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零售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0)在《M连锁便利店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在从外向型经济结构逐渐转为内向型经济结构,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伴随消费市场的兴起,消费者逐渐掌握消费市场的主动权,零售业正式进入“买方市场”时代。消费者在前期的“低价狂欢”之后,消费观念日趋理性,价格敏感度下降,注重消费品质,消费模式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购买体验转变。便利店行业具有便利性、距离消费者近的优势,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其销售增速年年攀升。2017年,我国百强便利店企业销售额平均增长率达16.9%,门店数量同比增长18.1%,均为百强零售企业平均增幅的两倍。M连锁便利店公司(下文简称M便利店)深耕便利店行业23年,面对便利店行业的发展契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可行的经营战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首先,本文从企业现状、发展历程入手,总结出M便利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结合PEST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全面探讨M便利店的经营环境。其次,通过对经营环境和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经营管理知识,为M便利店制定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制定从制定原则、制定目标入手,强调经营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详细阐述如何实施经营战略。M便利店可通过特许加盟、全国布局、完善物流系统来实现M便利店的扩张。结合老年人需求、自有品牌等方面实现商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品牌形象差异化,形成M便利店的差异化竞争力。再次,为了确保经营战略高效实施,本文提出M便利店应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平台、科学规划门店选址及店面布局、建设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五个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实现M便利店快速、稳健的发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结论和展望。本文创作过程中,具体分析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实施和保障,引入老年人健康、餐饮等需求,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不仅对M便利店的经营发展提供现实指导,对其他便利店企业的经营发展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烨[2](2020)在《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近年来商贸零售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新业态,无人零售引起了风投资本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加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在回应百姓呼声、推进行业规范经营、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合作治理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无人零售行业治理为研究对象,梳理无人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和风险隐患,以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的实际情况为案例分析无人零售行业治理的诉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建构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当前我国治理无人零售行业经营乱象提供可行办法。研究发现,目前无人零售在方便消费者消费的同时,在行业治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消费者视角而言,食品安全、设备质量、支付安全和信用安全是亟需重视的监管治理方向。通过对上海市某区的无人零售行业治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无人零售行业治理在政府“元治理”和社会组织合作共治方面都存在短板,政府元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着监管方式单一、理念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社会共治方面主要存在着参与度不足、共治效用不显着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规范发展,需要进行治理机制和体系的重塑。本文探索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合作治理优化框架,构建“政府+社会”的合作共治体系。在政府监管方面,完善食品安全、网络支付、信用监管方面相应的规范和条例,奖惩结合以健全消费者保障机制;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强化监管执法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在社会共治方面,落实行业协会的监督、制约和指导功能,通过声誉机制约束企业的违规行为。行业治理者们需要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信息化运用能力以及治理理念等方面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升级,做好“互联网+”行业治理。
杨兴夏[3](2019)在《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不断发展,零售业的创新活动进入高度活跃期。与丰富的零售业创新实践相比,零售业创新的系统理论研究仍显滞后。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还未形成共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围绕零售业创新的绩效与影响,采用“内涵—测度—经济效应”依次递进的研究思路展开。首先,结合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探讨零售业创新内涵、创新的微观和中观机理。其次,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并利用2016—2017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并进行验证。再次,分别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消费二元增长理论和交易外部性理论依次分析零售业创新的产业绩效、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经济效应以及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经济效应,同时根据样本特性,采用解决截面异方差问题的面板校正标准误差(PCSE)回归方法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回归方法对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从创新的生产函数本质出发,零售业创新是指零售商创新及其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的过程,包括零售商创新和零售商创新扩散两个方面。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表明,零售商创新的根本逻辑在于零售商追求实际产出持续增长所采用的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与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零售商内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内部创新,零售商外部创新集合形成零售业外部创新。进一步的理论分析表明,从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交织着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零售业外部创新具有合成放大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同时具备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2)零售业外部创新可用成功实施服务创新或营销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零售业内部创新则以成功实施工艺创新或组织创新零售企业数量占比指标测度。