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音乐课中综合训练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胡梦姣[1](2021)在《基于研学旅行的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真姊[2](2021)在《安塞腰鼓从民间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安塞腰鼓是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集舞蹈、武术、民歌、打击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较高的教学训练价值和研究价值。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神州第一鼓”。它主要流传于陕北地区,尤以延安市安塞区最为典型,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基础,成为了安塞地区的文化名片之一,因此,安塞区素有“腰鼓之乡”的称号。本文以安塞腰鼓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元素教学法等进行深入探究,以身体实践作为验证,向相关民间艺人、艺术工作者进行学习与交流,旨在对其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收集、梳理和提炼。在教学组合的编排上,笔者以元素提炼法为切入点,以教材编创的传统理念为核心,通过舞蹈专业化教学实践,力图使安塞腰鼓由“民间——课堂——舞台”的过程中保留其核心动律及表演韵味,且在不失其原始风格特点以及民间文化涵义的基础上完成规范化和系统性的基础性训练组合、风格性训练组合、综合表演性训练组合的创编。如此,既可将安塞腰鼓的教材进行相应的构建,并将其融入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中,又可发挥其文化价值,传承腰鼓艺术魅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
余丹纯[3](2019)在《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反思和新解读的研究 ——以深圳市Y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朱丹[4](2019)在《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对音乐教育日益重视,在下发政策的层层推进下将音乐教育推向了“春天”,同时让人们对音乐素质“评什么、考什么”、“怎么评、怎么考”的困惑也逐渐走向澄明之境。本文将梳理新课改以来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脉络发展,整体框架包括绪论、理论基础、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过渡完善阶段、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深化实施阶段以及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反思与建议等6个章节。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选题时限及基本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个部分为理论基础。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演进,如同沾染厚厚的一层“理论的河泥”的历史长河,在不停地奔流,歌德曾说过:“理论本身对它自己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本文将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音乐审美教育、综合艺术课程观等角度阐释音乐素质考评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三个部分为音乐素质考评演进的三个阶段的时间纵线,按“先立、后破、再深化”的逻辑演进思维,再通过对每个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牵引下的“评什么”、“怎么评”的第一个层面,以及“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影响下的“考什么”、“怎么考”的第二个层面的深入分析,两线两面纵横交错而成,全面梳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理念到实践、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逻辑演进路线。第一个阶段是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初步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这10年里,音乐课程评价首先乘着“改革”的东风进行了改革。同时,先前“应试教育”的考试与评价制度已不再适用“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吁求也亟待解决。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新型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它是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考评发展的背景与契机。“综合素质评价”下级维度“审美与表现”是有关艺术的考评,这也是首次将与艺术有关的评价镶嵌到考试制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2003年《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对所有的必修课程进行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再仅仅只是注重文理课程的学业考试,也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实验等列入到高中学业水平的考查项目。在新课程进程的十年里,音乐课程评价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基本处于“新理念、旧方法”的状态,而有关学生音乐素质的考试与评价制度,也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此时对音乐素质的考评仅仅只是处于“立意”的阶段,还在政策理念的把握之中,在中小学实施与实践中还尚缺“火候”。第二个阶段是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完善时期。新课程改革十年年来的反思与审视、实施表明新课程改革的前十年是“穿新鞋、走老路”,国家政策的理念并未落实到实践上。我国在2010年国家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关键时间节点,颁布了第一个十年教育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为纲要)。随即,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结合新课改前十年的经验,于2011年修订了《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11版课标》,《11版课标》有关音乐课程评价最大的修订则是更加的突出“学生评价”。国家在2004年提出了“体育艺术2+1”项目,直至2010年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教育部提出将“体育、艺术2+1项目”的测评结果列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中,丰富了综合素质评价艺术素质考评内容。此阶段的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处于“破意”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深化实施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及“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我国2017年发布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要素》。2017年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修订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关于音乐考试制度方面,音乐素质考评得到了质的提升。《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提出,填补了我国有关艺术素质评价制度的空白,标志着国家对艺术学科考评的意识已经从宏观层面转向实质性的行为指导,随之各省也都在推进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第四个部分则是推进愿景,笔者就当下音乐素质考评进入中高考体系的争鸣进行辩证的分析,并提出对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发展的建议。
