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论文文献综述)
刘礼堂,宋时磊[1](2020)在《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二重证据法,中国人开发利用茶叶的信史,目前可追溯至西汉;茶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图景,出现于唐代;茶文化作为一种概念被广泛使用,则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大潮一致。本文梳理了众说纷纭的茶文化概念,厘清其边界和内涵,重申了茶文化的人文科学属性,并界定了其涵盖包括思想哲理(茶道)、茶艺、茶文学、茶功用、茶俗、茶礼、茶馆、茶具等方面及其中所体现的发展史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华茶文化历史传承的悠久性、统一而多元的整体性、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发展的时代性、传播的国际性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质。
朱晓晴,陈佩[2](2020)在《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是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主要目的是将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得整个西乡茶文化旅游市场能够充分打开,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更好地游览参观,让更多的人学习这一古老传统的茶文化,并且推动旅游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本文课题从调查分析角度出发,对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探讨。
沈海霞[3](2020)在《潮州茶文化背景下陶瓷茶具设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幅员辽阔,饮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旧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潮州工夫茶是中国饮茶文化的瑰宝之一,在以家庭结构发展背景下的潮州工夫茶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潮州工夫茶具便是在潮州工夫茶文化背景下茁壮成长,成为一方独特的茶具组合、并为潮州工夫茶艺形成规范的品饮方式、茶礼仪以及茶文化搭建物质载体。在现今注重文化保留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潮州工夫茶及其茶具不但具有多姿多彩的历史,而且更有辉煌的未来,它与现代追求物质快速发展的社会并无抵牾之处。相反,它必将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有所改进,甚至新发明创新且日臻完善。并为社会生活注入精神修行的养分,为精神生活提供食粮,促进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潮州工夫茶具是潮州地域文化绚丽的名片之一,所以,如何推动潮州工夫茶具新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从明清时期潮州工夫茶文化与茶具的形成与发展、从明代至今潮州工夫茶具的发展脉络与茶具样式,以及潮州工夫茶文化背景下陶瓷茶具的设计创新这几点来论述分析,主要通过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潮州工夫茶具的设计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影响潮州工夫茶具设计创新的几点因素,提出潮州工夫茶具在未来发展中的几点建议。
李经来[4](2019)在《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来自潮州的工夫茶究竟如何从一种地域性的饮茶习俗,演变成今日的中国茶文化的代表。这样的转变是与工夫茶在福建和潮汕地区向中国台湾地区及内地的流动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过程中,工夫茶从注重其实用性的“技”的一面向注重其审美性的“艺”的一面转变。但是,尽管现代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潮州工夫茶的冲泡方式,并且为中国大陆的许多茶人和游客所推崇,潮州当地人却对其不以为然,反而在潮州另外发展出一套与其相对的潮州工夫茶艺。工夫茶在潮州实现从“技”到“艺”的转换的因素包括地方政府的推动、民间组织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及大师的影响、茶艺馆在潮州的兴起以及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个人的努力等等。而实现从“技”到“艺”这一转换最主要的现实价值,就是使工夫茶能够走出潮州,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潮州旅游、到茶艺馆中消费、购买潮州单丛茶和工夫茶具等等,从而使潮州百姓获得更多实在的利益。同时,也使得工夫茶的品饮者满足其对雅文化的追求。通过工夫茶这一媒介,追求一种更为高雅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然而,尽管这样的转变在经济上使潮州百姓获得实在的利益,在工夫茶文化的本真性方面却遭到潮州百姓的质疑。