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

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

一、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沈佩琰[1](2021)在《有机酸体系下溶解浆的制备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纯度溶解浆已经被广泛用于纺织、食品、橡胶等领域。但传统溶解浆的制备方法(PHK,AS)存在蒸煮温度高,能耗大,化学品不能回收等问题。因此,亟待开发一种绿色环保、蒸煮条件温和的溶解浆制备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可回收利用的对甲苯磺酸(p-TsOH)溶液建立了一种新的预处理体系。以杨木为原料,实现了温和条件下未漂浆的制备,未漂浆辅助超声处理进一步漂白后获得了高纯度溶解浆产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p-TsOH溶液(80 wt%)为预处理体系,通过对预处理后未漂浆组分分析,特别是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脱出情况,研究了原料的不同尺寸(小于20目、20-40目、40-60目、大于60目)对未漂浆制备的影响。对脱出的木质素进行了分子量分析。结合对所得未漂浆的各项表征结果(比表面积、结晶度)确定了最佳物料尺寸为40-60目。与其他尺寸相比,40-60目原料所制备的未漂浆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分别为17.959 nm和12.750×10-4 m3/g)和结晶度(58.74%),且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出率较高,分别为89.43%和84.4%。所得木质素分子量(2166g/mo L)较低,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为后续溶解浆的制备奠定了良好基础。(2)以p-TsOH溶液(80 wt%)为预处理体系,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T80t30、T80t60、T90t30、T90t60;T为温度,t为时间)对未漂浆制备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脱出情况、木质素结构变化及未漂浆的性能等进行检测分析,确定了未漂浆最佳预处理条件为T90t60。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未漂浆纤维素结晶度为61.68%,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出率较高,分别为92.56%和91.54%。二维核磁分析表明p-TsOH主要裂解木质素中的β-O-4键,所得木质素分子量较低为2141 g/mo L。未漂浆经过短时超声(5-10 s)后采用五段漂白((OO)D0EOPD1D2)工艺成功制备了高得率溶解浆。溶解浆的白度值为90.2%ISO,聚合度为471,α纤维素含量为87.7%,Kappa值为0.26,得率为41.23%。实验室制备的溶解浆与商用溶解浆相比白度值和得率都较高。p-TsOH溶液(80 wt%)辅助超声处理为溶解浆制备提供了一个新型、绿色环保的制备方式。(3)为了进一步提高溶解浆的聚合度、白度和α纤维素含量,本研究先对原料进行挤压预处理,然后使用对甲苯磺酸/次氯酸钠溶剂体系(p-TsOH/NaClO)进行再次处理。同时,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未漂浆制备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脱出情况、纤维素降解情况、未漂浆的组分等进行检测分析,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为T90t45。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脱出率分别为90.5%和90.58%。此条件下获得的未漂浆具有较高的结晶度,为68.02%;红外表征也显示此条件下获得的未漂浆保留着纤维素基本分子结构。未漂浆经过短时超声(5-10 s)后采用三段(OO)D0EOP漂白工艺制备了高得率溶解浆。溶解浆得率为40.3%,白度为91.1%ISO,聚合度为517,α纤维素含量为89.6%,Kappa值为0.22。实验室制备的溶解浆各项指标均达到商用溶解浆标准。与传统溶解浆制备方式相比制浆时间缩短了3-5倍,溶解浆得率高,漂白工艺流程少,对环境友好,为木质纤维素制备高品质溶解浆工艺提供了有效且绿色环保的技术路线。

郭晓慧[2](2021)在《杨木预水解过程中木质素的聚集与沉积对组分分离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生物质精炼技术的持续发展,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高效利用已成为生物质精炼平台的研究热点。生物质化学组分的有效分离是实现其综合利用的前提。木质纤维素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组分组成,组分间高度交联,使其结构复杂且稳定,很难实现有效分离。预处理不仅可以预先选择性提取半纤维素,还可以改变原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分布,降低或消除木质纤维素的顽抗性,提高木质纤维素的反应可及性。因此,明确预水解过程中杨木细胞壁组分的降解、迁移和溶出以及再分布对后续化学处理的影响,对于实现木质纤维素化学组分的有效分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杨木木片进行自水解,通过分析水解后木片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了其对木片残余组分反应可及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水解过程中,大部分半纤维素以及部分木质素的脱除有效增大了木片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在自水解温度为180°C,保温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比表面积由0.4146 m2/g提高到1.0272m2/g,木片结构变得疏松,有利于药液的渗透。SEM和XPS的结果表明,大量的木质素/类木质素球状颗粒沉积在木片表面,且剧烈的自水解条件会导致木质素类沉积物几乎覆盖整个木片表面,使木片外表面的疏水性增强。疏水性木质素在木片表面及纹孔周围的沉积会阻碍水分子的渗透,但不会对碱浸渍造成不利的影响。自水解有效提高了木片组分的反应可及性,有利于后续木片化学组分的有效分离。采用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将预水解体系的pH值控制在适宜水平,研究了乙酸/乙酸钠溶液缓冲比对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溶出的影响,并对水解液中胶体颗粒的形成机制以及木质素与聚糖之间的聚集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可抵御杨木预水解过程中产生的酸性降解物质,将体系的pH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细胞壁化学组分的溶出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乙酸/乙酸钠溶液的缓冲比在0.1-1.0的范围内时,可使半纤维素主要以低聚糖的形式溶出,低聚木糖溶出量可达6.15-6.90 g/L,分子量在2106-5042 g/mol。水解液中胶体颗粒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木质素在水解液中溶解度的变化以及木质素自身的憎水性是导致木质素聚集形成胶体颗粒的主要原因,并且聚糖分子与木质素分子间存在协同聚集行为。采用硫酸盐法蒸煮对水解后木片进行了木质素与纤维素的分离。研究了乙酸/乙酸钠溶液的缓冲比对脱木质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冲溶液强化预水解后的木片经硫酸盐法脱木质素后,可以获得黏度相对较高、纯度较高的纤维素浆。乙酸/乙酸钠溶液的缓冲比越小,纤维素浆中木糖和甘露糖的占比越小,而纤维素浆的黏度随着缓冲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相比于自水解体系,缓冲溶液强化预水解可抑制木质素的缩合,增加木质素中酚羟基含量和木质素的溶解度,有效提高后续硫酸盐法蒸煮中的脱木质素效率,获得纯度较高的木质素。

董元锋[3](2020)在《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溶解浆是绿色低碳的生物质原材料,广泛应用于纺织、新材料、国防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长远的发展前景,但仍然存在制浆得率低、反应性能差、原料供应短缺以及溶出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高值转化低等问题。本论文基于生物质精炼的理念,首次尝试使用绿色环保的水溶助剂(H2O/p-TsOH)和氯化胆碱/乳酸形成的深共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DES)辅助超声处理进行溶解浆制备的研究,探索绿色溶剂法制备溶解浆的新型工艺方案,揭示木质素溶出机理,分析木质素增值化利用的可能性。据此,本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尝试使用生长速度快的辐射松为原料,研究利用预水解硫酸盐法结合(OO)D0EOPD1D2工艺路线制备高性能溶解浆的可行性,为拓展针叶木溶解浆的原料可选择性提供支持。通过对原料化学成分和预水解液组分进行分析、探索预水解硫酸盐工艺以及综合评估溶解浆质量,深入探讨其作为溶解浆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辐射松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抽提物等含量方面具有制备溶解浆的条件;综合平衡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率以及纤维素的损失率,优化的P-factor和H-factor分别为480和1500;蒸煮浆经过氧脱木质素和ECF漂白工艺后,白度达到91.0%ISO,聚合度为807,α-纤维素含量95.0%以上,聚戊糖小于2%;经过与商品高端针叶木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估和反应性能的测试表明,辐射松原料通过预水解硫酸盐法结合(OO)D0EOPD1D2工艺技术路线制备出的溶解浆符合高性能溶解浆的质量要求,这为高端针叶木溶解浆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思路并拓宽了原料的可选择性。其次,研究了水溶助剂(H2O/p-TsOH)体系辅助超声制备溶解浆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机理和工艺路线。探究绿色环保型的水溶助剂对针叶木辐射松、阔叶木杨木和草类原料芦苇三种不同类型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原料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机理差异,系统分析纤维素保留情况并综合评估溶解浆质量,深入探讨其作为溶解浆制备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温和处理条件下(温度80℃,时间30min),木质素脱除效率为芦苇(78.16%)﹥杨木(51.37%)﹥辐射松(28.13%),半纤维素溶出率依次为芦苇(85.56%)﹥杨木(79.56%)﹥辐射松(65.42%);利用FT-IR、TGA、GPC、31P NMR和2D HSQC NMR等手段对球磨木质素、溶出木质素和残留木质素进行表征,发现S和H型木质素相较于G型木质素易于脱除,即对阔叶木和草类原料的木质素溶出作用明显,对富含化学性质稳定的G型木质素的针叶木的木质素脱出能力不足,同时发现溶出的木质素化学结构保存较完整,分散性指数低,分子量较小,具有高的利用价值;在研究此方法适用于溶解浆制备的处理过程发现,处理条件为温度90℃和时间60min时,杨木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去除率可提高到90%,但处理后原料未能充分分散成纸浆状态,进一步借助超声技术处理后,可实现纤维的充分分散形成纸浆,后续通过氧脱木质素和ECF漂白工艺路线处理后,溶解浆白度达到91.08%ISO,聚合度为897,α-纤维素含量93.34%,聚戊糖为1.90%;与市场阔叶木溶解浆质量对比,表明通过水溶助剂辅助超声技术结合(OO)D0EOPD1D2工艺路线制备出的杨木溶解浆与市场高性能溶解浆的质量接近,同时H2O/p-TsOH制备的溶解浆具有聚合度高和纤维素损失率低(得率高)的特点;水溶助剂体系中的对甲苯磺酸(p-TsOH)可以利用工业化的重结晶技术进行回收利用等优点,同时溶出的木质素具有化学结构较完整、分子量较小、分散性指数低的特点,能够为阔叶木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提供了一套基于生物质精炼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但此体系对富含G型木质素的针叶木原料存在木质素脱除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仍需寻找其它新型溶剂来克服原料的普适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预水解/深共溶剂(DES)氯化胆碱/乳酸辅助超声技术制备溶解浆的方法,以杨木和辐射松为原料,通过预水解处理将部分半纤维素和少量木质素组分溶出形成具有孔隙结构的纤维素原料,然后再利用DES处理将大部分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组分去除,通过进一步的ECF漂白处理最终形成溶解浆,此技术路线中仅使用了水、绿色环保的氯化胆碱和乳酸,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溶剂。通过对预处理后木片组分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预水解条件,杨木和辐射松的P-factor分别为400和480,在此条件下杨木和辐射松的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1.45%和51.68%;然后经过DES联合作用后,杨木和辐射松的木质素的去除率达到了90.45%和89.68%,半纤维素的去除率为90%以上,但此时的原料仍未能分散成浆,然后借助超声处理而分散成浆,最后使用ECF漂白工艺路线进行处理制得漂白溶解浆。其中以杨木为原料制备出溶解浆的白度可以达到90.87%ISO,聚合度为757,α-纤维素达94.31%,聚戊糖含量为2.01%;以辐射松制备的溶解浆的白度可以达到90.11%ISO,聚合度为857,α-纤维素达94.01%,聚戊糖含量为1.91%;经过与市场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估和反应性能的测试表明,预水解/深共溶剂(DES)辅助超声技术制备的辐射松和杨木溶解浆接近了市场高端溶解浆的质量,同时预水解/DES体系制备的溶解浆具有聚合度高和纤维素损失率低的特点;对溶出木质素利用GPC和2D HSQC NM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出的木质素具有化学结构完整、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更低的特点(相对于H2O/p-TsOH体系的溶出木质素)。因此,预水解/深共溶剂辅助超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解决了水溶助剂(H2O/p-TsOH)不适用于针叶木的问题,克服了原料选择的局限性。水溶助剂p-TsOH和深共溶剂氯化胆碱/乳酸体系相对于传统的酸性亚硫酸盐和预水解硫酸法,都具有省时和条件温和的特点,尤其水溶助剂p-TsOH体系的温度只有90℃,大大低于传统的140-170℃;新型溶剂体系溶出的木质素和降解的半纤维素易于分离、溶剂可回收再利用,易于实现零排放;溶出的木质素分子结构完整、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低(深共溶剂DES体系的溶出木质素分子量和分散性指数更低);在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溶出过程中,纤维素的降解低,制备的溶解浆得率和聚合度高;而深共溶剂DES体系的原料适宜性广,既能适用于阔叶木也能适用于针叶木原料,解决了水溶助剂H2O/p-TsOH不适用于针叶木的局限性。本文为充分利用木质纤维原料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提供了一套基于生物质精炼综合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和思路借鉴。

