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个人账户如何继承

个体户个人账户如何继承

一、个体户的个人账户如何继承(论文文献综述)

姚桐[1](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研究指明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周正晓[2](2020)在《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因此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呈现逐步加速趋势。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城乡人口流动频繁现象的发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失去劳动力的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经济来源,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既没有单位也没有退休金,生活相对艰辛。在这一背景下,养老保险日渐成为除了“养儿防老”观念之外的又一农村养老方式,是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养老保险一方面可解决农民的基本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新的时代对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及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并以峡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参保现状、基金运行情况、养老金待遇水平、优惠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了解;对隶属于该区的太保庄街道、王家庄街道、岞山街道和郑公街道共四个街道8个发展程度不同的自然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调查主要涉及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情况、职业情况、收入、家庭年收入等关键内容,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分析了峡山区农民对参加养老保险的满意度,概括了农民的参保情况、影响参保率的相关环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了解,深刻分析了峡山区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参保率降低、补缴政策的弊端、农民收入对缴费档次的影响、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资金来源以及部门协调和业务能力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探讨,提出了改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的主要改进措施,既有制度层面的建议,又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办法手段,以期使峡山区农民真正实现自愿参保、自由参保、按需参保、增强农民对参保的信心,减小城镇和农村的保险差距,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杜芳雨[3](2020)在《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国内外养老保险缴费通常是以就业人数为基点,按人均工资或工资总额比例缴费。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与技术替代劳动力趋势日益显现,养老保险供需两侧矛盾逐步凸显。如何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实现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并保证经济的运行效率成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应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办法通常是增加养老保险缴费率(税率)、延迟退休和降低养老金调整指数,然而,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转变思路,从全生产要素共担养老保险缴费视角出发,研究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以期为拓展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促进养老保险资金供需结构优化、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论文坚持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均衡度等展开研究。首先,在罗默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涵盖知识生产、产品生产和家庭的三部门动态均衡模型,并开展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理论推导,回答了“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为什么要由现行缴费模式向产出缴费模式转变”的问题,其次,构建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适度水平及均衡度模型,回答了“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程度如何衡量”的问题;最后,基于模拟实证与计量实证,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实证检验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在供需优化和社会经济效应上的优势,回答了“相较于现行缴费模式,产出缴费模式存有何种优越性”的问题。全文共包括十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本文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养老保险基本理论和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为后续章节的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现状及动因分析,梳理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路径、缴费给付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初步从定性层面重点讨论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的动因。第四章是“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及总均衡分析,本部分以罗默模型为理论框架,将知识与技术进步因素纳入模型中,最终推导出“在工资缴费模式下,技术进步造成劳动力需求边际递减从而不利于实现养老保险供需均衡;在产出缴费模式下,技术进步造成总产出边际递增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供需均衡”的结论,由此提出“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度模型,并对“产出”缴费模式下缴费给付的总均衡展开分析;第五至七章在总均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模拟预测,进一步从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的城乡间均衡、地区间均衡、行业间均衡三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八章用计量方法整体检验了“产出”缴费模式下的产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城乡就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技术创新联动效应和人口老龄化脱钩效应,并对两种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稳定性做出比较;第九至十章在前文基础上提出对应的调整路径、实现机制和对策建议。论文的核心结论包括:第一,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适度水平相适应,与企业及个人缴费能力相契合;第二,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第三,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缴费的城乡间共担;第四,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缴费额均衡度均有所提升,同时也证明了养老缴费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之间的共担。第五,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更有利于缩减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的地区差距。在“产出”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的集中度、极值系数、缴费金额—经济不平衡指数等指标在2010-2015年间均有所降低;第六,相较于现行按劳动人数“工资”缴费模式,“产出”缴费模式有着更强的产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城乡就业结构优化联动效应、技术创新联动效应和人口老龄化脱钩效应,因此更能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并且上述效应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论文的核心创新点包括:第一,基于现实数据,对基础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模式下的总均衡和结构均衡做了更加系统的测算预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实证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下的总均衡度、城乡均衡度、行业均衡度与地区均衡度等;第二,借助理论推导,更加深入地夯实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论文在罗默模型分析框架下进行基础理论推导,在劳动力技术替代人口老龄化双重趋势下,从用人单位层面推导并丰富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养老保险按产出缴费”的问题;第三,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在城乡维度、行业维度和地区维度内拓展了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在“劳动力要素转移流动”背景下的适用性;第四,基于计量方法和现实数据,较为系统地实证检验了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的社会经济效应。

张勇[4](2019)在《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初创时备受社会推崇,被认为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实现劳保医疗与公费医疗的平稳过渡。时至今日,社会与学术界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讨论越来越剧烈,而讨论的关键点在于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否符合今天的发展形势、个人账户制度该如何进行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初衷是形成自我缴费责任意识,自我积累,自我约束,既满足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需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又达到控制医疗费用膨胀的目的。但实际的运行效果却偏离政策初衷,一方面是个人账户大量闲置,另一方面却是统筹基金面临“穿底”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以明确改革的方向。本文首先根据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和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建立起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参保人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其次,根据政策初衷,运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个人账户的约束功能和积累功能的机制设计和运行效果,讨论了影响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和如何理性看待这两个功能,并基于功能优化提出改革的目标。基于对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反思,本研究的个人账户运行效果分析框架为:(1)政策目标评价。实证分析个人账户的积累闲置情况和对控制医疗费用的影响;(2)政策需求方评价。调查分析参保人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改革和社区门诊保障政策的满意度。根据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以广东省东莞市淡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为例,分析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运行效果。