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流量高扬程泵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旋[1](2021)在《旋喷泵旋腔内流场特性及叶轮与集流管匹配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流量高扬程领域,旋喷泵效率高出传统离心泵10%~25%。然而其内部流场复杂,理论研究尚不完善,水力部件的匹配关系也缺乏研究,从而制约了旋喷泵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建立旋喷泵不同旋转系数时扬程数学计算模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叶片形式和集流管进口直径匹配下旋喷泵旋腔内液体流场的压力、速度、湍动能等变量进行研究,提出不规则形状进口集流管的研究方案。其研究成果对旋喷泵水力设计及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自主设计的旋喷泵试验台上,在集流管进口直径为10mm、15mm、20mm的条件下进行了性能测试。引入旋腔液体旋转系数,对旋腔压力分布,集流管效率进行计算,通过理论分析建立旋喷泵不同旋转系数时的扬程数学计算模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2)在不同流量下,通过数值计算,在极角θ=64°、135°、270°的0.3r3、0.5r3、0.7r3、0.9r3半径处研究了旋腔液体旋转系数、无量纲径向分速度沿轴向和径向的分布规律。分析叶轮出口中心所在截面半径为121mm、125mm、129mm、133mm、137mm、141mm、145mm、149mm的压力沿圆周方向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旋喷泵旋腔内液体主要从集流管上方进入集流管;总体上旋转系数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沿轴向方向变化规律不明显。压力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且压力沿半径按抛物线规律分布。相同半径上旋腔内液体的压力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沿着圆周方向,叶轮出口处压力经过集流管后液体会因泄漏而发生压力的骤降;集流管进口面压力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高压区集中在进口面上半部分。(3)在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复合叶片叶轮和直叶片叶轮,通过比较三种叶轮的旋腔液体旋转系数沿轴向分布规律和压力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发现复合叶片叶轮的出口压力最大,波动最小。直叶片叶轮出口压力最低,且波动较大;直叶片叶轮旋喷泵旋腔液体旋转系数最大,扬程最高,但效率最低;提出复合叶片叶轮旋喷泵的性能最好。(4)本文设计了63组模型,通过不同出口宽度的扭曲叶片叶轮、复合叶片叶轮、直叶片叶轮与不同进口直径的集流管相匹配的旋喷泵在设计流量下的性能及旋腔内液体流动特性的研究,发现叶轮的出口宽度在3mm~5mm变化时,泵最大效率点集中在集流管进口直径为12mm~13mm之间。集流管进口直径越大,集流管效率越高,但旋腔内液体旋转系数越小;研究表明,出口宽度为3mm的复合叶片叶轮与进口直径12mm的集流管组合的旋喷泵性能最好,扬程较原模型高7.70%,效率高1.57%。(5)提出了不规则进口形状的集流管的研究方案。定义进口面积比,在设计流量下对比5种不同进口面积比的集流管。研究发现,在集流管进口面积一定时,增大进口面积比可降低进口液体的最大流速和扩散段湍动能,增大集流管进口平均压力。因此,提高集流管进口面积比可以有效地提升旋喷泵的性能。当K=1.6时,泵的扬程较K=1时的高1.99%,效率高1.06%
桑军,马金喜,邹昌明,李翔云,郝铭[2](2021)在《渤海边际油田远程遥控无人注水工艺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为提高远距离依托注水开发的边际油田经济效益,降低开发门槛,提出远程遥控无人就地注水开发方案。在远程注水方案的基础上,利用平台设置水源井提供注水水源,并设置水源井水处理设施和注水处理设施,通过自动化升级和可靠的远程监控实现就地无人注水,进而简化工艺流程,便于无人常态化操作,日常人员登平台频率可达7~10d。不必敷设长距离海管远程注水,可大幅降低投资、提高效益。以某项目为例,采用无人注水开发模式,在渤海实现无人平台就地注水。与常规无人平台远程高压注水开发方案相比,节省一条16.1km高压注水海管和依托平台改造费用,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收益,并为渤海边际油田开发提供新模式。
