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11区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

雷11区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

一、雷11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瑶[1](2020)在《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迅速开采,我国的大多数油田已进入了开采后期,区块开发处在特高含水期,采收率降低,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间非均质性强烈,致使储层间关系复杂化,尤其是剩余油分布特点复杂,不同形式的大量剩余油分布在储层的“死角”处。为进一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和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油田的稳产、增产,早期人们更加注重区块沉积微相的研究,忽略了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描述。因此本文以储层内部构型的角度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指导后期水驱油。本文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沙三中和沙三下为研究对象,其中沙三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充分刻画砂体内部构型的基础上,对剩余油的形成及砂体内部构型要素影响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详细描述。通过传统的旋回-厚度对比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进行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建立区域内较明显的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依据标志层将沙三中分为四个砂层组,沙三下分为三个砂层组。通过对区域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标志的分析,认为研究区马10、马11区块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多种微相类型。以单井相模板为基础,在垂直物源和平行物源方向绘制连井剖面图,最后结合区块特征绘制沉积微相平面图,总结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在沉积微相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储层构型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应于研究区马10、马11区块储层内部构型的7级划分方案。本次研究主要以3-5级构型为主,即砂体内部增生体、单成因砂体、复合砂体。对复合砂体级次构型解剖发现砂体关系分为垂向叠置关系和侧向叠置关系,并划分了8种单一砂体叠置模式。对单一砂体级次构型解剖发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存在垂积夹层和侧积夹层,单一河口坝内部存在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和粉砂质夹层,并进一步确定了夹层倾角。在构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组进行了构型分析,明确了注水开发的具体层位。最后通过对砂体内部构型要素分析,结合油田最新开发资料,对马10、马11区块剩余油的形成、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表述,总结了3-5级构型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以精确指导后期剩余油挖潜。

赵国光[2](2020)在《辽河欢喜岭油田沙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辽河欢喜岭油田沙四段杜家台油层是该区主力油层,本次研究目的是通过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总结规律,找到潜力区域,提高油气产量。本次研究,通过地层对比以及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准确落实区块构造;通过单井相分析,对全区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储层反演技术,落实储层分布及发育情况;结合油层分布特点,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地质统计学等方法,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油、采油等资料,全面系统的研究了欢喜岭油田沙四段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研究区沙四段构造复杂,断层较多,主要发育两组断层,并以F1断层被代表的北东向断层和东西向断层,构造形态以单斜构造和断鼻构造为主;(2)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湖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西部、西南部,形成多物源同时供给的沉积特征;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为全区主要的沉积微相带;形成了以“高垒带”为分界两个具有西薄东厚楔状结构特征的沉积带;(3)沙四段储层分布主要是受古地貌形态以及和多期旋回双重控制下形成的,大体上储层从下至上分布范围逐步扩大;(4)研究区油水关系复杂,主要为构造-岩性油气藏,油气层主要分布在高垒带、下台阶区域,各个区块间油水界面均不统一,油水界限从北向南、从西向东逐渐降低,油气成藏受圈闭、断裂、沉积、砂体四个方面控制,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场所,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和遮挡作用,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储集空间,砂体厚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张亚文[3](2019)在《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苏北盆地高邮凹陷W油田阜宁组砂岩储层,受沉积环境的影响,砂体纵向上叠置式展布,目的层物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并受到泥质、灰质的影响,储层物性建模难度加大,饱和度关系中非阿尔奇现象明显,影响储层参数的计算精度。另外,储层物性差导致自然产能很低,基本上需要进行储层压裂改造后才能有产量,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预测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的方法,种种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测井解释的作用,也给工程上带来困扰。