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将对转基因食品“解禁”(论文文献综述)
成钰[1](2021)在《《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议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公共话题,其不仅事关科学,同时关涉政治、经济、伦理等多个纬度,议题的丰富性和争议性吸聚了大众媒介的目光。作为党中央的喉舌,《人民日报》呈现了怎样的议题框架?何以呈现如此框架?本文力图解答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要探讨《人民日报》在讨论转基因议题时,所采用的新闻框架情况,以及它们所呈现的趋势。本研究以“转基因”为关键词的相关新闻文本为主体,采用语义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人民日报》自1988年至2020年的转基因相关新闻。发现在时间脉络上,可分为1988-1998、1999-2003、2004-2016、2017-2020四个时间段;对这四个时间段的转基因新闻分别进行语义网络呈现,与前人文献总结相结合,发现《人民日报》转基因相关新闻报道采用“公共责任”、“经济愿景”、“冲突”、“采取策略”、“社会发展”、“科学/科技不确定性”、“现况”、“失控的科学”、“科学普及”九种框架类型,且其中六种框架类目下可以细分二到三项子框架。接着研究者对新闻标题中含有“转基因”一词的189篇新闻文本进行逐一框架分析。统计发现,我国的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中,“公共责任”是最常用的框架类型。研究者又进一步发现,在189篇新闻文本当中,框架的使用组合规律有迹可循,可以归纳出九种论述模式,而这九种论述模式又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三大核心框架,分别为“进步”、“潜在危害”、“问题解决”。最后,依照前文所划分的时间段探究这三类核心框架及论述模式在各个时间段的变迁情况,尝试回答何以存在这种变迁,并对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提出建议。
陆海波[2](2020)在《论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标准及其限度》文中指出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的规范及理论研究均有缺失,而司法裁判所形成的标准不具有普适性。需要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制目的出发,并对知情权产生的需求予以区分,即正面标识源于消费者对风险信息知情的需求,反面标识源于对饮食习惯或宗教信仰的知情需求。只有基于此而形成的正面标识的产品性标准与反面标识的过程性标准,才能适应对转基因食品标识规制的要求。此外,通过比例原则的适用对使用标准进行限制,防止知情权过度扩张,采取正面标识的主体豁免与含量豁免及反面标识的禁止情形是行之有效的。
马奔,韩璐[3](2017)在《转基因风险治理:国外的经验回顾与借鉴》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兴科技,转基因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转基因风险治理方式。本文从转基因风险的治理原则、治理模式、公众风险认知、风险沟通等方面,总结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的经验。面对中国当前转基因风险治理的现状与困境,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阐释风险治理与协商民主、风险沟通、风险认知的关系,建立转基因风险治理的逻辑链条,并思考政府和公民在转基因风险治理中应该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
吕凌蕾[4](2017)在《风险传播视域下中英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对比研究 ——以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由于现代化所致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核辐射的威胁、全球变暖问题、食品的安全问题,甚至是媒体本身传播的信息都可能是导致产生现代化社会风险的源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认知度的提升和对转基因食品关注度的不断加深,国内国外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越来越多,使得转基因的报道逐渐成为受众关注的重点。新闻媒体,其对“社会真实”的建构塑造着人们脑海中的“图景”,成为了人们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窗口。然而,新闻媒体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组织和生产新闻,即新闻框架。新闻框架决定着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以及看不到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在受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不确定风险持有怀疑甚至是排斥态度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及转基因技术进行传播,是我国实现转基因食品商业化种植、市场化推广进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有利于实现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实现传播过程中的风险把控。新闻媒体,既是科学家发布科技进展的信息渠道,也是公众参与风险交流、风险决策的沟通平台。2016年,我国出台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的同时,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宣传,提出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目的是为转基因实现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规避由于转基因争议性带来的不必要的社会风险。这就要求各大媒体合理把握传播风险,提高传播效率。信息对人类的影响是通过“内容”和“结构”两个渠道实现的。而在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只注意了信息内容,却忽略了信息结构本身的影响力,当传播者对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结构进行组合的时候,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新闻框架的框架效应。