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地区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

闽东地区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

一、闽东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曹平[1](2020)在《棘头梅童鱼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亲鱼营养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课题组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养技术攻关与研究基础上,对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四个不同地理群体肌肉营养组成的比较分析,野生及人工养殖幼鱼营养成分的分析与比较,并对其亲鱼不同组织中脂肪和脂肪酸分析,及其亲鱼成熟卵巢生化成分分析,旨在填补该方面资料的空白,探明棘头梅童鱼及不同地理群体、野生及人工养殖幼鱼、亲鱼阶段生化组成特点,为棘头梅童鱼营养价值研究、产业化扩繁及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测定分析了繁殖季节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粗脂肪含量为0.56%,水分含量为77.70%,粗灰分含量为1.49%。肌肉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检测),占肌肉总量的17.01%(鲜样百分比),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不包括色氨酸)总量为6.09%,占氨基酸总量的35.8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66.73%。棘头梅童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标准。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从AAS来看为亮氨酸,从CS来看为苯丙+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7.0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6.24%(干样百分比),占氨基酸总量的34.40%。共检测到32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8.22%,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6.1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5.63%。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较高,分别为8.23%,12.34%。综合来看,棘头梅童鱼必需氨基酸营养组成合理,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脂肪酸种类丰富,EPA和DHA含量高,微量元素比值合理,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2.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4个野生棘头梅童鱼群体样本于2019年6月-8月份别采集于上海崇明、浙江舟山、浙江台州和福建宁德4地沿海海域,分别对其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台州、舟山、崇明、宁德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中水分含量分别为80.87%、81.43%、80.00%和78.63%,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6.43%、16.93%、16.63和17.03%,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10%和1.13%、1.17%和1.17%,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00%、0.83%、0.83%和0.83%。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分别为6.82%、7.04%、6.75%和6.96%。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依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分值,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和缬氨酸。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中分别检测到32种、32种、31种和30种脂肪酸,组成种类丰富。另外,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常量元素均以钾元素含量最高,微量元素均以铁元素含量最高。研究表明,四个地理种群的棘头梅童鱼均是符合人体营养需求的优质水产品。3.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对野生及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幼鱼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养殖幼鱼,而粗蛋白和灰分含量稍低于养殖幼鱼。棘头梅童鱼野生和养殖幼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均为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色氨酸含量最低。野生幼鱼脂肪酸中EPA与DHA的含量分别为4.49%、14.39%,养殖幼鱼脂肪酸中EPA与DHA的含量分别为2.29%、10.08%,野生幼鱼显着高于养殖幼鱼。野生幼鱼和养殖幼鱼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在微量元素方面,野生幼鱼中铁元素和硒元素含量显着高于养殖幼鱼。4.海捕棘头梅童鱼亲鱼不同组织中脂肪和脂肪酸分析对野生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至Ⅳ期)卵巢、肌肉和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卵巢、肝脏和肌肉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4.84%、2.66%和0.56%。卵巢总脂含量约为肌肉总脂含量的8.6倍,差异性显着。饱和脂肪酸在卵巢中含量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卵巢中最高,具有显着性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在肌肉、卵巢和肝脏中呈递增趋势。卵巢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反油酸,含量为19.95%。EPA+DHA含量为24.10%。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1.6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3.99%,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4.40%。肌肉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硬脂酸,含量为32.77%,EPA+DHA含量为20.57%,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6.4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2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0.31%。