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展教学论批判——以非主流教育思想为例

俄罗斯发展教学论批判——以非主流教育思想为例

一、对俄罗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批评——非主流教育思想的个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枝叶[1](2020)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文中研究说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自1978年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刊载国内俄苏文学评论的研究成果,对国外有关俄苏文学的学术动态也长期保持关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考察《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俄苏文学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摘取其中有关俄苏文学评论的文献,以时间为主线进行梳理,深入探究国内俄苏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对杂志中有关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设置进行分析,追踪相关栏目的创设和演变过程,总结期刊栏目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内在联系。第一章以1978年至2019年《外国文学研究》中刊载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俄苏文学研究历程进行总体评介。首先筛选出《外国文学研究》创刊以来刊载的所有关于俄苏文学研究的文章,然后对样本进行数据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对俄苏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初步考察。经过统计和分析,样本反映出的俄苏文学研究发展情况与国内总体研究发展进程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俄苏文学评论的整体水平.我国俄苏文学研究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国内整体环境的影响,俄苏文学研究发展缓慢;到8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迎来新的起点,对俄苏文学的研究更加历史、客观,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也不断深入;90年代,苏联解体对中俄文学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数量有所下降,但在质量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有关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突出,包括巴赫金理论在内的文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第二章以样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学界对此类作家作品关注度的变化以及具体研究成果进行历时性考察。从《外国文学研究》上已刊载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来看,研究热度较高的作家有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高尔基等。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国内研究述评等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的侧重点往往不尽相同.本章将对样本中高频出现的作家进行重点分析,通过梳理1978年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上刊载过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各作家研究的总体脉络,进一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俄苏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以来设置的俄苏文学专题栏目为研究对象,对栏目的创设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最早设立的有关俄苏文学研究的专题栏目是在1979年第4期,题为“‘苏联当代文学是禁区吗?’笔谈”,此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还相继增设了多种类型的俄苏文学研究专题栏目,如俄苏作家纪念专栏和俄苏文学作品研究专栏,其中俄苏文学作品研究专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被打造成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特色栏目。结语部分整体回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对中俄学术研究做出的贡献。从1978年至今,国内的俄苏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也始终坚持对俄苏文学保持关注。由于该刊在具体文章的选取上,能够准确把握学术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在对杂志上刊载的俄苏文学研究文献进行整体研究时,能够发现这些学术成果与国内俄苏文学研究的关注热点高度契合。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不断调整办刊策略,确立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力求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致力于“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与此同时,杂志更加注重中俄学术的对话,多次主办学术研讨会,还打造了俄苏文学研究的特色栏目,在促进中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龙[2](2019)在《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者形象是新中国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国家形象的表征。歌颂和塑造劳动者成为新中国艺术家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下同)主题创作中的劳动者为对象,采用形式分析、图像学、叙事学和艺术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劳动者绘画创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形式构成手法、主题表达和政治功用等,探讨新中国劳动者、劳动模范塑造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塑造劳动者的社会审美观念;最后从劳动者绘画创作追溯了劳动者主题所产生的历史变化,讨论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本研究所遵循的基本技术路线为:从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提取出关于劳动者主题的绘画,探讨艺术家表现劳动者作品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及其绘画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内容、所承载的政治意义,探寻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劳动者形象与主题之间的表达关系。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劳动者主题绘画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即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前提下,艺术家依据国民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期盼与想象、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限制下所展开的革命性叙事,是为新中国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提供的文化创作工程。因此,它具有区别于新中国其它历史时期的劳动者形象特色的绘画艺术语言。具体研究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描述了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作品中劳动者形象建构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生产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它是新中国在特定政治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形式等都服从和服务于新时代内容的需要,同时还受到了政治权力、生产体制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阐述了新中国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主题与社会、权力、制度等之间的隐喻关系;其次,将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劳动者相关的构图、形式等要素进行分类,即大致可以分为向心式、丛生式、丰碑式、呼应式和点景式等五种基本的构成类型,描述这五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手法所分别承担的叙事功能和形象展示;再次,探讨了劳动者主题绘画中的现实生活内容,描述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形式构成手法在表达主题时的具体运用。