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防水卷材孰优孰劣(论文文献综述)
姚东升[1](2020)在《同一性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以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为例》文中认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当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对未来也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相关法律文件将原真性与完整性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而在具体保护实践中仍然存在对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的理解偏差,进而缺乏有效的保护策略。本文是基于同一性的视角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与保护策略研究。首先,选择同一性为研究视角,从同一性的概念与判断条件及其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关系展开研究。基于同一性视角探索了建筑遗产保护中原真性与完整性的本质内涵与适用条件,并引出传承性的概念。分别探索了原真性、完整性、传承性三者在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建筑遗产保护中不同体现,以及三者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建筑本体再利用方面各有侧重。本文建议将原真性、完整性、传承性共同作为建筑遗产保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其次,基于对建筑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研究,结合相关保护实践案例的分析,针对三个基本原则提出三个保护策略,分别是凝固式保存、文献式修复、设计式再生,并且进一步研究三个保护策略的适用条件与具体操作方法。单独或综合运用这三个保护策略可以解决建筑遗产保护中的一般问题。本文以大连市近代建筑遗产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保护为例,基于同一性视角探索该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通过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的建筑调研,遵循建筑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凝固式保存、文献式修复、设计式再生三种保护策略,对其进行相应的建筑修缮加固、景观风貌重塑,功能整合与再利用的方案设计。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王振旭[2](2018)在《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我国房地产项目来说,融资和库存仍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的头号大敌,通过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国民住房方面的持续政策性引导,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整体在2018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具体到房地产企业方面,房地产企业持续降库存,回笼资金,去杠杆等取得巨大效果。其中在精装房方面,从2013年开始,M房地产就全面实施精品化战略,利用公司庞大的资源优势,实现600多个项目的精装房中名牌满屋。另外,M房地产与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M房地产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业主,加强产品售后服务保障,及时组建维保修大队。M房地产项目十年的精品房开发销售的经验,对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的研究探讨,以及对整个公司的管理都是有建设性意义的。借此从中找出不足,有利于引进外部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助于其他企业在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研究领域借鉴。只有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理,形成良好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才能有助于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的提升,继而带领地产精装行业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以M房地产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精装房项目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时间为轴线,阐述其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模式,顺利实现质量控制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集团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以完成高质量低成本的工作,提升项目质量的同时提高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的业主满意度。具体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研究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的质量控制情况。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课题的研究依据以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等,总体概述引领下文;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基础,通过阐述相关理论的内涵与理解,为本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M精装房项目概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部分,在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找到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以便持续完善;第五部分是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及展望,通过这些对策建议旨在提升其房屋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放心,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与形象。
