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诊断乳腺炎10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德梅[1](2020)在《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钼靶、超声及MRI三种检查方法单独与不同联合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9年10月均行乳腺钼靶、超声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10例乳腺疾病患者,共252个病灶,参照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统计分析钼靶、超声、MRI单独与钼靶+超声、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不同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钼靶、超声及MRI单独与不同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均较高,以钼靶+超声的敏感度最高;钼靶+超声与钼靶、超声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敏感度稍高于钼靶、超声,但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特异度、准确度显着高于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各组间的特异度、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单独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钼靶、超声、MRI、钼靶+超声、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0、().811、0.952、0.887、0.954、0.952及0.958;AUCMR1显着高于AUC钼钯、AUC超声,及AUC钼钯+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钼钯、AUC钼钯+超声高于AUC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UC钼靶+超过。与AUC钼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C钼钯+MRI、AUC超声+MRI及AUC钼靶+超声+MRI与AUC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较高,钼靶及超声的诊断效能中等,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最高。钼靶、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不高。钼靶+超声较单独钼靶或超声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但不能提高特异度。钼靶+超声的敏感度与MRI相仿,可以满足乳腺癌的筛查及临床诊断需要,而MRI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显着高于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且MRI对乳腺病变有较好的良、恶性鉴别能力,因此对于钼靶或超声定性困难的病变可增加MRI检查提高特异度及准确度。
于远航[2](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张军[3](2020)在《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乳腺炎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现代医学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广大患者来说,该病病程长、难以治愈、且极易反复发作及多个窦道形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手术又多会导致乳房严重变形、甚至乳房全切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美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故非哺乳期乳腺炎成为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疾病,而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多,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尚缺乏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探索。在临床实践中,我院长期运用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故我们在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清热化痰散结方改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并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拟进一步对不同时期非哺乳乳腺炎腺体组织CD4+、CD8+、CD4+/CD8+及IgG、IgM的状态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后腺体组织免疫指标、NF-kBp65表达强度及VEGF含量的影响进行观察,以此评价清热化痰散结方调控非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反应进而控制病变进展、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组织免疫反应、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及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乳头溢液、乳头凹陷、流产次数、泌乳素水平,对照同时期住院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及健康女性体检者各60例,观察两组的差异。采取数字化非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将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该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治疗组年龄33.26±8.55岁,病程34.56±31.67天;对照组年龄34.63±7.44岁,病程33.23±31.02天;肿块直径:<2cm者1例,(?)2cm而<4cm者7例,(?)4cm而<5cm者6例,(?)5cm者16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3例,皮肤鲜红者11例,皮肤稍红者8例,而皮肤紫红或暗红者8例;对照组肿块直径大小:<2cm者1例,(?)2cm而<4cm者5例,(?)4cm而<5cm者5例,(?)5cm者19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4例,皮肤鲜红者13例,皮肤稍红者6例,皮肤紫红或暗红者7例。对照组予抗生素、外科换药(1次/日)、微波治疗(2次/日)、外敷青宝散(2次/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清热化痰散结方(每付中药方煎成200ml汤剂,2次/日,100ml/次)。