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区给排水管网工程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姜波[1](2021)在《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小区住宅的设计、小区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区的规划中,室外给排水设计是其重要的施工内容,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对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文章从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出发,深入分析了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规划,并以某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为例,为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宫俊鹏[2](2021)在《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以及排水量也在不断提升,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在如今绿色环保理念的要求下,相关的设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需要对住宅小区室外的排水管网进行合理设计与施工,在满足居民正常使用标准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本文简要探讨现阶段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并针对这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赵大维[3](2021)在《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给排水基础设施仍有差距。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排放标准等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对其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承载力进行评估后,分别对城市用水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城市内涝风险区识别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给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综合评估,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给水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供水管长度、供水设施利用率、人均日供水生产能力和漏损程度;排水指标包括每万人排水管长、污水处理率、污水设施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建成区雨水管密度。从指标标准化值看,北京给水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给水系统指标大部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排水系统指标对比中,再生水的利用率领先全国;污水处理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指标在全国重视排水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15年后,都在稳步提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承载力指数的权重,评估认为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2011-2019年间一直高于全国给水基础设施水平。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2015年前大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在2015年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提升,但近年随着全国排水承载力保持着平稳提升的状态,正在缩小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的差距。为判断北京在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的给水基础设施能否满足用水需求,对未来用水量进行预测,按照北京对2020的用水量控制目标,将用水量的预测分为生活、农业、生态和工业四类用水途径。将各类用水量汇总,得到2020-2025年用水量预测值,总量控制在42亿m3左右,则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未来一段时间基本能够满足首都用水量需求。在存量满足的基础上,仍需要对用水结构和基础设施质量进行优化,未来以发展生活生态用水为主,降低和控制农业工业用水,同时提出围绕加强用水量储备,降低输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等优化建议。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近五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内涝问题通过针对高风险内涝区域改造得到缓解。为系统解决内涝问题,探究如何在北京城中全方位地识别高风险内涝区。通过整理近年内涝点的位置、时间、灾情等信息和相关内涝影响因素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内涝高风险区的预测模型。在Arc GIS中对城六区进行内涝概率计算并将其进行图像化,得到内涝风险区的识别结果。利用内涝风险区模型指导内涝区域对排水基础设施优化,建议使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手段,同时利用海绵城市改善区域的雨水消纳能力,进而提升了内涝点周围区域的雨水渗透能力。最后结合丰台和房山的三个内涝点改造案例,分析并总结内涝风险的优化路线。