李毅欣[3](2018)在《离心泵在低流量高扬程工况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注水泵在石油化工加氢装置中,是常见的低流量高扬程工况。某中压加氢裂化装置的注水泵历经两次改造,分别使用了旋壳泵、高速泵和多级泵。从此工程经验中,着重介绍该3种泵型在低流量高扬程工况中的使用情况,阐述该3种泵型的原理与特点,并对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可为相关的工程设计选型和现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王耀楠[4](2018)在《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田注水是保障油田生产的耗能大户,变频调速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节能技术,在油田现场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并联泵机组,不同的变频组合方案节能差异大,而且对泵的变频工况点的选择将影响最终的节能效果,所以对注水机组进行合理的变频改造和工况点参数寻优是提高泵机组效率、降低能耗的关键。基于此,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结合现场生产实际中常用的解决流量匹配的措施,对满足工况需求的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参数进行分析,确定调节水泵工况点是一项降低能耗、提高泵效的有效措施。然后,对并联泵变频调速节能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并联泵变频调速组合方案和工况参数寻优两个方面。在变频组合方案方面,以往的研究多是仿真和算例,本文则通过理论分析和极值算法,确定最优的变频组合方式是全变频同步调速运行;在工况寻优方面,结合能耗模型特点和智能寻优算法的优劣,确定粒子群算法为该模型的优化控制算法。最后,以油田并联泵机组为对象,对本文的理论研究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某注水泵站进行首次改造(部分变频)后运行效果,确定了部分变频存在变速泵高扬程、低流量和定速泵过流量运行现象;预测分析机组总功率与两变频泵转速比差的关系,结果显示转速比差越小,总功率越小,在转速相同时达到最小,节能效果最好;工况寻优方面,通过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对该并联泵能耗模型寻优对比,确定粒子群算法在并联泵能耗模型寻优上更有优势。
卢静[5](2017)在《旋喷泵转子腔及集流管内流动模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旋喷泵(又被称为旋转喷射泵、转壳泵和皮托泵)是一种极低比转速泵,具有特殊的水力部件结构和工作特点,相比其他单级离心泵,旋喷泵更适合在小流量、高扬程的工况下运行。近年来,旋喷泵的性能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针对旋喷泵的理论尚不完善,旋喷泵关键水力部件的设计方法也不成熟,旋喷泵产品的可靠性和运行稳定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旋喷泵内部复杂流动理解不足是制约旋喷泵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由于旋喷泵转速较高,针对其内部流动的可视化实验研究难以开展,故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旋喷泵内部复杂流动进行描述与特征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分析旋喷泵的运行特点和结构型式,并与同类型泵进行比较。解释旋喷泵内部流动的研究方法,论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喷泵内部流动的可行性。(2)对某旋喷泵过流部件和流体域进行三维造型,然后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校验数值模拟方案的准确性,应用CFD软件对旋喷泵内部流动进行模拟。(3)对转子腔和集流管内的流动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不同流量工况下的静压强和流速的分布,尤其对集流管对转子腔内流动的干扰进行解释,同时分析湍流参数在不同流量工况下的分布。(4)对集流管内设置导流板这一新的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导流板附近的流动参数分布,对导流板表面压强分布进行分析;求解集流管上所受的流体作用力,对集流管的受力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影响集流管工作可靠性的因素。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旋喷泵转子腔内,介质速度和静压强均沿半径方向逐渐增大,但在轴向上变化不大;集流管进口处流动状况比较混乱,引起较高的能量损失。(2)沿集流管的高度方向,出现复杂的绕流流动结构;同时,集流管的存在干扰了旋喷泵转子腔内的流动状态,在大流量工况下更为显着。(3)集流管的结构是影响转子腔内湍流脉动分布的重要因素,集流管入口处湍动能较高,在半径方向上,沿着集流管外壁,湍动能逐渐增加。(4)在泵轴方向集流管上所受的流体作用力远大于另外两个方向的力,解释了集流管断裂的原因,绕流板附近的静压强分布随着流量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
