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格与美育

创造性人格与美育

一、创造性人格与美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永[1](2021)在《有机整合 适性拔节——小学美术课程一体化实施研究》文中指出美术教学是孕育创意生命的过程,需要整合的课程,强调知识的关联,而美术教材内容没有连贯的序列,造成教师碎片化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无法前后连接,学生的思维处于低水平阶段。为了执行好国家课程标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需要建设一体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一体化实施,通过梳理目标、重塑主题、指导学习、品评成效等教学实践,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和适性拔节,培育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美的人格。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盖广燕[3](2021)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创新是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融入到积极健康人格的培育之中,为学生人格完善和终身发展埋下创新创造的种子。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与访谈法对绥化地区初中生的创造力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S市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调查,研究S市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现状,并将对初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作为重要补充内容,进一步分析数据,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发现初中生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初中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缘由,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对“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创造力”的概念界定,对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研究和创造力研究、创造力培养研究历史的整理,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系统阐述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创造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思想。第三部分,通过对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调查,了解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现状,并结合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为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分析创造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根据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从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四个方面,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初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黄梦怡[4](2020)在《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教学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与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许多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助攻方向。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课程目标、基本理念,并把“创造”作为单独的领域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本文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对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到,广州市小学音乐课所涉及的“创造”教学内容比重小,教学主要集中在音乐的感受与欣赏以及音乐的表现等内容;“创造”教学的内容范围较为狭隘,大多以即兴编创中的动作即兴、节奏即兴、旋律即兴为主;“创造”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以集体表演和单独表演为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于“创造”教学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基于此,笔者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对小学音乐“创造”教学提出相关建议。

梁美婷[5](2020)在《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各国都将创造力视为人才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音乐创造力培养被视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律动是幼儿感知和表现音乐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具有的自由性和独创性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幼儿的音乐感受出发,聚焦于现有韵律教学忽视音乐创造力的问题,对幼儿园中班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总结在韵律活动中提高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研究选取有关音乐创造力理论和关于联觉的音乐心理理论作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理论基础,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和分析现有韵律教学在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方面的问题和原因。研究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与X园两位教师合作,结合韦伯斯特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模式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初步构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并遵循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路径实施三轮教学活动,运用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对每一轮教学活动的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通过三轮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引起动机、初步感知、分析提炼、综合表现、总结放松)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梳理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创意聆听、有变化的模仿、合作律动、重视幼儿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营造“安全感”的环境、音乐知识概念化、提供综合评价;最后从幼儿园和教师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幼儿园应该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组织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教学理论的培训,教师应该积累音乐创造的知识、建立音乐创造力教学小组、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姚佳慧[6](2019)在《基于Smart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代文化的转型,视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视觉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童美术成为众多美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领域,美术教育对于儿童个性发展、审美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美术教育不仅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在“大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国家教育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社会美术教育机构。随着素质教育开展,美术教育界逐渐认识到社会美术教育对于学校美术教育无法替代的补充作用。经调查发现,山东地区针对中小学生的社会美育机构缺乏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良莠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社会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补充学校美术教育的短板。笔者立足校内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针对社会美术教育机构“Smart教育”的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效果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主要以传统美术课堂与Smart美术课堂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究我国当下社会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整篇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向作了整体论述。第一章,围绕“Smart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展开,对Smart教育进行整体的概述,通过将Smart美术教育放入社会美育背景下,分析其在当前美术教育问题中的定位及发展特点,解读Smart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实践。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针对Smart美术教育理念和Smart美术教学实践,重点分析素质教育背景下Smart在如何处理美术技能学习和发展学生素养、传统规训教育和保护学生自然天性两个方面矛盾的做法。提炼研究结论。第三章,对Smart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结语,是对相关问题的总结和反思。

