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聂正楠,侯彩虹,郑华[1](202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何以导致重复性建设——以卫星导航产业政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产业,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过程随之出现重复性建设问题,引起政策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卫星导航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卫星导航产业政策文本做计量分析,并引入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挖掘产业政策与重复性建设产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发展过程是国家逻辑、科层逻辑与市场逻辑三重逻辑的互动过程。国家逻辑和科层逻辑的互动使得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产生政策缝隙,地方政府对复杂政策目标选择性化简,为市场逻辑提供了空间,导致企业政治寻租与市场过度投资,最终导致重复性建设。
赵耀升,宋立丰,毛基业,刘箭章[2](2021)在《“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文中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也成为了少数站上国际前沿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道路,提炼出"成功秘诀",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依靠分步走的研发战略、特色创新的技术方案和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方式"三大法宝",自主成功获取卫星导航源头技术,并快速赶上先发国家;再凭借自主源头技术的溢出动力、"国家规划—重大工程"引领下的"政府+市场"合力以及产业技术升级机遇的助力这"三大动力",实现了快速产业化。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创新之路,不仅填补了发展中国家自主技术来源情境下高技术产业发展"无路可走"的空白,而且可以抽象出一条对这一情境下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北斗道路"。这些结论对于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梁宇[3](2021)在《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明晰北斗导航产业及芯片、板卡、天线、定位、授时、通信等分支技术研发现状,并为北斗导航相关单位产学研合作、技术研发和定位布局等专利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参考,为北斗导航产业专利管理提供对策,本文利用专利计量理论、专利定量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结合CNIPR、英策专利分析系统、WPS等统计分析系统和可视化软件,通过专利技术分析的手段,将北斗导航专利相关文献中大量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以技术手段形成整体概况、发展态势、分布情况等竞争情报。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分布情况、专利申请情况时间趋势、重点申请人情况、技术领域分析等方面。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北斗导航产业专利申请不均衡,主要专利申请集中在定位领域,芯片及板卡等基础产品专利布局较少;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虽然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赶超发达国家,但核心专利和高价值专利不足,被引较多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美国手中;在专利意识方面,我国申请人普遍存在保护意识不强、质量意识不够、方面的问题;在专利海外布局方面,国内申请人对于国际卫星导航市场的布局严重不足,专利申请98.8%分布于国内;从北斗导航相关研发企业来看,缺乏在本土及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大量专利布局的龙头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校拥有较多的人才、设备等研究资源,但在技术转化方面鲜有成绩,而众多小型企业也分布在全国各个北斗产业园内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拖慢了研发进度。在管理对策方面,需要有关企事业单位注意明晰技术创新方向,考虑从产业链薄弱环节的芯片、板卡领域进行创新突破;强化北斗导航产业专利分析及布局,挖掘出有希望实现、对现有技术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布局;整合协同创新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完善覆盖整个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北斗+”多技术融合创新和“+北斗”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以科技研发、专利转让、科技服务、技术咨询、创业孵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研发机构;强化核心专利和高价值专利的政策导向。
陈薇[4](2021)在《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研究 ——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文中提出为更好应对经济发展形势,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贸易投资由粗放式的数量增长方式逐步向集约式的质量增长方式转型过渡,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投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的资本运行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冲突等扭曲性因素干扰,企业资金错配问题成为常态化现象,致使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普遍偏低,非效率投资问题严重。管理层权力和会计稳健性作为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均可独立或共同作用于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和会计制度背景运行下,探讨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对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较高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的先导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以及管理层权力等理论为基础,从非效率投资行为产生根源出发,构建研究框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2012-2019年间164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逻辑演绎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主要变量和回归分析模型,应用EXCEL 2010、SPSS 19.0和STATA15.0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三者间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绝大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均存在非效率投资现象,且投资不足现象更为常见;(2)会计稳健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即较高的会计稳健性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过度呈负向关联作用,与投资不足呈正向关联作用;(3)管理层权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4)管理层权力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间的关系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合理运用会计稳健性、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科学配置管理层权力、扩宽和创新融资渠道以及加大技术创新投资等几个方面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治理和改善非效率投资提出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拓宽了非效率投资理论的研究视角。关于会计稳健性、管理层权力、非效率投资,现有文献大多是以单独或两两一组的方式来展开的相关研究,而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较少。本文立足于非效率投资生成机理,将会计稳健性、管理层权力、非效率投资纳入同一研究体系,建立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非效率投资的研究分析框架,对三者关系进系统性探究。第二,丰富了非效率投资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非效率投资作用方向对其投资行为进行细化分类,更加全面地探究了管理层权力和会计稳健性这两个公司治理因素对整体非效率投资现象和不同类型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
蔺陆洲[5](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认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余曦[6](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与成长性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仍然存在创新能力薄弱,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低,成长发展速度缓慢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是影响企业成长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成长性的相关研究中,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并不明确,且学者多以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来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无法准确反映企业创新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选取更能全面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探索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及其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本文以沪深两市141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获取其2012-2018年7年的样本数据,首先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从效率角度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转化能力。随后,本文采用突变级数法建立基于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及规模能力四个方面的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长性进行测算。