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室内装修专业教学与实践应更加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师立洋[1](2021)在《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教育资源前往城市,导致农村农宅闲置现象严重。闲置农宅现已成为村庄最大的闲置资源。当下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发展态势良好,依托现有农宅发展庭院经济因其投资小、经营方便、兼顾生活等优势逐渐被重视。在此背景下,长安区抱龙村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对农宅进行合理改造,使其适宜庭院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盘活村庄闲置农宅,增加村民收入的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选取长安区抱龙村农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庭院经济导向下的农宅改造策略研究。主要包含了抱龙村农宅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梳理、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农宅改造选型库构建及典型方案设计四部分。首先本文研究了抱龙村当下发展庭院经济市场的判断,论证了抱龙村发展庭院经济既迎合了城市人群的发展需求,又对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这在当下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农宅现状空间与庭院经济发展空间诉求的对比,分析出发展庭院经济的改造目标与现实问题,作为改造方法构建的依据。以此对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从农宅功能、室内空间扩展与整合、室外空间等方面对农宅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造策略与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分类归纳抱龙村不同农宅类型、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产业介入程度,构建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依托方案设计对每一改造类型的现实制约、改造重点及相应的改造策略手法进行说明。最后选取三个典型方案进行详细的改造设计,进一步验证了研究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终论文研究成果能够为当下及未来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提供方案借鉴与参考。本次研究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具有真实可操作性。针对不同问题的制约与挑战,改造设计方法通过建筑形式的变化提出不同的改造策略与改造中用到的技术手段,能够切实的指导农宅改造建设。农宅改造选型库的构建通过平面方案呈现功能的变化,分析由功能变化带来的空间变化以及改造限制,从改造设计方法中提取适宜的策略与技术方法,有效的指导了不同情况下的农宅改造建设。
潘钰婷[2](2021)在《高校新型餐饮空间发展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餐饮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大学生需求转变的挑战。近年来,新型餐饮空间开始在高校中涌现,此类建筑空间集餐饮、休闲、娱乐、学习、零售等功能于一体,功能多元、全时开放,正逐渐成为高校中餐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此进行深入研究。文章界定了“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概念,提出高校新型餐饮空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传统食堂”发展升级的必然趋势,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的新建或改扩建高校内。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独立式的多功能餐饮综合体,也可以是位于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等建筑内的附属型餐饮空间。位置较分散,并且大多全天开放,非就餐时间可以作为师生们学习交流、日常交往的场所,空间利用率较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资料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发展演变过程、现状特点、设计原则。以建筑学、环境心理学、教育学等范畴的相关研究作为理论指导,并针对新型餐饮空间的规划设计、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未来餐饮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的研究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研究,能够有效指导未来国内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建设以及老旧食堂改造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普适性。并且对于营造舒适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薛清午[3](2021)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校园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核心,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从动荡到平稳,从封闭到开放,从繁杂到便捷,它的多样性随着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体现。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它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学风校训、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承担着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多重责任,然而图书馆室内环境却存在旧环境难以满足新需求的问题,现有图书馆室内环境理应展现出更加完备的功能规划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基于此问题,本文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入手,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地情况,运用定量研究中的调查法、相关法,结合定性研究中实地观察法与内容分析法,分别对高校图书馆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出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功能规划不尽完善、材料利用不尽合理、人文关怀不够深入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得出,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需要兼顾能源效率、材料效用、人文效益三个方面。功能规划的问题基于能源效率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的光环境、声环境、温度环境和空气质量;材料利用的问题基于材料效用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环境所用材料的数量、环保性、质量与特性;人文关怀的问题从人文效益入手,围绕尊重“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文化、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解决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方法。设计实践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的问题用可持续设计方法解决,根据两者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形成适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实际应用。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可持续生态循环与高校图书馆育德育人的理念相结合,提出校园温室的设计概念,意在将图书馆打造成校园中同时满足环境和人两者需求的循环温室。