蒋丽霞[3](2018)在《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探索》文中认为学界对别墅庭院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相关成果大都是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别墅庭院营建研究,缺乏针对性。因此本文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江南私家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一部分,对现代江南别墅庭院的营建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使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景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景观的“现代性”和“原创性”也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一方面认为现代江南别墅庭院完全借鉴传统将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另一方面认为过于现代的庭院营建失去了江南传统造园精髓,丧失了其景观的本土性。因此本文确立研究江南别墅庭院营建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继承创新;融合古今,焕发生机。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分析现代生活功能需求对其营建的影响,从庭院意境、空间艺术和施工材料与工艺三个方面进行营建探索;通过实例分析,探究现代江南别墅庭院对传统私家园林意境营造的继承;空间艺术的借鉴与突破;施工材料与工艺的传承与补充。分析总结出现代江南庭院在意境营造,空间营建和施工工艺方面的的营建方式,为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提供了现实参考案例。对现代的江南地区营建具有传统江南园林底蕴而又满足现代功能的别墅庭院有指导意义。
张翩翩[4](2018)在《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的科学与技术和战争与灾难引发的住房需求推动了装配式建筑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形成了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反观国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推进,迫切需要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来革新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目前,我国正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经验并积极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大城市中的应用。同时,乡村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需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来解决乡村住宅建设数量巨大,住宅质量差的问题,如今中央也已经明确了在乡村发展装配式建筑。针对以上背景,首先,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概况,归纳了各个国家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异同点,为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建议。其次,对装配式木结构体系,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介绍。紧接着,通过对三种结构形式的对比及我国当前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的方针政策,探讨了在目前中国现有住宅建筑建造体系条件下,装配式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发展方向的选择。同时着眼于我国乡村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乡村住宅的实际状况和乡村住宅建设的现实条件,对适合应用于我国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进行综合地比较分析,筛选并提出了适合在乡村应用的轻钢框架结构体系。最后,将轻钢框架结构体系用于浦江县新光村的新建民宅设计实践,实例论证该体系在乡村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希望能为今后的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曹洋[5](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崔杨波[6](2015)在《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一体化打破了不同地域间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隔阂,相似性的文化与信息在不同地区间流转交互,进而催生了当代文明的趋同与传统文脉的流逝。中国乡村正是于此种现象下被逐步同一化,其自身整合与消化的能力已无法再满足体制变革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双倍压力,复制性建造与粗糙化设计让传统的乡土肌理与风格荡然无存。所以为抵抗全球化于建筑界而言,对本土文化最大的救赎就是重拾对传统乡土建筑营造的关注,故本文引入西方的建构理论,一是可以重新阐释乡土文化的价值,摆脱流于表面的单纯模仿与引申取意;二是将乡土与建构相关联可以使本土建筑取得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认可,同时也是抵御“全球化”日益扩张的中国建筑策略之一。本文结构立足于建构理论的视野之下,采用纵横向对比与分析的方式,对传统乡土建筑在建构哲学、材料工艺、制造技术、细部构造以及营造体系这五个方面进行解译与思考,并辅以居住到公建、农作到工业以及设施建设到旧房改造等各个层面上具有典型性特征的当代乡土建筑案例分析,从而提出新乡土的营造策略,并同时进行前瞻性探索与拓展。置于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研究,笔者认为从传统地方性文化的继承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价值取向,其一是基于建构的本体语境之下,以当代建筑价值观来对传统语汇进行搜集整理,还原再创造;其二是对构成乡土文化背后的营造哲学与体系的整体性继承与延续,这里,建筑师试图分离城市对乡土建设的影响与制约,彻底摆脱全球化下工业社会所现有的思想观与价值体现,从而形成与之相适宜的独立思维评判标准体系。
