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轩粼[1](2020)在《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到支护结构的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在工程中支护结构大多数属于临时的支护结构,过高的资本投资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国内外众多基坑工程事故表明,基坑失稳发生的很突然而且破坏性极大,因此支护结构整体抗变形能力和整体稳定性对于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影响最为重要。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安全储备,一旦安全储备不足也会发生很危险的工程事故,所以适宜地选取和设计支护结构形式,加大结构的安全储备,成为基坑工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现有的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虽然可以解决现浇地下连续墙的无规则夹泥和渗漏等工程问题,但墙体结构形式单一,施工难度大,墙段竖向接头难处理,结构抗变形能力和整体稳定性有待提高。为解决以上工程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预制地下连续墙,即拱板A形结构,拱形板将土压力传给梁,梁将力传给支撑柱,这种结构对比其他结构尤其是传统的板式结构(平面受力结构),不仅整体稳定性好、抗变形能力强、止水效果好,而且能更好的节约工程造价、便于运输和施工。通过理论分析,首先设计出自稳性能更好,变形更小,应力分配更合理,并便于规模化生产和施工的预制地下连续墙新的结构形式(拱板A形)。其后,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相同工程概况下不同结构形式的预制地下连续墙进行了应力和变形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对比壁板式结构和直板式结构裂缝和挠度,分析结构抗变形能力和结构合理性。通过3D打印橡胶墙体模型试验,研究不同结构形式的预制地下连续墙变形规律,通过水泥砂浆墙体模型试验研究墙体承载能力和破坏形式,同时验证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相关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这种新型拱板A形结构的破坏模式,寻找和发现设计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模型试验在完成附加荷载之后,继续加载至结构破坏,属于破坏性试验,研究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能力和破坏形式,验证拱板A形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地下连续墙结构形式-拱板A形,不仅整体稳定性好、承载力高、抗变形能力强、整体性好、破坏时结构稳定、延性好、相邻幅段连接紧密,而且能更好的节约工程造价、便于运输和施工。区别于传统壁板式结构,拱板A形结构荷载传递途径按照板-梁-柱传递荷载,结构破坏裂缝从梁开始发展到板,破坏机理与框架结构类似且可以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进行有效计算分析,为预制地下连续墙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基坑安全储备提供依据。该论文有图60幅,表17个,参考文献85篇。

王长祥,冯树健,赫明水,杨进春,白旭峰,吕彦[2](2019)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供水管道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供水管道在综合管廊中的布置原则,以及国标图集中含供水管道舱室典型断面布置,并对国内、国外的多个含有供水管道的管廊舱室布置案例进行了展示和说明。给出了供水管道的几种出舱方式和适用条件;详述了供水管道设计中整体连接钢管以及承插接口球墨铸铁管在管廊内的总体结构布置原则和几种布置形式(包括固定支墩和补偿器的布置方式),以及管道支墩设计的要点;总结了管廊内供水管道钢管、球墨铸铁管及塑料管的管材、连接方式的选择以及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王晓娅[3](2018)在《自然条件下黄土滑坡预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以正城滑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黄土滑坡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因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影响范围较大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此外,黄土分布面积较大,预测方法不成熟,监测系统广泛应用较困难以及部分滑坡治理费用较高等因素使得黄土滑坡的预测预报方法一直是滑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实际上,由水诱发的滑坡占黄土地区发生滑坡的很大比例,此类滑坡发生的实质是滑带土由于水的渗透作用导致抗剪强度降低发生变形破坏的过程,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黄土滑坡预测预报方法,为黄土滑坡发生提供依据,本文以正城滑坡为研究对象,对重塑滑带土试样进行不同含水率下的三轴试验,对试验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正城滑坡是由于降雪融水顺着坡体裂缝渗透入潜在滑面,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发生破坏导致的。在分析滑坡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水对滑坡的影响,对15.28%、17.95%、20.25%、22.56%、25.32%、27.55%和30.24%等不同含水率下的重塑滑带土试样进行CU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含水率下滑带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滑带土破坏时的偏应力越低,同一含水率下,破坏时的偏应力也会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此外还得到了抗剪强度参数c值和φ值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发现c值和φ值都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但是c值对水的敏感性更高,降低得更快,并且含水率在塑限附近时,c值有明显的降低。(2)根据滑带土的三轴试验结果,可以得到不同含水率下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通过对比20.25%和30.24%含水率下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可以发现高含水率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位于低含水率的下方,说明含水率较高时,滑带土更容易达到临界状态。