在室内环境的规划中将图书馆按照需求分为封闭式自习空间、半开放式办公空间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根据馆藏内容定位,突出不同藏阅室的室内环境特征,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现有条件进行设计。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室内环境的空间利用率与在校师生的使用体验。在改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付诸实践,使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为类似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孔德维[4](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住宅存量时代背景下,我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既有住宅量大面广,主体结构保存较好且区位条件优良,但此类住宅修建年代早、技术条件不够成熟,逐渐无法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如何充分发掘既有住宅的价值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当前政府大力推行多样化、多方参与的改造策略,鼓励住户参与设计,但二维图纸不能很好地把住户的意见融入设计当中,而且理解的偏差经常会造成改造满意度的降低。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调研手段,对80-90年代的住宅的现状、改造需求等重点问题进行挖掘,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根据住户的交互行为在VR室内模型中进行交互点设置,通过VR交互实验中参与者对交互点的选取和反馈信息,优化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探索VR介入的可行性及优势。首先在结合国内外住宅室内改造和VR技术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住宅平面布局和居住模式的演变。利用大连市典型居住区的图纸调研、实态调研、问卷调研的手段,对80--90年代户内的使用现状、改造需求、改造费用等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并归纳出典型家庭和户型进行分类研究。基于调研统计,归纳住户的居住情况和普遍性问题,根据层级化思想共总结出结构、设备管线和家具部品三大要点。由于住户的户内现状、资金预算和改造深度的不同,因此提出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层级化思想的户内要素和交互行为有对应关系,将交互行为设置为交互点,供后期VR交互实验中住户对交互点的改造进行自主选择。基于以上内容完成VR模型及实验流程的构建,本文以大连市典型楼栋为例,搭建三种典型户型的VR室内模型,邀请三种不同家庭进行交互点选择,此方法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完成公众参与虚拟室内空间的体验以及改造交互点的选取,帮助优化室内改造设计方法,第二是探索VR技术的介入下,住户如何参与到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流程中。最后根据VR交互实验交互点的选择结果,形成“3×3矩阵”多样化品质提升模式,提出了典型户型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依次分析了不同部位的设计施工、操作方法及其实现效果。也证实了利用VR技术进行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为今后室内品质提升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梅子骏[5](2021)在《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正逐步发展为世界各国面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战略思想。目前我国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建筑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老年人住宅或养老院等物质养老类建筑,对提高老年人精神养老品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老年大学关注仍然不足。因此,如何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性的构建符合老年人健康参与需求,保障老年人权利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为指导进行分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老年大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参与式评价的方法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关注点之后,以建筑学视角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老年大学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说明第二章为积极老龄化理论研究部分,在对老龄化理论进行简要论述,并全面阐述积极老龄化的理论的发展、内涵、出发点、前提条件、实现方式和实现愿景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大学乃至老年大学建筑空间的作用和需求所在。第三章为实地调研部分,在总结分析不同种类老年大学的空间特性和功能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对实际老年大学案例的调研,对比分析总结出当前老年大学建筑空间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章为设计因子的参与式评价,以实现积极老龄化理论中健康、参与、保障为目标,在经过采集老年学员和老年大学工作人员意见进行修正和增补后确立设计因子,最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现被试者对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因子的关注程度,以重要度评分得出设计因子中的“必备项”、“宜选项”和“可选项”,并分析了不同群体间重要度评分的差异性。第五章为设计策略部分,综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并在参与式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空间、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空间细节和物理环境等方便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希望以此推动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向着全新的面貌发展,并对积极老龄化理论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有所贡献。
李雪飞[6](2021)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性一词最初由台湾学者提出,强调在特定的自然文化、地方环境语境下,建筑表现出的与其建造环境的关联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公共建筑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兴起了乡建热潮。而当下乡村公共建筑实践中,存在着设计预期和实际使用的落差、在地性的缺失和“网红媒体”时代对建筑价值追求的偏离等主要问题。乡村公共建筑作为展现乡土建筑文化的媒介、容纳公共生活的容器,是重塑乡村社会空间活力的主要建筑类型,因此对于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建筑的在地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明确了在地性的具体含义,并将其特征属性归纳为历史发展、物质自然、地域人文、本体建构、建成使用五个维度。其次,通过语义分析的方法,在近年来政府法规文件和专业学术期刊网站的建筑案例介绍中提取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的要点语汇,经过整理归纳组建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要素集及其记述体系。紧接着,以此为基础,综合建筑从业人员、村民两方面的评价打分筛选在地设计评价指标与制定评价标准,并运用专家问卷与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系数,确定评价等级,最终完成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研究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选取了江苏省马家垄村民活动室、浙江省东梓关村村民活动中心两个文化类公共建筑,使用该评价体系进行在地性评价实验,通过评价结果与案例各项显示状态的比较,证明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对建筑实际评价结果分析得出其在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优化策略。通过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希望能够为乡村公共建筑的设计营建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依据和评价准则,最终为乡村公共建筑的在地发展作出贡献。