为了提高研究地区低渗透储层参数精度,为工程措施预测储层改造后产能,发挥测井解释的作用,论文以岩石物理实验资料为基础,以测井曲线资料为主要手段,结合目标区地质特点、试油试采情况以及工程措施参数,开展了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首先,在研究地区开展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工作,利用直方图与趋势面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立了本地区的标准化对应数据表,从而消除不同系列测井仪器所造成的误差。同时,通过研究地区的岩心资料、录井描述以及测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地区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特征与“四性”关系,了解储层基本特征。其次,在储层参数中分析对其影响因素的同时,以岩石物理为基础,建立适用性更好地孔隙度、渗透率、灰质含量和泥质含量模型。在对低渗透储层传统实验中,设计毛管自吸实验,更好地建立适用于低渗透储层的饱和度模型。此外,在动静态模量的转换关系中,考虑孔隙度的影响,较好地得到泊松比的动静态转换关系,准确求出地层的脆性指数,为评价地层的可压性提供技术支持。然后,依据试油、单井生产资料,以声波时差、深感应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建立常规流体性质和压裂后流体性质的解释图版和解释标准,重点对压裂储层进行储层分级,考虑到地层合试情况较多,因此将正常的油层和压裂为油层的储层定义为Ⅰ储层,压裂为油水同层的储层定义为Ⅱ储层,压裂后仍然没有产能的储层定义为Ⅲ储层,这也是为工程措施前提供初期判断。最后,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储层品质参数、脆性指数以及压裂施工参数方面,研究了其对产能的影响。认为在W油田中,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深电阻率、脆性指数以及实际施工压力与产能分级有很好的关系,采用Fisher判别法建立级别划分的模型,验证符合率达到80%,处理效果能满足生产需要。

孙宝泉[4](2018)在《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文中提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河11断块区自从1972年投入开发,历经40多年的滚动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勘探开发成熟期,尽管前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构造缺乏整体性认识,微构造、低序级断层认识不清,沉积体系描述精度差等问题,导致目前断块区开发效果差。论文以该断块区主力层沙二段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生产资料等,开展了储层精细划分对比、构造及低序级断层识别、沉积相与储层特征、隔夹层等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储量复算。论文取得以下研究认识:(1)利用“标准层控制、多级次旋回”的方法对河11断块区沙二段地层细分对比,将其划分为10砂层组、78个小层,与前期地层划分方案相比较,新增14个小层;(2)井震结合,开展了研究区构造精细解释,重点运用水平切片、相干体技术和地震剖面精细解释技术,实现了低序级断层的地震识别与解释,新发现6条低序级断层、28个微构造高点,重新认识了控制该区构造形态的河11断层的延伸范围;(3)河11断块沙二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具有多个物源补给,其中,沙二上亚段物源主要为青坨子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的东段,而沙二下亚段物源为广饶凸起;(4)利用储层测井评价和沉积相研究结果,开展了储层非均质研究,认为河11断块区沙二段2-6砂组主要发育分流河道砂体,具有较好的储层物性,属于中—中低渗透层,而沙二段7-10砂组发育滑塌浊积砂体,多为低渗透储层;(5)在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二段油藏地质模型,并以小层油砂体为基本单元计算地质储量,为研究区后期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陈同飞[5](2018)在《高集-崔庄油田E1f3+2非主力油气层精细识别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测井、岩心分析资料系统开展了高集-崔庄油田阜三段,高集油田阜二段沉积相、沉积微相、储层砂体展布特征、岩矿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着重针对高集油田阜二段储层明确和划分了单砂体沉积微相类型,研究得出:高集油田阜二段主要发育砂滩和砂坝两类砂体类型,高集-崔庄油田阜三、阜二段均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胶结物主要为灰质,物性主要受碳酸盐岩影响;利用测井、岩心、试油、试采及物性分析资料开展了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并分地区、分层位、分类型建立了相关测井测量物理量或地质物理量参数之间的油、水、干层划分图版,重点针对高集油田阜二段砂坝、砂滩两种不同微相类型建立了油、水、干层划分标准,提高了测井解释的符合率及油层精细识别的效果;结合储层沉积和油藏特征,重点根据岩心的含油产状,利用纵向分辨率较高的微电极幅度差等测井信息建立了薄油层精细识别模版,有效指导了高集油田阜二段薄油层的重新认识;利用神经网络判别法、薄层声感测井分辨率评价、储层导电孔隙处理等多种技术对高集-崔庄油田阜三段,高集油田阜二段,开展了油层识别,其预测结果与交会图版判别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了油层识别的精度;综合利用上述油层识别技术对研究区新老井进行了精细复查,为完成年度储量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老区措施工作量优选和产量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孝通[6](2018)在《雷家莲花油层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文中指出雷家老区地处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区”的曙光-雷家斜坡上。该区域构造复杂,内部断层发育、构造破碎,岩性变化快,是复杂断块油藏低阻油藏。以往认为井网已控制住的油层,在细分沉积微相后,发现仍存在部分没有控制住的单砂体。针对这些,开展本次论文的地质认识研究。本论文以雷家莲花油层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区域地质认识为指导,初步分析该区域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环境,开展地震资料解释研究。首先根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基于井上的旋回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进而进行层位解释和断层解释,以及变速成图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区莲花主力油层砂组顶界面具有自北而南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向南逐级下降的台阶状的构造特征,和以走向以近东西和北东向为主断裂特征,完善以往的地质认识。