此外,通过Mohr-Coulomb强度准则得到破坏偏应力q和有效平均应力p’与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加上滑带土c值和φ值随含水率变化规律的定量关系,最终可以建立滑带土临界状态线与含水率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北黑河高速公路扩建工程K177+500路段山体滑坡的验证,发现通过某一含水率下的滑带土临界状态线结合其应力状态可以为滑带土是否破坏与滑坡发生提供一定依据。(3)一般认为滑坡的“启动含水率”为滑带土的塑限,实际上要预测滑坡发生还需要确定滑坡发生时滑动面上超过塑限的点的临界百分比,因此,本文首先通过MIDAS软件模拟正城边坡渗流过程,结合反算法得到的滑坡启动强度参数,最后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当滑动面上62.5%的点的含水率超过塑限时滑坡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计算结果并利用监测滑带上点的含水率的方法为滑坡预测提供依据。

游礼国[4](2018)在《圆台状筒仓储料卸料荷载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筒仓在粮食储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有装配式钢板筒仓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大型圆台状钢-索-竹组合式筒仓。储料荷载是筒仓中的主要荷载,也是筒仓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圆台状筒仓储料卸料荷载分布进行详细的研究。首先,运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课题组前期浅仓卸料实验进行模拟,并将离散元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以获取较为准确的EDEM软件参数设置,同时也验证了EDEM软件模拟筒仓装卸料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其次,对6种高径比(浅仓:0.8、1.0和1.2,深仓:2.0、2.2和2.4)和4种倾角(0°、3°、5°和7°)的圆台深浅仓分别进行了满仓静置和点、线对称卸料模拟,通过对离散元分析结果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的详细对比分析,研究了圆台深浅仓静置和动态侧压力分布规律;并根据Janssen假定推导了圆台深仓侧压力计算公式,通过离散元模拟进行了相关的验证。最后,提出了圆台深浅仓划分标准,并从深浅仓公式联立和离散元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建模中通过调整颗粒密度,使EDEM模型中生成颗粒的总质量与实际颗粒总质量相同(质量相等原则),可以有效的减小模拟值与实验值和理论值的误差;(2)计算圆柱深仓侧压力,当k取主动土压力系数(k=tan2(45-/2))时,计算值要比模拟和实验值小20%30%,当k取国际标准化组织规范中的值(k=1.1(1-sin))时,与模拟和实验值吻合较好;计算圆台深仓侧压力,当k值取主动土压力系数时与模拟值吻合较好;(3)圆台深浅仓牺牲了部分仓容,但仓壁整体侧压力明显要比圆柱筒仓小,且圆台筒仓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筒仓上部超压现象;(4)圆台深浅仓和圆柱浅仓超压系数呈“三角形”分布,圆柱深仓超压系数呈“梭形分布”;无论圆台、圆柱深浅仓,超压系数均随着仓壁倾角和高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且线对称卸料超压现象要比点对称严重的多,尤其在远离卸料口一侧,最大超压系数可达2.75;(5)圆台筒仓仓壁倾角在3°7°时,圆台深浅仓分界高径比在1.51.65之间。

郑晓光[5](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永峰[6](2017)在《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对于在建的川藏铁路,由于受川藏地区地理条件限制,在修建过程中必然需要穿越大量以新都桥地区为代表的高海拔寒区富水坡麓,而对此类边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本文以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为背景,从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角度对新都桥地区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和稳定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温度场对边坡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了建立季节性粗颗粒土边坡的温度场有限元模型,本文针对新都桥地区粗颗粒土的工程性质,采用经验公式及现场实测的方法讨论分析了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从而建立了温度场分析模型,并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相关参数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分布规律,获得了边坡的最大冻融深度、冻融界面变化规律、不同位置温度场的差异及地下水对边坡温度场的影响,同时,归纳获得了新都桥地区边坡温度场的计算公式。在温度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然后通过对现场实测工况的模拟分析,对比验证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冻融破坏特征。此外,还对边坡的物质组成、坡高、坡比等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为相关的边坡设计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本文在以前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边坡稳定性特征,可为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边坡的防护和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姜立军[7](2016)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解决好“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积极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我军建设的总目标。中央军委[2011]4号文件中提出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设、集约保障、科学管理”的思路,加快建设现代营房,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促进正规化建设。基于此背景,现代化营区建设将面临一场全新改革。