危毛毛[4](2021)在《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典型村镇排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村镇污水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适宜村镇排水发展的科学解决方案,以求探索出一种可供后续村镇排水建设发展可参考和借鉴的模式。村镇排水系统作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在村镇的整体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村镇经济的振兴,村镇人口密度显着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增大,而我国现阶段村镇排水系统建设水平与建设进度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我国乡镇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造成了村镇水环境恶化的潜在风险,因此村镇排水系统的更新换代迫在眉睫,乡镇污水处理体系的构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的典型村镇污水建设项目为例,经过现场踏勘,分析了乡镇现状可知:排水体制不合理,相关规划不健全,系统残缺,建设标准偏低,排水设施老旧,已建管道中雨污合流管占比较大;企业污废水、雨污混流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受纳水体的情况频发,水体受污染程度较高。此类排水现状与相关规划完善程度低、村镇污水排放点不集中、地形复杂、相应污水处理设施匮乏、未能形成适用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有关。为解决存在问题,形成适宜的村镇处理系统,改善村镇水环境,本文结合村镇污水处理特点,优化了排水体制,重构村镇排水系统,优选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工艺方案,重点从污水系统分区、管网布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确定优化相关的设计参数,从而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形成便于保障后期设备运行及维护管理的条件。针对管网工程,解析各片区的地形标高数据,合理划定污水汇流区域及污水管网布置,形成污水重力流体系,减少排水体系的能耗。针对污水处理工程,优化处理设施的选址,分析处理工艺的特征,确定了改良A2O一体化设备工艺。综合分析排水系统建设实施后,可大幅度提高乡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有效改善排水现状,进而有效提升乡镇的整体水环境质量。
裴婷[5](2020)在《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生活质量的优化提升了其对住宅小区环境的要求,因此住宅小区给排水管网的设计和施工问题受到重视。通过分析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内容,围绕设计质量、消防因素等方面探究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关键问题,结合节约用水原则,进而为实现室外给排水管网有序施工提供指导意见。
王春阳[6](2020)在《探析城市给排水管网问题及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当中给排水的管网方面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为重大的影响。这些年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的给排水管网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因而必须要对其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使城市的给排水管网设计能够逐渐优化。基于此,文章主要讨论了城市给排水管网相关问题以及优化设计的策略。
谭东梅[7](2020)在《某坡地项目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思考》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及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既要满足生活供水,又要充分考虑消防给水。本文联系实际工程案例,对坡地项目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进行分析和探讨,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胥家栋[8](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给排水服务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它是城市经济和投资环境的中心问题。作为城市重要基础性保障行业,给排水服务保障部门应该根据形势发展和自身实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远目标计划,努力做好城市给排水服务工作,加强服务质量管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保证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当前,给排水行业正处于一个经营体制转型期,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使得给排水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竞争机制的引入对给排水行业现有的服务质量状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给排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群的互联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目标。青浦与吴江、嘉善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已稳步开展一体化相关工作,城市给排水服务作为一种常见公共服务,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领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对青浦给排水行业服务质量的要求明显提升,本研究通过对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找出目前青浦区给排水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围绕一体化发展针对给排水方面提出具体指标要求,从政府、供排水企业、公众三个维度,找出提高青浦给排水行业契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的提升途径,解决整个供排水行业的短板,促进青浦供排水行业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夏恩阳[9](2020)在《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系统策划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三十年的建设,珠海市已由一座边陲小镇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随着珠海市生态市园林城的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小区的建设与使用,建造出更多市民宜居的新城标。