肝脏组织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为硬脂酸,含量为35.50%,EPA+DHA含量为26.46%。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4.2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4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29%。5.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成熟卵巢生化成分分析采用常规生化成分测试方法测定了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成熟卵巢的一般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成熟卵巢水分含量为58.31%,粗蛋白含量为18.13%,粗脂肪含量为4.84%,粗灰分含量为2.33%。卵巢组织中含有17中氨基酸(因酸处理,色氨酸未检测),含量为18.64%(鲜重),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脯氨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6.92%,占氨基酸总量的37.13%,以赖氨酸含量最高。含有8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9.73%。含有2种半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99%,占氨基酸总量的10.67%。呈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总含量为5.59%。卵巢中共检测到3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13种,含量为31.61%。不饱和脂肪酸有17种,含量为68.39%。单不饱和脂肪酸有7种,含量为33.99%,多不饱和脂肪酸有10种,含量为34.40%。EPA+DHA的含量为24.10%。

陈洪清[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闽东海水养殖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闽东渔业加快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米娜莎,曹立民,林洪[3](2020)在《养殖海水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以海水鱼类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正在向工业化转型升级,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中国海水鱼类养殖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之一。高效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是养殖海水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本研究从养殖海水鱼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状况出发,选取两大养殖海水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探究其在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进一步提出提升养殖海水鱼质量安全的对策和建议,为加快推进海水鱼养殖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提供技术发展和突破方向。

吴静[4](2020)在《饥饿对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载量及相关免疫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虹彩病毒病是当前危害大黄鱼养殖业最为严重的几种病害之一,多流行于夏季高温季节,一般幼龄鱼多发,死亡率最高可达50%以上,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法。近年在大黄鱼生产实际中,饥饿疗法常被运用于大黄鱼感染虹彩病毒病的治疗,本实验通过模拟临床中大黄鱼虹彩病毒病饥饿疗法试验,建立大黄鱼人工感染虹彩病毒群体,分别连续饥饿和投喂一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分子水平上开展了不同组织中病毒载量以及相关免疫因子表达情况的研究,同时对免疫酶、抗氧化酶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OIE水生动物诊断手册推荐的基因序列,成功构建虹彩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最低检出限为102 copies/ng DNA,质粒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99.82%,运用该方法对自然发病大黄鱼体内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其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头肾和肝脏中病毒载量分别为8.90×104copies/ng DNA、1.86×104copies/ng DNA和1.32×104copies/ng DNA。(2)通过腹腔注射虹彩病毒悬液感染健康大黄鱼,攻毒5d后经虹彩病毒的PCR检测可扩增出虹彩病毒的特异性条带(攻毒10日后PCR阳性检出率100%),组织病理学观察到虹彩病毒感染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肿大细胞和典型病毒粒子,说明已成功获得了大黄鱼人工感染虹彩病毒群体。(3)对人工感染虹彩病毒大黄鱼分别连续饥饿和投喂一个星期,统计死亡率结果显示,实施饥饿的感染组死亡率比正常投喂的感染组低14.3%。饥饿组肝脏、脾脏、头肾组织病毒载量在饥饿24h后均显着高于投喂组,但饥饿48h后,饥饿组所有组织中病毒载量均下降至最小值且显着低于投喂组,随后两组体内病毒载量总体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饥饿组头肾、脾脏、肝脏中的病毒载量均维持在低于正常投喂组的水平。(4)饥饿和投喂组脾脏和头肾中IFNc、Mx、IgM相较于对照组(C、D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且总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饥饿组头肾、脾脏中IFNc的表达上升幅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免疫应激;头肾中的Mx表达也显着高于投喂组,但在脾脏中则随时间推移出现了一定波动,表现在第2d时投喂组脾脏中Mx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饥饿组,其余时间点上,脾脏Mx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不低于投喂组,提示饥饿有助于提升机体抗病毒因子的表达水平;两个处理组中IgM表达则出现了不规律变动,表现为处理后第1d时,饥饿组头肾、脾脏中IgM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投喂组,而在第2-3d时出现了逆转,投喂组的IgM高过饥饿组,并且维持这种趋势。(5)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肝脏、肠和鳃的SOD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但饥饿组肝脏、肠和鳃CAT活力均在第7天高于投喂组,且肝脏呈显着性差异;饥饿和投喂组肝脏和鳃的ACP、AKP活力随着时间变化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饥饿组在饥饿24h达到最大值,且都显着高于投喂组;饥饿对肠道ACP、AKP活力没有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中人工感染大黄鱼实施饥饿一段时间后,体内病毒载量出现了短暂地降低,同时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在短期内(1-2d)有所增强,试验结果初步显示饥饿有助于延缓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的增殖及免疫力增强,但在实验条件下并不显着,与养殖生产中饥饿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后期开展更多的试验来进一步明确饥饿治疗对大黄鱼虹彩病毒病的作用及影响。

