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进行五级划分,用绿、蓝、黄、橙、红五色直观地对区域碳排放存在的差异和演变过程进行展示,并重点探讨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机理。2.将碳排放子系统引入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动力模型中,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工业、能源、技术、碳排放、人口五个方面构建系统动力模型,对碳排放与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动力反馈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重点分析,针对不同的低碳减排情景进行仿真模拟,为制定区域工业生态发展策略提供依据。3.首次将区域碳排放量引入到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中,选取能源消费总量、工业企业就业人口、R&D经费投入、碳排放量作为投入指标,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利用DEA中的BBC模型对系统运行效率进行测算。4.依据我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将碳减排约束目标首次加入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中。结果显示,短期内考虑碳排放约束会使得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下降,但从长期来看,施加碳排放约束会促进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提升的主要原因。

宋伊珺[10](2020)在《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思考能源技术生态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需要确立能源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之外,还需重新审视能源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伴随着能源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迎来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以及社会化进程的加速进步,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破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无一不跟能源技术的应用与能源的消耗有着密切的联系。能源技术作为能源发展的核心,是推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础,这使得能源技术生态化的实现成为人类社会、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论文立足于现有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以及技术生态化实现的理论基础之上,分析出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并寻找出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在能源技术生态化的实现中主要受到技术系统层面、社会系统层面以及自然系统层面的制约。技术系统层面受制于能源技术种类之间、科研机构与能源企业研发部门之间以及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本部门之间协同作用的缺失。社会系统层面,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着能源技术生态化的转型,政治博弈使得能源技术生态化发展缺少国际支持,而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带来的新的经济风险也进一步制约着其生态化的实现。除此之外,自然系统层面中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过程会引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能源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是阻碍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问题所在。文化层面的缺失、政策制定及实施的不足以及技术研发的困境是造成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面临问题的原因。文化层面中技术乐观主义、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的盛行和泛滥;政策层面中资本投入的不当以及制度与评价体系的缺失;技术研发层面中研发水平不足、生态化思维及产学研联系缺失使得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受阻。应对以上不足,要想解决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就要针对文化、政策制定及实施、技术研发层面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文化层面不仅要以重视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塑造作用来帮助人类走出技术乐观主义,更要以价值理性来指导能源技术生态化的发展,并且引导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念。配之完善的政策法规约束、具有前瞻性的能源技术生态化评价体系,以及正确的资金投入促进其生态化实现。在技术研发层面也要以生态化的思维构建研发过程、提升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以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并且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成实现能源技术生态化。

二、上海 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 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革命突破口的系统构成、内在机理与优先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能源革命战略下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的系统构成与内在机理分析
    (一)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的系统构成
    (二)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的内在机理分析
三、能源革命战略下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优先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能源革命突破口优先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与设计原则
    (二)能源革命突破口优先序评价的指标解释与框架构建
        1. 能源供给强度。
        2. 清洁低碳热度。
        3. 科技创新浓度。
        4. 体制改革深度。
        5. 开放合作广度。
四、能源革命战略下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优先序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一)具体测度
        1. 构建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优先序的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
        2. 构建山西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突破口优先序的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二)分析结果
        1. 二级指标分析。
        2. 三级指标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2)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传统化石燃料重整制氢
    2.1 煤制氢
        2.1.1 煤气化制氢
        2.1.2 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
    2.2 天然气制氢
        2.2.1 SMR的基本原理
        2.2.2 SMR的催化剂
3 工业副产氢
    3.1 变压吸附法
    3.2 低温分离法
    3.3 膜分离法
    3.4 金属氢化物分离法
4 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
    4.1 碱性电解池
        4.1.1 关键电极材料
        4.1.2 电解池结构设计
        4.1.3 AEC堆的发展现状
    4.2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4.2.1 关键电极材料
        4.2.2 电解池关键结构
        4.2.3 PEMEC堆的发展现状
    4.3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4.3.1 关键材料
        4.3.2 电解池结构优化设计
        4.3.3 SOEC堆发展现状
5 其他制氢新技术
    5.1 太阳能光解制氢
    5.2 生物质发酵制氢
    5.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氢
    5.4 热化学循环制氢
6 不同制氢方式比较
7 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应用
8 结论及展望