李汝凯[7](2015)在《重载条件下复合式路面防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增大和车辆轴载的增加,复合式路面这种长寿命路面结构逐步得到推广。复合式路面既具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承载力强的特点,又可发挥沥青路面平整度高、行车舒适的优点;但这类复合式路面存在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反射裂缝,并且在使用周期内几乎无法避免。从以往工程经验来看,反射裂缝虽然无法彻底根除,但采取合理措施后是可以防治和缓解的。鉴于此,本文对新建复合式路面的荷载型反射裂缝展开研究,旨在研发一种新型的路面防反材料,主要用于重载交通条件下的新建复合式路面工程。论文首先分析了反射裂缝的产生及扩展机理,重点分析了加筋作用、应力吸收作用、沥青加铺层厚度等对防治反射裂缝的作用;其次,通过室内MTS疲劳加载试验和滚动荷载疲劳试验,研究了加铺玻纤格栅、聚酯玻纤布、经编复合聚酯玻纤防裂布、弹性体SBS防水卷材、道路抗裂贴YN-25、道路抗裂贴YN-50、HZ/ZD-4型防反体系、镀锌铁网材料的防反性能,通过试验结果对每种防裂材料的防反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防反效果进行了排序;再次,论文提出了一种双层防反结构体系,探索了双层防反结构和不同沥青面层摊铺方式的防反效果;最后,作者优选强加筋材料和应力吸收材料复配出一种适用于重载交通条件的防反新材料,通过室内试验对其防反性能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施工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以终裂疲劳加载次数为评价指标,八种防裂材料防治荷载型反射裂缝效果的排序为镀锌铁网>HZ/ZD-4型防反体系>道路抗裂贴YN-50>道路抗裂贴YN-25>经编复合聚酯玻纤防裂布>弹性体SBS防水卷材>聚酯玻纤布>玻纤格栅>无防反材料,加筋作用和应力吸收作用是防治或延缓反射裂缝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重载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强加筋材料防治路面反射裂缝;②通过复配技术研发的高抗拉复合防反材料防反效果十分显着,集“加筋+应力吸收+防水”三大功能于一体,其中强加筋材料(建议使用不锈钢丝网)起到防反作用,应力吸收材料起到保护强加筋材料不被锈蚀、应力吸收和方便施工的作用;③当高抗拉复合防反材料与水泥板之间的粘结材料选取聚氨酯胶粘剂或环氧类胶粘剂时,层间粘结性能良好,可做到常温施工;④高抗拉复合防反材料性价比高,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张朝晖[8](2015)在《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为为例》文中指出工程质量渗入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质量不合格的工程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还有可能带来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隐患,专业、科学、准确、有效的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可以为包括房屋使用者在内的相关各方提供而能够提供工程质量的真实数据,然而如今的检测单位又限于过度市场化的无序竞争中。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并不仅仅是从小商小贩手上买来的廉价商品,虚假报告满天飞的乱象也是当前全国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现状,这样的检测报告失去了监测工程质量的作用,因此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关于豆腐渣工程的报道。本文是以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为例,分为五个部分对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及其行为的监管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前言,分析了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相关研究综述,阐述了研究思路与内容,表明了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理论综述,介绍了工程质量检测的概念,描述了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的内涵,在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中引进来人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及其应用;第三部分是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现状分析,介绍了G省的地基基础检测行业和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的模式,并进行了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的总体评价;第四部分是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认为法律体系亟待完善,而后就客观与主观之争谈了执法者与执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过度市场化带来的无序竞争谈了看法;第五部分是从TQM的视角改进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认为应该对相关法律条件款制定实施细则,并引入PDCA循环的监管模式,还应建立四级监控体系,最后是通过准入、清出制度,引领行业共同提高;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石维新[9](2014)在《大型地下输水涵洞复合衬砌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地下输水涵洞普遍应用于水利市政工程,其复合衬砌结构的选择和设计不仅关系着工程的安全,而且对控制工程投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地质结构和施工工艺的影响,其结构受力十分复杂,目前没有明确计算理论和方法,每个项目使用的构造方法、计算理论、计算方法不尽相同,结果差异较大。其结果不是造成投资浪费就是存在结构安全隐患。本文系统论述了大型地下输水涵洞施工工法选择、结构形式选定等重要设计要点。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浅埋暗挖输水隧洞为工程案例,对双层衬砌结构的结构型式,施工工法,结构设计理论及计算方法,监测资料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型地下输水涵洞结构设计和优化的思路是:工程类比、结构力学和有限元计算、有限元分析优化、监测数据反演。首先,根据工程的规模和地质条件,采用类比法初步确定初期支护的厚度、强度、配筋等重要结构参数,并拟定施工步序和施工辅助措施。