新中国美术中的劳动者形象在主题如阶级斗争、保家卫国、工农业生产、民族团结和劳动竞赛等各方面均采取了相适应的表达方式,描述了劳动者形象在这些主题绘画中的表现;随后,讨论了塑造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了主题创作塑造劳动者群体及其代表——劳动模范两个主体的美感修饰与政治功用,展现了新中国艺术家在改造自身思想的同时,也在技法能力、形式表现和主题选择、审美趣味上自觉追求社会主义的审美意识,传达其绘画主题的创作意图;最后,追溯了劳动者绘画在中西方艺术史中的模式系谱,以及它们在当代劳动者绘画创作的多元表现,分析了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局限性等。通过研究发现,新中国(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实际是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一种具体表现,它以劳动者创作为中心,将阶级意识、国家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观念等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向广大的民众传递,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新中国政权,激起全体劳动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实现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掌控和文艺政策的引领。

谭锐[3](2019)在《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状况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性教学理论作为三大现代教学理论之一,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运用,用最有成效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衔接,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鉴于发展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没有达到预期成效,将发展性教学深入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教育理论家和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首先从发展性教学的内涵、原则及特点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际从社会需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高中生的独特性三个方面论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必要性。其次,笔者结合高中生问卷调查和对高中教师访谈,从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实践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发展性教学运用的成效、不足以及原因。最后结合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于教学的具体要求,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具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色的发展性教学运用对策,即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基础,以研究性教学为支撑,采用动态分组与集体授课结合的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拓宽网络教育教学渠道,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马艳艳[4](2018)在《软实力视野下美国孔子学院项目研究 ——兼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美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孔子学院项目作为中国政府重要的软实力资源,近年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是拥有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论文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软实力视野下孔子学院项目在美国的发展。论文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论述:1.孔子学院项目与中国软实力有何关系;2.孔子学院项目为什么能够在美国迅速发展;3.孔子学院项目在美国发展受阻的原因何在;4.孔子学院项目在美国的发展前景如何,怎样改进并以此增强中国软实力?论文运用的理论包括国际形象的建构理论与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文化定势”、“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要素”等理论。通过研究美国孔子学院项目的受众的主观性,能够深入了解美国人对孔子学院项目、中国软实力的认知,还可以为增强孔子学院项目建构者的可塑性提供有效建议;孔子学院项目在美国发展受阻的原因源于中性意义的“文化定势”在建构者和受众双方的影响下,转化为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文化偏见”;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要素理论”,从动机、知识以及技能三方面阐述孔子学院建构者的行为方向,为孔子学院项目提供建议和对策。论文评估美国孔子学院项目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开启意义重大的开端;推广过程困难重重、任重道远;在公共外交传播、修复、重塑三种功能中,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方面成效较为明显,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有时成为中美不同政治体制、文化冲突、紧张的中美关系的交锋点,目前尚未具备修复、重塑功能。论文建议:中方在推广孔子学院项目时,宜在中国政府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下,以谦虚、谨慎、坦诚的低姿运行;将孔子学院项目当作中美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而非单向输出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舞台;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尊重美方的文化和需求,带着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双向互动,寻找中美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再从发展初期的“早期失误”中以及全球其他类似机构的运行中吸取经验教训。孔子学院项目应该努力成为中美对话、交流、合作并实现共赢的良好平台。

郑晓坤[5](2017)在《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文中研究指明十七大以来,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2012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重大政策,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选择“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题目,旨在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梳理和反思,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构想。本研究借助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教育统计年鉴、各高校师资培养内部资料等,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筑本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早期的曲折发展,到文革期间的断裂,寻求复兴和稳步发展的进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如何从早期发展的困窘状况,发展到形成了一些师资培养经验,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开始了初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揭示了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分别从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变迁,课程设置的发展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发展趋向。第三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本章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教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召开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蕴、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培养、培训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设和实施。