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

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

一、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程晨[1](2021)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他常被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局部均衡的静态范式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极大推崇。不过,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大量涉及演化、动态范式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这些内容虽然受到以均衡理论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冷落,但其中却包含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一个真实、复杂的马歇尔的必经之路。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凭借他的名言——“经济学的目标(mecca)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以及《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生物学隐喻,被一些演化经济学家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对他的评价大多止于他对生物学和经济学学科融合的推崇,一旦涉及具体的理论内容,往往还是将他的思想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性与均衡性相联系,马歇尔也因此招致了对他的“不彻底”的演化思想的非议。对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本身来说,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冷落,还是新兴经济学分支的部分解读,都不免是一种从已有框架或理论出发的后视之见或评价。这些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从现有的各个理论框架出发,那些“不重要”或“不正确”的内容恰恰可能是理解真实马歇尔的关键部分。只有立足于他的时代与背景,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发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经济体系与理论建构,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不是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或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重构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体系,而是从马歇尔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出发,考察马歇尔演化认知的思想源泉,从而发掘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学原理》(1890)之外,还包括马歇尔早期与夫人合着的《产业经济学》(1879)、晚期的主要着作《产业与贸易》(1919),另外,本文还重点关注了马歇尔在不同阶段的文章、演讲与通信。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或演讲主要包括:《机器》(Ye Machine,1868)、《论工人阶级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ing Classes,1873)、《分配与交换》(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1898)、《经济骑士精神的社会可能性》(The Social Possibilities of Economic Chivalry,1907),1875年马歇尔从美国回国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1885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论经济学现状”等。本文首先从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生物学说、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四个方面,考察了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源泉。他与亚当·斯密一样关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他同约翰·穆勒一样,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同情。在剑桥大学浓厚的道德哲学的学术氛围中,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但由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意愿,他逐渐放弃了精神科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钻研政治经济学。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有机体论的进展,进一步加深了马歇尔对演化的认识。他用进化概念来说明人的可变性,其重点不是放在人的物种进化上,而是着重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主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经济过程连续性、动态性的认识。马歇尔逐渐认识到,人类所处的某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只是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定义、对经济理论“相对性”的强调、对整体主义的部分认同,以及他所接受的人性演化的观点,都一定程度上来自历史学派的细心分析。马歇尔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幼年学习经历,他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他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加上上述来自古典的、道德哲学的、进化论的、历史主义的思想一起,共同形成了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问题——贫困是否必然。正是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使得马歇尔执着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渴望抛弃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阶级未来可能性的悲观结论,他用渐进演化的思想取代了悲观的社会静止论。接着,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第一,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中的人性基础,即他对人本身的可演化性的说明。马歇尔致力于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固定的、外生的人性预设,建立内生的、可演化的人性模型,这是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贫困是贯穿马歇尔职业生涯的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就是贫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性中的某些固定要素。他始终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这在他早期的心理学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在早期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1868)中,他构造了一个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人类心智模型,探究了外部环境与机器内部互相作用与演化的过程,以及通过自由教育与道德教育扩展机器力量的可能性。接着,他从早期心理学中的演化人性,转而对经济学中的人性进行思考。他用“正常”这一概念工具来构建经济学中的人性模型,人的“正常”动机与具体的情景(时间、地点、主体)相联系,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变化的,“正常”结果也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人是内生于经济变化过程之中的,人的可演化、可发展的前提便是,他不可能是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有血有肉”(a man of flesh and blood)的人。第二,马歇尔专注于研究经济演化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并认为人与组织的演化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将人类看作是抵抗自然界报酬递减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希望、自由、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的“活力”,“用进废退”意味着才能可以因使用而得到增加,而人类本身就可以因为喜爱发展才能而发展才能,这促使马歇尔坚信人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源泉。马歇尔对劳动力的描述,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生物的不同之处,即人类可以为了自身卓越而追求“更高的能力”,拓展新的活动,因此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更好的生育观)与优良品质。这种对人的生产效率的强调,构成了一个以追求“更高的才能”为基础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是有机体论对马歇尔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组织演化的过程,知识被创造与组织起来,不断在个别企业内外流动,成为新的知识的基础,这是马歇尔对创新积累性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还强调了人在组织演化中承担的新责任与新角色,这意味着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能力不仅有组织分工所赋予人类的新角色,还包括企业家创造性的活动,马歇尔认为后者的创造往往能够持续几代地发挥难以估计的价值。他还对包括企业家的骑士精神在内的经济骑士精神进行了强调,体现了马歇尔对经济演化过程中人性与道德发展的追求。第三,基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的理想目标,以及他认为自然自由的演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国家行为或政府行动有其必要性。他对社会秩序与政治行动的讨论更像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建构某种政治理论的理论家。马歇尔指出,自由放任学说带来了一味强调残酷竞争的流行意识,既成事实的贫困造成了一种自动的恶性循环,维持效率所需的第三类物质需求(新鲜空气、阳光、自然风光)难以依靠个人实现,因此,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国家行为是有必要性的。尤其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政府行动比个人努力更加有效。他主张针对三类不同的人群(社会渣滓、技术性工人、上层中产阶级),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实现阶层的跃升。马歇尔将更高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之上,他对于经济骑士精神的强调,都来源于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制度应与人性相适应,它有时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人性,以激发人的更高发展,但这种超出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社会倾覆。总之,他认同穆勒在论社会主义的残篇中的观点,即社会改革家提出的一切计划,不能因其名称而得到区别对待,应该以坦率的态度对它们进行审查,不应预先认为它是荒谬的。最后,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歇尔思想中的动态、演化的范式进行了说明,这一动态范式源自于马歇尔对经济学中历史与时间的认识。马歇尔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分析的内容,他从未将历史方法排除出经济学研究框架,相反,他认为不存在与历史情境无关的普适性经济理论。围绕真实世界展开的经济学应当欢迎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工具。马歇尔对历史方法的认同,本质上是其演化原则的体现。马歇尔对演化问题的思考必然涉及长期问题,他很早就意识到,经济研究中的时间因素是一大难题。他强调要在具体经济问题中,用经济力量的“运作”(社会)时间来界定研究的边界,同时还需考虑时间与经济主体、地点之间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也是如此,静态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精致而简洁,但是其局限性是致命的,它会使经济学逐渐失去解释力。静态方法只是经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是更高级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阶段的辅助工具。在日益形式化的现代经济理论所面临的解释性困境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来源、他围绕经济演化过程所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方法论问题,笔者试图展现与“新古典代表人物”这一形象极为不同的马歇尔思想图景,这种对经济演化的过程与未来的思考,与他对人类本身的演化发展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但却是全面理解马歇尔思想的关键。

