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梓先,徐峰,马滢,李盛,王晓辉,曹雪,薛莲[1](2021)在《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文中指出根据符合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基准排水量要求的某石油炼制企业的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工程设置和实际运行数据,文章以酸性水汽提处理、电脱盐废水预处理、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废水处理等炼油企业点源废水分质处理工艺,全厂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和循环利用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石油炼制主要产排废水分质处理与循环利用的工程实践对炼油企业节水减排的贡献。
李静[2](2020)在《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化工厂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对化工厂外排污水进行处理及回用是节水降耗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以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雨排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新建的废水处理设施所使用的处理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指标,并对其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对COD、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700m3/h雨排废水预处理装置,主要由格栅井、调节池、高效澄清池、臭氧强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V型滤池、清水池、污泥处理系统和臭氧制备系统等九个单元组成。该装置主要采用混凝、絮凝、沉淀、物理过滤法去除悬浮物、胶体有机物,采用化学氧化法和生化降解法等降解水中的COD、氨氮等杂质。700m3/h雨排废水预处理装置对化肥厂雨排废水各类污染物处理效果良好,COD、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经处理后均能达到外排标准。装置各类药剂及电耗、能耗均能达到设计指标。装置的运行数据能为公司其他厂区雨排系统改造提供实践经验,为公司新建废水处理装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杨建[3](2019)在《泉州石化含盐污水处理工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泉州石化污水处理场是由含油和含盐污水处理两个系统组成。含盐系统主要针对常减压装置电脱盐、原油罐区、循环水排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回用至除盐水站或循环水场。本文试图通过对预处理系统比对,以及二级生化处理、深度处理+超滤、反渗透系统运行效果的统计,对该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整个系统工艺分析结果表明:较好的预处理效果是二级生化系统运行稳定的基本保障;深度处理部分的"臭氧氧化+BAF"是污水深度处理的关键环节。
高青军[4](2020)在《兰州石化公司工业污水排污口西迁对黄河兰州段影响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石油化工企业外排工业污水具有排放水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等显着特点,且大多含有石油类、硫、酚、氰、硝基物、芳烃及砷、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其入河排放位置的设置或迁建,可能影响下游地表水体环境质量和水资源使用功能,影响水生生物、鱼类等水生生态系统,严重时影响下游区域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兰州石化公司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毗邻黄河且位于黄河兰州段城市上游,地理位置敏感。自建厂伊始,其工业污水通过全长27公里的市政油污干管在兰州市下游排放,为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自2014年开始兰州石化公司工业污水排放口向兰州市上游西迁至小金沟处。工业污水的上游排放对企业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及时开展工业污水排污口西迁后对下游黄河兰州段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分析评估十分必要。本论文研究以兰州石化公司小金沟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项目为依托,选取排污口迁建前后所在兰州黄河段为研究对象,建立水质影响模型,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对企业环保和环境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1)通过搜集资料、现场监测和调查,对兰州石化公司近年来工业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获得了黄河兰州段纳污水域的河道水文数据、水环境现状、纳污能力及重要的水资源保护目标、环境敏感区域等。经调查,小金沟入黄排污口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COD、氨氮、石油类排放总量分别为1079万m3/a、588.87t/a、37.31t/a、14.63t/a。黄河兰州段水质近10年来总体呈好转趋势,年均水质类别由ⅢⅣ类转变为ⅡⅢ类。2)运用MIKE一维、二维水质模式,分析、预测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工业污水对兰州黄河段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在企业正常工况和黄河上游Ⅲ类限值来水且枯水期条件下,石油类、挥发酚、总氮在排污口下游10km以上形成超标污染带,COD在排污口下游形成长125m宽20m的超标污染带;氨氮在排污口下游形成长1130m宽165m的超标污染带;BOD5在排污口下游形成长1130m宽150m的超标污染带;总磷在排污口下游形成长520m宽40m的超标污染带;事故状态下石油类超标最为严重,可影响排污口下游至什川吊桥断面水域全部超V类水质标准。3)研究分析了排污口西迁对排污河段内重要第三方、环境敏感目标及水生生态的影响。兰州石化公司工业污水生物毒性为轻度毒性,结合水生生物调查现状,工业污水入河后未对黄河水体造成明显影响;重要第三方位于小金沟入河排污口上游,排污口迁建亦不会对其有负面影响。4)结合企业现有环境管理体系及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提出了工业污水排污口迁建后的改进措施和建议,针对排污口所在河道制定了围困-回收组合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7个关键应急管控断面。
