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DSP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代锴垒[1](2020)在《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时分长期演进(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TD-LTE)技术的宽带认知集群通信系统上行信道物理层传输技术在多核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上的实现及频域能量检测算法在上行信道干扰检测中的运用。论文首先介绍了宽带集群通信的发展现状及干扰认知技术在集群通信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基于TD-LTE标准的宽带认知通信系统协议架构及协议栈中的干扰认知模块;介绍了物理层资源定义,并详细研究了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物理层链路的关键处理模块;根据协议标准,利用MATLAB仿真平台,搭建了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的浮点数据传输链路,分别在高斯和车载信道下仿真了上行信道传输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16进制正交调制方式,在车载信道下当信噪比达到11.4dB时,误比特率可达到10-4量级,可满足项目需求。论文基于TMS320C6670型多核DSP,搭建了上行信道的定点数据传输链路。论文首先结合DSP的多核并行运算及其他硬件资源特点,拆分组合了上行收发端各功能模块,利用核间同步机制,完成了收发端DSP处理的流程设计;论文深入研究了通过协调调用DSP核心和各协处理器,包括比特级协处理器、快速傅里叶变换协处理器和Turbo解码协处理器,以高效完成上行信道所涉及的信号处理关键模块的详细实现方法;在DSP上完成了支持多用户的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定点数据传输链路的搭建;测试分析了DSP上行信道收发端各环节的定点处理结果和MATLAB仿真链路的浮点结果之间的精度误差;统计分析了DSP上行信道定点链路各处理模块的时间复杂度;复杂度结果表明单子帧解调时长达到了小于1毫秒的要求,验证了接收端多核流水处理的可行性;在高斯信道和车载信道下,测试分析了DSP上行定点链路的传输性能,与MATLAB浮点链路误码率性能差距为0.3dB左右,符合定点实现要求;最后,在流水线结构和内存两方面对DSP处理的时间复杂度进行了优化。论文研究了频域能量检测算法在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干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频域能量检测算法的原理,对比了连续均值消除法和前向连续均值消除法的优缺点;研究推导了高斯信道下,当上行信道存在数据传输时,数据符号和导频符号两种背景信号下检测统计量的统计特性,证明了此时的干扰检测与仅存在噪声时的干扰检测类似;在MATLAB上搭建了频域能量检测算法的干扰检测链路,分别在数据信号和导频信号的背景下,针对单音干扰、多音干扰和窄带干扰进行了干扰存在性检测,并特别考虑了针对窄带单载波频分复用干扰信号的检测;仿真结果表明,在数据信号背景下,当窄带单载波频分复用干扰信号的干噪比达到-8.4dB时,检测概率可达到90%。论文最后深入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链路收发端DSP板卡与媒质接入层上位机和数字中频层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之间的层间高速通信接口方案。根据宽带认知通信系统的协议标准,分别利用以太网口和高速串口的通信模式,设计、实现并联合测试了上行链路收发端DSP板卡与各相邻层硬件间数据通道和控制通道的通信机制;在各层的调度控制下,测试并验证了上行链路收发端DSP基带处理和感知功能的时序正确性、数据处理正确性和满速率运行的可行性;配合高层协议栈和底层硬件模块完成了宽带认知通信系统的初步联合实现。
郜松松[2](2019)在《机载便携式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机载激光雷达的迅速发展,其对激光雷达采集系统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机载激光雷达的回波信号采样频率和分辨率越来越高,同时还需要保证采样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其次,为确保信号采样过程无误和降低试飞试验成本,要求采样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和实时存储。存储数据用来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数据回放。此外,机载设备在重量上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机载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的研究具有巨大意义。基于上述发展现状和项目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机载便携式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本文设计采用Zynq系列FPGA+DSP架构,并利用FMC接口将系统硬件模块化设计。该系统可以实现四路激光雷达信号的采集、存储和显示,并且支持数据导出功能。同时,依据系统设计需求,将系统设计为低功耗、体积小、抗干扰和使用方便。本文首先从机载便携式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设计需求出发,综合分析系统设计需求,对信号采集存储和模数转换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其次,基于系统设计需求分析完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同时提出了系统载卡和系统子卡的设计方案。对于系统原理图设计,本文将其分为采样模块、时钟模块、存储模块等七个模块进行详细介绍,并依据信号完整性理论给出PCB设计流程,完成了PCB设计。并通过对电源模块、时钟模块、FPGA模块和DSP模块的电路测试验证了本文硬件电路设计的正确性。然后,具体介绍了系统的程序设计,根据系统设计需求,对ADC采样、RapidIO通信、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模块进行程序设计,并给出数据分析结果。最后,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做了简单介绍和针对设计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案。
