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4例中西医诊断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慧敏[1](2021)在《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着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着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陈紫昕[2](2021)在《新疆牧场羊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可[3](2021)在《医用食品中腐败微生物数字PCR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景[4](2021)在《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类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抗生素防治鸡白痢虽然疗效显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鸡白痢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和环境耐药菌株,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板蓝根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和抗菌消炎等功效,从板蓝根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类、多糖类具有抗病毒、抗菌消炎、保护神经、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本研究探索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确定板蓝根微粉的最佳使用条件,并探索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作用,为板蓝根微粉在临床上防治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条件下使用高效液相法测定板蓝根微粉中(R,S)-告依春含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按质量比14倍蒸馏水浸泡板蓝根微粉0.5 h,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溶出率最高,为3.268 mg/g。(2)分别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和MBC;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杀菌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为0.125 g/mL,MBC为0.25 g/mL,板蓝根普通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为0.25 g/mL,MBC为0.5 g/mL;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板蓝根微粉可使菌体溢缩,弯曲、凹陷;细胞流式结果显示,空白组细菌死亡率为0.2%,板蓝根微粉组细菌死亡率为10%。(3)通过试验确定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雏鸡的最佳感染剂量为1×109CFU/mL,并以此剂量感染雏鸡,建立鸡白痢病理模型。使用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防治雏鸡白痢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对雏鸡白痢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显着降低患病雏鸡的死亡率、发病率,提高对患病雏鸡的保护率,其中,板蓝根微粉预防中剂量组(0.25 g/羽)防治效果最佳,雏鸡死亡率为14.3%。随后,取感染雏鸡睾丸和卵巢,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取雏鸡胸腺和法氏囊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Elisa测定雏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Elisa测定雏鸡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结果表明:经板蓝根微粉和普通粉防治后,雏鸡睾丸的组织结构完整,染色深,各级精子生成细胞排列紧密,规律性强,细胞形态清晰,卵泡结构完整,可以看到各级卵泡,有明显的卵黄物质、透明带和颗粒细胞,法氏囊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清AST、ALT、TNF-α和IL-1均降低,其中,板蓝根微粉各组较板蓝根普通粉各组效果更为显着。(4)对感染雏鸡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检测板蓝根微粉对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雏鸡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板蓝根微粉治疗组雏鸡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和Chao与空白组相比有所升高,反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指数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略有降低,变化不明显。
张馨达[5](2021)在《复方片剂SSALP的卫生学评价及对睡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复方片剂SSALP进行卫生学评价、睡眠影响的研究。为该保健食品今后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人群睡眠质量和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方法:应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对该受试物进行有效成分、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卫生学评价;依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对该受试品进行直接睡眠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等睡眠影响的实验研究。使用PCPA失眠模型研究该受试物对大鼠脑组织中的睡眠相关指标的影响。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除空白对照组外均使用PCPA造失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高(124mg/ml)、中(62mg/ml)低(31mg/ml)剂量组相应浓度的受试物,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为造模2d,造模成功后试验7d,末次试验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试剂盒法测得相应指标。使用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该批号受试物感官性状良好,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均低于方法检出限,有一定的有效成分含量。该批号受试物对小鼠没有直接睡眠作用。受试物中高剂量可延长戊巴比妥钠实验中小鼠睡眠时间(P<0.05)。受试物高剂量可使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实验的小鼠睡眠发生率增高(P<0.05)。该批号受试物对PCPA造模大鼠体重变化有积极影响。受试物可使PCPA失眠模型大鼠脑组织内的GABA含量、SOD活性升高(P<0.05),5-HT、Glu、MDA水平和Glu/GABA降低(P<0.05)。该批号受试物对大鼠进入逃逸平台、有效区域停留时间和次数均无影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批号受试样品感官性状良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和《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测定方法》的标准。2.该批号受试样品对促小鼠睡眠可能有积极作用。3.该批号受试样品可提高大鼠脑内GABA、SOD活性,降低GLU、MDA、5-HT活性,可能对失眠造成的大鼠脑内相关指标改变后的恢复有积极的调节作用。4.该批号受试样品对大鼠记忆可能无影响。