朱炜[5](2019)在《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精对苯二甲酸(PTA)是化纤的重要基础原料,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中水回用工艺可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节约运行成本,在PTA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论文设计了以超滤-反渗透双膜法为核心的中水回用工艺用于PTA的实际生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所述。根据石化企业生产的给排水状况和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设计和搭建了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水回用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污泥脱水单元、UF超滤单元、满足生产冷却循环水质要求的RO单元和满足生产工艺回用水质要求的RO单元等五个单元,给出了每个处理单元的基本参数和设备选型。超滤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可为反渗透膜提供良好的保护。论文选取了三种不同截留膜孔径的超滤膜进行测试,考察了三种膜对PTA废水中COD、浊度、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经对比,截留孔径为0.08μm的超滤膜对COD的去除率大于30%,对浊度的去除率大于99%,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测试了不同运行压力下该膜的分离性能,获得最佳操作压力为-0.02MPa,随后研究了次氯酸钠浓度、pH、温度等操作条件对清洗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优清洗条件为:清洗剂pH为11-12,温度为30℃左右,次氯酸钠浓度约为2000ppm,浸泡时间为90min。反渗透膜的主要功能为去除重金属离子。分别研究了三种具有相近参数的反渗透膜在标准氯化钠溶液和模拟原水溶液下的性能指标,G公司反渗透膜性能稳定,对盐的截留率为98%以上。考察了反渗透通量和脱盐率等指标随进水压力和进水温度的变化规律,获得反渗透的最佳运行压力为0.8MPa,最佳进水温度为25℃。对所设计中水回用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获得了工艺运行中各单元的运行性能以及进出水水质状况,运行效果表明:经超滤-反渗透双膜系统处理后的产水COD小于5mg/L,SS低于10mg/L,反渗透膜对重金属离子有明显的去除作用,产水重金属浓度小于0.01mg/L,硬度低于1.5mg/L,达到了回用的水质标准,能满足生产工艺用水和循环用水的要求。本论文所设计的600m3/h处理能力的中水回用工艺每年可节约成本418万元,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程仁振[6](2019)在《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文中指出炼油废水的不达标排放不仅会造成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升高,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水生态安全甚至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将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是减轻水体污染、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保护环境及响应民意,炼油废水排放标准也不断提高,废水处理提标改造和零排放也成为众多炼油企业废水处理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当前深度处理工艺多存在工艺冗长、占地面积广、回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难以应对当前厂区用地紧张,深度处理设备预留地有限等局面。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的耦合集成化废水深度处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极其深远意义。对废水水质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发现,炼油废水中含有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类、硫化物和胺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其中烷烃类、醚类及炔烃类污染物,可生物降解;而烯烃类、芳香类、硫酸酯及胺类化合物难生物降解,成为深度处理的焦点。基于此,试验考察了陶瓷膜分离、强化混凝、高级氧化和高效吸附等水处理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效能:(1)陶瓷膜过滤对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达90%以上,出水浊度在0.2 NTU左右;(2)芬顿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表现出较高的COD去除率,芬顿氧化在pH值为4.1,亚铁投加量为1.2 mmol/L,双氧水投加量为1.8 mmol/L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高达56.4%,活性炭吸附在pH值为7,投加量为4 g/L的条件下,对COD的去除率达75%以上,而且两种方法对具有荧光特性的污染物去除较为彻底,(3)芬顿氧化-活性炭吸附的结合不仅使得最佳活性炭投加量降至1 g/L,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出水水质。基于上述废水处理技术效能研究分析,建立了芬顿氧化-活性炭吸附-陶瓷膜过滤耦合工艺,该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为2 h;耦合工艺中,粉末活性炭直接投加在膜池中,不断优化活性炭浓度和换炭量,维持系统稳定运行。在活性炭浓度为40 g/L、换炭量为4%/d、陶瓷膜初始通量为82 L/(m2·h)的条件下,该耦合工艺体系运行稳定且处理效能较高,出水满足设计出水水质要求。上述耦合工艺中陶瓷膜与直接过滤时相比,表现出较高的膜通量与抗污染性能。直接膜滤时,陶瓷膜的临界通量为60 L/(m2·h),在耦合工艺中提升至82 L/(m2·h);而且,耦合工艺中陶瓷膜表现出较好的抗污染性能,陶瓷膜总阻力(1.2×10122 m-1)相比直接过滤时(5.1×10122 m-1)明显降低,另外,膜表面机械冲刷-清水反洗-NaClO溶液反洗的清洗方式对两种过滤方式中的陶瓷膜均有较好的清洗效果,直接过滤时通量恢复率为90%,耦合工艺中膜通量恢复率达97%以上。本文中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炼油废水中的污染物特性,揭示了耦合工艺中不同水处理技术对炼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规律,以及陶瓷膜抗污染特性、膜清洗行为。