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杏品种果实发育动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权[1](2021)在《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杏(Prunus armeniaca L.)果实色泽艳丽、营养丰富,是一种广泛栽培的温带落叶果树,新疆具有十分丰富的杏种质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杏的主产区。类胡萝卜素种类的多少及含量的高低均对杏果实的商品性和营养性有较大影响。本研究通过UHPLCMS/MS(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对53份新疆杏种质资源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检测;通过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透射电镜、转录组学、实时荧光定量等技术对‘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2个品种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积累的生理和分子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UHPLC-APCI-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41个新疆栽培杏品种和3个居群的12份野生杏果实进行了类胡萝卜素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成熟果实的果皮和果肉中一共鉴定了13种类胡萝卜素,包括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八氢番茄红素、α-胡萝卜素、紫黄质、γ-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β-阿朴胡萝卜素醛、α-隐黄质、番茄红素、新黄质和β-隐黄质。41个栽培杏品种果实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20.983μg/g FW~320.278μg/g FW,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7.356μg/g FW~176.000μg/g FW和4.970μg/g FW~93.600μg/g FW。12份野生杏果实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为70.120μg/g FW~430.006μg/g FW,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在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34.900μg/g FW~200.600μg/g FW和18.700μg/g FW~232.000μg/g FW。果实颜色为橙色品种,含有较高的类胡萝卜素,而果实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品种,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新疆杏果实中主要的类胡萝卜素是β-胡萝卜素和八氢番茄红素。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在果皮中的含量要高于果肉中的含量。另外,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普遍高于栽培杏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具有较丰富的代谢多样性。(2)随着果实的成熟,‘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2个品种果皮的颜色分别由绿色变为浅黄色和橙色,果肉的颜色分别由绿色变为白色和橙色,从2个杏品种果皮和果肉的4个发育时期共鉴定出14种类胡萝卜素和27种类胡萝卜素脂。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在2个杏果实果皮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个杏品种果皮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S3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S3时期,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87.495μg/g FW和221.045μg/g FW,在S4时期,‘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果实果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倍数将近5倍,含量分别为105.264μg/g FW和497.760μg/g FW。2个品种果肉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S3时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S4时期2个品种果实果肉中的类胡萝卜素差异达到最大,‘库车白杏’和‘树上干杏’果实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倍数为24倍,而造成2个品种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差异较大的物质是八氢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通过透射电镜对果肉质体的发育情况观察后发现,在发育后期,‘树上干杏’果肉中质体小球的数量远远多于‘库车白杏’果肉中质体小球的数量。(3)通过对2个品种果肉的24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总测序质量为162.83 Gb;每个样品的Clean Data均大于6 Gb。从‘树上干杏’和‘库车白杏’果肉的4个时期中共获得881个共有差异基因,鉴定出了25个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GGPS、PSY、ZDS和Z-ISO、LCYE和NCED1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与杏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正相关,CCD4基因与类胡萝卜素呈负相关。(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树上干杏’和‘库车白杏’2个品种果实果肉在发育过程中15个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2个杏品种果肉中,不同的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是有差异的,且在同一时期基因表达量也是存在差异。另外,通过比较所有样本中基因的qRT-PCR和RNA-seq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基因的表达模式与RNA-seq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实了本研究的测序数据有效可靠。