封化龙[3](2019)在《一种短波话带快速建链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短波通信是唯一一种不需要依靠任何人造设施作为中间枢纽的远程通信方式。该特点使短波通信具备了很高的抗摧毁能力,因而其在军事、应急及救灾等领域不可或缺。应用于短波通信的自动链路建立技术随着美军标MIL-STD-188-141A的提出而得以快速发展。之后,美军标MIL-STD-188-141B的出现,使得该自动链路建立技术更加成熟。本文在该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短波话带快速建链系统。本文首先研究了3G-ALE标准和突发波形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几种频谱感知方法。根据分析,说明了频谱能量检测最适于本系统。其次,设计了3G-ALE标准下的异步快速建链协议和语音短信传输方案。其中,快速建链协议包括突发波形、数据单元、通信流程等内容。详细说明了协议数据单元的数据结构,探测、建链、拆链、扫描等实现流程和语音短信的实现过程。然后,实现了所设计的系统,包括在DSP芯片上使用的功能、配置信息及DSP和外部芯片之间的数据接口等。介绍了快速建链系统的硬件平台。该平台中的ALE模块主要由两个FPGA和一个DSP组成。FPGA1负责将A/D采样得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处理,得到360路复信号。FPGA2主要对该360路复信号同时进行多路捕获,选择出捕获峰值超过判决门限且峰值最大的一路信号。DSP完成整个建链流程的控制以及波形的发送和接收。最后,介绍并实现了突发波形接收所需的关键技术。如同步前导序列的捕获、频偏估计以及CRC校验。同时,介绍了快速建链系统开发所用的开发环境。接着,对该快速建链系统在不同信道条件下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实际项目的指标要求。
徐亮[4](2015)在《基于6748DSP平台的2G-ALE系统及其调制方式识别与链路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波通信作为无线通信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通信方式,一直是人们探索研究的热点。由于短波通信使用的主要传输信道为天波,该信道属于变参信道,具有时变特性,所以研究自动链路建立技术来检测当前时刻信道质量,并选择最优信道建立链接成为必然选择。2G-ALE技术作为最早被广泛使用的自动链路建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基于双DSP+FPGA设计搭建了硬件平台,并根据美军标MIL-STD-188-141A的要求,在6748DSP上完成了2G-ALE的单呼、探测、扫描、网呼等基本功能。系统可以通过上位机的控制完成对通信双方信道质量的探测,并在选择最优信道之后完成链路建立。然后根据2G-ALE系统需要发前听的需求对调制识别技术进行了研究,参考已有的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给出了一种能够识别2ASK、2PSK、4PSK、8PSK、2FSK、4FSK、8FSK和噪声的识别算法,并仿真了该算法的性能。之后重点研究了应用于2G-ALE系统中发前听的8FSK信号识别算法,并介绍了该算法在2G-ALE系统中的实现。最后针对2G-ALE的信令容易受到外界的恶意侦听与干扰的问题,设计实现了2G-ALE系统的链路保护。论文对所设计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测试验证。
张云翔[5](2014)在《短波通信中3G-ALE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短波通信在中远距离通信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链路建立又是短波通信的关键,传统的链路建链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短波通信对数据通信质量和网络规模的要求。本文以美军标MIL-STD-188-141B协议为基础,主要研究了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协议,深入研究了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物理层突发波形接收端的关键技术,并在以DSP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实现该技术。首先,针对短波信道的特性设计了突发波形的接收端方案。考虑到短波信道中噪声,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在接收端采用了滑动分段相关FFT技术完成信号捕获,并在信号捕获的初同步基础上,完成了频差估计、位同步和多径时延估计;同时,在接收端利用Rake接收和相关解扩完成了多径信号的接收与信息的恢复。其次,用Matlab对接收方案进行了仿真,并在TMS320C6455定点DSP硬件平台上,对整个突发波形系统的发送和接收方案进行了编程实现,通过从GPS获取同步时钟,完成了点对点的同步建链和性能测试。另外,本文设计了基于Flash芯片的TMS320C6455自启动方案,并编写了基于CCS环境的Flash芯片烧写程序。最后,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给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陈跃[6](2014)在《跳频通信终端的链路协议跨层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跳频通信是扩展频谱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因其极强的抗截获、抗干扰能力而在军事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通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嵌入式系统以及高性能、低功耗等特性成为这方面应用的首选,将这些芯片应用到跳频通信当中,无疑会推动通信技术更快的向前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进步带来了多媒体业务需求的迅猛增长,这也使传统意义下的分层协议栈设计出现了明显的弊端。跨层设计用层与层之间的互换信息数据使无线网络中每一层中的参数协调一致,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统一调度各层的各个参数,从而有效分配网络资源,增强网络的综合性能。本文着眼于工程实现,旨在现有的嵌入式双核跳频通信终端的基础上,针对于数据链路层设计适合该系统的跨层协议,并将其应用到该跳频通信系统中。