现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艺的区别并不明显,然而这细微的差别背后,其实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潮州人所形成的独特的感官记忆和经验,这些感官记忆和经验就是潮州人的地方性知识,这些地方性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潮州人对于茶的认知,对于世界的认知,解释着潮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陈琪琦[5](2018)在《交互设计在宋代“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宋代“龙团凤饼”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瑰宝,高度凝结了茶文化艺术的成就,并与绘画、书法、瓷器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然而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缺乏对其有效的知识获取途径和了解的主动性,而“龙团凤饼”也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困境。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符合时代需求,搭载新的技术手段,“龙团凤饼”代表的宋代茶文化风貌、审美和精神气质,仍与当下时代高度契合,而交互设计为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平台。本文致力于研究交互设计视域下“龙团凤饼”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对“龙团凤饼”的历史发展、美学价值和文化特征和当代价值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分析“龙团凤饼”的重要性,并根据“龙团凤饼”的传承现状,提出“龙团凤饼”的当下传承要与交互设计结合的迫切性;同时以交互设计的理论指导“龙团凤饼”其设计的相应原则,依托HTML5技术对宋代“龙团凤饼”进行传承探索,希望能对推动“龙团凤饼”等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大众化传承有正面的促进,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做出初步探索。
闫文亭[6](2016)在《中国茶德儒家精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茶道、茶艺、茶俗等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而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思想的代表,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并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茶德所折射的儒家精神,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迅猛膨胀,精神世界需要全新的内容来填充和强大的力量来补充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中国茶德的主题内容以及所具有的儒家精神,对于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首先阐述茶德内容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探索和思考,综合总结了茶德的内容,即“和、仁、廉、敬”。在此基础上,将其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发现二者的共通之处,即中国茶德具有中庸和谐、仁民爱物、信诚廉洁、礼乐敬人的儒家精神,并紧密结合历史的轨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宣扬中国茶德的儒家精神,认为其不但可以正心明性,加强人格的自我淬炼;文明社会,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质;与时俱进,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弘扬发展了茶文化,加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目的在于挖掘儒家思想中与茶德共通之处,丰富茶德内涵;探索寓教于饮、寓教于乐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健康的茶味人生观;响应时代的召唤,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安定的德治社会。
姚远[7](2008)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茶餐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化进程影响之下,西方饮食文化也不断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碰撞并相互交融,逐渐发展演变出了一些新的饮食文化和消费方式,茶餐厅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茶餐厅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茶餐厅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点,重点是因其特定的餐饮形式所决定的功能设计和装饰设计分析,并与其他主要的餐饮形式设计作出对比和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独特性,对其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性作出总结,提出一套适应目前餐饮业发展的茶餐厅设计模式。论文首先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出发点,在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对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其次分别从“饮”文化和“食”文化两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作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再对新的消费理念环境下新的餐饮文化的产生作出分析,讨论茶餐厅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独特性。再次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对茶餐厅的功能和形式作出分析研究,紧密结合具体的设计和工程实例,对茶餐厅室内设计过程中主要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提出分析和探讨,以及与其他餐饮形式室内设计的异同作出比较,对茶餐厅的室内设计中体现出的中西文化交融作出总结。最后,对整篇论文作出结语,提出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