采用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6年的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库的数据,以及东莞市参保职工的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首先,利用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统计数据,分析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现状;建立东莞市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FE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约束效果。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市淡化个人账户,建立社区门诊统筹背景下的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负担;以及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对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和对社区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本文以东莞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情况为例,分析结论为:一、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结余逐年递增,积累率较高,淡化个人账户的改革未明显降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量。二、东莞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未明显发挥对医疗费用的约束作用。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论为:(1)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对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总医疗费用均无显着的约束作用:在模型中引入2013年个人账户改革的政策虚拟变量后,发现东莞的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也未能发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约束作用。三、东莞市参保人社区首诊率和分级诊疗率提高。在实行新的医疗保障政策后,新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无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大医院”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参保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显着增加,住院意愿降低。四、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改革和社区定点医疗机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参保民众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持肯定态度,参保民众对个人账户改革各项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均认可度较高。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需要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从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看,影响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社区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门诊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制度可报销的病种和药品范围限制,以及经办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可见,改革不单纯是是否取消个人账户的问题,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保障参保人的门诊医疗需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现有的个人账户制度并未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东莞地区的改革,尽管在提高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明显减轻,对改革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改革并未改善个人账户的资金闲置,个人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也未能发挥约束医疗费用膨胀的作用。需要以保障门诊就医需求为目的,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新型的、统一的门诊保障制度。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刚性特征和政策依赖,使改革不可能断然取消个人账户,需由易及难的分步改革,减低改革的阻力。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基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功能,即积累和约束功能,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运行效果做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二是在实证分析东莞个人账户的约束性效果时,引入政策改革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工具变量,分析个人账户及其改革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三是在研究数据方面,本研究使用了东莞市医疗保险面板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结合两种数据优点,系统评价该地区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一是医疗费用约束效果的实证分析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及严重程度进行控制。这对分析医疗费用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在本文的比较分析中,不影响基本结论;二是受可获得数据限制,研究中没有对彻底取消个人账户的试点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而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和个人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逐步取消个人账户的理由。

李晓聪[5](2017)在《公平视角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尝试以法学的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内容为切入点,从管理学的公平视角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进行分析,针对缺失的公平价值内容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围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设置相关的配套措施。本文首先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总结当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在于实现社会成员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在对其定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再对社会养老保险权的权利性质及社会养老保险权的权利结构进行分析,指出社会养老保险权是一种普通法律权利;是一种社会性权利;是一种期待性权利,内容包含参加权、受益权和监管权。通过对公平价值哲学基础的分析,总结公平价值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价值,包括强制参加公平、强制矫正公平、协议性公平和强制需求价值。将公平价值的四项内容与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内容相结合对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符合公平价值的内容进行总结。其次,在对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符合公平价值的内容进行总结后,进一步对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问题进行分析。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权制度违背强制参加公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内容背离协议性公平及强制需求价值;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权之义务主体缴费率背离协议性公平;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之养老金替代率偏离强制矫正公平;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取得条件之年龄背离协议性公平;社会养老保险权其他内容的缺失违反公平价值的强制性。再次,在对公平视角下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在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二元社会"仍具有依赖但又致力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价值的背景下,设置我国"统分结合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权制度违背强制参加公平问题设置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参加的国民养老金制度,并对国民养老金制度的主体、缴费标准及水平进行规定;针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内容背离协议性公平及强制需求价值问题设置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统筹地区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设置与灵活就业人员相同的缴费比例及基础养老金计算方式,并对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进行规定;针对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权之义务主体缴费率背离协议性公平问题降低企业缴费率使企业与职工共同缴费率等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率;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之养老金替代率偏离强制矫正公平问题提高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并统一不同类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取得条件之年龄背离协议性公平问题设置男女相同的退休年龄并统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针对社会养老保险权其他内容的缺失违反公平价值的强制性问题提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层次并设置我国的亲属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及社会养老保险监管权。最后,为了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还应该设置相应配套措施。在加强国家财政责任的基础上,扩大政府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监督、改革我国现行户籍及土地制度,并实施农业现代化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提供内在动力。

王增文[6](2017)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测度与评价》文中认为人口结构变化、企事业单位改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会使得现收现付制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产生支付危机,基金积累制模式被认为是替代现收现付制模式解决财务平衡问题的应对机制。本文从"遗产差"和"长寿差"视角切入,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保险精算理论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对1997年至2015年间的城镇参保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超额支出进行了测度,并对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自1997年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出结构中,"长寿差"占到总超额支出95%的比重,"遗产差"占比5%左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年龄短期内不能对"长寿差"起到补益效应;提高缴费率或记账利率等对策会促进个人账户积累额的递增,而对缓解个人账户远期的支付能力无显着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增加计发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养老金支出额,以及积极探索养老金增值渠道、改善养老基金收益状况等建议。