本文同时选取了2所部属和2所省属院校为案例,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进行反思,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以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镜鉴,分析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资格准入制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并以美国N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总结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改革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第五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建构。本章具体分析和详细阐述了我国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从移植走向本土化,吸收与自我发展的结合,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本土化生长,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新构想:文化觉醒和关怀是中国特教育师资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是重点,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趋势,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是基本手段,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从个体“他主——自主”建构是重要方式。

谭晓玲[6](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罗君丽[7](2017)在《罗纳德·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罗纳德·科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术贡献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基于史学研究视角,综合使用文献法、历史语境法、调查访谈法、案例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等,力图刻画出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实证观点。作者重点论述了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发展演进和科学哲学基础等四个主题,并在四个附录中探讨了科斯的教育背景、心智结构、职业经历、科斯研究马歇尔的缘起、奈特影响科斯的方式等背景知识。论文正文的第一部分包括五章内容,通过研究科斯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方法论问题所发表的言论以及他的具体研究实践,试图归纳出一套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科斯方法论体系。包括四个主要论题:①表达科斯方法论立场的主要方法论术语:真实世界和黑板经济学。依据科斯所处的知识背景和科斯本人的着述,文章说明了科斯方法论的两个主要术语"真实世界"和"黑板经济学"的出处、内涵和定义,以及科斯使用这两个主要术语的目的和所表达的方法论立场,同时考察了科斯的方法论立场与其具体研究实践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文章揭示出:科斯使用的"真实世界"术语与古典哲学里的"真实世界"的内涵截然不同。古典哲学的"真实世界"是理念的世界、理想的世界、本体的世界等,而科斯所使用的"真实世界"是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科斯意义的真实世界有如下经验特征:普通人所生活的俗世世界,存在着企业、法律、合约、政府等多样的具体制度,人与人之间通过制度发生联系,交易成本为正。与这个真实世界对应的是经济学家所构建的理想世界、假想世界、思维世界、零交易成本世界等。"黑板经济学"是科斯在60年代创造的一个术语,最早用以表示以边际成本定价原理为核心的一系列脱离实际的政策模型分析,以表明经济学家面对经济政策制定问题时由于采取了一种漠视真实世界的分析进路,从而造成经济学家失灵。而后,科斯不断扩展黑板经济学概念,以涵盖主流经济学那种虽然逻辑完美但应用于实践是无效的经济学理论。同时科斯提出以比较制度研究替代黑板经济学的研究进路。论文还发掘了科斯早年纯技术分析文章中基本假设的现实主义立场,以及科斯本人把科斯定理视为通往真实世界的垫脚石的真实初衷,从而说明科斯不存在方法论立场与研究实践不一致的问题。②经济学性质。文章结合经济思想史上有关经济学性质的不同定义和科斯着述中对经济学性质的理解,来说明科斯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的科学属性等经济学"元"问题的观点。文章认为,科斯关于经济学的实质主义定义为一门研究真实世界中决定生产的各个具体制度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学问。在这个制度结构中,企业、市场和法律(以及政府)作为铁三角支撑着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企业、市场与法律以及其他制度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并非只是市场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还有各个组织之间的组织成本的比较。从这个经济学定义中,可以看出,科斯的研究重点,不是人的目的与资源使用方式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围绕利益而发生的各种交易关系;不是有关财富分配的消费、需要和效用问题,而是有关财富增长的生产、供给和成本问题。文章还总结了科斯关于经济学科学属性的观点:经济学在发展成一门硬科学的进路上,应该放弃主流经济学努力向物理学靠拢的物理嫉妒倾向,更多地向生物学的发展模式学习;经济学要研究的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不是无生命的喜乐计算器,是社会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有其自然属性,但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属性;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的科学,而经济系统并不是主流经济学所隐含地假设的"正常的经济系统自行运转(The normal economic system works itself)"的封闭的、趋于静态最优的机械系统,而是与生物系统一样的开放、演进的复杂系统,即使是这个系统中的更次级的子系统也都是十分复杂的、相互影响的。③理论研究问题。文章讨论了科斯对经济理论的地位、选择标准、表达方式、基本假设等方法论问题的观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不断强调和突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忽视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甚至有把经济学等同于经济理论研究的倾向。文章认为,科斯始终警醒主流经济学的这种趋势,他不是不重视理论研究,而是认为就经济学的研究意义而言,理论研究只是经济学家认识和理解真实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桥梁,绝不应该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经济学家更应该重视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文章认为,在面对理论选择问题时,科斯是采用库恩的历史主义哲学观,来批驳广为流行的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他认为,无论是对以往经济学家实际选择理论的实证考察,还是对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选择理论的规范分析,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标准都只能是"理解"而不是"预测",从而他以理论选择的"理解学说"反对实证主义的"预测学说",根本不认同弗里德曼的实证进步科学观。对理论的表达方式,科斯反对的是经济学的数学化而不是数学应用于经济学。他认为,数学化会使经济学从业者忽视数学描述真实世界的局限性,误导经济学家对经济系统中不能轻易进行计量的方面视而不见,忽略那些难以用数学形式处理的因素,从而造成"使用统计数据的代价";而且经济学的数学化会误导有数学天份的经济学家沉迷于所谓的"数学娱乐"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符的虚构问题,使经济学会成为是一种脱离真实世界的纯粹数学游戏,从而对解决那些真实世界的问题无济于事。同时,经济学的数学化还会会导致数学被没有数学天份的研究者滥用,使其为了迎合主流而弄虚作假,通过高深的数学模型来装扮空洞的思想。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科斯认为数学表达不适合于当前的经济学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尽管数学的应用使经济理论高度正式化和精确化,但只有在经济学研究已经揭示结果的推理本身具有明显数学性质时,才适合全面使用数学来构建理论。而经济学的目前发展阶段,还没有到充分认识那些影响经济系统绩效的真实因素,根本还没有达到需要使用数学来处理高深问题的阶段。文章还探究了科斯倡导理论假设真实性的根本原因和可操作手段。文章认为,科斯所倡导的假设的真实性,是要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都要反映真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即理论的基础要能通过真实性检验。因为理论的推理过程只是逻辑,是对假设所确定的事物的因果机制的推导,若必要的假设不真实,则推理必然得出不真实的结论,从而不利于理解之后在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很难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政策建议或者经济决策。但科斯所要求的假设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并非要求所有的假设都完全真实。主流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将不需要假设真实性的理由扩大化,直到几乎完全忽视真实,采纳假设与真实脱离的观点,进而赋予完全不关照真实世界的假设以合法性。