王惠[8](2007)在《从《老残游记》看晚清齐鲁饮食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借游方郎中老残摇串铃四处行医时的所见所闻,痛斥晚清社会的黑暗腐败,同时也写到了所到之处的优美景物和民情风俗。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齐鲁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此书虽为风物游记,但也有不少地方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齐鲁的饮食概况,笔者试从饮食文化这一角度对小说作一粗浅分析,通过对《老残游记》中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层次性,小说中的饮食构成、饮食考论,小说所反映的晚清时期齐鲁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小说中饮食描写的文学意义等五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在对清末齐鲁这一区域饮食深入考察的基础上来透视晚清时代齐鲁饮食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分地域深入考察当地饮食文化的方法,从而避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以偏概全的流弊,进而有助于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进行接近客观实际的概括。
范增平[9](2006)在《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黄淑美,欧阳中一[10](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源流与认同肇始 |
二、概念的界定与概说 |
三、中华茶文化的特质 |
(2)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乡茶产业发展现状 |
1.1 西乡茶产业种植规模现状 |
1.2 西乡茶产业政府支持现状 |
1.3 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 |
2 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 |
2.2 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
2.3 丰富的茶文化产品 |
3 西乡茶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
3.2 旅游产品理念缺乏 |
3.3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不足 |
4 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
4.1 注重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 |
4.2 深入挖掘茶产业的文化内涵 |
4.3 在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
4.4 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 |
4.5 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质量 |
(3)潮州茶文化背景下陶瓷茶具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 |
1.4 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内容的创新点 |
1.5.1 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2 内容的创新点 |
2 潮州工夫茶文化相关问题探究 |
2.1 潮州工夫茶概念 |
2.2 冲泡程式与冲品礼仪 |
2.3 体量特点与功能要求 |
3 潮州工夫茶文化与茶具的形成及发展因素 |
3.1 饮茶方式的变化 |
3.2 政治经济的影响 |
3.3 地理环境的因素 |
3.4 习俗文化的发展 |
4 明代至今潮州工夫茶具的发展脉络和茶具样式 |
4.1 明至清中期的潮州工夫茶具 |
4.2 近代潮州工夫茶具 |
4.2.1 清末民初的潮州工夫茶具 |
4.2.2 民国中后期的潮州窑茶具 |
4.3 当代潮州工夫茶具 |
4.3.1 20世纪50–80年代的潮州工夫茶具 |
4.3.2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潮州工夫茶具 |
5 潮州工夫茶文化背景下陶瓷茶具的设计创新 |
5.1 潮州工夫茶具造型设计创新 |
5.1.1 创意提取 |
5.1.2 造型与时代审美 |
5.1.3 造型风格 |
5.2 潮州工夫茶具装饰设计创新 |
5.2.1 装饰形式 |
5.2.2 装饰题材 |
5.2.3 装饰色彩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茶的研究 |
(二)关于工夫茶的研究 |
(三)国家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
(四)地方对于个人品味或口味的影响 |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主要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1章 潮州工夫茶的地方性文化根基 |
1.1 畲族与凤凰单丛 |