杨奇[7](2017)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性趋势的背景下,养老金支付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人口结构变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带来影响,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下的财务平衡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应运而生。国务院于1997年和2005年两次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明确了中国统账结合模式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转轨带来了巨大的隐性成本,并且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规模地处于空账运行状态,人们较少关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未来的运行状况。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运行以来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未来给付期是否面临基金超额支出的隐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研究从“遗产差”和“长寿差”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的原因,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完全生命表,保险精算理论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在“标准人”假设下构建了新制度下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付模型。根据中国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以及经济发展走势设定相关参数,对1997年至2015年间的城镇参保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超额支出进行了模拟实证研究,并对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依据研究对超额支出的界定,通过模拟实证结果发现,自1997年新的保险制度实施截止到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在远期积累巨大的超额支出,其中“长寿差”(73岁到105岁因长寿支出)占到总超额支出95%的比重,“遗产差”(61岁到72岁因继承支出)占比5%左右,这让我们有理由反驳理论界关于将早逝者个账余额充公的观点。而通过对相关参量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延迟退休年龄短期内不能显现对“长寿差”的补益效应,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有必要将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以后。类似提高缴费率或记账利率等方面的对策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的递增,对缓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远期的支付能力无实效性作用。因此,本文根据研究分析结果着重提出通过增加计发时间减少单位时间内养老金支出额,以及积极探索养老金增值渠道,改善养老基金收益状况等建议,意在缓解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于自身制度性的缺陷在未来可能承担的资金支付压力。

陈汝军[8](2013)在《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要,是安国之策。社会保险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的人数众多,涉及的领域宽广,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60多年的历程。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职工大省。多年来,在贯彻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同时,江苏紧密结合省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国家和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实践,全面梳理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脉络,分析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主体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完善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从而更好地提高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效果。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为制度改革的起步、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三个阶段。通过先行先试,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三是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四是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五是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面对新形势江苏省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即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这些不够合理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水平不高,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参数设计不够合理,多支柱体系不够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进展缓慢,养老保险参保结构不够科学等方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根据我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性质、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该是服务型政府的执行机构。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机构的性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江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方式的变化,将有更多的人群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事业发展在整体上将进入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新阶段。因此,必须逐步理顺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养老保险标准化建设的水平,大力推行网上社保经办业务,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经办服务效率,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资源。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产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3284万人,约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4%。对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全国各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江苏省较早地将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范围,2007年至2011年,农民工参保人数五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但是历年的参保率都在40%左右徘徊。农民工参保率不高主要有历史因素、劳动力因素、企业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原因。因此,必须对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坚持分类保障的原则。对在城乡各类单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制度明确他们必须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于收入不稳定,流动频繁的农民工和劳务派遣的农民工,在制度上可作出弹性规定,即根据本人自愿可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可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适应农民工流动频繁的特点和身份经常在农民和职工之间转换的情况,尽快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转换衔接。同时,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加大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执法维权的力度,进一步优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流程,增强农民工参保的便携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养老权益。人口结构是影响社会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尤为突出。江苏是在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作为人口大省,江苏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呈现“二大三高”的特征,即绝对数量大、地区差异大,高速、高龄、老年抚养比高,养老金的实际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从最近几年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数据看,虽然当期的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总体上并不严重,但是人口老龄化对基金长期平衡的渐进影响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必须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强化基金的预算管理,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不够合理的问题,必须进行适当调整,达到完善政策的目的。第一,要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在实现统一制度政策、统一经办管理规程、统一信息系统等基础上,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增强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维持适当的企业缴费比例是促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缴费比例是一个动态的量,应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基金运营状况适时调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高达20%的费率,给许多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会引起严重的代际冲突,增加扩面征缴的难度。要适当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我国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但是多年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没有全面展开,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致使制度变形。由于国家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给予补助等原因,江苏省的个人账户做实工作进展缓慢。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加快步伐,积极实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政策。第四,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体系,确立政府、单位、个人养老保险责任合理的分担协调机制,是未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江苏省的企业年金发展滞后,没有起到养老保险第二支付应有的作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强制参加企业年金,不断扩大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第五,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人群应该主要是企业职工,但是由于江苏省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比例明显偏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改善。