文章还总结了科斯所认为的真实性假设的特征和获取途径,以及他以经验法则——需求定理和竞争法则替代理性效用最大化公设的做法。④经验研究问题。文章综合科斯的经济研究实践、方法论言论和书信、手稿等资料,归纳出科斯所强调的经验研究的涵义、特征和具体方法、技巧和步骤。科斯认为,经验性研究是经济理论的建立前提、创新基础以及检验依据。但科斯所指的经验研究并非是或不仅仅是应用现代计量方法分析数据。在科斯看来,由于经济事实不仅有数量特征,也有很多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非数量特征;不仅发生在当前,也发生在过去。因此,经验研究不仅包括现代计量意义上的量化经验研究,也包括非主流的质性经验研究;不仅有注重于当前实地考察的经验研究,还有关注过去的历史性经验研究。就科斯本人而言,他更为注重范围广泛的非数量性经验研究,包括实地访谈、历史和商业记录考察、法律判例和合同实践分析等等。文章从他的主要经验研究实践和他有关经验研究的方法论言论,总结出他所主张的经验研究具有以常识为出发点、以案例研究为主要手段、注重细节研究和比较制度研究等特征。文章还以翔实的原始资料和科斯的研究文本,揭示了科斯本人进行英国生猪产业计量分析和费雪-通用案例研究的过程,总结出科斯从事数量性经验研究和非数量性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论文的第二部分包括三章内容,论述了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过程。由于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演化的重要特征是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推进自己的方法论思考,因此本部分以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为标题,分上中下三部分,涉及琼·罗宾逊夫人、米尔顿·弗里德曼、莱昂内尔·罗宾斯、以加里·贝克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以及乔治·施蒂格勒等伟大经济学家。科斯与上述经济学家进行争论的主题分别为:与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学假设标准之争,与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之争;与罗宾斯的经济学性质之争,与经济学帝国主义者的经济学与相邻学科之争;与乔治·施蒂格勒的经验研究之争等。文章还通过科斯在不同时期的发表文本和未发表文本,揭示了科斯与罗宾斯关于经济学性质这一重大理论分歧被掩盖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明科斯与以罗宾斯经济学定义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重大分歧。论文的第三部分探究了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渊源,重点论述了亚当·斯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诺德·普兰特和弗兰克·奈特等经济学家对科斯看待经济学和经济问题的方式的启发和重大影响。论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了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基础。文章认为,科斯可能在40年代后期受到证伪主义的某种影响,但从50年代末与库恩相识以来,开始自觉地与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进路保持了某种一致性。当代科学哲学的波普尔证伪主义和库恩历史主义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科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方法体系。本文附录对前四部分所涉及到的科斯的教育背景、心智结构、职业经历等给予了详述,并对科斯研究马歇尔的缘起、奈特影响科斯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和小心的验证。

程小玲[8](2016)在《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文中认为公共外交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理解的自觉努力,是进行国家营销的系统性规划。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国际传播,传播能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公共外交与媒体国家影响力塑造,正发生强烈互动与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明显存在短板,对外传播明显“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明显,国际舆论环境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身兼官方和民间背景的天然优势,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正在通过外宣、外交、外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不断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本论文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西方媒体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首先,论文对公共外交、主流媒体及国际传播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阐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在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可以灵活、深入地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效影响外国受众,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其次,论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对外报道稀少、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无存在感的封闭期;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开拓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国家为主导的全面布局、促进主流媒体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升级期。其中,笔者重点以新华社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通讯社,在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渠道,以及议程设置的框架、组织机制、受众定位。并对其特有的国际传播历史沿革、外宣报道平台流变、媒体外交活动开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华社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主流媒体,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缩影。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论文分析了我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主要优势、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此外,论文还对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积极借鉴的内容。最后,在综合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针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出包括制定总体战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国际化叙事能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曾慧[9](2015)在《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一门桥梁学科,涉及药物繁多,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学习《药理学》的效果一般,我们吧案例教学法深度融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还原临床真实病例以及用药护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用药指导和用药护理能力。