根据沉积环境和岩石相标志,确定了湖底扇的沉积体系,进而可划分为中扇前缘、沟道间、辫状沟道等一系列微相。砂体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东方向,具有“中厚边薄”的特点,其中辩状沟道是其砂体沉积的主力区。通过分析不同砂组的物性特征和储层物性的分布规律,总结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以及以纯泥岩为主,砂砾岩或泥岩夹薄层砂岩为辅的隔层岩石类型。针对实际上的油藏生产情况,主要以动态分析法来综合分析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动态分析法对油藏当中小层沉积相加以研究,再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对油层的运动规律、油水分布之类加以综合分析,从而对剩余油的状况作出必要的确定。针对井网已控制住的油层,细分沉积微相后没有控制住的单砂体,开展了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研究。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健[7](2017)在《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研究区戴南组隐蔽圈闭碎小、类型多样、砂体横向变化快等难点,开展了以地质分析为指导、地球物理技术为手段的隐蔽圈闭识别方法研究,形成了不同类型隐蔽圈闭识别思路及有效技术方法。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分别建立了河道砂体和砂砾岩扇体识别模式。河道砂地震响应为下凹、短轴状、透镜状中强振幅反射;砂砾岩扇体地震响应为扇体外端成短轴丘状反射,扇体内部为杂乱或空白状反射,研究区主要发育透镜型、楔型、塔松型、旗型、断阶型五种亚类近岸水下扇体。通过开展隐蔽圈闭类型研究认为:断层-岩性型、近岸水下扇控砂砾岩型、砂岩上倾尖灭型、地层超覆型、透镜型为区内主要隐蔽圈闭类型。通过对不同岩性体特征的分析,形成了不同类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谱分解、地震反演、地震相等技术是“断层-岩性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多属性聚类、正演模拟、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是“近岸水下扇控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趋势分析交汇、正演模拟、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等技术是“砂岩上倾尖灭型”隐蔽圈闭识别关键技术。

任福强[8](2017)在《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特肯区块为上世纪已开发的区块,区块岩性复杂,地层水矿化度纵向上变化大,极大的影响了电性曲线对流体性质的识别。同时不同油组储层的物性、电性、含油性以及储层的下限值存在差异,采用相同的解释参数和解释模型在识别岩性及流体性质上精度不高。因此本文以J30、J31和J32三个区块为研究对象,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种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测井解释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与认识。取得的成果:⑴通过对比分析对区块不合理的地质分层进行了修正;⑵碎屑岩储层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储层多为中高孔-低渗储层,古近系和白垩系的流体性质以产油为主,而侏罗系以产气为主;⑶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以铁白云石和方解石为主,流体性质以产气为主;⑷中子密度交会计算的孔隙度与岩心分析比较接近,可做为区块的孔隙度模型的选择依据;⑸岩心分析数据回归方程可做为渗透率模型的选择依据;⑹计算的各个层组的Rw与地层水电阻率比较接近,能满足生产的需要;⑺建立的解释标准:4#油组(油层RT≥50Ω·m,干层:φ<20%),14#油组(油层RT≥10Ω·m,干层:φ<14%),16、18#油组(油气层RT≥20Ω·m),24#油组(气层:RT≥8Ω·m,干层:φ<14%)。形成的认识:⑴16#油组的含油性受到构造影响较大,18#油组的含油性则受到裂缝和构造的双重控制;⑵J30区块以及J32区块埋藏较浅的4#油组储层地层水为混合型水型,即由原生水与地表水组成,而J32区块埋藏较深的储层则以原生水为主;⑶14#油组含油气特性在J30区块主要为称低电阻油气层,但对于J31、J32区块,该油组油气显示较差。应用最终形成的测井解释方法对测井资料进行了二次解释处理,且对部分重点井做了详细分析,修正了38层116.1米的解释结论,修正的结论与试油结果基本吻合,统计的测井符合率为89.5%。通过研究极大的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为以后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帮助。

许德禹[9](2017)在《储层和裂缝预测技术及在辽河油田开发的应用》文中提出辽河凹陷隶属于海湾盆地,是中、新生界陆相断陷盆地,其地质体具有多样,复杂,破碎的的特点。辽河油田上世纪六十年代投入开发,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油田开发主力区块均已进入快速递减阶段,针对油田开发现状,本文综合应用油气成藏,层序地层,定量地震,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岩石学,构造动力学等理论分别提出了针对辽河油田单砂体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精细预测和刻画技术。通过对油层成因单砂体细分与精细对比,建立单砂体级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取心井相分析及测井微相模式建立等基础上,开展单砂体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井震结合,对成因单砂体进行重点刻画,进而开展单砂体间小隔层、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油水分布及控因解剖分析,重建油层主要含油气单砂体的沉积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区块单油层的连通关系、注采关系、水淹规律、水驱油效果、扩边、扩层、保持油田稳产奠定坚实的地质基础。从裂缝岩心观测入手,在地质分析、室内物理力学实验以及岩心描述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成因法,对潜山储层裂缝进行预测分析。本方法根据该工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利用简单曲率、应变控制裂缝的发育密度,用潜山顶界的走向和倾向控制裂缝的发育方向,同时考虑地层厚度、裂缝之间的最小间距、要预测裂缝的长度等参数,给定随机模拟时预测区内种子点的个数及每次模拟时裂缝的生长长度,通过与现场实际测试的裂缝信息相对比,从统计结果看,所预测的裂缝延伸方向基本合理。单砂体和裂缝精细刻画技术分别在岩性油气藏高效开发,薄层水平井部署以及潜山油藏高效开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铁17块条带状低幅边水油藏开发,雷11块、锦99块、海1块水平井部署均在单砂体刻画技术指导下取得很好的效果,兴古潜山油藏也借助于潜山岩性和裂缝特征的描述与预测技术实现了高效开发。