詹华[9](2013)在《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认为老年社会经济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步入老年期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面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人口赡养比率的日益提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改革、健全、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官员、工商实业界人士、专家学者们等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与焦点民生问题之一。在国内外有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研究方面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名家辈出、着述颇丰。丰富、充实的研究文献资料对于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而言是大有裨益的,为研究的有效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物质条件,也提供了比较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线索,使本研究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站在较高的理论视角上,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木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沿革以及在此历史进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性问题做一番比较全面、客观、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中国而言,特别是对处于东南沿海的主要省份福建而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下,面临较快的社会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面对社会人口日益老龄化的现实,构建一套符合现阶段国情与省情的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与严肃的政治任务。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基本上没有完整、现成的范例可以充分效仿,它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和探索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学术理论的先行先试,即学术理论方面的先行性探索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是国家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地区化管理和运作的重要内容。探索与研究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必须要引入本土化的视角,立足于福建省的具体省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建国以来建立和不断健全、完善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福建省情的重要体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福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所决定的。每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都有着包涵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社会民生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既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体制优越性和积极因素,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负面因素。对于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历史性评价,应当要有一个全面、客观、辩证、理性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地理解和认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问题的实质,必须对其整个历史沿革的概况和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做一个全方位、详细、深入的考察,由此可见,开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相关历史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客观必要性。本论文着重于从历史学的视角,对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演变情况进行研究。考虑到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历史研究有着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应用性,由此,本论文将采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资料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并用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本文以“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为题,围绕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发展的基本线索,充分结合史料,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内涵以及社会养老保险金制度构建的主要思想理论依据与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渊源,论述了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的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等角度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做了较为详细、深入地剖析与说明,就不同历史阶段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重点分析了其运行机制的历史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最后论述了现阶段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发展的主要改进思路。

王晓东[10](2013)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急速推进,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状态下的非对称性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不仅与“城乡统筹”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还与“公平、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目标严重背离,制度发展已陷入“新老问题交织、内外矛盾重重”的交困境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协调发展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空境遇入手,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本土实践,就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制度模式和推进步骤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的写作架构共设7章,按以下逻辑依次展开: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此项选题的背景、缘由和研究意义,整理并评述了国内外关于此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整体框架以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等,并提出本文的基本观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势在必行,但制度设计和统筹进程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环境而盲目推进,合理的战略选择和有序的实施路径将加速制度统筹目标的实现。在第二章中,界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核心概念,并从系统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平效率理论和社会时空观等理论角度说明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需要以整体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思维,由政府主导设计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统筹制度模式,实现统筹制度在时间上的有序推进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三章和第四章为经验研究,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运行现状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并阐释了不同时期下制度发展的时空特征、政策理念嬗变以及建设轨迹,揭示出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进一步厘清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内部障碍与外部制约,只有对制度发展所处的时空境遇做全面客观的研判,对阻碍城乡统筹的制度本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剖析,设计出来的制度统筹方案和推进步骤才能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当然,西方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模式和政策实践过程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有着重要的经验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在第五章中选取与我国养老保险发展有着相似宏观境遇的日本和欧盟做横向比较,从日本“全民皆年金”制度建立的时机选择和欧盟养老保险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两方面来启示我国:在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内外的阻碍因素和制约条件,采取分布推进、区域协调的整合战略,合理设计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制度模式和时空演进步骤。第六章和第七章为本文的关键章节,是对前述问题的总体性回应。第六章主要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论证了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必要性和已具备的条件,认为我国已经整体进入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推进期,需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合理定位制度统筹的战略目标和推进策略,并在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原则、主导逻辑、目标分段定位、改革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等方面来探讨如何从时间、空间和制度三维一体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方案和步骤。在第七章中,进一步细化了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实施路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合理设定统筹时机和有序规划推进布局。第一,在制度统筹的推进时间上要实行动态渐进、分段到位的推进策略。统筹进程既要遵循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一般规律,又要与二元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财政体制等相关经济社会制度改革相容共进、协调配合和互为保障,同时还需要设定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三步渐进统筹的实施步骤,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体系整合”、“统筹并轨”和“待遇均等”,分阶段、分区域、分步骤地完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乡分立——城乡整合——城乡衔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过渡。第二,在制度统筹的推进空间上要实行分区统筹、层层递进的推进策略。我国各省份工业化进程的巨大落差和各区域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基础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制度统筹进程不可能实现各地的等量齐观和同步共进,需要分区、分层、分段依次推进,而且根据我国的国家制度和现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都正在努力实现省级统筹的现实,制度统筹推进的空间节点应定位在省级行政区划层面才有利于统筹空间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和人口等8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三大养老保险区域,先在省级单位内部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再在“同质性”较强的省份间逐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性统筹,最后达到全国性统筹。