之后,根据得到的技术创新效率及成长性值,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噪声影响之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平均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及规模效率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则有所提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企业占比达95%以上,大多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力度不足是导致其规模无效率的主要原因。(2)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成长性之间存在左低右高的非对称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促进企业的成长,但高额的技术引进成本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对成长性的促进作用在到达临界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3)影响企业成长性的控制变量中,财务杠杆、成立年限对企业成长性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员工受教育程度及企业规模则存在显着负向影响,政府补助未通过显着性检验。(4)将整体样本按产权性质分为国有及非国有企业样本,国有企业规模对成长性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非国有企业规模的增大将形成规模效应。按规模分为中小型企业及大型企业样本,企业规模对中小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成长性具有正向的显着作用,对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则存在负向的显着作用。成立年限对中小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长性的影响不显着,对大型企业则具有正向的显着作用。(5)所选样本中,河钢股份、中集集团、潍柴动力这三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同时对企业成长能力进行评估排序,这三家企业仍名列前茅,这三家企业为所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样本中的标杆企业。
邓欢[7](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多数国家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难题与困境。这样的经济环境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受到阻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提出后,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高端装备制造业也随之加入到这次工业革命浪潮,其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及经营状况虽然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着技术创新力度不足、企业缺乏增长活力等问题。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想突破这些难题,抓住这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并提升经营实力,势必经过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环节将初始资源转换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以获取足额利润。鉴于此,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如何影响财务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10年-2017年142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在文献梳理、现状分析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产出(专利授权数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量)及条件(政府补助水平、研发机构数量)三方面的指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得到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最后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验证了两者间的影响方式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内部差距大。(2)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条件对财务绩效均存在显着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使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能够在改革风口上乘势而奋力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新的研究视角(增选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指标、增加技术创新条件的评价角度;长周期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测算财务绩效综合得分),衡量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财务绩效提供了更具参考性的措施和建议。
郗佳禹[8](2020)在《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发展迅猛的21世纪,企业竞争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竞争中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敏锐的嗅觉察觉环境的变化,并迅速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持续获得竞争优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瞬息万变、不可预测的超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现有的一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再配置,不断的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持续获得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剖析超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动态的观点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效率理论和研究成果,通过了解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对超竞争环境、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创新效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宏观、产业层面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并概括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在这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而得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现存的问题。接着,选取了2014-2018年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量了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不同年份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以及规模状态的变化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30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状况,对测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前文的实证分析和评价结果,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李卓键[9](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李蓓[10](2020)在《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军民融合企业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的知识产权实体和创新驱动主体,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扮演着基础性甚至决定性的角色。创新是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最核心动力,其研发创新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如果军民融合企业创新能力无法与社会发展匹配,不仅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更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计的风险。创新的发展又依赖于企业资金支持,然而,我国军民融合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不仅降低了股权融资质量,也制约了创新发展。以我国上市军民融合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首先,运用DEA-BCC模型,对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和创新效率进行了静态评价;其次,运用Malmquist指数,对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和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价;再次,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作用程度;最后,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强股权融资效率作用于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军民融合企业整体股权融资效率偏低,虽然整体股权融资效率达到有效的军民融合企业数量较低,但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第二,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同时根据Malmquist指数动态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效率未能达到最优状态,呈总体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研发技术水平落后。第三,从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影响的Tobit回归分析看,军民融合企业的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
二、论中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何以导致重复性建设——以卫星导航产业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有研究综述与研究前提建立 |
1.1 重复性建设研究述评 |
1.2 研究前提的建立 |
2 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 |
3 卫星导航产业政策现状 |
4 多重制度逻辑与卫星导航产业政策 |
4.1 卫星导航产业政策中的多重制度逻辑 |
