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白雪公主》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吴怡,黄厚江[1](2021)在《发挥联想和想象》文中认为课堂回放一、实物联想,写作热身师:同学们刚才在课前都领到了老师今天带来的小礼物——一个苹果。这个苹果老师洗过了,可以吃。现在请全体起立,各自凝视手中的苹果,然后说说你联想到了什么。生:老师,我想到的是我妈的苹果手机。生:我想到的是苹果公司的Logo,那个咬了一口的苹果。
刘永雍[2](2021)在《张曙光诗歌互文性研究》文中指出互文性写作是诗人张曙光频繁使用的创作方式之一,其诗歌也由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性特征。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研究张曙光的诗歌,解读诗歌中存在的互文性景观,分析诗歌互文性的生成策略及对互文本的消化机制,进而在“九十年代诗歌”的场域中探究张曙光互文性诗歌的价值、成就及意义所在。第一章关注了张曙光诗歌中的互文性景观。其中,首道景观的形成基于诗歌对文学经典的开放,并以文学经典的再现与价值典范的瓦解构成了最为显着的两个地标。对话主义使第二道景观得以形成,张曙光在诗歌中寻求着与前人的对话,不绝的交谈和戏谑为这道互文性景观置办了由听觉震颤思想的盛宴。第三道景观则涉及到跨媒体的互文关系,张曙光将一些电影文本纳入到互文对象之中,在与电影的转换、互动过程中提供了光影画面、人物情节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的看点。第二章结合位置与手法分析了张曙光诗歌互文性的生成策略。张曙光在诗歌中构建了三重互文之网,包括副文本与主文本的互文之网、主文本与他文本的互文之网、自文本与自文本的互文之网。每一重互文之网都有相对应的编织手法,例如使用标题、拼贴或戏仿等。通过三重互文之网的定位及具体手法的运用,张曙光在诗歌中完成了对异质的织入。第三章论述了张曙光诗歌对互文本的消化机制。互文性写作使诗歌中存有大量异质成分,与文本中其他要素的有机融合需要依靠张曙光独家的消化机制:在诗人的“进食”之下,互文本滑入了“情境化”的消化道,途中受到“日常性”这一消化酶的催化,并且析出了“元诗性”的有机物。结语部分在“九十年代诗歌”这一场域中总结了张曙光的诗歌创作,并从诗人与读者两个角度讨论了诗歌互文性的作用与影响:互文性带来的是遮蔽还是催生这一问题成为了诗人之惑,而它所制造的阅读危机也致使读者陷入了彻夜彷徨之中。
郭丁绮[3](2020)在《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方法与元素运用至园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教师角度而言,它包括了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部分。本文关注一线幼儿教师对于主题式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欲通过一系列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建构起一个能帮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戏剧教育活动。一方面,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之上,讨论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能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将戏剧教育目的聚焦于“全人教育”之上,探讨如何在发挥戏剧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全人教育。全文总共包含了两个研究。预研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与文本资料分析等方式,对教师关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相关认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教师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窄化,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不足,如:取材与教育价值挖掘受限,活动目标重认知轻情感与学习品质,忽视戏剧本身价值,活动形式单一且领域偏向明显,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在正式研究阶段,本文针对教师在预研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设计者与共研者的身份投入到行动研究中来,以探寻园本化的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关注活动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戏剧主题的来源与选择依据、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戏剧主题网络图的构架。经由对四个班级三个戏剧主题活动的三阶段行动研究,最后总结归纳戏剧主题的来源范围与选择依据、戏剧主题教育价值的挖掘思路、戏剧主题网络的构建方法等,为一线幼儿教师设计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提供思路指导与建议,也为后人研究如何将戏剧教育与全人教育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李晁[4](2020)在《悬丝的艺术——关于《白雪公主的简历》》文中提出引子我是读过《白雪公主的简历》的初稿的。那还是二〇一四年在我供职的杂志上发表了陈丹燕的中篇小说《其实我有许多想说》,这就是本书第一章"悬丝"的萌芽阶段。标题的寓言性与文本高度贴合,倾向于木偶的世界。我没想到再次读到这一部分时,小说已有了视野的抬升,它走出了封闭的空间,走向了宽广与纵深,这拯救了木偶,也拯救了与木偶相逢的人。当初丹燕老师问我,你们发表图文形式的作品吗?我立即回答,可以考虑的。
郭姜燕,徐甜[5](2020)在《搬过来,搬过去》文中提出1是我第一个发现的,那个"小矮人",深藏在矮树丛中的那个。"小矮人"真的很小,不钻进矮树丛根本看不到。不过,你不要当真,这里的"小矮人"是一个逼真的小雕塑。尽管你看着它久了,会觉得自己真的进入了那个童话王国,然而它毕竟真的就只是个雕塑玩具而已。玩具,我多的是。"小矮人",也没啥稀奇的。要是它被光明正大地展览在草坪上,或者是某个台子上,也许我根本就懒得看它第二眼。