杨青川[5](2019)在《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二十年来我国滨海核电的大力发展,沿海生态环境面临的放射性污染风险增加,同时受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国际社会愈加重视核辐射对地球大生态系统中非人类物种可能造成的影响,其中对海洋非人类物种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可能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物学特征造成影响。相比于国外已开展的研究,我国在水生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的辐射效应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可参考的生物物种基础数据不足,难以进一步开展核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放射性风险评估研究。本论文针对海洋经济鱼类开展相关的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中主要经济鱼类石首科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了大黄鱼(Pseydosciaenaa crocea)受γ射线外照射后产生的生理响应以及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获得大黄鱼幼鱼在死亡率、摄食率、抗辐射氧化损伤、消化等生理特性方面的辐射损伤情况以及黄姑鱼成鱼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富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水平。本研究的开展,期望为海洋鱼类的辐射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滨海核电周边海域环境放射性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开展海洋非人类物种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提供思路。研究结果包括:1.通过对大黄鱼幼鱼使用不同剂量(0、4、8、16、32 Gy)的60Coγ射线外照射,分别从死亡率、体重体长、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等指标,观察分析了大黄鱼幼鱼生长的γ射线辐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黄鱼幼鱼在不同剂量的Y射线照射条件下:(1)对体重、体长和器官指数等的影响不显着;(2)死亡率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升高;(3)摄食率随剂量的增大而下降;(4)对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及肠道的消化能力的刺激或抑制作用表现不同,其中,低剂量辐照组在照射后前期有显着促进作用,表现为除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均升高,但随时间增加趋于正常,中、高剂量辐照组在养殖周期内均呈抑制状态,内脏器官相应生理生化指标等呈下降趋势并造成幼鱼不可逆的损伤。2.通过现场采集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水产养殖基地中的黄姑鱼成鱼,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器官中富集人工和天然核素的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结果显示:(1)黄姑鱼四种组织器官(肌肉、骨、内脏、鳃)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富集能力明显不同,在人工放射性核素富集能力方面,对137Cs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内脏>骨和鳃,对90Sr 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骨>鳃>内脏;在天然放射性核素富集能力方面,对40K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内脏>鳃>骨,对232Th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骨>内脏>鳃,对210Po由高到低依次为内脏>鳃>骨>肌,对226Ra的富集规律不明显但鱼骨的累积量最大;(2)由于210Po在生物体内富集系数高且富集量大,对生物体造成的辐射剂量贡献率高,本论文将现场采集的其他8种生物包括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龙头鱼(Harpadon nnehereus)、牡蛎(ostrea gigas tnunb)、藤壶(Balanus)、螠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虾姑(Oratosquilla oratoria)等可食部分中的210Po 比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10Po在不同种类生物体内的平均比活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贝类>甲壳类>鱼类,黄姑鱼肌肉中210Po 比活度为3.48 Bq·Kg-1 鲜,低于我国现行国标海产品中210Po限制浓度(15 Bq·Kg-1);(3)结合国家标准《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GB/T 16148-2009),估算了沿海居民食入黄姑鱼肌肉所致放射性核素的待积有效剂量为76.63 μSv.a-1,这一结果明显低于我国现行国标中规定的放射性核素年摄入量限值;(4)经估算食入9种海产品所致210Po摄入量,上述单一海产品导致的210Po年摄入总量均低于现行国标中210Po的年摄入量限值(2200 Bq·a-1)。本论文首先基于生物学和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海洋经济物种石首鱼科中大黄鱼电离辐射损伤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可为我国海洋经济鱼类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基于生物核素富集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闽东某核电附近海域中海洋经济物种石首鱼科中黄姑鱼各组织器官核素富集状况进行了研究,同时评估了同一海区中9种主要海产品富集210Po的活度水平,该部分的研究可为我国沿海海产品食品安全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王凡,廖碧钗,孙敏秋,林国清,陈洪清,黄光亮,陈庆凯,陈庆荣,李安涵[6](2019)在《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文中指出大黄鱼产业是闽东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准确把握大黄鱼生产形势,促进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结合《大黄鱼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深入调研,总结福建省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质量监管、饲料研发、养殖规范、疾病预防等发展建议。