研究结果有望为炼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废水厂处理升级改造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刘天禄[7](2019)在《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对象为某大型综合性炼化企业废水处理场的废水,该废水污染物来源多、成分复杂,CODcr、氨氮、油类等浓度变化幅度大,经“隔油-气浮-生化”工艺处理后,排水各项指标已不能满足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要求。针对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工艺(Carrier fluidized biofilm Reactor,CFBR)进行了工业化规模的现场实验,研究了好氧过程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Shortcut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SCND)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强化脱氮机理,对废水中特征污染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Dimethyl Ester,DMT)的生物降解进行了研究,筛选出5株DMT生物降解菌种,构建了优势菌群。设计了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Fixed-bed Membrane Bioreactor,FBMBR),分析了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对废水处理场排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探索部分回用处理场出水的可能性。研究结论如下:(1)CFBR工艺废水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活性污泥法工艺(Actived Sluge technology,AS),生物脱氮效果良好,适用于废水处理场的改造,具有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废水处理场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石油类小于5mg/L、CODcr小于60mg/L、氨氮小于15mg/L。(2)CFBR工艺可以强化SCND作用,同步实现SND作用。系统SCND的NO2--N积累率可以达到80%以上,SND的NOx--N饱和常数为5.33,SND反硝化作用效果明显提高,TN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CFBR工艺最佳运行参数为DO为2.0~3.0mg/L,pH为7.5~8.0,温度为30~35℃,HRT为10~12h,吨废水耗碱量为20g/m3。(3)采用DMT逐量分批驯化方法,筛选分离得到5株DMT高效降解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别为多杀巴斯德氏菌,蜡状芽孢杆菌,为嗜中温甲基杆菌,食酸菌属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菌株DMT降解条件优化实验表明,DMT降解细菌适宜条件为:温度在28℃~36℃之间,pH值为7.5~8.0,菌种投加比例为5%。(4)在HRT为1.25h、气水比为0.5:1、选择填料A的条件下,FBMBR工艺装置出水CODcr小于35mg/L、BOD5小于5mg/L、氨氮小于3mg/L、悬浮物小于5mg/L、浊度小于5 NTU,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工业循环水补水指标要求。(5)FBMBR装置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混合液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混合液的比阻和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可以忽略。装置的结构设计能有效缓解SMP对膜的污染,降低超滤膜的跨膜压差,延长超滤膜的清洗周期与使用寿命。
邱琪[8](2019)在《物化强化A/O生物过滤工艺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十分严峻,面临着用水量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的多重压力。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不仅可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能大量节约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市政污水量大面广、污染程度轻、水质相对好、处理难度低、回收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尚无法满足处理出水直接回用的要求,因此,针对城市市政污水二级出水的资源化回用,研究开发技术先进、高效节能、流程简单、结构紧凑和占地面积小的市政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基于此,本文拟在系统解析典型市政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考察缺氧/好氧(A/O)生物过滤、高级氧化和高效膜分离等生化、物化处理单元技术对二级出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开发市政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关键技术与工艺,以期为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研究发展提供技术参考。A/A/O、氧化沟是目前污水厂的主流工艺,生化处理出水水质明显高于A/O工艺,但三种工艺的二级出水水质存在着较大的共性特征。三种典型工艺二级出水的有机物主要以溶解态赋存,约占75%-85%,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二级出水B/C值均小于0.3,可生化性较差。A/A/O和氧化沟工艺二级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除个别天数外基本达到一级A标准,但是A/O工艺出水总氮和氨氮含量依然很高,水质状况较不稳定。为解决这一问题,选取某A/O工艺二级出水作为后续试验用水。基于前述水质特征分析结果,市政污水二级处理出水的进一步净化应着重解决有机物、营养盐和出水浊度的控制问题。生物过滤技术具备生物氧化、过滤截留和生物絮凝等综合处理能力,可以作为市政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的核心单元。矿渣复合滤料对氨氮和磷都有着较好的吸附性能,适于作为A/O生物滤池滤料来处理污水。采用人工配水+自然挂膜的方式,按照单池好氧挂模,进而缺氧/好氧驯化的启动程序,在两个月内(55d)完成A/O生物过滤系统的挂膜启动工作,对市政污水二级出水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0%和95%以上。在连续运行的典型稳态工况中,A/O生物过滤系统对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氨氮、总氮、总磷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1%、61.9%、96.9%、48.5%、41.03%和90%,出水平均COD、TOC、氨氮、总氮、总磷和浊度分别为23.27mg/L、1.52mg/L、1.49mg/L、12.67mg/L、1.97mg/L和1.3NTU。