马锦[7](2012)在《新型短波调制解调器软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短波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0~100米的无线电波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短波通信系统设备简单和生存能力强的特性,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船舶通信、航空通信,特别是军事通信领域。本文根据GJB2077-94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自动线路建立规程,构建了一个以"TMS320C6713DSP+FPGA"为设计核心的短波自适应调制解调器硬件平台。主要讨论了短波调制解调器硬件平台各个模块的设计与系统数据链路层ALE控制协议的软件实现。给出了FPGA接口、数字上变频模块、DSP片外FLASH自引导模块和ALE协议的实现,最后介绍了硬件平台与主控PC通信软件的实现。
左童林[8](2009)在《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ALE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短波高速跳频技术,提高了短波通信设备的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以及通信的隐蔽性,与传统短波通信相比有很多明显的优点。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短波通信的链路质量,近几年提出的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更是代表了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研究了短波高速跳频通信技术与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对短波高速跳频通信技术和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的结合进行了研究,以及他们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跳频通信的原理和短波信道及自动链路建立技术的特点,并对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做了简要描述。第二章在总体介绍了第三代短波通信网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与协议。第三章在研究了美军标第三带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基础上,结合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下的ALE呼叫方法,并对此方法做了计算机仿真。第四章详细介绍了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中跳频控制器的硬件平台组成和功能划分方案,提出了在此硬件平台上的DSP用户代码动态加载方案,为后面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的软件设计和实现给出了硬件背景。第五章介绍了在双DSP硬件平台上的高速跳频通信控制器上通信软件,接口软件和自动链路建立软件设计与实现。第六章主要介绍了短波高速跳频控制器DSP软件的测试过程,对测试方法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测试结果验证了软件运行的正确性。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
陈盎[9](2007)在《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代短波通信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的短波通信系统大多基于第二代短波通信标准。美军标MIL-STD-188-141B给出了第三代短波通信的技术标准,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已经具备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基础,主要研究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ALE)的方案设计,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物理层的关键技术,以及如何在以DSP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实现。首先对自动链路建立协议(ALE)和物理层突发波形的形成加以介绍,然后完成了链路自动建立协议的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同步模式下点对点及一点对多点的链路建立。考虑到短波信道中的噪声、衰落、多普勒频移和多径的影响,方案中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CRC校验、卷积编码、交织、波形形成、滑动相关、FFT捕获等。使用这些关键技术实现BW0的发送和接收。接着按照设计的方案,我们在DSP上完成了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和物理层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工作,最后对链路建立性能进行了测试,给出了试验的测试结果。