夏斌[6](2017)在《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矿用抢险泵是泵和电机合二为一的大功率潜水泵,流量大、扬程高,广泛应用于煤矿排水,矿井发生透水时用以尽快实施排水救援。由于现有的矿用抢险泵自身质量重、尺寸大,需要把泵分拆后运到井下再完成组装,耗时长,影响救援。本文研究的矿用高速抢险泵采用变频技术提高泵转速,具有流量大、扬程高、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能够快速完成整机下井安装,对煤矿透水进行紧急排水救援,快速恢复生产。然而目前矿用高速抢险泵在国内外都缺乏研究。矿用抢险泵的高速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高速泵水力性能、高压结构、高速下汽蚀、电机冷却和轴向力平衡等都是矿用高速抢险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来源课题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矿透水快速救援排水设备研究与开发(水陆两用移动式排水系统)》,课题编号为2013BAK06B02。其研究目的为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大功率、高扬程和小体积的高转速矿用抢险泵。以开发实型样机为研究对象,应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矿用高速抢险泵进行了高速水力设计、结构设计,并在机组轴向力平衡、诱导轮的外特性性能和汽蚀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大功率潜水泵、高速泵和诱导轮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概述了泵内流场分析的研究进展及计算软件的发展应用状况。探讨了泵机组的轴向力平衡,以及诱导轮流场可视化的研究与实验方法。为矿用高速抢险泵研发,关键技术的攻克打下了基础。2.研发了一个系列三个规格的新型矿用高速抢险泵样机,并进行实验研究。开发的GFQ200-500型、GFQ150-700型和GFQ100-1000型矿用高速抢险泵通过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验收,经国内外的查新表明,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类似矿用高速抢险泵产品,矿用高速抢险泵具有创新性。3.探讨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外特性数值模拟方法。数值计算中考虑转动部件间隙和腔体影响,对全流场三维造型和模型简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泵内部流场。实验研究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外特性,首次得到外特性实验数据,并分析了其性能随转速改变的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矿用高速抢险泵外特性的预测准确性。4.用传统理论公式计算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轴向力,并与轴向力实验结果进行比对,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调查和分析轴向力大小和变化,对轴向力各分力分析表明,首次得知多级叶轮叶片力的轴向分量在轴向力计算中有重要影响,叶片力轴向分量的大小,与叶轮内的整体压力、叶片两侧面积差等有关。5.研制了四规格的大流量高速诱导轮,其设计参数在以往诱导轮的设计中极其少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诱导轮内流动特征。设计并搭建了矿用高速抢险泵诱导轮的独立工作状态下实验台,首次对独立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诱导轮的外特性性能和抗汽蚀性能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了诱导轮扬程、效率与设计计算的差异。汽蚀实验的同时,对独立的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进行了诱导轮内汽蚀流动的可视化研究,揭示了诱导轮内汽蚀的演化规律、汽蚀各状态时的性能变化。得知性能未大幅下降时,诱导轮内汽蚀已到一定程度,探讨了诱导轮临界汽蚀点的判断。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设计改进方向。
李刚,王家海,胡锦[7](2017)在《多级双壳体磁力泵扬程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文中认为在剧毒和易燃易爆高危介质工况,针对小流量高扬程的输送工况,在选型使用中往往采用多级双壳体磁力泵,而扬程的降低是多级双壳体磁力泵的最常见也是最难判断和解决的故障。总结了某公司多级双壳体磁力泵的使用和检修后扬程降低的原因分析和改造过程,通过单个叶轮压头损失、泵水力轨迹途中泄漏等几个环节有效测量和分析,排查出多级双壳体磁力泵扬程损失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逐个提升材质耐腐蚀和耐磨性能,对检修安装过程进行优化改造,解决了由于介质腐蚀和冲刷引起的扬程降低的问题,在小流量高扬程的多级磁力泵、屏蔽泵、多级离心泵等的应用和检修方面有很好的借鉴推广意义。