王丽婷[7](2018)在《儿童绘画创造力实验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每个人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根据“才能递减”法则,越早培养创造力效果便会越好,因此,在童年阶段如果对其正确的引导便会开花结果,如果培养不恰当只会磨灭其才能,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绘画教学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阿恩海姆是20世纪伟大的艺术美学家之一,该学者从艺术的层面出发对人和艺术之间最根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明确了艺术内在的价值,并提出了一些与艺术能力有关的积极观点与理念,笔者认为阿恩海姆理论有助于儿童绘画教学中的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以阿恩海姆理论为依据设计实验课程,引用阿恩海姆理论的课程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实验结果,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得出一些运用阿恩海姆理论为基础,提升儿童绘画创造力的教学对策。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为文章核心思路,希望最终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见解。本文结构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进行说明。正文部分在第二章中梳理了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其中明确了儿童绘画创造力教学的价值以及教师的作用,并阐释了鲁道夫·阿恩海姆理论对当前美术教育而言具有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在第三章中从儿童的生长年龄与知识水平出发,研究儿童的思维过程、绘画兴趣、学习动机等,通过对儿童的这些深度了解,笔者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详细分析,为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引用阿恩海姆在儿童绘画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儿童绘画教学进行理论指导,并且通过笔者设计的教学实验印证理论,通过课程案例实施,进行传统教学与引用阿恩海姆理论教学的分析与对比,得出结论。为提高儿童绘画创造力带来有价值的实践参考。在第五章中得出的一些有关提高儿童绘画创造力的作用以及教学对策,选择新时代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精神互动,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儿童美术教育带来有意义的思考。结语部分对文章整体思路做了一个重复性总结,并对未来儿童绘画创造力的发展创新进行了展望。

徐乐乐[8](2017)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便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到数字化时代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工业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又出现了新的学习自由问题。本文试图对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全文除绪论外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旨在阐明学习自由的内涵、限度和意义。学习自由指学习主体有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摆脱一些障碍、干涉、强制去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人的自由。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不具有足够的理性自决能力和完全的责任能力,因而教育者的引导至关重要。学习主体需要摆脱一些障碍、干涉、强制,体现了学习自由的消极方面;学习主体要去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学习自由的积极方面。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者要摆脱的障碍、干涉和强制与学习者要做或不做什么事、成为或不成为什么人构成了学习自由内涵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学习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它有一定的限度,即不损害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和不妨碍他人。要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首先要保障学习权利;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即认知、道德和审美,是学习权利应该体现于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由此形成了学习的认知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也就是说,如果保障了学生在认知学习、道德学习和审美学习过程中的权利,也就实现了学生的认知自由、道德自由和审美自由。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学习自由具有权利意义、认知意义、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重点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习自由的状况。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习自由,它使得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时代的课本,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以电子的形式储存于轻便的电子设备如电子书包中;学习方式由单纯的课堂学习发展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学习评价越来越依靠数字设备收集大数据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的评价更加精准。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化时代在为学习自由带来便利之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自由的权利迷思,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侵犯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如电子监控设备的安装虽然有助于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但是有侵犯学生的学习权利的危险,也有可能导致人性的不正常发展;数字鸿沟的产生侵犯了“数字穷人”的学习权利。二是认知自由的技术障碍。信息技术强化和替代了人类大脑的功能,代价却是使大脑发生了器质性不良变化;数字媒介在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交流的便利的同时,却造成了 一种反智主义的倾向,学生的理性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三是道德自由的技术遮蔽。数字媒介对所有人全方位、全时段的持续“轰炸”使得整个世界的善与恶暴露在中小学生面前,阻碍了他们学习道德的自由;中小学生的虚拟交往中,交往主体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主体间的交往会对学校中真实的人际关系造成冲击。四是审美自由的时代悖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审美的符号形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有些变化却败坏了艺术,主要表现在审美超越性的遗失和用来表现美的符号形式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败坏的美,必定会给学习审美的自由带来不良影响。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针对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对学习自由造成的四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分别进行了对策性思考。首先,要保障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权利。数字监控要有一定的限度,即监控的实施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服务于良好的教育目的,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核心原则。要培养数字穷人的信息素养来填平技能鸿沟,严格限制数字产品的使用来填平使用鸿沟。其次,要提升学习自由的认知境界。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深度学习。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重视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个性的养成和创造性环境的创设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第三,在数字化时代坚守道德自由。虚拟交往具有一定的伦理意味,这就需要师生在虚拟交往中坚守现实中应该坚守的道德。道德自由的最高表现是道德自由境界的养成。这就需要从道德知识的内化、道德情感的表达、道德意志的增强和道德行为的表现四个方面来养成道德自由境界。第四,坚持学习自由的审美追求。首先要重构审美教育的超越性,实现审美教育的世俗救赎,追求反抗平庸的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坚持意义的多元解读。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批判力,这就需要我们严格控制审美教育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教师做好示范,要形成促进学生审美批判力养成的教育评价。