谭震[10](2006)在《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美军标MIL-STD-188-141B给出了第三代短波通信的技术标准,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已经具备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基础,主要研究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方案设计,以及如何在以DSP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的实现。根据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要求,本文完成了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方案设计,包括同步工作模式下点对点和一点对多点的链路建立;完成了业务管理协议(针对分组数据传输)的方案设计,包括业务链路的建立和业务链路的拆除;完成了高速数据链路协议和低速数据链路协议进行分组数据传输的方案设计,可以适应不同速率要求的数据传输。接着按照设计的方案,我们在DSP上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完成了数据链路层所有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工作。然后结合现有的物理层各种突发波形的调制解调工作,在以DSP为核心的硬件平台上进行了联合调试,成功实现了同步工作模式下的点对点数据传输,并可以脱离计算机而使程序自动装载和启动运行。最后对链路建立和低速数据链路协议的数据传输性能进行了测试,给出了试验的测试结果。
二、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DSP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TD-LTE宽带集群通信系统 |
1.1.2 干扰认知技术在集群通信中的应用 |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链路设计及仿真 |
2.1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协议栈概述 |
2.2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物理层资源 |
2.2.1 时域资源 |
2.2.2 频域资源 |
2.2.3 空间域资源 |
2.3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链路关键模块设计 |
2.3.1 比特级处理模块 |
2.3.2 符号级处理模块 |
2.4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链路仿真分析 |
2.4.1 高斯信道 |
2.4.2 车载信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SP的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基带链路实现 |
3.1 德州仪器C6670型DSP结构及性能概述 |
3.2 上行链路总体流程及多核任务设计 |
3.2.1 用户侧多核设计 |
3.2.2 基站侧多核设计 |
3.3 上行链路用户侧实现 |
3.3.1 多核处理器与协处理器任务架构设计 |
3.3.2 基于BCP的比特级处理模块 |
3.3.3 基于FFTC的符号级处理模块 |
3.4 上行链路基站侧实现 |
3.4.1 多核处理器与协处理器任务架构设计 |
3.4.2 基于FFTC的空口时域信号处理 |
3.4.3 基于处理器核心的信道估计和均衡 |
3.4.4 基于BCP和 TCP3d的解比特级处理 |
3.5 上行链路性能测试 |
3.5.1 时间复杂度和数据精度 |
3.5.2 典型信道传输性能 |
3.6 上行链路实现优化 |
3.6.1 基站侧接收端多核流水线架构优化 |
3.6.2 基站侧接收端内存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干扰检测技术研究 |
4.1 无线通信系统中常见干扰及频域能量检测算法 |
4.1.1 常见干扰 |
4.1.2 频域能量检测算法 |
4.2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中上行信道干扰检测算法 |
4.2.1 DMRS信号背景下的检测统计特性 |
4.2.2 SC-FDMA背景信号下的检测统计特性 |
4.2.3 上行信道干扰检测方法 |
4.3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中上行信道干扰检测仿真 |
4.3.1 DMRS背景信号下的干扰检测仿真 |
4.3.2 SC-FDMA背景信号下的干扰检测仿真 |
4.3.3 两种背景信号下的干扰检测性能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联合测试与实现 |
5.1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 |
5.2 上行链路层间通信协议设计及联合测试 |
5.2.1 MAC层和上行DSP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 |
5.2.2 FPGA和上行DSP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 |
5.2.3 用户侧和基站侧上行DSP接口及功能联合测试 |
5.3 宽带认知通信系统整体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及主要贡献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2)机载便携式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激光雷达概述 |
1.2.1 激光雷达原理 |
1.2.2 激光雷达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高速信号采集存储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 |
第二章 系统设计需求与相关理论 |
2.1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 |
2.2 系统设计需求及分析 |
2.3 高速信号采集存储相关理论 |