蔡小静[2](2021)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表明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根基和动力。作为政府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科学基金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评价方法和实践。已有评价多关注直接产出成果的数量,未能全面反映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者能力的提升作用。根据科技人力资本理论,科研合作不仅体现了研究者获取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研究者整合和利用隐性知识的能力。在现有关注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影响的研究中,鲜有研究将科研合作特征的变化与研究者能力提升挂钩。据此,本研究将从科研合作的视角探讨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旨在深化对资助效益的理解,优化资助效益评估体系,为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估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研究者为对象,基于其项目和论文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合作规模和国际合作程度两个维度,分析科学基金资助对科研合作的影响、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的关系,以及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研究者的合作范围,丰富研究资源。伴随着资助项目的开展,美国研究者的国际合作程度普遍提高,而中国研究者则无显着变化。就论文层面而言,合作规模与研究影响力呈正相关,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研究影响力。部分学科领域中,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随合作规模的扩大而提高,但引用影响大多无显着变化;国际合作程度与研究者的论文生产力和影响力无关或负相关。此外,科学基金资助引起研究者的平均合作规模扩大或国际合作程度提高,进而提升研究绩效,表明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资助和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科学基金资助通过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本研究就如何提升科学基金资助效益、提高资助效益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如下建议:1)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科研合作,增设以促进合作交流为目的的研究基金项目;2)改进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结合研究者所处学术阶段和研究能力开展评估;3)通过加大资助力度、设立专项合作项目、优化评价机制等方式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从科研合作的视角考察了科学基金资助对研究绩效的间接影响;2)丰富科学基金资助效益评估的潜在维度,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科学基金—科研合作—研究绩效”关系论证的空白。

郝晨慧[3](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详细分析和归纳总结课堂中教师自身行为等因素,发现教师在把握当前教学形势以及教学过程本身两方面存在切实可寻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自身课堂,进而使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更好更快地迈入先进专业化行列,因此需要研究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然而,研究教学行为离不开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但缺乏针对高中数学学科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此,确定研究问题为:(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是什么?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已有课堂教学行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初步构建一、二级指标和指标说明;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及指标说明进行评定,通过进行两轮征询专家意见从而将评价指标体系得以修订;再次,运用NVivo11软件对10节高中数学优秀课进行质性分析,确保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实施性,验证体系的合理性和饱和度;然后,编制权重问卷进行征询专家,分析征询结果得到指标权重,并根据模型公式构建模型;最后,对已建立的体系和模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研究结论:(1)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由主要教学行为(提问行为、讲授行为、等待行为、评价反馈行为、解决数学问题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板书行为、实物展示行为、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活动组织管理行为、课堂纪律规范行为)构成。通过评分者一致性信度检验和效度计算,得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良好,验证了该体系和模型是评价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水平的有效工具。(2)评价模型为:I=0.1891B1+0.1538B2+0.0531B3+0.1301B4+0.1260B5+0.0748B6+0.0505B7+0.0790B8+0.1048B9+0.0388B10(其中,I表示总得分,B1-B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关于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运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切实把运用主要教学行为作为数学课堂保障的核心;(2)认识到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行为是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3)将恰当运用课堂管理行为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加以夯实。

申晨[4](2021)在《具有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演化及网络拓扑的统计建模》文中提出合作行为的演化及维持是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合作行为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五种互惠机制,即:直接互惠,间接互惠,网络互惠,亲缘选择,群体选择。这些机制潜在的共同假设是参与人不能退出博弈,而这一假设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退出机制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在具有网络结构的行为决策研究中,如何对具有信号特征(0或1)参数进行准确估计以达成网络拓扑结构的重构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开展研究,首先利用演化博弈理论,从行为决策实验出发研究了退出选择对自私个体合作行为的演化及影响;其次,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别在结构群体及非结构群体中研究了退出选择下合作行为演化的动力学特征?最后,针对具有信号参数特征的网络重构问题,提出了signal lasso的新方法,并通过理论和模拟讨论其性质。本文具体可分为下述三个部分。一、在具有退出选择的重复公共物品博弈的行为决策实验研究中,通过在不同高校组织在校大学生的方式我们进行了五种条件下的具有退出选择的公共物品博弈实验,这五种条件分别是:传统公共物品博弈(C0),退出预期收益较高的公共物品博弈(T0),退出预期收益适中的公共物品博弈(T1),退出预期收益较低的公共物品博弈(T2)及退出预期收益最低的公共物品博弈(T3)。之后利用行为决策实验数据,我们分别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条件下的合作行为演化结果。我们发现,合作行为的演化依赖于退出者的期望收益,当退出者的期望收益过大时,公共组中的大部分参与人会选择退出博弈,而这进一步导致了合作系统的崩溃;当退出者的期望收益过小或为负时,退出选择将不起任何作用,此时的博弈转化为了传统的公共物品博弈;当退出者的期望收益适中时,退出通道的存在可动态调节组内的投资环境从而使得合作者可通过与背叛者及退出者之间的循环占优模式而稳定存在于系统中。二、在具有退出选择的囚徒困境博弈的理论研究中,我们首先在第四章第一部分构建了具有简单退出选择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并研究了此模型下合作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在此模型中,在很小但为正的退出收益支持下,退出者可通过退出博弈的方式来逃离背叛者的剥削。通过复制动态方程稳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充分混合的群体中(无结构群体),一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策略永远是相互退出,合作行为的维持依赖于互惠机制的存在。而在结构群体中,退出选择可通过与合作及背叛之间的循环占优模式使得合作稳定存在于网络中。当随着退出收益增大或者网络结构变化时,我们同样观察到了全局震荡及大度节点稳定性增强等效应。接着,在第四章第二部分,我们通过将退出策略分为可退出的条件合作者及可退出的条件背叛者对本章第一部分中的模型加以改进研究了条件退出选择下合作行为的演化问题。我们假设,可退出者在付出监测成本c的情况下,可知道对手的策略选择类型,进而可退出合作者及可退出背叛者在遇到背叛者时会在退出收益?的支持下选择退出博弈。通过计算固定概率(fixation probability),我们在有限群体中分别研究了三种退出条件下的合作行为演化:即只有合作者可退出博弈,只有背叛者可退出博弈,及合作者与背叛者可同时退出博弈。我们发现:在只有背叛者可退出博弈时,合作者并不能存在于系统之中,系统状态要么由全部背叛构成,要么由全部可退出的背叛者构成。当只有合作者可退出时,合作者可通过由合作,背叛,可退出合作三种策略之间的循环占优稳定存在于系统之中。当合作者及背叛者可同时退出博弈时,合作行为可通过多种循环占优的模式稳定存在,这里多种循环占优模型包括:C→D→CE→C的途径,C→DE→CE→C的途径,以及C→D→DE→CE→C。三、在网络重构问题的研究中,针对无权无向网络邻接矩阵的二值性质:网络邻接矩阵中的元素要么是0要么是1,我们提出信号lasso的方法来提高网络重构精度,该方法通过在lasso回归的惩罚项中加入一个L-1范数控制项进而保证了参数往0或者1进行压缩的性质,并克服了lasso在面对此二值问题时其参数只能往0压缩的限制。我们随后分别在网络博弈数据,复杂网络同步数据,行为决策实验数据及噪声数据中分别对比测试了lasso,压缩感知及信号lasso的表现。我们发现,对比另外两种方法,信号lasso估计出网络拓扑结构具有更高的精度及对噪声更强的鲁棒性。

向辉[5](2021)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因素的多重中介模型,探究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个体学习状态、父母参与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路径及其传导机制。多重中介模型中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为自变量,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为因变量,包括运算能力、空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五个维度;中介变量1为个体学习状态,包括学习效能感、学习习惯、学习内部动机、学习外部动机四个维度;父母参与为中介变量2,仅有一个维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市的W区(市辖区)和X县(县级)管辖的8所农村小学4~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670份有效学生数据,使用分析软件AMOS22.0与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探究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现状及数学能力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有独立影响;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之间,个体学习状态的中介效应显着,父母参与的中介效应不显着;在个体学习状态维度中,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学习外部动机、学习内部动机的中介效应显着;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习惯的中介效应不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分析了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个体学习状态、父母参与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学理,并在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需增加专业培训机会促使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数学教师需改善教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家长建构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家庭环境;农村学校需加强数学文本资源建设拓宽学生数学能力提升路径。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农村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支撑,为农村学校数学教学的改善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效性的建议参考。