指标测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水平高于内部创新,西部地区零售业创新活跃,“一带一路”省域零售业具有较高创新水平;(3)零售业创新对产业绩效和消费具有显着影响。目前,我国零售业外部创新以合成放大效应为主导效应,对产业本身和消费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虽然也存在合成放大效应,但在当前我国零售业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降低了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了中小零售商发展,不利于整合资源发挥零售业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其带来的投资潮涌不利于零售业产能充分利用。零售业创新通过激励生产性劳动带动产出增长,在零售业具有较高市场集中度的前提假设下,基于交易外部性理论构建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零售业外部创新有利于满足生产者的商品需要,零售业内部创新及生产商利润共享机制能够满足生产者的收入需要,均对生产性劳动具有激励作用。论文的主要边际贡献有三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零售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微观和中观层面的机理;二是基于新指标、新数据测度了我国零售业的创新;三是从零售业绩效、零售业创新的消费效应与产出效应视角系统考察了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
石紫艳[4](2019)在《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联结生产和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商贸流通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从宏观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面临着中美贸易摩擦、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际流通竞争力疲软、内需不足,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适应、价值链低端锁定等“内忧外患”,商贸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凸显;从微观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企业长期处于价值洼地,流通成本高,协同整合能力不足,面临着“互联网+”融合下新业态、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带来的去中间化冲击的微利窘境。因此,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必要性迫切。在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通过分析当前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的驱动因素,探索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的路径,从而为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文运用流通理和零售业态演变理论梳理我国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概况以及透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本文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围绕当前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介绍研究商贸流通企业的目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意义,构建本文框架与技术路线图,并对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对商贸流通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三部分是对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动因及内在机理进行剖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以及对当前商贸流通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典型的商贸流通企业S公司的转型发展进行案例分析并得出发展借鉴。最后,提出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转型路径及建议。
曾锵[5](2019)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一方面,零售业的发展呈现两种鲜明对比的局面,许多零售企业尤其是传统零售企业发展受困和日渐式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诸如孩子王、盒马鲜生、尚品宅配、ZARA、优衣库等优秀和成功的零售企业;另一方面,自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实业界掀起了热烈的对“新零售”现象和概念的讨论,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理论讨论。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迫切需要发展适合零售业或零售企业的学术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解读和剖析,而本文试图运用商业模式理论构建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以实现对现实和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在对商业模式理论、流通经济理论、零售业态理论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尤其是借鉴商业模式双重属性的思想,通过优衣库、ZARA、尚品宅配、宜家、西西弗、言几又六个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了“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接着,在对顾客价值创造和零售顾客价值创造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及其属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和场景化架构的零售商业模式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设;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零售企业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实证分析,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构建了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即“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2)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架构零售商业模式,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三种架构及其属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理论模型。一体化架构是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融合,定制化架构是零售企业与消费者的接合,场景化架构是销售界面的场景建设的努力和行为,零售企业是承担场景空间建设的主要主体。一体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与供应商产权一体化程度、与供应商建立契约的长期性和完备性、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化程度;定制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顾客参与的程度、消费者信息化和大数据化的程度、产品的定制化程度;场景化架构的架构属性包括场景空间的审美性、产品作为场景文化价值载体的媒介性、消费者对场景传达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性。