涂一昂[9](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格问题不仅涉及哲学、心理学,还与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和人学等众多学科息息相关,而且是解释、解决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格的建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人的主体性思考和探讨也必须提升到人格培养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从人格培育层次来改善、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下,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美育工作也正在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审美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审美人格的建构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在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新契合点。对于美的事物,人都是追求和向往的,关键是如何才能在复杂严峻的社会形势下发现美、了解美,进而认同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审美人格的塑造,宏观上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对复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能培养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与水平、耐心与决心,培育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涵养的进取心和使命感;微观上能够帮助大学生立足现实,雕琢心灵,脱离低级趣味,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与善,点滴之美,提高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养成热爱生活、乐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准备。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研究成果仍在少数。审美人格作为健全人格、道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最佳调和,既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并不是人格的绝对理想化,不要求达到人格完美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其出发点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情感需要和人格发展的需要,落脚点则是要使大学生的人格到达怎样的审美层次以及如何使之达到审美境界的方法路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发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革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和谐美,通过构建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民群众之间的审美关系、生态关系,按照美的规律去构建和完善高校校园、社会以及网络中的审美环境,引导审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实现,以树立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审美人格培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环境因素和教育载体,建构具有审美生态系统的校园,营造社会审美氛围,促使大学生在美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和自我改造,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审美境界。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一种既现实又超越的人文关怀,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心灵的双重塑造。本文共分绪论与概述、理论依据与资源、现状分析、培育基本条件与建议四部分、六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这一问题的缘起是对大学生出现人格偏离危机的担忧,对大学生审美缺失甚至审美异化的诘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理论发展的探索。研究意义在于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培育有助于培育未来中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生态。此外,主要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现有成果进行整合并论述,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做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是对大学生审美人格及其培育相关理论的概述部分。主要包括人格、审美人格和大学生审美人格等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对审美人格培育的功能做了论述。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特征总体上是三个统一,即社会性与独特性的统一,创造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其功能包括审美教化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和审美认同功能。力求把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培育融入到当前学校美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中去。第三章,主要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理论依据和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要培育的大学生审美人格是一种现实的自由化人格,又是一种超越的创造性人格。如要围绕这一目标来实现,就需要培育过程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首先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着手,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和交往思想是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要基础前提,向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寻求思想启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来开展审美人格培育实践。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都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的素质发展,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青年人才培养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结晶,更是当前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创造一度代表着世界上最先进、最顶尖的水平。在重新审视、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积极部分从落后的价值体系中剥离的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人格培育养分,从而使优秀传统有机融入并用之于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审美人格。此外,还需要摒弃固化意识,吸收中国现代美育中的审美人格思想,坚持创新观念,积极吸纳一切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人格发展规律的理论资源,为审美人格的培育引路护航。第四章,对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调查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围绕着大学生对学校美育的认知情况究竟如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人格培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大学生和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人格的态度究竟如何等三个主要问题,笔者开展了专题调研。首先,当前大学生对审美人格的认知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审美人格特质偏好上,他们喜欢更直接、更自信、更真诚的审美交往和其他外在表达;人格类型中喜欢“活泼、灵动、仁义、果敢。审美判断与选择上因青春的个性需要而喜爱追寻流行与时尚,又因欠成熟的躁动而轻视红色旋律与集体主义审美导向。对待网络文化审美,既有政治敏感、理性爱国的一面,也有深陷其中、认识不清的一面。总体的审美人格认知以积极表现为主,少数也由于诸多原因而表现不佳。其次,审美人格培育成效一般。一是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在审美感知、审美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交往的相关认知均有所增强。但对包含主流价值的红色文化、英雄人物和审美人格特质的认可程度仍然不高,传承家风意识不够,对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思想认识和辨别能力有待加强等。二是从高校和教育者层面来看。高校对审美人格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审美资源并未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对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关注、对审美兴趣的引导和对审美交往的重视不够;教师对建立自身审美人格对于大学生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最后,审美人格培育的问题在于系统性不足、是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认识度不深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培育理念相对滞后、家庭教育不足、缺乏社会联动和协同育人等。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人格培育的三种基本条件。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审美素养。以审美理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中心的审美素养提升,可以提高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现实针对性,体现培育的超越性,增强培育的社会延伸性。其次,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大学生产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机制,是审美人格培育得以延续的必备条件。最后,社会文化的浸染是培育的根本保障。主流价值文化是审美人格培育的基础和重要资源,社会舆论的话语权为审美人格培育的提供支柱性和指向性的作用。家庭文化审美化发展和社会风尚的有效树立对审美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推动巩固作用。第六章,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审美人格培育的建议。首先,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树立战略定力、文化耐力、人文活力。建构创新发展、文化育人和以人为本的审美人格培育理念,改变和完善审美人格培育格局。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培育,使传承与创新并行。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阵地的关键作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审美的文化融入,注重社会合力的建构,以审美环境培育为契机,创造大学生与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建构社会文化领域的自主话语体系。最后,培育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必须完善培育机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自觉性。应不断提升审美人格培育机制整体的系统性,强化审美人格培育预测机制的科学性,增强审美人格培育内化机制的自觉性。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的论述进行系统规整,总结审美人格培育的问题、对策与经验,简要梳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培育的经验与启示,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开展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工作提出了展望。