第二步,采用结构力学法手段验算初步选定的结构参数和步序的合理性。同时建立适用于不同地质情况、不同一衬形式的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符合工程实际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衬砌内力计算及配筋理论分析。第三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二维及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输水涵洞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输水涵洞衬砌整体的应力应变规律,对结构力学法计算成果进行分析、复核,为复合衬砌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据此,初步得出了工程结构的优化值和优化参数。第四步,进行综合分析比选,调整结构参数。通过模拟计算研究对复合衬砌一衬和二衬进行结构设计优化的可能性;分析了计算结果对计算参数的敏感性;研究了复合衬砌联合受力结构的传力特点;说明了输水隧洞结构防水设计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外,通过对现场施工期及运行期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衬砌结构的受力状态以及应力变形机理。进一步印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及计算假定的合理性。通过监测值与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二衬受力的分摊比例及结构优化路径。发现二衬受力分摊比例可以由54%降低到34%。各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合理,研究提出工程的安全度和优化空间。本文可供水利、地铁、市政工程设计人员借鉴。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指导意义。
胡漳敏,刘军,郑乾[10](2014)在《关于屋面工程设计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以某一综合楼上人保温屋面工程做法为例,从其构造层次设置、防水材料选择和屋面排水做法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屋面工程技术实践中和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相关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二、三种防水卷材孰优孰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防水卷材孰优孰劣(论文提纲范文)
(1)同一性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以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4.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综述 |
1.4.3 相关法律、法规、宪章综述 |
1.4.4 研究动态评析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总结 |
1.6.1 同一性视角研究建筑遗产保护 |
1.6.2 提出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性原则 |
1.6.3 提出三个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
1.7 小节 |
2 同一性理论与建筑遗产保护的关系 |
2.1 同一性的相关理论 |
2.1.1 同一性的概念 |
2.1.2 同一性与范畴学 |
2.1.3 同一性的逻辑判断 |
2.2 同一性与建筑遗产价值 |
2.2.1 建筑遗产的价值属性 |
2.2.2 同一性的价值理性 |
2.2.3 基于同一性的保护评价 |
2.3 同一性与建筑遗产保护 |
2.3.1 同一性与基本原则 |
2.3.2 同一性的工具理性 |
2.3.3 基于同一性的干预程度 |
2.4 小结 |
3 同一性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
3.1 原真性原则 |
3.1.1 建筑遗产原真性概念辨析 |
3.1.2 建筑遗产的历史原真性 |
3.1.3 建筑遗产的形式原真性 |
3.1.4 建筑遗产的功能原真性 |
3.2 完整性原则 |
3.2.1 建筑遗产完整性概念辨析 |
3.2.2 建筑遗产的空间完整性 |
3.2.3 建筑遗产的形式完整性 |
3.2.4 建筑遗产的功能完整性 |
3.3 传承性原则 |
3.3.1 建筑遗产传承性概念辨析 |
3.3.2 建筑遗产的功能传承性 |
3.3.3 建筑遗产的文化传承性 |
3.3.4 传承性与价值转化 |
3.4 小结 |
4 同一性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
4.1 凝固式保存 |
4.1.1 凝固式保存的概念 |
4.1.2 凝固式保存的适用条件 |
4.1.3 凝固式保存的操作方法 |
4.1.4 案例分析——上海沈义生故居建筑修缮 |
4.2 文献式修复 |
4.2.1 文献式修复的概念 |
4.2.2 文献式修复的适用条件 |
4.2.3 文献式修复的操作方法 |
4.2.4 案例分析——罗马大角斗场保护与修复 |
4.3 设计式再生 |
4.3.1 设计式再生的概念 |
4.3.2 设计式再生的适用条件 |
4.3.3 设计式再生的操作方法 |
4.3.4 案例分析——德国国会大厦的再生设计 |
4.4 小结 |
5 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调研与分析 |
5.1 现状调研 |
5.1.1 建筑背景 |
5.1.2 区位概况 |
5.1.3 建筑现状 |
5.1.4 残损情况 |
5.2 建筑病理性分析 |
5.2.1 砖体材料分析 |
5.2.2 砖块破损分析 |
5.2.3 砖块酥碱风化分析 |
5.2.4 勾缝粉化脱落分析 |
5.2.5 面层空鼓分析 |
5.2.6 面层开裂分析 |
5.2.7 砖墙开裂分析 |
5.3 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
5.3.1 历史价值 |
5.3.2 艺术价值 |
5.3.3 使用价值 |
5.3.4 文化价值 |
5.4 小结 |
6 基于同一性的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保护策略 |
6.1 从基本原则到保护策略 |
6.1.1 原真性原则——凝固式保存 |
6.1.2 完整性原则——文献式修复 |
6.1.3 传承性原则——设计式再生 |
6.2 立面的维护与修复 |
6.2.1 墙面清洗维护 |
6.2.2 墙身砖体修复 |
6.2.3 抹灰饰面修复 |
6.2.4 檐口线脚修复 |
6.2.5 门窗修复 |
6.3 结构的修缮与加固 |
6.3.1 砖石结构修缮与加固 |
6.3.2 木结构修缮与加固 |
6.4 业态和空间的适应性改造 |
6.4.1 园区总体规划 |
6.4.2 建筑功能分区 |
6.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文件 |