1.2 “精细”的地域文化及儒家文人的影响 |
1.3 侨乡文化 |
小结 |
第2章 潮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工夫茶 |
2.1 工夫茶冲泡之“工夫” |
2.2 器为茶之父:潮州工夫茶“四宝” |
2.3 “三口为品”:潮州工夫茶的社交功能 |
小结 |
第3章 当代茶艺与潮州工夫茶 |
3.1 迂回的路线:“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与中华茶艺 |
3.2 再造“工夫茶”:从闽粤、台湾地区到内地 |
3.3 “泛工夫化”的当代茶艺 |
小结 |
第4章 工夫茶在潮州的变迁 |
4.1 “技”与“艺”的区别与联系:走向舞台的工夫茶 |
4.2 从“技”到“艺”的社会因素 |
4.2.1 地方政府的推动 |
4.2.2 民间组织的作用 |
4.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师”的影响 |
4.2.4 茶馆与职业茶艺师的助推作用 |
4.2.5 茶艺培训机构的兴起及茶艺师个人的努力 |
4.3 从“技”到“艺”的社会意义 |
小结 |
结论 |
一、从“华夏边缘”到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
二、从“技”到“艺”对文化建构的意义与影响 |
三、身体、地方感与潮州工夫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交互设计在宋代“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龙团凤饼”概述 |
2.1 “龙团凤饼”的概念 |
2.2 “龙团凤饼”的历史源流 |
2.2.1 滥觞期 |
2.2.2 鼎盛期 |
2.2.3 式微期 |
2.3 “龙团凤饼”的视觉审美解析 |
2.3.1 “龙团凤饼”的装饰审美 |
2.3.2 “龙团凤饼”的式样分类与演变 |
2.4 “龙团凤饼”的当代价值 |
2.4.1 美学价值 |
2.4.2 经济价值 |
2.4.3 社会价值 |
3 “龙团凤饼”的当下传承 |
3.1 “龙团凤饼”的传承现状 |
3.1.1 原貌的还原再现 |
3.1.2 传承方式单一传统 |
3.1.3 文化自信不足 |
3.1.4 缺乏相关产业管理 |
3.2 交互传承意识觉醒 |
3.2.1 茶文化传承中的交互探索 |
3.2.3 交互技术的文化传承可能性 |
3.3 文化传承中的交互设计 |
3.3.1 信息设计 |
3.3.2 交互设计 |
3.3.3 感知设计 |
3.4 交互设计的文化传承优势 |
3.4.1 注重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
3.4.2 时空背景的多维度 |
3.4.3 传播时间的灵活性 |
4 交互设计在“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 |
4.1 “龙团凤饼”交互设计原则 |
4.1.1 系统的可用性 |
4.1.2 注重用户体验 |
4.1.3 情感化设计 |
4.2 “龙团凤饼”的交互表达 |
4.2.1 依托移动端社交交互平台 |
4.2.2 移动端HTML5的交互实现 |
4.3 “龙团凤饼”的交互用户需求 |
4.3.1 用户场景分析 |
4.3.2 竞品分析 |
4.4 “龙团凤饼”的交互细节设计 |
4.4.1 设计规范 |
4.4.2 界面设计 |
4.4.3 图标设计 |
4.4.4 配色设计 |
4.4.5 交互方式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中国茶德儒家精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挖掘儒家思想中与茶德共通之处,丰富茶德内涵 |
1.1.2 探索寓教于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积极健康的茶味人生观 |
1.1.3 响应时代的召唤,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1.1.4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安定的德治社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茶德 |
1.2.2 关于儒家 |
1.2.3 关于茶德的儒家精神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茶德的内容探讨 |
2.1 茶德内容的传承和发展 |
2.2 茶德内容的探索和思考 |
2.2.1 中庸和谐——规定了茶性的基本特点 |
2.2.2 仁民爱物——丰富了茶德的高尚情操 |
2.2.3 信诚廉洁——传扬了茶德的精神文明 |
2.2.4 礼乐敬人——树立了茶德的君子风范 |
第3章 儒家的不解茶缘 |
3.1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
3.2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
3.2.1 在茶艺方面,儒家思想升华了茶的品格境界 |
3.2.2 在茶道方面,儒家思想丰富了茶的生活体验 |
3.2.3 在茶俗方面,儒家思想深化了茶的深情意重 |
3.2.4 在茶德方面,儒家思想成就了茶的精神文明 |
第4章 茶德中的儒家精神 |
4.1 茶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和谐 |
4.1.1 寂寂燃灯夜,茶思一磬声 |
4.1.2 芳茶冠六清,和风驻人间 |
4.2 茶德达法的必由之径——仁民爱物 |
4.2.1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4.2.2 仁民而爱物,天下归仁焉 |
4.3 茶德本性的君子品格——信诚廉洁 |
4.3.1 诚则心然,平民情意 |
4.3.2 啜苦励志,廉政社会 |
4.4 茶德之香的生活情味——礼乐敬人 |
4.4.1 茶礼相随,从此姻缘定 |
4.4.2 茶礼相伴,与君相知 |
4.4.3 茶礼相佐,盛世太平 |
第5章 弘扬中国茶德之儒家精神的意义 |
5.1 正心明性,弘扬中国茶德加强人格的自我淬炼 |
5.2 文明健康,弘扬中国茶德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质 |
5.3 与时俱进,弘扬中国茶德凝聚整个民族的时代向心力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茶餐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