(3)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一体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新颖性和锁定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定制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效率性和新颖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效率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的影响发挥部分中介的作用;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场景化架构对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的新颖性和互补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体验价值创造有显着正向影响,新颖性和互补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发挥完全中介的作用。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实现了与商业模式宏观研究的对接和承接,验证了商业模式二重属性——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和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以及二者关系的存在性,突破和超越了Sorescu等提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2)基于本文构建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商业模式架构属性—商业模式价值属性—价值创造,探究和揭示了零售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3)提出了一体化架构、定制化架构、场景化架构三种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并尝试将系统架构思想迁移至商业模式理论,借鉴系统架构理论对零售商业模式架构进行理论分析。
武春霞[6](2019)在《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零售业是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变革历程,零售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业态结构优化、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对国计民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转为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内需增长是实现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对零售业升级提出新的要求,而技术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动力,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状角度,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探究了技术创新促进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了我国零售业2000-2017年的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用VAR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结果表明零售业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对业态结构优化和就业规模影响较大,技术创新对盈利水平具有短时期的促进作用。应从完善法律体系、提升消费质量、提高信息化水平、创新物流模式、抓住新零售发展机遇、发挥连锁经营优势等方面促进技术创新并增强技术创新对零售业的推动作用。
叶萌[7](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朱佳星[8](2019)在《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被运用到基层社区的建设中,基层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急需改变。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致力于实现“智能化”、“互联化”和“感知化”,而智慧地球在城市、社区方面的开创性应用就是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社区相对于智慧城市有投资少、回报快、容错率高等优点,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国外发达国家智慧社区的建设相比,我国智慧社区的建设存在发展相对较晚,相关产业没有完全成熟,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本论文结合上述问题,对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Yaahp、SPSS等软件,开展了如下工作:(1)本论文研究了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典型做法及案例。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主要从关注民生、重视先进技术、强调市场驱动和扩大涉及面这4个方面去建设智慧社区,而国内智慧社区的建设主要在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关注智能养老、应用智能家居、推行社区基础设施智慧化这4个方面展开。同时本论文也分析了国内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2)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将智慧社区综合评价系统分为5大方面22个主要因素,以这些要素建立了智慧社区层次结构模型,并运用1——9评价尺度方法,构造了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同时根据这些要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到相应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检验了所得数据的可靠性和效度。(3)本论文对智慧社区各系统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求解,运用Yaahp软件求出了各阶层、各要素的权重,即根据权重得出了居民对智慧社区各要素的关注度,建立了智慧社区综合评价体系,并以此对智慧社区建设的优劣进行了评价,检验了已建立的判断矩阵是否满足基本一致性问题,从而确保了判断矩阵的合理性。(4)本论文结合以上的研究,从技术方面呈现四化、应用方面既全面又深入、产业方面协同联动与产业链发展、系统建设方面渐进式发展4个方面对智慧社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智慧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图[15]表[53]参[74]
黄冉[9](2019)在《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业态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国内外零售企业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社会时代科技与技术进步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普遍的销售、交易助手,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网络零售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还推动了传统实体零售业向网络零售的转型与升级。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电子商务在经过高速增长期之后进入成熟期,增速明显放缓,原有的市场优势也逐渐消失,网络零售商之间竞争激烈,也开始转型,纷纷布局线下销售。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零售企业处在快速变化信息时代,似乎必须快速的感应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转型升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这中间则蕴含着零售业发展演变的业态特征与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零售业态的多案例比较分析,本文希望能够从个性中发现共性,总结归纳出零售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帮助零售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了全方位的挖掘出零售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逻辑,本文采取了案例分析法,选取了国内外典型的零售业态,对零售业发展逻辑及过程进行推导、演绎与归纳。