附录B 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建筑残损统计表 |
附录C 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建筑结构安全检测报告 |
附录D 图片索引 |
附录E 图表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项目管理与房地产项目管理理论 |
2.1.1 项目管理 |
2.1.2 房地产项目管理 |
2.1.3 房地产项目管理原则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2 质量管理三阶段控制 |
2.2.3 基于TFV的精益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
2.3 质量管理的方法 |
2.3.1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
2.3.2 基层质量控制 |
2.3.3 设计质量控制 |
2.3.4 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
第三章 M精装房项目概况 |
3.1 公司简介 |
3.1.1 项目总体情况介绍 |
3.1.2 项目团队情况 |
3.1.3 团队协调能力与沟通管理能力 |
3.2 M精装房项目简介 |
3.2.1 M精装房项目功能定位 |
3.2.2 M精装房项目进度控制的范围 |
3.3 M精装房项目工程概况 |
3.3.1 主要技术标准 |
3.3.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3.3.3 项目意义重大 |
3.4 M精装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
3.4.1 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目标 |
3.4.2 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队伍建设现状 |
3.4.3 M精装房项目物资与采购要素的控制现状 |
3.4.4 M精装房项目施工招标控制现状 |
3.4.5 M精装房项目施工阶段控制现状 |
3.4.6 M精装房项目竣工阶段控制现状 |
第四章 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问题 |
4.1.1 质量监督管理的控制力较薄弱 |
4.1.2 精装房项目材料签证控制不及时 |
4.1.3 精装房质量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尚未建立 |
4.1.4 精装房项目关键点设置不足,控制不够精细 |
4.2 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现存问题的原因 |
4.2.1 意识方面的原因 |
4.2.2 组织构架方面的原因 |
4.2.3 合同体系方面的原因 |
第五章 M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
5.1 营造良好的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环境 |
5.2 加强精装房项目现场质量控制的沟通与有效性 |
5.2.1 构建领导核心 |
5.2.2 建立员工协同体系 |
5.3 顾客满意度为起点 |
5.4 以合理的组织结构为基础 |
5.4.1 技术保障机制 |
5.4.2 反馈改进机制 |
5.4.3 优化外包机制 |
5.5 以过程的方法为保障的原则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术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1.3 国家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释义 |
1.4.1 江南 |
1.4.2 别墅 |
1.4.3 庭院 |
1.4.4 别墅庭院 |
1.4.5 庭院景观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2.传统江南私家园林与现代别墅庭院的比较与思考 |
2.1 传统江南私家园林概述 |
2.1.1 传统江南私家园林风格 |
2.1.2 传统江南私家园林服务对象及功能设施需求 |
2.1.3 小结 |
2.2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概述 |
2.2.1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主要风格 |
2.2.2 欧式别墅庭院的兴盛 |
2.2.3 新中式别墅庭院的兴起 |
2.2.4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服务对象及功能设施需求 |
2.2.5 小结 |
2.3 传统与现代庭院比较与思考 |
2.3.1 江南传统与现代别墅庭院风格迥异的原因 |
2.3.2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面临的困惑 |
2.3.3 应对策略 |
3.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意境营建探索 |
3.1 意境营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3.1.1 意境营建面临的问题 |
3.1.2 意境营建的对策 |
3.2 庭院的文化意境确立 |
3.2.1 传统江南私家园林的文化意境 |
3.2.2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文化意境的确立 |
3.3 基于山水画的意境营建 |
3.3.1 山水画与造园的历史联系 |
3.3.2 山水画与造园的共性 |
3.3.3 使用山水画视觉思维进行庭院营建 |
3.3.4 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4.现代江南别墅庭院空间营建探索 |
4.1 空间布局 |
4.1.1 传统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 |
4.1.2 影响现代江南别墅庭院空间布局的因素 |
4.1.3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空间布局策略 |
4.2 空间序列 |
4.3 空间对比 |
4.4 空间层次 |
4.5 本章小结 |
5.现代江南别墅庭院工艺营建探索 |
5.1 假山营建 |
5.1.1 意境追求 |
5.1.2 掇山的材料选择 |
5.1.3 自然山石假山施工 |
5.1.4 人工山石假山营建 |
5.1.5 其他假山形式 |
5.1.6 小结 |
5.2 水景营建 |
5.2.1 理水的意境追求 |
5.2.2 庭院水景常见形式 |
5.2.3 水景施工对策 |
5.2.4 小结 |
5.3 道路与铺装 |
5.3.1 道路与铺装的作用 |
5.3.2 道路铺装材料 |
5.3.3 道路铺装工艺 |
5.3.4 小结 |
5.4 庭院植物 |
5.4.1 植物景观营造 |
5.4.2 植物材料选择 |
5.4.3 植物种植 |
5.4.4 小结 |
5.5 景观构筑物 |
5.5.1 景观亭廊 |
5.5.2 景观小品 |
5.5.3 小结 |
5.6 其他功能营建 |
5.6.1 智能灌溉系统 |
5.6.2 智能照明系统 |
5.6.3 无障碍设施 |
5.7 本章小结 |
6.实践与探索 |
6.1 中式风格别墅的庭院营建 |
6.1.1 云栖玫瑰园.揽湖苑营建 |
6.1.2 小结 |