疗程为一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第1天及第30天分别填写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评分表,并分别对肿块患者行穿刺活检取炎性腺体组织、对脓肿患者切开引流时或窦道患者换药时剪取部分腺体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G、IgM、VEGF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及NF-kBp65表达的强度。结果:1危险因素: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BMI值为17.33~35.29,平均为24.8±4.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54.1%的患者体重过重或偏胖,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38.33%的患者有乳头凹陷,较健康体检者乳头凹陷的比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25%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而健康体检者中只有10%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但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红肿评分(1.53±1.45、1.60± 1.52)较对照组(2.60±1.83、2.66±1.91)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肿块直径评分(4.00±2.16)较对照组(2.40± 1.92)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窦道评分(1.20±1.15)与对照组(1.23±1.16)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治疗组有5例痊愈,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疗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2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总疗效率为53.33%,治疗组临床疗效评分(3.73±1.55)与对照组(2.20±1.60)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组织IgM、IgG、VEGF: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单纯肿块者组织IgM、IgG含量最高,伴窦道者IgM、IgG的含量最低;而伴脓肿(溃破)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高,单纯肿块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低。治疗后治疗组组织中IgM、IgG的含量(51.45±25.78ug/g、996.23±331.17 ug/g)明显低于对照组(69.68±25.25 ug/g、1404.45+464.77 ug/g)(P<0.05),而 VEGF 的含量(263.41±215.99 ug/g)显着低于对照组(491.14±323.65 ug/g)(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炎症组织CD4+T、CD8+T:治疗组治疗后炎症组织CD4+T免疫组化评分(2.70±2.31)较对照组(5.70±3.34)显着下降,CD8+T免疫组化评分(9.80±4.47)较对照组(5.40±2.90)则显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前治疗组非哺乳期乳腺炎腺体间质内CD4+T及CD8+T 阳性细胞染色均较深,CD4+T阳性细胞比例高,CD8+阳性细胞占比较低,CD4/CD8比值高,治疗后CD4+T阳性细胞染色变浅,CD4+T阳性细胞占比降低,CD8+T 阳性细胞染色深,CD8+T阳性细胞占比升高,CD4/CD8比值降低。5炎症组织NF-KBp65:治疗组治疗后炎性腺体组织NF-KBp65免疫组化评分(2.07±0.97)较对照组(4.26±0.65)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组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内皮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内呈散在或聚集的棕黄色颗粒,染色深,NF-KBp65表达强;而治疗后胞膜或胞质内有少许棕黄色颗粒沉积,染色浅,NF-KBp65表达较弱。结论:1非哺乳期乳腺炎一般危险因素的观察结果表明体型过重或肥胖、高泌乳素血症、流产在一定程度上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密切相关,均值得生活及临床上重视,并采取生活护理、饮食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运动减肥、合适的哺乳时间、避免流产等措施,早干预、早预防,对减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2清热化痰散结方明显地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症状,促进乳房皮肤红肿消退,缩小肿块,使窦道变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3清热化痰散结方能显着降低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M及IgG的含量,可有效地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初次体液免疫应答及再次免疫应答,进而减轻了免疫应答对腺体组织的损伤;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CD4+T的表达及增强CD8+T的表达,进而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促进恢复。4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非哺乳期乳腺炎炎症组织中NF-kBp65的表达,其改善组织炎症及免疫可能是通过调控NF-kBp65通路活化介导实现的。
刘畅,于韬,邬晓明,陈雁威[4](2018)在《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引起男性乳腺肿块常见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因乳腺肿块而手术的男性乳腺疾病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及临床特点,归纳引起男性乳腺肿块的常见疾病。结果:术后病理包括男性乳腺发育症41例,男性乳腺癌21例,慢性乳腺炎5例,脂肪瘤3例,纤维腺瘤1例,脂肪坏死1例。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1%。结论:男性乳腺发育症和男性乳腺癌是引起男性乳腺肿块常见的病因,超声能明确诊断大多数类型的男性乳腺发育症及乳腺癌。边界不清型乳腺发育及罕见的男性乳腺慢性炎症及脂肪坏死的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