二、个体户的个人账户如何继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体户的个人账户如何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1)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一、生产力的发展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2)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养老保险
        2.1.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2.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公平理论
        2.2.2 逆向选择理论
        2.2.3 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理论
        2.2.4 养老保险多支柱模式理论
3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3.1 峡山区养老保险的发展
        3.1.1 强化领导,精心实施
        3.1.2 深入宣传,积极发动
        3.1.3 健全机制,提升服务
        3.1.4 确保投入,强化管理
        3.1.5 强化考核,扎实推进
    3.2 峡山区农村参保现状
    3.3 新农保执行情况
        3.3.1 基金征缴情况
        3.3.2 基金支出情况
        3.3.3 养老金平均待遇水平
    3.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现状
        3.4.1 实行地方统筹的缴费标准
        3.4.2 扩面征缴,实现预定目标
        3.4.3 对参保对象实行属地管理
        3.4.4 建立筹资方式的多元化和奖励机制
        3.4.5 实行缴费普惠制补贴
        3.4.6 对困难农民实行减免政策
4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满意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保居民满意度分析
        4.1.1 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与统计性分析
        4.1.3 农民满意度分析
    4.2 参保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4.2.1 参保前的政策宣传
        4.2.2 地方财力支撑加强,统筹资金不断增多
        4.2.3 制度落实到位,农民满意度较高
        4.2.4 养老金领取环节
        4.2.5 捆绑机制影响参保积极性
        4.2.6 现行保障水平较低,影响参保积极性
5 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1 农户层面
        5.1.1 劳动力转移使参保率不断降低
        5.1.2 补缴政策造成缴费拖沓
        5.1.3 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5.1.4 农民收入水平低
    5.2 政府层面
        5.2.1 统筹层次过低
        5.2.2 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5.2.3 养老保险基金缺乏多方面资金来源
        5.2.4 部门协调存在问题,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6 促进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取消捆绑参保政策,实现应保尽保
    6.2 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自愿参保和分类参保
        6.2.1 自愿参保
        6.2.2 分类参保
    6.3 适当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6.3.1 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建立政府筹资机制
        6.3.2 社保政策与惠农政策相结合,形成推动合力
    6.4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多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6.4.1 降低个人账户的管理风险
        6.4.2 个人账户内基金的保值增值
    6.5 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养老保障渠道更加多样化
    6.6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设计的合理性
        6.6.1 体现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的平衡性
        6.6.2 提高财政统筹层次,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
        6.6.3 建立缴费激励机制
    6.7 加强配合,完善制度,形成优质高效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行基础养老保险缴费模式
        2.1.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
        2.1.3 均衡
    2.2 基本理论
        2.2.1 养老保险代际交叠理论
        2.2.2 养老保险全要素共担理论
        2.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适度水平理论
        2.2.4 养老保险基金供需平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现状及按“产出”缴费动因
    3.1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现状
        3.1.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3.1.2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现状
        3.1.3 现行养老保险给付现状
    3.2 现行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存在的问题
        3.2.1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非均衡
        3.2.2 养老保险缴费差距较大
        3.2.3 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水平非均衡
    3.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动因
        3.3.1 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劳动力技术替代
        3.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降费需求
        3.3.3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双重压力叠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及资金供需总均衡分析
    4.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经济学推导
        4.1.1 研发与中间品部门的研发行为分析
        4.1.2 最终品部门利润最大化分析
        4.1.3 家庭内效用最大化分析
        4.1.4 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4.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原理阐述
    4.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模型构建
        4.3.1 指标选取
        4.3.2 模型建立
    4.4 基础养老保险基金需求测算
        4.4.1 人口结构预测
        4.4.2 基础养老保险总需求测算
    4.5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缴费率测算
        4.5.1 基础养老保险动态均衡缴费率测算
        4.5.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模式长期均衡缴费率测算
    4.6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均衡缴费率合理性检验
        4.6.1 缴费适度性检验
        4.6.2 缴费能力契合关系检验
    4.7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资金供需总均衡实证分析
        4.7.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办法设计
        4.7.2 近期和远期全国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4.7.3 全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5.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城乡间均衡理论推导
        5.1.1 工资总额缴费模式下城乡间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分析
        5.1.2 “产出”缴费模式下城乡间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分析
        5.1.3 理论推导总结
    5.2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5.2.1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5.2.2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5.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城乡间均衡分析
    5.3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5.3.1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5.3.2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5.3.3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5.4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实证分析
        5.4.1 城乡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模型构建
        5.4.2 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5.4.3 农村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业间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6.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理论推导
        6.1.1 工资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基础养老保险均衡情况分析
        6.1.2 “产出”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基础养老保险均衡情况分析