罗珍[10](2016)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的培养,一方面包含对人格特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包含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展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任何一个环节中使学生掌握深度体验的方法,为创造性的表达积累经验。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以主题性的内容设计和思维泡泡图的教学形式,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是儿童形成创新型人格的思维基础。首先,"看"得见的思考,是艺术教育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其次,通过主题教学模式中每个环节的设计,培养儿童的八种创新型人格特质。第三,研究总结了创新型人格培养——儿童生命美育方法论:(1)用心感受;(2)语言描述;(3)思维分析;(4)总结定性;(5)思辨解读;(6)正向评估。

二、创造性人格与美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性人格与美育(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整合 适性拔节——小学美术课程一体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梳理目标,找准核心点
    (一)梳理整体目标关系
    (二)找准目标的核心点
    (三)育人为本的导向
二、重塑主题,架构课程内容
    (一)横向串式课程
    (二)纵向模块课程
三、指导学习,促进深度学习
    (一)关联式学习
    (二)问题式学习
    (三)渐进式学习
    (四)项目化学习
四、品评成效,促使成果升华
    (一)全面的评价指标
    (二)多元的评价方式
    (三)反馈生发综合成果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效能积极人格
        (二)积极人格教育的概念
        (三)创造力
    四、文献综述
        (一)创造力研究
        (二)创造力测量研究
        (三)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造力培养研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人格理论
        (二)西方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三)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理论基础
    三、积极人格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理论关系
第二章 初中生创造力量表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项目编制
    二、调查实施
        (一)高效能问卷试测的调查与分析
        (二)实测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学生不敢冒险,缺乏主动发现创造意识
    二、学生缺乏想象力,思维方式固化
    三、学生缺少积极沟通,合作共赢意识弱
    四、学生挑战意识低,意志培养有待提升
第四章 高效能积极人格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促进创造力发展
        (二)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意识,激发内在创新精神
        (三)提高人生境界,增进学生创造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一)构建积极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创造空间
        (三)课堂营造积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创造
    三、学校层面
        (一)建设美好学校环境,为学生创造提供保障
        (二)审增加美教育内容,培养师生创造灵感
    四、家庭层面
        (一)家园合作,提供创造保障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效能积极人格问卷(温版)
    附录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需求
        二、课程改革发展诉求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教学现况的研究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广州市小学“创造”教学问卷调查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发放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描述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人口学描述
        三、教师的认识
        四、教学实施的情况
        五、教学实施困难的原因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分析
        二、相关因素分析
第三章 广州市小学音乐教师访谈与课堂观察
    第一节 广州市小学音乐教师访谈
        一、访谈设计与实施
        二、访谈编码与分析
    第二节 广州市小学音乐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设计
        二、课堂观察实施
        三、课堂观察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教师对音乐“创造”教学的诸多误识
        二、音乐“创造”教学方法的缺失
        三、音乐“创造”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有待完善
        四、教师教育培训的缺口
        五、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的实施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创造”教学认知观
        二、优化音乐“创造”教学策略与方法
        三、完善音乐“创造”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四、加强音乐“创造”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领域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二 :广州市小学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创造”内容统计