余云露[6](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杨旻悦[7](2020)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文中指出迪士尼动画艺术家所创作的每个动画形象都具有随物赋形的特征,正是有迪士尼动画艺术家的存在,才能创造出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动画形象。迪士尼动画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很多人物形象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迪士尼电影公司成立于20世纪3040年代,总部设立在美国。迪士尼动画在美国动画电影甚至世界动画电影领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迪士尼动画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迪士尼动画语言的丰富性,展现了动画语言的魅力;另一方面是迪士尼动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独特,能够在瞬间吸引到观众。迪士尼动画的创始人是华特·迪士尼,他拥有一颗神奇而充满幻想的大脑,正是因为他每天的奇思妙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推动了迪士尼动画不断地前进,才能够让迪士尼动画背后的工作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动画形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等等。迪士尼动画中也创作了很多动画女主角的形象,例如花木兰、小叮当等等,这些形象的出现代表了迪士尼动画技术和文本创作的双向发展,同时也促成了迪士尼动画的不断发展。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以“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为核心展开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主要从探索期、复兴期以及转型期三个阶段探索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特征;第三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概述,主要就迪士尼动画电影代表作、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以及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特征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的嬗变原因,首先总结了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本质:一是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二是重新阐释“拯救”、“真爱”主题,三是两性关系从对立到和谐的嬗变,之后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总结出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形成原因;第五部分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意义,具体分别从社会意义、功能意义、传承意义和文化功能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部分是对于全文的总结。
王远重[8](2020)在《迪士尼动画中公主形象设计的女性主义观念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解放女性思想和追求两性平等一直都是女性主义者们的奋斗目标。女性主义思潮更是从女性主义运动萌芽到今天,不断用思想武器冲击着传统社会的男性话语和传统规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各种陈旧的性别观念开始被大众所批判。社会两性观念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迪士尼作为动画界的翘楚,在流行文化和大众传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所以在动画创作中必然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公主系列动画电影是迪士尼最成功的作品,迪士尼公主曾一度成为完美女性的模范,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迪士尼公主形象也开始丰富了起来。从过往妻子或母亲的形象,到关于独立女性的形象和故事还是逐渐增多。从1937年至今,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的背景设定基本是在封建的古代,或者是西方的中世纪。出于这一历史背景时期的女性角色们却有着风格各异的外在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动画影片中角色形象设计,和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时代风貌和所经历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整理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影片中公主形象的演变,总结出不同时代下的女性主义思潮,对于公主角色的设计有着怎样的影响。论文以1937到2019年这82年以来迪士尼创造出的14位公主形象为研究对象,根据14位迪士尼公主形象和所属年代背景进行归纳,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迪士尼公主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形象,通过研究迪士尼公主的造型元素,结合该阶段女性主义的发展状况,得出女性主义思潮对于迪士尼公主角色设计有何影响。论文首先是绪论,分别介绍研究背景、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先总结女性主义发展,再通过研究迪士尼公主的性格特征、动态造型和静态造型,最后分析女性主义思潮对于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公主形象设计带来的影响。最后一章通过上述研究过程的梳理和归纳,提炼和总结了动漫形象设计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迪士尼动画公主形象从早期完全期待婚姻、依赖男性的被拯救者到挑战传统和权威的女战士形象;从渴望爱情来改变命运到拒绝婚姻,只为成就个人梦想。迪士尼公主系列动画影片中的公主形象开始具有当代女性的观念,在现实和危机中成长不息、实现自我。