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珠海市中心城区老城区还存在一大批老旧社区,这些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社区由于“先天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社区环境较差,配套设施欠缺,许多建筑楼宇经过多年的使用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旧,乱搭建的现象随处可见,存在安全隐患,逐渐显露出影响城市发展等不和谐因素。本研究是以环境整治为主的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其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改造老旧社区的供水、排水体系,完善社区内的配套设施,打造“海绵化”小区。(2)改造活动空间、道路系统和植物绿化配置,打造心理舒适度优化的旧居住区系统。(3)基于建筑形态创意和地方特色,进行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立面改造,总结建筑立面改造的施工经验,为今后的改造工程提供借鉴。通过查找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研究着作,收集珠海城市历史、商业发展历史、建筑历史、装饰元素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以及为实地调研目标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实地调查,详细记录分析旧居住区的环境现状和其隐患问题,通过手机对旧居住区进行拍摄照片取证,绘制建筑分布图和建筑外立面细部装饰细节图,设置调查问卷了解业主对改造工程的支持程度与改造意见,为本文的实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选取国内外旧小区环境改造和建筑外立面改造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的设计经验和改造手段,结合工程实际的建设条件,提出合适珠海市旧小区的环境和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方案。
陈圆月[10](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二、小区给排水管网工程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区给排水管网工程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 |
1.1 设计需求 |
1.2 压力管道布置 |
1.3 重力流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布置 |
2 室外给排水工程施工规划 |
2.1 掌握图纸 |
2.2 安排施工顺序,选择管材配件 |
2.3 管线试压与竣工资料的编制 |
3 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实例分析 |
3.1 给水系统设计 |
3.2 排水系统设计 |
4 结束语 |
(2)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 |
2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道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
3 管网设计的整体性与施工的可行性分析 |
3.1 平均与峰值流量 |
3.2 小区内入室管道的接口设计 |
3.3 给排水系统的整体性 |
3.4 科学合理的排布管线 |
4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关键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
4.1 质量关键问题 |
4.1.1 关键问题分析 |
4.1.2 解决措施 |
4.2 消防水池关键问题 |
4.2.1 关键问题分析 |
4.2.2 解决对策 |
4.3 生活给水系统设计问题 |
4.3.1 关键问题分析 |
4.3.2 解决方案 |
5 结论 |
(3)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基础设施评价概况 |
1.2.2 给水设施优化概况 |
1.2.3 排水设施优化概况 |
1.3 创新点 |
1.4 课题来源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方法 |
2.3.2 给水系统用水量预测方法 |
2.3.3 排水系统识别高风险内涝区方法 |
2.4 研究区概况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 |
3.1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现况 |
3.1.1 北京水源历史与现况 |
3.1.2 供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3.1.3 排水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3.2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估 |
3.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3.2.2 北京与全国给水指标对比 |
3.2.3 北京与全国排水指标对比 |
3.3 承载力计算评估 |
3.3.1 主成分分析法权重计算 |
3.3.2 给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
3.3.3 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
3.4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优化研究方向 |
3.4.1 给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
3.4.2 排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用水量预测 |
4.1 预测模型方法 |
4.2 城市用水量预测 |
4.2.1 RBF神经网络生活用水预测 |
4.2.2 RBF神经网络生态用水预测 |
4.2.3 年增长率法农业用水预测 |
4.2.4 基于政策对工业用水预测取值 |
4.2.5 供水总量预测 |
4.3 北京给水基础设施优化 |
4.3.1 现存问题 |
4.3.2 优化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城区内涝风险区识别 |
5.1 内涝概况和信息整理 |
5.1.1 内涝问题概况 |
5.1.2 内涝信息整理 |
5.1.3 内涝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 影响因素与数据处理 |
5.2.1 影响因素处理 |