屈怀凯[5](2018)在《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文中认为孙继南是我国当代为人敬仰的着名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其对黎锦晖、李叔同、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等专题的苦心耕耘,或颠覆学界认知,或有筚路蓝缕之功,均取得了极高成就。在音乐教育实践上,亦是涉及了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各种教育领域。他淡泊名利、谦逊低调的处世之风,向来也被学界同仁引为标榜。本文以文献分析为基础。对于研究对象的音乐生平,主要结合其学术生平、教育生平,整体疏理,文献分析的同时亦借鉴部分“口述”史料;对于其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口述”史料、网络资源;对于研究对象的音乐史学研究的研究,则进一步结合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哲学(美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方法。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孙继南音乐生平疏史,借鉴“纪事本末体”的写作方式,史论结合,将其一生分为虔心求学、音乐教育、潜心治史三个阶段。第二章为孙继南音乐教育贡献研究,在对其教育实践作出简单疏理后,继而对其教育贡献进行了归纳。第三章为孙继南音乐史学研究之研究,分别对其音乐教育、黎锦晖、李叔同等专题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缘起、研究路径、代表成果、学术评价等层面展开全面、细致的分析、思考。第四章为孙继南治史观研究及思考,在梳理其学术观念的基础上,对其所持之史学理念作了一定的拓展性思考。文章结语点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及大量相关音乐教育专题史料的研究,确立了孙继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的奠基人地位;其在黎锦晖和李叔同乐歌专题研究方面所产出的大量成果,使其成为两个专题的首席学者;其音乐教育实践及思考,为推动山东音乐师范教育体系完善及音乐史学研究在全国师范系统的专业化等层面,均做出了积极成功的探索。并通过前文分析、思考、感悟,结合“重写音乐史”论辩,对“历史细节”的重要性作了一定阐发。
周凡[6](2018)在《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与教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普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以及“终身体育”的提出,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武术基础课程是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武术教材教法是实施武术基础课程的重要依据,是完成武术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武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武术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学科教材教法、体育学科教材教法、体育本科武术教材教法、江西省体育本科武术教材教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对江西省10所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教法的情况进行研究,并基于文献综述及调查实情对武术基础课教法进行了改革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1、武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青少年武术教育等都是及其重要的,江西省体育院校学生的武术知识、能力及水平直接决定江西省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武术知识、能力及水平。2、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表明,从教材教法角度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进行研究的文献极少。3、教材研究综述表明:我国学者主要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教材自身的发展为依据对我国体育教材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而相关武术教材的研究较少。4、教法研究综述表明:我国体育教法在逐步完善,但基本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围绕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游戏法等展开,基本定型于此;武术教法也如此,从过去到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武术教学中采用的仍然是“师授生学”的模式,教学基本沿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方式进行,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很少被运用。5、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基本选用的是蔡仲林、周之华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武术》,具体武术教学内容则以武术基本功、长拳和太极拳为主,武术教学内容呈现简单化趋势。6、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武术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的讲解、示范、领做等为主,多年来基本都没有变化。7、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对武术的兴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学习效果自评方面都具有显着性差异。教学方法改革后,实验组学生对习武的兴趣程度显着提高,对改革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显着增强,对习武自评效果显着提升;实验组有80%的学生认为武术课堂氛围变好,学生课后都有进行武术练习,有90%的学生更加喜欢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近七成的学生认为其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提升,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其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得到了提高。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对武术的兴趣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学习效果自评、课后练习次数、对课堂氛围的评价都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形神拳技术成绩及教学组织能力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学生形神拳的演练水平、动作质量及教学组织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方面都比对照组要强。