赵忠晶[2](2021)在《新疆三个杏品种在主产区的植物学特征与采收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浩元,张俊环,杨丽,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3](2019)在《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文中指出杏是原产中国的特色果树,有关杏的科学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种质资源研究作为基础性工作,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评价鉴定、指纹图谱和核心种质构建方面进展较好;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取得丰富成果,利用远缘杂交、实生选种、芽变、杂交育种等方法,以现代生物技术辅助,培育出大量新品种用于生产;开花生物学和光合生理研究为栽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在肥水高效利用方面进展相对滞后;采后生物学和贮藏保鲜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但在贮藏过程中如何保持果实的风味,仍然是研究的难题;杏肉和杏仁的加工产品多样,但深加工研究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仍然不足。针对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
徐乐[4](2019)在《新疆轮台果树资源圃下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植物学特性频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新疆是世界杏起源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杏种质资源,杏产业是新疆农民增收的主要林果产业之一。其中,中亚生态品种群是新疆现有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中最大的一个生态类群。但是多类型成熟期配套品种和耐储品种的缺乏,阻碍了新疆杏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以新疆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中亚生态品种群不同基因型杏品种植物学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在新疆轮台果树资源圃生态环境下,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植物学特性表现及其频度分布情况,为新疆开发利用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轮台果树资源圃保存的80个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为研究对象,所有品种树龄均为30a,砧木为山杏,定植株行距4m×6m,常规条件栽培管理,树体健康,树势中庸。通过田间观测结合室内检测分析的方法,对所选品种的开花授粉植物学特性、枝叶特性、果实及种子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结果]:(1)在试验环境下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初花期非常集中,多集中在4月1日前后,且花期持续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5-7天。该生态品种群杏的花瓣多为白色、圆形或卵圆形;自然坐果率主要分布在4%-10%之间,自交不亲和品种数占观察品种总数的92.50%,自交亲和的品种只有6个。其中自交亲和性最好的赛买提、特尔湾玉吕克是研究自交亲和性及设施栽培杏的优良材料。粉红色花瓣的苏陆克、深粉红色花瓣的黄其力干、浅粉紫色花瓣的卡拉阿藏和阿克阿依可作为观赏树种加以推广利用。(2)新疆中亚生态品种群杏树在4月中下旬展叶,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落叶,其中冬杏落叶期最晚。为适应高温、高光强和干旱的气候,减少水分蒸发,新疆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叶片整体偏小,以卵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叶背多具有茸毛,一年生枝生长量相对较小。(3)新疆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果实成熟期非常集中,88.75%的品种在6月15日至7月19日期间成熟。6月初成熟的品种玛伊桑和10月中旬成熟的极晚熟品种冬杏是研究育种的极佳材料。该品种群杏品种果实以椭圆形为主,果面大多无茸毛,且多为无着色或者少量着色,果个偏小,果实风味以甜为主,果肉汁液较多。果核以椭圆和圆形为主,核壳较厚,核仁以甜为主,离核品种占总观察数量的75.00%。由于核壳较厚等多种原因,种子萌发率偏低。(4)叶面积与叶片长、叶片宽和叶周长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果实单果重与果实侧径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种核的出仁率和种子萌发率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仁重与种子萌发率之间关系不显着。[结论]:在新疆轮台果树资源圃生态环境下中亚生态群的杏品种总体表现为花期、成熟期集中,自交亲和性差,自然坐果率低,叶片和果实偏小,果实风味较甜,汁液较多。中亚生态品种群的杏品种植物学性状多样性丰富,为我们选育更加优质、有特色的新品种提供了育种资源。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的充实新疆中亚生态品种群杏品种的各项基础数据,通过植物学特性进行归类,建立数据库,推进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张瑜[5](2019)在《欧李种质酸含量变化与调控及遗传倾向的研究》文中指出欧李[Cerasus humilis(Bge.)Sok.]属蔷薇科樱桃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灌木果树资源之一。