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姜凯予[1](2020)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文中指出“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既有建设任务,又有改革任务,改革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内涵发展和实现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一段时间“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位列其中,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是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要求,也是互联网、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一直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瓶颈,“双一流”建设提供了突破瓶颈的契机。论文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5项建设任务和5项改革任务,研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于一流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助力成果转化的新任务、新目标、新使命,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新要求;扫描了图书馆管理机构的变革历程,总结了图书馆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归纳、分析、提炼了相关研究成果和相关案例;调查研究了列入“双一流”建设的137所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现状、存在的问题;依据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合理官僚制理论,吸纳了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悠长,探索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重组模式,提出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支撑“双一流”建设需要设立5个中心,围绕着5个中心进行机构重组,为图书馆的机构改革指出了方向。
单轸[2](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永明[4](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张晶晶[5](2017)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创新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普遍认识到服务创新的重要性,都在开展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不但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网络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简述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概述。首先,本文通过网络调查法对15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进行了调查,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内容有哪些,指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为了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东北农业大学在校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总结出用户新需求给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的挑战:服务方式个性化、多样化;空间服务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信息检索方面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再次,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对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调查,探究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在管理机制上,图书馆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少服务标准和监督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活力;在资源建设上,计算机、网络设备老化,软件水平落后,限制了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水平;在服务人员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缺少高层次的服务人员;在资金支持上,与省内相同水平的高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最后,本文从四个方面给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对策:在服务理念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用户的需求为首位;在服务内容方面,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信息共建共享;在服务方式上,大力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开展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开展智能化的自助服务,积极拓展数字体验服务和空间服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加强用户需求研究和培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为保障服务创新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政策的引领、资金的支撑、制度的约束和目标的驱动。
陈一[6](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李春艳[7](2015)在《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研究》文中指出数字化信息、无处不在的移动通讯、智能化的信息工具和用户开放获取等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图书馆的运作方式和流程,而这些新的环境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用户的行为。在新环境下,如何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设备构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来应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这样的考虑,从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各种新环境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来分析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并试图进行重组,这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学术成果,运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相关的组织理论,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结构到扁平化的演变过程,对中外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各种新环境,重新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的战略目标、组织规模、用户基础和技术对重组的影响,为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背景支撑。在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过程中应该遵循用户为主、精简和灵活的原则,还必须充分考虑如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指挥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等关键要素,从而对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合配置。在以往高校图书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以用户需求为主的重组目标,通过对比金字塔型、矩阵型和有机型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劣,最后选择有机模型作为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的理论模型。重组后的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划分为综合管理层、用户服务层、项目小组层和技术服务层,每个层面的工作都是围绕用户开展的,增强了创新力和对动态环境的应变力,这种有机、立体、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结构正是适合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需要的。