王鑫[5](2018)在《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针对我院采用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研究,评价该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患者满意度度和复发率,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调取2015年0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就诊治疗的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辨证为阴证疮疡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以患者治疗方案为依据分为两组:接受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联合治疗组;单纯外科切开引流换药的为切开引流组。应用统计学相关方法,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方式治疗后,其在中医证候改善、治愈率、复发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情况等综合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共收集4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均为女性。其中联合治疗组为31例,切开引流组为18例。两组患者年龄符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是34.73±4.872岁,P>0.05,两组间年龄不具有差异。肿物大小不符合正态分布,联合治疗组5.74(4.5,7)cm,切开引流组为5.64(4,7.25)cm,行非参检验,P>0.05,两组间不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和切开引流组治疗前肿物大小无明显差异。治疗前症候积分,行非参数检验,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即联合治疗组和切开引流组在治疗前两组的症候水平大致相等。乳管病变的发生率为36.7%,服用避孕药抗精神类药物的情况为14.3%,泌乳素高表达为2%,自身免疫异常的为18.4%,行病原学检查脓液(需氧+厌氧)培养,均为阴性结果。对于入组的49例患者中,48例有生育史,其中47例有哺乳史。哺乳期间出现哺乳障碍的有18例。而且多发生在哺乳后4-6年。病变多以单侧发病,49例患者中有3例双侧发病,余46例为单侧发病,且两侧发病比率无明显差异。49例患者中伴有下肢红斑或结节的仅有例5例。在手术安全性评价方面,联合治疗组31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恶性不良事件。术前有1位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高于正常水平,术后正常。余30位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均正常。31例患者术前术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手术平均时间为143.6(130,16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36.1(100,200)ml,术后平均引流时间为5(4,6)天,术后拆线时间平均为11.48(11,13)天。31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无乳腺假性愈合,术区感染的患者。该研究49例患者在症候改善方面,采用经X2检验,P<0.01,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即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切开引流组。在复发率方面,联合治疗组复发人数为0,行X2检验,P<0.01,两组复发情况有显着差异,且联合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切开引流组。在乳腺外形评价,采用Harris标准,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后,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即腺体切除的患者乳腺外形较未行腺体切除的患者乳腺外形无明显差异。患者满意度评价采用JCRT标准,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后,P<0.01,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即联合治疗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切开引流组。瘢痕评价方面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联合治疗组(?)为3.45±0.96,切开引流组X±S为6.72±2.81,行T检验,P<0.01,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的瘢痕明显较切开引流组轻。结论:1.我院开展的创新术式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安全的。2.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阴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效果显着,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3.紫草阳和汤在治疗阴证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在改善症候上效果显着。
崔培,朱永军[6](2018)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索普勒超声检查,对临床超声诊断结果和准确率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术前诊断乳腺囊肿3例,乳腺癌3例,乳腺脓肿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8.08%。结论:在浆细胞乳腺炎的临床诊断中根据术前超声表现和不同阶段声像图特征,可以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林铭新,朱长富,侯秀昆[7](2017)在《高频超声诊断老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老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32例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GLM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对其进行乳腺影像学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乳腺超声分类并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32例GLM病灶的声像图分为低回声团块型18例,混合回声结节型9例,弥漫散布型5例。BI-RADS 3类9例,4a类10例,4b类5例,4c类8例。结论 GLM超声声像图无明显特异性,通过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和BI-RADS乳腺超声分级共同分析能提高GLM诊断的准确性。