2.3.1 信号采样相关理论分析 |
2.3.2 数据存储接口介绍 |
2.3.3 数据显示接口概述 |
2.4 ADC概论 |
2.4.1 ADC架构分析 |
2.4.2 ADC参数概述 |
2.5 JESD204B协议概述与链路建立 |
2.5.1 JESD204B协议 |
2.5.2 JESD204B链路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1 系统载卡方案设计 |
3.1.2 系统子卡方案设计 |
3.1.3 FMC接口 |
3.2 系统核心器件选型和原理图设计 |
3.2.1 核心器件选型 |
3.2.2 AD采样模块设计 |
3.2.3 时钟模块设计 |
3.2.4 DDR3模块设计 |
3.2.5 FPGA核心电路设计 |
3.2.6 DSP电路设计 |
3.2.7 电源模块设计 |
3.2.8 接口模块设计 |
3.3 系统PCB设计 |
3.3.1 信号完整性概念 |
3.3.2 系统载卡PCB设计 |
3.3.3 系统子卡PCB设计 |
3.4 系统硬件功能测试 |
3.4.1 电源模块测试 |
3.4.2 FPGA电路测试 |
3.4.3 时钟模块测试 |
3.4.4 DSP电路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程序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 程序设计总体流程 |
4.2 ADC程序设计和数据分析 |
4.2.1 LMK04821芯片寄存器配置 |
4.2.2 AD9680芯片寄存器配置 |
4.2.3 JESD204B IP核配置 |
4.2.4 数据采样结果分析 |
4.3 PS部分程序设计 |
4.3.1 DDR3存储逻辑设计 |
4.3.2 网口通信程序设计 |
4.4 Rapid IO通信逻辑设计 |
4.4.1 SRIO Gen2 IP核配置 |
4.4.2 数据传输结果分析 |
4.5 DSP数据处理及分析 |
4.6 SATA接口逻辑设计 |
4.6.1 IP核配置 |
4.6.2 数据读写速率及误码率分析 |
4.7 显示接口逻辑设计 |
4.7.1 LVDS显示接口逻辑设计 |
4.7.2 HDMI显示接口逻辑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一种短波话带快速建链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的历史和现状 |
1.2 短波自动链路建立(ALE)技术的发展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协议概述 |
2.2 3G-ALE突发波形 |
2.2.1 建链波形的帧结构和参数 |
2.2.2 TLC/AGC保护序列 |
2.2.3 同步报头序列 |
2.2.4 前向纠错编码 |
2.2.5 交织 |
2.2.6 正交符号形成 |
2.2.7 伪噪声扩展序列的产生和应用 |
2.2.8 调制 |
2.3 频谱感知技术 |
2.3.1 匹配滤波检测 |
2.3.2 能量检测 |
2.3.3 循环平稳特性检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短波话带快速建链系统设计 |
3.1 突发波形帧结构的设计 |
3.2 数据协议单元 |
3.2.1 探测PDU |
3.2.2 建链PDU |
3.2.3 拆链PDU |
3.2.4 语音短信PDU |
3.3 系统流程设计 |
3.3.1 探测流程 |
3.3.2 建链流程 |
3.3.3 拆链流程 |
3.3.4 语音短信流程 |
3.3.5 扫描流程 |
3.4 小结 |
第四章 短波快速建链系统的硬件平台实现 |
4.1 建链系统硬件平台 |
4.2 DSP C5517及其主要功能模块 |
4.2.1 TMS320C5517芯片结构及介绍 |
4.2.2 FFT硬件加速器 |
4.2.3 系统时钟发生器 |
4.2.4 定时器 |
4.2.5 中断事件 |
4.3 DSP和FPGA2的数据交互 |
4.3.1 FPGA2的主要功能 |
4.3.2 DSP和FPGA的接口 |
4.3.3 DSP和FPGA的数据交互协议 |
4.4 DSP和MCU的数据交互 |
4.4.1 DSP和MCU的接口及配置 |
4.4.2 DSP和MCU的数据交互协议 |
4.5 Bootloader |
4.5.1 FLASH芯片的介绍 |
4.5.2 Bootloader的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短波建链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实现 |
5.1 突发波形的接收 |
5.2 同步捕获 |
5.2.1 捕获算法原理 |
5.2.2 同步捕获实现 |
5.3 频偏估计 |
5.3.1 频偏估计原理 |
5.3.2 频偏估计算法 |
5.3.3 偏估计实现 |
5.4 CRC校验 |
5.4.1 CRC校验原理 |
5.4.2 CRC校验实现 |
5.5 开发环境简介 |
5.5.1 CCS简介 |
5.5.2 Git简介 |
5.5.3 硬件环境简介 |
5.6 性能测试 |
5.6.1 信道模拟器的介绍 |
5.6.2 在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的测试 |
5.6.3 在频偏为50Hz,单径的条件下的测试 |
5.6.4 在双径有衰落的环境下的测试 |
5.6.5 测试结果分析 |
5.7 系统测试 |
5.8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6748DSP平台的2G-ALE系统及其调制方式识别与链路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 |
1.1.1 短波通信概述 |
1.1.2 短波通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短波自动链路建立(ALE)技术 |
1.2.2 调制方式识别技术 |
1.2.3 链路保护(LP)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短波第二代自动链路建立系统 |
2.1 2G-ALE技术 |
2.1.1 2G-ALE技术概述 |
2.1.2 2G-ALE的波形与结构 |
2.1.3 2G-ALE的协议 |
2.1.4 2G-ALE的关键技术 |
2.2 硬件平台 |
2.2.1 硬件平台的总体设计 |
2.2.2 模块介绍 |
2.3 软件设计 |
2.3.1 6748DSP各模块初始化 |
2.3.2 主程序流程 |
2.3.3 各模式程序流程 |
2.4 系统实现与测试 |
2.4.1 系统实现 |
2.4.2 系统测试 |
第三章 调制方式识别 |