王维军[8](2016)在《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比转速离心泵是一种特殊的离心泵,通常比转速在30~80之间,具有高扬程、小流量、叶轮外径大、效率较低等特点。当叶轮进口处的压力降低到饱和蒸气压时叶片吸力面上就会发生空化,引发一系列的流动变化;内部变化如非定常湍流脉动加剧、空泡的产生与破灭造成液体可压缩性、叶片载荷的剧烈变化等;外部变化如泵扬程的突降、效率下降、运行过程中噪声增大、管路振动等。本文以NACA0012翼型和不同形式的低比转速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针对NACA0012翼型、普通离心泵、低比转速恒扬程泵、低比转速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的设计方法、空泡流变化、扬程下降、叶片载荷变化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并逐一分析空化流动控制的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有:(1)对比分析了 Kunz空化模型和改进的Kubota空化模型对NACA0012翼型的空化求解的适用性,发现改进的Kubota空化模型求解的流场更接近于真实流动,为低比转速离心泵的空化求解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空化模型,基于改进的Kubota空化模型和头部开缝控制技术针对NACA0012翼型的空化流动进行了控制,给出了攻角3°、5°、7°和空化数0.7和0.8典型的6个工况下的空化流动;在小攻角流动中,翼型头部开缝有助于抑制空化的发生,通过引入高压流体到吸力面可以改善空化流动,流线紧贴翼型表面,未发生流动分离;在大攻角流动中,开缝的翼型空化流动极其复杂,高压流体无法对空泡进行有效约束;(2)针对比转速为93的悬臂式(端吸)直联泵,采用改进的Kubota空化模型和修正的湍流模型数值求解了离心泵的空化流动,探索了空泡演变过程、空泡结构和空泡类型,类比了高速摄影得到的空泡流型,提出了 5种不同形式的空化过程。结果表明叶片进口压力降低后首先在叶片吸力面头部形成附着空化,随着压力的近一步降低,空泡会向叶轮前盖板位置移动,并附着在前盖板上对液流造成阻塞,设计工况下初生空化数和严重空化数相差一个数量级,空泡在子午面上首先出现在后盖板处,而后附着在前盖板靠近叶轮出口位置;离心泵大流量下空化使得外特性突降和飞机穿越结冰区升力下降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叶片型线发生了改变引起的。(3)针对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和普通低比转速离心泵的异同点,推导了理论上的扬程和流量、流量和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分析了叶轮的水力设计,比较了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和低比转速离心泵的关系,二者相同点是在大流量工况下扬程、效率和功率均突然下降,在叶轮出口位置均有非常明显的液流尾迹,造成了很大的流动损失;不同点在流量的变化对于扬程影响,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可以改善小流量超压的问题;基于偏置短叶片理论对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叶轮进行了一次改型,成功控制了叶片出口位置的压力和速度分布,当偏置短叶片伸进叶轮轴向旋涡区可以明显地提高低比转速恒扬程的扬程和效率;基于长短叶片理论和贝塞尔曲线控制设计叶轮方法对叶轮进行二次改型,发现采用长短叶片和的叶轮扬程普遍高于只有长叶片的叶轮,设计工况下采用贝塞尔曲线设计的叶轮效率高于原叶轮;(4)为确定不同形式的开缝对低比转速恒扬程泵的影响,采用NACA0012翼型引射流技术对其进行了 6种开缝设计,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改进的Kubota空化模型对其空化流动进行了数值求解。结果表明:在大流量工况下运行时,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外特性突降的原因在于叶片发生空化后附着空化造成的,改变了叶片型线,堵住了整个流道,造成了叶片做功能力逐步丧失;选择合理的开缝宽度和角度,可以使叶轮流道内的流动更加均匀,湍流减小,提高泵的效率,还可以改善低比转速恒扬程泵的空化性能,延缓空化的发生,降低泵的必需空化余量。(5)在低比转速恒扬程泵空化流动控制的基础上分析了一款比转速为33低比转速离心泵的空化流动,并对其叶片头部进行开缝设计。结果表明:针对低比转速离心泵的数值预测的效率值比试验值高3%左右,预测的必需空化余量为1.847m,试验值为1.81m,误差2.04%;当空化余量NPSH=3.064m初生空化时,未开缝叶轮的每一个叶片吸力面头部均出现了空泡,开缝叶轮只是在部分叶片头部出现了空化;当空化余量NPSH=1.226m、0.919m时,为完全空化和断裂空化,开缝对叶轮空化的控制不明显,空泡完全占据了整个叶轮区域。(6)以基于5次Hermite插值函数的不锈钢冲压焊接低比转速离心泵CP220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空化特性,并将头部开缝技术在CP220A中进行了应用,给出了不锈钢冲压焊接叶轮工艺流程。研究表明,对于低比转速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的空化流动求解准确可靠,该型泵在叶片压力面上存在明显的无空化区域,尤其在设计工况靠后时此现象尤为明显;缝隙的宽度影响泵的最大流量点,缝隙为1mm的3#泵和4#泵、1.5mm的2#泵具有较宽的高效区;合理的开缝可以拓宽泵的运行高效区,采用冲压焊接技术可以制造出满足要求的头部开缝叶轮。