包耘赫[7](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代翠翠[8](2018)在《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刘正维是武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我国着名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他不仅创作过很多音乐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而且还出版和发表了很多学术论着,阐释出许多新论断,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他几十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为我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人才。本文主要从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三色论”剖析、学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客观评价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深入探究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和学术贡献之后,笔者认为其传统音乐理论紧握中国传统音乐话语权、以音乐形态研究为核心、关注音乐研究体系化建设,最终达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
陈冲[9](2016)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的综合实践研究 ——以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课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奥尔夫、柯达伊两大在世界各地颇有影响的音乐教学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分析有关的资料、对比、论证以及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实情,系统的比较分析如何将它们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地完善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之中提升自身的素养以及专业水平,使得音乐教育得以发挥自身的真正价值。论文的研究核心为五大章节,其一为绪论,针对研究的具体背景、价值、目的以及方法等基本要素开展简单的探讨。其二为文献综述,以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为研究起点,分别论述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状况;其三为奥尔夫和柯达伊教学法的综合实践分析,在奥尔夫和柯达伊理论的概述下,针对两大教学理念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其四为恩施实验小学的教学现状分析,通过两大教学理念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对比分析,证明在我国推广两大教学法的必要性。
荀洪梅[10](2013)在《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教育部2000年提出艺术课程以来,从新课程的制定到教材的编写,从课程的推广到课程的实施,历经困难曲折,艺术课程已走过了13年的时间。正如新事物一定要经历曲折反复一样,艺术课程率先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它需要用宽容的态度、广阔的胸襟去支持和鼓励它,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前进,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本文通过对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部分实施艺术课程地区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教研员,以及对退出实验地区的部分教师、教研员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目前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艺术课程实施的进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艺术课程,突出艺术课程的优势,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论文共由七部分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这里面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路径、研究意义。在研究现状中主要从国内、国外及港台两个维度阐述研究现状。在国内角度对艺术课程标准及教学的研究,对艺术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对艺术课程改革探讨的相关研究,质疑艺术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研究进行阐述;在国外及港台角度阐述了国外艺术教育的综合性特征研究,国外艺术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特征研究,台湾地区艺术与人文课程,香港地区艺术综合课程,港台地区艺术综合课程特征。最后对于本课题研究给予理论基础的构建,给出架构并做出阐述。第二章艺术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本部分首先探寻了艺术课程的哲学理论依据,从三个视角揭示艺术教育的价值意义及必要性。其次,介绍了艺术课程理念解析,其中包括后现代主义的综合性课程观念,以及艺术课程的综合化的理念。第三章研究设计与方法。首先,介绍了研究方法的确立。其次,介绍了研究对象的选取。再次,对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信度、效度的检测过程,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更清晰的展示出本研究的历程。第四章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关于艺术课程实施背景,有关研究者从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进行了阐述。同时笔者对于艺术课程标准的特征做了分析;同样还对艺术课程实施中教材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为艺术课程实施寻找到了理论根源。第五章艺术课程实施现状及分析。作为论文研究的核心重点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当前艺术课程的实施状况做出论述。关于校长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分析,分别调查了校长对艺术课程及实施的认同状况,校长对艺术课程实施的执行状况。关于教师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分述为教师的观念状况、教师的素质状况、教师的教学行为状况。关于学生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分述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认同状况、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投入情况、艺术课程实施在学生身上的价值体现。关于艺术课程教材状况分述为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编写内容和教材呈现形式。关于艺术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状况分述为艺术课程实施的政策制度保障状况,艺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状况,艺术课程实施的其他资源保障状况。