3.1 调制方式识别概述 |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3.1.2 现状及现有的经典算法 |
3.2 调制方式识别的理论基础 |
3.2.1 数字调制方式及其特征 |
3.2.2 瞬时参数提取 |
3.3 调制方式识别的实现 |
3.3.1 调制方式识别算法 |
3.3.2 算法的仿真及测试 |
3.4 2G-ALE中的 8FSK识别 |
第四章 链路保护 |
4.1 链路保护的研究背景 |
4.2 链路保护的标准 |
4.2.1 标准简介 |
4.2.2 标准提供的方法 |
4.3 链路保护在系统中的实现 |
4.3.1 链路保护设计 |
4.3.2 链路保护在系统中的实现 |
4.4 加入链路保护部分的系统测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短波通信中3G-ALE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短波信道特点 |
1.2.1 短波信道的多径效应 |
1.2.2 短波信道的衰落与干扰 |
1.2.3 短波信道的多普勒频移 |
1.3 自动链路建立简介 |
1.4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技术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 |
2.2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 |
2.2.1 协议数据单元 |
2.2.2 同步驻留组时隙 |
2.2.3 自动链路建立过程 |
2.3 3G-ALE 波形与数据结构 |
2.3.1 3G-ALE 波形与同步序列 |
2.3.2 3G-ALE 数据序列的生成 |
2.3.3 突发波形 BW0 的调制 |
第三章 BW0收发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
3.1 BW0 发送端方案 |
3.2 BW0 发送端关键技术 |
3.2.1 卷积编码 |
3.2.2 扩频技术 |
3.2.3 波形成形 |
3.3 BW0 接收端方案 |
3.4 接收端关键技术 |
3.4.1 信号捕获 |
3.4.2 频差估计 |
3.4.3 位同步与多径时延估计 |
3.4.4 Rake 接收和相关解扩 |
第四章 自动链路建立的硬件平台 |
4.1 系统的硬件平台 |
4.2 DSP 系统简介 |
4.2.1 DSP 芯片介绍 |
4.2.2 DSP 资源配置 |
4.2.3 TLV320AIC3106 简介 |
4.2.4 GPS 接收模块 |
4.3 自引导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Flash 镜像的生成 |
4.3.2 Flash 烧写的实现 |
第五章 自动链路建立的DSP软件实现 |
5.1 定点化处理 |
5.2 发送端和接收端软件实现 |
5.3 协议模块的软件实现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跳频通信终端的链路协议跨层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跳频通信 |
1.1.2 异构双核处理器 |
1.1.3 无线网络跨层协议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3 主要研究成果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文章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跨层设计 |
2.1 跨层设计相关问题 |
2.1.1 跨层设计概述 |
2.1.2 跨层设计的原理 |
2.1.3 各协议层对跨层设计的需求 |
2.1.4 跨层设计的方法 |
2.2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
2.2.1 MAC层协议分类 |
2.2.2 时隙分配算法 |
2.3 无线路由协议 |
2.3.1 按表驱动路由 |
2.3.2 按需驱动路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跳频通信终端硬件平台设计 |
3.1 跳频通信终端硬件框架 |
3.2 异构双核处理器 |
3.2.1 OMAP-L137概述 |
3.2.2 ARM926EJ-S子系统 |
3.2.3 DSP C6747子系统 |
3.2.4 外围设备 |
3.2.5 系统内部通信 |
3.3 硬件外围设备 |
3.3.1 以太网 |
3.3.2 SDRAM |
3.3.3 SPI FLASH |
3.3.4 FPGA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跳频通信终端软件架构设计 |
4.1 跳频通信终端总体软件框架 |
4.2 OMAP-L137的Linux启动流程 |
4.2.1 启动流程 |
4.3 Linux设备驱动 |
4.3.1 Linux设备驱动分类 |
4.3.2 Linux设备驱动作用 |
4.3.3 Linux设备驱动编写方法 |
4.4 Linux网络协议栈 |
4.5 DSP和ARM通信 |
4.5.1 Codec Engine介绍 |
4.5.2 Codec Engine配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层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5.1 跳频通信终端系统框架 |
5.2 平台环境搭建 |
5.2.1 OMAP-L137开发实现步骤 |
5.2.2 OMAP-L137环境搭建 |
5.2.3 Bootloader移植 |
5.2.4 U-BOOT移植 |
5.2.5 Linux内核移植 |
5.2.6 OMAP-L137开发实现步骤 |
5.3 跨层协议设计 |
5.3.1 改进型动静态时隙结合分配 |
5.3.2 AODV路由协议 |
5.3.3 MAC层与路由联合设计 |
5.3.4 跨层协议实现步骤 |
5.4 跳频通信终端系统应用层实现协议 |
5.5 结合跨层设计系统实现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收获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型短波调制解调器软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简介 |
1.2 短波自适应通信和自动链路建立技术 |