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韩坤煌,刘招坤[7](2018)在《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大黄鱼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本文就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网箱布局和优化网箱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加快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推广应用、实施鱼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产品加工率、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掘大黄鱼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赵婧旸[8](2018)在《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之下,海洋生态、海洋社会以及人海关系被置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并呈现出愈加复杂的面相。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并置的脉络之下,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数据,通过人类学的视角与民族志书写方式,呈现以平潭岛钱便澳村为代表的海岛渔村的社会形貌;描述作为经济行为的鲍鱼养殖与其背后所缔结的人群关系、跨岛域网络,讨论鲍鱼养殖如何成为个体和“小地方”因应“大趋势”的方式;并重点研究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核心生产要素;检视社会流动下外来雇工与本地社区之间的关系、生产与发展之间的悖论等现实议题;省思鲍鱼养殖对地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尽管鲍鱼养殖是本研究的对象,但实际上却力图透过“物”,来展现微观的地域社会及其中的个体与宏大历史进程和世界体系的连接和交互;探查地域社会与更加微观的个体如何主动回应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现代性进程和社会变迁,而非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成为“大历史”的被动接受者。作为海物,鲍鱼进入食馔清单和主治“明目”的药物历史已久,并随着海/陆之间往来互动的增加以及对背负着“异域”标签的海洋的认知扩展,进入了承载着地方意识的书写传统。鲍鱼采捕作为“海边里人”传统生计方式的一种,在明清之际借力于东南沿海的贸易网络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近年来鲍鱼养殖业的兴起,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在时间序列上的承接。然而,鲍鱼养殖之所以在东南海洋社会广受追捧也并非机缘巧合,以“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特点的鲍鱼养殖正好契合了“以富为尊”和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社会,由此成为海岛渔村在遭遇村落命运节点与个人生活转折下实现创富梦想的选择。相较于流通、消费来说,生产无疑是鲍鱼养殖产业链条中的起点,而技术、资本与劳动力则是其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必须依赖现代水产技术的苗种培育环节,以海上筏笼吊养和绳式挂养为主的成鲍养殖,具有“准入门槛”和“技术要求”双低的特点,家户乃至个人仍是鲍鱼养殖的主要生产单位,加上适用海区的有限决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因此鲍鱼养殖尚未脱离小农经营的模式。但是,雇佣劳动仍是对人工有着高度依赖的鲍鱼养殖的重要补充。正是由于外地雇工的进入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得本地社区在性别问题上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女性开始进入到生产和交易的台前,而非像过去那样在“岸上”从事“幕后”工作。此外,民间借贷的兴盛和常态化的应用成为生产者一一鲍鱼养殖户解决资本问题的重要方式,由此不仅催生了信用评估和借贷体系,而且“友情”借贷(friendly loan)的消失也证明了在鲍鱼养殖业兴起后资本观念所发生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在“鲍鱼”缔造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创富神话的同时,从苗种培育到饵料供应再到成鲍交易的“物”的流动中形成了“人”的连接,并生成了跨岛域网络。由此这个跨岛域网络将在地理上被孤立的闽地海岛连接起来,甚至将其影响半径扩展到了辽、鲁二省,实现了南北的关联。在利益追寻的驱动和资本的运转下,原本在空间上存在的区隔被打破,曾经孤立隔绝的海岛渔村在“鲍鱼”形成的跨岛域网络中彼此联系起来,并在市场的联动下构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影响了地方社会的社会组织架构和传统文化,从而加速了地方社会的变迁。

刘文佳[9](2018)在《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我国单一品种养殖量最大的海水鱼类之一。近年来,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了病害的严重制约。“内脏白点病”是网箱养殖大黄鱼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大黄鱼集约化养殖的危害极其严重,已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变形假单胞菌不但可以感染大黄鱼,还可以感染其他多种水产养殖经济动物,且已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已有报道和本实验室前期研究显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具有明显的水温依赖性。本实验室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首先对在12°C、18°C和28℃下分别培养的变形假单胞菌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比较,发现htpB基因在致病温度(18°C)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非致病温度(12°C和28°C)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这意味着htpB基因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相关联,htpB受温度变化的调控可能是变形假单胞菌仅在特定温度下致病的重要诱因。因此,本文拟以本实验室从患病大黄鱼上分离得到的变形假单胞菌NZBD9菌株为研究对象,对htpB基因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RNAi技术,成功构建5株htpB稳定沉默菌株。通过qRT-PCR检测沉默菌株中htpB的表达情况,挑选出htpB沉默效果最好的一株菌株,用于进行后续实验。(2)对变形假单胞菌htpB-RNAi沉默菌株的毒力进行检测,相比变形假单胞菌野生型菌株,沉默株的致死时间有所延迟,致死率和体内分布情况有明显下降。这说明htpB沉默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变形假单胞菌的毒力。(3)攻毒实验显示,脾脏是变形假单胞菌在鱼体内最主要的病灶。通过qRT-PCR检测变形假单胞菌htpB随时间变化的表达情况,我们发现在野生株感染斜带石斑鱼2d的样本中htpB表达水平最高。