第六章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本部分着重从校长、教师和实施保障的角度探寻原因。校长在艺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校长角色发挥不佳,校长对艺术课程及其实施认知不足,校长对艺术课程及其实施的执行力不够。教师在艺术课程实施中呈现出专业素养欠缺,其中包括教师对艺术课程及其实施的认知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艺术课程实施的要求,教师的艺术能力综合性不强。艺术课程实施的保障不力方面,包括艺术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完善,艺术课程实施缺乏规划,艺术课程实施管理不严,艺术课程实施资源配备不足。第七章结论与建议。根据艺术课程实施的状况和对于实施困难的因素分析笔者尝试从四个维度给出总结性观点:第一是作为艺术课程起点的课程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次,艺术课程专任教师培养的途径及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完善;再次作为艺术课程实施的外部条件没有给予充分的配合与支持,而最终导致艺术课程实施困难重重,举步为艰。针对上述结论,笔者尝试从四个大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包括:一、完善艺术课程体系,提高艺术课程的可行性。细化为加强对艺术课程体系合理化的研究,加强对艺术课程实施可行性的研究,加强对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二、为艺术课程的实施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细化为建立健全艺术课程师资的培养机制,加强和完善艺术课程教师的职后培训,对艺术课程教师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专项培训。三、实现校长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校长应成为艺术课程实施的引领者,校长应成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协调者,校长应成为艺术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四、强化艺术课程实施管理机制细化为合理规划,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机制。严格管理,优化课程实施的资源配置。概括讲,本课题从问题引出开始分化处理,研究相关文献和课程理论,查找问题,明确现状并探寻问题症结,找寻解决方案借以为相应问题解决开启先路。
二、试谈音乐课中综合训练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音乐课中综合训练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安塞腰鼓从民间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 安塞腰鼓概述 |
2.1 安塞腰鼓文化背景 |
2.2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 |
2.3 安塞腰鼓的传承现状 |
3 从民间到课堂:安塞腰鼓组合构思与实践 |
3.1 田野采风是动作元素提炼的基础 |
3.1.1 十二要素的运用 |
3.1.2 六劲的运用 |
3.2 课堂教学组合分类 |
3.2.1 基础性训练组合 |
3.2.2 风格性训练组合 |
3.2.3 综合表演性训练组合 |
4 安塞腰鼓组合教学实践与思考 |
4.1 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田野调查图像选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国家政策的指引 |
二、恰逢时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时限、对象的说明及基本概念界定与解读 |
一、研究时限、对象的说明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发展、演进研究 |
二、关于中小学生音乐考试与评价的研究 |
三、关于音乐教育及课程标准的发展、演进研究 |
四、关于考试制度的发展、演进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简述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新课程评价改革理念的渗透 |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 |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渗透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 |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简述 |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评价观对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影响 |
第四节 音乐教育审美观 |
一、音乐教育与审美 |
二、音乐素质考评之“评美” |
第五节 综合艺术课程观 |
一、综合艺术课程观简述 |
二、音乐素质考评之“综合艺术评价” |
第二章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初步发展阶段(2001—2010) |
第一节 背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 |
一、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转向 |
二、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吁求 |
第二节 音乐课程评价改革影响下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特点 |
一、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 |
二、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内容从单一到多样化 |
第三节 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在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初步建立 |
一、形同虚设:综合素质评价之审美与表现 |
二、政策理念: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查 |
三、创新之举:音乐列入高考内容-以山东省为例 |
第四节 学生音乐素质考评10年整体实施情况 |
一、学生音乐素质评价——“新理念、旧方法” |
二、音乐考试与评价制度——“雷声大、雨点小” |
第三章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过渡完善阶段(2010—2014) |
第一节 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 |
第二节 两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的比较 |
一、评价建议之“变” |
二、评价建议之“不变” |
第三节 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在“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取得的进步 |
一、“体育、艺术2+1”测评结果列入综合素质评价 |
二、华丽退幕:音乐退出山东省高考内容 |
第四章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深化实施阶段(2014—) |
第一节 背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新招考的启动 |
第二节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特点 |
一、学生音乐素质考评以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 |
二、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内容更加清晰、全面 |