5.2.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5.3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5.3.2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
5.3.3 模型结果讨论 |
5.4 北京市排水基础设施优化 |
5.4.1 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
5.4.2 非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
5.4.3 内涝区域改造案例 |
5.4.4 高风险内涝区改造优化路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4)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村镇污水工程系统解析 |
2.1 排水管网构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2.2 典型村镇排水管网构建中的重难点解析 |
2.3 排水管网构建中采取的对策 |
第三章 村镇污水管网工程构建研究 |
3.1 排水体制 |
3.1.1 排水体制 |
3.1.2 排水体制比选 |
3.2 污水管网规划 |
3.2.1 总体原则 |
3.2.2 排水布置形式 |
3.2.3 管道定线 |
3.3 污水管道过河形式 |
3.4 截流井 |
第四章 村镇排水案例研究 |
4.1 村镇排水工程建设背景 |
4.2 案例概况及自然条件 |
4.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4.2.2 地形地貌 |
4.2.3 水文水利 |
4.2.4 气象与气候 |
4.3 给水排水现状与规划 |
4.3.1 给水现状 |
4.3.2 排水现状 |
4.3.3 给排水规划 |
4.3.4 给水规划 |
4.3.5 排水规划 |
4.4 污水水量、水质确定 |
4.4.1 污水规模确定 |
4.4.2 污水管网布置原则 |
4.4.3 管径确定 |
4.5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选择与分析 |
4.5.1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比较 |
4.5.2 污水收集处理方案确定 |
4.6 污水管网系统设计 |
4.6.1 排水流域分区 |
4.6.2 污水管线平面设计方案 |
4.6.3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 |
4.7 管材 |
4.8 污水管网附属设施 |
4.8.1 检查井 |
4.8.2 管道基础及土方挖填 |
4.8.3 倒虹管 |
4.8.4 截流井 |
4.9 污水处理站情况 |
4.9.1 站址选择 |
4.9.2 场站建设方案 |
4.9.3 工艺流程 |
4.10 本工程建设小结 |
4.10.1 村镇概况特点 |
4.10.2 工程建设特点 |
4.10.3 工程建设难点 |
4.10.4 村镇排水与城市排水的不同点 |
4.10.5 污水工程的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 |
1.1 设计原则 |
1.2 给水系统设计 |
1.3 排水系统设计 |
2 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关键问题 |
2.1 案例分析 |
2.2 质量关键问题 |
2.2.1 关键问题分析 |
2.2.2 解决措施 |
2.3 消防水池关键问题 |
2.3.1 关键问题分析 |
2.3.2 解决对策 |
2.4 区域设计方案问题 |
2.4.1 关键问题分析 |
2.4.2 解决方案 |
2.5 生活给水系统设计问题 |
2.5.1 关键问题分析 |
2.5.2 解决方案 |
3 结束语 |
(6)探析城市给排水管网问题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给排水系统管线优化设计 |
2 城市给排水系统管网优化设计 |
3 城市给排水管网使用过程当中的问题 |
3.1 城市给排水管网规划设计的问题 |
3.2 城市给排水体制的问题 |
3.3 城市给排水系统节水水平的问题 |
4 城市给排水设计与优化 |
4.1 城市当中的雨水给排水设计 |
4.2 城市给排水管线的设计 |
5 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原则 |
5.1 城市给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的准备原则 |
5.2 优化设计的实际使用原则 |
6 结语 |
(7)某坡地项目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室外给水系统设计 |
2.1 资料收集 |
2.2 供水方式 |
3 室外排水系统设计 |
4 室外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
4.1 拟订方案 |
4.2 确定方案 |
4.3 考虑其他问题 |
5 室外给排水管线布置设计 |
6 结语 |
(8)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背景 |
四、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 |
五、文献综述 |
六、主要研究方法 |
七、论文结构 |
八、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青浦给排水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概况 |
一、青浦区给排水基本情况 |
二、青浦区给排水行业的创新举措 |
第二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情况 |
一、一体化发展背景和意义 |
二、一体化发展现状和目标 |
第三节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给排水服务指标 |
一、青浦区给排水服务发展预期 |
二、青浦地区给排水服务主要指标 |
第四节 一体化背景下青浦给排水服务的发展方向 |
一、树立绿色理念,提升环保等级 |
二、加强制度安排,提高治理标准 |
三、谋划智慧水务,推动行业改革 |
第二章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 |
一、调查目标 |
一、调查方式 |
三、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 |
一、调查问卷编制情况 |
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三节 调查数据统计方式 |
一、平均值法 |
二、结果评价方法 |
第四节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一、供水服务各项指标评价统计情况 |
二、排水服务各项指标评价统计情况 |
三、给排水服务质量满意度结果分析 |
四、给排水服务质量结论 |
五、专题访谈 |
第三章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青浦区给排水行业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公众对给排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与现实存在差距 |