吴建华,王世周,颜鹏[9](2014)在《旋壳泵在化工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旋壳泵是一种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很独特的新型小流量高压泵。对此泵的结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给出实例介绍了某丙酮高速泵改为旋转泵的改造原因及效果。
刘桂年,李金波,蒲旭亮,韩勇[10](2013)在《低比转速旋转喷射泵的原理与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旋转喷射泵的发展概况、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并与高速泵、往复泵进行了比较。
二、小流量高扬程泵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流量高扬程泵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旋喷泵旋腔内流场特性及叶轮与集流管匹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名称及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旋喷泵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旋喷泵试验台 |
2.1 旋喷泵试验台及测试系统 |
2.1.1 旋喷泵闭式试验台 |
2.1.2 测试系统及使用方法 |
2.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2.2.1 试验方案 |
2.2.2 试验步骤 |
2.2.3 试验数据换算 |
2.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值计算及试验验证 |
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3.1.1 试验泵水体模型的建立 |
3.1.2 网格划分 |
3.2 常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 |
3.2.1 质量守恒方程 |
3.2.2 动量守恒方程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3.3 湍流模型与边界条件 |
3.3.1 湍流模型 |
3.3.2 边界条件与计算方法 |
3.4 数值计算可行性分析 |
3.4.1 网格无关性检验 |
3.4.2 试验泵外特性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旋喷泵旋腔流动机理及流动特性的研究 |
4.1 旋喷泵扬程数学模型建立 |
4.1.1 旋喷泵扬程理论计算 |
4.1.2 旋喷泵扬程数学模型 |
4.2 旋腔流场结构及特征分析 |
4.2.1 旋转系数沿轴向的变化规律及分析 |
4.2.2 旋腔液体径向速度轴向变化规律及分析 |
4.2.3 叶轮出口压力分布及特征 |
4.2.4 旋腔压力分布及特征 |
4.2.5 集流管进口压力分布及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叶轮和集流管匹配关系对旋转流场及旋喷泵性能的影响研究 |
5.1 叶轮叶片的形式对旋喷泵性能和流场特性的影响 |
5.1.1 叶轮叶片的形式对旋喷泵性能的影响 |
5.1.2 不同叶片形式叶轮旋喷泵旋转流场速度分布及特征 |
5.1.3 叶轮叶片的形式的旋喷泵旋转流场压力分布及特征 |
5.2 叶轮和集流管匹配关系对旋喷泵性能及内部流场的影响 |
5.2.1 叶轮和集流管匹配关系对旋喷泵性能影响 |
5.2.2 不同叶片形式叶轮和集流管匹配下旋喷泵旋腔速度场变化规律及分析 |
5.2.3 不同叶片形式叶轮和集流管匹配下旋喷泵压力场变化规律及分析 |
5.2.4 叶轮和集流管匹配对集流管效率及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的分析 |
5.3 集流管进口面积比对旋喷泵性能和流场的影响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渤海边际油田远程遥控无人注水工艺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渤海边际油田开发注水工艺技术现状 |
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3 远程遥控无人注水开发工艺技术 |
3.1 基于可靠性的地面卧式电潜泵增压技术 |
3.2 无人自动化与远程遥控注水开发技术 |
3.2.1 远程就地注水自动化升级技术 |
3.2.2 远程就地注水工艺技术 |
(1)水源井水处理系统 |
(2)远程遥控无人注水系统 |
4 应用实践 |
5 结论 |
(3)离心泵在低流量高扬程工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泵特点简述 |
1.1 旋壳泵 (皮托管泵) |
1.2 高速离心泵 |
1.3 卧式多级离心泵 |