为提升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新闻传播效率,本文以中国《人民日报》和英国《泰晤士报》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对2011年1月1号至2016年12月31号之间有关转基因的新闻报道进行深入的、量化的对比研究,探讨英国《泰晤士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的特点及优势,以及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新闻构建中的特点及不足,旨在通过分析对比结果得到启示,探寻我国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构建策略,提升传播效率,规避传播风险。选择《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主要是因为这两份报纸在各自的国家都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并有着广泛且层次各异的受众群。其次,报纸的内容丰富,覆盖了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报道风格十分严肃,报道内容详尽。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本论文的具体框架如下:第一章,基于风险传播和新闻框架理论,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梳理中英转基因食品社会争议,对框架理论及新闻框架的内容及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并具体阐释了受众认知、风险传播、新闻框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新闻平衡报道对于转基因议题传播过程中风险把控的重要性。第三章,研究设计阐述,从样本选择到样本的提取整个过程的设计,以及类目建构详细表的制作。通过具体的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框架进行可视的、量化的数据对比分析,从报道数量、新闻体裁、新闻信息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新闻标题基调这六个类目建构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第四章,根据第三章的数据说明,总结英国《泰晤士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的特点及优势(包括报道主题与受众信息需求成正比、报道框架及维度广、采用平衡报道,重视公众参与、写作技巧通俗化)。找到我国《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的特点及不足(包括政府决策为主,报道主题单一、报道信息来源缺少消费者和农民的声音、强科学主义的盲目乐观)。最后深入探究出现中英转基因食品报道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科技政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第五章,提出英国《泰晤士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的建构对我国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构建的启发,找到我国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建构的有效途径,提升传播效率,规避传播风险。第六章,论述我国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策略及发展趋势。增强与科学界的互动,关注受众视角,挖掘受众需求,主体更多元、参与性加强,强化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写作技巧,信息来源信度提升,增强平衡报道,标题鲜明化、转化新闻文本表达方式,总结未来我国转基因食品信息传播的趋势,应该是与新旧媒体形成传播互补模式,“民主范式”成为框架构建的主导思想。
姜嘉[5](2015)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基因具体指的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把一种或者是多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一个特定的生物体当中,以达到有效表达多肽或者是蛋白质的目的。而将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转基因作物因为经过了生物技术基因改造,所以在生物性状以及遗传性状等方面具备了突出优势,可有效的抵抗虫害,而且单位面积产量高,所以逐渐代替传统作物,广泛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然而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由于其对食用安全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性,从它诞生以来,其食用是否安全一直伴随着争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转基因食品引发的案件诉讼不断出现。近年来,我国相继出现的“雀巢巧伴伴”涉嫌转基因案和亨氏婴儿营养米粉涉嫌转基因案,均充分暴露了当前我国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总体来看,我国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方面构建的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相关专门法律未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也未出台,转基因食品立法现在仍无有效法可依。转基因食品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事物,没有较长的时间印证其安全性,食用仍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国家有责任以强制力颁布并实施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应对民众关切,以法制保障民众食用安全。世界各国或地区均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监管,以法律规制降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以期实现转基因食品安全有效地为国民利用。为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产业的深化发展,美国在法律监管制度上相对宽松;而欧盟则是实行严格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至于日本则是实行折中的法律监管制度。上述国家转基因食品法律体系的建立,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转基因食品管理有效。本文从转基因食品的溯源着手,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阐述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比较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宗旨和现状,结合当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归纳总结现有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暴露出来的问题,探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框架,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建议,为转基因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实现我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立法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