一、给排水服务质量与群众期望之间的差距 |
二、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要求普通提升 |
三、用户要求与给排水实际服务能力不匹配 |
第二节 一体化发展需要青浦区解决给排水方面的突出问题 |
一、给排水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待加强 |
二、居民饮用水水质、水压等问题与一体化发展新要求不匹配 |
三、供水产销差居高不下 |
四、老旧小区雨污混接现象严重 |
五、污泥处理工艺及处置通道较为单一 |
第三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与一体化示范区其他城市间的差距 |
一、给排水行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
二、政府对给排水设施的投入不够 |
三、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四章 提升青浦区给排水服务质量契合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 支持给排水高质量发展 |
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给排水规划编制 |
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治理 |
三、研究并联审批和联合执法,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
第二节 加强长三角城市群交流 推动区域资源共享 |
一、改造基础设施,实现给排水管网资源共享 |
二、加快智能化建设,实现给排水信息共享 |
三、打通区域保护壁垒,实现污水污泥跨区处置 |
第三节 探索公众跨区监督 加强一体化联合监管 |
一、畅通示范区内社情民意搜集渠道 |
二、加强示范区社会宣传力度 |
三、加强公众监督力度 |
第四节 青浦区给排水服务改革着力点 |
一、推动青浦区供排水的技术改革路线 |
二、进一步优化政府监管体制 |
三、积极推进供排水行业投融资机制改革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青浦给排水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9)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系统策划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建设条件 |
2.1 区域位置和现状 |
2.2 城市自然条件 |
2.3 市政管网配套现状 |
2.3.1 给水现状 |
2.3.2 污水现状 |
2.3.3 雨水现状 |
2.4 社区现状 |
2.4.1 社区管线现状 |
2.4.2 其他管线系统现状 |
2.5 社区内环境现状 |
2.5.1 整体景观系统 |
2.5.2 道路交通系统 |
2.5.3 绿化系统 |
2.6 社区内建筑现状 |
2.7 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
2.7.1 给排水管网系统 |
2.7.2 给水及消防系统 |
2.7.3 基础设施 |
2.7.4 出入口及车辆停放 |
2.7.5 建筑结构与沿街建筑立面 |
2.7.6 景观绿化与生活配套设施 |
2.8 改造项目的问卷调查 |
第三章 总体设计 |
3.1 工程设计指导思想 |
3.2 方案技术路线 |
3.3 设计原则 |
3.4 设计参数 |
3.4.1 地面硬化 |
3.4.2 照明供电设计 |
3.4.3 管道设计工艺参数 |
3.4.4 雨水系统设计参数 |
3.4.5 污水系统设计参数 |
3.4.6 化粪池设计参数 |
3.4.7 给水及消防设计参数 |
第四章 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控制 |
4.1 给水及消防系统整治改造 |
4.1.1 给水及消防系统现状 |
4.1.2 给水和消防系统整治改造 |
4.2 排水系统整治改造 |
4.2.1 排水系统现状 |
4.2.2 整治方案 |
4.3 小区内环境及绿化景观整治改造 |
4.3.1 项目景观改造工程内容 |
4.3.2 绿化景观系统 |
4.3.3 交通系统 |
4.3.4 配套服务设施 |
4.4 建筑立面改造 |
4.5 施工控制 |
4.5.1 控制目标 |
4.5.2 控制措施 |
第五章 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技术分析 |
5.1 概述 |
5.2 建筑外立面改造 |
5.2.1 案例借鉴 |
5.2.2 改造思路 |
5.2.3 改造建设内容 |
5.2.4 建筑外立面改造方案 |
5.3 项目筹备 |
5.3.1 流程总览 |
5.3.2 勘察、设计和造价 |
5.3.3 介入现场 |
5.4 实施改造 |
5.4.1 开工准备 |
5.4.2 流程总览 |
5.4.3 实施改造 |
5.5 改造效果 |
第六章 工程技术方案与造价控制 |
6.1 工程技术方案 |
6.1.1 排水管材的比选 |
6.1.2 供水管材的比选 |
6.1.3 绿化树种的比选 |
6.1.4 透水砖的比选 |
6.2 工程造价控制 |
6.2.1 工程预算 |
6.2.2 同类工程预算对比 |
6.2.3 造价控制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工程直接费表 |
致谢 |
(10)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四、小区给排水管网工程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小区室外给排水设计及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 姜波. 住宅与房地产, 2021(33)
- [2]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分析[J]. 宫俊鹏. 居舍, 2021(26)
- [3]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D]. 赵大维.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安徽省典型村镇污水处理系统构建与实践[D]. 危毛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住宅小区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及关键问题探讨[J]. 裴婷. 建筑技术开发, 2020(22)
- [6]探析城市给排水管网问题及优化设计[J]. 王春阳. 智能城市, 2020(13)
- [7]某坡地项目室外给排水管网设计思考[J]. 谭东梅. 城市建筑, 2020(17)
- [8]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给排水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D]. 胥家栋.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9]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系统策划与控制研究[D]. 夏恩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