游艳芝[4](2020)在《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转化和功能产品联产过程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固体渣甘蔗渣和油茶壳等富含丰富的纤维素和半纤维多糖,是转化能源和制备功能产品的理想原料。但因木质素障碍,大部分多糖原料未能得到工业规模的高值化利用。本文以甘蔗渣和油茶壳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原料结构组成和转化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物料的生物转化深入研究预处理方式对甘蔗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解、发酵转化乙醇过程影响,实现高底物浓度发酵;另一方面通过预处理促进甘蔗渣和油茶壳半纤维素转化功能性低聚木糖(DP 2-5),阐述半纤维催化降解机理,并首次利用油茶壳预处理残渣直接进行活性炭联产,以期实现油茶壳高值化利用。主要结论如下:蒸汽爆破预处理可显着提高半纤维素溶出率,破坏木质素致密结构,提高底物可及性,增加酶水解效率。蒸汽爆破预处理甘蔗渣酶水解72 h,葡萄糖得率随酶用量增加而提高,当酶用量为30 FPU/g-纤维素时,葡萄糖得率为74.99%(原料甘蔗渣,17.13%)。无患子果皮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可降低体系表面张力,稳定酶活性,减少酶使用量。当酶用量为10 FPU/g-纤维素、无患子果皮浓度为1.2 g/L时,葡萄糖得率提高到80.99%,是未添加无患子果皮体系葡萄糖得率的2.22倍。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甘蔗渣转化乙醇的影响。稀酸浸渍的蒸汽爆破和稀酸浸渍的低压蒸汽爆破预处理甘蔗渣半纤维素降解率分别为100%和88.25%,乙醇得率分别提高至理论得率的93.19%和92.20%,同时生成较多乙酸。Soda绿液-乙醇和Soda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甘蔗渣木质素脱除率分别为81.59%和33.01%,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甘蔗渣乙醇得率为72.58%,预处理产生的活性木质素使得体系还原电势降低,产生较多甘油;Soda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甘蔗渣因高酵母死亡率(>60%)导致乳酸含量最高,乙醇得率仅与原料相当(~20%)。通过混菌(共)发酵和增加底物浓度可提高发酵液中的乙醇浓度。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在脱除木质素同时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很高的保留率。以该预处理甘蔗渣为底物,采用不同质量配比的普通酵母(CSC)和戊糖酵母(TSC)进行混菌(共)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单独CSC发酵,CSC与TSC协同作用可提高总糖利用率,实现高底物浓度发酵,提高了乙醇浓度。当以Soda绿液用量1.5 m L/g-绝干底物预处理甘蔗渣为底物、CSC与TSC菌种质量配比为1:2(w/w)时,5%(w/v)底物浓度得到乙醇浓度为23.22 g/L,明显优于仅有CSC菌种的发酵过程(70.15%),继续增加底物浓度至10%,乙醇浓度提高至42.53 g/L;当CSC与TSC的质量配比为1:3、底物浓度15%,获得最高乙醇浓度为68.24 g/L,乙醇浓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可有效降低乙醇蒸馏成本。研究比较了甘蔗渣木质素含量对不同发酵体系中乙醇转化的影响。以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甘蔗渣为底物,在去离子水(DW)和柠檬酸钠缓冲溶液(SCS)体系中分别进行共发酵实验,SCS体系能降低预处理甘蔗渣在发酵过程中残余糖含量。DW体系可使低残余木质素含量(2.88%)甘蔗渣有效转化为乙醇(得率92.10%)。SCS体系和吐温80都能促进较高残余木质素含量(16.44%)甘蔗渣的发酵反应。DW体系可降低甘油浓度,SCS体系可降低乙酸浓度。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可提高甘蔗渣碱提木聚糖酶水解得率。当木聚糖酶用量为4 mg/m L时,80℃预处理甘蔗渣碱提木聚糖酶水解2 h,低聚木糖得率为41.38%,其中X2和X3得率分别为17.68%和4.45%。氯化锌既可作为油茶壳预处理催化剂,又可用作制备油茶壳活性炭的活化剂。无机盐Zn Cl2水溶液的Lewis酸和Br?nsted特性以及水自电离产生的水合氢离子作用可有效催化油茶壳半纤维素降解成低聚木糖。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当Zn Cl2浓度为0.5%(w/w),在170℃预处理30 min,低聚木糖最高得率为61.38%,其中X2和X3得率分别为16.94%和18.42%;预处理固体残渣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含碳量高达75%),直接进行活性炭联产,经2.2 M Zn Cl2活化得到的活性炭最大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分别为5623.94 mg/g和1244.46 m2/g,达到商业活性炭质量指标。