郑南[6](2014)在《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在世界范围的研究领域中有多于100种农作物已被进行转基因改造,与转基因有关的食品多达7000种,包括婴儿食品、巧克力、冷冻甜品等。转基因作物能更好地抗病虫害、抗干旱、抗寒冷、抗盐碱、抗除草剂、提高产量等。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有选择地培育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抗病作用的动植物新品种,为人类提供大量功能保健食品。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飞速增长和自然资源严重减少和匮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本文通过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和管理,以及转基因食品所引发的争论进行探讨和思考,以期能更科学地认识转基因食品。
吉敏丽[7](2013)在《国际贸易法制中的社会治理——与贸易链接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贸易链接中的人权保护现象反映着国际贸易法制的社会化治理发展趋势。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是这种链接现象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此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贸易与人权问题在国际法领域内既分立又沟通、既存在冲突也存在协调的可能。面对这种国际法的链接现象,我国必须平衡好遵守国际义务与维护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赵喜凤[8](2013)在《科学论视域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公众参与科学”维度的方法论解析》文中研究说明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代最突出的风险问题之一。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科学与政治是风险产生的两种主要因素。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科学以审判官的身份存在,占有绝对的话语权,科学的辩护与政治的解释使得风险被遮蔽。社会建构主义对科学的可信性进行解构,拉图尔、伍尔加、夏平、谢弗、布尔迪厄、齐曼等人的研究揭示出科学权力与修辞维度。迫使科学对自身进行反思,被科学主义霸权所拒斥掉的公众维度凸显出来。公众参与科学成为STS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中,公众参与经历了两种模型,一种是精英科学模型,另一种是大众参与模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中,坚持的是精英科学观,黑箱化的科学是由具有资格的科学家所操控的,科学的标准在科学共同体内确定,在传播中共同体之外的人员只是接受者,这也导致了风险问题的产生。在大众参与模型中,行动者具有了多元性,各种异质性要素能够平等地参与,技能的引入、公众的介入使得问题趋于公开与透明,打破黑箱化,风险分析与处理中的权力维度、修辞维度被解构。公众参与的障碍得以明晰,公众参与所需技能被呈现。公众参与的障碍被一些科学家、政府管理人员描述为“公众是无知”的。从公众的“无知”入手,分析公众技能积累中的限制因素,结合贾萨诺夫、温、柯林斯、席宾格、普罗克特的研究,梳理出公众“无知”的发展路径,从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到“公民认识论”到“知识遮蔽”的过程,即经历了“我们不知道”到“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到“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过程,因此以“公众无知”为借口阻止公众参与是不成立的。而科学文化所负载的政治制度、社会因素才是公众参与的路障。贾萨诺夫、温等的分析指出了公众参与的弊端,但是如何能够使公众切实地参与,却没能提出现实的可行性,柯林斯的SEE理论提出用技能指导公众进行参与,参与科学的公众并不是外行,而是经验型的专家。技能周期表中相关技能的积累使得公众参与科学具有合法性与可行性。因此,“公众参与”就经历了“作为传播的受众”到“作为口号的形式参与”到“切实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案例生动地表现出来,坎伯兰牧民、基因被采集的农民、黄金大米喂养实验的儿童因为不具备相关技能、不能理解科学的语言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科学家才是唯一的行动者;被疯牛病危机所困扰的公众虽然具有民主权利,但是政府科学家认为公众及其他科学家将会打乱他们的计划而拒绝其参与,并在公众健康和经济利益上选择了后者,FSA的会议为了凸显公众的地位而损害了其他利益群体,公众参与虽然被意识到,但是对政府的决策并没有实质影响;转基因技术共识会议中,各种利益群体以及外行公众都能平等地参加,打破了行动者的唯一性,多元行动者的参与体现了民主的最大化,公众的决策能够得到合理审议,因为公众凭借技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合理的决策,对政府决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公众参与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论参考。针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法律与管理上的漏洞,公众参与是问题解决中的重要维度。多种专家的贡献性技能的积累、社会学家的相互性技能的转译、消费者相关技能的辨别、政府的宏观指导的共同作用促进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风险是实在与建构的双重结果。食品安全中科学与民主的问题是科学哲学中划界问题的现实体现。国内外共识会议与大陆听证会的对比分析,为大陆民主提供现实借鉴。现代化的今天,民主问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游戏,涉及多种异质性要素的结合,科学、企业、政治、技能、公众、技术、全球化等,民主的实现是多方面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公众参与过程中,要吸取西方民主的教训,保持科学家与大众、民主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张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主面临生物技术发展中的新问题,生物剽窃、生物政治涉及其中。