栾雪梅[9](2020)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审美追求研究》文中指出山东教育出版社自2015年以来,引进40本图画书,引进版图画书的插画作者均在国际重大插画展中获奖,因此,图画鲜明的艺术性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特色所在。图画注重创新运用,它采用经典艺术流派的技巧和多种混合技法、统一或对比鲜明的色彩、具有地域特色的东西方艺术风格,展现了图画的审美追求。文字作为图画书的组成媒介之一,与图画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引进版图画书中的文字精炼简短、叙事婉转,文字运用多样的排列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图画书通过结合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构建意象世界。图画书以意象化的叙事培养儿童想象力,以意象化的人物形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以意象化的主题启发儿童思考,此外,图画书的创作者也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用图画书映射儿童的成长变化,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引进版图画书审美追求的展现与编辑的工作理念密不可分,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始终坚持“尊重原着与尊重儿童相结合”的理念,在选择图书、推敲定夺文字、排列图文、宣传图书等各出版流程中注重儿童审美能力的引导,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引进版图画书独具创意的内容和对儿童心理关注的审美追求,对国内原创图画书的发展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创新选题的切入点、培养全能型专业画家、改革翻译模式,这些都是我国原创图画书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边彦杰[10](2020)在《社会工作实习生在孤残儿童沙盘游戏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5年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成立以来,沙盘游戏正逐渐发展为一套独立的心理治疗技术。1990年代,沙盘游戏传入中国,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正在全国范围的儿童福利院进行推广。本研究是对T市儿童福利院6名孤残儿童进行沙盘游戏服务的经验研究,描述社工实习生为孤残儿童提供沙盘游戏服务的过程,并探讨在服务过程中社工实习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是一项实践研究。2019年夏,笔者到T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沙盘游戏服务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和拍照的方法完成资料的收集,详细记录了为6名孤残儿童提供沙盘游戏服务的全过程。描述服务过程与分析角色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二章,依次记述了准备工作、建立关系、服务过程、结案与评估四个阶段的工作内容。第三章分析了社工实习生在这次服务实践中扮演的三种角色:引导者、陪伴者和观察者。最后一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反思作者实践服务中的不足与局限。
二、由《白雪公主》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白雪公主》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发挥联想和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课堂回放◆ |
一、实物联想,写作热身 |
二、故事接龙,小组创作 |
三、穿越时空,创意写作 |
四、畅想未来,评议初稿 |
◆专家点评◆ |
用任务支撑写作活动 |
(2)张曙光诗歌互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展开一片谙熟的风景”——张曙光诗歌中的互文性景观 |
第一节 对文学经典的开放与解构 |
一、史诗的褪去:归途中茫然的尤利西斯 |
二、童话的破碎:以天真矫饰的白雪公主 |
三、小说的炼化:精神漫游的西行者 |
第二节 与前人的交谈和戏谑 |
一、发起对话:“我”所营造的对话氛围 |
二、争鸣与碰撞:呈现前人的多样诗观 |
三、调侃与戏谑:对前人的个人化想象 |
第三节 跨媒体的转化与互动 |
一、画面转换:镜头语言的诗化 |
二、代入演绎:与电影人物、情节的互动 |
第二章 “织成交错的网”——张曙光诗歌互文性的生成策略 |
第一节 借副文本提供互文导向 |
一、以内副文本激发互文性的期待视域 |
二、以外副文本解释正文本的指涉走向 |
第二节 织入异质的多种手法 |
一、“拼贴起风景和全部意义” |
二、戏与仿的交替 |
第三节 构建自文本互文之网 |
一、积累:对素材的重复使用 |
二、串联:与自文本发生互文 |
第三章 “用语言使它驯服”——张曙光诗歌对互文本的消化 |
第一节 放入“情境化”的消化道 |
一、情境化的诗歌选择 |
二、互文性情境及情境转换 |
第二节 添加“日常性”的消化酶 |
一、以日常生活作为互文支点 |
二、以日常细节舒缓互文的撕裂感 |
第三节 析出“元诗性”的有机物 |
一、向互文本的虚构者追问 |
二、以互文本揭示写作过程 |
结语 |
一、诗人之惑:是遮蔽还是催生 |
二、彷徨的读者:互文之下的阅读危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1.1 戏剧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1.1.2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符合戏剧逻辑特点与教育发展的方向 |
1.1.3 教师对戏剧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活动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戏剧 |
1.2.2 教育戏剧 |
1.2.3 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 |
1.2.4 活动设计 |
1.2.5 活动实施 |
1.3 理论基础 |
1.3.1 生态学理论:戏剧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 |