何娟[5](2020)在《假木质素的形成及其对纤维素糖化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稀酸预处理技术对竹加工剩余物(竹屑)酶水解性能的影响,在稀酸预处理过程中发现并证实了假木质素的存在,揭示其在稀酸预处理条件下的中间产物及结构变化,研究其对酶水解的抑制作用。此外,研究木质素降解产物对假木质素形成的机理,并提出抑制假木质素生成以提高稀酸预处理物料酶水解性能的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稀硫酸预处理和硫酸盐预处理后竹屑表面结构对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影响。竹屑经硫酸盐法预处理后,物料的脱木质素程度与其酶水解效率呈线性正相关(R2=0.94)。预处理条件为160℃、有效碱浓度10%、保温时间1 h,预处理物料酶水解效率为51.7%。竹屑经过稀酸预处理后,半纤维素的脱除率与物料的酶水解效率成良好的线性正相关(R2=0.99)。但是,竹屑在160℃、酸浓度为1.5%条件下处理1 h,其酶水解效率仅为25.4%,这说明竹屑原料在酶水解过程中木质素脱除率高更利于物料的酶水解效率的提高。稀硫酸预处理后竹屑表面疏水性(0.7-2.0 L/g)高于硫酸盐预处理物料(0.3-0.7 L/g),同时稀硫酸预处理竹屑的可及度412.6-472.1 mg/g-绝干物料(直接红染料测定)远低于硫酸盐预处理竹屑(662.2-1346.2 mg/g-绝干物料),说明木质素的脱除更有利于降低物料表面疏水性和提高其纤维可及度,从而提高酶水解效率。此外,在稀酸预处理过程中发现,随着酸浓度不断提高,回收的竹屑固形物中木质素含量逐渐提高,推测可能是随着预处理强度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产物脱水缩合形成的“假木质素”所造成。(2)不同碳水化合物稀酸预处理对假木质素结构及其中间体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证实假木质素的存在性,将竹屑综纤维素在不同条件进行稀酸预处理,分析预处理物料中成分。在2%(w/w)酸浓度条件下,预处理温度由150℃提高至190℃,预处理综纤维素表面小球状颗粒逐渐增多,假木质素得率从7.25%上升至13.45%,说明提高预处理强度能加剧综纤维素中多聚糖降解形成非糖类物质-假木质素。以葡萄糖和木糖为模型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进行预处理发现,木糖更易形成假木质素小球,生成量随着预处理时间(1-120 min)逐渐增长,最后趋于平缓。通过分析两种单糖模型物在酸性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发现,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分别为木糖和葡萄糖形成假木质素的关键因子;随着预处理时间从1min延长到120 min,葡萄糖和木糖来源的假木质素小球的最大粒径不断增加,粒度中值D(0.5)由1.94μm和18.08μm分别增加至36.31μm和44.99μm。(3)研究两种不同糖来源的假木质素与木质素结构差异性及其对纤维素酶水解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基假木质素缩合酚羟基含量(1.30 mmol/g),非缩合酚羟基含量(1.74 mmol/g)和总羟基含量(3.05 mmol/g)均高于木糖基假木质素(0.85 mmol/g,0.85 mmol/g和1.70 mmol/g),说明两种假木质素官能团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性。与假木质素的结构相比,竹屑木质素含有较高的羟基含量(3.51 mmol/g)、略低的羧酸含量(0.22mmol/g)、更强的的疏水性(1665.80 m L/g)和更多的表面电荷(-7.00 mmol/g)。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无效吸附和酶活抑制效果强于假木质素;QCM-D分析结果表明,木糖基假木质素与纤维素酶吸附作用较弱,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抑制作用高于假木质素。(4)将模型物(葡萄糖和木糖)和木质素降解产物模型物(紫丁香醛、香草醛、4-羟基苯甲醛、紫丁香酸、香草酸、4-羟基苯甲酸、阿魏酸和对香豆酸)同时进行酸预处理,研究木质素降解产物对假木质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仅4-羟基苯甲酸和对香豆酸能提高葡萄糖基假木质素的得率,分别从21.6%提高至22.3%和22.4%;而4-羟基苯甲醛对木糖基假木质素的形成有抑制性效果,得率从32.2%降低至31.9%,说明两种不同来源的假木质素形成路径存在差异性,木质素降解模型产物对其形成影响效果不同。木质素模型化合物能够改变假木质素预处理上清液中总酚和中间产物的含量。研究了4-羟基苯甲酸与木糖和葡萄糖同时存在时形成的假木质素结构发现,其存在能改变假木质素的团聚结构和羟基官能团含量,同时使假木质素的重均分子量由2680和2710 g/mol分别增加至2950和7070g/mol。根据以上结果,推测4-羟基苯甲酸在葡萄糖基假木质素形成过程中主要以取代5-HMF及其衍生物或葡萄糖降解形成的芳环类结构来参与假木质素的形成,而在木糖基假木质素形成过程主要以酯化反应参与假木质素主体结构的形成。(5)在酸预处理过程中添加蒸煮助剂对木质素和假木质素的抑制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2-萘酚、2-萘酚-7磺酸钠能够减少木质素在预处理过程中缩聚反应,并且对假木质素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在低强度稀酸预处理条件下,2-萘酚-7磺酸钠能够减少预处理物料表面的微球型沉积物的形成。在高强度稀酸预处理条件下,少量2-萘酚(0-4%)能抑制假木质素的形成,而2-萘酚-7-磺酸钠对假木质素的形成总是呈现抑制效果,其中最佳添加量为4%。

刘菲菲[6](2020)在《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磷素的获取必须经过磷酸盐的溶解。现行磷酸盐的溶解大都通过湿法磷酸工艺,但是湿法磷酸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开发一种清洁高效的溶磷新工艺迫在眉睫。酸碱再生循环理论是基于磷化工产业湿法磷酸过程提出的,并衍生出“隐性酸”和“隐性碱”的概念,以期将其用于普适的农业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清洁生产与酸碱循环。玉米秸秆蒸汽爆破后,能够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并暴露出很多的酸性基团,因此汽爆玉米秸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酸”。如果能利用汽爆玉米秸秆对磷矿粉进行溶解,将对磷素的提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首先利用汽爆玉米秸秆溶解磷矿粉,探索了磷矿粉的溶解新工艺,并制备了秸秆腐植酸肥料,其次探究了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新工艺,并对比分析了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溶磷效果,然后将酸碱再生循环理论用于造纸碱回收,将磷酸用于木质素的提取,上清液苛化得到可以循环利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基于两个关键技术对生物质炼制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对其中的能量与物质流进行分析,规划了产品集成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秸秆经蒸汽爆破后,半纤维素降解,木质素软化,细胞壁表面破裂暴露出大量活性基团,其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在高压反应釜中表现出有机酸的性质,对磷矿粉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加入氯化钙和硫酸钙等无机盐可以加速汽爆秸秆的降解,从而增强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研究发现,加入20%的氯化钙对溶磷效果最好,加入硫酸氢钠在180℃下反应5h时,溶磷率最大。溶磷后的秸秆形成腐植酸用于小麦盆栽实验,结果发现施加0.2%的腐植酸液小麦的株高、根长、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达到最大值。(2)利用汽爆秸秆作为固态发酵的培养基培养巨大芽孢杆菌,结果发现,固态发酵第8天时,基质中有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其最大的溶磷率可达0.1%,是液态发酵溶磷率的5倍。对发酵后磷矿粉的表观形貌和微观尺寸表征后发现,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磷矿粉表面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溶解孔洞,且磷矿粉颗粒粒径由375.43 μm逐渐减小到49.73 μm,说明固态发酵巨大芽孢杆菌很好地溶解了磷矿粉。(3)酸碱再生循环的理念用于造纸碱回收工艺,木质素的提取率可达90%,生成的循环碱液中氢氧化钠浓度可达10 g/L,补加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重新用于循环蒸煮,分析了碱液循环次数对生物质组分拆分的影响,发现在五次循环中,纤维的卡伯值几乎不变,但是纤维素的得率急剧下降。(4)基于酸碱再生循环的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中,所选的最佳技术路线节省了约42%的能耗,新的碱回收工艺节省了 60%的能耗,通过物质流分析发现,可节省80%的用水量,同时形成了以造纸、木质素碳纳米管、木质素复合膜、低聚木糖和腐植酸五种产品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秸秆的经济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种新型清洁溶磷工艺,虽然其溶磷率有限,但是溶磷后的秸秆形成了腐植酸,可以作为土壤肥料施用。固态发酵很好地发挥了节水节能的优势,利用磷酸酸化工艺不仅可以高效回收木质素,还节约了处理污水的能耗,形成了蒸煮碱液的循环。对生物质炼制过程进行系统集成,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为磷化工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都提供了新思路。

梁芳敏[7](2019)在《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文中研究说明木材纤维原料短缺成为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竹子高得率浆因得率高、污染小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可漂性和漂白浆白度稳定性差,制约了竹材化机浆在高品质纸制品领域的应用。本文以慈竹为研究对象,围绕竹材木素含量高,壁腔比大,药液渗透困难的问题,通过改变挤压方式,提高竹材物料化学预处理效果、进而提高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和强度性能;研究三种化学预处理方式对制浆及漂白性能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物理-化学预处理方法,改善慈竹化机浆的可漂性;构建乙醇-水碱性过氧化氢漂白体系提高竹材化机浆的可漂性及漂白稳定性;研究乙醇-水漂白体系改善竹材化机浆可漂性的机理,为竹材高得率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竹材化机浆制浆过程中挤压段分别使用进口设备单螺杆挤压机(MSD)、国产设备双螺杆挤压机(TSE)进行挤压,化学预处理、磨浆后进行漂白。分析对比两种挤压方式对慈竹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进口设备单螺杆挤压机(MSD)相比,双螺杆挤压机挤压后物料的吸液能力由1.32 g/g提高至4.50 g/g,提高240%,有利于后续浸渍段及漂白段的化学药液渗透。在H2O2用量在12%的条件下,漂白浆白度由49.6%ISO,提高至57.6%ISO,增加8.0个白度单位,同时纸浆的抗张指数略有提高,撕裂指数及耐破指数略有下降。采用中性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碱性亚硫酸钠等三种化学药剂进行化学预处理,综合考察慈竹制化机浆过程中的磨浆能耗、污染负荷、纸浆的漂白性能、强度性能。结果表明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具有相对优势,是慈竹制漂白化机浆的适宜预处理方式。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条件为:Na2SO3用量2.0%,DTPA用量0.4%,温度130 oC,预处理时间10 min,预处理浓度20%。双螺杆挤压机结合中性亚硫酸钠预处理与单螺杆挤压机结合碱性亚硫酸钠预处理相比,可提高12.4个白度单位。使用有机溶剂乙醇、丙醇、乙二醇部分代替水作为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介质,以提高竹材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效率。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溶剂作为漂白介质均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漂白浆白度,其中乙醇、丙醇的效果相当,优于乙二醇。在H2O2用量为9%时,分别提高4.9、5.0、2.7个白度单位;在H2O2用量为12%时,分别提高7.3、7.2、4.3个白度单位。考虑技术经济因素,选择乙醇作为过氧化氢漂白过程中的替代介质。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乙醇-水介质漂白时的最优条件为2%Na2Si O3,0.5%DTPA,漂白时间90 min,漂白温度95 oC,浓度10%,乙醇比例为50%(w/w)。在H2O2用量12%,Na OH用量9%时,最佳漂白白度为74.2%ISO,比传统水介质漂白提高7.2个白度单位,并且突破了竹材化机浆常规水介质漂白“白度增限”(Brightness Ceiling,25%H2O2,71%ISO)。研究了乙醇-水体系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的漂白特性。结果表明,乙醇-水介质漂白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碱性过氧化氢漂白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及强度性能。在H2O2用量为15%时,漂白浆白度可以达到77.4%ISO,H2O2用量超过15%后,漂白效率下降,继续增加H2O2用量至25%,仅将竹材化机浆漂白至82.0%ISO,达到乙醇-水体系漂白竹材化机浆的“白度增限”。研究发现乙醇-水介质对比水介质体系的成浆白度的增值与H2O2用量成正相关关系,H2O2用量从9%增加到25%,白度增值从4.8增加到10.3个白度单位。漂白至相同白度时,乙醇-水介质漂白浆的返黄值低于水介质漂白浆(相同光照时间)光学稳定性好。15%H2O2漂白时,与水介质漂白相比,乙醇-水介质漂白浆抗张指数提高15.1%,耐破指数提高26.4%,撕裂指数提高7.0%。使用裂解-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慈竹原料、化机浆、漂白浆木质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慈竹原料属于G-S-H型木素,不易降解的G型木素含量较高。原料中邻醌、邻酚含量较高,是竹材化机浆难以漂至较高白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乙醇-水介质漂白时,可以提高木素小分子在介质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提高过氧化氢与木素发色基团的可及性,减少次生发色基团的生成。紫外光谱分析表面,漂白至相同目标白度时,乙醇-水介质漂白,可以提高过氧化氢对木素发色基团共轭羰基、醛基、醌型结构反应的选择性,节约化学品用量,提高漂白浆的白度稳定性。过氧化氢用量低于15%时,乙醇-水介质漂白体系可以加强过氧化氢对醌型结构的破坏作用,是其提高竹材化机浆的漂白性能及突破水相介质漂白“白度增限”的主要原因。对漂白浆残余木素结构分析可知,漂白浆中含有的β-O-4结构和缩合结构共同断裂生成的醌型结构以及邻酚转变成的醌型结构,很难被过氧化氢继续脱色,可能是竹材化机浆乙醇-水体系H2O2漂白仍然存在“白度增限”的主要原因。