王国天[10](2017)在《GS油田雷11块莲花油层分层开发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GS油田雷11块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属复杂断块低阻底水稀油油藏,其主要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莲花油层,含油面积2.42km2,石油地质储量385×104t,可采储量152.46×104t,标定采收率39.6%。区块自1988年投入开发以来,主要通过一套井网合采合注的方式进行开采,不能充分动用各套储层剩余油潜能,导致区块底水锥进日益严重,开发效果差,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产量规模持续递减。本次研究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落实了区块的构造特征、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储层特征及石油地质储量,认识到目的层莲花油层的构造形态主要为断鼻构造和断背斜构造,是一套淡水湖深水环境下的扇三角洲沉积,储层以砂砾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9.4%,平均渗透率为125.02mD,为中孔中渗油藏。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针对区块特点,纵向上细分储层单元,平面上实施分层开发开采;调整了开发井网的组合方式,优化了分层注采参数和水平井部署参数。自2011年分层开发先导试验以来,先后部署新井45口,其中直井29口,水平井16口,目前已投产41口,区块产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开发指标得到显着提升,日产油量由分层开发前的144t提高220t;采油速度由0.85%升至1.15%,新建原油产能8.1×104t。近几年与产能建设同步加强完善直井注采井网和水平井注采井网,新增水驱控制储量28×104t,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由50.5%提高至目前80%。

二、雷11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11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区块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区块地层的划分
    3.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
第4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
    4.1 区域沉积特征
    4.2 沉积相研究
第5章 储层构型研究
    5.1 储层构型与沉积微相差异性
    5.2 构型界面层次分析
    5.3 储层构型研究思路
    5.4 复合砂体级次构型解剖
    5.5 单一砂体内部构型解剖分析
    5.6 井组构型分析
第6章 剩余油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6.1 剩余油的形成
    6.2 剩余油的类型
    6.3 剩余油分布规律
    6.4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6.5 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关系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辽河欢喜岭油田沙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项目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1.1.1 初陷期(始新世中期)
        1.1.2 深陷期(始新世中晚期)
        1.1.3 持续裂陷-衰减期(渐新世早期-中晚期)
    1.2 区域地层特征
        1.2.1 标志层及岩电组合特征
        1.2.2 地层旋回等时地层对比
        1.2.3 地层特征
    1.3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
        2.1.1 构造解释采用的技术及方法
        2.1.2 构造精细解释
        2.1.3 时深转换与构造成图
        2.1.4 构造形态特征
        2.1.5 断裂分布特征
    2.2 微构造研究
        2.2.1 微构造形态特征
        2.2.2 微构造圈闭特征
第三章 沉积特征
    3.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3.2 沉积微相研究
        3.2.1 岩石相特征分析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3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第四章 储层展布特征
    4.1 储层三维地震反演
        4.1.1 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原理
        4.1.2 波阻抗反演的基本流程
        4.1.3 反演实施及应用
    4.2 储层展布特征
第五章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1 油气藏类型
    5.2 油气分布特征
    5.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3.1 圈闭为油气成藏提供场所
        5.3.2 断层是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和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5.3.3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储集空间
        5.3.4 砂体厚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砂岩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2.2 测井技术进行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以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成果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成果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测井资料预测处理
        2.2.1 岩心归位
        2.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2.3 四性关系的研究
        2.3.1 物性分布
        2.3.2 岩性-含油性
        2.3.3 岩性-物性
        2.3.4 岩性-电性