1.4 各泵型操作范围比较 |
2 装置概况和泵型对比 |
2.1 各种泵型主要性能参数对比 |
2.2 三种泵的性能曲线对比 |
2.3 工况对比分析 |
2.3.1 旋壳泵与高速离心泵并联 |
2.3.2 多级离心泵与高速泵并联运行 |
3 总结 |
3.1 各离心泵的性能对比 |
3.2 各离心泵并联操作 |
(4)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工程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离心泵变频调速原理概述 |
1.3.1 离心泵变频调速工作原理 |
1.3.2 离心泵变频调速节能运行原理 |
1.4 并联泵变频调速研究现状 |
1.4.1 变频水泵特性研究 |
1.4.2 变频控制技术研究 |
1.4.3 研究现状分析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离心泵变频调速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离心泵基本特性参数 |
2.3 离心泵工作特性方程及求解 |
2.3.1 额定转速工况下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 |
2.3.2 变转速工况下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 |
2.3.3 离心泵基本特性方程求解 |
2.4 水泵变频调速工况点的确定 |
2.4.1 净扬程为零时泵工况点的确定 |
2.4.2 净扬程不为零时泵工况点的确定 |
2.5 水泵变频调速范围的确定 |
2.5.1 水泵变频的工作范围 |
2.5.2 基于能耗比的最低转速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并联泵理论基础 |
3.2.1 离心泵并联原理及条件 |
3.2.2 并联泵运行工况分析 |
3.2.3 离心泵并联运行的意义 |
3.3 建立并联泵机组能耗数学模型 |
3.4 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电机效率分析 |
3.4.2 泵效率分析 |
3.4.3 运行泵台数影响分析 |
3.5 泵工况点调节措施 |
3.5.1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
3.5.2 改变泵特性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并联泵机组变频节能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并联泵部分变频节能分析 |
4.3 并联泵全变频节能技术研究 |
4.3.1 并联泵能耗数学模型 |
4.3.2 基于机组能耗模型的理论节能研究 |
4.4 并联泵节能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
4.4.1 建立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4.3 并联泵工况寻优策略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 |
5.1 引言 |
5.2 并联泵变频改造实例 |
5.2.1 泵站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
5.2.2 泵站变频改造应用 |
5.3 变频改造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
5.3.1 机组改造效果分析 |
5.3.2 机组改造后存在问题分析 |
5.4 机组全变频性能预测 |
5.4.1 泵特性方程求解 |
5.4.2 全变频性能预测分析 |
5.4.3 全变频同步调速节能效果 |
5.5 并联泵变频优化控制技术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旋喷泵转子腔及集流管内流动模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旋喷泵简介 |
1.2.1 旋喷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2 旋喷泵的主要特点 |
1.2.3 旋喷泵的应用 |
1.2.4 低比转速泵比较 |
1.3 旋喷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旋喷泵的发展过程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FD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 |
2.1 泵内部流动的研究方法 |
2.1.1 理论分析方法 |
2.1.2 实验测量方法 |
2.1.3 数值模拟方法 |
2.2 基本方程及湍流模型 |
2.2.1 基本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3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 |
2.3.1 标准k-ε模型 |
2.3.2 RNGk-ε模型 |
2.3.3 Realizablek-ε模型 |
2.4 离散方法 |
2.5 商用CFD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计工况下旋喷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