选取的代表性零售企业有:沃尔玛、永辉超市、中百、鄂武商、诺德斯特龙、7-Eleven、亚马逊、阿里巴巴和京东。本文的叙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绪论,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提出本文研究的缘由及拟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回顾与评述,确立研究的参照系,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实现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第二部分是对零售业发展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种,通过这一章的论述,了解了零售业发展演变的外部环境与威胁。第三部分对不同业态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企业近十年的销售额、净利润、门店数量以及主要营收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业态近十年的演变特点,并进行现状的整体评述。第四部分是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业态特征及发展动因。本文认为存在四个方面的动因,使近十年零售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包括消费者信息能力的提高、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功能、消费能力和理念的升级等四个方面。在不同动因驱动下,各业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实现了业务的转型升级。第五部分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零售业转型升级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探讨。本文认为零售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基于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经营理念现代化、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经营内容品质化和基于企业创新的经营模式多元化。另外,本文结合零售业的特征总结,提出了零售业未来的转型趋势。最后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重难点进行回应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张育弘[10](2019)在《交易技术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飞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作为我国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零售业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物流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零售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零售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导致零售业出现增长缓慢、后劲不足等问题。零售业作为销售行业,其交易量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受到国民消费直接而显着的影响,还会受到各种交易技术的影响。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旨在从交易技术角度探索影响零售业发展的因素。本文的研究大致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展开:首先,从零售业、交易技术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指导和理论支撑。其次,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两部分对我国零售业的交易技术进行分析。理论分析部分介绍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零售业相关的交易技术,选取8个指标建立了零售业交易技术指标体系。实证分析部分中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一些行业报告中选取了2000年—2017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影响我国零售业交易技术的主因子以及交易技术综合得分。接下来,研究中使用交易技术综合得分作为交易技术指数,选取人均GDP作为控制变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因变量来衡量零售业的发展,首先使用ADF检验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再运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对交易技术指数、人均GDP以及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做回归分析,得到零售业交易技术及其零售业增长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山西省零售业的交易技术与山西省零售业增长的案例分析,验证了以上分析的准确性,探讨了山西省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最后,通过分析以上结果,提出提高零售业交易技术的若干对策建议,并对论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做了阐述。本文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00年—2017年十八年间,零售业的交易技术水平是提高的,同时零售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增加的。第二,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人均GDP的显着影响,还受到交易技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物流技术、交通网络、信息技术、资金流技术和教育技术水平。
二、日本零售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零售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连锁便利店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 |
第二章 M便利店经营现状分析 |
第一节 M便利店经营概况 |
第二节 M便利店内部条件分析 |
一 优势分析 |
二 劣势分析 |
第三节 M便利店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
一 加盟店人员管理薄弱 |
二 对消费需求变化的调节滞后 |
三 物流配送体系亟待完善 |
四 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 |
第三章 M便利店的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M便利店宏观环境分析 |
一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三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 技术条件环境分析 |
第二节 M便利店行业竞争分析 |
一 消费者(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二 供应商(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三 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分析 |
四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五 替代商家的压力分析 |
第三节 M便利店外部条件分析 |
一 机会分析 |
二 威胁分析 |
第四节 M便利店经营环境总结 |
第四章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制定 |
第一节 M便利店经营战略制定原则和目标规划 |
一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制定原则 |
二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目标规划 |
第二节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选择 |
一 扩张型战略 |
二 差异化竞争战略 |
第三节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 |
一 扩张型战略的具体实施 |