杨凡[6](2021)在《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文中认为教学反思作为教师成长的动力因素,其水平的提升对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与素质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根据目前有关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献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鲜有聚焦于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少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还缺乏具体学段、学科的划分,而以人工智能作为技术支持,构建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故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以提供合理的教学反思测评工具,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中学段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提供方向,故以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作为突破点,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由此提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以下三方面:(1)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合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是什么?(3)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智能测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为编制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进而确定理论基础,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数学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意见咨询,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的特点,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反思文本内容进行挖掘,确保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的合理性与饱和度,从而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构建出科学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系数,通过对模型的实施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有效性,从而完成对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整体构建。为进一步实现高效测评,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相结合,利用基于知网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研发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并进行了检验与应用,准确率达到80%以上,初步实现了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进行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基于以上研究过程,得出三点研究结论:(1)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了两层级的教学反思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教学背景、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与11个二级指标(课标要求、教材理解、学生情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流程设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构成。(2)构建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研究经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的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为:s=0.0338B1+0.0291B2+0.0462B3+0.0555B4+0.0433B5+0.0484B6+0.1377B7+0.1631B8+0.0685B9+0.1620B10+0.2124B11(S表示教学反思的总得分,B1-B11依次表示各个二级指标的相应得分),通过评分者信度计算与内容效度的计算,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3)构建并应用了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以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为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教学反思文本的智能测评。基于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得到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相关启示与建议:(1)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2)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3)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4)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张丽杰[7](2021)在《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评价机制、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初中生升学压力加大,而数学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在这个转型阶段,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成为家长、学校关心的问题。因此,探究促进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至关重要。广西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如何?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是否起中介作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是否调节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城乡)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对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通过数学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得以发挥?为了解上述问题,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明确父母自主支持对学业成绩具有直接影响效应基础上,重点探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及数学学习投入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为了解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以及检验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使用SPSS22.0软件对671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和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其和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影响关系以及数学学习自我决定的调节作用;使用AMO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了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初中生的父母自主支持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多数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倾向于自我决定,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以自主性调节为主;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个维度的平均水平均处于较高状态。(2)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控制性调节在性别、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自主性调节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数学学习投入在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其他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3)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性调节呈显着负相关(相对于自主性调节),父母自主支持与自主性调节(相对于控制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数学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控制性调节与数学学习投入呈显着负相关;自主性调节与数学学习投入、数学学业成绩为显着正相关关系。数学学习投入与数学学业成绩为显着正相关关系。(4)父母自主支持正向影响数学学业成绩。父母自主支持对控制性调节(/自主性调节)产生负向(/正向)影响;控制性调节(/自主性调节)可以负向(/正向)影响数学学业成绩。父母自主支持正向影响数学学习投入。(5)控制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的作用呈现矛盾现象。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中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控制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自主性调节—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6)控制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且控制性调节正向调节模型的后半路径,即控制性调节在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自主性调节负向调节模型的前半路径,即自主性调节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7)在农村的初中生中,控制性调节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以及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后半段路径;在城镇的初中生中,控制性调节仅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路径,未表现出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在农村的初中生中,自主性调节仅调节了数学学习投入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前半段路径,而直接效应不显着;在城镇的初中生中,自主性调节仅调节了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业成绩提供有益启示:增强父母自主支持水平,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与学习投入的中介关系,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重视控制性调节,联合自主性调节;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城镇父母自主支持以提升低自主性调节初中生学业成绩。