周自圆[8](2018)在《甘蔗渣绿液预处理酶解及木质素催化解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蔗渣是蔗糖工业的废渣,因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是转化生物乙醇的理想生物质原料。因甘蔗渣原料天然的抗降解屏障使其酶降解效率低,导致乙醇转化率低,需采用高效的预处理技术促进其生物转化过程的进行。现阶段,大多数的研究均集中在开发新工艺提高酶解糖化效率,实现碳水化合物的高效利用,而忽视了生物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木质素的利用价值。本文从甘蔗渣绿液预处理出发,首先开发新型Kraft绿液预处理工艺提高其酶解效率,同时,获取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木质素的结构信息;重点针对含量最为丰富的β-O-4连接键,考察不同β-0-4型模型物在醇/水-氢气体系下的催化加氢效果;将筛选得到的催化体系用于甘蔗渣黑液木质素解聚中,提高芳香单体得率;根据产物组成及分布等信息推测可能的反应途径,为木质素的催化解聚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在甘蔗渣Kraft绿液-亚硫酸盐预处理及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的研究中,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甘蔗渣酶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raft绿液预处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甘蔗渣的酶水解效率。相比于Soda绿液-亚硫酸盐法,Kraft绿液-亚硫酸盐对酶解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酶解72 h时葡萄糖得率最高可达96.8%。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不仅可有效降低甘蔗渣中的木质素含量,还可降解部分半纤维素。较低温度(80℃和100℃)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也可明显提高酶水解效率,160℃预处理后甘蔗渣酶水解72 h时葡萄糖得率达到最高值(98.26%)。进行了不同预处理方法获得的黑液木质素结构比较研究,绿液-乙醇预处理强度高于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绿液-乙醇预处理易将木质素分子降解成分子量更小的物质。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可有效抑制木质素的缩合反应,使木质素保持低分子量状态,有利于木质素的进一步脱除。β-0-4键是木质素中最丰富的连接键。本文开展了木质素模型物催化加氢的研究,首先选用4-甲氧基-α-[(2-甲氧基苯氧基)甲基]-苯甲醇(仅含α-OH)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催化加氢反应体系下的反应规律。研究表明,在Ni/USY催化时,该模型物在乙醇/水-氢气体系中,可较高选择性地断裂β-0-4键,单体产物的得率可达45.66 wt%(86.59 mol%)。在纯甲醇体系中,Ni/β-25的催化效果优于Ni/USY,单体产物得率可达68.30wt%(124.47mol%)。在另一种仅含α-OH的β-O-4型二聚体模型物(4-甲氧基-α-[(4-甲氧基苯氧基)甲基]-苯甲醇)的研究中发现,采用Ni/Mg-AkLDH催化时,单体产物得率低,主要生成β-0-4型醚类产物。在Ni/USY作用下,单体得率最高,可达 35.38 wt%(67.74 mol%)。含γ-OH的β-0-4型二聚体模型物的研究发现,单体产物的组成明显比仅含α-OH的β-0-4型模型物的产物复杂,因为除了发生Cβ-OPh键断裂生成愈创木酚、反应中间体与乙醇反应生成醚类产物,还发生了 Cγ位的羟基脱除、Cα-Cβ以及Cβ-Cγ键断裂等反应。在所有β-0-4型模型物的研究中均发现,Ni/USY和Ni/β-25催化时均有反应中间体与醇性溶剂反应得到的醚类单体产物,且单体得率高于Ni/Mg-Al LDH催化时的单体得率。而对于其他类型木质素模型物(β-1、β-5和4-0-5型),催化加氢效果不明显。将木质素模型物研究中筛选得到的较优催化剂应用于甘蔗渣木质素的加氢解聚,并对液体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选用甘蔗渣经碱性乙醇预处理或碱性过氧化氢预处理后提取得到的黑液木质素,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木质素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对催化转化以及解聚产物的分布有一定影响。两种甘蔗渣木质素在无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氢解聚时,碱性乙醇木质素解聚后单体得率略高于碱性过氧化氢木质素解聚的单体得率。仅靠溶剂和氢气的作用,木质素可实现部分降解。对于碱性乙醇木质素,催化剂的加入均有利于解聚的进行,生成更多的单体。采用Ni/Mg-Al LDH催化时,单体得率最高,达到34.68 wt%,产物中2,6-二甲基苯酚含量最高。对于碱性过氧化氢木质素,采用Ni/Mg-Al LDH催化只能小幅度地提高单体得率(18.11 wt%);采用Ni/β-25催化时,单体得率提高至33.27wt%。此外,甘蔗渣木质素固体酸催化解聚研究结果表明,解聚产物多为含羰基的化合物,分子筛催化剂可使不含羰基的单体酚选择性提高。

姚双全[9](2017)在《蔗渣半纤维素的热水抽提及其对漂白废水AOX生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以二氧化氯为主要漂剂的无元素氯(Elemental chlorine free,ECF)漂白漂白技术在国内外日趋成熟,但漂白过程仍会有少量的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AOX)生成,日积月累对环境有很大危害。对热水预抽提半纤维素后固相和液相的利用做出了概括。液相主要是水解液的利用,如水解热水提取物、水解物的分离提纯以及发酵制作糖类乙醇。固相剩余原料的利用应该做到与传统制浆造纸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及水解制备有机平台化合物。另外,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其漂白过程中AOX生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AOX的减量化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工艺优化、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以及目前兴起的最新技术即物理处理或化学处理和生物预处理相结合的组合处理技术。本课题以传统甘蔗制糖的副产物甘蔗渣为主要原料,系统地研究了甘蔗渣半纤维素热水抽提技术以及抽提半纤维素对ECF漂白废水AOX生成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蔗渣半纤维素的高效提取及固体剩余物的表征;2)甘蔗渣热水抽提半纤维素对ECF漂白AOX生成的影响;3)半纤维素与二氧化氯反应形成AOX的机理;4)基于量子化学的半纤维素与二氧化氯反应路径研究。在热水预处理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纤维素和木素的降解并同时获得高分子量的半纤维素,采用3.9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对抽提液的pH值进行调节。通过建立响应面模型,优化提取工艺。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抽出物的组成成分和半纤维素抽提物的纯度。获得的固体剩余物则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半纤维素抽提物中的木糖与商业木聚糖的成分相似。从FTIR和SEM的分析结果表明预抽提工艺并不影响蔗渣的后续利用。实验在剩余固体和溶解的固体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平衡,在半纤维素抽提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最大的抑制了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这将有利于原料的后续制浆造纸。研究了半纤维素含量对蔗渣浆二氧化氯漂白时产生的AOX的影响,采用的是预调节抽提液pH值的热水预处理工艺。在预抽提的过程中木质生物质原料中木质素对漂白过程中AOX的生成存在巨大影响,为了研究半纤维素对漂白过程中AOX生成量的影响,就必须消除木质素的影响。实验中通过控制优化的热水预抽提工艺的抽提时间来达到消除木质素影响的目的。当预处理时间在50 min到60 min之间时,木质素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AOX的含量却在下降,所以此时可以推测出AOX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半纤维素的减少。在最佳的热水抽提工艺下,AOX的生成量下降了 33.27%。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分析漂白后废水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去除半纤维素有利于氯苯和氯酚生成的抑制,并且多数环状结构的大分子降解成链状的大分子和小分子有机氯化物。为了验证半纤维素的特殊结构是否对漂白废水中AOX生成量有影响,利用FTIR和核磁共振光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表征原材料和漂白纸浆中残余的半纤维素结构。两种分析手段的结果都表明蔗渣半纤维素和抽提后剩余固体中的半纤维素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漂白过程中AOX的形成是受半纤维素结构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为生物质精炼与传统制浆造纸提供了一个新的结合点。为了进一步了解制浆漂白过程中半纤维素与二氧化氯反应生成AOX的机理,以D-木糖作为半纤维素的模型化合物,模拟二氧化氯漂白环境,研究半纤维素与二氧化氯反应的氧化动力学。利用GC-MS检测分析出了反应的最终产物是氯乙酸。最终的动力学方程可以表示为dW/dt=2.72e-592.5/T[H+]0.05[C1O2]0.11X0.92。这是一个接近一阶动力学的方程,并且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之间有很高的拟合度。反应活化能是4.93 kJ.ol-1,如此低的反应活化能表明半纤维素与二氧化氯之间的反应具有很高的活性。本研究成果为解决ECF漂白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从半纤维素角度解决漂白废水的AOX生成量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研究D-木糖在二氧化氯漂白环境下生成氯乙酸的机理,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 D-木糖及其主要产物木糖醇和3-羟基-戊二酸等结构单元的分子轨道能量分布,设计了三条反应路径,搜索了 D-木糖在反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过渡态,对D-木糖结构单元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应途径2的总的反应热最大为-234.33 kJ·mol-1,总的活化能最小为44.44 kJ·mol-1。因此热力学和动力学支持的路径为反应途径2,即D-木糖先降解成木糖醇,然后由木糖醇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断裂和取代反应生成氯乙酸。