6.2 欧式风格别墅的庭院营建 |
6.2.1 青山湖玫瑰园.松涛苑营建 |
6.2.2 小结 |
6.3 本章小结 |
7.思考与总结 |
7.1 思考 |
7.2 总结 |
7.2.1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理念的变化 |
7.2.2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工艺的变化 |
7.2.3 现代江南别墅庭院的继承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4)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3.3 概念辨析 |
1.3.4 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
1.4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1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2 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
1.4.3 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趋势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外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状况 |
2.1 木结构体系 |
2.1.1 发展概况 |
2.1.2 体系介绍 |
2.1.3 案例分析 |
2.2 钢结构体系 |
2.2.1 发展概况 |
2.2.2 体系介绍 |
2.2.3 案例分析 |
2.3 混凝土结构(PCA) |
2.3.1 发展概况 |
2.3.2 体系介绍 |
2.3.3 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装配式住宅建筑发展状况 |
3.1 木结构体系 |
3.1.1 发展概况 |
3.1.2 体系介绍 |
3.1.3 案例分析 |
3.2 钢结构体系 |
3.2.1 发展概况 |
3.2.2 体系介绍 |
3.2.3 案例分析 |
3.3 混凝土结构体系 |
3.3.1 发展概况 |
3.3.2 体系介绍 |
3.3.3 案例分析 |
3.4 我国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探讨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 |
4.1 我国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状况 |
4.1.1 乡村住宅建设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
4.1.2 乡村装配式住宅发展状况 |
4.1.3 发展乡村装配式住宅建筑的重要意义 |
4.2 适合应用装配式的乡村住宅建筑特点 |
4.3 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体系筛选 |
4.3.1 筛选条件 |
4.3.2 筛选标准 |
4.3.3 筛选结果 |
4.4 适合应用于乡村的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 |
第5章 装配式住宅建筑在浦江县新光村新建民宅中的应用探索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基地概况 |
5.2 装配式住宅建筑群体多样性 |
5.3 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应用 |
5.3.1 结构选型 |
5.3.2 结构分解 |
5.3.3 构件拆分 |
5.3.4 构件运输 |
5.3.5 现场施工 |
5.3.6 单体建筑装配率 |
5.4 问题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筒历 |
(5)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论文框架 |
5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
1.1.1 何为建筑伦理 |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任务书” |
(2)关于“调研” |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施工招投标” |
(2)关于“变更” |
(3)关于“监理” |
(4)关于“完成度” |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关于“非法改造” |
(2)关于“使用” |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
(1)市场意识的提升 |
(2)沟通能力的提升 |
(3)图纸质量的提升 |
(4)施工知识的补足 |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
本章小结 |
结语:制度与善意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采访记录 |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
建筑建设方采访 |
建筑设计方采访 |
建筑施工方采访 |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致谢 |
(6)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乡土背景 |
1.2 新乡土建筑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
1.2.1 新乡土建筑产生的背景 |
1.2.2 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1 国内外关于新乡土建筑的研究 |
1.4.2 国内外关于建构理论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1.1 建构理论概述 |
2.1.2 置于建构视野之下 |
2.1.3 营造 ——本土化的建构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乡土 |
2.2.2 乡土建筑 |
2.2.3 新乡土建筑 |
2.3 相关概念辨析 |
2.3.1 新乡土与地域主义 |
2.3.2 新乡土与后现代主义 |
2.3.3 新乡土与新古典主义 |
3 建构视野下的传统乡土建筑思考 |
3.1 传统乡土建筑的建构哲学 |
3.2 传统乡土建筑的材料思考 |
3.2.1 物质与感官世界的平衡 |
3.2.2 实验与经验认知的互补 |
3.3 传统乡土建筑的制造思考 |
3.3.1 本乡本土的经验累积 |
3.3.2 制造 ——会思考的工艺 |
3.4 传统乡土建筑的细部思考 |
3.4.1 细部表现的多重功效 |
3.4.2 细部组建的广义延展 |
3.5 传统乡土建筑的营造体系 |
3.5.1 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的根基 |
3.5.2 传统乡土建筑营造体系的特征 |
4 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案例分析 |