程茜[8](2021)在《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改革力度的增强,学生学习非投入现象反而日益凸显。于是,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再仅关注教育的结果,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与情感体验。学习投入不仅是检验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还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及学生发展情况的有效观测指标。由于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广泛应用性等特点,初中生虽然在学习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数学学习存在行为被动与非投入、情感与认知偏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鉴于此,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对改善学生学习非投入现象、提升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围绕“数学教师期望(环境)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行为)的影响及与个体能动性(心理)的回应与互动”的线索,设计层次递进的3个研究问题:(1)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何?(2)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有何?(3)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如何发生?为深入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与统计分析法,对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即在对桂林市2所初中556名初中生展开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学习投入、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现状,探讨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其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过程,了解初中生在感知到数学教师期望时的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及个体能动反应,以期改善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投入现象、为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提出针对性建议。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总体上,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投入处于中等偏上发展水平。(2)在人口学变量上,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年级、是否担任班干部及班主任是否为数学教师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价值观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在班主任是否为数学教师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存在显着差异。(3)初中生感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投入四者之间两两存在显着正相关。(4)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学业反馈三个维度均对数学学习投入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在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机制中发挥多重中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从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的新视角来研究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2)证实了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是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揭示了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其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过程。

刘芸[9](2021)在《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一直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为了解决我国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针对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直播课堂应运而生。学习质量是远程在线学习研究的核心问题,其首要条件就是在线学生的有效参与和高效投入,而数学是高中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之一,其学习投入具有独特性,对高中生远程直播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究远程直播中高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从而为提高远程直播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基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与Amos26.0对752高中生(直播班359人,非直播学393人)进行问卷调查。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了解远程直播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其次,在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构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检验和修正,确定最终模型。再次,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效应分析,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以学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对数学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最后,采用多群组分析,对比直播班与非直播班模型中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模型的路径的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投入的总体情况良好,感知数学教师支持、数学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依次降低。(2)远程直播学习中,男生在情感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上都显着高于女生,但在社会投入上显着低于女生。(3)远程直播学习中,高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投入及其认知投入、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及其各维度、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上都显着高于高一年级学生。(4)远程直播学习中,数学教师为班主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及其各维度的水平都显着低于数学教师不是班主任的学生。(5)远程直播学习中,数学成绩排名优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投入以及其各维度上都显着高于数学成绩排名偏下的学生;数学成绩排名优秀的学生在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及其情感支持上都显着高于数学成绩排名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数学成绩排名优秀、中上、中等的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其各维度上都显着高于数学成绩排名偏下的学生。(6)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直接正向作用,且直播班学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直接效应显着高于非直播班的学生。(7)远程直播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产生直接正向作用,且直播班学生与非直播班学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8)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不仅对数学学习投入产生直接正向作用,且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来间接影响数学学习投入,学业自我效能感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略高于直接效应。直播班学生与非直播班学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直接效应不存在显着差异;直播班学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间接效应高于非直播班的学生。因此,远程直播班学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总效应高于非直播班学生。

熊娅[10](2021)在《MPCK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个案研究 ——以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是评价教学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学科特性明显,专科专任,不同学科教师必然体现出不同教学特点与反思风格。本研究结合数学学科专业特点,聚焦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关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反思,针对性调查教师对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情况,与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反思区别开来。由于教师教学反思具有情境性、内隐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属于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并且反思风格区分度明显,因此,选取某一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中学,以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方面的反思情况,并对调查结果做质性分析对比研究,旨在总结新手型初中数学教师和熟手型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方法和途径,提出促进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水平提升的建议。本研究采用个案法,以访谈为主,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关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教学反思为主题,对H藏族中学的一位新手型教师Q教师和熟手型教师A教师、S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民族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结果,分别从教师关于数学学科知识(MK)的反思、关于一般教学法(PK)的反思、关于学生知识(CK)的反思、关于教育技术知识(PK)的反思四个方面,分析Q教师与A教师、S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的四个维度下的反思水平,并比较Q教师与A教师、S教师的反思内容、途径、影响反思的因素。研究发现:首先,新手型教师和熟手型教师都具有反思意识,但是缺乏反思机制。在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方面,Q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A教师、S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经验与积累。新手型教师专注于学生关系与问题的处理,熟手型教师则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理念及问题的研究。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加关注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其次,教师的反思范围较广,但细节有待深入。两位教师的反思没有比较清晰的框架与思路,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展开随机的反思;再次,反思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但缺少解决对策。由于经验和理论的缺乏,教师在反思过程能够准确把握问题表象,却难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的反思方式多样,但没能形成自己的反思体系。丰富的教研活动和畅通的交流渠道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反思途径,但是教师在考虑各种反思途径的优劣性、比较反思途径与自身教学特点的契合程度方面考虑较少,没有体现出自身的教学反思体系。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理论与实践,为广大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提出建议:教师主体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为反思打牢基础;掌握方法论,为反思寻找方法;学校主体方面,学校场域支持,为反思提供保障。

二、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难点与不足
    1.4 本文在何种层次上谈论马歇尔的演化思想?