谢永林[6](2021)在《雏鸡白痢病的诊治》文中认为雏鸡白痢主要是对雏鸡生长危害较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对3周龄以内的雏鸡感染性较强,死亡率也很高。20~45日龄发病多呈亚急性,如果能及时治疗,死亡率会降低,但影响雏鸡生长发育。雏鸡白痢病原体为白痢沙门氏杆菌,雏鸡以下痢和内脏器官灶性坏死为主要症状,成鸡多为隐形感染。腹泻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王天斯[7](2021)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中心流调过程中接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29例,其中男21例,女8例。对29例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肛拭子、手拭子、食用的食品、食品操作间进行检测。统计检出的病原菌情况及血清病毒类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全部食物中毒患者中,10例患者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导致,3例因沙门杆菌导致,5例因变形杆菌导致,4例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4例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2例由于志贺菌导致,1例由于蜡样芽孢杆菌导致。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检测,肛拭子中测出48株菌株,呕吐物中测出27株菌株,手拭子中测出24株菌株,粪便中测出30株菌株,厨具中测出215株菌株,食品中测出118株菌株,合计462株。病原菌共测出58株,测出率最高的是粪便60.0%(18/30),之后是肛拭子43.8%(21/48),其次是呕吐物14.8%(4/27)。结论对较多的样品有针对性的进行微生物检验,有助于临床中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和血清病毒类型的判断和治疗。
马迎晖[8](2021)在《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文中认为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重要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引起人气性坏疽和人食物中毒、动物肠毒血症及坏死性肠炎,对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困扰。本研究采集2个养殖场养殖环节及挤奶环节和1个屠宰场屠宰及分割环节的样品,通过分离鉴定产气荚膜梭菌,确定其血清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300株菌进行分析,揭示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养殖、挤奶及屠宰过程中的分布、污染关键控制点及传播规律。获得以下结果:1.养殖场采样313份,阳性率为27.91%,养殖环节分离率为27.91%(36/129),挤奶环节分离率为40.76%(75/184),分离到252株A型菌,85.32%携带aty.cpb2毒素基因。屠宰场采样102份,阳性率为35.29%,屠宰环节分离率为38.33%,分割环节分离率为30.95%,包括38株A型菌和37株D型菌,其中86.67%携带aty.cpb2,37.33%携带cpe。所有菌株均不携带cons.cpb2。陕西省牛养殖场流行菌株为A型菌,屠宰场流行菌株为A型和D型菌。2.对牛养殖场和屠宰场共300株菌进行PFGE聚类分析,所有菌株相似度在46.4%~100%之间。根据相似度≥90%将300株菌划分为154个基因型,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同一养殖场、屠宰场或场间牛只携带的部分菌具有相同PFGE型,陕西养殖场和屠宰场中流行的产气荚膜梭菌有7个优势PFGE基因型。相似度为100%的亚型有37个,其中有30个亚型菌株间血清型毒素型相同,说明PFGE型相同时菌株间血清型和毒素型大概率(81.1%)相同。3.养殖环节粪便是工具和饲料污染的主要原因;挤奶环节体表携带的菌及人员操作不卫生是奶样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为体表,通过空气、器具、人员进行传播;屠宰加工环节剥皮和分割刀具是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牛肉的污染来自养殖环节的粪便并通过屠宰加工的进程进行传播。产气荚膜梭菌突破了养殖场和屠宰场的细菌防控屏障污染牛奶和牛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陕西部分地区养殖场及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和优势血清型,并应用PFGE技术探明陕西部分地区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优势PFGE基因型及其污染控制关键点,为有效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肖金禾[9](2021)在《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文中认为第一章研究目的和意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的非脓肿期是治疗此疾病的关键时期。西医主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抗生素应用存在耐药、破坏菌群多样性等局限性,使寻求疗效确切并能减少抗生素应用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本团队前期临床研究结合文献报道发现,中医药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疗效。目前,蒲公英颗粒广泛应用于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但在循证医学方面,缺乏观察其疗效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展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为中医药减少抗生素应用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乳腺科门诊进行,共纳入306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将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即蒲公英颗粒组(PGY组)、头孢地尼组(TB组)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组(LH组)。治疗周期为3天,治疗结束后,第3天进行电话随访。从体温、乳房疼痛VAS评分、血常规炎性指标、乳房肿块面积、脓肿发生人数、中医证候和安全性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临床研究由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支撑,已经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科研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审查批件号:BZYSY-SFKTPJ-1),并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临床试验网站(www.clinicaltrials.gov)进行注册,注册号为NCT03756324。研究结果:结果显示PGY组退热小时数小于TB组(P=0.046),提示PGY组与TB组受试者的退热小时数可能有差别。进一步比较退热速度,对三组每4个小时退热人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GY组8小时内退热人数显着多于TB组(P<0.05),但PGY组和LH组,LH组和TB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服药后每4个小时体温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三组随时间改变体温均有显着性下降,组间体温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Y组、TB组和LH组治疗后体温复升人数和随访体温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的退热效果和保持体温平稳效果相当。