3.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2 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3.2 初始边界条件设置 |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1 压力分布 |
3.3.2 速度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流量工况下旋喷泵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
4.1 静压强分布 |
4.2 速度分布 |
4.3 湍动能分布 |
4.4 不同工况下集流管受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大功率潜水泵 |
1.2.2 高速泵及其诱导轮 |
1.2.3 流场分析与计算软件的应用 |
1.2.4 泵机组轴向力平衡 |
1.2.5 流动的可视化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机组设计 |
2.1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水力设计 |
2.1.1 高速泵水力设计特点 |
2.1.2 矿用高速抢险泵水力设计 |
2.2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结构设计 |
2.2.1 总体结构方案 |
2.2.2 电机结构 |
2.2.3 换热冷却 |
2.2.4 轴承支撑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 |
3.1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1 控制方程 |
3.1.2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3.1.3 边界条件设置 |
3.1.4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2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实验研究 |
3.2.1 矿用高速抢险泵实验台 |
3.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轴向力平衡研究 |
4.1 轴向力的理论计算 |
4.2 实验中轴向力相关问题 |
4.3 轴向力的数值模拟 |
4.3.1 数值模拟中轴向力种类 |
4.3.2 轴向力模拟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的设计与研究 |
5.1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的设计 |
5.1.1 诱导轮性能计算 |
5.1.2 诱导轮设计方法及特点 |
5.1.3 诱导轮设计计算过程 |
5.2 诱导轮流场的数值模拟 |
5.2.1 几何模型 |
5.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5.2.3 诱导轮流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2.4 诱导轮汽蚀模拟与结果 |
5.3 诱导轮的实验研究 |
5.3.1 诱导轮与实验装配结构 |
5.3.2 实验装置系统 |
5.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4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可视化实验 |
5.3.5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设计的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7)多级双壳体磁力泵扬程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概况 |
1 多级双壳体磁力泵结构简介 |
2 多级双壳体磁力泵检修后扬程降低原因分析 |
2.1 对叶片式泵单个叶轮分析 |
2.2 泵水力轨迹途中泄漏 |
3 改进措施及检修注意事项 |
4 结束语 |
(8)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空化研究现状 |
1.2.1 空化的基本形式 |
1.2.2 空化数值计算进展 |
1.2.3 空化抑制及应用进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NACA0012二维翼型空化流动分析及离心泵空化求解 |
2.1 概述 |
2.2 控制方程 |
2.3 湍流模型 |
2.4 空化模型 |
2.5 近壁面函数 |
2.6 控制方程组的离散 |
2.7 二维NACA0012翼型空化数值计算 |
2.7.1 计算策略 |
2.7.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8 NACA0012二维翼型空化流动控制分析 |
2.8.1 翼型表面布置障碍物的空化流动控制 |
2.8.2 采用开缝技术的空化流动控制 |
2.9 离心泵空化流动分析 |
2.9.1 离心泵计算模型 |
2.9.2 网格划分与无关性检查 |