白明轩[7](2020)在《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代世界建筑发展的最主要趋势,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具有有效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对标准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断更新。2006年我国首次发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分别于2014、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对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主要的贡献。持续不断地跟踪和比较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变化和差异,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积极作用。各国绿色建筑标准中英国BREEAM起步较早,理论与实践相对比较成熟,并且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先进性,因此本文以中英两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英国BREEAM标准纵向和横向进行分析。从宏观分类到微观条文入手,总结各自版本更新的内容。首先,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版与2019年版、英国BREEAM标准2014年版与2018年版内容分别从宏观框架到微观条文进行纵向比较,并分析变化的成因。其次,以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两国最新版本之间的框架结构、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建立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比较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最新的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寻找其更新过程之中的相同与差异,对更新过程中的相同内容进行总结,对差异部分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对比中英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实际案例,并从中归纳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的建议,总结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持续发展的方向。
蔡悦恒[8](2020)在《家用消防背包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消防安全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大事备受人们的重视,但随着城市的进步和高层住宅的兴起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火灾,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现有的消防水平还只停留在灭火器和消防栓等老式消防设备上,无法真正提高灭火质量和救援效率,需要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再设计等步骤重新设计新型的灭火设备从而提高消防安全质量和家庭火灾自救能力。首先本课题将市场上的灭火器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找出设计方向和消防问题痛点。对影响灭火器设计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对人们在火灾中的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对新款灭火器设计进行借鉴。采用用户情境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用户角色建立法、情景模拟等方法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通过“KANO”模型期待值分析从而得出设计痛点和设计要点。其次将得出的设计痛点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分析出家用消防产品现存的深度难点和痛点,提取出创新设计要点并且反复验证带入情景中调研,设计出满足火灾场景中多方位、多功能、多部件的综合家用消防设备。提升居民的消防自救能力和救援能力,同时将家用消防安全意识融入居民生活中,提升居民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最后通过分析火灾情景中用户普遍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结合现代灭火、逃生、照明、通讯等功能需求,设计整合式多功能消防背包,具备双喷口灭火管、烟雾照明灯、消防逃生绳、防烟防毒口罩等细节设计,多功能家用消防背包能够提高人们火灾逃生机率,增强救援和自救能力。
张阳阳[9](2020)在《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当今城市中,高度密闭的住宅建筑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一系列通风问题,都市人群对洁净空气的需求日益增涨。在此背景下,具有空气处理功能的新风系统产品逐渐兴起,其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发掘新的设计机会、进行产品升级成了相关企业的必然选择。本课题顺应新风系统的发展契机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确立了智能全屋新风系统的研发目标,并通过与之相关的理论应用、设计机会及产品策略研究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在理论应用方面,主要从应用环境、功能升级和标准评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应用环境研究旨在通过对新风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环境进行特征总结,为后续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调整产品形式及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功能升级理论则从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智能控制三点切入,为新风系统的产品改进提供指导。最后,参考法律与国家标准展开评价理论分析,确立新风机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产品规范。在设计机会方面和产品策略方面,首先通过市场、产品及宏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风系统的市场现状、产品现状、宏观背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机会要点作为初步参考。其次,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新风系统使用周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调查用户对产品的改进期望,制定产品的开发策略。最后,在应用理论、设计机会和产品策略的研究基础上,从使用场景、用户群体、主体功能、外观造型以及市场价格五个方面对目标新风系统进行设计定位并展开设计实践,完成目标墙式新风机和配套控制应用的设计。之后,以原理样机制作、外观模型制作和原型模拟测试对设计进行评估,证实方案在体积优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性。课题设计一方面丰富了新风系统类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验证了在当前技术背景下,传统家电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为未来空气处理产品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秦佳[10](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倡以简约的方式来设计和梳理空间。