有机酸在果实品质的形成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李种质资源丰富,果实中有机酸含量不仅受到种质差异的影响,也会受到其它器官、栽培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山西农业大学欧李种质资源圃种质的可滴定酸含量(TA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等指标,观察了不同酸型种质TAC在果实发育主要时期的变化动态,研究了叶果比处理、遮阴处理和喷施叶面肥对果实TAC和SSC的影响,并分析了欧李杂交后代果实TAC和SSC的遗传变异倾向,为科学评价欧李种质和品种改良提供了基础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酸含量聚类热图分析将206份欧李种质分为4个酸型:第1类:低酸型(TAC值0.50%-1.18%,共40份),第2类:中酸型(TAC值1.19%-1.58%,共84份),第3类:中高酸型(TAC值1.59%-2.24%,共71份),第4类:高酸型(TAC值2.25%-2.85%,共11份)。2、在果实发育4个时期中,随着果实成熟,含酸量不同类型的品种其动态变化均为逐渐升高后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但是起始酸度、最高峰值出现的时期和酸升高与降低的幅度表现出较大差异:首先在果实膨大期高酸型品种(Y03-09)明显高于中高酸品种(09-03)、中酸品种(农大6号、农大7号)、低酸品种(DS-1、10-06),即高酸品种前期酸积累较高,低酸品种积累较低;其次低酸型品种‘10-06’酸含量的最高峰值出现提前一个时期(约10d),使之有2个降酸时期,同时低酸品种降酸的幅度较大,即果实成熟时酸度的高低是由酸积累和酸降解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3、欧李种质的TAC与SSC和固酸比(RTT)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4种酸型中,低酸类型与SSC和RTT呈负相关,与RTT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中酸类型与SSC呈正相关,与RTT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中高酸类型与SSC呈正相关,与RTT呈负相关;高酸类型与SSC和RTT呈正相关。在不同果实发育时期,TAC与SSC呈正相关,与RTT呈负相关,且在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期时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在转色期和成熟期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4、不同叶果比处理对欧李‘农大6号’和‘农大7号’TAC和SSC的影响较大,两个品种果实TAC随着叶果比的的增大而降低,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SSC、RTT均随着叶果比的增大而增加,‘农大6号’和‘农大7号’分别选用叶果比6:1和叶果比10:1较好,可以降低TAC,提高SSC。‘农大6号’和‘农大7号’遮阴处理表明60%和80%的遮阴水平均增加了果实的TAC,降低了果实SSC。不同叶面肥喷施处理后,不同品种产生不同的影响:‘农大4号’喷施2次磷酸二氢钠和3次钼酸铵可明显降低果实TAC,提高RTT。‘农大6号’喷施2次磷酸二氢钠和2次钼酸铵可明显降低果实TAC,提高RTT。‘农大7号’喷施磷酸二氢钠和钼酸铵没有明显效果。5、‘农大6号’ב农大7号’(中酸×中酸)、‘DS-1’בY03-09’(低酸×高酸)、‘DS-1’ב99-02’(低酸×低酸),三个杂交组合后代果实TAC呈明显的连续变异。表明欧李果实TAC的遗传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1代频次呈偏正态分布,表明TAC的遗传可能是由一个或多个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控制的复杂遗传。SSC在F1代中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异,表明SSC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三个组合F1代TAC的变异系数均大于SSC的变异系数,表明TAC比SSC的选择潜力更大。‘农大6号’ב农大7号’组合SSC趋向高亲遗传,TAC为趋向低亲遗传,有向更低的酸度变异的倾向,‘DS-1’ב99-02’和‘DS-1’בY03-09’,这两个组合SSC和TAC均为趋向高亲遗传,选育比‘DS-1’酸度更低品种的几率较低,更容易选出高糖品种。
孙静芳[6](2017)在《‘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以‘辣椒杏’为研究对象,以‘旦杏’、‘库买提’、‘克孜朗’为对照品种,对比研究了花芽形态分化,开花生物学特性,授粉结实特性,果实发育动态及组织结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杏’花芽分化主要于6月底至8月底进行,历时约90 d,分化过程分为6个时期,各分化时期均有重叠现象。(2)‘辣椒杏’初花期为4月初,花期持续8 d,较对照品种短。单瓣花,花5瓣,花瓣卵圆形淡粉色,花粉黄色,雌蕊1枚,雄蕊31枚左右,败育率为23%,花后1 d是最佳授粉时期。花粉形态为长球形,外壁的纹饰呈条纹状,纹路平行多交叉且排列紧密,穿孔较少。单花花粉量为59279.0粒,最适培养基为15%蔗糖+0.03%硼酸+1%琼脂,萌发率为52.94%,花粉活力较低。(3)亲和的组合在授粉72 h后,花粉管就能伸长至花柱基部,但是不亲和的组合,花粉管最长只能伸长至花柱的2/3处。‘辣椒杏’自然坐果率低,自交不亲和,需配置授粉树,‘克孜朗’适宜作为‘辣椒杏’的授粉品种。(4)‘辣椒杏’果径及果实鲜重的生长曲线均呈典型的双“S”型;其发育过程分为4个发育时期,果径日增长量以第一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干、鲜重日增长量以成熟期最大。‘辣椒杏’较对照品种,两次快速生长期均长1周,缓慢生长期短1周。种子的发育过程分为快速生长和缓慢生长2个阶段。(5)供试品种为边缘胎座,胚珠有横生和倒生两种类型。表皮细胞有1~2层,亚表皮细胞有2~4层;中果皮细胞在盛花期结束后开始膨大,膨大顺序为由外向内;内果皮最终分化为3种不同的细胞区域,木质化顺序由外向内。‘辣椒杏’从大蕾期中果皮细胞开始旺盛分裂,分裂持续了约4周。中果皮细胞直径的增长曲线呈典型的双“S”型。(6)花后第2周至第3周为决定果形的关键时期。果实的大小主要受中果皮细胞层数的影响,中果皮细胞层数与细胞直径共同影响果形指数,果实形状的偏斜可能与中果皮和种子的不对称生长有关。‘辣椒杏’3种果形的差异,可能与不同部位中果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向拉长且细胞层数减少有关。