三、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方式更具体、可操作性强 |
四、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结果与运用更合理、实际 |
第三节 音乐素质考评在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开始全面实施 |
一、艺术素质测评范式 |
二、中学音乐学业水平考查 |
三、综合素质评价之艺术素养 |
四、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走向澄明之境 |
第五章 推进愿景: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推进:争鸣与辩证 |
一、对“艺术素质进中高考”的争鸣 |
二、对“艺术进中高考”的辩证 |
三、“艺术进中高考”实施的辩证 |
第二节 愿景:对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发展的建议 |
一、落实日常性学生音乐素质考评 |
二、完善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试与评价制度 |
三、借鉴国外的经验——以美国的MCAs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与作者附言 |
附录 |
硕士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一、主持的课题 |
二、参与的课题 |
三、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5)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孙继南音乐生平疏史 |
第一节 虔心求学阶段(1928—1954) |
一、蒙于乐亦爱于乐 |
二、投考“山师”遇伯乐 |
三、得荐“上音”勤补缺 |
第二节 音乐教育阶段(1955—1984) |
一、进修返校传乐学 |
二、“艺专”时期始发文 |
三、调入“山师”兴乐教 |
四、为兴乐教勤作歌 |
五、高师乐史“讲习班” |
六、高师“学会”任会长 |
第三节 潜心治史阶段(1985—2016) |
一、重回“山艺”建师范 |
二、《名曲欣赏》得出版 |
三、“弘学”研究踏征程 |
四、求其本真撰《黎评》 |
五、尽职尽责通《简编》 |
六、为传乐教编《纪年》 |
七、诚为“乐史有传人” |
八、云归佛土足此生 |
小结 |
第二章 孙继南音乐教育贡献研究 |
第一节 音乐师范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社会本位”结合“学生本位” |
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
三、“疏”而勿“堵”的引导教育 |
第二节 开拓创新编写音乐教材 |
一、音乐史教材编写及评价 |
二、《中外名曲欣赏》分析及评价 |
第三节 音乐普及与乐教传承 |
一、以身为范的个人要求 |
二、乐在普及的教育归旨 |
三、走出区域的教育格局 |
小结 |
第三章 孙继南音乐史学研究之研究 |
第一节 音乐教育研究之研究 |
一、《纪年》缘起 |
二、《纪年》版本比较 |
三、《纪年》学术评价 |
第二节 黎锦晖专题研究 |
一、黎锦晖研究缘起 |
二、进化的批评 |
三、《黎评》与《黎派》比较分析 |
四、学术评价 |
第三节 李叔同专题研究 |
一、李叔同研究缘起 |
二、渐至精细的研究路径 |
三、重要研究成果 |
四、学术评价 |
第四节 其他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孙继南治史观研究及思考 |
第一节 学术观念形成 |
第二节 学术理念认知 |
一、“史学只是史料学” |
二、决断于“一手史料” |
三、以“史家生命”治史 |
四、书写“人文音乐史” |
第三节 学术方法缕析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孙继南年谱 |
附录2 孙继南各研究专题学术成果年表 |
附录3 孙继南研究文章年表 |
附录4-1《纪年》“初版”1840-1949时限,修订与增补情况表 |
附录4-2《纪年》“初版”与“增订本”1840-1989修订、增补情况表 |
附录4-3《纪年》“增订本”与“新版”修订、增补情况表 |
附录5-1《黎评》与《黎派》结构编排对照图 |
附录5-2《黎派》主要丰富内容 |
附录5-3《黎派》主要历史场景的内容精确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与教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教材研究综述 |
2.1.1 我国学科教材研究综述 |
2.1.2 我国体育学科教材研究综述 |
2.1.3 我国体育本科武术教材研究综述 |
2.1.4 江西省本科院校武术教材研究综述 |
2.2 教法研究综述 |
2.2.1 我国学科教法研究综述 |
2.2.2 我国体育学科教法研究综述 |
2.2.3 我国体育本科武术教法研究综述 |
2.2.4 江西省本科院校武术教法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与教法研究 |
4.1 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研究 |
4.2 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法研究 |
4.3 武术教法改革的实证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
一、普通期刊 |
二、核心期刊 |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
第二节 《交响》时期 |
一、更名与复刊 |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
一、西安鼓乐 |
二、敦煌乐谱研究 |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
致谢 |
(8)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刘正维的音乐人生经历 |
第一节 童年多元音乐启蒙 |
一、民间音乐滋养 |
二、教会学校里学会五线谱 |
三、救亡歌曲、进步歌曲、流行歌曲的传唱 |
第二节 音专专业音乐学习 |
一、中原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分配文工团工作 |
二、入中南音专作曲系,系统学习音乐知识 |
第三节 留校教授戏曲音乐 |
一、不断修改教材,补充新知 |
二、关心戏曲音乐人才培养,开办专修班 |
第四节 涉足多个音乐领域 |
一、音乐创作 |
二、传统音乐理论 |
第二章 刘正维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
第一节 研究重心——戏曲音乐 |
一、戏曲声腔史 |
二、戏曲声腔分类 |
三、戏曲音乐创作 |
第二节 研究核心——音乐形态学 |
一、黄翔鹏首提“音乐形态学”一词 |
二、刘正维的民族音乐形态学学科建设 |
第三节 研究亮点——音乐史学 |
一、明代文艺复兴——为16世纪明代音乐发声 |
二、三起三伏——对中国音乐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 |
第三章 刘正维的“三色论”剖析 |
第一节 “三色论”的形成过程 |
一、萌发阶段——“徵羽”两大终止群体 |
二、过渡阶段——“四度三音列” |
三、形成阶段——“三色论” |
四、成熟阶段——中西音乐的“三足鼎”理论 |
第二节 “三色论”的独特性 |
一、“三色论”将“民族音乐色彩”具体化 |
二、“三音列”的“色彩”特征与分布版图 |
第三节 “三色论”的现实意义 |
一、传统音乐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 |
二、传统音乐写作的重要参照之一 |
第四章 刘正维传统音乐理论的学术价值 |
一、紧握中国传统音乐话语权 |
二、将音乐形态研究进行到底 |
三、关注音乐研究体系化建设 |
四、将学科建设定为终极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着述与创作作品一览表 |
附录2 未发表歌曲乐谱节选(20首) |
附录3 图片 |
附录4 “戏曲音乐科”设想 |
附录5 刘正维年谱 |
致谢 |
(9)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的综合实践研究 ——以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比较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奥尔夫教学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专着 |
2.1.2 期刊文献 |
2.1.3 硕博论文 |