二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 |
第五章 M便利店经营战略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二节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第三节 构建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平台 |
第四节 科学规划门店选址及店面布局 |
第五节 建设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零售业态变迁研究 |
(二)零售行业治理研究 |
(三)无人零售行业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 |
(二)本文不足 |
五、本文预期取得的成果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无人零售概念 |
(二)无人零售与新零售的区别及关联 |
二、理论基础 |
(一)合作治理理论 |
(二)理论借鉴意义 |
第三章 无人零售行业发展与治理情况 |
一、无人零售行业发展背景与现状 |
(一)发展沿革 |
(二)分类与特征 |
二、无人零售行业的治理情况及其成效 |
(一)无人零售行业的治理主体 |
(二)无人零售行业的治理机制 |
(三)无人零售行业的治理成效 |
第四章 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分析 |
一、上海市某区作为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二、无人零售行业治理诉求 |
(一)问卷调查反映出的行业治理诉求 |
(二)典型企业案例反映出的行业治理诉求 |
三、无人零售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五章 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困境 |
一、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的现状 |
二、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的困境 |
(一)政府治理理念较落后 |
(二)政府监管手段较薄弱 |
(三)合作治理效能低下 |
三、上海市某区无人零售行业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从政府“元治理”角度分析 |
(二)从合作治理角度分析 |
第六章 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的建构 |
一、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的原则 |
(一)坚持政府监管为主,完善“元治理”角色 |
(二)发挥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作用 |
二、构建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 |
(一)完善行业法规及标准体系,优化事前审核机制 |
(二)根据无人零售行业特性,提升事中管理效率 |
(三)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完善事后治理格局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产业创新内涵研究 |
1.3.2 零售业创新理论研究 |
1.3.3 零售业创新测度研究 |
1.3.4 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零售业创新内涵与机理 |
2.1 概念界定 |
2.1.1 零售商和零售业 |
2.1.2 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 |
2.1.3 零售商创新与零售业创新 |
2.1.4 经济效应 |
2.2 零售商创新机理 |
2.2.1 零售商生产过程的理论解释 |
2.2.2 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 |
2.2.3 基于零售业态演进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实证 |
2.3 零售业创新:零售商创新集合 |
2.3.1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放大效应 |
2.3.2 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合成谬误问题 |
2.3.3 零售业创新数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零售业创新测度分析 |
3.1 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构建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全面性原则 |
3.1.3 可分性原则 |
3.1.4 可验性原则 |
3.2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 |
3.2.1 指标来源 |
3.2.2 统计指标含义 |
3.2.3 指标构建假设提出 |
3.3 零售业创新指标构建验证 |
3.3.1 验证方法 |
3.3.2 拟合评价和参数估计 |
3.4 我国零售业创新现状分析 |
3.4.1 我国零售业创新总体现状 |
3.4.2 我国零售业创新区域现状分析 |
3.4.3 我国零售专利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4.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及测度指标 |
4.1.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
4.1.2 产业绩效的测度指标 |
4.2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分析 |
4.2.1 我国零售业市场结构现状及评价 |
4.2.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机理分析 |
4.2.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4.3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分析 |
4.3.1 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及测度方法 |
4.3.2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分析 |
4.3.3 零售业创新影响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 |
5.1 消费增长内涵 |
5.1.1 二元边际理论与消费增长 |
5.1.2 消费扩展增长 |
5.1.3 消费集约增长 |
5.2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1 零售业外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2.2 零售业内部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机理分析 |
5.3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回归过程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
6.1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机制 |
6.1.1 增长理论的要素投入视角 |
6.1.2 以需求为中心的生产理论 |
6.1.3 零售业外部创新促进商品需要的机理 |
6.1.4 零售业内部创新满足收入需要的机理 |
6.2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数理模型 |
6.2.1 模型假设 |
6.2.2 零售商独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3 零售商分享创新收益的模型均衡 |
6.2.4 模型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商贸流通企业的概念 |
2.1.2 企业转型的概念 |
2.1.3 商贸流通企业市场发展阶段 |
2.1.4 商贸流通企业的特点 |
2.1.5 商贸流通的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流通理论 |
2.2.2 零售业态演变理论 |
2.3 文献述评 |
3 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动因分析及内在机理 |
3.1 商贸流通企业转型驱动因素 |
3.1.1 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压力 |
3.1.2 产业结构升级的大力推动 |
3.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 |
3.1.4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 |
3.1.5 消费需求升级的拉动作用 |
3.1.6 现代化物流技术快速发展 |
3.2 商贸流通企业价值提升转型内在机理 |
3.2.1 聚焦生产力功能为驱动 |
3.2.2 聚焦衔接功能为推动力 |
3.2.3 聚焦拉动功能为导向 |