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成大势所趋。因此,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背景,分别从六个章节展开论述。围绕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理论与原则,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寻找相应设计策略和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在实践项目中,力图为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和现状的分析,得出可持续设计刻不容缓,极少主义又在很多设计原则上与之相匹配,这是我们研究的契机。其次,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大众所知,但在80年代才得到了长足发展。当下科技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源自人们身心审美的考验和社会地域的影响,给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适合当下的室内环境设计成为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第三,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原则,以及对国内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案例的梳理,从空间要素分割、修饰要素调整、家具要素组合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和方法,为实际运用提供理论参考。最后,从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和承荣国际幼儿园两个实践项目入手,将所得结论运用其中,进一步肯定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就是要在寻求简洁秩序的表象与探索丰富深邃的内涵之间,寻找一种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本文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建筑之间最本质的依存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二、对室内装修专业教学与实践应更加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室内装修专业教学与实践应更加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1)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概念释义与对象分析 |
1.2.1 庭院经济概念释义 |
1.2.2 庭院经济市场判断 |
1.2.3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庭院经济相关研究 |
1.3.2 农宅改造相关理论研究 |
1.3.3 农宅改造实践与理念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2 抱龙村农宅现状与改造目标分析 |
2.1 抱龙村基本概况 |
2.1.1 村落概况 |
2.2 抱龙村农宅建设现状 |
2.2.1 农宅建设基本信息 |
2.2.2 农宅情况分类汇总表 |
2.3 抱龙村农宅居住使用情况 |
2.3.1 农宅居住情况分析 |
2.3.2 农宅闲置程度分析 |
2.3.3 闲置空间类型 |
2.4 庭院经济型农宅的改造目标 |
2.4.1 案例分析 |
2.4.2 改造目标 |
2.5 抱龙村农宅现状问题与挑战 |
2.6 本章小结 |
3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设计方法 |
3.1 农宅功能调整 |
3.1.1 功能整合 |
3.1.2 改造要点 |
3.2 农宅内部空间扩展 |
3.2.1 砖混结构 |
3.2.2 砖木结构 |
3.3 农宅内部空间整合 |
3.3.1 砖混结构 |
3.3.2 砖木结构 |
3.4 农宅外部空间改造 |
3.4.1 门前空间 |
3.4.2 庭院空间 |
3.4.3 屋顶空间 |
3.5 局促空间的改造 |
3.5.1 局促庭院空间 |
3.5.2 楼梯檐下边角空间 |
3.6 乡土氛围的营造 |
3.6.1 材料的利用方式 |
3.6.2 室内风格的选择 |
3.7 现代化设施的配置 |
3.7.1 现代化洗卫空间的置入 |
3.7.2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4 抱龙村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选型库 |
4.1 抱龙村农宅改造类型分析 |
4.1.1 产业占比及划分依据 |
4.1.2 改造分类汇总 |
4.2 民宿类农宅改造 |
4.2.1 完全商用 |
4.2.2 商用为主 |
4.2.3 自用为主 |
4.3 餐饮类农宅改造 |
4.3.1 完全商用 |
4.3.2 商用为主 |
4.3.3 自用为主 |
4.4 文化类农宅改造 |
4.4.1 完全商用 |
4.4.2 商用为主 |
4.4.3 自用为主 |
4.5 商铺类农宅改造 |
4.6 本章小结 |
5 典型庭院经济型农宅改造方案 |
5.1 案例一:特色民宿 |
5.1.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1.2 改造方案 |
5.1.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2 案例二:艺术创作坊 |
5.2.1 改造对象特征 |
5.2.2 改造方案 |
5.2.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3 案例三:农家餐饮 |
5.3.1 改造对象特征分析 |
5.3.2 改造方案 |
5.3.3 改造策略与手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与创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表录 |
图录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校新型餐饮空间发展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构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构架 |
2 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发展概况 |
2.1 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发展演变 |
2.2.1 位置布局的变化 |
2.2.2 规模数量的变化 |
2.2.3 功能种类的变化 |
2.2.4 空间形式的变化 |
2.2.5 室内环境的变化 |
2.2.6 设施设备的变化 |
2.2.7 营业时间的变化 |
2.2 影响高校餐饮空间发展变化的因素 |
2.2.1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
2.2.2 现代高校培养方向的转变 |
2.2.3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发展 |
2.2.4 就餐人群消费观念的变化 |
2.3 国内外先进案例介绍 |
2.3.1 国外案例 |
2.3.2 国内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特点及规划设计原则 |
3.1 选址特点 |
3.1.1 位于生活区 |
3.1.2 位于教学区 |
3.1.3 位于生活区与教学区边缘 |
3.2 空间形式特征 |
3.2.1 独立型建筑 |
3.2.2 附属型空间 |
3.2.3 饮食街型 |
3.3 规模特点 |
3.4 功能构成特点 |
3.5 室内空间特点 |
3.6 使用者的特点 |
3.6.1 就餐心理特征 |
3.6.2 就餐行为偏好 |
3.6.3 对新型餐饮空间的满意度 |
3.6.4 理想中的高校餐饮空间 |
3.7 规划设计原则 |
3.8 本章小结 |
4 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
4.1 选址研究 |
4.1.1 所在功能区 |
4.1.2 周边交通 |
4.1.3 选址的要点 |
4.2 规模研究 |
4.2.1 规模类型列举 |
4.2.2 已有建设指标对比 |
4.2.3 规模选择的要点 |
4.3 功能定位研究 |
4.3.1 功能类型列举 |
4.3.2 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功能选择 |
4.3.3 不同空间形式下的功能选择 |
4.3.4 功能选择的要点 |
4.4 布局研究 |
4.4.1 等级划分 |
4.4.2 分级布局情况 |
4.4.3 布局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新型餐饮空间的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研究 |
5.1 建设模式 |
5.1.1 择地新建 |
5.1.2 老旧建筑改造 |
5.2 建筑外观设计 |
5.2.1 建筑形体 |
5.2.2 建筑立面 |
5.2.3 建筑材料 |
5.3 内部空间整体设计 |
5.3.1 室内功能组成与序列 |
5.3.2 室内空间布局与形式 |