1.3.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戏剧教育中的运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1 与“幼儿教育戏剧”有关的研究 |
1.4.2 幼儿教育戏剧的价值 |
1.4.3 “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
1.4.4 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有关的研究 |
1.4.5 相关研究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流程 |
2.3.3 研究场域 |
2.3.4 研究人员 |
3 行动研究的准备 |
3.1 行动团体的确立 |
3.2 关于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思考 |
3.3 关于教育戏剧物理环境支持的构想 |
4 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
4.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主题的来源与内容建构 |
4.1.1 分析研究问题 |
4.1.2 构建设计思路 |
4.1.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1.4 优化活动方案 |
4.1.5 梳理周期成果 |
4.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题原材料与二手资源的限制 |
4.2.1 分析研究问题 |
4.2.2 构建设计思路 |
4.2.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2.4 优化活动方案 |
4.2.5 梳理周期成果 |
4.3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角色体验、戏剧状态与主题网络的整合 |
4.3.1 分析研究问题 |
4.3.2 构建设计思路 |
4.3.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
4.3.4 优化活动方案 |
4.3.5 梳理周期成果 |
5 研究结论 |
5.1 预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
5.2 正式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活动观察记录表 |
附录3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整体检核评估表 |
致谢 |
(4)悬丝的艺术——关于《白雪公主的简历》(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5)搬过来,搬过去(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类型演变 |
第一节 探索期的类型特征 |
一、时代语境与价值观 |
二、华特·迪士尼的父权附庸 |
三、“公主”类型的大肆兴起 |
第二节 复兴期的类型特征 |
一、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体意识崛起 |
二、“大片模式”的类型化 |
第三节 转型期的类型特征 |
一、迷途与困境 |
二、新程式的探索 |
第二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概述 |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代表作概述 |
一、灰姑娘系列动画的演变 |
二、美人鱼系列动画的演变 |
三、花木兰系列动画的演变 |
四、“迪士尼三部曲”系列的演变 |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 |
一、公主天真烂漫的女性形象 |
二、女性依附男性柔弱谦卑的形象 |
三、塑造释放自我能量的女性形象 |
四、奋力拼搏和追求梦想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特征 |
一、柔弱而美丽:彰显传统女性美德 |
二、勇敢而执着:解构传统女性形象 |
三、坚强而脆弱:对于人性真实的回归 |
第三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本质 |
一、从被拯救到追寻自我 |
二、重新阐释“拯救”、“真爱”主题 |
三、两性关系从对立到和谐的嬗变 |
第二节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原因 |
一、外在动因 |
二、内在因素 |
第四章 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的意义 |
第一节 社会意义:女性地位的有效提升 |
一、女权运动的发展 |
二、女性主义文化的价值观的探索 |
第二节 功能意义:公主类型电影的内涵拓展 |
第三节 传承意义:美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载体 |
第四节 文化内涵:美丽面纱下的符号渗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迪士尼动画女主角形象的类别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迪士尼动画中公主形象设计的女性主义观念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女性主义及女性形象演变 |
1.1 女性主义及其发展 |
1.2 女性主义运动对女性形象演变的影响 |
1.2.1 女性主义运动发生前的女性形象 |
1.2.2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与女性形象的演变 |
第二章 公主性格类型 |
2.1 被拯救的第一代公主(1937年至1959年) |
2.2 觉醒的第二代公主(1989年至2009年) |
2.3 超越自我的第三代公主(2010年到2016年) |
第三章 迪士尼动画中公主角色的形象设计 |
3.1 通过静态造型塑造公主角色 |
3.1.1 成熟真实到幼龄卡通的脸部结构 |
3.1.2 逐渐淡化女性特征的形体 |
3.1.3 性感化的服饰 |
3.2 通过动态造型塑造公主角色 |
3.2.1 古灵精怪的表情 |
3.2.2 夸张幽默的身体语言 |
第四章 迪士尼公主形象其他塑造方式 |
4.1 通过小搭档(Sidekicks)塑造公主角色 |
4.2 通过男性角色塑造公主角色 |
第五章 女性主义思潮对迪士尼公主形象设计的影响 |
5.1 多元化形象的趋势 |
5.2 “缺陷”元素的设计 |
5.3 女性力量的变化 |