柳士军[10](2015)在《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朗费罗,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集大成者之一,戏剧家、翻译家、旅行作家,新英格兰文学的翘楚,是“世界文学”与彼时新兴的美国本土文学联结的枢纽。朗费罗的诗尚道崇德,辞畅意达、韵律优美,乐湛民心,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界所传习的首批西方资源之一。本文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中审视探究朗费罗诗歌的踪迹及其(在美国)境内外的影响流布,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效用。论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回顾了本选题中西研究现状的同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意义等。第一章阐述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与他的民族文学观、世界文学观。朗费罗“以诗论诗”,遍历诗歌创作论的各个侧面,为美国诗学建构贡献自己个性化的尝试。朗费罗的方法与目标形成了文体回环的意趣,既秉承了欧洲文化诗学的传统也具有中国诗论的言路。其次,笔者讨论朗费罗的诗歌艺术,它涵盖了朗费罗诗歌的文体、意象、风格、技巧等;再次,本章还讨论了朗费罗诗歌理论中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观,他提出“文学民族化,但是世界化更好”的观点超越其时代与文化语境,具有前瞻性。第二章聚焦于朗费罗诗歌创作与欧洲文学的渊源。欧洲文学是朗费罗诗歌理论与创作成熟的宏阔背景。笔者主要讨论了古罗马的贺拉斯、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以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对朗费罗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阐释朗费罗诗歌经典化及其在美国的影响。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美国文学史家对朗费罗的完美书写积极推动朗费罗的声誉在美国的流布。在世界文学视野下研究朗费罗,朗费罗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其后又成为美国后继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狄金森、惠特曼、弗罗斯特、海明威、福克纳、薇拉·凯瑟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朗费罗诗歌传统的熏染。第四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中国的影响,主要研究郭沫若、赵萝蕤、胡适、穆旦等对朗费罗诗歌的译介。论文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有很强大的外源性,世界文学共同体中不同的“他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必要的镜像,中国文学也以自己的审美先行结构主动选择、撷取世界文学的因子,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第五章探讨朗费罗与中国文学的双向形塑。笔者讨论了朗费罗诗歌创作中的中国题材以及他对中国的乌托邦想象。朗费罗的形象建构是通过中国文学史家、作家、翻译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他的“君子”形象契合中国儒家思想的内涵。论文以吴宓对朗费罗《伊凡吉琳》作品中形象的改编为个案研究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完成对朗费罗诗歌的形象塑造。第六章研究朗费罗诗歌在新世纪世界文学接受史中的地位涨落与未来的展望。论文从世界文学的视野探析了“矮化朗费罗之战”去经典化因由,寻找不同时期朗费罗接受效果变迁的源流。当下的世界诗坛依然需要借鉴朗费罗诗歌传统,构建多元而可持续的文学图景,从而引导当代诗歌在创新的焦虑与守成的持重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论文结语指出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后续研究设想。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有:1.朗费罗汲取欧洲文学、亚洲文学的精髓,体现一种新理性精神:尊重他者、兼容并包、开放实践、确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究朗费罗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共生与互动关系,有助于为中国文学从边缘文学走进主流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2.从世界文学新建构的学术史背景出发,论文发现正是朗费罗文学世界性因素使他走出美国,走向世界。他的双向建构既包含对世界性因素互文性吸收,也包含了朗费罗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馈。朗费罗是世界文学时间轴上的重要节点,既是先前世界的结果,又是随后世界的原因。3.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朗费罗,这位美国作家的形象必然产生“同情”的效果:既是一位友好的美国绅士也兼具中国文化品质的君子。4.当下的世界诗坛需要朗费罗诗歌传统来校验诗歌的创新的方向。写作在根本上是为世界守成。世界文学敬奉普遍的人性,只有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的作品才能获得世界文学的声誉。朗费罗诗学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形式在21世纪测绘与构建新的世界文学图景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特征点”之一。

二、对俄罗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批评——非主流教育思想的个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俄罗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批评——非主流教育思想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文学期刊与文学研究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 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研究历程
    第一节 1978-1989年《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评介
        一、70年代末期对俄苏文学的评介概况
        二、80年代俄苏文学评论的新趋势
        三、特殊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文学故事
    第二节 1990-1999年《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评论
        一、苏联解体对90年代俄苏文学评论的影响
        二、90年代对俄苏文学的评论概况
        三、逐步深化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第三节 2000年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研究
        一、不断深化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二、中国视角下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三、巴赫金理论研究的繁荣
第二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节 19世纪俄苏作家研究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二、屠格涅夫研究
        三、普希金研究
    第二节 过渡期俄苏作家研究
        一、列夫·托尔斯泰研究
        二、高尔基研究
        三、契诃夫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俄苏作家研究
        一、马雅可夫斯基研究
        二、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俄苏文学评论的栏目设置分析
    第一节 早期的俄苏文学研究专题栏目
        一、俄苏作家纪念类栏目
        二、笔谈、会议纪实与综述类栏目
    第二节 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命名与变化
        一、栏目初创时期的命名
        二、栏目名称的变化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一、俄苏文论研究
        二、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
        三、对话俄罗斯文学的变迁与对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范围与创新点
    二、主要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新中国劳动者主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1.1 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1.2 表达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1.3 受艺术生产的体制所限
    1.4 接受创作方法的指导
    1.5 创作者身份的多元化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形式应用
    2.1 向心式:突出主要人物
    2.2 丛生式:集群力量的存在
    2.3 丰碑式:理想精神的展示
    2.4 呼应式:构建内部和谐
    2.5 点景式:次要信息的传达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现实生活内容
    3.1 对阶级斗争主题的表达
    3.2 对保家卫国主题的表达
    3.3 对生产劳动主题的表达
    3.4 对民族团结主题的表达
    3.5 对劳动竞赛主题的表达
    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意识形态塑造
    4.1 劳动模范的突出表达
    4.2 劳动群体的意志塑造
    4.3 劳动生活的美感修饰
    4.4 形式美学的政治功用
    小结
第五章 劳动者绘画谱系追溯与当代反思
    5.1 中外美术史中的劳动者绘画
    5.2 当代劳动者绘画的多元表现
    5.3 新中国劳动者绘画的历史局限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3)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状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研究方法
二、发展性教学理论概述
    (一)发展性教学的内涵
        1.发展性教学的定义
        2.发展性教学的原则
        3.发展性教学的特点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性
        1.顺应社会和人的需求发展
        2.为中学德育的主阵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3.有利于帮助高中生成为独特的发展中的人