(1)国家逻辑:主导性与控制性。 |
(2)科层逻辑:自利性与自主性。 |
(3)市场逻辑:利益导向与竞争导向。 |
4.2 卫星导航产业重复性建设生成机制:多重制度逻辑的互动 |
5 结论与建议 |
(1)国家体制改革层面,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制度。 |
(2)政府职能转换方面,制定统一协调的宏观政策与法律。 |
(3)政府层级互动层面,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协同机制。 |
(2)“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演进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演进 |
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分析 |
(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是如何成功的 |
1. 中国是如何以自主来源方式成功获取卫星导航源头技术的 |
2. 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是如何完成产业化并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 |
四、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 |
(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定位思考 |
(二)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合理性 |
(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道路理论意义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1. 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理论研究建议 |
2.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未来发展研究建议 |
(3)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专利计量分析 |
1.2.2 专利管理 |
1.2.3 卫星导航产业技术 |
1.2.4 卫星导航产业专利管理 |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
1.4.2 研究的理论、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创新点 |
2.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概况 |
2.1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申请区域分布 |
2.2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申请时间趋势 |
2.3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重点申请人分布情况 |
2.4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技术分析 |
2.4.1 专利被引情况分析 |
2.4.2 专利词云分析 |
2.4.3 主要分支技术分析 |
2.5 分析结果在企业专利管理中的应用 |
3.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基础产品专利分析 |
3.1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基础产品专利申请趋势及区域分布 |
3.1.1 芯片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3.1.2 板卡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3.1.3 天线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3.2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基础产品专利申请人分析 |
3.2.1 芯片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3.2.2 板卡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3.2.3 天线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3.3 分析结果在企业专利管理中的应用 |
4.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终端应用专利分析 |
4.1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终端应用专利申请趋势及区域分布 |
4.1.1 定位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4.1.2 授时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4.1.3 通信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4.2 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终端应用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1 定位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2 授时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4.2.3 通信技术重点专利申请人分析 |
4.3 分析结果在企业专利管理中的应用 |
5.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专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
5.1 专利申请不均衡 |
5.2 专利意识不强 |
5.3 海外布局不够 |
5.4 龙头企业不多 |
5.5 产学研合作不足 |
6.我国北斗导航产业专利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
6.1 明晰技术创新方向 |
6.2 加强政府引导 |
6.2.1 强化专利创造的质量导向 |
6.2.2 引导企业规范化专利管理 |
6.3 强化北斗导航产业专利分析及布局 |
6.4 探索建立北斗导航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
6.5 整合创新协同资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研究 ——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
1.3.2 关于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
1.3.3 关于管理层权力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
1.3.4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框架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会计稳健性 |
2.1.2 管理层权力 |
2.1.3 非效率投资 |
2.1.4 高端装备制造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融资约束理论 |
2.2.4 管理层权力理论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1 非效率投资的产生机理 |
3.2 研究假说 |
3.2.1 会计稳健性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3.2.2 管理层权力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
3.2.3 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 |
4 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主要变量设计与度量 |
4.1.1 非效率投资 |
4.1.2 会计稳健性 |
4.1.3 管理层权力 |
4.1.4 控制变量 |
4.2 回归模型构建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样本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5 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回归分析 |
5.3.2 管理层权力与非效率投资的回归分析 |
5.3.3 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的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合理运用会计稳健性,改善非效率投资 |
6.2.2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 |
6.2.3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合理配置管理层权力 |
6.2.4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企业内部现金流管理 |
6.2.5 加大技术创新投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与成长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效率理论 |
2.2.2 企业成长理论 |
2.3 相关文献综述 |
2.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相关研究 |
2.3.2 技术创新效率相关研究 |
2.3.3 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性相关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技术创新效率测度 |
3.1 样本企业选取 |
3.2 技术创新效率测算模型 |
3.2.1 效率测算方法 |
3.2.2 三阶段DEA模型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投入指标 |
3.3.2 产出指标 |
3.3.3 环境变量 |
3.4 技术创新效率测算 |
3.4.1 第一阶段:初始效率测度 |
3.4.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
3.4.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效率结果 |
第四章 技术创新效率与成长性关系分析 |
4.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长性 |
4.1.1 成长性测度指标构建 |
4.1.2 企业成长性测度方法——突变级数法 |
4.1.3 成长性结果分析 |
4.2 技术创新效率与成长性关系 |
4.2.1 研究假设 |
4.2.2 面板数据模型 |
4.2.3 指标体系构建 |
4.2.4 模型构建 |
4.2.5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
5.2 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成长发展能力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7)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
1.3.2 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 |
1.3.3 关于技术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
1.3.4 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价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高端装备制造业 |
2.1.2 技术创新 |
2.1.3 企业财务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创新价值链理论 |
2.2.3 企业财务绩效理论 |
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状况 |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规模水平 |