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及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念,深入探讨现代化营区建设,形成新理论体系。从规划、设计、配套、安全、信息、生态等多方面研究现代化营区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国防建设大局、推动和促进军队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归纳总结我军前三代营区的建造背景、特色和不足,阐述了建设现代化营区的必然性并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进行了论证;(2)系统研究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新军事变革给营区带来的重大转变,对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体系化、特色化进行了分析,构建出适应信息化条件的我军现代化营区的理论框架;(3)在深入研究现代化营区规模和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大营区”概念,阐释了大营区规划、实施方略和内容控制,分析研究了大营区规划的目标和策略,确定了我军大营区建设的性质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营区建设的理论体系;(4)从营区功能、可持续性、技术体系、后勤保障为切入点阐述了营区建设集成化,实现了营区功能集中、生态优化,设施设备集成共享,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营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5)以信息化和军营集成化建设为依据,结合某营区的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军营区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营区建设应遵循正规化、系统化、特色化,并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特色。论文的创新点:一是创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手段;三是提出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建设功能要素的整合原则。

施瑛[8](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指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杨建,何俊奎,吴昊,燕科,贾鹤林,龚柏瑜,陈中发,岳晓蕾[9](2010)在《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文中认为汶川地震以后,笔者参与了地震灾区建筑(有砌体、钢筋混凝土、底框等结构)的房屋安全鉴定及加固改造等工作,从中发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王健宁[10](2009)在《工业建筑基础设计若干问题之管见》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多个工程实例,阐述在工业建筑基础及设备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如:基础方案选择、基础计算应注意的问题、施工图设计技巧和经验等。

二、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及技术路线
2 预制地下连续墙数值试验分析
    2.1 模拟工况
    2.2 预制地下连续墙有限元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预制地下连续墙理论计算分析
    3.1 预制地下连续墙挠度、裂缝分析
    3.2 拱板A形结构受力分析
    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预制地下连续墙物理试验分析
    4.1 相似模型试验概述
    4.2 相似模型总体试验设计
    4.3 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4.4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供水管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供水管线入廊分析
2 供水管道在管廊中的布置
3 供水管道出舱方式
4 供水管道设计
    4.1 整体连接钢管在管廊内的结构布置
    4.2 球墨铸铁管道结构布置
    4.3 支墩设计
5 供水管道管材及连接方式的选择
    5.1 钢管
    5.2 球墨铸铁管
    5.3 塑料管道
6 管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自然条件下黄土滑坡预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以正城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带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1.2.2 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研究现状
        1.2.3 黄土滑坡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正城滑坡滑带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2.1 正城滑坡概况
        2.1.1 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2.1.2 滑坡形成过程及成因机制分析
    2.2 滑带土的三轴试验
        2.2.1 滑带土基本物理参数的测定
        2.2.2 三轴试验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含水率下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研究
    3.1 临界状态、稳态与破坏状态
    3.2 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与含水率的关系
        3.2.1 破坏主应力与抗剪强度参数的关系
        3.2.2 不同含水率下的滑带土临界状态线
        3.2.3 滑带土强度参数与含水率的关系
    3.3 滑带土临界状态空间曲面
    3.4 滑带土的临界状态线与滑坡预测
        3.4.1 预测方法思路
        3.4.2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条件下黄土滑坡预测方法研究
    4.1 滑坡启动强度参数
        4.1.1 反算法
        4.1.2 启动强度参数确定
    4.2 自然条件下黄土滑坡预测方法
        4.2.1 启动含水率的临界比例