李佩燚[10](2014)在《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木材纤维资源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的瓶颈。竹材原料的纤维特性与木材最为接近,且在我国分布广泛,慈竹是最适宜用作造纸原料的竹种之一。DDS置换蒸煮(Digester Diagnosis System)的最大优点是节能、环保。因此,开发慈竹DDS置换蒸煮不仅可解决我国原料短缺的问题,而且符合造纸产业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慈竹为原料,采用DDS置换蒸煮和清洁漂白技术,对慈竹DDS置换蒸煮、添加助剂的无硫蒸煮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慈竹的低污染制浆特性;结合慈竹氧脱木素以及无元素氯(ECF)漂白和全无氯(TCF)漂白的研究,构建了慈竹DDS置换蒸煮与纸浆清洁漂白的相关性,揭示了慈竹在制浆不同阶段纤维形态的差异及纤维表面特性的变化。丰富了慈竹清洁制浆的理论体系,并对其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研究了慈竹化学组成及存放时间对慈竹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慈竹皮和杆中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差异,皮中灰分、苯-醇抽出物含量高于杆中的含量,用作造纸原料的慈竹脱青12个月为宜。研究了预处理工艺对慈竹纤维化学组分及后续蒸煮的影响。确定了氢氧化钠和硫化钠共同预浸渍的预处理技术,通过实验该预处理可以使原料中木素含量降低、综纤维素少量降解。经预处理的慈竹与未预处理的慈竹在相同蒸煮工艺条件下,前者蒸煮成浆的得率下降,但卡伯值降低更为显着,黏度有所降低,均能达到可漂浆的要求,可为蒸煮工艺的制定及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慈竹DDS置换蒸煮进行了实验设计和结果评价、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热充段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卡伯值、细浆得率和白度影响明显;热充段用碱量对黏度的影响明显。在任一卡伯值下,纸浆的细浆得率、黏度和白度无法同时达到最优水平。基于Design-Expert的慈竹DDS置换蒸煮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和优化功能。在给定的工艺条件下,可以预测蒸煮的结果(卡伯值、细浆得率、黏度和白度);在达到要求的蒸煮指标时,可通过实验优化制定出最佳的蒸煮工艺条件(预浸渍段用碱量、温充段用碱量、热充段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比DDS置换蒸煮与传统硫酸盐法蒸煮,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卡伯值低、得率高,且用碱量低。研究了慈竹无硫普通蒸煮工艺,讨论了添加助剂的慈竹无硫蒸煮与成浆性能的关系,并对比绿氧和自制蒸煮助剂对慈竹无硫蒸煮的影响。当绿氧用量为0.06%,用碱量为18%、最高蒸煮温度为160和用碱量为19%、最高蒸煮温度为155时所得纸浆性能相当,卡伯值为22左右,细浆得率49%左右,黏度1200mL/g,白度31%ISO左右。蒸煮时分别添加E、H、I三种自制助剂的用量为0.06%时,成浆卡伯值、细浆得率、黏度以及白度都和添加绿氧时相当。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出,采用DDS无硫置换蒸煮工艺,当助剂添加量分别为预浸渍段0.02%,温充段0.02%,热充段0.03%时,成浆卡伯值为23.6,细浆得率达到50.1%,黏度为1237mL/g,成浆性能几乎与慈竹DDS硫酸盐法蒸煮的纸浆性能相当。通过FT-IR分析可知,不同的蒸煮方式脱木素程度不同,纸浆中残余木素的结构有一定差异;自制助剂和绿氧结构不同,并且均有别于蒽醌,自制助剂在性能上和蒽醌有本质区别,提高了水溶性,并具有优良的蒸煮效果,但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在慈竹硫酸盐法DDS置换蒸煮过程中,热充段用碱量、最高蒸煮温度对纸浆己烯糖醛酸的含量的影响显着;温充段用碱量、硫化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较小;预浸渍段用碱量影响最小。己烯糖醛酸含量的高低和纸浆卡伯值、细浆得率及纸浆黏度均没有明显对应关系。较少的有效碱用量、较低的蒸煮温度和较短的保温时间提高纸浆中己烯糖醛酸的含量,但纸浆的细浆得率也较高。研究了慈竹DDS置换蒸煮与纸浆ECF漂白和TCF漂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采用高温氧脱木素技术,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820之间,氧脱木素后浆料性能较优。要达到85%ISO以上的目标白度,当未漂浆卡伯值小于10时,ECF(D0EopD1)漂白后纸浆黏度和得率均最低;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2到20之间时,ECF漂白的有效氯用量和反应时间随卡伯值提高而增大,漂后浆黏度和得率均逐渐增加,当未漂浆卡伯值大于20时,漂后浆黏度略有下降、得率小幅度增加。卡伯值不同的未漂浆经TCF(QP1P2)漂白均不能达到85%ISO以上的白度。当未漂浆卡伯值小于10时,TCF漂白后纸浆黏度和得率均最低,分别为580mL/g和37.51%,总H2O2用量为3%,总漂白时间为270min,白度达到83.6%ISO;当未漂浆卡伯值在12到19之间时,TCF漂白的H2O2用量随卡伯值提高而增大,总H2O2用量在3.5%4.0%,漂后浆白度在81.377.8%ISO,漂后浆黏度和得率均逐渐增加,黏度在634650mL/g之间,得率在40.04%40.98%之间;当未漂浆卡伯值大于19时,漂后浆黏度在634588mL/g之间,得率在42.53%43.48%之间,此时总H2O2用量在4.5%5.0%,总漂白时间为270min,纸浆白度在76.1%71%ISO之间。研究结果显示,ECF漂白在浆料白度、得率、黏度具有明显优势;而TCF漂白对浆料白度提高有限,只能在氧脱木素后卡伯值低于5时使用。采用FQA分析对比了慈竹DDS未漂浆、漂白浆和磨浆后的纤维形态、细小纤维含量等变化,纤维重均长度先略有增加后不断下降,纤维卷曲指数、纸浆中细小纤维含量逐渐下降,纤维扭结指数先下降后有所增加。磨浆后纤维重均长度由1.035mm降低到0.810mm,卷曲指数、扭结指数均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升高为21.59%,这也是竹浆纤维与针叶木和阔叶木磨浆后浆料性能相差较大的原因之一。采用XRD、SEM和AFM对比研究了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ECF漂白和TCF漂白后纤维的特性,揭示了慈竹纸浆在制浆、磨浆不同阶段纤维表面形态的差别及表面特性的变化。慈竹DDS置换蒸煮成浆经漂白、磨浆后纸浆纤维素结晶度提高。慈竹DDS置换蒸煮后纤维表面有木素沉积,凹凸起伏较大;氧脱木素后去除了沉积在纤维表面的木素,纤维表面出现了长缝状的凹陷区域,起伏幅度减小;ECF漂白后纤维表面S1层微细纤维结构出现错位,分层现象,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说明对纤维影响程度较大;TCF漂白后纤维表面变化不明显,S1层微细纤维结构没有出现错位,分层现象,表明TCF漂白较ECF漂白温和,对纤维影响程度较小;磨浆后纤维表面局部的损伤程度显着增加,与前面SEM分析结果相同,进一步说明纤维素的部分无定形区受到破坏,纸浆结晶度提高显着。

二、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酸体系下溶解浆的制备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木质纤维素的组成
        1.1.1 纤维素
        1.1.2 半纤维素
        1.1.3 木质素
    1.2 溶解浆及其生产工艺
        1.2.1 预水解硫酸盐法制浆(PHK)
        1.2.2 酸性亚硫酸盐法(AS)
        1.2.3 碱萃取
        1.2.4 酶促制备溶解浆
    1.3 制备溶解浆的漂白方法
        1.3.1 氧脱木质素
        1.3.2 二氧化氯漂白
        1.3.3 过氧化氢强化的碱抽提
    1.4 溶解浆的应用及产能分布
        1.4.1 溶解浆的应用
        1.4.2 溶解浆产能分布现状
    1.5 溶解浆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p-TsOH溶液对不同尺寸原料组分溶出机制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TsOH溶液预处理木片
        2.3.2 组分分析
    2.4 表征方法
        2.4.1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2.4.2 纤维素比表面积分析
        2.4.3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TsOH溶液预处理木片组分分析
        2.5.2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2.5.3 纤维比表面积分析
        2.5.4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p-TsOH溶液制备溶解浆的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p-TsOH溶液预处理不同反应条件木片
        3.3.2 组分分析
        3.3.3 漂白工艺
    3.4 表征方法
        3.4.1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3.4.2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3.4.3 木质素二维核磁分析
        3.4.4 溶解浆性能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p-TsOH溶液预处理木片组分分析
        3.5.2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3.5.3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3.5.4 木质素二维核磁分析
        3.5.5 溶解浆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TsOH/NaClO溶液体系制备溶解浆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p-TsOH/NaClO溶液体系预处理木片
        4.3.2 组分分析
        4.3.3 漂白工艺
    4.4 表征方法
        4.4.1 纤维质量分析
        4.4.2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4.4.3 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4.4 溶解浆性能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p-TsOH/NaClO溶剂体系预处理木片及组分分析
        4.5.2 纤维质量分析
        4.5.3 纤维X射线衍射分析
        4.5.4 纤维红外光谱分析
        4.5.5 溶解浆性能表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申请专利