戴玉[9](2013)在《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8月17日,中国农业部为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及一种转植酸酶基因的玉米发放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意味着我国向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大门又迈进了一大步,有的专家甚至提出要让转基因大米在3~5年内走上餐桌。这自然引起了关于转基因作物讨论的轩然大波。如今,转基因作物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无论是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层面,还是公众认知与参与层面,或者国家政策立法、自主知识产权层面,无不闪动着转基因作物的影子。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转基因作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国内外转基因主粮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阐述,由于目前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主粮进行转基因商业种植,因此本文就从国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状况着手,以此来了解其发展动向。同时还对转基因主粮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公众对转基因主粮的了解程度及态度,提出了注重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的建议。第三部分,本文从多个角度着重讨论了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主粮存在的争议,通过对支持者和反对者论点的分析,为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提出提供了思路。第四部分是对应第三部分的争议,详细分析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则是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对转基因主粮的研究、应用措施进行了探讨。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让公众对转基因作物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以求在促进转基因技术和如何避免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刘珂[10](2012)在《精英话语与转基因论争 ——批判的话语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批判的话语分析视角,通过对1992年-2011年呈现在国内媒体(主要是行业报纸、人民日报和新浪网)上关于转基因争论的媒体文本进行多维度的话语分析,试图分析转基因如何由一个单纯的知识术语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种话语类别的话语群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并将其植入更为宏观的社会语境和媒体环境下揭示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本文关注精英群体在围绕前述两个概念进行话语生产和再生产的策略及实现话语控制目的的方式。尤其关注不同知识背景和组织归属的精英群体如何共同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平台上生产、消费和分配转基因话语文本的。本文首先在适度的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于媒体平台上的文本按照年代、文本版块、来源等类目进行归类和整理,力图在宏观上绘制出目前我国媒体图景中的“转基因”文本脉络。以此为前提,本文有目的的选取争论性和开放式的媒体文本作为文本分析的重点,并细致区分每一个话语类别生产的核心文本和次级文本,围绕这两类文本进行批判的话语分析,试图厘清转基因的争论乱象,探求隐藏在混乱背后的控制和权力诉求。研究发现,截止到2011年,转基因作为媒介议题已经存在了近20年,在这20年中,围绕“转基因”的话语生产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个中心议题和若干个次级议题,而控制议题方向和话语生产方式的是各种精英群体,他们通过各自为战、合作生产、辩论斗争等方式主控所有关于“转基因”的话语的生产、消费和分配以及再生产。针对各种类别的话语的分析还发现,安全话语的生产打破了转基因作为知识神话的壁垒,而精英群体内部的诉求分化、国家宏观战略的需求和公众对自身健康权利意识的觉醒共同建构了转基因话语群的生产,但是公众作为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地位并未因为新媒体开放性信息平台的出现而得到改变,反而在日益丰富的知识信息面前逐渐被淹没最终却自觉强化了精英群体的话语控制地位。
二、欧盟将对转基因食品“解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将对转基因食品“解禁”(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2 文献综述 |
1.2.1 转基因相关综述 |
1.2.2 框架理论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样本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语义网络处理与分析 |
2.1 数据处理 |
2.2 数据统计与阶段划分 |
2.3 语义网络分析结果 |
2.3.1 转基因技术的萌芽(1988-1998) |
2.3.2 转基因技术投入应用(1999-2003) |
2.3.3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2004-2016) |
2.3.4 转基因议题逐渐减少(2017-2020) |
第三章 新闻框架统计与分析 |
3.1 框架及子框架类目设定 |
3.2 评分者间信度检测 |
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转基因新闻论述模式与核心框架变迁 |
4.1 论述模式与核心框架 |
4.2 转基因新闻的框架论述模式的统计 |
4.3 转基因新闻的框架变迁 |
4.3.1 转基因核心框架的总结 |
4.3.2 核心框架及论述模式变迁 |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变迁的原因探讨 |
5.1 科技神话:科学语言的话语霸权 |
5.2 强国力量:转基因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
5.3 经济至上:转基因技术带来巨大经济利益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新闻报道的建议 |
6.2.1 报道宜采取多元框架 |
6.2.2 报道宜呈现多方观点 |