赵珊珊,王彦[8](2014)在《上海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从以文献为中心向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职能转变,需要优化组织结构,以贯彻科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对18所上海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调研分析,发现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存在职能部门集成化、部门变革信息化、工作方式的用户中心化、技术部门的数字化以及项目工作组普遍化的趋势。
高海燕[9](2012)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文中提出社会网络是由多个行动者(个体或组织)及其关系构成的集合。Web2.0的出现为社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网络社区中用户和图书馆是平等的伙伴。用户已经从单纯的信息使用者转化为信息创建者、传递者和组织者。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可在图书馆的组织引导下,依托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站(SNS),将个人得到的各种分散的数字信息进行描述、揭示、序化和重组,使之成为图书馆其他用户可以使用的有序化的数字信息资源。目前,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为此,本文首先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含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现状进行了网络调研。其次,本文在确定了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对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优化选择、描述揭示、标识确定等微观组织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目的、方式,并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系统构成要素、系统要素的协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假说。为了对相关模式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有必要对用户参与相关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情况,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意愿、需求以及馆员、专家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可度等问题进行调研。笔者对南京、北京、上海和厦门(含福州)地区共14所高校图书馆的1003名用户、222名馆员和35名专家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访问,以了解用户和专家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认知情况;馆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可和认知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在理论实践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对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认知度;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字资源描述和揭示环节;加强对用户标签进行质量控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选用适合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等几点建议,对高校馆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军华[10](2012)在《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以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数字信息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存储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使得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技术手段、工作方式以及用户需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正从过去主要依赖于手工操作的传统图书馆向广泛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转变。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目前正面临着信息媒介发展、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用户信息获取行为变化、自身发展未能与外部环境和技术发展同步等困境。面对此种情况,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积极行动,通过变革突破发展瓶颈。国内外的各种国际组织和学术会议已对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或重组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同时,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或重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本文选择高校图书馆BPR的模式来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广泛调研了国内外关于图书馆BPR的相关文献,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员、高校师生三方面的信息,借助案例分析法验证所提理论的合理性和成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三种模式有利于完善已有的图书馆管理理论,有助于拓展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有利于缓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适应新的学术环境。第1章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理论阐释。首先论述了BPR的概念和特点,就本研究对BPR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渐进性的BPR即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优化是本研究对BPR概念的界定。其次分析高校图书馆引入BPR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且以系统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作为高校图书馆BPR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高校图书馆BPR应在以下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的原则、置用户于整个业务流程中心的重组原则、选择关键流程优先重组的原则。第2章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75所部属高校图书馆作为调查样本,调查了它们的传统纸质文献业务处理流程、数字文献业务处理流程、将用户纳入业务流程及馆内业务流程所依托的机构设置及重组的情况,同时还调查了高校图书馆与外部机构的重组情况。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的业务流程存在三大弊端:传统的业务流程重物轻人、传统的业务流程协调不灵、传统的部室设置较为僵硬。正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要求通过实施BPR,取得突破。第3章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除了部属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存在弊端要求高校图书馆进行BPR之外,本文认为其BPR的动因还有以下几大方面:数字信息环境与技术发展变化,主要包括数字环境改变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方式、新技术改变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学术交流机制转变,主要包括传统学术交流机制变化、高校图书馆直接参与学术生产业务;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内容变化,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对象拓宽、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转移、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及用户合作开展业务;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求现有业务流程变革;高校师生对现有业务流程接受度较低;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主要变化有数字化信息需求、移动信息需求、一站式信息需求。