        4.2.2 数值模拟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讨论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圆台状筒仓储料卸料荷载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筒仓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料荷载的研究
        1.2.2 筒仓屈曲、缺陷以及稳定的研究
        1.2.3 钢筒仓的其他研究
    1.3 目前的研究不足
    1.4 超大型钢-索-竹组合式筒仓
        1.4.1 结构形式
        1.4.2 温控性能
        1.4.3 受力机理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基于EDEM的圆柱浅仓模拟研究
    2.1 离散单元法应用软件EDEM
        2.1.1 EDEM简介
        2.1.2 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
        2.1.3 模拟时间步长的确定
    2.2 基于圆柱筒仓实验的EDEM模型建立
        2.2.1 筒仓整体模型的建立
        2.2.2 EDEM模拟前处理
    2.3 浅仓满仓静置侧压力模拟分析
        2.3.1 规范浅仓侧压力计算
        2.3.2 筒仓静置侧压力模拟分析
    2.4 不同卸料方式下动态侧压力模拟分析
        2.4.1 点对称卸料模拟分析
        2.4.2 线对称卸料模拟分析
        2.4.3 面对称卸料模拟分析
        2.4.4 点偏心卸料模拟分析
        2.4.5 线偏心卸料模拟分析
        2.4.6 面偏心卸料模拟分析
    2.5 卸料模拟超压分析
        2.5.1 对称卸料超压系数分布分析
        2.5.2 偏心卸料超压系数分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台筒仓静置侧压力研究
    3.1 圆台浅仓静置侧压力模拟研究
        3.1.1 概述
        3.1.2 高径比0.8圆台筒仓模拟
        3.1.3 高径比1.0圆台筒仓模拟
        3.1.4 高径比1.2圆台筒仓模拟
        3.1.5 圆台浅仓模拟小结
    3.2 圆台圆柱深仓侧压力计算公式推导和研究
        3.2.1 圆柱深仓侧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3.2.2 圆台深仓侧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3.2.3 圆台深仓侧压力计算公式参数分析
        3.2.4 侧压力系数k研究
    3.3 圆台深仓静置侧压力模拟研究
        3.3.1 概述
        3.3.2 高径比2.0圆台筒仓模拟
        3.3.3 高径比2.2圆台筒仓模拟
        3.3.4 高径比2.4圆台筒仓模拟
        3.3.5 圆台深仓模拟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圆台筒仓动态侧压力研究
    4.1 圆台浅仓卸料动态侧压力模拟研究
        4.1.1 概述
        4.1.2 高径比0.8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1.3 高径比1.0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1.4 高径比1.2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1.5 圆台浅仓卸料动态侧压力模拟分析
    4.2 圆台深仓卸料动态侧压力模拟研究
        4.2.1 概述
        4.2.2 高径比2.0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2.3 高径比2.2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2.4 高径比2.4圆台筒仓卸料模拟
        4.2.5 圆台深仓卸料动态侧压力模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台深浅仓划分标准研究
    5.1 圆柱筒仓深浅仓划分标准研究
        5.1.1 国内外规范筒仓划分标准介绍分析
        5.1.2 国内筒仓规范深浅仓划分研究
    5.2 圆台筒仓深浅仓划分标准研究
        5.2.1 圆台筒仓深浅仓划分标准
        5.2.2 圆台筒仓深浅仓划分标准EDEM模拟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冻土地区温度场研究
        1.2.2 冻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 气象及水文地质
    2.5 不良地质及特殊土
第3章 粗颗粒冻土边坡伴有相变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3.1 计算原理
        3.1.1 相变分析
        3.1.2 地下水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3.2.1 计算域的选取
        3.2.2 边界条件
        3.2.3 热学参数的确定
        3.2.4 温度场初始条件
    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特征
    4.1 边坡温度场分布规律
        4.1.1 冻融界面变化规律
        4.1.2 温度场分布规律
        4.1.3 边坡不同位置的温度场分布
    4.2 地下水对边坡温度场的影响
    4.3 温度场拟合公式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温度场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简介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5.2.1 计算域的选取
        5.2.2 边界条件
        5.2.3 力学参数的确定
    5.3 模型正确性验证
    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土的物质组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2 坡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3 坡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现场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方案
        6.2.1 测试内容及频率
        6.2.2 测试位置选择
        6.2.3 测试原件埋设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地下水监测结果
        6.3.2 温度场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6.3.3 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1.4.1 相关概念解析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论文创新点