5.3.3 室内面积指标与尺度 |
5.3.4 室内交通流线 |
5.3.5 室内空间环境 |
5.4 餐饮功能空间设计 |
5.4.1 就餐行为心理分析 |
5.4.2 餐桌布置的基本原则 |
5.4.3 餐厅设计的基本要求 |
5.5 特殊功能空间设计 |
5.5.1 商业零售空间 |
5.5.2 学习办公空间 |
5.5.3 休闲娱乐空间 |
5.5.4 公共交往空间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校餐饮空间的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3)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六)创新点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分析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概述 |
1.高校图书馆的过往与现状 |
2.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
3.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职能与基本要求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概述 |
1.环境现状 |
2.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二、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分析 |
(一)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概述 |
1.绿色设计阶段 |
2.生命周期阶段 |
3.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 |
4.社会创新设计阶段 |
(二)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
(三)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特征 |
1.有机整体性 |
2.可再生弹性 |
3.微观近人性 |
4.生态审美性 |
5.文化传承性 |
6.开放促进性 |
本章小结 |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 |
(一)基于能源效率解决空间功能规划的设计方法 |
1.光环境:自然光与高效率光优先 |
2.声环境:隔声与吸声并进 |
3.温度环境:热舒适环境维护 |
4.空气质量:有效通风强化 |
(二)基于材料效用解决空间材料利用问题的方法 |
1.消耗最小化 |
2.无毒害优先 |
3.有机循环 |
4.生物相容 |
(三)基于人文效益解决人文关怀问题的方法 |
1.尊重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
2.尊重师生的心理因素 |
3.尊重师生的精神需要 |
本章小结 |
四、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实践 |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可持续设计分析 |
1.环境分析 |
2.受众调查 |
3.目标定位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模式构建 |
1.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因地布局、因需分类 |
2.可持续的材质利用——旧材新用、新材再用 |
3.可持续的人文关怀——尊重多元、文化再造 |
4.效果表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绪论相关表格 |
附录2 正文相关表格 |
附录3 毕业设计实践展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室内品质提升理论基础 |
2.1.2 VR理论基础 |
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应用方法 |
2.2.1 VR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分析 |
2.2.2 VR技术在室内品质提升领域的适用性 |
2.2.3 VR 技术的应用潜力 |
2.3 本章小结 |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室内信息采集调研 |
3.1 图纸调研与分析 |
3.1.1 图纸概况 |
3.1.2 图纸基础信息统计 |
3.1.3 图纸调研结果 |
3.2 入户调研与分析 |
3.2.1 调研对象 |
3.2.2 调研目的 |
3.2.3 调研过程 |
3.2.4 入户调研结果 |
3.2.5 入户小结 |
3.3 问卷调研与分析 |
3.3.1 调研对象 |
3.3.2 调研目的 |
3.3.3 问卷调研过程 |
3.3.4 问卷调研分析 |
3.3.5 问卷调研结果 |
3.4 小结 |
4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
4.1 层级化思想 |
4.1.1 室内布局层次划分 |
4.1.2 室内品质提升策略归类 |
4.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 |
4.2 室内居住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1 就寝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2 起居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3 餐厨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2.4 卫生空间品质提升策略及交互点设置 |
4.3 本章小结 |
5 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研究 |
5.1 虚拟室内空间构建 |
5.1.1 初步设计方案 |
5.1.2 室内品质提升方法构建 |
5.1.3 方法的应用程序 |
5.1.4 室内空间VR效果展示 |
5.2 虚拟室内空间感受调查 |
5.2.1 调研问卷设计 |
5.2.2 调研流程设计 |
5.2.3 调研结果统计 |
5.2.4 调研结果特征分析 |
5.3 室内品质提升与优化方法 |
5.3.1 多样化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2 不同户型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3.3 不同家庭的品质提升设计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室内调研信息表(入户用) |
附录 B 用于既有建筑空间改造的支撑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1.1.2 以“积极老龄化”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 |
1.1.3 我国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响应积极老龄化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范围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积极老龄化理论基础 |
2.1 老龄化理论 |
2.1.1 老龄化的概念 |
2.1.2 老龄化社会的成因 |
2.1.3 老龄化社会的特点 |
2.2 积极老龄化的概念 |
2.2.1 积极老龄化的由来和发展 |
2.2.2 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2.2.3 积极老龄化的愿景 |
2.3 积极老龄化与其他相近老龄化理论辨析 |
2.3.1 成功老龄化 |
2.3.2 健康老龄化 |
2.3.3 生产性老龄化 |
2.4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大学的意义 |
2.4.1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大学的必要性 |
2.4.2 老年大学对老年人健康的促进 |
2.4.3 老年大学对老年人参与的提高 |
2.4.4 老年大学对老年人权利的保障 |
2.5 积极老龄化理论与老年大学建筑空间的联系 |
2.5.1 老年大学建筑空间对参与的促进 |
2.5.2 老年大学建筑空间对健康的促进 |
2.5.3 老年大学建筑空间对保障的促进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市老年大学实例调查研究 |
3.1 调研的目的及意义 |
3.1.1 调研的目的 |
3.1.2 调研的意义 |
3.1.3 调研方法 |
3.2 现有老年大学概述 |
3.2.1 老年大学概念 |
3.2.2 老年大学建筑分类 |
3.2.3 老年大学的功能组成 |
3.2.4 老年大学的特殊性 |
3.3 西安市老年大学实地调研 |
3.3.1 陕西省老年大学 |
3.3.2 西安市老年大学 |
3.3.3 荣华老年大学 |
3.3.4 天朗老年大学 |
3.3.5 白金拾光老年大学 |
3.4 问题的发现 |
3.4.1 周边环境问题 |
3.4.2 教学空间问题 |
3.4.3 交通空间问题 |
3.4.4 无障碍设施问题 |
3.4.5 空间环境其他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参与式评价 |