魏雅君[7](2017)在《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掌握杏李的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以杏李品种‘风味皇后’、‘恐龙蛋’、‘味帝’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杏品种‘佳娜丽’、‘赛买提’及中国李品种‘美丽李’、欧洲李品种‘女神’为对照,对其花芽形态分化特性、开花生物学特性、授粉受精特性、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3个杏李品种的花芽均于6月下旬分化,10月下旬完成雌蕊分化,花芽分化进程可分为6个时期,各分化时期均存在交错重叠的现象,无明显界线,花芽逐步分化,分化各阶段的组织结构与‘美丽李’基本一致,整体分化进程也与‘美丽李’较为相近,但均比‘赛买提’要慢,进入各分化时期要晚于‘赛买提’。(2)3个杏李品种花期相对集中,均于4月初开花,较对照杏品种晚812 d,与‘女神’的花期较为相近。3种杏李的花器官特征差异不大,与2个李品种较为相似,单花药花粉量与李品种间差异不大,但均低于2个杏品种;3种杏李的花粉萌发率间存在差异,其中‘风味皇后’的萌发率最高,为65.1%,‘味帝’的萌发率极低,仅为3.3%;3个杏李品种开花当天的柱头可授性均为极强,且其柱头直至花后5 d依然可授,3种杏李可授性强度的变化、持续的时间与对照李品种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略高于2个杏品种。(3)3个杏李品种中‘恐龙蛋’的自然坐果率相对较高,为8.52%,‘风味皇后’和‘味帝’自花授粉后不坐果,为自交不亲和品种,‘恐龙蛋’的自花坐果率为2.16%,自花结实能力低,达不到生产上要求的产量。‘风味皇后’ב恐龙蛋’、‘恐龙蛋’ב风味皇后’、‘恐龙蛋’ב美丽李’、‘恐龙蛋’ב女神’、‘味帝’ב风味皇后’、‘味帝’ב恐龙蛋’及‘味帝’ב赛买提’的坐果率较高,花粉管较早到达花柱基部,且比率较高;而‘风味皇后’ב味帝’、‘恐龙蛋’ב味帝’及‘味帝’ב女神’的坐果率较低,花粉管不容易伸入花柱。‘风味皇后’和‘恐龙蛋’可互相授粉,二者均适合作‘味帝’的授粉品种;‘美丽李’和‘女神’较适合作‘恐龙蛋’的授粉品种,‘味帝’不适合作授粉品种。(4)‘风味皇后’和‘恐龙蛋’整个果实生长发育期相对较长,均为131 d,‘味帝’为89d;果实三径及干、鲜重的发育动态均呈“双S”型曲线,胚三径及干、鲜重的发育动态均呈“S”型曲线,与对照杏、李品种果实的发育动态变化相似,然而3个杏李品种果实各发育期内的持续时间及日增长变化量与对照杏、李品种均存在一定差异。
冯贝贝[8](2017)在《欧洲李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并掌握欧洲李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以阿克苏地区所种植的欧洲李品种‘女神’、‘斯坦勒’和‘法兰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花芽形态分化、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果实生长发育动态与新梢生长动态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多数的花芽在6月26日已经处于始分化期,‘斯坦勒’的花芽在9月23日雌蕊分化基本完成,分化时间在90d以上,‘女神’在10月20日基本完成雌蕊分化,分化时间大约在120d,而‘法兰西’在10月20日只有60%的花芽雌蕊分化完成。3个欧洲李品种花芽形态分化存在各时期重叠交错现象,各时期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逐步分化的,各品种花芽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大致相同,但是分化进程存在一定差异,‘斯坦勒’的雌蕊原基最先完成分化,其次是‘女神’,最后是‘法兰西’。(2)3个欧洲李品种花芽萌动期均在3月30日-4月2日,花期相对集中,持续时间为9-10d。‘斯坦勒’、‘法兰西’和‘女神’的单花花药数分别为31.8、29.9和24.9枚,‘女神’的花粉萌发率略低于其他两个品种,为25.54%。3个欧洲李品种在开花前一天和开花当天的柱头可授性都比较强,适合在这时候进行授粉。欧洲李完全花比例都比较高,自交坐果率都比较低,表现为自交不亲和,异花授粉杂交亲和。通过授粉坐果率调查,‘法兰西’和‘斯坦勒’适合作‘女神’的授粉品种,‘女神’适合作‘法兰西’的授粉品种,‘女神’和‘法兰西’适合作‘斯坦勒’的授粉品种;‘美丽李’不适合作欧洲李的授粉品种。(3)在阿克苏地区的欧洲李果实三径和单果重生长都呈‘双S’曲线,不同时期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果实第一生长阶段,果实的纵径>横径>侧径,从果实发育第二阶段开始到第三阶段盛花后62d至果实成熟,果实的横径和侧径>纵径,横径和侧径比较,除了‘法兰西’的横径>侧径,‘斯坦勒’和‘女神’的横径<侧径。在整个果实生长期‘女神’单果重的增长量最多。新梢的长度、粗度与单叶面积和叶绿素生长变化趋势一致。新梢和果实发育动态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出现营养竞争,中期出现相互促进关系。
李琼[9](2017)在《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糖转化及香气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杏果实香味浓郁且肉甜多汁,是新疆特色果品之一,考虑到杏果实采收期短、鲜杏的腐烂率高、商品率低等特点,作为传统产品的杏干,仍将是新疆杏产业中的主导产品。本文以绿熟期和完熟期的新疆赛买提杏为原料,研究了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糖转化及香气成分的影响,本试验对明确杏果实在干制期间糖转化机制、控制杏加工品质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杏干制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杏果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果糖含量,杏果实中糖分的积累主要以蔗糖为主。热风干制处理能够促进杏果中己糖向蔗糖的转化,绿熟期45℃和完熟期40℃干制条件下有利于积累杏果实中的糖。完熟期杏果实在50℃热风条件下蔗糖分解较多,较高的干制温度不利于糖含量的积累。2、高活性的FRK和HXK能加速果实中己糖的消耗和转化。绿熟期45℃和完熟期40℃温度处理能有效地提高杏果中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果实中蔗糖的合成和积累,杏果中糖分的变化是糖类分解和合成共同作用的结果。3、在干制期间杏果实中PG活性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干制期间较高活性的PG将果胶分子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干制期间杏果中纤维素酶类(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粗纤维含量降低,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都是杏果细胞壁代谢的关键酶。45℃热风和自然晒制分别有利于提高绿熟期和完熟期杏果实中纤维素酶类活性,促进细胞壁代谢,为形成特定果品品质打下基础。4、采用顶空SPME/GC-MS技术,从完熟期杏果中共鉴定出134种化合物,其中鲜样、40℃、45℃、50℃热风干制和自然晒制中分别检出43种、62种、54种、58种和67种挥发性成分。热风干制处理后的样品中主要包含醇类、酮类和醛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干制条件杏果中香气含量和种类进行了综合评价,其中热风干制40℃综合评分最高,香气品质最好。综合考虑,绿熟期45℃和完熟期40℃干制条件下有利于积累杏果实糖含量,且香气风味较好。