2 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2.1 马歇尔着作与相关文集
    2.2 国外研究
        2.2.1 演化思想的来源
        2.2.2 经济演化思想
        2.2.3 争议与评价
    2.3 国内研究
        2.3.1 介绍性研究
        2.3.2 演化相关的研究
    2.4 小结
3 经济演化的思想源泉
    3.1 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
        3.1.1 古典政治经济学
        3.1.2 剑桥的学术氛围
    3.2 生物学说
        3.2.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3.2.2 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3.3 历史主义
        3.3.1 德国与英国历史学派
        3.3.2 黑格尔的历史观
    3.4 人道主义者
        3.4.1 马歇尔的现实关怀
        3.4.2 实地考察
    3.5 小结
4 经济演化的人性基础
    4.1 起因:穷人与贫困
        4.1.1 贫困是堕落之因
        4.1.2 论工人阶级的未来
    4.2 人类心智的演化模型
        4.2.1 一个心理学模型
        4.2.2 扩展机器力量
    4.3 人的正常动机
        4.3.1 何谓“正常”
        4.3.2 人的正常动机
    4.4 小结
5 人与组织的演化:报酬递增的源泉
    5.1 人的发展
        5.1.1 人的“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5.1.2 教育与“用进废退”法则
        5.1.3 关键在于新活动而非新需求
    5.2 企业家才能与经济骑士精神
        5.2.1 企业家才能
        5.2.2 经济骑士精神
    5.3 组织与有机体
        5.3.1 组织内涵的演变
        5.3.2 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
        5.3.3 组织演化与经济扩张
    5.4 小结
6 国家行为与经济演化的目标
    6.1 国家行为的必要性
        6.1.1 自由放任的危害
        6.1.2 已有贫困的恶性循环
        6.1.3 第三类物质需求
    6.2 经济演化的目标
        6.2.1 理想的社会秩序
        6.2.2 通往理想秩序的路径
        6.2.3 政策主张
    6.3 小结
7 演化思想的方法论
    7.1 马歇尔的历史观
        7.1.1 文本中的历史内容
        7.1.2 历史方法的作用与地位
    7.2 马歇尔的时间观
        7.2.1 依赖于情境的长期与短期
        7.2.2 时间的连续性与不可逆性
        7.2.3 自然没有飞跃与长期来看递增的报酬
        7.2.4 《分配与交换》——静态方法的局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2)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研发经费推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1.1.2 优化资助效益评估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
        1.1.3 从科研合作视角评估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
    1.2 概念界定
        1.2.1 科学基金
        1.2.2 科研合作
        1.2.3 研究绩效与资助效益
    1.3 研究问题与假设
        1.3.1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1.3.2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1.3.3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科技人力资本理论
        2.1.2 资源论与知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资助概况研究
        2.2.1 类型分布
        2.2.2 学科分布差异
        2.2.3 国家(地区)差异
    2.3 资助效益研究
        2.3.1 产出数量
        2.3.2 引用影响
        2.3.3 科研合作
        2.3.4 其他研究
    2.4 科研合作研究
        2.4.1 合作概况
        2.4.2 合作原因和影响因素
        2.4.3 合作效果
    2.5 文献述评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项目数据
        3.1.2 产出数据
        3.1.3 对照组数据
    3.2 相关变量定义
        3.2.1 科学基金
        3.2.2 科研合作
        3.2.3 研究绩效
        3.2.4 其他变量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计量法
        3.3.2 统计分析法
    3.4 数据概况
        3.4.1 研究者分布
        3.4.2 项目分布
        3.4.3 论文产出
        3.4.4 科研合作
    3.5 本章小结
4 科学基金与科研合作
    4.1 科学基金与合作规模
        4.1.1 资助前后的合作规模
        4.1.2 资助与否与合作规模
        4.1.3 资助经费与合作规模
    4.2 科学基金与国际合作
        4.2.1 资助前后的国际合作程度
        4.2.2 资助与否与国际合作程度
        4.2.3 资助经费与国际合作程度
    4.3 本章小结
5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5.1 论文层面
    5.2 项目层面
        5.2.1 论文数量
        5.2.2 引用影响
    5.3 研究者层面
        5.3.1 论文数量
        5.3.2 引用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科研合作的中介作用
    6.1 科学基金的效益概况
        6.1.1 资助前后的研究绩效
        6.1.2 资助经费与研究绩效
    6.2 项目层面
        6.2.1 基于所有论文的分析
        6.2.2 基于“代表性成果”的检验
    6.3 研究者层面
    6.4 本章小结
7 结果与讨论
    7.1 基金资助与合作规模
    7.2 中美国际合作的差异性
    7.3 科研合作与研究绩效
        7.3.1 科研合作的引用优势
        7.3.2 早期合作规模可预测更高生产力
        7.3.3 研究者能力与绩效
    7.4 科学基金对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
    7.5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及维度而异
        7.5.1 资助效益因研究者而异
        7.5.2 资助效益的体现形式不一
    7.6 “代表性成果”的优势
8 结论、建议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科学基金有助于扩大合作规模,对国际合作程度的影响因国家而异
        8.1.2 科研合作对研究绩效具有部分预测性
        8.1.3 科研合作在科学基金与研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8.2 研究建议
        8.2.1 鼓励并支持优质且高效的合作
        8.2.2 改进科技项目和人才评价方式
        8.2.3 多方面助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
    8.3 研究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一、基本信息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1.2 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堂教学行为
        2.1.2 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
        2.2.3 关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研究
        2.2.4 关于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2.2.5 已有研究小结和评析
    2.3 理论基础
        2.3.1 应用行为分析理论
        2.3.2 复杂性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的选取
        3.1.1 构建阶段研究样本的选取
        3.1.2 检验阶段研究样本的选取
    3.2 研究方法的确定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层次分析法
        3.2.4 课堂录像编码分析法
        3.2.5 统计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的研制
        3.3.1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步骤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4 研究思路
    3.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5.1 研究重点
        3.5.2 研究难点
        3.5.3 研究创新点
第4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1.1 一级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1.2 二级指标的选取与依据
    4.2 指标体系的指标说明
        4.2.1 “主要教学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2.2 “辅助教学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2.3 “课堂管理行为”下二级指标的指标说明
    4.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第5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5.1 德尔菲法的应用步骤
        5.1.1 确定专家组成员
        5.1.2 制定专家意见表
        5.1.3 进行专家意见咨询与反馈
        5.1.4 汇总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5.2 基于专家征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征询意见
        5.2.1 第一轮征询意见统计分析
        5.2.2 第一轮征询意见修正
    5.3 基于专家征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征询意见
        5.3.1 第二轮征询意见统计分析
        5.3.2 第二轮征询意见修正
    5.4 基于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NVivo质性分析
        5.4.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样本
        5.4.2 质性工具分析过程
        5.4.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5.5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第6章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6.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1 建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6.1.2 编制权重判断矩阵表
        6.1.3 权重向量计算步骤
        6.1.4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立
        6.1.5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6.2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模型的确定
        6.2.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