2.9.3 求解方法与边界条件设置 |
2.9.4 无量纲参数 |
2.9.5 结果分析 |
2.9.6 空化判定与叶栅切片上的空泡演变 |
2.9.7 叶轮中间截面上的空泡演变 |
2.9.8 子午面上空泡的演变 |
2.9.9 可视化空泡演变类比 |
2.9.10 有、无空化叶片吸力面、压力面上静压分布 |
2.9.11 叶轮不同半径处的速度比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比转数恒扬程泵叶轮水力设计、数值分析及改型设计 |
3.1 概述 |
3.2 低比转数恒扬程泵叶轮水力设计 |
3.2.1 设计理论分析 |
3.2.2 主要几何参数的确定 |
3.2.3 泵进、出口直径 |
3.2.4 泵空化余量计算方法 |
3.2.5 叶轮主要尺寸的确定方法 |
3.2.6 叶片进口安放角β_1 |
3.2.7 叶片出口安放角β_2 |
3.2.8 叶片数Z的选择 |
3.2.9 轴面投影图和平面图的绘制 |
3.2.10 低比转速恒扬程泵面积比公式的推导 |
3.3 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叶轮的水力设计及内部流动数值计算 |
3.3.1 泵的参数确认 |
3.3.2 确定计算区域及计算网格 |
3.3.3 求解设置 |
3.3.4 结果分析 |
3.4 低比转速恒扬程泵叶轮改型设计 |
3.4.1 叶轮一次改型 |
3.4.2 叶轮二次改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比转速恒扬程泵空化流动控制 |
4.1 概述 |
4.2 低比转速恒扬程泵空化流动控制 |
4.2.1 物理模型 |
4.2.2 多相流模型 |
4.2.3 网格划分 |
4.2.4 数值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设置 |
4.2.5 无空化外特性分析 |
4.2.6 非空化内部流动分析 |
4.2.7 空化内部流动分析 |
4.2.8 扬程断裂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控制及工程应用 |
5.1 概述 |
5.2 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控制 |
5.2.1 研究模型与求解策略的确定 |
5.2.2 外特性分析 |
5.2.3 内部流动分析 |
5.3 不锈钢冲压焊接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分析 |
5.3.1 工程模型选取 |
5.3.2 外特性分析 |
5.3.3 无空化流动分析 |
5.3.4 空化流动分析 |
5.3.5 空化流动控制的工程应用分析 |
5.3.6 基于流动控制技术冲压焊接离心泵叶轮成型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与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作者发表论文 |
科研项目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所获奖励 |
致谢 |
(9)旋壳泵在化工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流量高扬程泵简介 |
2 旋壳泵简介[3-5] |
2.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性能特点 |
2.3 旋壳泵与离心泵的主要区别[8-11] |
3 高速泵和旋壳泵运行比较 |
3.1 示例1 |
3.2 示例2 |
4 结语 |
(10)低比转速旋转喷射泵的原理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旋转喷射泵的发展概况 |
2 旋转喷射泵的工作原理 |
3 旋转喷射泵的应用特点 |
4 低比转速泵型的比较 |
5 结束语 |
四、小流量高扬程泵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旋喷泵旋腔内流场特性及叶轮与集流管匹配关系的研究[D]. 王金旋.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渤海边际油田远程遥控无人注水工艺设计与实践[J]. 桑军,马金喜,邹昌明,李翔云,郝铭. 中国海洋平台, 2021(01)
- [3]离心泵在低流量高扬程工况中的应用[J]. 李毅欣. 山东化工, 2018(13)
- [4]并联泵机组能耗影响因素及变频节能技术研究[D]. 王耀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旋喷泵转子腔及集流管内流动模拟与分析[D]. 卢静. 江苏大学, 2017(05)
- [6]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D]. 夏斌. 江苏大学, 2017(03)
- [7]多级双壳体磁力泵扬程降低原因分析及改进[J]. 李刚,王家海,胡锦. 制造业自动化, 2017(08)
- [8]低比转速离心泵空化流动控制的研究[D]. 王维军. 江苏大学, 2016(01)
- [9]旋壳泵在化工上的应用[J]. 吴建华,王世周,颜鹏. 石油化工设备, 2014(04)
- [10]低比转速旋转喷射泵的原理与特点[J]. 刘桂年,李金波,蒲旭亮,韩勇. 化工机械,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