6.2.3 报道宜体现人文视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论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标准及其限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缘起:规范疏漏及理论研究缺失 |
二、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的司法实践样态 |
(一)司法裁判中形成的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的具体形态 |
1.产品性标准 |
2.过程性标准 |
3.未予认定 |
(二)法院对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的规制目的认知不一 |
三、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规制目的的厘清:基于司法裁判的反思 |
(一)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标识使用标准的规制目的之局限 |
(二)以保障知情权为标识使用标准的规制目的之实现 |
(三)域外发展趋势:知情权保障的规制目的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
四、转基因食品标识使用标准的规制导向:基于知情权需求的不同 |
(一)产品性标准:正面标识的风险知情需求 |
(二)过程性标准:反面标识的饮食习惯及宗教信仰知情需求 |
五、比例原则的运用:对知情权保障的适度限制 |
(一)对知情权保障的限制因素 |
1.政治因素:适当性原则的适用 |
2.成本与收益因素: (45)狭义比例原则的适用 |
(二)对知情权保障的限制情形 |
1.正面标识的豁免 |
(1)含量豁免。 |
(2)主体豁免。 |
2.反面标识的禁止 |
结语 |
(3)转基因风险治理:国外的经验回顾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待转基因风险治理的原则与态度 |
(一) 欧盟:“人为制造”的认知决定了“谨慎预防”的态度 |
(二) 美国:“技术和种植”的领先决定了“实质等同”的态度 |
(三) 日本:资源的限制决定了“中立”的态度 |
二、转基因风险治理的模式 |
(一) 欧盟:严格监管与“预警原则” |
(二) 美国:宽松监管确保技术领先 |
(三) 日本:采取鼓励发展监管模式 |
三、公众对转基因的风险认知 |
(一) 欧盟:公众参与实验不断进行, 但质疑仍在 |
(二) 美国:政府对转基因的刻意淡化影响了公民的风险认知 |
(三) 日本:公众参与制度化有效地提高了公众认知 |
四、中国转基因风险治理的困境与经验借鉴 |
(一) 中国转基因风险治理的困境 |
1. 公众对转基因的风险认知 |
2. 转基因风险沟通缺失 |
(二) 中国转基因风险治理的经验借鉴 |
1. 从转基因自身的特点入手建立公众参与协商的沟通机制 |
2. 从当前转基因风险治理的主要矛盾入手进行中国转基因的风险治理 |
3. 从当前转基因风险治理的主体出发进行中国转基因的风险治理 |
(4)风险传播视域下中英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对比研究 ——以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由来及价值 |
1.1.1 论文研究的由来 |
1.1.2 论文研究的价值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5.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研究的重点 |
1.5.3 论文研究的难点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内容分析法 |
1.6.3 对比分析法 |
第2章 转基因食品媒体报道框架与风险传播 |
2.1 转基因食品技术与转基因食品 |
2.1.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
2.1.2 中英转基因食品争议溯源 |
2.2 新闻框架理论的定义及发展 |
2.2.1 框架的定义 |
2.2.2 新闻框架的定义 |
2.2.3 新闻框架理论特点 |
2.2.4 新闻框架研究方法 |
2.3 新闻框架、媒体导向与受众认知三者的关系 |
2.4 框架报道在转基因食品议题中的风险沟通作用 |
第3章 中英转基因议题报道框架对比 |
3.1 研究方法设计 |
3.1.1 样本采集 |
3.1.2 媒体的选择 |
3.1.3 样本时间段选择 |
3.2 类目建构说明 |
3.3 类目明细 |
3.4 中英转基因议题媒体报道总体状况对比分析 |
3.4.1 报道总量 (年份、文章数目的变化) |
3.4.2 报道体裁对比分析 |
3.4.3 报道消息源对比分析 |
3.4.4 报道主题 |
3.4.5 报道基调 |
3.4.6 报道标题基调 |
第4章 中英转基因食品报道异同 |
4.1 英国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特点及优势 |
4.1.1 报道主题与受众信息需求成正比 |
4.1.2 报道框架及维度广 |
4.1.3 采用平衡报道,重视公众参与 |
4.1.4 写作技巧通俗化 |
4.2 中国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特点及不足 |
4.2.1 政府决策为主,报道主题单一 |
4.2.2 报道信息来源缺少消费者和农民的声音 |
4.2.3 强科学主义的盲目乐观 |
4.3 出现中英转基因报道差异 |
4.3.1 时代背景不同 |
4.3.2 科技政策不同 |
4.3.3 意识形态的不同 |
第5章 英国转基因食品报道对中国的启示 |
5.1 加强转基因报道传播模式的构建 |
5.2 营造客观的转基因报道环境 |
5.3 消息来源应多元化 |
5.4 站在读者的立场选择报道角度 |
5.5 提高记者科学素养 |
第6章 中国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策略及趋势 |
6.1 中国转基因食品报道的策略 |
6.1.1 加强与科学界的互动 |
6.1.2 关注受众视角,挖掘受众需求 |
6.1.3 主体更加多元、参与更为常态 |
6.1.4 强化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写作技巧 |
6.1.5 提升信息来源的信度 |
6.1.6 增强平衡报道 |
6.1.7 标题鲜明化、转化新闻文本表达方式 |
6.2 中国转基因食品报道发展趋势 |
6.2.1 “民主范式”成为框架构建的主导思想 |
6.2.2 新旧媒体形成传播互补模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A 类目建构明细表 |
附录B《人民日报》新闻样本明细 |
附录C《泰晤士报》样本明细 |
附录D SPSS信息录入可视图 |
(5)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2章 转基因安全概述 |
2.1 转基因技术 |
2.1.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
2.1.2 转基因技术与人工杂交技术的区别 |
2.2 转基因食品 |
2.2.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
2.2.2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
2.2.3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 |