所以,我们选取健康的和分别感染变形假单胞菌野生株、htpB-RNAi沉默株后达到2d的斜带石斑鱼的脾脏进行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测序我们发现,htpB沉默后,变形假单胞菌的其他毒力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包括flgD、flgE、fliG、rpsE、rpsS等与鞭毛运动性、生物成膜和细菌核糖体形成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表明htpB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可能通过调控其他毒力基因的表达起到关键调控作用。相比野生株感染后的脾脏样本,htpB-RNAi菌株感染后的脾脏样本中宿主基因表达模式也有很大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分析推测出依赖于htpB的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制,依赖于htpB的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机制,以及不依赖于htpB的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机制。通过构建病原-宿主互作网络图可以发现:首先,感染的发生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病原毒力基因的表达。其次,病原基因与宿主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其中,IL6在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枢纽作用。最后,宿主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调控关系,其中,来源于宿主的IL6、IL1R2、IL1B和TLR5等四个基因在宿主互作网络中执行关键调控作用,而htpB的表达对IL6和IL1R2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因此IL6和IL1R2可能是经由htpB调控的变形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关键,也可能是经由htpB调控的变形假单胞菌与宿主免疫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关键。(4)利用GeneMANIA,我们可以发现,flgC和rpsE可能在htpB介导的变形假单胞菌毒力调控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与我们的毒力表型验证实验结果一致,htpB沉默株的运动性和细菌成膜能力均有显着下降。同时,分析结果显示,IL1R2可能在宿主对变形假单胞菌的防御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验证这一假设。(5)本研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htpB基因在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的同时,对应用病原-宿主相互作用转录组进行重要水产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探索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显示,本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启发性,可能为水产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工具。

刘招坤[10](2015)在《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文中提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黄鱼网箱养殖现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产业。同时,大黄鱼也已成为我国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品种之一。但大黄鱼养殖饲料的开发和应用水平仍较低,与其产业化规模不相适应。作者对闽东地区大黄鱼网箱养殖饲料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为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闽东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东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棘头梅童鱼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亲鱼营养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概述
        1.1.1 鱼类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保健功效
        1.1.2 鱼类营养评价
        1.1.3 海水鱼类营养需求研究
    1.2 棘头梅童鱼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样品前处理
        2.1.3 试剂
        2.1.4 仪器
        2.1.5 实验方法
        2.1.6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一般营养成分
        2.2.2 氨基酸组成
        2.2.3 营养品质评价
        2.2.5 脂肪酸组成
        2.2.6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2.3 讨论
        2.3.1 棘头梅童鱼的一般营养成分
        2.3.2 棘头梅童鱼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2.3.3 脂肪酸组成
        2.3.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第三章 四个地理种群棘头梅童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样品前处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一般营养成分
        3.2.2 氨基酸含量
        3.2.3 肌肉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
        3.2.4 脂肪酸组成
        3.2.5 矿物质元素组成
    3.3 讨论
        3.3.1 一般营养成分
        3.3.2 氨基酸组成与营养品质
        3.3.3 脂肪酸组成
        3.3.4 矿物质元素组成评价
第四章 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幼鱼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前处理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一般营养成分
        4.2.2 氨基酸组成
        4.2.3 脂肪酸组成
        4.2.4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4.3 讨论
第五章 海捕棘头梅童鱼亲鱼不同组织间脂肪及脂肪酸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样品处理
        5.1.3 脂肪及脂肪酸测定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棘头梅童鱼亲鱼不同组织中的脂肪含量
        5.2.2 棘头梅童鱼亲鱼不同组织中脂肪酸含量
    5.3 讨论