1.1.3 研究意义 |
2 中西方饮食文化概述 |
2.1 中西方“饮”文化——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概述 |
2.1.1 茶文化 |
2.1.2 咖啡文化 |
2.2 中西方“食”文化概述 |
2.2.1 中国传统食文化概述 |
2.2.2 西方传统食文化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发展与交融 |
3.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新形式概述 |
3.2 茶餐厅文化概述 |
3.2.1 香港饮食文化概述 |
3.2.2 香港早期茶楼文化 |
3.2.3 香港茶餐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3.3 休闲消费影响下的餐饮文化转型 |
3.3.1 休闲的基本概念 |
3.3.2 休闲经济与休闲消费 |
3.3.3 休闲消费对餐饮文化的影响 |
3.3.4 休闲餐饮及茶餐厅文化的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茶餐厅室内空间设计 |
4.1 茶餐厅设计前期工作及参与人员构成 |
4.1.1 茶餐厅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
4.1.2 茶餐厅设计参与人员构成 |
4.2 建筑内外空间对茶餐厅室内设计的制约和影响 |
4.2.1 建筑空间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因素 |
4.2.2 餐厅室内空间功能性的影响要素 |
4.3 流线与布局设计 |
4.3.1 茶餐厅空间流线分类 |
4.3.2 茶餐厅空间流线主要设计原则和方法 |
4.3.3 与其他餐饮形式空间的布局与流线比较 |
4.4 就餐区开敞性与私密性设计 |
4.4.1 开敞性与私密性设计原则 |
4.4.2 开敞性和私密性的分类及设计方法 |
4.4.3 与其他餐饮形式空间的开敞性和私密性比较 |
4.5 备餐区设计 |
4.5.1 厨房区域的设计 |
4.5.2 前台服务区域的设计 |
4.5.3 与其他餐饮空间的厨房设计比较 |
4.6 卫生间设计 |
4.7 灯具的设计与选择及室内光环境的营造 |
4.7.1 灯光设计的内容 |
4.7.2 灯光设计的因素 |
4.7.3 与其他餐饮形式的灯光设计比较 |
4.8 暖通系统、音响系统及监控系统的设计 |
4.8.1 暖通系统的设计 |
4.8.2 音响系统的设计 |
4.8.3 监控系统的设计 |
4.9 陈设的选择与布置 |
4.10 本章小结 |
5 茶餐厅的装饰性设计探析及实例分析 |
5.1 茶餐厅的装饰性设计探析 |
5.1.1 茶餐厅文化的特殊性及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
5.1.2 新古典主义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
5.2 实例分析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8)从《老残游记》看晚清齐鲁饮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小说与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
(二) 《老残游记》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三) 《老残游记》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老残游记》中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层次性 |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层次性 |
第二章 《老残游记》中的饮食构成 |
第一节 主食 |
第二节 副食 |
第三节 饮品 |
第三章 《老残游记》中的饮食考论 |
第一节 燕菜鱼翅席 |
第二节 涮火锅 |
第三节 一品锅 |
第四章 《老残游记》所反映的晚清时期齐鲁饮食文化的特点 |
第一节 食礼、食俗 |
第二节 齐鲁饮食的地域性特征 |
第五章 《老残游记》中文学描写的饮食意义 |
第一节 《老残游记》中饮食的文学化与文学的饮食化 |
第二节 《老残游记》中的饮食与音乐 |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中的饮食与人物刻画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四、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茶文化的源流、概念界定与主要特质[J]. 刘礼堂,宋时磊. 农业考古, 2020(05)
- [2]西乡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J]. 朱晓晴,陈佩. 福建茶叶, 2020(06)
- [3]潮州茶文化背景下陶瓷茶具设计创新研究[D]. 沈海霞.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从“技”到“艺”:潮州工夫茶的当代演变[D]. 李经来.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交互设计在宋代“龙团凤饼”传承中的应用研究[D]. 陈琪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18(01)
- [6]中国茶德儒家精神的研究[D]. 闫文亭.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7]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 ——茶餐厅室内空间设计研究[D]. 姚远. 南京林业大学, 2008(10)
- [8]从《老残游记》看晚清齐鲁饮食文化[D]. 王惠. 江南大学, 2007(03)
- [9]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J]. 范增平. 农业考古, 2006(02)
- [10]《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