除总磷外的各项出水指标均优于一级A标准。先后考察了温度、消化液回流比等因素对A/O生物过滤反应器的有机物处理效果,当进水温度由25℃降至5℃时,处理工艺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由63.58%锐减至33.97%,下降了将近30%;而当进水水温为15℃左右时,COD平均去除率还能维持在51.27%左右。温度对A/O生物过滤系统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很大,进水温度从25℃下降至15℃时,氨氮平均去除率从91%下降至83%。不过,即使是在5℃的低温下,该A/O生物过滤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仍然可以达到80%以上,出水氨氮平均浓度为3.37mg/L,远远低于一级A标准的限值。提高混合液回流比,对A/O生物过滤系统的COD、氨氮及总氮去除效果有明显强化作用。混合液回流比从100%上升到200%,COD、氨氮和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约30%、11%和15%。采用A/O生物过滤系统深度处理市政二级出水,可取得良好的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但对磷的去除效果不佳。如果采用合适的强化物化方法,完成对磷的去除,进一步提高市政污水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不仅可确保有机物去除达标,还有望改善反硝化碳源条件,进而提高总氮去除率。为此,又探讨了强化混凝、臭氧氧化、高铁酸盐氧化和平板陶瓷膜过滤等物化方法对市政污水二级出水的处理效果。对比了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铝(PAS)以及聚合硫酸铁(PFS)三种混凝剂,对市政污水二级出水的强化混凝效果。在弱碱性条件(pH=8)下,三种混凝剂可取得最佳有机物去除效果。PFS、PAC和PAS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9.84%、35.25%和35.65%;最佳投量分别为120 mg/L、120mg/L和80 mg/L。臭氧可氧化有机物,在0-10mg/L范围内,臭氧投加量与有机物去除呈线性关系;继续增加臭氧投量,有机物去除率提升缓慢。臭氧对二级出水中UV254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在0-10mg/L范围内,UV254去除率与臭氧投量呈正相关趋势;臭氧氧化可破坏大多数含不饱和双键结构的有机物,改善可生化性。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臭氧氧化对水中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有限。高铁酸钾氧化可以去除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可通过絮凝作用同步去除磷和浊度,还对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无法去除氨氮和总氮。平板陶瓷膜膜清水通量可达到552.9L/m2·h,次临界通量为220 L/m2·h。陶瓷膜对市政污水二级出水浊度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3%-96%。根据前期二级出水水质分析和强化单元试验结果,针对市政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提出了―预氧化-A/O生物过滤-平板陶瓷膜‖组合工艺路线和关键参数。系统连续运行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处理出水水质良好,满足市政杂用水(GB/T18920-2002)和景观环境用水(GB12941-1991)的水质标准要求。
金家龙[9](2019)在《石化含盐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南北分布不均匀,同时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石化行业作为我国化工行业支柱产业之一,由于技术限制导致水回用率不高,石化行业既是耗水大户也是污水排放大户。提倡废水减排、回用、零排放,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高、成分复杂等特点,通常经过一级处理以及二级处理后废水的出水硬度、含盐量等指标难以达到废水排放和回用的标准。本文以某石化企业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产生的浓盐水以及经膜系统深度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水混合而成的高盐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展膜组合工艺中试研究。试验方案在超滤、反渗透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浓水反渗透膜装置,最大限度提高淡水回用率。同时针对反渗透浓水,采用“纳滤+高压反渗透”的工艺进行处理,浓盐水进一步浓缩,降低系统浓盐水排放量,从而降低后续“零排放”蒸发装置的投资及使用成本。本文旨在探究该工艺处理高盐石化废水的运行效果,并提供优化的工艺运行参数,为实际生产积累调试运行经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效混凝沉淀与管式超滤膜装置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工艺,系统出水稳定,出水浊度小于0.1 NTU,浊度去除率大于99.5%,SDI小于1.5,满足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采用抗污染反渗透膜处理含盐量10000 mg/L以上反渗透浓水时,装置脱盐率高于97%,回收率为65%,出水COD 5 mg/L;纳滤处理浓水反渗透装置浓水时,系统回收率为60%,对硫酸根和镁离子去除率达到98%,对钙离子的去除率为70%,基本去除影响高压反渗透膜装置结垢性能的离子,降低高压反渗透污堵的概率。高压反渗透膜装置浓缩纳滤产水运行稳定,脱盐率高于97%,回收率高达70%,浓水排放量少,含盐量达到10%。整套中试装置产出的淡水水质满足HG/T3923-2007《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
周维[10](2019)在《净化厂污水回用系统水质提升工艺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减少,全球水资源的不足和水污染现象的加剧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污水回用技术,将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回用到循环水中,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新鲜水,还能减少外排污水,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污水回用技术已经成为各工业单位节能减排的重点研究方向。天然气净化厂所属污水处理厂SBR等工艺处理后的废水设计流量约为30 m3/h。计划将处理后的污水作为补水进入二次循环水系统,减少补充的新鲜水,实现节能减排。经现有装置处理后,水质指标得到很大改善,大部分指标已经满足污水回用至循环水的控制要求。