        6.1.3 不同缴费模式下不同行业企业利润情况
    6.2 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6.2.1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金额测算与分析
        6.2.2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金额测算与分析
        6.2.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行业间均衡分析
    6.3 不同类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与分析
        6.3.1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
        6.3.2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金额测算
        6.3.3 不同类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性检验
    6.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实证分析
        6.4.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行业间均衡系数模型构建
        6.4.2 劳动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6.4.3 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区间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分析
    7.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间均衡理论推导
        7.1.1 工资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理论分析
        7.1.2 “产出”缴费模式下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给付均衡理论分析
        7.1.3 理论推导总结
    7.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间均衡指标体系构建
    7.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省际均衡实证分析
        7.3.1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7.3.2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7.3.3 各省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7.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地区均衡实证分析
        7.4.1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水平测算与分析
        7.4.2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给付水平测算与分析
        7.4.3 各地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系数测算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分析
    8.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实证计量模型构建
    8.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8.2.1 变量说明
        8.2.2 数据来源
    8.3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变量检验
        8.3.1 单位根检验
        8.3.2 协整检验
    8.4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回归分析
        8.4.1 OLS回归结果
        8.4.2 系统GMM回归
    8.5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8.5.1 基于地区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8.5.2 基于指标替换的稳健性检验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调整路径及实现机制
    9.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调整路径
        9.1.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段划分依据
        9.1.2 基础养老保“产出”缴费与给付调整阶段设计
    9.2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的实现机制分析
        9.2.1 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产业结构升级联动
        9.2.2 基础养老保险给付与低保补贴联动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1.1 “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适度水平相契合
        10.1.2 “产出”缴费模式缴费率与缴费能力相适应
        10.1.3 “产出”缴费模式能够促进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结构均衡发展
        10.1.4 “产出”缴费模式有利于实现基础养老保险缴费与给付均衡
        10.1.5 “产出”缴费模式更能适应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大环境
    10.2 政策建议
        10.2.1 实施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综合配套改革
        10.2.2 构建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利益均衡发展机制
        10.2.3 建立基础养老保险给付与低保补贴联动机制
        10.2.4 稳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
        三、政策评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二、格鲁斯曼健康需求模型
        三、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第三节 政策运行效果的分析框架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政策初衷
        一、政策缘起
        二、发展历程
        三、功能定位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改革模式
        一、改革的目标导向
        二、改革思路解析
        三、改革模式归纳
第三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功能的理论分析与运行状况
    第一节 个人账户支付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效用可衡量的福利经济学
        二、个人账户政策支付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理论分析
        一、积累功能的预期效用模型
        二、约束效用的费用分担理论模型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运行状况
        一、个人账户资金积累状况
        二、资金积累的原因分析
        三、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增长情况
        四、医疗保险费用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一、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理论依据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依赖
第四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效果的目标评价—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东莞市医疗保险制度与个人账户改革
        一、东莞市“三保合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二、制度整合的影响因素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背景
        四、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特点
    第二节 数据来源、样本信息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信息
    第三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状况
        一、指标说明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约束效果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约束功能的评估方法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保险费用的影响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额对个人账户支出的影响
    第五节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与约束功能的实践反思
        一、积累功能的反思
        二、约束功能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及改革效果的需求评价——参保人政策满意度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抽样方法与样本分布
        四、质量控制
        五、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选取
        二、自变量选取
        三、变量定义表
    第三节 就医行为和政策满意度的描述分析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分析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改革的满意度
    第四节 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二、影响医保个人账户改革满意度的Logistic分析
        三、影响社区首诊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第五节 讨论
        一、参保人就医行为状况
        二、参保人对个人账户制度的认知情况
        三、影响参保人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公平视角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内容辨析
    2.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社会养老保险权
    2.3 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内容
    2.4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价值
    3.1 公平价值的哲学基础—人道主义
    3.2 公平价值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界分
    3.3 公平价值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体现
    3.4 公平价值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体现
    3.5 小结
第四章 公平视角下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分析
    4.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权制度违背强制参加公平
    4.2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内容背离协议性公平及强制需求价值
    4.3 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权之义务主体缴费率背离协议性公平
    4.4 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之养老金替代率偏离强制矫正公平
    4.5 社会养老保险受益权取得条件之年龄背离协议性公平
    4.6 社会养老保险权其他内容的缺失违反公平价值的强制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公平视角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5.1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5.2 设置国民养老金制度
    5.3 构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4 统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义务主体缴费率