(2)杨木预水解过程中木质素的聚集与沉积对组分分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质精炼技术
    1.2 植物纤维原料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3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1.3.1 预处理目的
        1.3.2 预处理方法
    1.4 植物纤维原料的高温水热预处理
        1.4.1 高温水热预处理的化学反应
        1.4.2 高温水热预处理的影响因素
    1.5 预水解过程中原料化学组分及其结构变化对后续处理的影响
        1.5.1 预水解过程中原料化学组分及其结构变化
        1.5.2 预水解对制浆工艺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预水解过程中杨木化学组分和微观结构变化对组分反应可及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杨木热水预水解
        2.2.2 杨木片化学组分分析
        2.2.3 X射线(XRD)衍射分析
        2.2.4 杨木BET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2.5 木片接触角测定
        2.2.6 丙酮抽提
        2.2.7 丙酮、水抽提
        2.2.8 二氧六环抽提
        2.2.9 杨木片表面沉积物的收集
        2.2.10 木片表面沉积物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11 表面沉积物的化学组分分析
        2.2.12 木片表面的XPS分析
        2.2.13 木片的热水浸渍
        2.2.14 木片的碱浸渍
        2.2.15 碱浸渍液化学组分及其含量的测定
        2.2.16 扫描电镜(SEM)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木片化学组成变化
        2.3.2 木片的微观结构变化
        2.3.3 预水解后木片表面形貌变化
        2.3.4 木片表面沉积物的结构及其组成分析
        2.3.5 木片化学组分反应可及性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杨木水解液的物化特性以及木质素与聚糖的聚集行为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配制
        3.2.2 乙酸/乙酸钠预处理
        3.2.3 水解液pH值的测定
        3.2.4 水解液中糖类组分分析
        3.2.5 水解液中降解产物含量的测定
        3.2.6 水解液中木质素测定
        3.2.7 水解液中糖分子量测定
        3.2.8 水解液中木质素与聚糖的聚集行为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杨木水解液的物化特性以及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的调控作用
        3.3.2 水解液中木质素与聚糖的聚集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水解对硫酸盐法蒸煮分离杨木化学组分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杨木木片的硫酸盐法制浆
        4.2.2 纸浆性能测定
        4.2.3 纸浆化学组成的测定
        4.2.4 黑液总固形物的测定
        4.2.5 黑液有效碱的测定
        4.2.6 黑液中木质素的提取与纯化
        4.2.7 木质素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8 木质素分子量的测定
        4.2.9 木质素纯度的测定
        4.2.10 木质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水解对硫酸盐法纤维素浆性能的影响
        4.3.2 对硫酸盐法木质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1.1 预水解过程中杨木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对组分反应可及性的影响
        5.1.2 杨木水解液的物化特性以及木质素与聚糖的聚集行为
        5.1.3 预水解对硫酸盐法蒸煮分离杨木化学组分的影响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溶解浆的制备方法及发展趋势
        1.2.1 酸性亚硫酸盐法
        1.2.2 预水解硫酸盐法
        1.2.3 直接水解硫酸盐纸浆
        1.2.4 溶解浆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2.5 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解浆制备
    1.3 溶解浆原料来源
    1.4 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改善研究进展
        1.4.1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
        1.4.1.1 树种的影响
        1.4.1.2 溶解浆化学组分的影响
        1.4.1.3 分子量或聚合度的高低和分布均一性
        1.4.1.4 纤维形态和孔隙结构
        1.4.2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表征方法
        1.4.2.1 过滤性能法
        1.4.2.2 Fock法
        1.4.2.3 Kw值法
        1.4.3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
        1.4.3.1 机械处理
        1.4.3.2 酶处理
        1.4.3.3 碱萃取
        1.4.3.4 离子液体处理
        1.4.3.5 酸处理
        1.4.3.6 臭氧处理
        1.4.3.7 组合处理
    1.5 溶解浆的应用
        1.5.1 纤维素酯
        1.5.2 微米纤维素和纳米纤维素
        1.5.3 其他应用和趋势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6.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辐射松制备高性能溶解浆机理与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纤维原料的化学组分分析
        2.2.4 预水解液的成分测定
        2.2.5 PHK法溶解浆制备
        2.2.6 溶解浆质量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化学组分研究与讨论
        2.3.2 预水解对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的影响
        2.3.3 PHK过程对未漂浆的影响
        2.3.4 氧脱木质素、漂白过程中浆料性能的变化
        2.3.5 溶解浆质量的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H_2O/p-TsOH体系木质素溶出机理及溶解浆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木质素样品制备
        3.2.4 木质素表征
        3.2.5 化学组分分析
        3.2.6 H_2O/p-TsOH体系超声辅助的溶解浆制备
        3.2.7 溶解浆质量特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_2O/p-TsOH体系对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3.2 木质素综合表征
        3.3.3 H_2O/p-TsOH体系溶解浆性能综合评估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深共溶剂体系木质素溶出机理及溶解浆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化学组分分析
        4.2.4 预水解处理
        4.2.5 超声波辅助的DES处理
        4.2.6 溶解浆的制备
        4.2.7 溶解浆质量分析
        4.2.8 溶出木质素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预水解对木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4.3.2 超声波处理
        4.3.3 DES处理的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
        4.3.4 溶解浆质量综合评估
        4.3.5 提取木质素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主要缩写名称