(5)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创造力
        二、音乐创造力
        三、音乐创造力教学
        四、韵律活动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二、关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
        三、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研究
        四、关于韵律活动的研究
        五、文献综合评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第二章 基于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二、关于联觉的音乐心理理论
    第二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体验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
第三章 中班韵律活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中班幼儿韵律活动视频和教师访谈的分析
        一、设计和实施
        二、问题呈现
        三、原因分析
    第二节 韵律活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第四章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活动前准备
        二、第一轮《进行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第一轮活动反思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第二轮《夸大妄想》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第二轮活动反思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第三轮《小丑和旋转木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第三轮活动反思
第五章 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
    第二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策略
        一、创意聆听
        二、有变化的模仿
        三、合作律动
        四、重视幼儿-教师的情感共鸣
        五、营造“安全感”的环境
        六、音乐知识概念化
        七、提供综合评价
    第三节 教育建议
        一、幼儿园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二)进行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教学理论培训
        二、幼儿教师方面
        (一)积累音乐创造的知识
        (二)建立音乐创造力教学小组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第四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Smart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社会美育进程与Smart教育
    第一节 社会美育的多元面向
        一、什么是社会美育?
        二、社会美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三、社会美育的前景
    第二节 社会美育背景中的Smart教育
        一、Smart教育模式及其结构特点
        二、Smart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探讨
第二章 Smart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研究
    第一节 Smart教育理念与课程教学设计
        一、技能与素养——Smart美术课程设计分析
        二、天性与训练——Smart美术课程教学分析
    第二节 Smart美术课程教学设计流程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二、Smart美术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第三章 Smart美术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第一节 传统美术课堂与Smart美术课堂的对比
    第二节 Smart教育理念在美术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结语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Smart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二、传统教育模式扭转困难
        三、Smart教育理念落实不具体
    第二节 教学建议
        一、加强对美育课程的教学研究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构建落实教育理念教育机制
    第三节 Smart美术教育实践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儿童绘画创造力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原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儿童美术教育理念探源
    2.1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
    2.2 关于儿童绘画
    2.3 阿恩海姆理论与儿童绘画创造力
    2.4 教师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儿童特点与教学方法
    3.1 儿童的生长年龄与知识水平
    3.2 儿童绘画与学习动机
    3.3 儿童的思维与教学过程
    3.4 儿童绘画兴趣与教学方法
    3.5 儿童创造力激发与教学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绘画创造力实验教学
    4.1 关于实验教学
    4.2 美术课程的意义
    4.3 实验课程设计的原则
    4.4 实验准备
    4.5 实验教学分析与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教学互动关系与儿童创造力开发
    5.1 实验教学对儿童创造力的作用
    5.2 现代与传统互动对儿童创造力激发
    5.3 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互动对儿童创造力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8)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数字化时代凸显了新的学习自由问题
        (二) 学习自由的实现是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
        (三) 学习自由的研究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题中之意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学生学习自由的研究
        (二) 国外关于学生学习自由的研究
        (三) 对有关学生学习自由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意义
        (一) 拓宽了学习自由的研究视角
        (二) 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变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习自由的内涵与意义
    一、自由的两种理念
        (一) 两种自由理念之前的自由观
        (二)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二、学习自由的内涵及其限度
        (一) “教育自由”与学习自由
        (二) 学习自由的内涵
        (三) 学习自由的限度
    三、学习自由的意义
        (一) 学习自由的权利意义
        (二) 学习自由的认知意义
        (三) 学习自由的道德意义
        (四) 学习自由的审美意义
第二章 学习自由的当代反思
    一、学习自由的时代特征
        (一) 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
        (二)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特征
    二、学习自由的权利迷思
        (一) 数字监控:秩序对自由的僭越
        (二) 数字鸿沟:不公对自由的威胁
    三、认知自由的技术障碍
        (一) 大脑的认知缺陷:被技术改造的大脑
        (二) 数字媒介的反智主义倾向
    四、道德自由的技术遮蔽
        (一) 数字媒介的阴暗面:过度暴露在“坏”世界中的学生
        (二) 虚拟交往对学校人际关系的冲击
    五、审美自由的时代悖论
        (一) 审美超越性的遗失
        (二) 审美客体的消解
第三章 学习自由的权利保障
    一、数字监控的限度及实施路径
        (一) 数字监控的限度:保障学生“正当的”学习权利
        (二) 数字监控的实施路径
    二、填平数字鸿沟:保障“数字穷人”的学习自由
        (一)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公平的限度