        6.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6.3 体系及模型的信度检验
        6.3.1 信度检验方法
        6.3.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
        6.3.3 结果分析及一致性信度检验
    6.4 体系及模型的效度检验
        6.4.1 效度检验方法
        6.4.2 效度检验结果
第7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结合质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学科性
        7.1.3 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7.1.4 评价模型的构建
        7.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7.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运用建议
        7.3.1 数学课堂保障的核心:切实运用主要教学行为
        7.3.2 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行为
        7.3.3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恰当运用课堂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信度检验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效度检验
致谢

(4)具有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演化及网络拓扑的统计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合作行为演化
        二、网络拓扑结构的统计建模
    第三节 问题提出及选题背景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第一节 博弈论基础
    第二节 演化博弈理论
        一、无限群体博弈
        二、有限群体博弈
    第三节 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简介
        一、复杂网络基本概念
        二、复杂网络演化博弈动力学
        三、复杂网络同步动力学简介
    第四节 微分方程稳定性基本概念
    第五节 行为决策实验方法分析方法简介
        一、行为决策实验常用的统计模型
        二、非参数检验方法
        三、广义线性模型介绍
        四、二项分布族
    第六节 压缩估计理论简介
        一、压缩感知理论
        二、岭回归
        三、Lasso回归
        四、ElasticNet
第三章 具有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实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理论模型
    第三节 结果
        一、有限群体中的结果
        二、行为决策实验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具有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动力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具有简单退出选择合作行为演化
        一、引言
        二、模型
        (4.1.2.1)混合群体
        (4.1.2.2)网络群体
        三、结果
        (4.1.3.1)混合群体
        (4.1.3.2)网络群体
        四、讨论
    第二节 具有条件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演化
        一、模型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章 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统计建模:信号lasso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模型
        一、信号lasso
        二、信号lasso的数值计算
        三、信号lasso的数值计算的参数选择
        四、模型评价指标
    第三节 结果
        一、信号lasso的理论性质
        二、基于最后通牒博弈模型的网络重构
        三、基于同步动力学kuramoto模型的网络重构
        四、基于行为决策实验模型的网络重构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5)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数学能力测评受到全球关注
        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农村
        二、农村学校
        三、数学教学
        四、数学能力
        五、小学高段学生
        六、多重中介效应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数学能力的研究
        二、数学能力的测评研究
        三、数学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数学能力的培育
        五、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分析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第三章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农村学校数学教师与小学高段学生及其父母的基本特征分析
        二、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三、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四、农村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因素间传导机制分析
        一、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独立影响
        二、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多重中介效应
        (一)个体学习状态与父母参与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关系间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二)个体学习状态各维度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与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关系间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研究结果综述
        一、农村学校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不存在性别差异
        二、农村学校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存在地域差异
        三、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有独立影响
        四、个体学习状态的中介效应显着
        五、父母参与的中介效应不显着
        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着
        七、学习习惯的中介效应不显着
第四章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学理探究
    第一节 农村学校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是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一、农村学校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二、农村学校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着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水平
    第二节 个体学习状态是影响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
        一、个体学习状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二、个体学习状态不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差异
    第三节 农村家庭参与频率是增强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外在条件
        一、农村家庭参与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农村家庭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缺位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第五章 农村学校数学教学促进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一节 教育行政部门需增加专业培训机会促使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
        二、农村学校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节 数学教师需改善教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合理设计问题与规范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需要强化学生数据分析思维与创设实践活动
    第三节 通过加强家校合作指导家长建构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家庭环境
        一、教师应引导家长增强对学生数学能力协同培养意识
        二、教师应指导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过程
    第四节 农村学校需加强数学文本资源建设拓宽学生数学能力提升路径
        一、农村学校要重视数学文本资源的建设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数学文本资源
第六章 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局限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反思
        1.2.2 教学反思
        1.2.3 数学教学反思
        1.2.4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1.2.5 智能测评系统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结构框架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教学反思内涵的研究
        2.1.2 关于教学反思内容与水平划分的研究
        2.1.3 关于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
        2.1.4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的研究
        2.1.5 关于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1.6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测评领域的研究
        2.1.7 对已有文献的小结与评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经验学习圈理论
        2.2.2 CIPP评价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构建阶段样本的选取
        3.1.2 检验阶段样本的选取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3.1 研究重点
        3.3.2 研究难点
        3.3.3 研究创新点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分析法
        3.4.2 质性文本分析法
        3.4.3 德尔菲法
        3.4.4 层次分析法
        3.4.5 统计分析法