4.1 建筑空间设计因子的确定 |
4.1.1 参与式评价体系 |
4.1.2 设计因子的建构与修正 |
4.1.3 参与式评价因子的测度 |
4.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2 基于积极老龄化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因子的重要度调查分析 |
4.2.1 被试者的一般特性和对老年教学的态度分析 |
4.2.2 设计法因子的重要度整体分析 |
4.3 建筑空间设计因子重要度纵向对比分析 |
4.3.1 老年大学建筑空间因子重要度分析 |
4.3.2 老年大学建筑环境因子重要度分析 |
4.3.3 老年大学建筑细部因子重要度分析 |
4.4 建筑空间设计因子重要度横向对比分分析 |
4.4.1 基于被试者年龄差异的设计因子重要度差异分析 |
4.4.2 基于群体性别差异的设计因子重要度差异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
5.1 设计原则 |
5.1.1 支援性原则 |
5.1.2 特殊性原则 |
5.2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教学空间设计策略 |
5.2.1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普通教室 |
5.2.2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音乐教室 |
5.2.3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手工技能教室 |
5.2.4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计算机教室 |
5.2.5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阅览室 |
5.2.6 促进老年人参与的教师办公室 |
5.3 鼓励老年人沟通交往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
5.3.1 鼓励老年人沟通参与的门厅空间 |
5.3.2 鼓励老年人沟通参与的走廊空间 |
5.3.3 鼓励老年人沟通参与的室外道路 |
5.3.4 鼓励老年人沟通参与的室外活动场地 |
5.4 保障老年人安全和舒适性的空间细部设计策略 |
5.4.1 以无障碍设施保障老年人安全舒适 |
5.4.2 以家具设计保障老年人安全舒适 |
5.4.3 以环境细节保障老年人的安全舒适 |
5.5 健康的老年大学的物理环境设计策略 |
5.5.1 适宜的温湿度环境 |
5.5.2 充足的采光和照明 |
5.5.3 良好的声环境设计 |
5.5.4 顺畅的通风和优质的空气质量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建设热潮 |
1.1.2 乡村公共建筑研究的重要性 |
1.1.3 当下乡村公共建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1 在地性概念的确定与区分 |
1.3.2 乡村公共建筑 |
1.3.3 研究案例时间范围的划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定量研究法 |
1.4.3 实地调研法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国内乡村营建相关理论研究 |
1.5.2 关于乡村建筑在地性理念研究 |
1.5.3 关于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
1.5.4 既往研究中的不足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实践与发展 |
2.1 当代乡村建筑实践现象解读 |
2.1.1 在地实践建筑师的群体特征 |
2.1.2 建筑师介入乡建的角色与方式 |
2.1.3 当代乡建实践的三种流派 |
2.1.4 乡村建筑实践价值取向的转变 |
2.2 在地性的理念研究 |
2.2.1 建筑“在地性”如何成为问题 |
2.2.2 “在地性”的特征维度 |
2.3 乡村公共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 |
2.3.1 传统乡村公共建筑的起源及类型 |
2.3.2 现代乡村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 |
2.3.3 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
2.3.4 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发展动力 |
2.4 当代建筑师的乡村公共建筑实践概况 |
2.4.1 地域分布 |
2.4.2 类型分析 |
第三章 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要素分析 |
3.1 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要素集的构建方法 |
3.1.1 方法步骤与流程简介 |
3.1.2 语义分析概要 |
3.2 建筑学术期刊及网站内容的在地性设计要素提取 |
3.2.1 乡村公共建筑优秀案例的选取 |
3.2.2 提取过程 |
3.2.3 提取结果分析 |
3.3 政府文件内容的在地性设计要素提取 |
3.3.1 提取文件范围 |
3.3.2 提取过程 |
3.3.3 提取结果分析 |
3.4 政府文件与网络期刊语义下设计要素的比较分析 |
3.4.1 在地性维度词频总体比较 |
3.4.2 各维度具体别类词频比较 |
3.5 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要素集 |
3.5.1 历史发展维度要素 |
3.5.2 物质自然维度要素 |
3.5.3 地域人文维度要素 |
3.5.4 本体建构维度要素 |
3.5.5 建成使用维度要素 |
3.6 在地性设计要素逻辑梳理 |
3.6.1 各维度下要素性质的分类 |
3.6.2 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3.6.3 在地性各维度逻辑关系梳理 |
3.6.4 在地性评价原始指标集的确定 |
第四章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构建 |
4.1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
4.1.1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 |
4.2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指标选择 |
4.2.1 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
4.2.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4.2.3 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
4.3 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1 指标解释与类型的划分 |
4.3.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4.4 评价等级的确定与划分 |
4.5 评价指标的赋权计算 |
4.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赋值的流程 |
4.5.2 指标重要度判断矩阵的专家问卷 |
4.5.3 基于Meshahp软件计算指标权重 |
4.6 评价体系的构建完成 |
第五章 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 |
5.1 蒋山村马家垄村民活动室评价 |
5.1.1 村庄基本信息 |
5.1.2 建筑调查概况 |
5.1.3 专业类评价得分 |
5.1.4 使用类评价得分 |
5.1.5 综合评价 |
5.2 东梓关村村民活动中心评价 |
5.2.1 村庄基础信息 |
5.2.2 建筑调研概况 |
5.2.3 专业类评价得分 |
5.2.4 使用类评价得分 |
5.2.5 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3.1 指标评价结果的对比 |
5.3.2 相同区域重要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5.3.3 特殊结果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5.3.4 评价体系有效性验证 |
5.4 设计优化策略 |
5.4.1 专业设计角度优化策略 |
5.4.2 建成使用反馈优化策略 |
第六章 结论 |
6.1 各章小节 |
6.2 主要研究成果 |
6.2.1 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6.2.2 乡村公共建筑的在地性评价实验 |
6.2.3 乡村公共建筑在地性设计优化策略的提出 |
6.3 未来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的发展 |
1.1.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问题及修订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建筑概念解析 |
2.2. 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