但由于前端来水(检修废水等)水质波动较大使得污水经过适度处理后有些水质指标仍存在不达标现象,且微生物还需进一步控制,因此目前污水作为循环水补水进入循环水系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与先进的水质稳定技术结合,经深度处理才能进一步解决污水回用循环水系统带来的腐蚀、结垢、生物等问题,深度处理后的污水才能符合生产设备的长期运行要求。本文通过对天然气净化厂现有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制定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艺,对氧化反应杀菌配合多介质过滤器的深度处理工艺和超滤陶瓷过滤膜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两种深度处理工艺的现场实验论证,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均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总磷、总铁、细菌以及悬浮物的含量,都能有效改善回用水水质,使目前回用系统超标的各项指标满足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且适度处理污水进入循环水后水质的变化不会对YS-11的缓蚀阻垢效果产生明显影响。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超滤陶瓷膜技术对污水浊度、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更优于反应器与多介质过滤技术,但两种工艺技术基本都能保证出水浊度在5.00NTU以下,可有效降低污水回用循环水系统后其对循环水杂质、悬浮物的贡献值;且超滤陶瓷膜技术与化学除磷剂联用,可保证出水总磷含量低于0.5mg/L,比反应器与多介质过滤技术更加稳定,实现污水快速高效除磷达标外排或回用。
二、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酸性水汽提处理与回用 |
2 电脱盐废水预处理减排 |
3 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废水处理 |
4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 |
5 污水循环利用、梯级利用 |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7 结束语 |
(2)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2 污水回用的现状 |
1.3 化工污水特点 |
1.3.1 石油化工污水 |
1.3.2 煤化工污水 |
1.3.3 其他化工污水 |
1.4 化工污水处理技术 |
1.4.1 物理处理法 |
1.4.2 化学处理法 |
1.4.3 物理化学处理法 |
1.4.4 生物处理法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2.1 兰州石化概况 |
2.2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三章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 |
3.1 化肥厂雨排废水改造前状况 |
3.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系统改造目标及原则 |
3.2.1 改造目标 |
3.2.2 改造原则 |
3.3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研究 |
3.3.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单元背景概况 |
3.3.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技术方案 |
3.3.3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原理 |
3.3.4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简介 |
3.3.5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详细工艺流程 |
3.4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设备设施 |
3.4.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设备设施明细 |
3.4.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设备设施布置 |
3.5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项目经济效益 |
3.5.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成本估算 |
3.5.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经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雨排运行数据及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
4.1 装置主要工艺指标 |
4.1.1 雨排废水进水及出水指标 |
4.1.2 雨排系统各段中控馏出口指标 |
4.1.3 药剂及能耗指标 |
4.2 废水pH数据分析 |
4.3 废水COD数据分析 |
4.4 废水悬浮物数据分析 |
4.5 污水氨氮数据分析 |
4.6 环保药剂数据分析 |
4.6.1 液体聚合氯化铝物耗分析 |
4.6.2 聚丙烯酰胺物耗分析 |
4.6.3 环保药剂降物耗工艺优化 |
4.6.4 葡萄糖物耗分析 |
4.7 装置能耗数据分析 |
4.7.1 装置电耗分析 |
4.7.2 装置综合能耗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泉州石化含盐污水处理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说明及水质情况 |
(1) 工艺流程及说明 |
(2) 水质、水量情况 |
2.分析方法 |
3. 预处理段 |
(1) 调节罐部分 |
(2) 除油框架部分 |
4. 生化处理段 |
5. 深度处理段 |
6. 回用水处理系统 |
(1) 超滤系统运行情况 |
(2) 反渗透系统运行情况 |
7. 结论 |
(4)兰州石化公司工业污水排污口西迁对黄河兰州段影响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
1.4 论文撰写及工作过程 |
第二章 企业排水及入河排污口设置分析 |
2.1 企业基本情况 |
2.2 企业取用水情况 |
2.3 企业污水产生及处理情况 |
2.4 企业排水系统 |
2.5 污水排放量 |
2.6 排水水质 |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
2.8 小金沟入河排污口设置现状 |
第三章 工业污水排放纳污水域环境特性分析 |
3.1 水功能区划情况 |
3.2 纳污水域取水情况 |
3.3 纳污水域纳污状况 |
3.4 纳污水域水质状况 |
3.5 重要第三方及环境敏感目标 |
第四章 工业污水上游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
4.1 水质影响实测分析 |
4.2 对纳污水域水质影响的MIKE模型分析 |
4.3 对水生态影响分析 |
4.4 对重要第三方及环境敏感目标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入河排污口水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
5.1 企业水环境保护措施 |