3.3 本章小结 |
4 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我国商贸流通业当前的发展概况 |
4.1.1 国内商贸流通业不断增长 |
4.1.2 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
4.2 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现状 |
4.2.1 基于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 |
4.2.2 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变革 |
4.3 当前商贸流通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 |
4.3.1 流通企业的多层次性增加了转型的复杂程度 |
4.3.2 本土商贸流通企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不强 |
4.3.3 流通企业附加价值偏低,经营模式缺乏创新 |
4.3.4 现代化的流通平台建设滞后阻碍企业转型升级 |
4.3.5 商贸流通网点布局不合理影响企业流通效率 |
4.3.6 流通过程中高能耗产生资源消耗与损失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S公司案例分析 |
5.1 S公司转型动因分析 |
5.1.1 组织转型变革的需要 |
5.1.2 互联网电商发展迅猛 |
5.1.3 企业竞争环境的转变 |
5.2 S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5.2.1 S公司的发展现状 |
5.2.2 S公司转型面临的问题 |
5.2.3 S公司转型的制约要素 |
5.3 S公司转型探索路径 |
5.3.1 S公司转型实践 |
5.3.2 S转型路径总结 |
5.4 案例分析借鉴 |
5.4.1 转变管理者思维观念,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 |
5.4.2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流通技术跨越 |
5.4.3 推进流通平台集成化,构建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 |
5.4.4 丰富精准营销产品体系,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
6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转型路径及建议 |
6.1 经营管理思维的转型,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
6.1.1 树立全渠道思维,打通线上与线下流通渠道 |
6.1.2 强化绿色流通观念,提高流通过程的运输效率 |
6.2 创新贸易业态模式,加速商业模式转型 |
6.2.1 建立“互联网+高效物流”模式,提高流通效率 |
6.2.2 培育贸易新业态模式,构建内生性增长模式 |
6.3 推动流通终端服务化,提高流通产品附加价值 |
6.3.1 流通企业与制造商协同生产实现价值共创 |
6.3.2 打造强势的商业品牌,增强品牌影响力 |
6.4 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提高技术转型能力 |
6.4.1 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引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
6.4.2 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技术跨越能力 |
6.5 推进企业流通平台化建设,完善物流供应链体系 |
6.5.1 加强物流网点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物流效率 |
6.5.2 强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实现价值网重构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缘起 |
1.1.2 时代背景 |
1.1.3 “新零售”现象出现 |
1.2 关键概念与研究对象 |
1.2.1 零售 |
1.2.2 商业模式 |
1.2.3 价值创造 |
1.2.4 研究对象界定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结构安排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商业模式研究 |
2.1.1 商业模式研究演进简析 |
2.1.2 商业模式研究的层次分析 |
2.1.3 商业模式的架构属性与价值属性的二重属性 |
2.1.4 商业模式研究述评 |
2.2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 |
2.2.1 流通创造价值 |
2.2.2 流通对制造业的功能价值认识 |
2.2.3 流通对消费的功能价值认识 |
2.2.4 基于供应链整合的流通功能价值认识 |
2.2.5 流通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
2.3 零售商业模式研究 |
2.3.1 对零售商业模式的三层次理解 |
2.3.2 零售商业模式与零售业态的概念辨析 |
2.3.3 零售商业模式的定义 |
2.4 本章小结 |
3 零售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案例研究方法 |
3.1.1 研究方法选择 |
3.1.2 案例数量选择 |
3.1.3 资料搜集方法 |
3.1.4 案例研究设计 |
3.2 优衣库案例研究 |
3.2.1 优衣库案例描述 |
3.2.2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2.3 优衣库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3 ZARA案例研究 |
3.3.1 ZARA案例描述 |
3.3.2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3.3 ZARA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3.4 优衣库与ZARA的案例对比分析及相关命题提出 |
3.4 尚品宅配案例研究 |
3.4.1 尚品宅配案例描述 |
3.4.2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4.3 尚品宅配商业模式的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5 宜家案例研究 |
3.5.1 宜家的案例描述 |
3.5.2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5.3 宜家商业模式的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5.4 尚品宅配与宜家的案例对比分析、相关命题提出及讨论 |
3.6 西西弗书店案例研究 |
3.6.1 西西弗书店的案例描述 |
3.6.2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6.3 西西弗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7 言几又书店的案例研究 |
3.7.1 言几又的案例描述 |
3.7.2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
3.7.3 言几又的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3.7.4 西西弗与言几又的案例对比总结及命题提出 |
3.8 本章小结 |
4 理论模型构建 |
4.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理论分析 |
4.1.1 顾客价值与零售顾客价值 |
4.1.2 顾客价值创造与零售顾客价值创造 |
4.2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
4.2.1 架构理论 |
4.2.2 一体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
4.2.3 定制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
4.2.4 场景化架构属性理论分析 |
4.3 一体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
4.3.1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
4.3.2 一体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4.3.3 价值属性对低成本价值创造的影响 |
4.3.4 价值属性对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
4.4 定制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
4.4.1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
4.4.2 定制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4.4.3 价值属性对个性化价值创造的影响 |
4.4.4 价值属性对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