翁金洋[10](2017)在《梅和杏果实糖酸变化规律及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以梅品种‘养老’和‘丰后’以及杏品种‘金太阳’为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果实不同生长时期糖酸含量以及有机酸相关代谢酶的活性,最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有机酸相关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拟找出梅和杏有机酸形成差异的原因和主要调控有机酸的关键基因。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影响果实风味的重要组分和糖酸含量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有机酸相关代谢酶的调控方式以及调控有机酸的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测定梅和杏果实不同时期的有关指标,得出梅和杏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呈双“S”曲线。在发育过程中,‘养老’和‘金太阳’都属于早熟品种,在五月中下旬都达到生理成熟期,而‘丰后’在六月初成熟,成熟期稍晚,果实的发育呈良好的快-慢-快趋势。梅和杏的横、纵、侧径发育趋势基本都一致,单果重在从第Ⅱ期开始增加较快,在第Ⅲ期增加速度最快,表明这个阶段是果实重要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决定果实大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2.梅和杏果实有机酸主要由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草酸和乙酸组成。在它们果实的幼果期以苹果酸和乙酸为主,在成熟期以柠檬酸和苹果酸为主,其他几种酸的含量较低。梅和杏的柠檬酸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是不断上升的,从硬核期到退色期积累较快,在成熟后略有下降,同时总酸的变化趋势和柠檬酸趋于一致。果实中苹果酸含量变化规律都是先升高后快速下降,到成熟期含量降到最低水平。在成熟期,梅和杏柠檬酸的含量都占总酸的70%以上,其中‘养老’的柠檬酸含量为37.89 mg.g-1,’丰后’的柠檬酸含量为23.24 mg·g-1,‘金太阳’的柠檬酸含量为12.76 mg·g-1,因此有机酸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柠檬酸的含量不同引起的。3.梅和杏果实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山梨醇组成。在发育过程中,梅和杏的蔗糖含量不断增加,从硬核后期到果实生理成熟期快速积累。果糖含量总体变化规律都呈下降趋势,到生理成熟期达到最低值。‘金太阳’和‘丰后’在果实发育前期葡萄糖不断升高,到硬核期达到最大值,在发育后期不断下降,然而’养老’的葡萄糖含量在整个过程中都呈不断下降趋势。山梨醇含量在梅和杏中变化趋势一致,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果实成熟期,’养老’的蔗糖含量为14.09 mg.g-1,占总糖的71.95%;‘丰后’的蔗糖含量为17.9 mg.g-1,占总糖的67%,‘金太阳’的蔗糖含量为60.02 mg·g-1,占总糖的63.3%,表明蔗糖是最主要的糖组分,同时可以看出梅和杏在发育过程中都属于蔗糖积累型果实,蔗糖含量是引起成熟时果实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4.为了研究梅和杏果实有机酸形成差异原因,分别测定‘养老’、‘丰后’和‘金太阳’果实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在‘养老’和‘金太阳’果实发育过程中,通过相关系分析,CS,NAD-IDH,Cyt-ACO是柠檬酸代谢的关键酶,其中CS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主要作用。而在‘丰后’发育过程中,CS和NAD-IDH是柠檬酸代谢的关键酶。在梅和杏中,PEPC和ME是苹果酸代谢的关键酶。PEPC是促进苹果酸合成的酶,ME是苹果酸降解酶,在发育过程中两个酶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苹果酸的变化含量。结果表明,梅和杏的有机酸差异主要是由CS、PEPC和ME活性不同引起的,因此在果实发育前期调控PEPC和ME酶的活性,在发育后期调控CS的活性可以降低果实有机酸的含量。5.通过对梅和杏有机酸相关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得知在梅中,‘养老’和‘丰后’的CS基因跟柠檬酸和柠檬酸合成酶都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CS基因正调控着柠檬酸和柠檬酸合成酶,是调控柠檬酸含量的关键基因。’金太阳’作为一个低酸品种的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柠檬酸基因的表达量低,跟柠檬酸的积累没有明显的关系,表明低酸品种的果实基因需要进一步挖掘,同时也说明了有机酸在发育过程中代谢非常复杂,需要从多方面去探讨分析。在‘养老’中PEPC和ME基因参与苹果酸的合成和降解,而‘丰后’和‘金太阳’中只有ME基因参与苹果酸的调控,表明不同品种中的有机酸分子调控机制不同,通过对有机酸相关基因表达量研究,为以后研究从分子方面调控有机酸奠定基础。
二、新疆杏品种果实发育动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杏品种果实发育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功能 |
1.2.3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酶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
1.2.4 果实质体发育与类胡萝卜素积累关系 |
1.2.5 类胡萝卜素研究方法研究进展 |
1.2.6 植物中类胡萝卜素代谢机理研究进展 |
1.2.7 杏果实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疆杏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取样及质量指标的测定 |
2.1.2 类胡萝卜素测定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类胡萝卜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样品的质量控制(QC)分析 |
2.2.2 栽培杏果实质量指标及类胡萝卜素分析 |
2.2.3 野生杏果实质量指标及类胡萝卜素分析 |
2.2.4 栽培杏与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分析 |
2.3 讨论 |
2.3.1 栽培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特点 |
2.3.2 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特点 |
2.3.3 栽培杏与野生杏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差异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色差及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取样 |