        (二) 填平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的策略
第四章 学习自由的认知境界
    一、数字化时代的深度学习
        (一) 何为深度学习
        (二) 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建构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
    二、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走向创造力的培养
        (一) 创造力的内涵
        (二) 创造力的培养
第五章 学习自由的道德坚守
    一、虚拟交往的伦理意味及道德教育承担
        (一) 虚拟交往的伦理意味
        (二) 虚拟交往的道德坚守
    二、道德自由境界的培养
        (一) 道德自由境界的内涵
        (二) 道德自由境界的培养
第六章 学习自由的审美追求
    一、重构教育的审美超越
        (一) 不能承受的审美教育之重
        (二) 审美超越性的教育追求
    二、审美批判力的培养
        (一) 审美批判力的内涵
        (二) 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力的教育实践
结语
    一、教育目的视角下的学习自由
    二、学习自由的技术性格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9)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人格、审美人格与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内涵特征
        一、人格的内涵与划分
        二、审美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三、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内涵、定位与构成
    第二节 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特征与功能
        一、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特征
        二、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功能
    第三节 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审美人格培育的可行性
        二、审美人格培育的必要性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理论依据与资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审美人格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理论
        二、列宁的革命人格教育理论
        三、斯大林关于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审美人格身范教育的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同志式审美关系建设的思想
        三、江泽民关于审美人格主体关系建构的思想
        四、胡锦涛关于时代精神的人格教育思想
        五、习近平的审美生活和人格塑造思想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中的审美人格思想
        一、儒家崇仁尚德的审美人格思想
        二、道家处下不争的审美人格思想
        三、释家自觉、觉他的审美人格思想
        四、其他传统学派审美人格思想
        五、中国现代美学家关于审美人格培育的理论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与现行培育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中现行的培育方法
    第二节 大学生对审美人格的认知分析与培育的成效分析
        一、大学生对审美人格的认知分析
        二、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成效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素养是培育的先决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审美素养的提升路径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培育的内在动力
        二、自我教育能力是审美能力养成的主要途径
    第三节 社会审美文化的浸染
        一、主流价值文化的审美彰显是培育的根本保障
        二、家庭审美文化的打造是培育的后盾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的建议
    第一节 教育者树立审美人格培育理念
        一、树立创新发展的培育理念
        二、确立文化育人的培育理念
        三、培植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
    第二节 高校建立审美人格培育的多维体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培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培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环境创建中的培育
    第三节 高校和教育者共建审美人格培育机制
        一、建立科学的审美人格培育预测机制
        二、建立系统的审美人格培育内化机制
        三、建立完整的审美人格培育系统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具有创造性的人, 一定会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吗?
二、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四、研究发现
    (一) 儿童生命美育———用艺术改变生命基因
        1.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过程
        2. 艺术是一种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能力———思维方式的改变
        3. 艺术是观看事情的角度或处理事情的方法———认知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4. 艺术改变儿童的生命基因———情感、态度的改变
    (二) 通过主题教学模式中每个环节的设计, 培养儿童的八种创新型人格特质
    (三) 主题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思维泡泡图, 使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1. 以主题性教学的方式,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
        2. 对自己作品进行评价描述, 是儿童形成独立思考意识的重要环节
    (四) “看”得见的思考, 是艺术教育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
        1. 清晰艺术的价值
        2. 掌握看的方法
        3. 博物馆教育, 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
    (五) 创新型人格培养———儿童生命美育方法论
        1. 用心感受
        2. 表达描述
        3. 思维分析
        4. 总结定性
        5. 思辨解读
        6. 正向评估
五、分析和讨论

四、创造性人格与美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整合 适性拔节——小学美术课程一体化实施研究[J]. 刘永永.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1(08)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 盖广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广州市小学音乐“创造”教学调查与分析[D]. 黄梦怡.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5]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D]. 梁美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基于Smart美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D]. 姚佳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儿童绘画创造力实验教学研究[D]. 王丽婷.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8(03)
  • [8]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自由问题研究[D]. 徐乐乐.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9]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D]. 涂一昂. 湖北大学, 2017(05)
  • [10]儿童美术教育中创新型人格培养的研究[J]. 罗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标签:;  ;  ;  ;  ;  

创造性人格与美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