邬梦云[8](2016)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 GM)病人及国内核心期刊报道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提高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认识,积累临床经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以“肉芽肿”、“乳腺炎”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1986-2015年30年间国内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肉芽肿性乳腺炎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搜集2009年5月-2015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住院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通过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对比文献报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相关检查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从1986年2015年共选取了98篇关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文献,共报道了2770例病例,其中7例(0.25%)男性,2763例(99.75%)女性,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为33.96岁。本院54病例中均为女性患者,在本院的病例报道中发病年龄在24-50岁之间,以31-35岁多发。2.本院有孕产史的患者占96.3%,有哺乳史的患者占79.6%,文献报道有孕产史的病例为97.8%,有哺乳史的病例为93.2%,且大部分于停止哺乳后3-5年内发病。3.本院的54例病例中有乳腺炎病史有4例,1例有垂体微腺瘤病史。文献回顾中可发现乳腺炎病史有38例文献,42例有乳房外伤史,13例患者有口服精神类药物史,49例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5例患者有垂体微腺瘤病史,2例患者高泌乳素血症。4.本院对41例患者行性激素检查,其中12例(29.3%)泌乳素均较正常值高。本院GM患者超重病人19例,占35.2%,肥胖病人12例,占22.2%,35.7%患者血脂异常。5.本院病例中GM的病程从4天到4年,平均5.83±10.18个月,文献报道的病程从2天到10年,平均病程为7.5个月。6.本院双侧发病患者7例,占13.0%,文献23例双侧发病的病例报道。本院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有45例,占83.3%,文献报道病变累及2个及2个象限以上的病例122例,占29.4%。本院肿块平均长径为8.36cm,文献报道肿块的平均长径为4.20cm。本院位于左乳44.4%,位于右乳42.6%,文献报道位于左乳56.6%,位于右乳43.3%,本院单纯以肿块就诊的病例仅有10例,占18.5%。本院病例中溃后期患者26例,占48.1%,收集病例中已有窦道形成的病例26例,占48.1%,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的病例18例,占33.3%7.本院报道了16例(29.6%)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文献报道了399例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本院病例中有19例(35.2%)乳头畸形的患者,可见乳头溢液4例(7.4%);文献报道了225例乳头畸形的病例和106例乳头溢液的病例。8.本院24例送检病人中有4例(16.7%)细菌培养阳性,文献也有报道23例菌培阳性的病例。9.文献报道的误诊病例以乳腺癌为多,报道了322例。10.本院54例病例均采用中药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2例(3.7%)复发,复发后均行区段切除术后治愈,未见二次复发。结论:1.近5年病例报道急剧上升,提示本病发病率上升及广大医者对本病的认识日益加深有关。2.GM绝大多数发生于女性,GM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青年到老年均可发病,但相对集中于30余岁,考虑与GM的发病因素相关。育龄期经产妇女为GM的主要发病人群。3.催乳素升高、肥胖、血脂异常、乳腺炎病史、药食物过敏史、口服避孕药史、乳房外伤史提示可能为GM发病的相关因素。4.GM的发病较为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并且有延绵难愈的特点。病程3个月内较多。5.病变部位左右相当,外上位置的肿块分布显着多于其余3个象限。6.GM患者可伴有结节性红斑,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畸形,乳头溢液等伴随症状。7.本院GM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复发率低,手术联合中药效果显着。
程静,唐利,张灿晶,白兰平,张晓明[9](2015)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NGM)患者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临床误诊的原因,以此来提升临床对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阳性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的5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声像图特征以及超声分型,总结其出现误诊的原因。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表现为3型,具体为团块、结节以及窦道管样等,其中76.9%为团块型和结节型,上述两种类型肿块边缘主要表现为蟹足征或者毛刺征,最高可达到61.5%,其中55.0%患者具有特征性表现,病灶内可见管状无回声或者小囊状无回声。23.0%的患者为窦道管样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管状低回声或者与皮肤相通的窦道。所选的患者实施超声检查与病理符合率仅仅达到30.8%,有一半被误诊为乳腺癌,尤其是窦道管样型超声容易被误诊为导管癌或者导管内瘤样变。结论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判断,能够有效提升超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
张萌[10](2012)在《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文中指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又称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等,是指乳腺的非干酪样坏死局限于小叶的肉芽肿性病变,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炎性疾病。发病率低,易被忽视,关于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没有一种定论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临床表现亦缺乏特异性症状,一般均以乳房肿块就诊,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所以本病的诊断尤其重要;超声诊断的资料较多,但无明显的特异性;影像报道较少,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尚无致死性报道,目前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1-3]。