2.3 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 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
第3章 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
3.1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3.1.1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概况 |
3.1.2 美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及机构 |
3.2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3.2.1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
3.2.2 欧盟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及机构 |
3.3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
3.3.1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概况 |
3.3.2 日本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及机构 |
第4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
4.1.1 行政法规 |
4.1.2 行政规章 |
4.1.3 关联规定 |
4.1.4 行政职能划分 |
4.2 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体系存在问题 |
4.2.1 没有专门法律 |
4.2.2 标识制度存在漏洞 |
4.2.3 行政职能划分不清晰 |
4.2.4 公众知情权保护不力 |
4.2.5 罚则过轻 |
第5章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建议 |
5.1 明确立法基本原则 |
5.1.1 风险预防原则 |
5.1.2 公众参与原则 |
5.1.3 国际合作原则 |
5.2 采取统一立法模式 |
5.3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
5.3.1 强制标识制度 |
5.3.2 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 |
5.3.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5.3.4 全程监控制度 |
5.3.5 赔偿基金制度 |
5.4 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现状 |
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及管理 |
1. 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 |
2. 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 |
3. 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法规 |
4. 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立法 |
5. 韩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立法 |
6. 印度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
7.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转基因食品管理 |
三、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与思考 |
(7)国际贸易法制中的社会治理——与贸易链接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焦点与隐患—贸易与人权保护的链接 |
(一) 贸易与人权保护链接的典型事例——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 |
1.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的案由。 |
2.欧美转基因食品贸易争端的影响。 |
(二) 贸易与人权保护链接的外观反映——贸易摩擦 |
(三) 贸易与人权保护链接的内在成因——制度冲突 |
二、分立与沟通——贸易权与人权的关系之辩 |
(一) 国际法职能主义下贸易权与人权的分立 |
(二) 法制社会化运动中贸易权与人权的沟通 |
三、冲突与协调——贸易与人权保护的现实问题 |
(一) 利益纠合——贸易与人权保护冲突的集中反映 |
(二) 价值共识——贸易与人权保护协调的新动向 |
四、守约与维权——我国相关法制的完善之路 |
(一) 遵守国际义务是我国应对贸易与人权保护链接问题的前提 |
(二) 维护本国利益是我国应对贸易与人权保护链接问题的目的 |
(8)科学论视域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公众参与科学”维度的方法论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的新视角——科学论的第三波 |
一、风险社会领域中食品安全研究的定位 |
二、长期以来的实证主义以及话语分析的视角 |
三、SEE理论作为问题解决的方法论尝试 |
四、食品安全问题分析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五、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六、食品安全案例选取标准与排列顺序 |
第一章 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
第一节 风险问题的来源 |
一、风险社会状况概述 |
二、风险解释的政治可塑性 |
三、风险解释的科学原因探究 |
第二节 问题的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 |
一、高标准的欧盟国家食品问题依然存在 |
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复性 |
三、食品安全问题所涉及的利益团体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科学论视角下的风险社会——风险问题的方法论思考 |
第一节 科学论的第一波与第二波——风险的建构与解构 |
一、科学论的第一波——风险产生的催化剂 |
二、科学论的第二波——风险解释的溶化剂 |
三、科学的可信性 |
四、可信性危机:打破“黑箱化”的存在 |
五、公众的话语权与自身利益博弈 |
第二节 科学论的第三波——风险解决的处方药 |
一、传统公众理解科学的困境 |
二、打破困境——相关技能的介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食品安全中“公众缺席”的案例 |
第一节 坎伯兰牧民案例 |
一、坎伯兰地区核污染事件 |
二、农业部政策调整 |
三、当地牧民的社会认同 |
四、柯林斯:坎伯兰牧民技能缺乏与参与障碍 |
五、温与柯林斯PUS理论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基因探测案例 |
一、基因采集的人体试验 |
二、非议中存在的“黄金大米” |
三、生物勘测中“知情同意”原则执行的困境 |
四、后殖民视角下的民主境遇 |