    5.5 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5.6 统一社会养老保险责任年龄
    5.7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权其他内容
    5.8 小结
第六章 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配套措施
    6.1 加强国家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责任
    6.2 扩大政府规模、优化财政支出
    6.3 完善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监督职责
    6.4 改革相关制度
    6.5 发展现代化农业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测度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分析
    (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收支平衡理论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理论
    (三)影响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的其它因素
四、实证测度
    (一)研究假设
        1.“标准人”假设。
        2. 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成为普遍问题,本文假设个人账户均处于“实账”运行状态,缴费累积期间进行投资运营,并实现了保值增值。
        3. 职工个人账户缴费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年初进行,以职工年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且生存状态下连续缴费至退休;
        4. 由于研究意在从公共财政角度,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未来给付期的超额支出额度大小,故忽略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对基金造成的贬值影响。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模型构建。
        3. 相关变量的设定与取值
    (三)结果测度及评价
五、相关参量敏感性分析
    (一)调降个人账户继承比例的敏感性分析
    (二)推迟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
    (三)增加计发时间的敏感性分析
    (四)提高缴费率的敏感性分析
    (五)提高记账利率的敏感性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二)政策含义
        1. 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结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 调整个人账户的计发时间,适当延长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期,应分地区、分性别差别化对待。
        3. 探索养老金有效管理和投资方式,以收益填补“长寿差”。

(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发展历程
        1.1.2 历史遗留债务与现实空账运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假设
        1.3.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理论分析
    3.1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
    3.2 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额支出成因分析
        3.2.1 遗产差
        3.2.2 长寿差
        3.2.3 影响个人账户支出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经验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模型前提假设
        4.1.3 个人账户支出模型构建
    4.2 相关变量的设定与取值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个人账户支出相关参量敏感性分析
    5.1 调降个人账户继承比例的敏感性分析
    5.2 推迟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
    5.3 增加计发时间的敏感性分析
    5.4 提高缴费率的敏感性分析
    5.5 提高记账利率的敏感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及政策调整建议
    6.2 政策补充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综述
        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研究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三、综合评价
    第三节 论文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社会保险
        二、养老保险
        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总体思路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有待完善之处
第二章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眸和审视
    第一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发展历程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起步(1984—1996年)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功能展开(1996—2000年)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2000—2010年)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成效
        一、全社会养老保险意识普遍增强
        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全国统一,各项管理不断规范
        三、省级统筹稳步推进,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制度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四、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
        五、养老保险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平显着提升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实施的主体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资源不足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不高
        三、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
        四、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部分政策不够合理
第三章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主体--社保经办机构
    第一节 我国社保经办机构概述
        一、社会经办机构是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执行机构
        二、当前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的问题
        三、实现社保经办机构管理体制创新
    第二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现状与进展
        一、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概况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的进展
    第三节 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一、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提升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思考
第四章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及政策回顾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现状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回顾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一、江苏省农民工基本特征
        二、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三、基于苏南、苏中、苏北农民工的调查分析
    第四节 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五节 完善江苏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建议
        一、调整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政策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三、加大执法维权力度,提高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四、调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优化转移接续流程
第五章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第一节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绝对数量大
        二、地区差异大
        三、老龄化速度快
        四、高龄占比高
        五、老年抚养比高
    第二节 江苏省养老金支付情况分析
        一、养老金支付水平现状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的合理支出水平
    第三节 江苏省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基本特点
        一、参保人数变化情况
        二、离退休人数变化
        三、负担系数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情况
        五、总结
    第四节 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简要探索
        一、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
        三、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
第六章 优化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的思考
    第一节 提高省级统筹的水平
        一、全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历程
        二、江苏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实践
        三、江苏省省级统筹面临的问题
        四、提升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水平的路径是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
    第二节 降低企业缴费比例
        一、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现状
        二、企业缴费比例偏高的负面效应
        三、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可行性
    第三节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一、个人账户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个人账户做实的简要历程
        三、江苏省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的基本情况
        四、江苏省个人账户做实情况
        五、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的步伐
    第四节 扩大企业年金的范围
        一、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回顾
        二、企业年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江苏企业年金发展情况
        四、完善企业年金发展的对策
    第五节 完善养老保险的参保结构
        一、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结构情况
        二、参保群体结构形成的原因