二、超声诊断乳腺炎10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乳腺炎10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3 诊断标准与图像分析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
1 引言 |
2 流行病学 |
2.1 国外流行病学 |
2.2 国内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3.1.1 自身免疫 |
3.1.2 炎性反应 |
3.1.3 激素水平改变 |
3.1.3 避孕药 |
3.1.4 其他 |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4 临床表现 |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
4.2.1 主要临床表现 |
4.2.2 伴随症状 |
5 诊断 |
5.1 符合临床表现 |
5.2 辅助检查 |
5.2.1 实验室检查 |
5.2.2 影像学检查 |
5.3 病理检查 |
6 鉴别诊断 |
6.1 乳腺癌 |
6.2 炎性乳腺癌 |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
6.5 乳房结核 |
6.6 结节病 |
7 治疗 |
7.1 手术治疗 |
7.2 非手术治疗 |
7.2.1 激素治疗 |
7.2.2 中医治疗 |
7.2.3 其他治疗 |
8 随访与复发 |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
一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
1.1 检所关键词 |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检索步骤 |
2 临床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 |
2.2 选择患者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外形评价标准 |
2.6 观察指标 |
二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年龄分布 |
1.2 患者BMI值 |
1.3 发病季节 |
1.4 婚育史、哺乳史 |
1.5 既往史 |
1.6 过敏史 |
1.7 家族史 |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
2.1 发病部位 |
2.2 病程 |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
3 辅助检查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
3.3 病理学检查 |
4 治疗 |
4.1 中药运用 |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
5 随访与复发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发病机制讨论 |
3 临床症状讨论 |
4 诊断讨论 |
5 治疗讨论 |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基础 |
1 古代、近现代文献病名记载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针灸治疗 |
4 西医治疗 |
4.1 激素治疗 |
4.2 抗生素治疗 |
4.3 抗分支杆菌药物 |
4.4 内分泌治疗 |
4.5 手术治疗 |
5 现代医学研究 |
5.1 细胞免疫 |
5.2 体液免疫 |
5.3 细胞趋化因子 |
5.4 NF-KBp65 |
5.5 血管新生 |
6 病理学诊断 |
6.1 肉芽肿性乳腺炎 |
6.2 浆细胞性乳腺炎 |
6.3 导管扩张伴周围炎 |
6.4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分期 |
7 影像学诊断 |
7.1 超声诊断 |
7.2 钼靶检查 |
7.3 乳腺磁共振 |
8 清热化痰散结方理论依据及方药分析 |
8.1 理论依据 |
8.2 治法方药 |
8.3 方药组成 |
8.4 中药药理及功效研究 |
8.5 方义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一般临床资料 |
2.1 患者筛选路线图 |
2.2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特征 |
2.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 |
2.4 两组治疗前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 |
3 实验室检测资料 |
3.1 标本收集 |
3.2 主要设备、仪器 |
3.3 主要试剂 |
3.4 样本准备 |
3.5 试剂准备 |
3.6 实验检测步骤 |
3.7 实验结果判断标准 |
4 病理免疫组化检测 |
4.1 组织标本的处理 |
4.2 HE染色 |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具体步骤过程 |
5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一般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1.1 非哺乳期期乳腺炎与BMI的相关性 |
1.2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类型与BMI关系 |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分布与BMI关系 |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头凹陷的相关性 |
1.5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流产次数的相关性 |
1.6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泌乳素的相关性 |
1.7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 |
1.8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白细胞计数、CRP的相关性 |
1.9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 |
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临床疗效 |
2.1 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红肿评分、肿块直径评分、窦道潜行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后期采取手术治疗的比例比较 |
3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及VEGF含量变化 |
3.1 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G、IgM、VEGF含量分布情况 |
3.2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中IgM、IgG含量变化及治疗后组织中VEGF含量比较 |
4 两组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后组织免疫组化变化 |
4.1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CD4~+及CD8~+免疫组化评分变化 |
4.2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4~+免疫组化表现 |