随着这些环境因素及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BPR势在必行。第4章基于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该模式重点探讨高校图书馆内部职能拓展后的BPR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着眼于高校图书馆内部、侧重于新旧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限于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其次,就该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拓展的职能主要有数字化业务、移动化业务、学科服务职能三种。接下来,重点研究了该模式的BPR内容,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以知识内容为基准构建业务流程、增加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程、围绕高校的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特别就图书馆业务嵌入高校教学和科研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本章还探究了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在BPR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支撑新业务流程的业务部门设置优化模式。最后选取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典型案例就本章所提出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就其BPR的成效进行了研究。第5章基于馆际项目合作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模式。本章探讨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相关信息机构之间基于某一项目的BPR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为阶段性、项目合作带来的BPR、强调项目小组间的独立与协同等共三点。接下来就该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多体现于信息资源联合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等业务中。然后重点研究该模式的BPR内容,主要有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业务流程、建立某项目统一的检索界面、可租用合作机构的软件系统开展业务流程。另外,本章还从建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一馆内建立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两方面探究了该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最后,选取HathiTrust项目作为该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其开展BPR的成效,认为各成员馆通过HathiTrust,以项目的形式将资源与服务聚集在一起,并进行BPR,用户及各个成员馆的评价均较高。第6章基于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本章着重探讨合并后的高校图书馆BPR模式,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有:因外部的合并带来内部的BPR、限于机构间合并带来的BPR。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合并开展业务的形式主要有:合并开展保存业务、合并进行学术生产业务、合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接下来从四个方面重点研究了该模式的BPR内容,即:建立统一管理合并机构资源的业务流程、建立合并机构的资源一站式发现的业务流程、建立便捷的技术支撑业务流程、以机构改革为支撑的BPR。最后,本章选取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作为该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认为案例馆通过重组从采访到检索的所有流程,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对重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的不足,对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全文共183785字,图30幅,表5个。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管理研究”(07JJD870221)成果之一。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价值 |
1.4.2 现实价值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现状调研 |
2.1 调研步骤 |
2.1.1 明确调研目的 |
2.1.2 选取调研方法 |
2.1.3 确定调研对象 |
2.1.4 选定调研内容 |
2.2 调研结果 |
2.2.1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2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调研结果 |
2.2.3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新服务和新部门统计 |
2.2.4 专家访谈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
3.1 “双一流”战略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
3.2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图书馆的新任务 |
3.2.1 高校智库 |
3.2.2 教育伙伴 |
3.2.3 研究助手 |
3.2.4 文化中心 |
3.3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理论依据 |
4.1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 |
4.1.1 理论溯源 |
4.1.2 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 |
4.2.1 理论溯源 |
4.2.2 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4.3 小结 |
第五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 |
5.1 复合型管理模式探析 |
5.2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势 |
5.2.1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5.2.2 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的优势 |
5.3 “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复合型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
5.3.1 以“双一流”任务为核心 |
5.3.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5.3.3 以战略规划为引领 |
5.3.4 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
5.3.5 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 |
5.4 D大学图书馆机构重组案例分析与优化设计 |
5.4.1 D大学图书馆概况 |
5.4.2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现状 |
5.4.3 D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重组设计 |
5.5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和复合式管理模式 |
5.5.1 管理机构优化重组 |
5.5.2 复合式管理模式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BPR理论 |
2.1.1 业务流程概念 |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
2.2.1 从ILS、ERMS到LSP |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1 研究样本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
3.2.2 知识服务业务 |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
3.3.1 技术风险 |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
4.1 用户需求分析 |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
4.3.3 服务流程重组 |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
4.3.5 配套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