疼痛方面,各组治疗前、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各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三组治疗均可以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并且治疗结束后三组随访时疼痛仍有下降趋势。三组组间比较治疗3天后和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H组疼痛缓解差值显着大于TB组(P<0.05),提示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缓解疼痛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WBC,NEUT%和CRP指数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WBC,NEUT%和CRP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治疗后三组血常规异常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后CRP计数异常人数TB组显着高于PGY组(P<0.017),但PGY组与LH组,TB组与LH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7)。综上所述,蒲公英颗粒和头孢地尼均具有恢复血常规中WBC计数、NEUT%和CRP指数水平的疗效,且两者效果相当。乳房肿块方面,三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乳房肿块。TB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PGY组和LH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肿块人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治疗后三组组间差异,结果显示LH组治疗后肿块面积显着小于TB组(P<0.01)。通过上述可以发现,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PGY组和LH组各有1例在治疗过程中乳房出现化脓,经检验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评分中舌苔黄腻评分各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各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蒲公英颗粒、头孢地尼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3天后均有退热、缓解乳房疼痛、恢复血常规炎性指标、缩小乳房肿块和减轻中医证候症状的作用,且临床疗效相当。单独应用蒲公英颗粒和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头孢地尼胶囊用量减至2天)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可能不会影响临床疗效;2.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疼痛缓解效果可能优于单独应用头孢地尼;蒲公英颗粒缩小肿块效果可能优于头孢地尼,且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缩小肿块效果可能更为显着。因此,当患者出现疼痛性肿块时,建议酌情给予蒲公英颗粒联合头孢地尼治疗;3.本临床试验未发生严重不良试验,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安全性较高。第二章研究目的和意义: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中医辨病属“乳痈”,常因脾胃郁热,阻滞气机,腑气不畅,常出现舌苔黄腻。现代研究已证实舌苔微生物群可以影响舌苔的厚度,并且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形成的原因及本病发生与舌苔菌群变化是否与具有相关性。研究方法:所有受试者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的哺乳期女性。黄腻苔组取自确诊为急性乳腺炎,伴有发热、黄腻苔的女性,共计26例。正常对照组取自健康哺乳期薄白苔女性,共计20例。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得出DNA片段序列,运用RDP classifier贝叶斯算法基于分类单元代表序列进行两组舌苔样本的菌群组成分析;对两组舌苔样本的Alpha多样性、β多样性、组间相似性、差异菌群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首先,对物种组成进行评估,发现黄腻苔组shannoneven指数和shannon指数高于薄白苔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距离矩阵量化分析和PCoA分析结果显示黄腻苔组和薄白苔组舌苔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进一步对比两组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的大小,采用PLA-D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组间差异,两组样本物种菌群结构组内差异较小。其次,对物种组间丰富度差异进行检测,发现黄腻苔组中的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e)丰富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拟杆菌门分类水平下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Alloprevotella在黄腻苔组中丰度显着高于薄白苔组(P<0.05)。LEFSe多级物种组间差异显着性分析发现黄腻舌苔组中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Muribaculum、Alloprevotella 等厌氧菌属显着富集(P<0.05)。最后,为探究血常规的炎性指标与舌苔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相关性,对两组舌苔样本进行RDA分析。结果显示,WBC计数、NEUT%和CRP与两组舌苔样本菌群结构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进一步采用相关性Heatmap分析来计算两组中血常规指标与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结果表明Alloprevotella与WBC计数和NEUT%分别呈显着正相关性(P<0.05)。结论: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的微生物群多样性高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黄腻苔患者与健康薄白苔哺乳期女性在舌苔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黄腻苔菌群中普雷沃氏菌属和Alloprevotella丰富度显着升高。其中,Alloprevotella与血常规的炎性指标呈正相关,可能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另外,黄腻苔中厌氧菌的显着富集引起的微生物失调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炎性反应。因此,哺乳期女性出现黄腻苔可能是机体发生乳腺炎的潜在预警,可密切观察哺乳情况,调整饮食结构,酌情给予干预和防治。
朱甲利[10](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皖北医疗事业的发展述论(1949-1959年)》文中研究表明1952年爱国卫生运动之后,医疗事业全面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之下,皖北地区各市县大力发展医疗事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地区的医疗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大量增加、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疗器械逐渐增多和医疗技术逐步提高。通过分析发现,在发展过程中亦存在区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费投入较少且收入与开支严重失衡、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