4.1 陕西渭南石家村四季住宅(居住) |
4.1.1 项目缘起:新乡土住宅原型的定制 |
4.1.2 方案设计:宅院+被动式自然调节+结构与构造 |
4.1.3 建构解析:在地化的复合结构 |
4.1.4 营造思考:乡土环境下的现代宅院原型实验 |
4.2 不丹谢姆冈宗竹屋(居住) |
4.2.1 项目缘起:永续发展的国家政策 |
4.2.2 方案设计:传统木屋的竹结构尝试 |
4.2.3 建构解析:以竹代木 |
4.2.4 营造思考: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
4.3 浙江杭州临安太阳公社(农作生产) |
4.3.1 项目缘起:生态农业下的农舍建造实验 |
4.3.2 方案设计:猪圈+长亭+鸡舍 |
4.3.3 建构解析:本体论下的材料、细部和结构体系 |
4.3.4 营造思考:自然材料诗性的加工与使用 |
4.4 云南丽江玉湖完小(学校) |
4.4.1 项目缘起:资源限制下的有效整合 |
4.4.2 方案设计:场域的营造与复合的乡村功能空间 |
4.4.3 建构解析:传统审美手法的精简改进与材料地域性表达 |
4.4.4 营造思考:融通下的传统哲学之境 |
4.5 湖南耒阳毛坪浙商希望小学(学校) |
4.5.1 项目缘起:低成本下的不苟且设计 |
4.5.2 方案设计:融于本土环境中的朴素哲学 |
4.5.3 建构解析:传统民居细部的朴素表达 |
4.5.4 营造思考:贫困地区下的协作建造 |
4.6 云南腾冲新庄村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公建/手工作坊) |
4.6.1 项目缘起:构筑传统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 |
4.6.2 方案设计:连动的参观体验空间 |
4.6.3 建构解析:传统语汇的现代转译 |
4.6.4 营造思考:新语汇下的地域文化设施 |
4.7 福建南平武夷山竹筏育制场(工业厂房) |
4.7.1 项目缘起:乡村建筑体系中的工业诉求 |
4.7.2 方案设计:抵抗意义的延伸和堆砌 |
4.7.3 建构解析:本土设计的本土流失 |
4.7.4 营造思考:朴素的“自发建造” |
4.8 西藏林芝尼洋河谷游客接待站(公共设施) |
4.8.1 项目缘起:依附下的乡村建设基址选取 |
4.8.2 方案设计:环境制约下的空间流转 |
4.8.3 建构解析:传统建造下的非传统视觉实验 |
4.8.4 营造思考:传统建造技术和材料下的现代地景塑造 |
4.9 河南信阳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旧房改造) |
4.9.1 项目缘起:协作机制下的乡村建设新模式 |
4.9.2 方案设计:功能重置与整合消化 |
4.9.3 建构解析:交互式设计 |
4.9.4 营造思考:典型性乡土环境下的建筑设计 |
4.10 河南信阳 郝堂村一号院改造(村宅改造) |
4.10.1 项目缘起:上山下乡的在地实践 |
4.10.2 方案设计:“土生土长”的乡村民居 |
4.10.3 建构解析:协作建造 |
4.10.4 营造思考:城乡之共识 |
5 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策略 |
5.1 引子 ——本土设计下的地方特性塑造 |
5.1.1 下乡 ——构建城乡认同的地方特性 |
5.1.2 地方特性 |
5.1.3 本土设计 |
5.2 材料及制造的换位思考 |
5.2.1 传统材料的特性及制造工艺 |
5.2.2 材料特性和制造工艺的对比与交互 |
5.2.3 材料与制造工艺的换位实践 ——以竹料为例 |
5.3 中间的技术 |
5.3.1 传统乡土建造技术的改良 ——安吉生土建筑实践为例 |
5.3.2 现代工业技术的嫁接 ——坎塔纳电影学院墙面构造为例 |
5.4 细部的再现与表达 |
5.4.1 传统语汇的现代转译 ——国美象山校区部分节点为例 |
5.4.2 以意入境 ——淼庐的建构语言为例 |
5.4.3 细部的循环再生 ——兰卡威电线杆住宅的建造方式为例 |
5.5 营造体系的重塑 |
5.5.1 随机处理的偶然性 |
5.5.2 现场营造的在地性 |
5.5.3 协作建造的可行性 |
6 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前瞻 |
6.1 引子 ——多维度间的营造活动 |
6.2 变造 ——数字建构的本土化实践 |
6.2.1 现实与契机 |
6.2.2 数字建构的本土化 |
6.2.3“低技参数化”实践 ——J-Office的“绸墙”建造解读 |
6.3 与自然共生 ——建构被动式自然调节 |
6.3.1 缘起与机遇 |
6.3.2 建筑的被动式自然调节 |
6.3.3 被动式自然调节的基本方式 |
6.3.4“被动式”绿色建造实践 ——毕马威安康社区中心评价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重载条件下复合式路面防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反射裂缝相关机理研究 |
2.1 产生及扩展机理分析 |
2.1.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
2.1.2 反射裂缝发展过程 |
2.2 裂缝延缓及防治因素分析 |
2.2.1 应力吸收作用 |
2.2.2 加筋作用 |
2.2.3 加铺层厚度 |
2.2.4 其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防反技术防反性能试验研究 |
3.1 结构层配合比设计 |
3.1.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
3.1.2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 |
3.2 试验组织方案 |
3.2.1 防反技术 |
3.2.2 试验加载方式 |
3.2.3 试验方案 |
3.4 单层防反技术疲劳加载试验结果 |
3.4.1 间接弯拉试验 |
3.4.2 间接剪切试验 |
3.4.3 滚动加载疲劳试验 |
3.5 双层防反技术疲劳加载试验结果 |
3.5.1 整体摊铺方式 |
3.5.2 分次摊铺方式 |
3.5.3 不同摊铺方式的对比 |
3.6 防裂材料性能对比研究 |
3.6.1 影响因素分析 |
3.6.2 适用环境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式路面防反新技术研发 |
4.1 材料组合优化试验研究 |
4.1.1 加筋材料的选择 |
4.1.2 应力吸收材料的选择 |
4.1.3 材料组合优化设计 |
4.1.4 层间粘结材料的选择 |
4.2 防反性能试验研究 |
4.3 小结 |
第五章 高抗拉复合防反技术施工质量控制 |
5.0 原材料质量要求 |
5.1 施工工艺 |
5.2 检查验收标准 |
5.3 质量保证措施 |
5.4 小结 |
第六章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6.1 社会效益分析 |
6.2 经济效益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工程质量渗入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
1.1.2 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检测监管现状 |
1.2.2 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工程质量检测的概念 |
2.1.1 相关定义 |
2.1.2 工程检测详解 |
2.1.3 工程质量检测的范围 |
2.1.4 工程质量检测的流程 |