    (三)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2.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三、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状况
    (一)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成效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2.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关注学生现实需要
        3.教学评价“以学论教”的新标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的不足之处
        1.班级授课模式制约学生发展
        2.忽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3.发展性教学评价未能真正落实
    (三)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不足的原因
        1.教学理念忽视学科特色和学生一般性发展的联系
        2.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
        3.教学评价观念转变困难
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深入运用发展性教学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性教学在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的再体现
        1.体现主体性,实施有学科特色的发展性教学
        2.以研究性教学促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倡导发展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班级授课到动态分组
        4.加强情感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联系
    (二)坚持发展性教学在实践活动的再运用
        1.倡导合作性学习,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2.注重学生体验,实现被动体验转变为主动体验
        3.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热情
        4.开展网络课程,扩展网络教育空间
    (三)在教学评价中深刻体现发展性教学的要求
        1.提倡发展性评价原则,兼顾“教”与“学”
        2.评价模式关注学生一般性发展,凸显学科育人特色
        3.注重动态过程,完善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软实力视野下美国孔子学院项目研究 ——兼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一、中国软实力研究综述
        二、孔子学院论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全文结构的安排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孔子学院与中国软实力
    第一节 孔子学院与中国软实力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 孔子学院对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意义
第二章 孔子学院在美国的现状
    第一节 孔子学院在美国各州的分布况
    第二节 纽约州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影响力
    第三节 加州孔子学院的现状及影响力
    第四节 孔子学院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三章 美国孔子学院的成就与争议
    第一节 《美国之音》对孔子学院的报道分析
    第二节 《纽约时报》对孔子学院的报道分析
    第三节 美国孔子学院多重角色的评估
    第四节 美国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质疑和批评所基于的事实
第四章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受阻的原因解析
    第一节 “文化定势”和“文化偏见”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基于理论剖析美国孔子学院发展受阻的原因
第五章 孔子学院与类似机构的比较
    第一节 各国类似孔子学院的机构简介
    第二节 歌德学院对孔子学院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和平队与孔子学院的比较研究
第六章 评估孔子学院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
    第一节 中国软实力事业在美国的前景
    第二节 评估孔子学院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作用
第七章 孔子学院在美国发展的建议和对策解析
    第一节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分析
    第二节 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结语
附录
    附录1 孔子学院在美国各州的分布情况
    附录2 近年有关美国孔子学院的争议和批评事件
参考文献

(5)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师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三、研究综述
        (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哲学本体论研究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变迁的研究
        (六)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研究
        (七)国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案例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选题上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19 世纪末—1977)
    一、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嚆矢
        (一)晚清以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民国初期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初兴
        (三)民国中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整顿与改革
        (一)民主制度的初创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整顿与提高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师傅带徒弟”和“短期训练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制定
        (一)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政策
        (二)特殊教育师资待遇和聘任政策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从定向型向非定向型转变的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二)从单一到多样化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三、特殊教育师资课程设置的转变
        (一)中等特殊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二)高等特殊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建设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建立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培训的制度与政策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转向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类型的转变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
        (一)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思想素质的提升
        (二)特殊教育师资的多元复合性知识结构
        (三)特殊教育师资的教育理念与良好心理素质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改革
        (一)B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三)L师范大学和C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大专培养模式
        (二)本科培养模式
    五、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转变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
    一、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反思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政策演进历程反思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演进历程反思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课程演进历程反思