第六章 闽东海域棘头梅童鱼成熟卵巢生化成分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样品前处理
        6.1.3 实验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一般营养成分
        6.2.2 氨基酸组成
        6.2.3 脂肪酸组成
    6.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要求
    1.2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要求
    1.3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要求
2 闽东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2.1 优势品种发展态势较好
    2.2 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
    2.3 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2.4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加强
    2.5 水产养殖新业态发展较快
3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产业布局不够规范合理
    3.2 科技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4 加快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建议
    4.1 规范海上养殖管理
    4.2 推进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4.3 完善海水养殖原良种体系
    4.4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4.5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4.6 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养殖海水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水鱼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概况
    1.1 产业总体概况
        1.1.1 产量产值
        1.1.2 养殖规模与主要品种
    1.2 产品质量概况
        1.2.1 国际贸易市场情况
        1.2.2 国内贸易市场情况
        1.2.3 海水鱼质量安全总体情况
    1.3 近十年海水鱼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2 海水鱼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2.1 大菱鲆
        2.1.1 水产苗种
        2.1.2 渔用药物
        2.1.3 养殖环境
        2.1.4 渔用饲料
        2.1.5 非规范用药
        2.1.6 流通
    2.2 大黄鱼
        2.2.1 水产苗种
        2.2.2 渔用药物
        2.2.3 养殖环境
        2.2.4 渔用饲料
        2.2.5 非规范用药
        2.2.6 生物危害
        2.2.7 水产品流通
3 对策和建议
    3.1 管理政策措施建议
    3.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3.3 应急预案储备
        3.3.1 建立切实可行的可追溯制度
        3.3.2 加强渔兽药管理
        3.3.3 重视良种繁育
        3.3.4 加快新药的研制
        3.3.5 加强基础研究和调研
        3.3.6 快速应急风险评估技术
    3.4 前瞻性建议

(4)饥饿对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载量及相关免疫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虹彩病毒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所用溶液及其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组织DNA提取
        2.2.3 标准质粒的制备
        2.2.4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5 自然发病大黄鱼定性检测
        2.2.6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自然发病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载量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虹彩病毒基因片段的克隆及测序鉴定
        2.3.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及浓度测定
        2.3.3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3.4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2.3.5 自然发病大黄鱼样品常规PCR检测结果及qPCR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大黄鱼虹彩病毒人工感染群体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病毒株
        3.1.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毒悬液制备
        3.2.2 攻毒试验
        3.2.3 虹彩病毒的PCR检测
        3.2.4 组织病理学切片制备和观察
    3.3 结果
        3.3.1 大黄鱼人工感染虹彩病毒的临床症状与PCR检测
        3.3.2 人工感染的大黄鱼组织病理学变化
        3.3.3 超微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载量及抗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分组设计
        4.2.2 样本采集
        4.2.3 RT引物设计
        4.2.4 DNA提取及浓度测定
        4.2.5 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4.2.6 荧光定量PCR检测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饥饿组与投喂组感染后死亡率统计
        4.3.2 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及 RNA纯度
        4.3.3 IFNc、Mx和 IgM检测引物的熔解曲线分析
        4.3.4 饥饿组与投喂组主要免疫器官中病毒载量的变化
        4.3.5 饥饿组与投喂组主要免疫器官中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变化
    4.4 讨论与小结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组织中SOD、CAT、ACP、AKP酶活性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组织样本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酶液的制备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组织内SOD活力的影响