5.2 河道应急处置措施对策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概述 |
1.2 PTA制备工艺及废水特点 |
1.2.1 PTA制备工艺简介 |
1.2.2 PTA废水特点 |
1.3 PTA中水回用工艺概况 |
1.3.1 PTA中水回用工艺 |
1.4 膜分离技术及双膜法 |
1.4.1 膜分离技术 |
1.4.2 超滤-反渗透双膜法 |
1.5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 |
2.1 PTA工艺工程设计概况 |
2.1.1 现场给排水状况 |
2.1.2 进出水水质要求 |
2.1.3 设计原则 |
2.2 中水回用工艺分析与比较 |
2.2.1 除盐系统方案选择 |
2.2.2 整体工艺选择 |
2.3 中水回用工艺路线的确定 |
2.3.1 工艺路线确定 |
2.3.2 工艺流程的特点 |
2.3.3 各处理单元主要技术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滤系统工艺优化 |
3.1 前言和实验方法 |
3.1.1 研究目的 |
3.1.2 处理水质要求 |
3.1.3 测试装置介绍 |
3.1.4 测试对象 |
3.1.5 测试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三种超滤膜基本性能 |
3.2.2 三种超滤膜对COD去除性能 |
3.2.3 三种超滤膜对SS去除性能 |
3.2.4 三种超滤膜对浊度去除性能 |
3.2.5 三种超滤膜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性能 |
3.2.6 最佳运行压力 |
3.2.7 膜清洗 |
3.3 超滤系统工艺优化设计 |
3.3.1 膜系统设计 |
3.3.2 膜系统工艺 |
3.3.3 运行方式及仪表设置 |
3.3.4 超滤系统设备规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渗透系统工艺优化 |
4.1 前言和实验方法 |
4.1.1 测试目的和内容 |
4.1.2 处理水质要求 |
4.1.3 测试装置介绍 |
4.1.4 测试对象 |
4.1.5 测试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三种RO膜对标准氯化钠溶液的分离性能 |
4.2.2 三种RO膜对原水的性能 |
4.2.3 不同进水压力对RO膜性能的影响 |
4.2.4 不同进水温度对RO膜性能的影响 |
4.3 反渗透系统工艺优化设计 |
4.3.1 膜系统设计 |
4.3.2 膜系统工艺 |
4.3.3 运行方式及仪表设置 |
4.3.4 反渗透系统设备规格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膜法中水回用工艺试验及运行效益分析 |
5.1 工艺系统运行结果 |
5.1.1 监测方法 |
5.1.2 运行结果 |
5.2 运行效益分析 |
5.2.1 投资成本分析 |
5.2.2 运行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炼油废水性质 |
1.2.1 炼油废水来源 |
1.2.2 炼油废水特点与危害 |
1.2.3 炼油废水排放标准 |
1.2.4 炼油废水回用现状与回用标准 |
1.3 炼油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炼油废水厂常规处理技术与工艺 |
1.3.2 炼油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
1.4.1 陶瓷膜特性 |
1.4.2 陶瓷膜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方案设计 |
2.2 试验材料 |
2.2.1 陶瓷膜 |
2.2.2 混凝剂 |
2.2.3 吸附剂 |
2.2.4 水质分析试验试剂 |
2.2.5 试验仪器 |
2.3 水处理试验方法 |
2.3.1 强化混凝试验方法 |
2.3.2 臭氧氧化试验方法 |
2.3.3 芬顿氧化试验方法 |
2.3.4 吸附试验方法 |
2.3.5 陶瓷膜过滤试验方法 |
2.3.6 臭氧产量及浓度的测定 |
2.3.7 膜表面水接触角值的测定 |
2.4 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
2.4.1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2.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方法 |
2.4.3 三维光谱分析方法 |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三章 试验用水水质分析 |
3.1 试验用水来源 |
3.2 常规指标测定及出水水质指标 |
3.3 炼油废水水质分析 |
3.3.1 紫外全波长扫描分析 |
3.3.2 三维荧光扫描分析 |
3.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陶瓷膜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
4.1 陶瓷膜基本性能 |
4.1.1 清水通量测定 |
4.1.2 陶瓷膜固有阻力测定 |
4.1.3 陶瓷膜亲疏水性测定 |
4.2 陶瓷膜对炼油废水污染物去除效果 |
4.2.1 陶瓷膜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 |
4.2.2 陶瓷膜对浊度去除效果 |
4.3 陶瓷膜处理炼油废水运行效能分析 |
4.3.1 陶瓷膜临界通量测定 |
4.3.2 不同初始通量下膜通量及压力变化 |
4.3.3 陶瓷膜污染阻力分析及模型拟合 |
4.3.4 陶瓷膜清洗参数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
5.1 强化混凝处理效能分析 |
5.1.1 强化混凝反应条件优化 |
5.1.2 混凝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5.2 臭氧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
5.2.1 臭氧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
5.2.2 臭氧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5.3 芬顿氧化处理效能分析 |
5.3.1 芬顿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
5.3.2 芬顿氧化对特征有机物去除效果 |
5.4 高效吸附处理效能分析 |
5.4.1 高效吸附反应条件优化 |
5.4.2 高效吸附对特征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5.5 预处理工艺比较分析及优化组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分析 |
6.1 陶瓷膜耦合工艺系统构建 |
6.2 陶瓷膜耦合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活性炭浓度 |
6.2.2 陶瓷膜运行初始通量 |
6.2.3 换炭量 |
6.3 陶瓷膜耦合工艺处理效果分析 |
6.3.1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 |
6.3.2 陶瓷膜耦合工艺对浊度去除效果 |
6.4 陶瓷膜耦合工艺中膜污染分析 |
6.4.1 耦合工艺中膜污染阻力分析 |
6.4.2 耦合工艺中膜污染模型拟合 |
6.4.3 耦合工艺中膜清洗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和循环利用现状 |