5.2.1 采访流程 |
5.2.2 数据管理 |
5.2.3 服务流程 |
5.2.4 馆员 |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
5.4 实践效果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
4.3.1 方法选择 |
4.3.2 分析过程 |
4.3.3 解释模型 |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理论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实证分析 |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2 探索性分析 |
5.2.3 验证性分析 |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5)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网络环境的含义 |
2.1.2 服务的概念 |
2.1.3 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
2.1.4 图书馆的分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 |
2.2.2 目标管理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2.4 人力资本理论 |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基于15所高校图书馆的网站服务内容及功能调查 |
3.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
3.3.1 传统服务成熟 |
3.3.2 个性化服务各有千秋 |
3.3.3 基于新技术的服务层出不穷 |
3.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评述 |
3.4.1 服务理念缺乏创新 |
3.4.2 服务内容缺乏创新 |
3.4.3 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
3.4.4 创新服务人才缺乏 |
4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
4.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新需求调查的必要性 |
4.2 基于问卷调查法的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 |
4.2.1 调查方法与对象 |
4.2.2 调查内容与统计结果分析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4 用户新需求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挑战 |
4.4.1 服务方式方面 |
4.4.2 空间服务方面 |
4.4.3 信息检索方面 |
5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实证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
5.1 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概况 |
5.1.1 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历史及现状 |
5.1.2 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布局 |
5.1.3 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机构设置 |
5.2 网络环境下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服务现状 |
5.2.1 基础服务 |
5.2.2 电子资源服务 |
5.2.3 信息咨询服务 |
5.3 网络环境下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
5.3.1 管理机制问题 |
5.3.2 资源建设问题 |
5.3.3 服务人员问题 |
5.3.4 资金支持问题 |
6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对策 |
6.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对策 |
6.1.1 服务理念的创新 |
6.1.2 服务内容的创新 |
6.1.3 服务方式的创新 |
6.1.4 创新人才的培养 |
6.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保障 |
6.2.1 政策的引领 |
6.2.2 资金的支撑 |
6.2.3 制度的约束 |
6.2.4 目标的驱动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术语界定 |
0.2.1 图书馆转型 |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
0.2.3 风险治理 |
0.3 理论基础 |
0.3.1 组织发展理论 |
0.3.2 社会认同理论 |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
0.3.4 不确定性理论 |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4.3 研究内容 |
0.5 研究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3 研究评论 |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3.1 投资与预算 |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
2.3.3 人力资源 |
2.3.4 信息技术 |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
3.1 风险测度 |
3.1.1 转型效率 |
3.1.2 转型成本 |
3.1.3 转型效益 |
3.1.4 转型文化 |
3.2 风险来源 |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
4.1 识别原则 |
4.1.1 系统性 |
4.1.2 完整性 |
4.1.3 重要性 |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
4.2.2 图书馆观察 |
4.2.3 意见征询 |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
5.1 总体认知 |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
5.1.3 风险因素测评 |
5.2 风险认知差异 |
5.2.1 图书馆性质 |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
5.3 多维分析 |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
6.1 环境风险 |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
6.2 运营风险 |
6.2.1 业务流程改变 |
6.2.2 领导力挑战 |
6.2.3 人力资源短缺 |
6.3 财务风险 |
6.3.1 投资保障不足 |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
6.4 法律风险 |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
6.5 技术风险 |
6.5.1 技术采纳迟缓 |
6.5.2 技术融合不佳 |
6.6 价值风险 |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
6.6.2 传统服务弱化 |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
7.1.1 普遍性 |
7.1.2 可预知性 |
7.1.3 可变性 |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
7.2.1 演化路径 |
7.2.2 演化模型 |
7.2.3 转型风险函数 |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
9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7)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环境研究现状 |
1.2.2 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基本理论概述 |
2.1 组织管理理论 |
2.1.1 古典管理理论 |
2.1.2 相关组织理论 |
2.2 重组理论 |
2.2.1 再造工程理论 |
2.2.2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2.3 组织结构的类型 |
3 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机构的演变 |
3.1.1 金字塔型 |
3.1.2 扁平化组织结构 |
3.2 中外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比较 |
3.2.1 机构设置概况 |
3.2.2 中外高校图书馆的比较分析 |
4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环境及影响因素 |
4.1 当前的新环境 |
4.1.1 数字化信息环境 |
4.1.2 无处不在的移动通讯环境 |
4.1.3 智能化的信息工具环境 |
4.1.4 用户开放获取环境 |
4.2 影响高校图书馆重组的因素 |
4.2.1 战略目标 |
4.2.2 组织规模 |
4.2.3 用户基础 |
4.2.4 技术因素 |
5 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重组 |
5.1 重组原则 |
5.1.1 用户为主原则 |
5.1.2 精简原则 |
5.1.3 灵活原则 |
5.2 考虑的关键要素 |
5.2.1 工作专门化 |