        2.3.5 物性-含油性-电性
第三章 岩石物理实验设计及分析
    3.1 核磁共振实验及结果分析
    3.2 纵横波速度测量实验和三轴应力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3.2.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2.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3.3 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测试过程与条件
        3.3.2 测试结果及结果分析
第四章 储层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4.1 泥质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1.1 泥质含量求取方法
        4.1.2 检验
    4.2 碳酸盐含量定量评价方法
        4.2.1 碳酸盐含量求取方法
        4.2.2 检验
    4.3 孔隙度定量评价方法
        4.3.1 孔隙度求取方法
        4.3.2 检验
    4.4 渗透率定量评价方法
        4.4.1 渗透率模型求取方法
        4.4.2 检验
    4.5 饱和度定量评价方法
        4.5.1 束缚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5.2 残余油饱和度求取方法
        4.5.3 含水饱和度求取方法
    4.6 水相、油相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
    4.7 脆性指数计算模型
第五章 流体解释识别方法及图版建立
    5.1 研究地区单井生产或试油资料情况说明
    5.2 不同流体性质对应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5.3 流体识别方法
第六章 储层改造后产能评价方法
    6.1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6.1.1 储层品质对产能的影响
        6.1.2 压裂工艺对产能的影响
    6.2 产能模型建立及效果检验
        6.2.1 产能模型
        6.2.2 产能模型效果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与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章 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
        3.1.1 标准层特征
        3.1.2 地层划分方案
    3.2 地层对比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1 典型标准井选取
        3.2.2 “三相合一”的等时地层对比研究
        3.2.3 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4.1 层位标定
        4.1.1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4.1.2 速度分析
        4.1.3 地震反射波和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
        4.1.4 主要目的层地震反射特征
    4.2 精细构造解释
        4.2.1 层位追踪
        4.2.2 断层解释
    4.3 断裂特征
    4.4 构造特征
第五章 沉积微相研究
    5.1 区域沉积背景
    5.2 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
        5.2.1 基于测井资料的沉积微相分析
        5.2.2 基于岩心资料的沉积相分析
    5.3 单井相分析
    5.4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5.4.1 平面展布特征
        5.4.2 纵向展布特征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1 平面非均质性
    6.2 层间非均质性
    6.4 层内非均质性
第七章 油藏类型及分布
    7.1 油藏类型
    7.2 油层分布特征
    7.3 流体性质
第八章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8.1 构造模型
    8.2 岩相模型
    8.3 储层参数模型
    8.4 储层流体模型
第九章 储量复算
    9.1 储量参数确定
    9.2 储量分布
    9.3 储量对比
    9.4 储量拟合
第十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集-崔庄油田E1f3+2非主力油气层精细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 非主力储层特征
    3.1 高集-崔庄地区阜三段储层特征
        3.1.1 高集-崔庄阜三段沉积微相特征
        3.1.2 高集-崔庄阜三段储层微观特征
        3.1.3 高集-崔庄阜三段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3.2 高集地区阜二段储层特征
        3.2.1 高集阜二段沉积微相特征
        3.2.2 高集阜二段储层微观特征
        3.2.3 高集阜二段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第四章 非主力油层识别技术及应用
    4.1 交会图判别法
        4.1.1 高集-崔庄阜三段油层识别应用
        4.1.2 高集阜二段油层识别应用
    4.2 神经网络评价技术
        4.2.1 神经网络识别油水干层的特点
        4.2.2 BP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4.2.3 参数的选取
        4.2.4 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
    4.3 薄层提高声感测井分辨率评价技术
        4.3.1 提高薄层深感应电阻率测井分辨率方法
        4.3.2 薄层声波测井曲线值校正方法
    4.4 储层导电孔隙处理技术
        4.4.1 导电孔隙模型
        4.4.2 导电孔隙计算
        4.4.3 地层水电阻率参数选取
第五章 非主力油层识别效果及增储潜力
    5.1 高集、崔庄地区阜三段效果分析
        5.1.1 崔庄地区E_1f_3油藏
        5.1.2 高集地区E_1f_3油藏
    5.2 高集地区阜二段效果分析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雷家莲花油层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地理概况及勘探开发现状
        1.1.1 工区概况
        1.1.2 开发历程及现状
    1.2 区域地层特征及构造特征
        1.2.1 区域地层特征
        1.2.2 区域构造特征
第二章 地震资料解释与构造特征
    2.1 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地层对比