1.3 论文背景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型短波调制解调器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2.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方案 |
2.2 DSP系统设计 |
2.2.1 系统DSP芯片介绍及配置 |
2.2.2 硬件系统时钟及DSP资源分配 |
2.3 异步串口模块和双口RAM模块的设计与调试 |
2.3.1 异步串口模块ST16C2550 |
2.3.2 双口RAM模块IDT70V25 |
2.4 FPGA接口及数字上变频模块设计与实现 |
2.4.1 FPGA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 |
2.4.2 上变频器AD9957配置 |
2.4.3 数字上变频模块实现 |
2.5 DSP片外FLASH自引导模块设计与实现 |
2.5.1 FLASH芯片及TI C6000系列DSP引导模式 |
2.5.2 DSP片外FLASH自引导的具体实现 |
2.6 其他外设模块简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波系统数据链路层控制协议软件实现 |
3.1 ALE结构及ALE协议基础 |
3.2 短波系统自动链路建立(ALE)基本过程 |
3.2.1 信号收发 |
3.2.2 呼叫过程 |
3.2.3 探测过程 |
3.2.4 扫描过程 |
3.3 短波系统ALE控制协议实现分析 |
3.3.1 ALE协议软件功能分析 |
3.3.2 ALE协议状态描述 |
3.4 短波系统ALE控制协议软件实现 |
3.4.1 扫描接收模块的软件流程 |
3.4.2 链路建立模块的软件流程 |
3.4.3 链路维护模块的软件流程 |
3.4.4 探测模块的软件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波系统与主控机之间通信软件的实现 |
4.1 基于RS-232串口的主控数据收发系统 |
4.1.1 串口通信方案 |
4.1.2 串口通信的软件实现 |
4.1.3 主控串口通信测试 |
4.2 基于双口RAM的主控数据收发系统 |
4.2.1 主控数据收发系统通信方案 |
4.2.2 主控与短波系统通信的软件实现 |
4.2.3 主控与短波系统通信的软件接口规定 |
4.2.4 基于双口RAM的主控通信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ALE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信道特点 |
1.1.1 短波信道的多径效应和时间色散 |
1.1.2 短波信道的多普勒频移和频率色散 |
1.1.3 短波信道的衰落和干扰状况 |
1.2 短波跳频通信技术 |
1.3 自动链路建立技术(ALE) |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 |
1.4.1 本文的内容及作者所做的工作 |
1.4.2 论文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技术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网 |
2.1.1 系统结构 |
2.1.2 呼叫信道管理 |
2.1.3 地址管理 |
2.2 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协议 |
2.2.1 扫描信道 |
2.2.2 同步时隙结构 |
2.2.3 同步及异步模式下的自动链路建立 |
2.2.4 多播和广播链路建立 |
2.3 3G-ALE 的物理层技术 |
2.3.1 TLC/AGC 保护序列 |
2.3.2 报头序列 |
2.3.3 前向纠错 |
2.3.4 交织 |
2.3.5 正交符号生成 |
2.3.6 伪随机扩展序列的产生 |
2.3.7 调制 |
2.4 第三代自动链路建立中的其他协议 |
2.4.1 传输管理协议(Traffic Management) |
2.4.2 同步管理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短波高速跳频系统下ALE 呼叫方法的设计及仿真 |
3.1 高速跳频通信系统中的ALE 呼叫设计 |
3.1.1 呼叫波形 |
3.1.2 呼叫方法 |
3.2 仿真系统 |
3.2.1 信道模型的建立 |
3.2.2 发送系统 |
3.2.3 接收系统 |
3.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硬件实现方案 |
4.1 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模型及结构 |
4.1.1 高速跳频发送状态模型 |
4.1.2 高速跳频接收状态模型 |
4.1.3 高速跳频控制器的硬件平台方案 |
4.1.4 硬件平台的芯片选型 |
4.1.5 硬件平台上的接口 |
4.2 高速跳频系统的代码动态加载方案 |
4.2.1 加载核的运行原理 |
4.2.2 主片的动态加载 |
4.2.3 从片的动态加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短波高速跳频电台ALE 协议软件及通信软件实现 |
5.1 基于双DSP 的软件实现方案 |
5.2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3 自动链路建立(ALE)协议软件的状态 |
5.3.1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软件的状态划分 |
5.3.2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状态转移 |
5.4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软件的设计实现 |
5.4.1 协议调度模块 |
5.4.2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各功能模块 |
5.5 通信软件实现方案 |
5.5.1 通信发送软件 |
5.5.2 通信接收软件 |
5.6 接口软件实现方案 |
5.6.1 AD_LINK 接口软件 |
5.6.2 DSP 接口软件 |
5.6.3 主控接口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短波高速跳频通信控制器软件与ALE 协议软件的测试 |
6.1 短波高速跳频通信控制器软件测试概述 |
6.2 短波高速跳频通信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 |
6.2.1 软件功能测试的目的及内容 |