    3.5 研究工具的研制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5.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
    3.6 研究思路
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构
    4.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一级指标的初拟
    4.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二级指标的细化
        4.2.1 “教学背景”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2 “教学准备”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3 “教学过程”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2.4 “教学成效”下二级指标的细化
    4.3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5.1 基于德尔菲法修订评价指标体系
        5.1.1 德尔菲法的应用过程
        5.1.2 咨询专家结果可靠性分析
        5.1.3 第一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5.1.4 第二轮征询统计结果分析
    5.2 基于NVivo编码验证评价指标体系
        5.2.1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工具与方法
        5.2.2 评价指标体系验证的结果与反馈
    5.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构建
    6.1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
        6.1.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6.1.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1.3 评价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6.1.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确定
    6.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的检验
        6.2.1 评价模型的信度检验
        6.2.2 评价模型的效度检验
7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7.1 智能测评系统的开发构建流程
        7.1.1 搭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语料库
        7.1.2 智能测评系统的结构设计
    7.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与结果
        7.2.1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流程介绍
        7.2.2 智能测评系统的应用结果分析
8 讨论、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讨论
        8.1.1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智能测评系统构建的讨论
        8.1.2 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讨论
        8.1.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8.2 研究结论
    8.3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启示与建议
        8.3.1 以数学教学背景为前提,深刻回顾“三个基础”
        8.3.2 以数学教学准备为基础,切实展开教学设计
        8.3.3 以数学教学过程为核心,诊断课堂教学问题
        8.3.4 以数学教学成效为支撑,督促自身行动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一轮)
    附录2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第二轮)
    附录3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5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信度检验问卷
    附录6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模型内容效度检验问卷
致谢

(7)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决定理论
        2.1.1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2.1.2 有机整合理论
        2.1.3 相互作用图
    2.2 研究现状
        2.2.1 父母自主支持
        2.2.2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
        2.2.3 数学学习投入
        2.2.4 综合影响
    2.3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3.1 已有研究不足
        2.3.2 研究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量表
        3.1.2 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决定量表
        3.1.3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量表
        3.1.4 初中生数学学业成绩
    3.2 预调查
        3.2.1 预调查施测对象
        3.2.2 初始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3.2.3 问卷修订
    3.3 正式调查
        3.3.1 研究对象
        3.3.2 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分析
    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直接效应检验
        4.1.1 描述性分析
        4.1.2 差异分析
        4.1.3 相关分析
        4.1.4 回归分析
    4.2 中介效应检验
        4.2.1 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直接效应检验
        4.2.2 控制性调节及其各维度与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2.3 自主性调节及其各维度与数学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3 调节效应检验
        4.3.1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在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4.3.2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在数学学习投入对父母自主支持和数学学业成绩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检验
    4.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发展特点
        5.1.1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和数学学业成绩的总体水平
        5.1.2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变量间关系的分析
        5.2.1 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2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自我决定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3 父母自主支持、数学学习投入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5.2.4 数学学习自我决定、数学学习投入对父母自主支持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教育启示
    6.1 建立课上课下性别互补体系,增强数学学习投入水平
    6.2 加强初二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重视其数学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的培养
    6.3 为非独生子女营造自主性环境,注重其内部动机的激发与数学学习投入的发展
    6.4 关注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数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6.5 增强父母自主支持水平,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业成绩
    6.6 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自我决定与学习投入的中介关系,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6.7 重视控制性调节,联合自主性调节
    6.8 提高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水平,增强城镇父母自主支持以提升低自主性调节初中生学业成绩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研究综述
        2.1.1 理论基础
        2.1.2 概念界定
        2.1.3 理论模型
        2.1.4 数学教师期望相关研究
    2.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研究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数学价值观相关研究
    2.3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2.3.1 理论基础
        2.3.2 概念界定
        2.3.3 数学学习动机相关研究
    2.4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研究综述
        2.4.1 理论基础
        2.4.2 概念界定
        2.4.3 数学学习投入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假设
    3.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
    3.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与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关系的中介机制
        3.2.1 数学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3.2.2 数学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预调查
        4.1.1 研究被试
        4.1.2 研究工具
        4.1.3 预调查施测
        4.1.4 预调查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4.2 正式调查
        4.2.1 研究工具
        4.2.2 研究被试
        4.2.3 信度检验
        4.2.4 效度检验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现状分析
        5.1.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总体情况分析
        5.1.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现状分析
        5.2.1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总体情况分析
        5.2.2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5.3.1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总体情况分析