(4)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转化和功能产品联产过程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乙醇发展历程
        1.2.1 合成气转化乙醇技术
        1.2.2 生物法转化乙醇技术
        1.2.3 纤维多糖原料水解生产生物乙醇的挑战
    1.3 低聚木糖理化性质及应用
    1.4 纤维多糖原料种类多样性
        1.4.1 主要纤维多糖原料化学组成
        1.4.2 甘蔗渣资源
        1.4.3 油茶壳资源
    1.5 纤维多糖原料结构复杂性
    1.6 原料预处理技术
        1.6.1 物理预处理技术
        1.6.2 水热/化学预处理技术
        1.6.3 生物预处理技术
        1.6.4 多种工艺耦合预处理技术
    1.7 纤维素酶水解
        1.7.1 水解酶分类
        1.7.2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
        1.7.3 纤维素酶水解影响因素
    1.8 生物乙醇发酵工艺
        1.8.1 发酵工艺分类
        1.8.2 己糖和戊糖共发酵
        1.8.3 高底物浓度发酵
    1.9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蒸汽爆破预处理甘蔗渣酶解工艺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
        2.2.3 蒸汽爆破预处理
        2.2.4 甘蔗渣酶水解实验
        2.2.5 分析方法
        2.2.6 酶水解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2.2.7 蒸汽爆破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构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酶用量对甘蔗渣酶水解效率的影响
        2.3.2 无患子果皮用量对蒸汽爆破预处理甘蔗渣酶水解效率的影响
        2.3.3 酶和无患子果皮用量对初始酶解速率的影响
        2.3.4 酶水解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2.3.5 蒸汽爆破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构表征
    2.4 小结
3 不同预处理甘蔗渣发酵产生物乙醇及副产物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技术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稀酸预浸渍的蒸汽爆破预处理
        3.2.3 甘蔗渣Soda绿液耦合预处理实验
        3.2.4 干酵母活化
        3.2.5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3.2.6 分析技术
        3.2.7 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构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技术对甘蔗渣化学成分的影响
        3.3.2 预处理技术对甘蔗渣发酵过程乙醇含量影响。
        3.3.3 预处理甘蔗渣发酵过程酵母细胞增殖规律分析
        3.3.4 预处理甘蔗渣发酵过程副产物形成规律分析
        3.3.5 预处理技术对甘蔗渣形貌结构影响
    3.4 小结
4 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甘蔗渣高底物浓度混菌共发酵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甘蔗渣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实验
        4.2.3 干酵母活化
        4.2.4 不同菌种质量配比和底物浓度的同步糖化共发酵实验
        4.2.5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条件对甘蔗渣化学成分的影响
        4.3.2 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对甘蔗渣共发酵过程影响
        4.3.3 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和底物浓度对甘蔗渣共发酵过程的影响
        4.3.4 不同菌种质量配比对甘蔗渣共发酵过程影响
        4.3.5 高底物浓度对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甘蔗渣共发酵过程影响
        4.3.6 Soda绿液-乙醇预处理甘蔗渣共发酵过程质量衡算
    4.4 小结
5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甘蔗渣联产生物乙醇和低聚木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方法与试剂
        5.2.2 甘蔗渣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实验
        5.2.3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甘蔗渣不同体系发酵实验
        5.2.4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甘蔗渣酶解产低聚木糖实验
        5.2.5 分析方法
        5.2.6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对甘蔗渣化学组成和酶解性能影响
        5.3.2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对DW和SCS发酵体系的影响
        5.3.3 吐温80对DW和SCS发酵体系的影响
        5.3.4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对DW和SCS发酵体系中副产物影响
        5.3.5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对不同体系发酵性能对比分析
        5.3.6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对甘蔗渣碱提木聚糖酶解性能影响
        5.3.7 过氧化氢-乙酸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晶度及形貌变化观察
    5.4 小结
6 氯化锌催化/活化预处理油茶壳联产低聚木糖和活性炭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氯化锌催化预处理实验
        6.2.3 预处理固体残渣制备活性炭
        6.2.4 分析方法
        6.2.5 样品活性炭吸附性能测定及结构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氯化锌催化半纤维素降解机理
        6.3.2 预处理温度对油茶壳半纤维素降解影响
        6.3.3 预处理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油茶壳半纤维素降解影响
        6.3.4 预处理温度和氯化锌浓度对油茶壳半纤维素降解影响
        6.3.5 预处理固体残渣联产活性炭
        6.3.6 油茶果综合利用评估
    6.4 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假木质素的形成及其对纤维素糖化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素结构
        1.2.1 纤维素
        1.2.2 半纤维素
        1.2.3 木质素
    1.3 木质纤维原料预处理技术
        1.3.1 物理预处理法
        1.3.2 化学预处理法
        1.3.2.1 酸法预处理
        1.3.2.2 碱法预处理
        1.3.3 物理化学预处理法
        1.3.4 生物预处理法
    1.4 木质纤维素稀酸预处理假木质素形成机理研究
        1.4.1 假木质素的碳水化合物来源途径
        1.4.1.1 假木质素的己糖来源途径
        1.4.1.2 假木质素的戊糖来源途径
        1.4.2 木质素酸性降解产物对假木质素形成的影响
    1.5 木质纤维糖化及其影响因素
        1.5.1 纤维素结构对纤维素糖化的影响
        1.5.2 木质素对纤维素糖化的影响
        1.5.3 假木质素对纤维素糖化的影响
    1.6 论文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预处理对竹材木质纤维表面性质及其酶水解效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硫酸盐预处理
        2.2.3 稀硫酸预处理
        2.2.4 纤维素酶水解
        2.2.5 化学成分分析
        2.2.6 单糖分析
        2.2.7 表面电荷测定
        2.2.8 结晶度测定
        2.2.9 疏水性测定
        2.2.10 纤维可及度测定
        2.2.11 比表面积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硫酸盐和稀酸预处理对竹屑化学组成的影响
        2.3.2 不同预处理下纤维素糖化效率与木质素脱除率、木聚糖脱除率的关系
        2.3.3 预处理物料表面性质与纤维素糖化效率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假木质素形成及其影响因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综纤维素制备
        3.2.3 稀硫酸预处理
        3.2.4 假木质素测定方法
        3.2.5 假木质素元素分析
        3.2.6 假木质素粒度分析
        3.2.7 反应液成分分析
        3.2.7.1 总酚含量测定
        3.2.7.2 单糖及其降解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稀硫酸预处理条件对假木质素得率的影响
        3.3.2 葡萄糖、木糖稀酸预处理中假木质素形成与中间产物的关系
        3.3.3 假木质素形态分析及元素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假木质素与纤维素糖化的构效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稀硫酸预处理
        4.2.3 假木质素的抽提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2.6 纤维素酶水解
        4.2.7 假木质素、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
        4.2.8 假木质素及木质素在线表界面吸附(QCM)
        4.2.8.1 生物传感器膜的制备
        4.2.8.2 QCM芯片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4.2.8.3 QCM-D酶吸附及水解实验
        4.2.9 纤维素酶活力与酶蛋白含量测定
        4.2.10 假木质素及木质素表面电荷测定
        4.2.11 假木质素及木质素疏水性测定
        4.2.12 假木质素、木质素结构表征
        4.2.12.1 扫描电镜(SEM)
        4.2.12.2 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
        4.2.12.3 核磁共振分析(13CCP/MAS)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来源碳水化合物的假木质素形成
        4.3.2 假木质素、残余木质素结构表征
        4.3.3 假木质素、木质素与纤维素酶的相互作用
        4.3.4 假木质素、木质素对纤维素酶的吸附和水解动力学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稀酸预处理木质素降解产物对假木质素形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稀硫酸预处理
        5.2.3 预处理液的分析
        5.2.3.1 总酚测定
        5.2.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5.2.3.3 气质联用分析(GC-MS)
        5.2.4 假木质素结构表征
        5.2.4.1 扫描电镜(SEM)
        5.2.4.2 红外光谱(FTIR-ATR)
        5.2.4.3 假木质素的抽提
        5.2.4.4 凝胶渗透色谱(GPC)
        5.2.4.5 核磁共振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竹屑预处理液分析
        5.3.2 外源添加木质素降解产物单体对假木质素形成的影响
        5.3.3 外源添加木质素降解产物对预处理液组成的影响
        5.3.4 假木质素结构表征
    5.4 小结
第六章 蒸煮助剂对稀酸预处理及纤维素糖化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稀硫酸预处理
        6.2.3 化学成分分析
        6.2.4 纤维素酶水解
        6.2.5 扫描电镜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蒸煮助剂对稀酸预处理物料及其酶水解的影响
        6.3.2 蒸煮助剂对稀酸预处理物料表面形貌的影响
        6.3.3 蒸煮助剂对酸预处理综纤维素组成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课题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6)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磷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
        1.1.1 磷素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
        1.1.2 磷矿溶解工艺现状及进展
        1.1.3 有机酸溶磷新工艺的发展
    1.2 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1.2.1 玉米秸秆用于磷矿的溶解
        1.2.2 玉米秸秆制备腐植酸现状
        1.2.3 玉米秸秆碱法炼制存在的难题
    1.3 酸碱再生循环与生物质炼制结合的意义
        1.3.1 酸碱再生循环的理论基础
        1.3.2 生物质炼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新工艺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2.2 蒸汽爆破玉米秸秆
        2.2.3 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
        2.2.4 植物生长实验
        2.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秸秆与未汽爆秸秆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2 汽爆秸秆耦合无机盐对磷矿粉的溶解效果研究
        2.3.3 硫酸氢钠对磷矿的溶解效果研究
        2.3.4 不同固含量腐植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5 秸秆溶解磷矿粉的机理分析
        2.3.6 不同体系溶解磷矿粉的结果对比与综合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秸秆固态发酵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菌种的培养活化
        3.2.3 培养基的制备
        3.2.4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3.2.5 磷矿粉液体发酵
        3.2.6 磷矿粉固态发酵
        3.2.7 分析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巨大芽孢杆菌溶解磷矿粉的研究
        3.3.2 发酵基质中有机酸的含量分析
        3.3.3 磷矿粉基质特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磷酸再生循环在秸秆造纸碱回收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4.2.2 秸秆皮原料的制备
        4.2.3 玉米秸秆碱处理
        4.2.4 木质素的提取
        4.2.5 循环碱液的制备
        4.2.6 分析与表征方法
    4.3 酸碱再生循环过程理论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木质素沉降规律的研究
        4.4.2 再生循环碱液的浓度变化规律
        4.4.3 磷酸酸化对碱回收过程COD的影响
        4.4.4 纤维蒸煮得率及蒸煮效果分析
        4.4.5 小结
第5章 基于酸碱循环理论的生物质炼制过程集成
    5.1 前言
    5.2 酸碱循环生物质炼制系统集成过程的研究
        5.2.1 生物质炼制技术路线集成的构建
        5.2.2 系统能量及物质流分析
        5.2.3 多产品集成体系规划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中部分图表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竹材化机浆研究进展
        1.2.1 竹子资源
        1.2.2 高得率制浆技术现状
        1.2.3 竹子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1.2.4 竹材化学机械浆制浆技术发展情况
        1.2.5 预处理技术
        1.2.6 机械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
        1.2.7 漂白机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强化挤压预处理提高竹材化机浆漂白性能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检测方法
        2.2.4 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料性能分析
        2.3.2 不同挤压方式对磨浆能耗的影响
        2.3.3 不同挤压方式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2.3.4 不同挤压方式对纸浆物理性能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化学预处理方式对竹材化机浆制浆漂白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主要设备及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磨浆比能耗的影响
        3.3.2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漂白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纸浆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化学预处理对制浆漂白过程中污染负荷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醇-水碱性过氧化氢漂白体系的构建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竹片储存时间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4.3.2 纤维束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4.3.3 不同介质对漂白白度的影响
        4.3.4 乙醇-水介质漂白单因素优化
        4.3.5 漂前乙醇-水介质预处理对白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醇-水体系提高竹材化机浆漂白性能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漂白效率
        5.3.2 漂白稳定性
        5.3.3 纸浆强度性能分析
        5.3.4 活化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磨木木素的制备
        6.2.3 磨木木素的分析及测试
        6.2.4 纸浆的分析及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磨木木素元素分析及化学式
        6.3.2 磨木木素样品的分子量与多分散性
        6.3.3 磨木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6.3.4 磨木木素中邻酚、邻醌含量的测定
        6.3.5 磨木木素裂解-气质联用分析
        6.3.6 磨木木素的1H核磁共振谱的检测及分析
        6.3.7 纸浆的UV-Vis光谱分析
        6.3.8 纸浆的X-射线衍射分析
        6.3.9 乙醇-水介质改善竹材化机浆可漂性机理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附录
致谢