五、公众参与亟待凸显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中“公众形式上参与”的案例——英国疯牛病的分析 |
第一节 英国疯牛病的案例介绍 |
一、疯牛病引起欧洲对风险问题的重视 |
二、疯牛病问题处理经历三个阶段 |
第二节 对疯牛病案例的科学论分析 |
一、路易斯:从科学的不确定性到共识 |
二、贾萨诺夫:不过高估计专业知识的能力 |
第三节 公众参与的逐渐实现 |
一、政府的信任危机:公众参与不能仅是口号 |
二、科学论第二波的启示:公众参与的理论上建构 |
三、公众参与的落脚点 |
四、案例得出的教训:公众参与必须被搬到前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食品安全中“公众切实参与”案例—转基因食品中公众与科学家的交流 |
第一节 案例简述 |
一、转基因食品介绍 |
二、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进程中的争议 |
三、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所持态度 |
第二节 风险分析中的公众参与 |
一、“知识社会”还是“民主社会” |
二、多种异质性要素的解析 |
第三节 风险分析中公众参与的案例:共识会议 |
一、共识会议的介绍 |
二、共识会议的应用 |
三、转基因农作物的共识会议 |
四、公众切实参与的实现 |
五、公众参与作用的分析 |
第四节 欧洲、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公众参与形式比较 |
一、欧洲和台湾共识会议比较研究 |
二、听证会与共识会议比较研究 |
三、公众参与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语境下的公众参与——瘦肉精事件解析 |
第一节 瘦肉精事件始末 |
一、瘦肉精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
二、河南瘦肉精问题回顾 |
第二节 公众的未参与与不可知 |
一、学术界:瘦肉精的科学研究 |
二、投入使用:公民不知情 |
三、政策上:瘦肉精的禁止使用 |
四、销售过程:消费者无法识别 |
第三节 SSE理论的分析——公众理解科学 |
一、贡献性技能专家提出的针对消费者的措施 |
二、措施所应用的技能分析 |
三、消费者践行措施的可能性 |
四、解决消费者践行问题的应对方法 |
第四节 公众介入科学的可能性探讨 |
一、第一阶段:投入使用时的风险交流 |
二、第二阶段:禁令颁布中的风险告知 |
三、第三阶段:安全防范中的共识会议 |
第五节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探究 |
一、贡献性技能专家措施的积极提供 |
二、相互性技能专家的引导 |
三、公众(消费者)专业性技能的积累 |
四、风险分析的交流与共识会议的召开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反思与现实借鉴 |
第一节 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反思 |
一、风险的认识论:实在还是建构 |
二、科学哲学的划界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共识会议对中国大陆借鉴作用的探讨 |
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解决对共识会议的现实需求 |
二、共识会议在中国大陆的适应情况探讨 |
三、中国特色民主的经验积累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博期间学术成果 |
后记 |
(9)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
2.1 植物转基因的技术方法 |
2.1.1 目的基因的克隆 |
2.1.2 植物表达载体的选择 |
2.1.3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
2.1.4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方法 |
2.2 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鉴定 |
2.2.1 标记基因的表达检测 |
2.2.2 目的基因及其表达的分子鉴定 |
2.3 转基因作物的分类与应用 |
2.3.1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
2.3.2 抗虫转基因作物 |
2.3.3 提高品质的转基因作物 |
2.3.4 控制果实成熟的转基因植物 |
2.3.5 改变花形花色的转基因植物 |
2.3.6 抗病原体的转基因植物 |
2.3.7 抗环境压力的转基因植物 |
2.3.8 植物生物反应器 |
2.4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的关系 |
2.5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内涵 |
3 转基因作物/主粮商业化的背景与现状 |
3.1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态势 |
3.1.1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趋势 |
3.1.2 国外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
3.2 美国和欧盟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限制 |
3.2.1 美国尚未推开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
3.2.2 欧盟谨慎对待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 |
3.3 孟山都公司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
3.3.1 孟山都的前世今生 |
3.3.2 孟山都与华盛顿之间的旋转门 |
3.3.3 孟山都在中国已根深蒂固 |
3.4 我国转基因作物/主粮商业化的现状 |
3.5 我国公众对转基因主粮社会认知的现状调研 |
3.5.1 问卷调查方法 |
3.5.2 研究维度与统计分析 |
3.5.3 主要结论 |
4 转基因作物/主粮商业化的主要争议 |
4.1 关于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观点分歧 |
4.1.1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支持者观点 |
4.1.2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反对者观点 |
4.2 关于转基因作物/食品的安全评价标准之争 |
4.2.1 美国转基因作物/食品的安全评价标准及存在的争议 |
4.2.2 英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标准 |
4.3 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争议 |
4.3.1 主张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观点 |
4.3.2 不赞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的观点 |
4.4 关于转基因生物专利的争议 |
4.4.1 基因的可专利性 |
4.4.2 基因专利的伦理基础 |