2.2 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的内涵 |
2.2.1 国内工程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
2.2.2 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的范围 |
2.3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及其应用 |
2.3.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3.2 如何在行业管理中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
2.3.3 行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应用 |
第3章 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现状分析 |
3.1 G省的地基基础检测行业 |
3.1.1 地基基础的作用 |
3.1.2 地基基础检测的范围 |
3.1.3 地基基础检测方法 |
3.1.4 G省地基基础检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2 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的模式 |
3.2.1 历史 |
3.2.2 现状 |
3.3 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业监管的总体评价 |
3.3.1 G省地基基础检测管理平台信息统计 |
3.3.2 G省地基基础检测管理平台的效果 |
第4章 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4.1 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
4.1.1 对工程质量检测的范围界定不完整 |
4.1.2 没有形成适应工程建设领域的自身特色 |
4.1.3 法律法规中还有一些互相矛盾的条文 |
4.1.4 现行法律法规时效性较差 |
4.1.5 部分标准中还有不少错误 |
4.2 客观与主观之争 |
4.3 过度市场化带来的无序竞争 |
4.3.1 G省地基基础检测市场 |
4.3.2 G省地基基础检测监管 |
第5章 从TQM的视角改进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 |
5.1 对相关法律条件款制定实施细则 |
5.1.1 质量检测应该贯穿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 |
5.1.2 质量检测应体现工程建设领域的特点 |
5.1.3 引导各方主体对工程检测的参与 |
5.2 引入PDCA循环的监管模式 |
5.2.1 PDCA循环的基本概念 |
5.2.2 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中的应用 |
5.3 建立四级监控体系 |
5.3.1 主管部门监管 |
5.3.2 行业协会自律 |
5.3.3 关联单位监督 |
5.3.4 检测单位自查 |
5.4 通过准入、清出制度,引领行业共同提高 |
5.4.1 检测人员的准入与清出 |
5.4.2 检测单位的准入与清出 |
5.4.3 引领行业共同提高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大型地下输水涵洞复合衬砌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衬砌结构设计方法现状 |
1.2.2 复合衬砌结构计算模型现状 |
1.2.3 一衬管片设计方法 |
1.2.4 双层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输水涵洞施工工法和结构型式的确定 |
2.1 大型地下输水涵洞施工工法的选定及主要设计要点 |
2.1.1 盾构法施工 |
2.1.2 浅埋暗挖法施工 |
2.1.3 钢管或混凝土顶进法施工 |
2.1.4 案例分析 |
2.2 输水隧洞衬砌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3章 结构设计研究 |
3.1 设计思路及方法简介 |
3.2 衬砌结构设计研究 |
3.2.1 工程类比 |
3.2.2 结构力学法 |
3.2.3 有限元法 |
3.2.4 内水压力作用下联合受力研究 |
3.3 输水隧洞结构防水设计 |
3.3.1 结构防水设计 |
3.3.2 防渗隔层设计与优化 |
3.4 结构设计案例 |
3.4.1 暗涵下穿五棵松地铁站 |
3.4.2 暗涵下穿五路居铁路桥 |
第4章 南水北调西四环暗涵监测分析及对比研究 |
4.1 西四环暗涵监测分析 |
4.1.1 监测设备的布置 |
4.1.2 监测断面及监测结果 |
4.1.3 监测结果分析 |
4.2 西四环暗涵衬砌受力特点分析 |
4.3 钢筋应力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内水压力作用下钢筋应力监测结果 |
4.3.2 内水压力作用下钢筋应力计算结果 |
4.3.3 钢筋应力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3.4 对设计的指导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总结 |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关于屋面工程设计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设计与施工中某些问题探讨 |
2.1 关于构造层次的设置 |
2.2 关于屋面排水 |
2.3 关于防水材料的选用 |
3 结语 |
四、三种防水卷材孰优孰劣(论文参考文献)
- [1]同一性视角下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以满铁中央实验所旧址为例[D]. 姚东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M房地产精装房项目质量控制研究[D]. 王振旭. 青岛大学, 2018(02)
- [3]现代江南别墅庭院营建探索[D]. 蒋丽霞.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4]装配式住宅建筑在乡村发展中的探索[D]. 张翩翩. 浙江大学, 2018(12)
- [5]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6]建构视野下的新乡土建筑营造研究[D]. 崔杨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7]重载条件下复合式路面防反技术研究[D]. 李汝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8]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监管问题研究 ——以G省地基基础检测行为为例[D]. 张朝晖. 南昌大学, 2015(03)
- [9]大型地下输水涵洞复合衬砌结构优化研究[D]. 石维新. 清华大学, 2014(06)
- [10]关于屋面工程设计施工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胡漳敏,刘军,郑乾. 中国建筑防水,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