        5.3.2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组织内CAT活力的影响
        5.3.3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组织内ACP活力的影响
        5.3.4 饥饿对人工感染大黄鱼组织内AKP活力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小结
        5.4.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总结
    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水生生物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1 电离辐射
        2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3 水生生物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
    第三节 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的富集
        1 海洋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
        2 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3 水生生物的放射性核素富集
    第四节 石首鱼科
    第五节 目的意义
        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黄鱼幼鱼对γ射线外照射的生理响应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1 ~(60)Coγ射线照射后大黄鱼幼鱼生理指标的变化
        2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摄食和消化的影响
        4 剂量和时间对大黄鱼幼鱼抗氧化指标以及消化酶的显着性影响
    第三节 讨论
        1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的氧化损伤
        3 ~(60)Coγ射线照射对大黄鱼幼鱼消化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闽东某核电周边海域黄姑鱼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实验试剂及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 海水、生物样品的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测量
        2 放射性核素富集系数的计算
        3 居民内照射剂量估算
    第三节 结果
        1 黄姑鱼不同组织的放射性核素累积及其富集系数
        2 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中~(210)Po水平
        3 食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对居民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第三节 讨论
        1 黄姑鱼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富集规律
        2 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中~(210)Po的富集规律
        3 食入闽东某核电站周边海域9种生物对居民造成的内照射剂量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成果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6)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业及其带动情况
二、养殖生产情况
    (一) 育苗情况
    (二) 养殖分布情况
    (三) 养殖模式
        1. 筏式网箱养殖
        2. 深水大网箱养殖
        3. 围栏养殖
        4. 池塘养殖
    (四) 大黄鱼病害
三、加工与市场营销
    (一) 国内加工与销售
    (二) 大黄鱼出口
四、品牌建设
五、标准化工作
六、质量安全问题
七、技术支撑情况
八、产业发展瓶颈
    (一) 缺乏良种支撑、苗种质量有待提高
    (二) 海上无序养殖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 病害种类繁多, 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四) 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产业稳定发展的隐患
    (五) 配合饲料使用率不高, 不利于节能减排
九、产业发展建议
    (一) 加大对原良种体系建设, 推进良种发展
    (二) 加强养殖规划, 探索多养殖模式
    (三) 攻关病害防控技术, 推行健康养殖
    (四) 加强大黄鱼质量安全监管
    (五) 加大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7)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快大黄鱼原良种体系建设, 严格良种选育
    1.1 加大对原良种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1.2 严格管理原良种生产, 确保种质安全
2 进一步规范网箱布局、优化网箱结构, 改善养殖区环境
    2.1 从技术标准层面规范网箱布局
    2.2 从渔业法规层面规范网箱布局
    2.3 继续推行网箱“小改大、浅改深”, 进一步优化其空间结构
3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养殖模式, 提升养殖产品质量
    3.1 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养殖模式
    3.2 提升养殖产品质量
4 加大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保护养殖环境和海洋生态
    4.1 配合饲料使用现状
    4.2 使用冰鲜小杂鱼饵料的弊病
    4.3 尽快以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完全替代冰鲜小杂鱼虾饵料
5 研发鱼病综合防控技术, 提高养殖成活率
6 综合利用下脚料, 变废为宝
7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 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7.1 大黄鱼品牌体系已初步形成
    7.2 目前国内外市场面临的问题
    7.3 实施以质量安全优先的品牌战略
8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协调产业和谐发展
9 发掘大黄鱼历史文化, 提升大黄鱼文化新内涵

(8)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田野工作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为什么是鲍鱼?——从一个叫做“钱便澳”的渔村说起
    第一节 村落环境
    第二节 钱便澳:海岛渔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三节 “二号台风”:共同记忆与村落命运的拐点
第二章 生产与技术
    第一节 鲍鱼养殖的生产实践
    第二节 “脆弱的海上娇客”:鲍鱼养殖的核心技术
    第三节 “讨咸水钱”人的技术生成
第三章 雇工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
    第二节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遭遇