4.5 场景化架构零售商业模式理论模型 |
4.5.1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
4.5.2 场景化架构对价值属性的影响 |
4.5.3 价值属性对体验价值创造的影响 |
4.5.4 价值属性对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的中介作用 |
4.6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变量测量和问卷设计 |
5.1.1 零售商业模式架构属性测量 |
5.1.2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属性测量 |
5.1.3 零售商业模式价值创造测量 |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2.1 问卷发放 |
5.2.2 样本描述 |
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1 信度检验 |
5.3.2 效度检验 |
5.3.3 相关性分析 |
5.4 结构方程建模与假设检验 |
5.4.1 结构方程建模 |
5.4.2 一体化架构对低成本价值创造影响 |
5.4.3 定制化架构对个性化价值创造影响 |
5.4.4 场景化架构对体验价值创造影响 |
5.4.5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理论贡献 |
6.1.3 管理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预调查问卷 |
附录2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3 :零售顾客价值创造探索性因子分析 |
附录4 :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的问卷调查 |
附录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结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结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2.1.2 零售业发展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研究 |
2.2.2 关于技术创新经济效应的研究 |
2.2.3 关于零售领域的相关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技术创新促进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 |
3.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其对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3.1.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3.1.2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3.2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制的实现路径 |
3.2.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现路径 |
3.2.2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发展作用机制的实现路径 |
第4章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变革的影响—基于历史角度 |
4.1 第一次零售革命 |
4.2 第二次零售革命 |
4.3 第三次零售革命 |
第5章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基于现实角度 |
5.1 技术创新对网络零售发展的影响 |
5.1.1 网络零售的萌芽和兴起 |
5.1.2 网络零售的兴盛 |
5.1.3 网络零售的转折 |
5.2 技术创新引发新零售 |
5.3 技术创新推动零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1 社会治理不完善 |
5.3.2 信息化建设不足 |
5.3.3 物流业对零售业发展支撑不足 |
5.3.4 连锁企业创新乏力 |
第6章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技术创新水平分析 |
6.1.1 测度方法 |
6.1.2 指标解释 |
6.1.3 实证结果 |
6.2 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 |
6.2.1 模型建立 |
6.2.2 指标解释和平稳性检验 |
6.2.3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6.2.4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盈利水平的影响 |
6.2.5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业态结构优化的影响 |
6.2.6 技术创新对零售业就业规模的影响 |
6.3 我国零售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指标解释 |
6.3.2 实证分析 |
第7章 建议 |
7.1 健全法制体系,完善技术创新环境的治理 |
7.2 提升消费质量,促进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 |
7.3 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技术创新环境的发展 |
7.4 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支撑零售业技术创新 |
7.5 以“互联网+”为契机,促进连锁经营技术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智慧社区发展概述 |
1.2.1 智慧社区发展简述 |
1.2.2 智慧社区服务系统基本组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国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研究 |
2.1 日本智慧社区发展论述 |
2.1.1 日本智慧社区发展背景 |
2.1.2 日本智慧社区发展简述 |
2.1.3 日本智慧社区发展历程 |
2.1.4 日本智慧社区主要内容 |
2.1.5 日本智慧社区服务系统 |
2.1.6 日本智慧社区发展典型案例 |
2.2 新加坡智慧社区发展论述 |
2.2.1 新加坡智慧社区发展背景 |
2.2.2 新加坡智慧社区发展历程 |
2.2.3 新加坡智慧社区服务内容 |
2.2.4 新加坡智慧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
2.2.5 新加坡智慧社区典型技术 |
2.3 其他国家智慧社区发展论述 |
2.3.1 美国智慧社区发展概述 |
2.3.2 芬兰智慧社区发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智慧社区发展现状研究 |
3.1 国内研究状况概述 |
3.2 香港智慧社区发展论述 |
3.2.1 香港智慧社区发展背景 |
3.2.2 香港智慧社区服务内容 |
3.2.3 香港智慧社区信息服务系统 |
3.3 北京智慧社区发展论述 |
3.3.1 北京市智慧社区现状简述 |
3.3.2 北京市智慧社区主要内容 |
3.3.3 北京市智慧社区典型案例 |
3.4 国内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 |
3.4.1 “智慧社区”概念的界定不明确 |
3.4.2 地区发展差异极大 |
3.4.3 管理模式严重滞后 |
3.4.4 人文关怀程度低 |
3.4.5 共建意识缺乏 |
3.4.6 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不够全面 |
3.4.7 专业人才匮乏 |
3.5 对策研究 |
3.5.1 夯实基础,丰富内容 |
3.5.2 制定、完善相关标准规范 |
3.5.3 鼓励社会各方主体参与建设 |
3.5.4 强化人文关怀和社区养老 |
3.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智慧社区层次构造及SPSS数据分析 |
4.1 智慧社区各系统层次结构模型构造 |
4.2 问卷调查结果 |
4.3 SPSS数据分析 |
4.3.1 基础数据分析 |
4.3.2 SPSS可靠性统计 |
4.3.3 SPSS效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智慧社区各系统综合评价模型求解 |
5.1 AHP(层次分析法)简介 |
5.1.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工作程序 |
5.1.3 评价尺度 |
5.2 要素对比 |
5.3 Yaahp求解权重 |
5.4 综合权重求解 |
5.5 构造智慧社区综合评价体系表 |
5.6 一致性检验 |
5.6.1 基本一致性检验 |
5.6.2 阶层2各要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6.3 阶层3各要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智慧社区未来发展趋势 |
6.1 技术方面呈现四化 |
6.2 应用方面既全面又深入 |
6.3 产业方面协同联动与产业链发展 |