(8)甘蔗渣绿液预处理酶解及木质素催化解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木质纤维原料
    1.3 木质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1.3.1 以破坏纤维结构为预处理主要目标
        1.3.2 以溶解纤维素为预处理主要目标
        1.3.3 以脱除木质素为预处理主要目标
        1.3.4 以去除半纤维素为预处理主要目标
        1.3.5 预处理工艺的耦合
    1.4 木质纤维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及影响因素
        1.4.1 木质纤维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
        1.4.2 影响纤维素酶水解的因素
    1.5 木质素的分离提取及表征
        1.5.1 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1.5.1.1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1.5.1.2 酶解木质素的提取
        1.5.2 木质素的表征方法
    1.6 木质素的转化
        1.6.1 木质素转化方法
        1.6.2 木质素的液相催化解聚
        1.6.2.1 木质素的催化还原
        1.6.2.2 木质素的催化氧化
        1.6.2.3 木质素的酸催化降解
        1.6.2.4 木质素的碱催化解聚
        1.6.3 木质素催化解聚产物的表征
    1.7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Kraft绿液预处理提高甘蔗渣酶水解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碱性亚硫酸盐预处理
        2.2.3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
        2.2.4 纤维素酶水解
        2.2.5 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组分分析
        2.2.6 纤维底物的表征
        2.2.7 预处理液预处理表面张力测定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Kraft绿液-亚硫酸盐对甘蔗渣酶水解效率的影响
        2.3.1.1 Kraft绿液-亚硫酸盐预处理条件对甘蔗渣化学组成的影响
        2.3.1.2 Kraft绿液-亚硫酸盐预处理对底物润湿性的影响
        2.3.1.3 Kraft绿液-亚硫酸盐预处理对预处理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3.1.4 Kraft绿液-亚硫酸盐预处理对甘蔗渣纤维素酶水解的影响
        2.3.2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条件对甘蔗渣化学组分的影响
        2.3.3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结构表征
        2.3.3.1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的结晶度
        2.3.3.2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3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的表面形貌
        2.3.3.4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前后甘蔗渣的接触角分析
        2.3.4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对甘蔗渣酶水解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预处理方法所得黑液木质素结构表征及酶水解关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甘蔗渣预处理
        3.2.2.1 绿液-乙醇预处理
        3.2.2.2 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
        3.2.3 组分分析
        3.2.4 木质素提取
        3.2.5 木质素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Soda绿液预处理条件对甘蔗渣化学组成的影响
        3.3.2 Soda绿液预处理对甘蔗渣黑液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3.3.2.1 木质素的元素组成
        3.3.2.2 红外谱图分析
        3.3.2.3 木质素的分子量分布
        3.3.2.4 木质素的~1H-NMR
        3.3.3 Kraft绿液-乙醇预处理对甘蔗渣黑液木质素结构的影响
        3.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3.2 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多分散性
        3.3.3.3 木质素的2D~(13)C-~1H HSQC
        3.3.4 不同绿液预处理方法与酶水解的关联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含有α-OH的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物催化加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4.2.2.1 催化剂制备
        4.2.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催化剂的原位还原
        4.2.4 木质素模型物的催化加氢反应
        4.2.5 产物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α-OH型β-O-4二聚体模型物在乙醇/水体系中的催化加氢
        4.3.3 α-OH型β-0-4二聚体模型物在纯甲醇体系下的催化加氢
    4.4 本章小结
5 含γ-OH的β-O-4型等其他木质素模型物的催化加氢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模型物的核磁分析
        5.2.3 催化加氢反应
        5.2.4 液体产物的分析
        5.2.5 气体产物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含α-OH的β-0-4模型物A的催化加氢
        5.3.2 含γ-OH的β-O-4模型物B的催化加氢
        5.3.3 其他类型木质素模型物的催化加氢反应
    5.4 本章小结
6 预处理甘蔗渣黑液木质素的催化解聚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催化剂表征
        6.2.3 木质素表征
        6.2.4 木质素的催化加氢降解
        6.2.5 木质素的固体酸催化降解
        6.2.6 液体产物的GC-MS分析
        6.2.7 气体产物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甘蔗渣木质素的结构分析
        6.3.2 甘蔗渣木质素的催化加氢解聚研究
        6.3.2.1 甘蔗渣木质素催化加氢解聚液体产物组成及分布
        6.3.2.2 木质素在乙醇/水-氢气体系下的反应机理
        6.3.3 甘蔗渣木质素的固体酸催化降解研究
        6.3.3.1 不同木质素解聚产物的组成及分布
        6.3.3.2 解聚产物的其他分析
        6.3.4 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比较及机理分析
        6.3.4.1 不同催化剂载体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6.3.4.2 镍的引入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蔗渣半纤维素的热水抽提及其对漂白废水AOX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热水预抽提半纤维素的研究背景
    1.2 热水预抽提半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2.1 热水预抽提半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1.2.2 相关研究方向
    1.3 二氧化氯漂白过程AOX生成机理研究
    1.4 AOX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1.4.1 工艺优化
        1.4.2 化学处理
        1.4.3 生物处理
        1.4.4 组合处理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蔗渣半纤维素的高效提取及固体剩余物的表征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1 原料及化学药品
        2.1.2 pH预控制实验
        2.1.3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2.1.4 半纤维素提取实验的设计及优化
        2.1.5 酸水解半纤维素抽提物化学成分的确定
        2.1.6 固体剩余物的FTIR表征
        2.1.7 形态特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原料的组成分析
        2.2.2 抽提液的pH值控制对提取半纤维素的影响
        2.2.3 响应面分析
        2.2.4 半纤维素抽出物中糖分的表征
        2.2.5 剩余固体的FTIR表征
        2.2.6 剩余固体的表面形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水预抽提对蔗渣浆二氧化氯漂白中AOX减量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原料
        3.1.2 蔗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3.1.3 热水抽提
        3.1.4 蒸煮和二氧化氯漂白
        3.1.5 AOX含量分析
        3.1.6 漂白废水化学组分分析
        3.1.7 半纤维素表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料组分分析
        3.2.2 热水预抽提半纤维素对AOX生成的影响
        3.2.3 预抽提半纤维素对AOX组分的影响
        3.2.4 ATR-FTIR光谱图
        3.2.5 NMR光谱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纤维素模型化合物与二氧化氯反应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原料
        4.1.2 反应环境
        4.1.3 化学成分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产物鉴定
        4.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3 模型精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子模拟技术研究半纤维素模型物在二氧化氯漂白环境中的反应机理
    5.1 实验方法
        5.1.1 分子轨道能量分布
        5.1.2 反应过渡态分析
    5.2 结果和讨论
        5.2.1 反应路径推测
        5.2.2 分子轨道能分析
        5.2.3 反应路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中国制浆造纸原料结构
        1.1.2 原料结构变化
    1.2 竹材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1.2.1 竹材原料的纤维特性
        1.2.2 慈竹作为制浆造纸原料的特点
        1.2.3 竹材制浆的应用现状
    1.3 置换蒸煮技术的发展
        1.3.1 置换蒸煮系统的现状
        1.3.2 DDS 置换蒸煮工艺
        1.3.3 DDS 置换蒸煮的优点
        1.3.4 竹材 DDS 置换蒸煮的意义
    1.4 清洁漂白技术的发展
        1.4.1 ECF 漂白技术
        1.4.2 TCF 漂白技术
        1.4.3 竹浆漂白技术
    1.5 表面分析技术在造纸工业的应用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1.5.2 原子力显微镜
        1.5.3 X 射线衍射
    1.6 课题来源、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1.6.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慈竹预处理技术的研究
    2.1 原料与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慈竹化学成分的研究
        2.2.2 预处理工艺对慈竹化学组成及成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工艺的研究
    3.1 原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1.3 置换蒸煮步骤
        3.1.4 置换蒸煮工艺
        3.1.5 纸浆洗涤和筛选
        3.1.6 纸浆性能检测
        3.1.7 纸浆纤维光学显微镜观察
        3.1.8 纸浆纤维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表面元素能谱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响应面实验结果
        3.2.2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3.2.3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细浆得率的影响
        3.2.4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黏度的影响
        3.2.5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白度的影响
        3.2.6 数学模型的优化与预测
        3.2.7 慈竹 DDS 置换蒸煮与传统慈竹硫酸盐法蒸煮的对比
        3.2.8 慈竹 DDS 置换蒸煮保温时间对成浆脱木素效果的影响
        3.2.9 纸浆纤维形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添加助剂的慈竹无硫蒸煮工艺研究
    4.1 原料与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慈竹无硫间歇蒸煮工艺的研究
        4.2.2 自制蒸煮助剂对慈竹无硫间歇蒸煮的影响
        4.2.3 慈竹无硫 DDS 置换蒸煮的研究
        4.2.4 不同制浆工艺对慈竹成浆性能的影响
        4.2.5 多媒体显微镜分析
        4.2.6 蒸煮助剂红外光谱分析
        4.2.7 纸浆纤维表面 AFM 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对纸浆己烯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5.1 原料和实验方法
        5.1.1 原料
        5.1.2 己烯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5.1.3 其它指标的测定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慈竹 DDS 置换蒸煮结果及对己烯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5.2.2 有效碱用量的影响
        5.2.3 硫化度的影响
        5.2.4 最高蒸煮温度的影响
        5.2.5 保温时间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慈竹 DDS 置换蒸煮终点选择与纸浆漂白相关性研究
    6.1 原料与方法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6.1.3 DDS 置换蒸煮
        6.1.4 氧脱木素
        6.1.5 ECF 漂白
        6.1.6 TCF 漂白
        6.1.7 检测与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DDS 置换蒸煮
        6.2.2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氧脱木素工艺的影响
        6.2.3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 ECF 漂白的影响
        6.2.4 DDS 置换蒸煮未漂浆性能对 TCF 漂白的影响
        6.2.5 ECF 漂白工艺和 TCF 漂白工艺对比
        6.2.6 DDS 置换蒸煮工艺终点的确定
    6.3 本章小结
7 慈竹 DDS 置换蒸煮和漂白过程中纤维表面特性及其变化
    7.1 原料与方法
        7.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7.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慈竹清洁制浆不同阶段纤维形态分析
        7.2.2 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7.2.3 慈竹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7.2.4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机酸体系下溶解浆的制备及机制研究[D]. 沈佩琰.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杨木预水解过程中木质素的聚集与沉积对组分分离的影响[D]. 郭晓慧.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基于生物质精炼的溶剂法制备溶解浆机理及其产物特性研究[D]. 董元锋. 江南大学, 2020(01)
  • [4]多糖原料高效预处理转化和功能产品联产过程及机理[D]. 游艳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假木质素的形成及其对纤维素糖化影响机理研究[D]. 何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汽爆秸秆溶磷新工艺及其系统集成的研究[D]. 刘菲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7]慈竹化机浆过氧化氢漂白机理及提高漂白白度新型漂白体系[D]. 梁芳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3)
  • [8]甘蔗渣绿液预处理酶解及木质素催化解聚研究[D]. 周自圆.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9]蔗渣半纤维素的热水抽提及其对漂白废水AOX生成的影响[D]. 姚双全. 广西大学, 2017(06)
  • [10]慈竹DDS置换蒸煮与清洁漂白的相关性及纸浆纤维特性的研究[D]. 李佩燚.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硫化钠预处理制浆残留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