(3)金融市场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假设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
    (二)碳强度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关系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关系的影响
    (四)化石燃料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关系的影响
四、模型模型、变量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1. 横截面相关检验与面板单位根检验
        2. 共同相关混合效应平均池
    (二)变量含义和数据来源
        1. 变量含义
        2. 数据来源
五、实证结果:金融市场发展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
    (一)描述性统计
    (二)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生产的关系
    (三)信贷市场、股权市场与清洁能源生产
六、异质性检验
    (一)碳强度增长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对金融市场与清洁能源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七、结结论论和和建议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的农村能源结构与低碳社区
    第三节 农村能源与低碳社区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启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现状与优化潜力
    第一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一 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
        二 家庭能源消费分析
        三 能源消费模式
        四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方向
    第二节 石漠化农村能源贫困
        一 经济不可支付性
        二 能源可获得性
        三 室内环境污染
        四 影响能源贫困因素
    第三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秸秆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秸秆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秸秆资源空间分布
        三 秸秆全量化利用潜势分析
        四 秸秆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秸秆资源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节 基于全量化利用的畜禽粪便资源能源化的潜力分析
        一 畜禽粪便资源量及种类构成
        二 空间分布特征
        三 禽畜粪便全量化利用潜力分析
        四 畜禽粪便资源比较与分析
        五 禽畜粪便可能源化资源量
第四章 石漠化农村能源结构优化机制与策略
    第一节 多元主体能源结构优化机制
        一 救济机制
        二 实物置换机制
        三 舆论机制
        四 竞争机制
        五 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第二节 多元主体的职责与策略
        一 中央政府
        三 地方政府
        三 社区农户
        四 科研机构
        五 能源企业
第五章 能源结构优化与农村低碳社区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耦合关系分析
        一 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二 耦合度测量方法
        三 耦合度测量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支撑
        四 模式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三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及集成
第六章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农村低碳社区模式现状与措施布设
        四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农村低碳社区发展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进展与结论
    第二节 重要成果与创新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新发展理念对抢抓碳达峰窗口期的引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思维引导破除有关碳达峰、碳中和认知误区
    (一)碳达峰不是冲高峰
    (二)碳达峰、碳中和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三)碳达峰、碳中和达成期限没有超出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四)碳达峰不只是减少碳排放
二、新发展理念的问题意识推动对碳达峰突出挑战的准确识别
    (一)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领域复杂多样
    (二)新能源供需空间错配
    (三)气候变化制约碳减排进程
    (四)各国减污降碳行动的利益博弈加剧
    (五)产业上下游亟需合理共享绿色转型红利
三、新发展理念的系统观念指引抢抓碳达峰主动权的路径
    (一)前瞻性探究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
    (二)全局性谋划低碳发展的大循环格局
    (三)协同性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
    (四)整体性把握和扩大新能源国际合作各方的利益交集
    (五)实效性建立碳普惠的正向引导机制

(6)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7)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前言
一、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能源安全新战略
    (二)新时代能源政策理念
二、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二)能源节约和消费结构优化成效显着
    (三)能源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四)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
    (五)能源治理机制持续完善
    (六)能源惠民利民成果丰硕
三、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一)实行能耗双控制度
    (二)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三)完善节能低碳激励政策
    (四)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
    (五)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
四、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一)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
    (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化石能源
    (三)加强能源储运调峰体系建设
    (四)支持农村及贫困地区能源发展
五、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
    (一)完善能源科技创新政策顶层设计
    (二)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三)开展能源重大领域协同科技创新
    (四)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提升能源技术装备水平
    (五)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六、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一)构建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
    (二)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三)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
    (四)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七、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一)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
    (二)着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三)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四)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五)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主张
结束语
    专栏1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
    专栏2 化石能源清洁发展成效突出
    专栏3 重点领域节能持续加强
    专栏4 能源绿色低碳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专栏5 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加快建设
    专栏6 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
    专栏7 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取得显着成就
    专栏8 重大能源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
    专栏9 电力领域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专栏10 油气领域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专栏11 用电营商环境显着改善
    专栏12 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持续放宽
    专栏13 中国推动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努力