4.4.3 转基因专利的争夺 |
4.4.4 转基因专利的冲突 |
5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问题分析 |
5.1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风险与问题 |
5.1.1 转基因主粮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
5.1.2 转基因主粮的人体实验误区 |
5.1.3 转基因主粮具有的生态系统风险 |
5.1.4 转基因主粮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 |
5.2 转基因产品标识的制度与不足 |
5.2.1 欧盟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和可追踪制度 |
5.2.2 我国现行转基因标识尚不健全 |
5.3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决策的公众参与问题 |
5.3.1 公众参与的依据 |
5.3.2 公众参与的不足 |
5.4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背后的利益博弈 |
5.4.1 转基因主粮的专利权博弈 |
5.4.2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利益冲突 |
5.4.3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利益在“商” |
6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应用策略 |
6.1 加强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力度和自主知识产权,暂缓商业化 |
6.2 强化相关人员的道德责任意识及社会责任约束 |
6.3 严格开展转基因水稻的人体实验 |
6.4 完善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立法及管理机制 |
6.5 转基因主粮不是唯一出路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精英话语与转基因论争 ——批判的话语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起源 |
第二节 转基因的历史回顾 |
一、 转基因的前世今生 |
二、 转基因在中国 |
三、 “转基因”与“转基因食品”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内关于媒介平台上话语呈现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外关于媒介平台上话语呈现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
一、 精英群体与“转基因”话语的生产过程(话语形成的图景描述) |
二、 精英群体与“转基因”话语的再生产及社会、媒介变迁(批判的分析视角) |
第一章 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理论及关键概念溯源 |
第一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二节 关键概念溯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文本对象的确定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文本对象的确定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精英群体及话语 |
第一节 精英群体的话语生产 |
第二节 精英话语的特征 |
第三节 精英对社会的控制 |
第三章 “转基因”话语论争变迁:1992-2011 |
第一节 话语起源—作为科学知识术语的转基因(1992-1998)20 |
第二节 科学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向—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出现(1999-2002) |
第三节 安全话语的进一步发展:公众知情权的讨论(2003-2006) |
第四节 转基因话语论争的扩大化和复杂化:衍生话语和民粹话语的盛行(2007 年至今)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作为话语群的“转基因” |
第一节 “转基因”的话语文本选择 |
第二节 单一文本的话语混杂性 |
第三节 国家意志的体现:政策话语 |
一、 政策话语 |
二、 政策话语向政治话语的转化 |
第四节 论争的主战场:安全话语 |
第五节 纷繁复杂的勾连:经济话语 |
一、 经济话语的构成 |
二、 公司话语—跨国公司、政府与第三方调查组织的对抗 |
第六节 转基因话语的全球化与全球化的转基因话语 |
第七节 知识神话的破裂:学术话语、知识分子和媒体话语 |
第八节 针锋相向的对抗:民粹话语 |
第九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精英群体话语控制目的的实现方式 |
第二节 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和话语群的形成 |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控制 |
第四节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欧盟将对转基因食品“解禁”(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转基因议题新闻框架分析(1988-2020)[D]. 成钰. 西北大学, 2021
- [2]论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使用标准及其限度[J]. 陆海波. 行政法学研究, 2020(05)
- [3]转基因风险治理:国外的经验回顾与借鉴[J]. 马奔,韩璐. 国外理论动态, 2017(08)
- [4]风险传播视域下中英转基因食品新闻框架对比研究 ——以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为例[D]. 吕凌蕾.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5]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研究[D]. 姜嘉. 湘潭大学, 2015(07)
- [6]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争论与思考[J]. 郑南.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08)
- [7]国际贸易法制中的社会治理——与贸易链接中的人权保护问题[J]. 吉敏丽. 西部法学评论, 2013(04)
- [8]科学论视域下的食品安全问题 ——“公众参与科学”维度的方法论解析[D]. 赵喜凤. 南京大学, 2013(05)
- [9]中国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戴玉.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10]精英话语与转基因论争 ——批判的话语分析视角[D]. 刘珂. 深圳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