6.2.2 软件功能实验仪器及设备 |
6.2.3 ADSP-T52015 EZ-KIT Lite 评估板硬件平台结构 |
6.3 软件测试实验方式 |
6.3.1 通信接口测试 |
6.4 DSP2 数据处理软件及运行协同测试 |
6.5 代码动态加载测试 |
6.6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软件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贡献与结论 |
7.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的发展 |
1.2 短波信道对数据传输的影响 |
1.3 短波软件无线电 |
1.4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介绍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协议体系 |
2.1.1 第三代短波通信协议 |
2.1.2 第三代短波通信的技术特点 |
2.2 自动链路建立(ALE)协议 |
2.2.1 协议数据单元 |
2.2.2 同步驻留结构 |
2.2.3 链路建立过程 |
2.2.4 3G-ALE 的数据结构及波形 |
2.2.4.1 TLC/AGC 保护序列 |
2.2.4.2 探测报头 |
2.2.4.3 前向纠错 |
2.2.4.4 交织 |
2.2.4.5 正交符号形成 |
2.2.4.6 伪随机扩展序列的产生和应用 |
2.2.4.7 调制 |
第三章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实现方案 |
3.1 物理层收发方案 |
3.1.1 BW0 发送方案 |
3.1.2 BW0 接收方案 |
3.1.2.1 信号的捕获 |
3.1.2.2 频差校准 |
3.1.2.3 Viterbi 译码算法 |
3.2 自动链路建立实现方案 |
第四章 自动链路建立的 DSP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的硬件平台 |
4.2.1 DSP 芯片TM5320VC33 |
4.2.2 TLV320AIC10 简介 |
4.2.3 液晶面板控制 |
4.2.4 GPS 接收模块 |
4.2.5 DSP 与计算机、电台遥控口接口 |
4.3 ALE 协议模块的DSP 实现 |
4.4 BW0 发送方案的DSP 实现 |
4.5 BW0 接收方案的DSP 实现 |
4.6 系统仿真性能测试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短波通信的发展 |
1.2 短波软件无线电 |
1.3 选题背景和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第三代短波通信数据链路层协议介绍 |
2.1 第三代短波通信协议体系 |
2.1.1 第三代短波通信协议 |
2.1.2 第三代短波通信的技术特点 |
2.2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 |
2.2.1 协议数据单元 |
2.2.2 同步驻留结构 |
2.2.3 链路建立过程 |
2.3 业务管理协议 |
2.3.1 协议数据单元 |
2.3.2 业务链路建立过程 |
2.4 高速数据链路协议 |
2.4.1 协议数据单元 |
2.4.2 高速数据链路数据传输过程 |
2.5 低速数据链路协议 |
2.5.1 协议数据单元 |
2.5.2 低速数据链路数据传输过程 |
第三章 第三代短波通信数据链路层的实现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的硬件平台 |
3.2.1 DSP芯片 |
3.2.2 键盘和显示器 |
3.2.3 GPS接收模块 |
3.2.4 其它硬件电路 |
3.3 协议模块的实现 |
3.3.1 系统初始化 |
3.3.2 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实现 |
3.3.3 业务管理协议的实现 |
3.3.4 高速数据链路协议的实现 |
3.3.5 低速数据链路协议的实现 |
3.4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联合实现 |
3.4.1 协议模块间的耦合 |
3.4.2 协议中的同步定时机制 |
3.5 联合调试以及性能测试 |
3.5.1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数据交互 |
3.5.2 性能测试 |
第四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的DSP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认知通信系统上行信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代锴垒.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机载便携式激光雷达信号采集存储系统设计[D]. 郜松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一种短波话带快速建链系统设计与实现[D]. 封化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6748DSP平台的2G-ALE系统及其调制方式识别与链路保护[D]. 徐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5]短波通信中3G-ALE设计与实现[D]. 张云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6]跳频通信终端的链路协议跨层设计与实现[D]. 陈跃.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7]新型短波调制解调器软硬件设计与实现[D]. 马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8]短波高速跳频通信系统的ALE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左童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9]第三代短波自动链路建立协议研究[D]. 陈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10]第三代短波通信系统数据链路层研究与实现[D]. 谭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