    第三节 “四川婆”与“本地郎”:社会流动下的文化变迁
第四章 资本与渔业社会的经济观念
    第一节 资本与风险:民间借贷的兴起与高价格弹性商品的内在危机
    第二节 海上新贵的创富神话: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三节 机遇与风险同在的投资故事
第五章 跨岛域网络
    第一节 “物”的流动与“人”的连接
    第二节 跨岛域网络的形成与运作
    第三节 发展与保护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9)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大黄鱼研究概况
        1.1.1 养殖现状
        1.1.2 主要病害
    1.2 变形假单胞菌的研究概况
        1.2.1 环境修复
        1.2.2 水产流行病
        1.2.3 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因子
    1.3 转录组测序
        1.3.1 转录组测序概述
        1.3.2 病原-宿主相互作用转录组测序
    1.4 变形假单胞菌htpB基因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培养
        2.2.2 菌体浓度检测
        2.2.3 htpB-RNAi菌株构建与筛选
        2.2.4 模式动物的选择
        2.2.5 活体感染生存曲线测定
        2.2.6 菌株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实验
        2.2.7 生物成膜实验
        2.2.8 生长曲线测定
        2.2.9 htpB-RNAi沉默菌株在鱼体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2.2.10 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送样时间点的选择
        2.2.11 变形假单胞菌的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沉默菌株构建效果验证
    3.2 细菌生长曲线
    3.3 模式动物的比较和选择
    3.4 活体感染生存曲线及不同组的脾脏样品对比
    3.5 htpB-RNAi沉默菌株在鱼体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3.6 野生株的htpB基因在感染后的宿主脾脏内的表达情况
    3.7 病原-宿主互作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3.7.1 细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7.2 细菌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
        3.7.3 细菌差异基因GO分类统计
        3.7.4 细菌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5 宿主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7.6 宿主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
        3.7.7 宿主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3.7.8 宿主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3.7.9 病原-宿主互作测序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3.7.10 宿主病原互作模型分析
    3.8 细菌生物成膜
    3.9 细菌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实验
    3.10 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黄鱼养殖饲料应用现状
    1. 1 饲料种类
    1. 2 配合饲料使用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冻鲜小杂鱼仍是大黄鱼网箱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
    1. 3 配合饲料品牌多而杂、品质参差不齐,无绝对优势品牌
    1. 4 与投喂冻鲜小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的大黄鱼生长速度较慢,单位饲料成本较高
    1. 5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使用比例的变化幅度与养殖季节及冻鲜小杂鱼和商品鱼的价格波动有直接关系
2 存在问题分析
    2. 1使用冻鲜小杂鱼仍占绝对比例,对养殖环境污染压力大,不利于大黄鱼网箱养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 2配合饲料不能完全满足大黄鱼的营养需求,养殖鱼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2. 3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黄鱼配合饲料质量标准,市场监管困难
3 对策
    3. 1 加强对大黄鱼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尽快研制出价格合适的大黄鱼全价配合饲料
    3. 2强化和提高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养殖理念,加大配合饲料推广力度,减少冻鲜小杂鱼的使用量
    3. 3 制定可实施的饲料行业质量标准,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大黄鱼配合饲料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闽东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棘头梅童鱼营养成分分析及其亲鱼营养状态研究[D]. 曹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闽东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与对策研究[J]. 陈洪清. 河北渔业, 2020(04)
  • [3]养殖海水鱼质量安全风险研究[J]. 米娜莎,曹立民,林洪.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2)
  • [4]饥饿对大黄鱼体内虹彩病毒载量及相关免疫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D]. 吴静.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石首鱼科受γ射线辐射损伤生理响应及对放射性核素富集的研究[D]. 杨青川. 厦门大学, 2019(09)
  • [6]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J]. 王凡,廖碧钗,孙敏秋,林国清,陈洪清,黄光亮,陈庆凯,陈庆荣,李安涵. 中国水产, 2019(03)
  • [7]浅论我国大黄鱼产业转型升级之对策[J]. 洪万树,刘家富,郑炜强,韩坤煌,刘招坤. 渔业研究, 2018(04)
  • [8]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D]. 赵婧旸. 厦门大学, 2018(12)
  • [9]htpB基因在水产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 刘文佳. 集美大学, 2018(01)
  • [10]闽东地区大黄鱼养殖中饲料的使用现状分析[J]. 刘招坤. 水产科技情报, 2015(01)

标签:;  ;  ;  ;  ;  

闽东地区大黄鱼人工养殖主要病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