5.4 更加创新开阔的设计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轮的学术评价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9)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审美追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引进版图画书行业快速发展 |
1.1.2 引进版图画书在国际上具有较高认可度 |
1.1.3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教育功能与艺术功能相结合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拓宽审美价值角度下对引进版图画书的理论研究 |
1.2.2 为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提供借鉴 |
1.3 文献综述 |
1.3.1 引进版图画书的研究现状 |
1.3.2 审美追求的研究现状 |
1.3.3 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创新点 |
2 图画书的概念 |
2.1 图画书的定义 |
2.2 图画书的两种媒介 |
2.2.1 图画书的两种媒介的关系 |
2.2.2 图画的叙事性 |
3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概况 |
3.1 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获奖书系 |
3.2 南怡岛国际儿童插图奖获奖书系 |
3.3 世界知名插画师作品 |
4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中图画的审美追求 |
4.1 技法表达的多样性 |
4.2 色彩的对比统一 |
4.2.1 统一色奠定基调 |
4.2.2 对比色烘托主题 |
4.3 东西方艺术风格的运用 |
4.3.1 东方艺术风格蕴含意趣 |
4.3.2 西方艺术风格激发幻想 |
5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中文字的审美追求 |
5.1 文字精炼简短 |
5.2 文字排列形式多变 |
6 意象世界构建中教育功能突出 |
6.1 意象化的叙事培养儿童想象力 |
6.2 意象化的人物形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 |
6.3 意象化的主题启发儿童思考 |
6.4 图画书映射儿童的心理成长变化 |
6.5 编辑注重儿童审美教育的培养 |
7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审美追求影响及启发 |
7.1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审美追求影响 |
7.2 对我国原创图画书的启发 |
7.2.1 促进图画书内容的创新 |
7.2.2 推进图画书表现形式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基本信息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社会工作实习生在孤残儿童沙盘游戏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沙盘游戏及其发展 |
二、沙盘游戏在孤残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
三、沙盘游戏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研究 |
四、沙盘治疗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的收集 |
第二章 服务过程 |
第一节 准备工作 |
一、资料收集 |
二、了解沙盘游戏模式 |
第二节 建立关系 |
一、松松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二、然然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三、莲莲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四、彩彩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五、威威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六、欢欢的第一次沙盘游戏 |
七、小结 |
第三节 沙盘游戏过程 |
一、第二次沙盘游戏:抗逆力评估 |
二、第三次沙盘游戏:情绪释放 |
三、第四次沙盘游戏:巩固信念,探索自我 |
四、第五次沙盘游戏:通过沙游讲故事 |
第四节 结案与评估 |
一、结束服务 |
二、评估 |
第三章 社工实习生角色的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引导者角色 |
一、引导案主完成沙盘游戏内容 |
二、引导案主正确理解象征物代表的意义 |
三、引导案主正确理解指导语 |
四、引导案主表达与分享 |
五、总结 |
第二节 陪伴者角色 |
一、陪伴案主完成沙盘游戏 |
二、为案主提供自由而受保护的空间 |
三、与案主共同成长 |
四、总结 |
第三节 观察者角色 |
一、观察案主呈现的问题 |
二、观察案主的变化 |
三、观察案主的成长 |
四、记录 |
五、总结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时间限制 |
三、研究者 |
参考文献 |
附录 项目任务书 |
致谢 |
四、由《白雪公主》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发挥联想和想象[J]. 吴怡,黄厚江. 新作文, 2021(Z4)
- [2]张曙光诗歌互文性研究[D]. 刘永雍.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郭丁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4]悬丝的艺术——关于《白雪公主的简历》[J]. 李晁. 书城, 2020(11)
- [5]搬过来,搬过去[J]. 郭姜燕,徐甜. 少年文艺(上旬版), 2020(11)
- [6]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迪士尼动画电影女主角形象嬗变及意义研究[D]. 杨旻悦. 扬州大学, 2020(05)
- [8]迪士尼动画中公主形象设计的女性主义观念变迁研究[D]. 王远重. 深圳大学, 2020(10)
- [9]山东教育出版社引进版图画书的审美追求研究[D]. 栾雪梅.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社会工作实习生在孤残儿童沙盘游戏中的角色研究[D]. 边彦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