二、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4例中西医诊断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4例中西医诊断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 |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1.4 病理生理学对未来疗法发展的意义 |
1.5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分组方法 |
1.5 治疗方案 |
1.6 疗效评定指标 |
1.7 观察指标 |
1.8 随访情况评价 |
1.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10 研究质量控制、伦理审查说明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2 一般情况比较 |
2.3 IBS-D疗效分析 |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 组方分析 |
4 单味药研究 |
结论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表 |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
个人简介 |
(4)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鸡白痢概述 |
1.1.1 鸡白痢的临床症状 |
1.1.2 鸡白痢的病理变化与流行病学 |
1.1.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
1.2 兽医临床防治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抗菌药物防治与耐药性问题 |
1.2.2 疫苗预防与免疫效果 |
1.3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与炎症 |
1.3.1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致病机制 |
1.3.2 炎症因子 |
1.4 板蓝根研究进展 |
1.4.1 板蓝根简介 |
1.4.2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
1.4.3 板蓝根的临床应用现状 |
1.5 微粉碎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1 中药微粉碎的优势 |
1.5.2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加工领域的应用 |
1.5.3 中药超微粉碎面临的问题 |
1.6 大肠湿热 |
1.6.1 大肠湿热证的概述 |
1.6.2 大肠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
1.6.3 大肠湿热与鸡白痢沙门氏菌病 |
1.6.4 大肠湿热与肠道菌群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菌株与动物 |
2.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方法学验证 |
2.2.2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2.2.3 体外抑菌试验 |
2.2.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鸡白痢的防治试验 |
2.2.5 雏鸡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 |
3.1.1 (R,S)-告伊春标准曲线的绘制 |
3.1.2 精密度试验 |
3.1.3 稳定性试验 |
3.1.4 方法重复性试验 |
3.2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3.2.1 常温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 |
3.2.2 50℃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3.2.3 100℃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3.2.4 常温条件下浸泡0.5h稀释倍数14倍板蓝根普通粉(R,S)-告伊春含量 |
3.3 体外抑菌试验 |
3.3.1 鸡白痢沙门氏菌的MIC和 MBC测定 |
3.3.2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影响 |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抗菌效果 |
3.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效果 |
3.4.1 最佳感染剂量的确定 |
3.4.2 临床防治效果 |
3.4.3 板蓝根微粉治疗组的雏鸡睾丸和卵巢病理变化 |
3.4.4 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结果 |
3.4.5 雏鸡血清中AST和 ALT活性测定结果 |
3.4.6 雏鸡肝脏中TNF-α和IL-1含量测定 |
3.5 板蓝根微粉对肠道菌群影响检测结果 |
3.5.1 肠道菌群OTU测序结果 |
3.5.2 板蓝根微粉对大肠湿热下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3.5.3 板蓝根微粉对大肠湿热下雏鸡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的影响 |
3.5.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中(R,S)-告伊春含量测定结果 |
4.2 板蓝根微粉体外抑菌效果及其抑菌机制 |
4.3 板蓝根微粉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防治效果 |
4.3.1 临床防治效果 |
4.3.2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睾丸和卵巢的影响 |
4.3.3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3.4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血清中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
4.3.5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肝脏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1的影响 |
4.3.6 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沙门氏菌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复方片剂SSALP的卫生学评价及对睡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失眠概述 |
1.1.1 失眠诊断标准 |
1.1.2 国内外失眠的现状 |
1.1.3 导致失眠的因素 |
1.1.4 失眠的危害 |
1.1.5 失眠的治疗 |
1.2 保健食品概述 |
1.2.1 保健食品发展现状 |
1.2.2 睡眠相关保健食品现状 |
1.3 几种促进睡眠的中药材药理学研究现状 |
1.3.1 酸枣仁 |
1.3.2 红景天 |
1.3.3 五味子 |
1.3.4 刺五加 |
1.3.5 茯苓 |
1.3.6 柏子仁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方法 |
2.1 样品 |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2.4.1 卫生学检测 |
2.4.2 受试物对小鼠睡眠的影响实验 |
2.4.3 受试物对大鼠脑内睡眠相关指标和行为学影响 |
2.4.4 统计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卫生学检测结果 |
3.1.1 感官指标和有效成分检测结果 |
3.1.2 微生物检测和稳定性实验结果 |