3.1.2 果实质量指标测定 |
3.1.3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检测 |
3.1.4 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
3.1.5 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质量指标的变化 |
3.2.2 果实果皮和果肉色差指标变化 |
3.2.3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 |
3.2.4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脂的动态变化 |
3.2.5 果皮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热图及主成分分析 |
3.2.6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的动态变化 |
3.2.7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脂的动态变化 |
3.2.8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热图及主成分分析 |
3.2.9 果肉叶绿素含量变化 |
3.2.10 果肉质体显微结构观察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2个品种果肉不同时期的转录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及取样 |
4.1.2 果实质量指标的测定 |
4.1.3 转录组测序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2.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4.2.3 杏果实发育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2.4 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4.2.5 杏果实发育期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4.2.6 WGCNA分析 |
4.2.7 类胡萝卜素代谢关键基因挖掘 |
4.2.8 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Pathway)分析 |
4.2.9 基因的表达量(FPKM)与类胡萝卜素代谢物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荧光定量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类胡萝卜素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5.2.2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DEGs的qRT-PCR测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结论 |
6.1.1 新疆杏果实类胡萝卜素定性和定量分析 |
6.1.2 杏果实果皮中类胡萝卜素积累规律研究 |
6.1.3 杏果实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积累规律研究 |
6.1.4 杏果实果肉转录组分析 |
6.1.5 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1.1 科技论文发表情况 |
1.2 其他成果 |
2 种质资源与育种 |
2.1 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 |
2.2 种质资源鉴定和评价 |
2.2.1 种质资源表型与品质鉴定 |
2.2.2 种质资源分子评价 |
2.2.3 亲缘关系及演化研究 |
2.3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
2.4 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2.4.1 胚培养技术 |
2.4.2 离体快繁再生体系 |
2.4.3 功能基因鉴定与遗传转化 |
2.5 组学研究 |
3 生物学特性和栽培基础研究 |
3.1 开花生物学研究 |
3.2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和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
3.2.1 果实生长发育 |
3.2.2 水分高效利用 |
3.2.3 肥料高效利用 |
3.3 光合生理及整形修剪 |
4 采后研究 |
4.1 采后生理特性 |
4.2 贮藏保鲜技术 |
4.2.1 冷藏 |
4.2.2 气调贮藏 |
4.2.3 保鲜剂处理 |
4.2.4 冰温贮藏 |
4.3 分级包装及加工 |
4.3.1 果实分级包装 |
4.3.2 杏肉和杏仁加工 |
5 展望 |
(4)新疆轮台果树资源圃下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植物学特性频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栽培杏分类及主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栽培杏分类及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开花物候期观测 |
2.2.2 花器官特性观测 |
2.2.3 花粉量及花粉活力检测 |
2.2.4 坐果率统计 |
2.2.5 叶片特性观测 |
2.2.6 一年生枝特性观测 |
2.2.7 营养生长物候期观测 |
2.2.8 果实性状特性观测 |
2.2.9 种子特性观测 |
2.2.10 果实品质特性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开花授粉植物学特性 |
3.1.1 开花物候期 |
3.1.2 花器官形态特性 |
3.1.3 花粉量特性 |
3.1.4 花粉萌发率特性 |
3.1.5 自然坐果率特性 |
3.1.6 自交亲和性特性 |
3.2 一年生枝和叶片生物学特性 |
3.2.1 营养生长物候期 |
3.2.2 叶片特性 |
3.2.3 一年生枝特性 |
3.3 果实特性 |
3.3.1 果实生长发育物候期 |
3.3.2 果实外观品质特性 |
3.3.3 果实外在品质特性 |
3.3.4 果实内在品质特性 |
3.4 种子特性 |
3.4.1 果核形状特性 |
3.4.2 果核外在品质特性 |
3.4.3 种子萌发率特性 |
3.5 生物学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1 叶片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2 一年生枝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3 果实品质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4 种子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5 叶片与一年生枝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3.5.6 叶片与果实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 |