5.2.2 部门化 |
5.2.3 指挥链 |
5.2.4 控制跨度 |
5.2.5 集权与分权 |
5.2.6 正规化 |
5.3 重组的内容 |
5.3.1 部门设置 |
5.3.2 人员配备 |
5.3.3 工作流程 |
5.4 重组的模式 |
5.4.1 重组模式的选择 |
5.4.2 重组后的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模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上海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综述 |
3 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 |
3. 1 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 |
3. 2 图书馆的部门设计框架 |
4 调查与分析 |
4. 1 总分馆的设置情况 |
4. 2 部门的设置情况 |
5 图书馆机构设置的特点和趋势 |
5. 1 职能部门集成化 |
5. 2 部门变革信息化 |
5. 3 工作方式的用户中心化 |
5. 4 技术部门的数字化转变 |
5. 5 项目工作组的普遍化 |
6 小结 |
(9)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研究 |
1.2.1 国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1.1 国外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1.2 国外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2 国内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2.1 国内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2.2 国内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
1.2.2.3 国内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研究 |
1.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1 国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1.1 国外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1.2 国外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2 国内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2.1 国内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3.2.2 国内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
1.4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现状 |
1.4.1 调研方法 |
1.4.2 调研结果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假说——以高校为例 |
2.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
2.1.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 |
2.1.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原则 |
2.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研究 |
2.2.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优化选择 |
2.2.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描述揭示 |
2.2.2.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描述揭示技术 |
2.2.2.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描述揭示的主要方法 |
2.2.2.3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描述揭示的方法体系 |
2.2.2.4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标识确定 |
2.3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
2.3.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目的 |
2.3.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方式 |
2.3.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的组织与整合 |
2.3.2.2 以标签为标引工具的组织与整合 |
2.3.2.3 基于SNS的专题资源组织与整合 |
2.3.2.4 面向学科专业的资源组织与整合 |
2.3.2.5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一体化资源组织与整合 |
2.4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系统构建 |
2.4.1 系统要素 |
2.4.2 系统要素的协作机制 |
2.5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假说 |
2.5.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系统的体系架构 |
2.5.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系统的模式假说 |
2.5.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体的组织与整合模式 |
2.5.2.2 基于特定目的的组织与整合模式 |
第三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调查——以部分沿海高校为例 |
3.1 调查表的设计与调查统计方法 |
3.1.1 调查表的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案与步骤 |
3.1.4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
3.1.5 调查样本总量 |
3.2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 问卷样本属性 |
3.2.2 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认知情况调查 |
3.2.3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需求的调查 |
第四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和建议 |
4.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检验和修正 |
4.1.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检验 |
4.1.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
4.1.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体的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
4.1.2.2 基于特定目的的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
4.2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活动的建议 |
4.2.1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认知度 |
4.2.2 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字资源描述和揭示活动 |
4.2.3 加强对用户添加的标签的质量控制 |
4.2.4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选用适合用户参与的组织与整合的模式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调查 |
附录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调查 |
附录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知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 |
0.1.1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危机 |
0.1.2 高校图书馆的改革被寄予厚望 |
0.1.3 国内外已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改革采取多项措施 |
0.1.4 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改革 |
0.1.5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做出回应 |
0.2 研究意义 |
0.2.1 有利于完善已有的图书馆管理理论 |
0.2.2 有助于拓展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 |
0.2.3 有利于缓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危机 |
0.2.4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适应新的学术环境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0.4 研究内容 |