    二、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国外借鉴:以美国为例
        (一)明确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
        (三)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的镜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建构
    一、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
        (一)从移植走向本土化
        (二)吸收与自我发展的结合
        (三)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本土化生长
    二、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路径的建构视野
        (一)文化觉醒和关怀是中国特教育师资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是重点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趋势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是基本手段
        (五)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从个体“他主——自主”建构是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罗纳德·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起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难点、创新与不足
2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述评
        2.1.1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2.1.2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术语
        2.1.3 科斯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2.1.4 科斯与其他经济学家或学派的方法论比较
        2.1.5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竞争力
    2.2 国内研究述评
3 科斯的"真实世界"和"黑板经济学
    3.1 "真实世界"的哲学涵义嬗变
        3.1.1 西方古典哲学中的"真实世界"
        3.1.2 尼采对"真实世界"涵义的颠覆
        3.1.3 现象学对"真实世界"研究的搁置
        3.1.4 逻辑实证主义对古典"真实世界"的拒斥
    3.2 科斯意义的"真实世界"
        3.2.1 科斯着述中的"真实世界"
        3.2.2 科斯强调"真实世界"的目的和意义
    3.3 科斯批判的"黑板经济学"
        3.3.1 科斯提出"黑板经济学"的缘起
        3.3.2 "黑板经济学"的涵义拓展
    3.4 黑板经济学的替代进路:比较制度分析
    3.5 科斯的经济学研究实践与方法论立场的一致性问题
        3.5.1 科斯纯技术分析文章的现实主义立场
        3.5.2 科斯定理:通往真实世界的垫脚石
4 科斯论经济学性质
    4.1 科斯对"经济学性质"的理解
    4.2 科斯心目中的经济学研究对象
    4.3 经济学与相邻学科
    4.4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
        4.4.1 经济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的关系进路
        4.4.3 科斯眼中的经济学与生物学
5 科斯论理论研究
    5.1 理论研究的地位
        5.1.1 理论研究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演变
        5.1.2 科斯论经济理论的地位
    5.2 经济理论的评价或选择标准
    5.3 经济理论的表达形式
    5.4 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
        5.4.1 真实性假设的涵义
        5.4.2 真实性假设的特征和获取途径
        5.4.3 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批判
        5.4.4 替代理性效用最大公设的经验法则
6 科斯论经验研究
    6.1 "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6.2 科斯有关经验研究的着述和言论
    6.3 科斯的主要经验研究实践
    6.4 科斯经验研究的主要特征
        6.4.1 以常识为分析起点
        6.4.2 以小样本案例研究为基础
        6.4.3 注重研究案例的细节
7 科斯开展经验研究的具体方法
    7.1 数量性经验研究的技巧和步骤:以英国生猪产业计量分析为例
        7.1.1 确立要验证的理论选题
        7.1.2 收集统计数据加以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7.1.3 到真实世界去考察和访谈
        7.1.4 修正初步结论,形成正式研究成果
        7.1.5 与理论权威的学术争论
        7.1.6 尝试发展出一般化理论
    7.2 非数量性研究的具体步骤:以美国通用-费雪案例研究为例
        7.2.1 把问题意识转化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选题
        7.2.2 实地调研前的准备
        7.2.3 实际调研活动的类型
        7.2.4 收集和甄别有用信息的主要方式
        7.2.5 概念化和理论化
        7.2.6 费雪-通用案例之辩:科斯VS克莱因
        7.2.7 把费雪-通用案例之争升华为经济学方法论
8 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上)
    8.1 科斯VS罗宾逊夫人:基本假设的选择标准之争
        8.1.1 罗宾逊夫人及其方法论小册子
        8.1.2 《企业的性质》与《经济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8.1.3 科斯视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学为黑板经济学的真正原因
    8.2 科斯VS弗里德曼:经济理论的选择标准之争
        8.2.1 弗里德曼写作《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背景和引发的争论
        8.2.2 科斯争论《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缘起
        8.2.3 科斯对《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反驳要点
9 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中)
    9.1 科斯VS莱昂内尔.罗宾斯:经济学性质之争
        9.1.1 科斯经典文献对罗宾斯方法论着述的引用
        9.1.2 科斯其他文献中对罗宾斯方法论着述的引用
        9.1.3 科斯与罗宾斯的真正分歧
    9.2 科斯VS经济学帝国主义者: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之争
        9.2.1 "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概念溯源
        9.2.2 当代经济学帝国主义运动
        9.2.3 科斯与当代经济学帝国主义者的分歧
10 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之争(下)
    10.1 科斯与乔治·施蒂格勒的学术关系
    10.2 科斯与施蒂格勒的经济学方法论分歧
        10.2.1 经验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10.2.2 理性经济人应用于政治分析的适当性
        10.2.3 理论选择的标准
11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渊源
    11.1 科斯与亚当·斯密
        11.1.1 亚当·斯密影响科斯思想的途径
        11.1.2 "看不见的手"理论和交易成本思想
        11.1.3 斯密人性观点对科斯的启发
        11.1.4 斯密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科斯的影响
    11.2 科斯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11.2.1 科斯与马歇尔的学术联系
        11.2.2 科斯对马歇尔方法论的研究和继承
    11.3 科斯与阿诺德·普兰特
        11.3.1 普兰特对科斯学术职业生涯的引导
        11.3.2 普兰特看待经济问题的现实主义角度对科斯的影响
        11.3.3 普兰特的竞争理论对科斯的启发
    11.4 科斯与弗兰克·奈特
        11.4.1 奈特对科斯形成"交易成本"概念的可能启发
        11.4.2 奈特对《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的直接影响
        11.4.3 奈特的人性观点对科斯的影响
12 科斯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基础
    12.1 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2.2 科学哲学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12.2.1 经济学被主流规定为一门实证科学
        12.2.2 经济学方法论成为独立学科
    12.3 科斯与科学哲学的学术联系
        12.3.1 科斯与卡尔·波普尔
        12.3.2 科斯与托马斯·库恩