4.2 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枝叶植物学特性 |
4.3 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果实及种子生物学特性 |
4.4 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欧李种质酸含量变化与调控及遗传倾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欧李种质资源 |
1.1.1 欧李概述 |
1.1.2 欧李种质分类 |
1.1.3 现有欧李品种及果实酸度特性 |
1.2 果实有机酸研究进展 |
1.2.1 有机酸种类、特点及含量研究 |
1.2.2 有机酸积累规律研究 |
1.2.3 有机酸含量的调控 |
1.3 欧李果实有机酸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欧李种质果实酸度特性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欧李种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评价 |
2.2.2 不同酸度欧李种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
2.2.3 不同酸度种质果皮颜色统计分析 |
2.3 讨论 |
3 不同酸度欧李种质果实发育期动态变化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酸度欧李种质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动态变化 |
3.2.2 不同时期欧李种质果实可滴定酸和果实品质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4 调控措施对欧李果实酸含量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处理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叶果比对欧李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2.2 遮阴处理对欧李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2.3 喷施磷酸二氢钠对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2.4 喷施钼酸铵对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叶果比对欧李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3.2 遮阴处理对欧李果实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4.3.3 喷施磷酸二氢钠对欧李果实的降酸效果 |
4.3.4 喷施钼酸铵对欧李果实的降酸效果 |
5 欧李杂交后代果实酸含量遗传变异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交后代果实 TAC 和 SSC 含量及其分布范围 |
5.2.2 杂交后代果实TAC和 SSC的频次分布 |
5.2.3 杂交后代果实TAC和 SSC遗传变异倾向 |
5.3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辣椒杏’花芽形态分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辣椒杏’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辣椒杏’授粉结实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辣椒杏’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及组织结构变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杏李花芽形态分化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杏李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杏李授粉受精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杏李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欧洲李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欧洲李品种花芽形态分化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欧洲李开花授粉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欧洲李枝叶生长与果实发育动态的研究 |
4.1 材料与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糖转化及香气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杏果资源与干制研究概述 |
1.2 果实糖积累和转化研究进展 |
1.3 果实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研究进展 |
1.4 干制条件对香气成分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试验试剂 |
2.1.4 处理方法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杏果实中糖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2 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的变化 |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2.2.4 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百分比的变化 |
2.2.5 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2.2.6 糖酸比含量的变化 |
2.2.7 杏果中糖含量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己糖代谢和蔗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验试剂 |