        三、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参保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江苏省养老保险部分年份相关图表
附录2 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
附录3 江苏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
致谢

(9)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主要概念、基本内涵、思想理论来源及历史渊源
    第一节 制度的主要概念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和显着特征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
        三、制度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制度的基本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
        二、制度构建的理念与原则
        三、制度的筹资模式
    第三节 制度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社会养老保障的思想简述
        二、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简述
    第四节 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国际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二、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建国后至文革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体制的管理机构沿革
        二、企业退休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制度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五、企业退休职工出国及出境定居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六、企业退职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金待遇制度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建国后至文革前体制适度参照了苏联的国家保险模式
        二、文革前在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方面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三、重视对社会特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政策的制定
        四、文革期间国营企业基本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一、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研究
    第一节 体制的发展概况
        一、体制管理机构沿革、相关管理职能的变化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概况
        二、企业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概况
        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四、福建省城镇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发展概况
        五、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制度(以宗教教职人员为例)
        六、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七、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节 体制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逐步实行“统帐结合”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二、不同行业间及同一行业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差异
        三、体制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四、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收和支付水平不断提高,收支平衡且略有结余
        五、重视对特定社会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等政策的制定
        六、政府成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运行的责任主体
    第三节 体制运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体制运行的主要社会历史作用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积极作用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体制运行的历史局限性
    第五节 体制的主要改进思路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10)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城乡统筹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
        四、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公平与效率理论
        四、马克思社会时空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演进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回顾
        一、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期探索
    第二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比较
        一、现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差异对比及效果评价
    第三节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时间特征
        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空间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现实约束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内在障碍
        一、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碎片化”程度深
        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机制有差异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有局限
        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偏低
        五、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相差悬殊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外部制约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二、城乡二元劳动就业制度
        三、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四、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达国家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全民皆年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及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宏观情境相类似
        二、日本“全民皆年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改革
        三、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设计和建立时机
        四、日本“全民皆年金”制度模式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欧盟养老保险区域一体化政策实践及启示
        一、欧盟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宏观情境具有可比性
        二、“社会保障对接条例”:欧盟原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机制
        三、“开放性协调”:欧盟各成员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合作治理模式
        四、欧盟养老保险政策一体化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期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二、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已有条件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原则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宏观思路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近期任务、中期目标和远景设想
        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应做好顶层设计
        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应加强重点突破
        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目标模式
    第三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实施逻辑
        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
        二、城市和农村双向推动
        三、制度统分双层结合
        四、推进“时间”的循序渐进
        五、推进“空间”的梯度递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时机选择
        一、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的历史阶段性和渐进性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进程应与其他制度改革相协同
        三、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实现步骤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空间布局
        一、中国各区域发展差距大决定了统筹进程需要“分区域、分阶段”进行
        二、以“省”为单位作为制度统筹的空间节点与我国国家制度相匹配
        三、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省域内统筹到区域性统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个体户的个人账户如何继承(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2]潍坊市峡山区农村养老保险调查研究[D]. 周正晓.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础养老保险“产出”缴费与给付均衡研究[D]. 杜芳雨. 辽宁大学, 2020(01)
  • [4]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功能与效果研究 ——以东莞市为例[D]. 张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5]公平视角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D]. 李晓聪.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测度与评价[J]. 王增文. 社会保障评论, 2017(02)
  • [7]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额支出研究[D]. 杨奇. 南京财经大学, 2017(04)
  • [8]江苏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研究[D]. 陈汝军. 南京大学, 2013(05)
  • [9]建国以来福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金体制历史演变研究[D]. 詹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10]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战略与路径[D]. 王晓东. 南京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个体户个人账户如何继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