2.2.1. 生命周期评价 |
2.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估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趋势 |
第三章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 与2014版比较 |
3.1. 概述 |
3.2. 重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变化描述 |
3.2.2. 指标体系调整原因 |
3.3. 调整了绿色建筑的评价时间节点 |
3.3.1.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描述 |
3.3.2. 评价时间节点变化原因 |
3.4. 改变了绿色建筑评价等级与计算方式 |
3.4.1.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描述 |
3.4.2. 绿色建筑等级与计算方式变化原因 |
3.5. 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 |
3.5.1.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内容 |
3.5.2. 绿色建筑内涵更新原因 |
3.6. 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 |
3.6.1.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描述 |
3.6.2. 绿色建筑性能要求提高原因 |
3.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
3.7.1. 安全耐久 |
3.7.2. 健康舒适 |
3.7.3. 生活便利 |
3.7.4. 资源节约 |
3.7.5. 环境宜居 |
3.7.6. 提高与创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国BREEAM标准2018版与2014版比较 |
4.1. 概述 |
4.2. 保持了涵盖范围与评价定级 |
4.3. 保持了评估建筑类型与指标分类 |
4.4. 增加了评价阶段 |
4.4.1. 评价阶段修订描述 |
4.4.2. 评价阶段修订原因 |
4.5. 改变了指标权重 |
4.5.1. 指标权重描述 |
4.5.2. 指标权重变化原因 |
4.6. 增加了部分表格的图示化表达 |
4.6.1. 图示化表达描述 |
4.6.2. 图示化表达原因 |
4.7. 指标条文修订分析 |
4.7.1. 管理(Man) |
4.7.2. 健康与舒适(Hea) |
4.7.3. 能源(Ene) |
4.7.4. 交通(Tra) |
4.7.5. 水(Wat) |
4.7.6. 建材(Mat) |
4.7.7. 废弃物(Wst) |
4.7.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LE) |
4.7.9. 污染(Pol)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比较 |
5.1.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体系框架比较 |
5.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基础内容比较 |
5.2.1. 适用范围 |
5.2.2. 评估内容 |
5.2.3. 计算方式 |
5.2.4. 评估等级 |
5.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频率比较 |
5.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的不同点 |
5.4.1. 管理 |
5.4.2. 健康与舒适 |
5.4.3. 能源 |
5.4.4. 交通 |
5.4.5. 水 |
5.4.6. 建材 |
5.4.7. 废弃物 |
5.4.8. 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 |
5.4.9. 污染 |
5.4.10. 其他 |
5.5.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更新过程中的共同点 |
5.5.1. 建筑使用后评估内容的增加 |
5.5.2. 生态环境恢复要求的提高 |
5.5.3. 绿色建筑适变性要求的增加 |
5.5.4. 悬浮颗粒物监测要求的增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英绿色建筑案例比较分析 |
6.1. 长安住宅项目 |
6.1.1. 项目概述 |
6.1.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
6.1.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6.2. 诺丁汉大学GSK可持续碳中性化学实验室 |
6.2.1. 项目概述 |
6.2.2. 项目双认证评价过程及结果 |
6.2.3. 项目双认证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议 |
7.2.1. 内容方面建议 |
7.2.2. 推广方面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家用消防背包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室内灭火器市场调研分析 |
2.1 室内灭火器研究现状 |
2.1.1 家庭配备室内灭火器的必要性 |
2.1.2 我国室内灭火器的使用现状 |
2.2 目前市场现有消防产品的种类 |
2.3 现有灭火器存在的设计问题 |
2.3.1 现有灭火器的使用缺陷分析 |
2.3.2 现有灭火器安全性分析 |
2.3.3 现有灭火器可回收性分析 |
2.3.4 初步设计理念 |
第3章 室内灭火器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 室内灭火器的使用环境分析 |
3.1.1 城市居住环境特点 |
3.1.2 家庭常见火灾诱因及特点 |
3.2 火灾发生时用户心理及行为特征 |
3.2.1 火灾发生时人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
3.2.2 火灾发生时用户行为导向人性化分析 |
3.3 室内灭火器产品外型影响因素 |
3.3.1 灭火器颜色设计与用户心理 |
3.3.2 灭火器材质与结构分析 |
3.3.3 灭火器造型分析 |
第4章 用户需求分析 |
4.1 室内灭火器产品目标用户及其行为调研分析 |
4.1.1 确定目标用户及调研思路 |
4.1.2 调研方法及过程 |
4.1.3 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
4.2 目标用户对灭火器的需求分析 |
4.2.1 用户使用流程分析 |
4.2.2 目标用户居住环境分析 |
4.2.3 基于“KANO”模型理论的用户期待值分析 |
4.3 目标用户对产品具象需求分析 |
4.3.1 产品功能需求 |
4.3.2 产品造型需求 |
第5章 家用多功能消防背包设计实践 |
5.1 设计理念 |
5.2 设计定位 |
5.2.1 复合功能设计理念 |
5.2.2 人机工程学理论 |
5.3 功能定位 |
5.3.1 一键式灭火功能按键 |
5.3.2 双喷口灭火管设计 |
5.3.3 浓烟照明灯设计 |
5.3.4 破窗索降设备设计 |
5.3.5 防毒防烟设计 |
5.4 安全性功能设计 |
5.5 消防背包使用方式 |
5.6 消防背包尺寸 |
5.7 家用消防背包设计方案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目标用户对室内灭火器产品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9)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现有研究方向概述 |
1.3.2 暖通空调领域研究现状 |
1.3.3 材料加工领域研究现状 |
1.3.4 控制领域研究现状 |
1.3.5 现有研究状况概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方法 |
1.6 创新要点与架构 |
1.6.1 创新要点 |
1.6.2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新风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 |
2.1 新风系统应用环境特征分析 |
2.1.1 新风系统安装环境分析 |
2.1.2 新风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
2.1.3 运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
2.2 新风系统功能优化理论研究 |
2.2.1 新风系统效率理论研究 |
2.2.2 新风系统能耗策略研究 |
2.2.3 新风系统智能升级研究 |
2.3 新风系统标准评价理论研究 |
2.3.1 新风系统相关法律标准 |
2.3.2 新风系统主要标准参数 |
2.3.3 新风系统性能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和产品相关分析 |
3.1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 |
3.1.1 市场兴起与增长 |
3.1.2 品牌格局波动变化 |
3.2 新风系统产品分析 |
3.2.1 产品类别划分 |
3.2.2 产品功能分析 |
3.2.3 产品竞品特征 |