        5.3.2 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4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现状分析
        5.4.1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总体情况分析
        5.4.2 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5 研究假设检验
        5.5.1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2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对数学学习投入直接效应分析
        5.5.3 初中生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中介效应分析
第6章 分析与讨论
    6.1 初中生感知到的数学教师期望研究发现
    6.2 数学价值观研究发现
    6.3 数学学习动机研究发现
    6.4 数学学习投入研究发现
    6.5 直接效应分析
    6.6 中介效应分析
        6.6.1 数学价值观的中介作用分析
        6.6.2 数学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分析
        6.6.3 数学价值观、数学学习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树立积极的期望教育观
        7.2.2 重视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
        7.2.3 引导数学学习的全面投入与协调发展
第8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理论需求
        1.1.2 现实诉求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1.3.1 研究过程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远程教育概述
        2.1.1 远程教育的涵义
        2.1.2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
        2.1.3 我国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发展
    2.2 感知数学教师的支持
        2.2.1 教师支持的涵义
        2.2.2 教师支持的测量
        2.2.3 教师支持的相关研究
    2.3 数学学习投入
        2.3.1 数学学习投入的涵义与结构
        2.3.2 数学学习投入的测量
        2.3.3 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4 学业自我效能感
        2.4.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涵义和结构
        2.4.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4.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 感知数学教师的支持、学业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5.1 感知数学教师的支持与数学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5.2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5.3 感知数学教师的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4 感知数学教师的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投入的相关研究
    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3.研究对象与工具
    3.1 研究对象
        3.1.1 预测样本
        3.1.2 正式样本
    3.2 研究工具
        3.2.1 问卷工具
        3.2.2 软件工具
4.在线学习者的基本特点
    4.1 在线学习者的整体水平
    4.2 在线学习者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效能感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2.1 不同性别在线学习者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效能感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2.2 不同年级在线学习者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效能感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2.3 不同数学教师在线学习者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效能感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2.4 不同数学成绩在线学习者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学业效能感和数学学习投入的差异分析
    4.3 在线学习者基本特点的讨论与分析
        4.3.1 在线学习者整体情况水平的讨论与分析
        4.3.2 在线学习者性别差异性的讨论与分析
        4.3.3 在线学习者年级差异性的讨论与分析
        4.3.4 在线学习者不同数学教师差异性的讨论与分析
        4.3.5 在线学习者不同成绩差异性的讨论与分析
5.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SEM构建
    5.1 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SEM模型假设
        5.1.1 结构模型假定
        5.1.2 测量模型的假设
        5.1.3 模型的基本假定
    5.2 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SEM模型检验
        5.2.1 观测变量的检查
        5.2.2 违犯估计检查
        5.2.3 整体适配度检验
    5.3 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SEM模型修正与检验
        5.3.1 模型修正
        5.3.2 修正后模型适配度检核
    5.4 感知数学教师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数学学习投入影响的SEM模型效应分析
        5.4.1 直接效应的分析与比较
        5.4.2 间接效应的分析与比较
        5.4.3 总效应的分析与比较
    5.5 多群组分析
        5.5.1 多群组适配度检验
        5.5.2 多群组不变性度检验
        5.5.3 多群组的最简约适配模型
        5.5.4 多群组的路径分析
    5.6 最终模型的分析和讨论
        5.6.1 最终模型的评价与分析
        5.6.2 模型数据分析结果的讨论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注重情感支持,完善师生关系
        6.2.2 基本学生需要,提供有效支持
        6.2.3 关注各类学生,创高效能学习
        6.2.4 培养学习品质,实现持续投入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学学习情况预调查问卷
    附录2 数学学习情况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纲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MPCK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个案研究 ——以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向
        1.1.2 教师角色转变的需要
        1.1.3 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民族地区
        1.4.2 MPCK下的教学反思
        1.4.3 教学反思水平
        1.4.4 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MPCK综述
        2.1.1 MPCK的内涵
        2.1.2 MPCK的结构
        2.1.3 MPCK的测量
    2.2 数学教学反思综述
        2.2.1 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2.2.2 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2.2.3 数学教学反思的方式
        2.2.4 数学教学反思的水平
        2.2.5 数学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2.3 MPCK与数学教学反思关系综述
    2.4 综述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元认知理论
    3.2 批判教育学理论
    3.3 SOLO分类评价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法
        4.2.2 调查法
    4.3 研究工具
        4.3.1 问卷的编制
        4.3.2 访谈提纲
        4.3.3 NVivo11 质性分析工具
    4.4 研究思路
第5章 个案研究与分析
    5.1 个案的选取
    5.2 信效度的控制
    5.3 访谈记录及分析
        5.3.1 Q教师的访谈研究
        5.3.2 A教师的访谈研究
        5.3.3 S教师的访谈研究
    5.4 教学反思水平分析
        5.4.1 教学反思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
        5.4.2 Q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5.4.3 A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5.4.4 S教师教学反思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5.4.5 教师教学反思水平比较分析
第6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D]. 程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2]科学基金的资助效益研究 ——基于科研合作的中介效应[D]. 蔡小静. 浙江大学, 2021(01)
  • [3]高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郝晨慧.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具有退出选择的合作行为演化及网络拓扑的统计建模[D]. 申晨.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农村学校数学教学对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研究 ——基于多重中介效应分析[D]. 向辉.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智能测评研究[D]. 杨凡.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7]城乡初中生父母自主支持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研究[D]. 张丽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 [8]数学教师期望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D]. 程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远程直播高中生感知数学教师支持对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芸.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10]MPCK视角下民族地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个案研究 ——以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为例[D]. 熊娅.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经济行为与数学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