3.1.3 理化指标检测结果 |
3.2 对睡眠影响研究结果 |
3.2.1 对直接睡眠试验入睡动物数及睡眠时间的影响 |
3.2.2 对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 |
3.2.3 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睡眠发生率的影响 |
3.2.4 对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的影响 |
3.3 对大鼠脑内相关指标和行为学影响结果 |
3.3.1 大鼠脑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3.3.2 受试物对大鼠行为学实验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卫生学评价结果讨论 |
4.2 对睡眠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6)雏鸡白痢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实验室检查 |
4.1 细菌分离培养 |
4.2 血清学检查 |
4.3 生化鉴定 |
4.4 药敏试验 |
5 诊断 |
6 治疗情况 |
6.1 提高水温 |
6.2 隔离和无害化处理 |
6.3 消毒 |
6.4 药物预防和治疗 |
6.5 治疗结果 |
7 分析与讨论 |
7.1 彻底消毒 |
7.2 减少气温变化造成雏鸡应激的损失 |
7.3 中药防治 |
7.4 切断传播 |
(7)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食物中毒患者原因 |
2.2 检出的病原菌情况 |
2.3 血清病毒类型的分布情况 |
3 讨论 |
(8)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及检测研究进展 |
1.1 产气荚膜梭菌概述 |
1.2 产气荚膜梭菌在养殖业中的流行情况 |
1.3 肉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及防控措施 |
1.4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 |
1.5 PFGE产气荚膜梭菌分型及溯源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菌株 |
2.2 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处理与增菌培养 |
2.2.3 细菌纯化及鉴定 |
2.2.4 细菌血清型鉴定 |
2.2.5 毒素基因检测 |
2.3 结果 |
2.3.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
2.3.2 纯化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3 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
2.3.4 养殖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
2.3.5 挤奶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
2.3.6 屠宰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PFGE分析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菌株 |
3.2 方法 |
3.2.1 细菌培养 |
3.2.2 制备小胶块 |
3.2.3 细胞裂解 |
3.2.4 清洗胶块 |
3.2.5 酶切 |
3.2.6 脉冲场凝胶电泳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牛养殖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
3.3.2 牛挤奶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
3.3.3 牛屠宰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
3.3.4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PFGE分析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下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防治 |
1 急性乳腺炎的发病特点 |
2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AM非脓肿期的诊疗 |
3 AM患者的居家护理 |
4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下母乳喂养的相关问题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人乳微生物群研究现状探讨哺乳期乳腺炎发病机制及防治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舌苔菌群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呼吸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2 消化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3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4 风湿类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5 口腔疾病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
6 其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1 |
第一章 蒲公英颗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2 |
第二章 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黄腻苔菌群的特异性菌群分析 |
1 材料与试剂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皖北医疗事业的发展述论(1949-195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立行政管理机构 |
二、医疗机构迅速增加 |
三、医疗队伍逐年扩大 |
四、医疗器械逐渐增多 |
五、医疗技术逐步提高 |
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沙门氏菌食物中毒34例中西医诊断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毛慧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新疆牧场羊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分析[D]. 陈紫昕. 南华大学, 2021
- [3]医用食品中腐败微生物数字PCR检测方法研究[D]. 刘可. 新疆大学, 2021
- [4]不同条件下板蓝根微粉(R,S)-告依春含量变化及板蓝根微粉对雏鸡白痢的防治作用[D]. 苏景.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复方片剂SSALP的卫生学评价及对睡眠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馨达. 吉林大学, 2021(01)
- [6]雏鸡白痢病的诊治[J]. 谢永林. 家禽科学, 2021(05)
- [7]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病原学情况及微生物检验效果研究[J]. 王天斯.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3)
- [8]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D]. 马迎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蒲公英颗粒治疗非脓肿期急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其黄腻苔患者舌苔菌群分析[D]. 肖金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皖北医疗事业的发展述论(1949-1959年)[J]. 朱甲利.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