6.4 系统建设方面渐进式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业态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国内外零售企业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基本概念释义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零售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环境 |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GDP总量保持较好的增速 |
二、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均GDP整体呈上升趋势 |
三、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升有降 |
四、零售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
第二节 技术环境 |
一、技术创新推动零售业态转型的历史回顾 |
二、“信息为王”的数字时代到来 |
三、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社会环境 |
一、居民消费能力出现分化和升级 |
二、“新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带来消费理念的变革 |
三、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的社会转型 |
第二章 零售业分业态发展现状及整体评述 |
第一节 传统零售不同业态发展的差异化现象显着 |
一、超市业态发展的两极化较为明显 |
二、百货业态发展成为城市商业中心的主力 |
三、便利店业态发展势头较好 |
第二节 电子商务从高速发展逐渐趋于稳定 |
一、亚马逊“盈利-亏损-再盈利”的转型历程 |
二、阿里巴巴企业收益显着 |
三、京东连续多年战略性亏损 |
四、当当前期收益显着、后期逐渐衰落 |
第三节 不同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的整体评述 |
一、传统零售业态发展现状的评述 |
二、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现状的评述 |
第三章 零售业转型升级的分业态特征与动因探究 |
第一节 不同零售业态转型升级的业态特征 |
一、超市业态通过“终端进化”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
二、百货业态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端化的产品服务 |
三、便利店业态凭借小而全的共享生态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 |
四、电子商务:积极构建多维的销售场景 |
第二节 影响零售业转型升级的动因探究 |
一、消费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 |
二、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 |
三、技术创新为零售企业创造了新动能 |
四、消费升级催生了零售领域的专业化、高效化 |
第四章 零售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总结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零售业转型升级的特征总结 |
一、基于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经营理念现代化 |
二、基于消费结构升级的经营内容品质化 |
三、基于企业创新的经营模式多元化 |
第二节 零售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 |
一、从冲突到融合: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互动发展 |
二、零售业态的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不同零售业态之间“和而不同” |
三、合作共赢:零售业革命的价值旨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交易技术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方法 |
0.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0.3.1 研究的创新 |
0.3.2 研究的不足 |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1 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
1.2 有关零售业的研究 |
1.2.1 零售业的业态变迁和相关研究 |
1.2.2 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 交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1.3.1 零售业的交易技术 |
1.3.2 交易技术对零售业的影响 |
2 我国零售业的交易技术理论分析 |
2.1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
2.1.1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
2.1.2 影响零售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
2.2 我国零售业的交易技术指标体系 |
2.2.1 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
2.2.2 我国零售业的交易技术指标选择 |
2.2.3 零售业交易技术的相关指标汇总 |
3 我国零售业的交易技术实证分析 |
3.1 零售业交易技术的相关指标体系构建 |
3.1.1 分析方法的选取 |
3.1.2 样本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 我国零售业交易技术的计量模型 |
3.2.1 因子分析适当性检验 |
3.2.2 因子的提取 |
3.2.3 因子提取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4 零售业交易技术与零售业增长的关系 |
4.1 相关指标的选取 |
4.1.1 交易技术指数 |
4.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4.1.3 人均GDP |
4.1.4 相关指标汇总及数据处理 |
4.2 计量模型 |
4.2.1 初步分析 |
4.2.2 平稳性检验 |
4.2.3 回归分析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4.4 模型拓展与应用 |
4.4.1 山西省零售业的交易技术指数 |
4.4.2 山西省零售业交易技术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
4.4.3 研究结论与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日本零售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连锁便利店经营战略研究[D]. 王雪. 郑州大学, 2020(03)
- [2]无人零售行业合作治理体系建构研究 ——以上海市某区为例[D]. 王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2020(08)
- [3]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研究[D]. 杨兴夏. 山西财经大学, 2019(02)
- [4]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企业转型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石紫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5]基于价值创造的零售商业模式研究[D]. 曾锵.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6]技术创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武春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8]国内外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D]. 朱佳星.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9]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业态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国内外零售企业的案例分析[D]. 黄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10]交易技术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研究[D]. 张育弘. 辽宁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