3.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规模大 |
3.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量整体上缓慢增长 |
3.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内部构成持续调整 |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
3.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R&D活动持续增多 |
3.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
3.3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 |
3.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营规模大 |
3.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经营状态稳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取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研究模型 |
4.4.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的模型 |
4.4.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滞后性影响的模型 |
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3.1 企业技术创新对当期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 |
5.3.2 企业技术创新对滞后期财务绩效影响的回归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结果 |
6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综述与企业的超竞争环境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超竞争环境的概念界定 |
2.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界定 |
2.1.3 技术创新效率的概念界定 |
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超竞争环境分析 |
2.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2.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
2.3 超竞争环境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 |
2.3.1 竞争环境复杂 |
2.3.2 创新持续加剧 |
2.3.3 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
2.3.4 竞争需要协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 |
3.1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1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1.2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3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4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3.2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筛选 |
3.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基本原理 |
3.2.2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
3.3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1 Pearson相关性分析原理 |
3.3.2 基于Pearson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关键指标的最终选取与分析 |
3.4.1 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最终选取与分析 |
3.4.2 环境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
4.1 三阶段DEA实证模型的选取与介绍 |
4.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方法—BCC计算效率值 |
4.1.2 第二阶段SFA模型—剔除随机干扰和环境因素 |
4.1.3 第三阶段DEA方法—再计算效率值 |
4.2 原始投入与产出数据第一阶段初步分析 |
4.2.1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测度 |
4.2.2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统计描述 |
4.2.3 投入调整前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分析 |
4.3 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第二阶段环境因素的SFA回归分析 |
4.3.1 第二阶段投入松弛变量 |
4.3.2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投入松弛的SFA回归分析结果 |
4.3.3 第二阶段环境因素对投入松弛影响的分析 |
4.4 投入调整后与产出数据第三阶段再分析 |
4.4.1 第三阶段投入指标原始数据的调整 |
4.4.2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技术创新效率值的重新测度 |
4.4.3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技术创新效率值的统计描述 |
4.4.4 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技术创新效率值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竞争环境下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优化对策 |
5.1 总体优化对策 |
5.2 具体优化对策 |
5.2.1 保障资源合理配置 |
5.2.2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5.2.3 提高技术研发投入 |
5.2.4 构建创新协同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9)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创新效率 |
1.2.2 股权融资效率 |
1.2.3 企业股权融资与创新的关系 |
1.2.4 研究现状总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军民融合及企业 |
2.1.2 股权融资及效率 |
2.1.3 创新及效率 |
2.2 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融资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3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创新与融资的现状 |
3.1 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现状 |
3.1.1 态势良好 |
3.1.2 现存问题 |
3.2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创新现状 |
3.2.1 投入总额小 |
3.2.2 投入强度低 |
3.3 我国军民融合企业融资现状 |
3.3.1 投融资渠道不足 |
3.3.2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3.3.3 融资激励机制不畅 |
4 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 |
4.1 影响机理分析框架 |
4.1.1 影响机理分析结构图 |
4.1.2 影响机理分析特征 |
4.1.3 影响机理分析与影响效应检验的衔接 |
4.2 研发强度和财务弹性的中介作用 |
4.2.1 研发强度 |
4.2.2 财务弹性 |
4.3 军民融合战略、政府补助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
4.3.1 军民融合战略 |
4.3.2 政府补助 |
4.3.3 内部控制 |
5 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与创新效率测度 |
5.1 测度方法介绍 |
5.1.1 DEA-BCC模型 |
5.1.2 Malmquist指数 |
5.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5.2.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5.3 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测度 |
5.3.1 股权融资效率的指标构成 |
5.3.2 股权融资效率的数值测算 |
5.4 军民融合企业创新效率测度 |
5.4.1 创新效率的指标构成 |
5.4.2 创新效率的数值测算 |
6 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 |
6.1 Tobit模型及建立 |
6.1.1 Tobit模型 |
6.1.2 Tobit模型的建立 |
6.2 实证分析 |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Tobit回归分析 |
6.3 稳健性检验 |
7 政策建议和研究总结 |
7.1 政策建议 |
7.1.1 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
7.1.2 构建股权融资生态环境 |
7.1.3 提升军民融合企业创新能力 |
7.2 研究总结 |
7.2.1 主要观点 |
7.2.2 创新之处 |
7.2.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论中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何以导致重复性建设——以卫星导航产业政策为例[J]. 聂正楠,侯彩虹,郑华. 中国科技论坛, 2022(01)
- [2]“北斗”闪耀——初探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之道[J]. 赵耀升,宋立丰,毛基业,刘箭章. 管理世界, 2021
- [3]基于北斗导航的卫星导航产业专利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 梁宇.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4]管理层权力、会计稳健性与非效率投资研究 ——基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D]. 陈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6]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与成长性关系研究[D]. 余曦.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D]. 邓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超竞争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 郗佳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10]军民融合企业股权融资效率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基于DEA-Malmquist-Tobit模型[D]. 李蓓.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卫星导航论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论文; 高端装备制造业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航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