        2.1.1 地层格架的建立
        2.1.2 地层对比
        2.1.3 层组分析
    2.2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2.2.1 层位标定
        2.2.2 断层解释
    2.3 速度参数分析及构造成图
        2.3.1 速度分析
        2.3.2 构造成图
    2.4 构造特征分析
        2.4.1 砂组顶面构造分析
        2.4.2 断裂特征分析
        2.4.3 新老构造对比
第三章 沉积特征研究
    3.1 岩石相类型分析
        3.1.1 沉积环境
        3.1.2 沉积相标志
    3.2 沉积相及微相划分
        3.2.1 中扇亚相
        3.2.2 外扇亚相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不同砂岩组的物性特征
        3.3.2 储层物性的平面分布规律
        3.3.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4 储层非均质性
        3.4.1 非均质性特征
        3.4.2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3.4.3 储层特征与产能关系
    3.5 隔层分布特征
        3.5.1 隔层的岩性类型
        3.5.2 主要砂岩组间隔层的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藏工程评价
    4.1 天然能量开采特点及储量复算
        4.1.1 开采特点
        4.1.2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4.1.3 储量计算
    4.2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4.2.1 注水方式和注采井网适应性评价
        4.2.2 注采压力系统评价
    4.3 综合含水率评价
        4.3.1 与本油藏理论曲线对比
        4.3.2 与同类型标准曲线对比
        4.3.3 最终采收率预测
第五章 剩余油研究及效果评价
    5.1 剩余油分布研究
        5.1.1 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
        5.1.2 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5.2 注水开发调整研究
        5.2.1 单砂体注采完善程度研究
        5.2.2 优化注水技术研究
    5.3 效果评价
        5.3.1 现场实施情况
        5.3.2 实施效果总体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 取得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隐蔽油气藏成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2.1 隐蔽油藏发育类型
    2.2 隐蔽油藏成藏特点
    2.3 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第三章 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3.1 地震资料概况
    3.2 区域波组特征
    3.3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第四章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1 断层-岩性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1.1 技术思路
        4.1.2 模型正演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3 地震相分析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4 地震属性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5 频谱分解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1.6 稀疏脉冲反演技术指导河道砂体识别
    4.2 近岸水下扇控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2.1 技术思路
        4.2.2 正演模拟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3 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4 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2.5 测井约束反演技术指导砂砾岩体识别
    4.3 岩性上倾尖灭型隐蔽圈闭识别技术
        4.3.1 技术思路
        4.3.2 正演技术指导岩性上倾尖灭油藏识别
        4.3.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指导岩性上倾尖灭油藏识别
第五章 隐蔽油藏地震识别成果
    5.1 真武断层-岩性型圈闭滚动目标评价及钻探成果
    5.2 周庄地区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滚动目标及钻探成果
    5.3 邵伯地区砂砾岩油藏滚动目标评价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及地层对比
    2.1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1 古近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2 白垩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1.3 侏罗系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三章 储层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 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1 J30 区块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1.2 J32 区块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2 1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3 16#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4 18#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3.5 24#油组四性特征及其关系
第四章 解释模型的建立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岩心归位
        4.1.1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4.1.2 岩心资料的归位
    4.2 泥质含量评价模型