    12.4 库恩科学哲学对科斯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的启发
        12.4.1 以历史和经验为基础的经济学方法论
        12.4.2 社会共同体性质的经济学研究活动
        12.4.3 科学发展动态演化论下的理解学说
        12.4.4 经济学常规科学阶段的解谜活动
        12.4.5 经济学危机期间的范式竞争
        12.4.6 经济学革命或范式变迁的困难
    12.5 科斯与库恩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可能冲突
参考文献
附录1 科斯的教育背景和心智结构
附录2 科斯的职业经历
附录3 科斯研究马歇尔的缘起:一种推测
附录4 奈特对科斯思想的影响:科斯VS张五常之辩
后记

(8)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系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研究
        1.2.4 关于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个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2.1 公共外交
        2.1.1 公共外交的内涵
        2.1.2 公共外交的特点
    2.2 主流媒体及其国际传播力
        2.2.1 主流媒体的界定及标准
        2.2.2 国际传播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3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2.3.1 主流媒体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
        2.3.2 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3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浓厚
        3.1.2 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向中国说明世界
    3.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状考察
        3.2.1 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3.2.2 报道时效性、自采率和转发率大幅提升
        3.2.3 新媒体传播强势发展
4 案例: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剖析
    4.1 新华社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信源和渠道
        4.2.1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源
        4.2.2 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渠道建设
    4.3 新华社的“主动推送”和效果分析
        4.3.1 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
        4.3.2 从“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4.3.3 跨越“接近性”原则的国际障碍
    4.4 新华社在媒介外交活动中的效果分析
        4.4.1 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4.4.2 与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国际平台资源嫁接
        4.4.3 拓展对外合作机制:与世界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4.4.4 新华社国际传播成效分析
5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5.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国际传播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
        5.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他塑”为主
        5.1.3 话语体系在中外融通上存在差距
    5.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问题造成的原因
        5.2.1 观念方面:现代传播意识不强
        5.2.2 报道能力方面: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
        5.2.3 管理方面: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传播要求
        5.2.4 人才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6 公共外加视野下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及其启示
    6.1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
        6.1.1 西方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地位
        6.1.2 案例:“美国之音”等在国际传播力构建中的表现
    6.2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启示
        6.2.1 重视媒体专业化和精英智囊作用
        6.2.2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规划
        6.2.3 进一步加强传播平台建设
7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正确理解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价值和意义
    7.2 提高国际化叙事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7.3 加强公共外交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
    7.4 提升议程设置力与争取话语权
    7.5 注重统筹规划与传播实效,加强课题研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朗费罗诗学中的世界文学观
    第一节“以诗论诗”的诗歌批评特色
    第二节 秉承欧美传统的诗歌艺术通论
    第三节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想概览
    结语
第二章 欧洲文学对朗费罗诗歌影响
    第一节 欧洲文学与朗费罗诗歌整体创作简论
    第二节 德国歌德世界文学观与翻译观的浸淫
    第三节 古罗马贺拉斯、意大利但丁思想的陶铸
    第四节 英国莎士比亚、狄更斯的潜移默化
    结语
第三章 美国文学对朗费罗诗歌的传承
    第一节 美国文学史中朗费罗的形象建构
    第二节 惠特曼诗歌的内蕴与朗费罗的精神向度
    第三节 狄金森、弗罗斯特与朗费罗诗歌的接受
    第四节 海明威、福克纳与朗费罗诗歌的文本关联
    结语
第四章 朗费罗在现当代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朗费罗诗选》在中国的翻译
    第二节 赵萝蕤与《哈伊瓦撒之歌》的流布
    第三节 胡适、郭沫若与朗费罗诗歌的秉承
    第四节 穆旦:朗费罗是不该“忘记的文学遗产”
    结语
第五章 中国文学与朗费罗的双向形塑
    第一节 朗费罗诗歌创作中的中国题材
    第二节 中国文学中朗费罗形象的建构
    第三节 伊凡吉琳的形象在中国的嬗变
    结语
第六章 朗费罗与新世纪的世界文学
    第一节“矮化朗费罗之战”的新阐释
    第二节 朗费罗批评之批评
    第三节 朗费罗与21世纪世界诗坛的畅想
    结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持项目、发表论文与学术活动
后记

四、对俄罗斯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批评——非主流教育思想的个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D]. 刘枝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劳动者主题绘画研究[D]. 肖龙. 上海大学, 2019(03)
  • [3]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运用状况与对策研究[D]. 谭锐. 湖北大学, 2019(05)
  • [4]软实力视野下美国孔子学院项目研究 ——兼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分析[D]. 马艳艳. 厦门大学, 2018(06)
  • [5]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D]. 郑晓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6]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7]罗纳德·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起源与发展[D]. 罗君丽. 浙江大学, 2017(08)
  • [8]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D]. 程小玲. 武汉大学, 2016(01)
  • [9]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曾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9)
  • [10]世界文学视域中的朗费罗诗歌研究[D]. 柳士军. 苏州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俄罗斯发展教学论批判——以非主流教育思想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