4.3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8~+免疫组化表现 |
4.4 治疗前后NF-kBp65免疫组化变化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危险因素、机体免疫异常与非哺乳期乳腺炎 |
2、清热化痰散结方来源、临床应用及组方立论依据 |
3、清热化痰散结方方解及中药现代研究 |
4、临床疗效 |
5、非哺乳期乳腺炎与免疫 |
6、非哺乳期乳腺炎体液免疫 |
7、非哺乳期乳腺炎T淋巴细胞免疫 |
8、非哺乳期乳腺炎与VEGF研究 |
9、非哺乳期乳腺炎与NF-kBp65研究 |
10、结论 |
11、创新性、特色及意义 |
12、本研究前景展望及后续研究 |
13、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临床疼痛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2: 临床红肿评分、肿块评分及窦道潜行评分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与超声诊断结果比较 |
2.2 声像图表现 |
2.2.1 男性乳腺发育症 |
2.2.2 男性乳腺癌 |
2.2.3 男性乳腺炎症 |
2.2.4 男性乳腺脂肪瘤 |
2.2.5 男性乳腺纤维腺瘤 |
2.2.6 脂肪坏死 |
3 讨论 |
3.1 男性乳腺发育症 |
3.2 男性乳腺癌 |
3.3 男性乳腺炎 |
3.4 乳腺脂肪坏死 |
3.5 男性乳腺脂肪瘤及纤维腺瘤 |
(5)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定义 |
2 非哺乳期乳腺炎形成的病因 |
3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4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辅助检查方法 |
5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表现 |
6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家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医辩证临床分期 |
4 目前中医药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方法 |
4.1 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4.3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临床诊断依据 |
2.2 乳腺超声诊断标准 |
2.3 病理诊断 |
2.4 中医证候诊断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治疗方法 |
4.1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 |
4.2 单纯切开引流 |
4.3 观察周期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指标 |
5.2 形态指标 |
5.3 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情况 |
7.2 安全指标 |
7.3 疗效评价 |
8 结果讨论 |
9 研究结论 |
10 不足与展望 |
10.1 存在的不足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分级和分型: |
2 结果 |
3 讨论 |
(7)高频超声诊断老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声像图特点 |
2.2 声像图分型 |
3 讨论 |
(8)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病机 |
2.1 免疫 |
2.2 炎性 |
2.3 超敏 |
2.4 避孕药 |
2.5 其他 |
2.6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临床表现 |
3.1 主要症状 |
3.2 伴随症状 |
4 辅助检查 |
4.1 实验室检查 |
4.2 影像学检查 |
5 病理 |
5.1 细胞学 |
5.2 冰冻 |
5.3 组织病理学 |
6 鉴别诊断 |
6.1 浆细胞性乳腺 |
6.2 乳腺癌 |
6.3 良性乳腺肿块 |
6.4 乳腺结核 |
6.5 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 |
6.6 乳腺脂肪坏死 |
6.7 结节病 |
6.8 韦格氏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 |
6.9 猫抓病 |
7 治疗 |
7.1 手术 |
7.2 激素 |
7.3 抗生素 |
7.4 抗结核 |
7.5 免疫抑制剂 |
7.6 病因治疗 |
7.7 针吸 |
7.8 观察 |
7.9 中医治疗 |
8 随访与复发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资料来源 |
1.2 临床资料来源 |
1.3 疾病诊断标准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分析方式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发表数量及病例数分析结果 |
2.2 一般资料 |
2.3 临床症状及体征 |
2.4 辅助检查 |
2.5 分期分型 |
2.6 诊断 |
2.7 治疗 |
2.8 随访 |
3 讨论 |
3.1 文献及病例数 |
3.2 一般资料 |
3.3 临床症状及体征 |
3.4 辅助检查 |
3.5 分期分型 |
3.6 诊断 |
3.7 治疗 |
3.8 随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研究 |
1.1 病因学 |
1.2 发病因素 |
1.3 钼靶X线检查 |
1.4 细胞与组织学分析 |
1.5 超声检查 |
2 治疗进展 |
2.1 手术治疗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3 其他治疗 |
3 关于误诊误治 |
四、超声诊断乳腺炎10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 宋德梅. 山东大学, 2020(09)
- [2]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D]. 张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 刘畅,于韬,邬晓明,陈雁威. 现代肿瘤医学, 2018(18)
- [5]紫草阳和汤联合手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回顾性研究[D]. 王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与探讨[J]. 崔培,朱永军.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8(04)
- [7]高频超声诊断老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价值[J]. 林铭新,朱长富,侯秀昆.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6)
- [8]肉芽肿性乳腺炎文献及临床诊疗的回顾性研究[D]. 邬梦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声像图特征及误诊分析[J]. 程静,唐利,张灿晶,白兰平,张晓明.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02)
- [10]肉芽肿性乳腺炎现代研究和治疗进展[J]. 张萌. 中医临床研究,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