        1.4.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军营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2.1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沿革
        2.1.1 简易式的一代营房
        2.1.2 山、散、洞式二代营房
        2.1.3 制式化的三代营房
    2.2 我军三代营房的发展制约
        2.2.1 营区规划建设体系非组织性
        2.2.2 功能分配不合理
        2.2.3 基础设施陈旧
        2.2.4 军营特色建设缺失
    2.3 我军新时期营区建设的指向性
        2.3.1 新营区建设的宏观指向
        2.3.2 新营区建设的中观指向
        2.3.3 新营区建设微观指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理论建构
    3.1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正规化
        3.1.1 正规化的背景
        3.1.2 正规化的目标
        3.1.3 正规化的途径
    3.2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体系化
        3.2.1 探索理论
        3.2.2 整体规划
        3.2.3 统筹建设
    3.3 现代化营区建设的特色化
        3.3.1 集中指挥的机关式营区
        3.3.2 平战结合的部队式营区
        3.3.3 信息保障的基地式营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规划的系统化
    4.1 大营区规划体系地提出
        4.1.1 大营区规划的释义
        4.1.2 大营区规划的原则
        4.1.3 大营区规划的特色
    4.2 大营区规划的实施方略
        4.2.1 适宜性规划
        4.2.2 以人为本的规划
        4.2.3 前瞻性规划
    4.3 大营区规划的内容控制
        4.3.1 营区的规划结构布局
        4.3.2 营区功能的分区组织
        4.3.3 营区的构成关系协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军现代化营区建设的集成化
    5.1 营区功能的集成化
        5.1.1 营区整体功能的集成
        5.1.2 营区建筑功能的集成
        5.1.3 营区训练功能的集成
    5.2 营区可持续的集成化
        5.2.1 生态军营——建设低碳环保新营房
        5.2.2 文化军营——培养官兵的“飒爽气魄”
        5.2.3 宜人军营——营造宜人舒适的营区空间
    5.3 营区技术体系的集成化
        5.3.1 营区指挥系统网络化
        5.3.2 营区检测系统智能化
    5.4 营区后勤保障的集成化
        5.4.1 营区后勤的生活保障
        5.4.2 营区后勤的应急保障
        5.4.3 营区后勤的社会保障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某营区集成化建设实践
    6.1 建设理念
        6.1.1 体现“三集原则”
        6.1.2 突出“军事中心”
        6.1.3 体现“以人为本”
    6.2 构建合理分区
        6.2.1 综合办公区
        6.2.2 公寓生活区
        6.2.3 文体场馆区
        6.2.4 技术保障区
        6.2.5 军事训练区
        6.2.6 生活服务区
    6.3 综合技术保障
        6.3.1 集约式军营管网
        6.3.2 生态式军营技术
        6.3.3 信息化后勤保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方面的问题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置方面的问题
        (1) 结构的平面布置。
        (2) 防震缝设置。
        (3) 结构的竖向布置。
        (4) 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
    1.3 结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1.4 砖混及底框方面的问题
        (1)
        (2) 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
        (3) 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
        (4) 墙体局部尺寸限值。
        (5) 阁楼问题。
    1.5 结构方面的其它问题
        (1)
        (2) 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
        (3) 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
2 问题的原因
3 问题的解决

四、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D]. 张轩粼.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供水管道设计[J]. 王长祥,冯树健,赫明水,杨进春,白旭峰,吕彦. 中国给水排水, 2019(10)
  • [3]自然条件下黄土滑坡预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以正城滑坡为例[D]. 王晓娅.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4]圆台状筒仓储料卸料荷载分布研究[D]. 游礼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D]. 赵永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7]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营区集成化建设研究[D]. 姜立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8]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9]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之管见[J]. 杨建,何俊奎,吴昊,燕科,贾鹤林,龚柏瑜,陈中发,岳晓蕾. 四川建材, 2010(03)
  • [10]工业建筑基础设计若干问题之管见[J]. 王健宁. 工业建筑, 2009(S1)

标签:;  ;  ;  

对抗震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几点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