1.2 炼化污水污染和治理技术 |
1.2.1 炼化废水来源及特点 |
1.2.2 炼化废水预处理方法 |
1.2.3 生物法原理 |
1.2.4 常规生物法工艺 |
1.2.5 载体流化床生物膜法 |
1.2.6 膜生物反应器 |
1.2.7 废水回用技术及工程 |
1.3 废水处理场水质及原工艺处理效果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废水特征污染物分析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分析仪器 |
2.1.4 接种污泥 |
2.2 实验方法 |
2.2.1 污染物及分析方法 |
2.2.2 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
2.2.3 活性污泥指标 |
2.2.4 活性污泥镜检指标 |
2.3 计算方法 |
2.3.1 SND率公式 |
2.3.2 NO_2~--N积累率公式 |
2.3.3 SND动力学模型 |
2.3.4 膜过滤阻力 |
第3章 CFBR工艺处理炼化废水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用水及水量测量 |
3.3 生物膜载体选择及特点 |
3.4 实验工艺 |
3.4.1 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
3.4.2 CFBR工艺特点 |
3.4.3 工艺影响因素及要求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生物膜培养 |
3.5.2 短程硝化反硝化实验 |
3.5.3 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 |
3.5.4 稳定运行实验 |
3.5.5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
3.5.6 工艺技术经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及菌群优选 |
4.1 引言 |
4.2 生物难降解污染物研究 |
4.2.1 炼化废水中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
4.2.2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物降解 |
4.3 菌种筛选与混合菌群 |
4.3.1 菌种筛选 |
4.3.2 混合菌群构建 |
4.3.3 混合菌群接种量的配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水回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废水及回用标准 |
5.2.1 实验废水 |
5.2.2 废水回用方向 |
5.2.3 废水回用标准 |
5.3 研究内容 |
5.4 固定床膜生物反应器 |
5.5 生物膜填料 |
5.6 生物膜的培养 |
5.7 运行参数研究 |
5.7.1 运行参数优化 |
5.7.2 稳定运行实验 |
5.7.3 FBMBR各段的作用 |
5.7.4 高浓度废水影响 |
5.8 膜污染研究 |
5.8.1 TMP变化和膜过滤阻力 |
5.8.2 膜污染的成因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物化强化A/O生物过滤工艺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水资源与水环境 |
1.1.2 废水处理及其发展 |
1.1.3 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发展及现状 |
1.2.2 我国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现状 |
1.3 我国市政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民众的环境意识与接受程度 |
1.3.2 社会发展理念与政策保障措施 |
1.3.3 科技创新发展与技术局限性 |
1.4 市政污水深度处理主要工艺与技术 |
1.4.1 强化混凝 |
1.4.2 高效吸附 |
1.4.3 生物过滤 |
1.4.4 化学氧化 |
1.4.5 膜分离 |
1.5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市政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水质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用水 |
2.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3 水质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常规指标特征分析 |
2.3.2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的有机物赋存状态 |
2.3.3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的紫外吸收特征 |
2.3.4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 |
2.3.5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的氮元素分布状况 |
2.3.6 三种工艺二级出水的重金属元素 |
2.4 小结 |
3 A/O生物过滤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用水 |
3.2.2 试验装置 |
3.2.3 试验分析方法 |
3.2.4 试验仪器及试剂 |
3.2.5 滤料性能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滤料性能分析与选择 |
3.3.2 A/O生物过滤系统的挂膜启动 |
3.3.3 A/O生物过滤系统的稳态运行效果 |
3.3.4 影响A/O生物过滤系统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
3.4 小结 |
4 强化物化法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用水与分析方法 |
4.2.2 强化混凝法 |
4.2.3 臭氧氧化法 |
4.2.4 高铁酸钾氧化法 |
4.2.5 平板陶瓷膜过滤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强化混凝的强化处理效果 |
4.3.2 臭氧氧化的强化处理效果 |
4.3.3 高铁酸钾氧化的强化处理效果 |
4.3.4 平板陶瓷膜直接过滤的处理效果 |
4.4 小结 |
5 预氧化-A/O生物过滤-陶瓷膜工艺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 |
5.1 引言 |
5.2 组合工艺单元及运行 |
5.2.1 工艺组成与试验装置 |
5.2.2 试验用水与分析方法 |
5.2.3 工艺系统运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工艺总体运行效果 |
5.3.2 工艺单元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石化含盐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我国石化行业水污染现状 |
1.2 国内外石化废水深度处理现状 |
1.2.1 国内石化废水深度处理现状 |
1.2.2 国外石化废水深度处理现状 |
1.2.3 石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
2.1 试验水样 |
2.1.1 水样来源 |