3.1.4 处理方法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己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2.2 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2.3 杏中糖含量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细胞壁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试验试剂 |
4.1.4 处理方法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4.2.2 细胞壁代谢底物的变化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试验试剂 |
5.1.4 试验方法 |
5.1.5 定性定量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制处理对杏果中香气成分和种类定性结果 |
5.2.2 干制处理对杏果中香气成分和种类的影响 |
5.2.3 主成分分析 |
5.2.4 香气成分数学模型建立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6.1.2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己糖代谢和蔗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1.3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细胞壁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1.4 干制温度对杏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梅和杏果实糖酸变化规律及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糖酸组分及含量对果实品质的作用 |
2 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 |
3 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过程的研究 |
4 果实有机酸含量与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
5 有机酸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梅和杏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养老'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
2.2 '丰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
2.3 '金太阳'果实生长发育规律 |
3 讨论 |
第三章 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变化规律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和杏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各组分变化规律 |
2.2 梅和杏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各组分变化规律 |
2.3 梅和杏有机酸组分的相关性 |
2.4 梅和杏糖组分和总糖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梅和杏果实有机酸积累的差异分析 |
3.2 梅和杏生长过程中可溶性糖动态比较 |
3.3 梅和杏成熟期时品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梅和杏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酶研究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柠檬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2.2 梅和杏果实发育过程中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2.3 柠檬酸形成机制代谢及关键酶相关性分析 |
2.4 苹果酸代谢关键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梅和杏有机酸代谢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柠檬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果实生长周期中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
2.2 苹果酸代谢相关基因在果实生长周期中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
2.3 柠檬酸代谢相关基因与柠檬酸相关酶和柠檬酸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4 苹果酸代谢相关基因与苹果酸相关酶和苹果酸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四、新疆杏品种果实发育动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杏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积累机理研究[D]. 周伟权.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新疆三个杏品种在主产区的植物学特征与采收指标的研究[D]. 赵忠晶.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杏[J]. 孙浩元,张俊环,杨丽,姜凤超,张美玲,王玉柱. 果树学报, 2019(10)
- [4]新疆轮台果树资源圃下中亚生态品种群杏的植物学特性频度分析[D]. 徐乐.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5]欧李种质酸含量变化与调控及遗传倾向的研究[D]. 张瑜.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辣椒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孙静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7]杏李开花结实生物学特性研究[D]. 魏雅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欧洲李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研究[D]. 冯贝贝.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9]干制温度对杏果实糖转化及香气成分的影响[D]. 李琼.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梅和杏果实糖酸变化规律及有机酸代谢差异研究[D]. 翁金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