3.2.4 产品对比分析 |
3.2.5 产品外观分析 |
3.3 新风系统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新风系统产品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3.3.2 新风系统产品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
3.3.3 新风系统产品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
3.4 新风系统产品机会整理 |
3.4.1 产品机会来源 |
3.4.2 产品机会概括筛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研究为基础的智能全屋新风系统产品策略分析 |
4.1 研究方法流程概述 |
4.2 基于访谈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
4.2.1 新风机用户访谈目标 |
4.2.2 新风机用户访谈提纲 |
4.2.3 访谈记录与总结 |
4.3 基于问卷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量研究 |
4.3.1 新风机用户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试用和修改发放 |
4.3.3 受测试群体基本特征信息统计 |
4.4 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
4.4.1 新风机安装类型统计分析 |
4.4.2 新风机启用及功效分析 |
4.4.3 新风机使用问题分析 |
4.4.4 新风机操控方式分析 |
4.4.5 新风机外观期望分析 |
4.4.6 新风机用户购买因素考量 |
4.5 用户角色与情境构建 |
4.5.1 用户角色分析 |
4.5.2 用户角色构建 |
4.6 目标新风机产品策略分析 |
4.6.1 产品需求汇总 |
4.6.2 产品设计策略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实践 |
5.1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整体定位 |
5.1.1 系统设计定位 |
5.1.2 系统构成定位 |
5.2 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
5.2.1 现有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
5.2.2 目标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
5.2.3 目标墙式新风机结构排布 |
5.3 智能控制工作逻辑分析 |
5.3.1 工作逻辑初步方案 |
5.3.2 检测指标分析与处理 |
5.3.3 工作逻辑方案确立 |
5.4 产品相关尺度分析 |
5.4.1 产品人机尺度分析 |
5.4.2 产品自身尺度分析 |
5.5 目标墙式新风机外观设计 |
5.5.1 目标墙式新风机造型设计 |
5.5.2 目标墙式新风机CMF设计 |
5.5.3 目标墙式新风机工作结构 |
5.6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控制应用设计 |
5.6.1 现有新风系统APP分析 |
5.6.2 控制应用架构分析 |
5.6.3 低保真原型制作 |
5.6.4 基础功能测试 |
5.6.5 原型问题修改 |
5.6.6 原型修改后测试 |
5.7 主要功能模块模拟评估 |
5.7.1 空气污染物数据的获取处理 |
5.7.2 受控电机分析与模拟 |
5.7.3 室内空气流动状态模拟 |
5.7.4 产品外观方案模拟 |
5.7.5 整体方案评估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记录 |
附录二 :新风系统产品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系统控制应用原型页面及其基础功能测试 |
附录四 :方案用户评估 |
附录五 :方案相关专利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现状 |
1.2.2 极少主义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关系 |
2.1 可持续室内设计理念 |
2.2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2.2.1 生态理念的体现 |
2.2.2 现代科技的融入 |
2.2.3 地域文化的注重 |
3.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相关概念 |
3.1.1 可持续发展 |
3.1.2 极少主义 |
3.1.3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 |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
3.2.1 源于视觉审美与心理的理论依据 |
3.2.2 源于社会文化与地域的理论依据 |
3.2.3 源于科学技术渗透的理论依据 |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发展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
4.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表现特征 |
4.1.1 有机整体性特征 |
4.1.2 生态平衡性特征 |
4.1.3“以人为本”特征 |
4.1.4 发展动态性特征 |
4.1.5 开放互动性特征 |
4.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 |
4.2.1 物理环境的要素 |
4.2.2 节能方面的要素 |
4.2.3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要素 |
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策略及方法 |
5.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 |
5.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
5.1.2 宁少勿多的设计原则 |
5.1.3 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
5.1.4 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原则 |
5.1.5 动态发展的设计原则 |
5.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
5.2.1 空间要素的分割 |
5.2.2 修饰要素的调整 |
5.2.3 家具要素的组合 |
6.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实践 |
6.1 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室内设计 |
6.1.1 项目基本情况 |
6.1.2 设计理念与原则 |
6.1.3 设计方案 |
6.1.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
6.2 承荣国际幼儿园室内设计 |
6.2.1 项目基本情况 |
6.2.2 设计理念与原则 |
6.2.3 设计方案 |
6.2.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
6.3 小结 |
7.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录 |
附录二表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四、对室内装修专业教学与实践应更加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庭院经济导向下长安区抱龙村农宅改造设计研究[D]. 师立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校新型餐饮空间发展与设计研究[D]. 潘钰婷. 浙江大学, 2021(02)
- [3]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 薛清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既有住宅室内品质提升设计方法研究[D]. 孔德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积极老龄化视野下的老年大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梅子骏. 长安大学, 2021
- [6]乡村公共建筑设计的在地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李雪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较研究[D]. 白明轩. 长安大学, 2020(06)
- [8]家用消防背包设计与研究[D]. 蔡悦恒.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D]. 张阳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D]. 秦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