2.1.2 水质指标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软化除硬系统(高效循环沉淀装置)及设备明细表 |
2.2.3 超滤膜及系统设备明细表 |
2.2.4 反渗透膜 |
2.2.5 纳滤膜 |
2.2.6 浓水反渗透膜 |
2.2.7 高压反渗透膜(DTRO) |
2.2.8 反渗透、浓水反渗透、纳滤、高压反渗透设备明细表 |
2.3 试验流程 |
2.4 分析方法 |
2.5 试验方法 |
2.5.1 软化装置 |
2.5.2 管式超滤装置 |
2.5.3 反渗透、浓水反渗透、纳滤装置 |
2.5.4 高压反渗透装置 |
2.5.5 试验控制系统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循环高效沉淀反应装置 |
3.2 超滤 |
3.3 纳滤 |
3.4 反渗透 |
3.4.1 低含盐量耐污染反渗透膜装置工艺优化试验 |
3.4.2 低含盐量抗污染反渗透膜装置工艺优化试验 |
3.4.3 低含盐量高压反渗透膜装置工艺优化试验 |
3.4.4 低含盐量三种反渗透膜装置处理效果对比 |
3.5 高含盐量反渗透膜运行工艺参数实验 |
3.6 回用水水质 |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净化厂污水回用系统水质提升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净化厂污水处理现状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回用污水系统现状 |
1.3.1 现场工艺情况 |
1.3.2 现场主要装置和药剂 |
1.3.3 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 |
1.3.4 现有装置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污水回用系统工艺改进优化 |
2.1 除磷工艺的优选 |
2.1.1 水体中磷的存在形态 |
2.1.2 除磷方法类型及比较 |
2.1.3 污水除磷试验 |
2.2 对水处理剂缓蚀阻垢效果的影响分析 |
2.2.1 铁离子对水处理剂缓蚀阻垢效果的影响 |
2.2.2 浊度对水处理剂缓蚀阻垢效果的影响 |
2.3 污水中的其他污染物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分析 |
2.4 生物黏泥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分析 |
2.5 锰砂出水直接回用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分析 |
2.6 改进设计 |
第3章 反应器与多介质过滤技术 |
3.1 反应器杀菌原理 |
3.2 多介质过滤器降低水中污染物原理 |
3.3 现场工艺设计 |
3.4 现场试验器具 |
3.5 现场运行注意事项 |
3.5.1 水量控制 |
3.5.2 加药控制 |
3.6 将反应器与多介质过滤技术现场投用 |
3.8 出水总磷的测定 |
3.8.1 总磷的测定方法 |
3.8.2 现场除磷效果 |
3.9 出水总铁的测定 |
3.9.1 出水总铁的测定方法 |
3.9.2 装置出水总铁的含量测定结果 |
3.10 进出口细菌总数对比 |
3.10.1 出水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
3.10.2 进出水细菌总数对比 |
3.11 进出口浊度的对比 |
3.11.1 进出水浊度的测定方法 |
3.11.2 进出水浊度对比 |
3.12 进出口COD的对比 |
3.12.1 进出水COD的测定方法 |
3.12.2 进出水COD的测定结果 |
3.13 进出口pH值的对比 |
3.13.1 进出水pH值的测定方法 |
3.13.2 进出水pH值的测定结果 |
3.1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滤陶瓷过滤膜深度处理工艺 |
4.1 超滤陶瓷过滤膜现场实验方法 |
4.2 超滤陶瓷膜出水总磷数据分析 |
4.2.1 单独采用超滤陶瓷膜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分析 |
4.2.2 陶瓷膜技术与传统化学除磷剂联用效果分析 |
4.2.3 陶瓷膜技术与复合化学除磷剂联用效果分析 |
4.3 超滤陶瓷膜出水总铁数据分析 |
4.4 出水细菌总数数据分析 |
4.4.1 单独采用超滤陶瓷膜对细菌的去除效果分析 |
4.4.2 超滤陶瓷膜与化学杀菌复合对细菌的去除效果分析 |
4.5 陶瓷膜出水COD数据分析 |
4.6 陶瓷膜出水浊度含量数据分析 |
4.7 陶瓷膜出水pH值变化数据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度处理污水进入循环水系统后对循环水现有缓蚀阻垢剂的影响 |
5.1 回用循环水缓蚀阻垢剂选用原理 |
5.1.1 抑制腐蚀原理 |
5.1.2 抑制结垢原理 |
5.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5.3 不同药剂浓度的缓蚀效果 |
5.3.1 缓蚀效果的测定方法 |
5.3.2 缓蚀效果的测定结果 |
5.4 不同药物浓度的阻垢效果 |
5.4.1 阻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
5.4.2 阻碳酸钙垢的测定 |
5.4.3 不同药物浓度的磷酸钙垢效果 |
5.4.4 不同药剂浓度的阻锌垢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经济效益 |
6.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石化企业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实现基准排水量达标的炼油企业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实践[J]. 王梓先,徐峰,马滢,李盛,王晓辉,曹雪,薛莲.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21(06)
- [2]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D]. 李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3]泉州石化含盐污水处理工艺分析[J]. 杨建. 当代化工研究, 2019(07)
- [4]兰州石化公司工业污水排污口西迁对黄河兰州段影响分析及对策[D]. 高青军. 兰州大学, 2020(01)
- [5]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在精对苯二甲酸(PTA)中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D]. 朱炜. 浙江大学, 2019(03)
- [6]陶瓷膜耦合工艺深度处理炼油废水效能研究[D]. 程仁振. 济南大学, 2019(01)
- [7]生物强化载体流化床生物膜处理炼化废水研究[D]. 刘天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物化强化A/O生物过滤工艺处理市政污水二级出水试验研究[D]. 邱琪.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石化含盐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研究[D]. 金家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净化厂污水回用系统水质提升工艺的改进[D]. 周维.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