(8)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9)中国区域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影响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区域碳排放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工业生态系统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区域碳排放与工业生态系统运行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低碳经济理论
        3.1.1 低碳经济内涵
        3.1.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1.3 环境经济学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2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2.3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3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及其运行
        3.3.1 工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3.3.2 工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3.3.3 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影响机理
    3.4 其他相关理论
        3.4.1 空间统计学理论
        3.4.2 灰色关联理论
        3.4.3 系统动力学理论
        3.4.4 DEA方法
第4章 中国区域碳排放核算分析
    4.1 区域碳排放测算方法
        4.1.1 区域碳排放核算原则
        4.1.2 区域碳排放核算方法
    4.2 区域碳排放核算及空间状况分析
        4.2.1 全国碳排放核算分析
        4.2.2 东中西部碳排放核算分析
        4.2.3 省域碳排放核算分析
    4.3 区域碳排放空间相关分析
        4.3.1 区域碳排放总量空间相关分析
        4.3.2 区域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分析
        4.3.3 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空间相关分析
    4.4 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4.1 区域碳排放总量影响因素分析
        4.4.2 区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4.3 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模型构建与仿真
    5.1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SD模型构建
        5.1.1 系统运行的SD模型构建原则与思路
        5.1.2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的主要因果关系
        5.1.3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流图与方程编写
    5.2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SD模型的检验与仿真
        5.2.1 模型检验
        5.2.2 系统仿真与预测
    5.3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
        5.3.1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情景分析
        5.3.2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政策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影响分析
    6.1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与分析
        6.1.1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6.1.2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
        6.1.3 松弛变量分析
    6.2 碳排放约束下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与分析
        6.2.1 区域碳排放目标测算
        6.2.2 碳排放约束下模型构建
        6.2.3 碳排放约束下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测算
    6.3 区域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影响
        6.3.1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变化分析
        6.3.2 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政策建议
    7.1 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7.2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7.3 激励区域企业技术创新
    7.4 降低区域能源消耗强度
    7.5 提高区域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
    7.6 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公民环保意识
    7.7 建立区域碳排放市场
    7.8 健全区域碳排放法律、法规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技术生态化实现的相关理论
        2.1.1 技术生态化实现的内涵
        2.1.2 技术生态化实现的特征
        2.1.3 技术生态化实现的原则
    2.2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相关理论
        2.2.1 能源技术的种类
        2.2.2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内涵
        2.2.3 能源技术系统内部生态化实现
        2.2.4 能源技术生态化在社会系统的实现
        2.2.5 能源技术生态化在自然系统的实现
第3章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
    3.1 在技术系统中实现存在的问题
        3.1.1 能源技术种类之间的技术系统缺乏协同
        3.1.2 科研机构与能源企业技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
        3.1.3 不同能源企业技术部门之间系统缺乏协同
    3.2 在社会系统中实现存在的问题
        3.2.1 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得能源技术生态化转型困难
        3.2.2 政治博弈使得能源技术生态化缺少国际技术支持
        3.2.3 新的经济风险使能源技术生态化发展缓慢
    3.3 在自然系统中实现存在的问题
        3.3.1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引发新的环境污染
        3.3.2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带来新的生态破坏
        3.3.3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不可预测性引发生态问题
第4章 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文化层面
        4.1.1 能源技术开发中技术乐观主义的泛滥
        4.1.2 能源技术发展中工具理性的推崇
        4.1.3 能源使用中消费主义的盛行
    4.2 政策制定及实施层面
        4.2.1 能源技术生态化的资本政策投入不当
        4.2.2 能源技术生态化的评价体系缺失
        4.2.3 能源技术生态化的法规不完善
        4.2.4 能源技术生态化的制度不健全
    4.3 技术研发层面
        4.3.1 研发过程缺少生态化思维
        4.3.2 研发水平不足造成能源技术生态化困难
        4.3.3 产学研联系缺失
第5章 推进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的对策
    5.1 加强能源技术生态化的文化建设
        5.1.1 走出技术乐观主义
        5.1.2 摒弃工具理性
        5.1.3 树立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念
    5.2 加强能源技术生态化的政策实施及监督机制建设
        5.2.1 优化能源技术政策资本投入
        5.2.2 建立完整的能源技术生态化评价体系
        5.2.3 完善能源技术生态化的政策法规
        5.2.4 健全能源技术生态化的制度建设
    5.3 加强能源技术生态化的技术研发建设
        5.3.1 以生态学思维构建能源技术研发过程
        5.3.2 提升科研水平推进能源技术生态化
        5.3.3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能源技术生态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上海 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革命突破口的系统构成、内在机理与优先序评价研究[J]. 武勇杰,赵公民. 经济问题, 2022(01)
  • [2]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J].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 化学进展, 2021
  • [3]金融市场对清洁能源生产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张意翔,毕示承,李静. 武汉金融, 2021(12)
  • [4]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社区模式[D]. 郭应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新发展理念对抢抓碳达峰窗口期的引领效应研究[J]. 常庆欣,邬欣欣. 理论学刊, 2021(06)
  • [6]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人民日报, 2020
  • [8]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中国区域碳排放对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影响统计分析[D]. 丛日杰. 辽宁大学, 2020(08)
  • [10]能源技术生态化实现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宋伊珺.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上海清洁能源技术取得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