0.5 研究方法 |
0.5.1 文献调研法 |
0.5.2 问卷调查法 |
0.5.3 案例分析法 |
0.5.4 比较分析法 |
0.6 本研究创新之处 |
0.6.1 提炼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 |
0.6.2 剖析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 |
0.6.3 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应围绕用户需求设计的观点 |
1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相关理论阐释 |
1.1 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及特点 |
1.2 本研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界定 |
1.3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引入 |
1.3.1 我国学者对业务流程重组的研究 |
1.3.2 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特征 |
1.4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基础 |
1.4.1 系统论 |
1.4.2 知识管理理论 |
1.5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
1.5.1 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的原则 |
1.5.2 置用户于整个业务流程中心的重组原则 |
1.5.3 选择关键流程优先重组的原则 |
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1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调查取样 |
2.2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
2.2.1 业务流程的调查分析 |
2.2.2 馆内业务流程所依托机构设置及重组的调查分析 |
2.2.3 与外部机构重组的调查分析 |
2.3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弊端 |
2.3.1 传统的业务流程重物轻人 |
2.3.2 传统的业务流程协调不灵 |
2.3.3 传统的部室设置较为僵硬 |
3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 |
3.1 数字信息环境与技术发展变化 |
3.1.1 数字环境的影响 |
3.1.2 新技术带来的改变 |
3.2 学术交流机制转变 |
3.2.1 传统学术交流机制变革 |
3.2.2 高校图书馆直接参与学术生产业务 |
3.3 高校图书馆业务处理内容变化 |
3.3.1 业务处理的对象拓宽 |
3.3.2 工作的重心转移 |
3.3.3 合作开展业务的推行 |
3.4 高校图书馆馆员要求现有业务流程革新 |
3.4.1 调查取样 |
3.4.2 调查数据及分析 |
3.5 高校师生对现有业务流程接受度较低 |
3.5.1 调查取样 |
3.5.2 调查数据及分析 |
3.6 用户信息需求变化 |
3.6.1 用户数字化信息需求 |
3.6.2 用户移动信息需求 |
3.6.3 用户一站式信息需求 |
4 基于高校图书馆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
4.1 特点 |
4.1.1 着眼于高校图书馆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 |
4.1.2 侧重于新旧职能之间的业务流程重组 |
4.1.3 限于职能拓展的业务流程重组 |
4.2 适用性分析 |
4.2.1 数字化业务 |
4.2.2 移动化业务 |
4.2.3 学科服务职能 |
4.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
4.3.1 构建以知识内容为基准的业务流程 |
4.3.2 增加用户参与的业务流程 |
4.3.3 围绕教学科研重组业务流程 |
4.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
4.4.1 用户服务部 |
4.4.2 参考咨询部 |
4.4.3 文献资源建设部 |
4.4.4 数字化技术部 |
4.4.5 任务小组 |
4.5 典型案例分析 |
4.5.1 案例馆选取缘由 |
4.5.2 案例馆拓展的职能及业务流程重组 |
4.5.3 案例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
5 基于馆际项目合作的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
5.1 特点 |
5.1.1 阶段性 |
5.1.2 项目合作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 |
5.1.3 强调项目小组间的独立与协同 |
5.2 适用性分析 |
5.2.1 信息资源联合建设 |
5.2.2 数字图书馆项目 |
5.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
5.3.1 建立新的学术交流业务流程 |
5.3.2 建立某项目统一的检索界面 |
5.3.3 租用合作机构的软件系统 |
5.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
5.4.1 建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 |
5.4.2 建立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 |
5.5 典型案例分析 |
5.5.1 案例选取缘由 |
5.5.2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
5.5.3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对机构的要求 |
5.5.4 案例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
6 基于高校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并的业务流程重组模式 |
6.1 特点 |
6.1.1 因外部的合并带来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 |
6.1.2 限于机构间合并带来的业务流程重组 |
6.2 适用性分析 |
6.2.1 合并开展保存业务 |
6.2.2 合并进行学术生产业务 |
6.2.3 合并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务 |
6.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
6.3.1 建立统一管理合并机构资源的业务流程 |
6.3.2 建立合并机构的资源一站式发现的业务流程 |
6.3.3 建立便捷的技术支撑业务流程 |
6.4 对高校图书馆机构和馆员的要求 |
6.5 典型案例分析 |
6.5.1 案例选取缘由 |
6.5.2 案例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内容 |
6.5.3 案例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效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围绕用户开展工作 |
7.1.2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内容为基准统筹各项工作 |
7.1.3 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强调交互性 |
7.1.4 重组后的部室设置较为灵活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调研样本选择的局限 |
7.2.2 研究方法的局限 |
7.2.3 研究内容的局限 |
7.2.4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1 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及支撑机构设置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对现有业务流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关于我国高校师生对现有图书馆业务流程感知度的调查问卷 |
后记 |
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构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重组研究[D]. 姜凯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5]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D]. 张晶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5)
- [6]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7]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研究[D]. 李春艳. 郑州大学, 2015(01)
- [8]上海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的调查研究[J]. 赵珊珊,王彦. 图书情报知识, 2014(05)
- [9]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D]. 高海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10]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式研究[D]. 徐军华. 武汉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