    4.3 孔隙度评价模型
        4.3.1 J30 区块粉砂岩
        4.3.2 J30 区块细砾岩
        4.3.3 J30 区块白云岩
        4.3.4 J30 区块灰岩
    4.4 渗透率评价模型
    4.5 饱和度关键参数的确定
        4.5.1 岩电参数的确定
        4.5.2 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第五章 测井资料解释及地质认识
    5.1 J30 区块解释及认识
        5.1.1 4#油组
        5.1.2 14#油组
        5.1.3 16#、18#油组
        5.1.4 24#油组
    5.2 J31 区块解释及认识
        5.2.1 储层评价
        5.2.2 测井地质认识
    5.3 J32 区块解释及认识
        5.3.1 储层分析
        5.3.2 流体性质判别
        5.3.3 测井地质认识
第六章 应用
    6.1 典型井分析
        6.1.1 RKS5井
        6.1.2 RKN4井
        6.1.3 RKS7井
        6.1.4 CK23井
    6.2 资料二次解释成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储层和裂缝预测技术及在辽河油田开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辽河油田地质概况及开发现状
    1.1 辽河油田地质特征
    1.2 油田开发现状
第二章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
    2.1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思路
    2.2 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
        2.2.1 井震结合,等时对比
        2.2.2 单砂体空间展布
        2.2.3 储层内部构型与渗流屏障分析
        2.2.4 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2.3 裂缝表征与预测
        2.3.1 岩性识别与空间展布刻画
        2.3.2 裂缝特征描述
        2.3.3 潜山储层综合评价
第三章 储层精细刻画在岩性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3.1 铁17井区岩性油藏开发部署原则
    3.2 铁17井区岩性油藏开发部署模式
    3.3 铁17井区岩性油藏部署结果
第四章 储层精细刻画在薄层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4.1 雷11块水平井部署
    4.2 锦99块水平井部署
    4.3 海1块水平井部署
第五章 裂缝储层预测在巨厚潜山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5.1 裂缝分布特征
    5.2 油藏发育特征
    5.3 部署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10)GS油田雷11块莲花油层分层开发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和意义
    0.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区块概况
    1.1 开发历程
    1.2 一次开发效果评价
        1.2.1 天然能量开发阶段
        1.2.2 注水开发阶段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层对比研究
        2.1.1 地层对比原则
        2.1.2 地层对比标志
        2.1.3 地层对比结果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区块断裂特征
        2.2.2 重新落实构造
    2.3 沉积特征研究
        2.3.1 沉积环境
        2.3.2 沉积微相展布及砂体演化
    2.4 储层特征研究
        2.4.1 储层物性特征
        2.4.2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2.4.3 储层敏感性
    2.5 隔夹层特征研究
第三章 分层开发部署研究
    3.1 分层开发基础研究
        3.1.1 油气水分布规律
        3.1.2 剩余油潜力研究
        3.1.3 储量复算
    3.2 分层开发思路
    3.3 层系重组技术界限
    3.4 分层开发井网组合方式
    3.5 水平井部署参数
    3.6 优化分层注采参数
第四章 分层开发效果
    4.1 分层开发实施总体情况
    4.2 分层开发阶段效果
    4.3 分层开发调整建议
        4.3.1 有针对性转注并完善注采井网
        4.3.2 挖掘区块边部剩余油潜力
        4.3.3 优选井位及侧钻水平井
    4.4 分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雷11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D]. 陈瑶. 长江大学, 2020(02)
  • [2]辽河欢喜岭油田沙四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 赵国光.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苏北盆地W油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研究[D]. 张亚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河11断块区沙二段油藏精细地质研究[D]. 孙宝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高集-崔庄油田E1f3+2非主力油气层精细识别研究[D]. 陈同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雷家莲花油层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D]. 王孝通.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7]高邮凹陷南部断裂带西部戴南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 刘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巴特肯开发区块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 任福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储层和裂缝预测技术及在辽河油田开发的应用[D]. 许德禹.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10]GS油田雷11块莲花油层分层开发研究与应用[D]. 王国天.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雷11区块测井精细解释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