2.2 柯达伊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2.1 专着 |
2.2.2 期刊文献 |
2.2.3 硕博论文 |
2.3 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
第3章 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
3.1 奥尔夫教学法 |
3.1.1 教育理念 |
3.1.2 基本原则 |
3.1.3 主要内容 |
3.2 柯达伊教学法 |
3.2.1 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
3.2.2 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工具 |
3.3 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在实践中的综合分析 |
3.3.1 歌唱教学方面 |
3.3.2 欣赏教学方面 |
第4章 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在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考察 |
4.1 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
4.2 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在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
4.3 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运用前后的对比分析 |
4.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4.3.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现状 |
(一)概念界定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及港台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路径 |
六、研究意义 |
(一)推动艺术课程改革的进程 |
(二)为艺术课程的全面推广与实施提出建议 |
(三)完善教材建设 |
第二章 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 |
一、艺术教育的哲学探源 |
(一)艺术教育的逻辑起点——审美生活 |
(二)艺术教育的认知过程——主客互融 |
(三)艺术教育的实践终点——人文精神 |
二、艺术课程的理念解析 |
(一)后现代主义的综合课程理念 |
(二)艺术课程综合化理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采用文献法研究艺术课程的文本材料 |
(二)采用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课程实施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 |
三、资料搜集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
(一)录音的转换整理 |
(二)资料的编码 |
(三)资料分析 |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第四章 艺术课程实施背景 |
一、艺术课程改革背景分析 |
(一)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
二、艺术课程标准特点分析 |
(一)重视艺术学科间融合 |
(二)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
(三)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发展 |
(四)活动建议体现了艺术通感的培养 |
三、艺术课程实施中的教材状况分析 |
(一)教材的理念特征 |
(二)教材内容的特征 |
(三)教材的呈现形式特征 |
第五章 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 |
一、校长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 |
(一)校长对艺术课程的认同状况 |
(二)校长对艺术课程实施的执行状况 |
二、教师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 |
(一)教师对艺术课程的认同状况 |
(二)教师的观念状况 |
(三)教师的素质状况 |
(四)教师教学行为状况 |
三、学生在艺术课程实施中的状况 |
(一)学生对艺术课程的认同态度 |
(二)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投入情况 |
(三)艺术课程实施在学生身上的价值体现 |
四、课程实施中的保障因素状况 |
(一)艺术课程实施的政策制度保障状况 |
(二)艺术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状况 |
(三)艺术课程实施的其他资源保障状况 |
第六章 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校长的角色发挥不佳 |
(一)校长对艺术课程及其实施的认知不足 |
(二)校长对艺术课程实施的执行力不够 |
二、教师专业素养欠缺 |
(一)教师对艺术课程及其实施的认知不足 |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艺术课程实施的要求 |
(三)教师的艺术能力综合性不强 |
三、艺术课程实施运行机制不健全 |
(一)艺术课程实施的保障不完善 |
(二)艺术课程实施规划不合理 |
(三)课程实施组织管理乏力 |
四、艺术课程实施资源配备不足 |
(一)保障艺术课程实施的硬件设备缺乏 |
(二)辅助艺术课程实施的配套资源匮乏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艺术课程设计有待完善 |
(二)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 |
(三)艺术课程保障机制不健全 |
二、建议 |
(一)完善艺术课程体系,提高艺术课程的可行性 |
(二)为艺术课程的实施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 |
(三)实现艺术课程实施中校长的角色定位 |
(四)强化艺术课程实施管理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试谈音乐课中综合训练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研学旅行的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胡梦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安塞腰鼓从民间到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王真姊.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反思和新解读的研究 ——以深圳市Y小学为例[D]. 余丹纯. 深圳大学, 2019
- [4]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考评演进研究[D]. 朱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诚为传承乐教 终成治史名家 ——音乐史学家、教育家孙继南研究[D]. 屈怀凯. 山东艺术学院, 2018(01)
- [6]江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基础课教材与教法研究[D]. 周凡.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7]《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 [8]刘正维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D]. 代翠翠.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的综合实践研究 ——以恩施市实验小学音乐课堂为例[D]. 陈冲.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
- [10]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 荀洪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