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风定痛丸中麻黄碱的TLCS法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方蕾[1](2020)在《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分散出自清·费山寿《急救应验良方》,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功效。可用于跌扑损伤,瘀血肿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口服也可外用,其处方组成为马钱子、麻黄、乳香、没药。中药经皮给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常用芳香药味,这些药味多含挥发性成分,可“率领中药,直达病所”,推测乳香、没药在方中具有类似现代经皮给药中促透剂的作用。本论文选择马钱子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生物碱与麻黄中盐酸麻黄碱生物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对这3种生物碱的经皮吸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为九分散外用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对乳香没药挥发油的成分、促透机制进行了探讨,为乳香没药挥发油的使用提供依据。1.乳香没药挥发油GC-MS比较分析采用GC-MS技术分别对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的挥发油进行分析。乳香挥发油中鉴定出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2.54%,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27.91%)、反式-橙花叔醇(25.84%)、右旋萜二烯(4.48%)、正辛醇(2.70%)、芳樟醇(1.29%)、月桂酸(1.34%)、Neocembren A(4.31%)、D2-Carene(2.63%)等成分共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0.5%;没药挥发油中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9.28%,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14.45%)、大根香叶烯(20.01%)、α-蒎烯(6.40%)、α-波旁烯(2.76%)、β-依兰烯(2.03%)、(-)-g-榄香烯(1.53%)、β-桉叶烯(1.14%)、莪术烯(5.59%)、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1.09%)、d-杜松烯(3.03%)、α-榄香醇(1.53%)、β-榄香烯(10.39%)、花柏烯(2.20%)、甘香烯(2.7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4.9%;药对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3.36%,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98%)、大根香叶烯(8.21%)、反式-橙花叔醇(10.96%)、β-榄香烯(7.89%)、α-蒎烯(3.29%)、α-波旁烯(2.53%)、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5.54%)、β-依兰烯(1.43%)、(-)-g-榄香烯(2.54%)、β-桉叶烯(1.01%)、(-)-α-蛇床烯(2.96%)、d-杜松烯(2.64%)、α-榄香醇(1.05%)、D2-Carene(1.55%)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5.58%;混合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6.59%,其中相对含量较大且超过1%的有乙酸辛酯(13.53%)、大根香叶烯(10.28%)、反式-橙花叔醇(12.46%)、右旋萜二烯(1.80%)、正辛醇(1.11%)、α-蒎烯(3.14%)、4-ethenyl-4-methyl-1-(propan-2-yl)-3-(prop-1-en-2-yl)cyclohexene(6.18%)、(-)-β-波旁烯(1.44%)、β-依兰烯(1.08%)、(-)-g-榄香烯(2.23%)、莪术烯(3.38%)、d-杜松烯(1.47%)、β-榄香烯(3.85%)、D2-Carene(1.08%)等成分共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63.03%。分析这4种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乳香中含量较高的乙酸辛酯、反式-橙花叔醇这2种化学成分在作为药对配伍的挥发油还是混合挥发油中,含量变化不大;没药中最高含量的是大根香叶烯,在药对中略有减少,在混合中几乎不变;其他成分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含量及种类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乳香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乙酸辛酯、右旋萜二烯、正辛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5种化学成分为乳香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分析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大根香叶烯、α-荜澄茄油烯、β-依兰烯、opropa[1,2]benzene、Naphthalene,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α-石竹烯、β-桉叶烯、d-杜松烯、α-榄香醇、β-榄香烯、α-古芸烯、莪术烯等12种化学成分为没药在药对、混合组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成分。2.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建立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HPLC测定含量方法,设置不同挥发油组别、阴性对照溶剂组和阳性对照氮酮组,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挥发油作用下单独给药(含单一生物碱)、共同给药(含3种生物碱)时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 h的累计透皮量为56.72±0.5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85±7.19、113.40±27.58、120.69±21.44、97.71±6.98、135.06±4.39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2.13、1.94、2.14、1.68,氮酮组为2.87,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86.88±19.82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91.09±11.37、288.42±9.47、268.78±30.27、249.90±10.08、236.14±12.41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8、1.61、1.55、1.51,氮酮组为1.34,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单独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26.33±3.68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22±7.99、105.49±12.02、112.55±4.86、96.18±5.18、110.80±1.70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3.42、3.29、3.37、3.18,氮酮组为3.59,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实验结果显示共同给药时马钱子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马钱子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48.75±14.63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73.08±12.40、63.02±7.24、82.77±14.21、85.60±15.16、73.80±2.08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4、1.29、1.57、1.71,氮酮组为1.63,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马钱子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乳香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马钱子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士的宁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士的宁12h的累计透皮量为137.71±20.71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209.00±17.39、177.14±9.46、206.46±16.29、192.94±16.09、211.86±11.54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46、1.28、1.37、1.39,氮酮组为1.61,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士的宁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没药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士的宁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共同给药时盐酸麻黄碱的经皮吸收符合Higuchi方程,溶剂组的盐酸麻黄碱12h的累计透皮量为72.82±18.30μg/cm2,乳香组、没药组、药对组、混合组、氮酮组分别为114.40±15.54、88.68±10.34、96.64±15.71、111.22±16.73、98.82±5.5μg/cm2、各组挥发油的促透倍数为1.51、1.23、1.24、1.51,氮酮组为1.45,均大于1。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单用、配伍及混合均对盐酸麻黄碱有一定促透作用,且无显着差异,与阳性对照氮酮组相似。与单独给药时对比,各挥发油组促透倍数显着性下降,初步考虑为盐酸麻黄碱的经皮渗透受到其他两种生物碱的影响。3.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建立LC-MS/MS定量分析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利用在体微透析技术考察挥发油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在体经皮渗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LC-MS/MS定量分析法符合要求。以20%乙醇-生理盐水为灌流液,1μL/min的流速,0.5h的取样间隔时间取样,探针在体外的回收率和传递率几乎相等,故可用探针的传递率代替回收率对所得数据进行校正。结果显示,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马钱子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35.86、77.59、56.98、41.79,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3.34;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士的宁的促透倍数分别为26.80、49.85、44.81、28.57,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5.77;乳香、没药、药对、混合组对盐酸麻黄碱的促透倍数分别为88.83、111.50、86.25、63.33,均大于氮酮组的促透倍数19.75;且对于脂溶性生物碱马钱子碱、士的宁与水溶性生物碱盐酸麻黄碱,各挥发油组的累计透皮量与稳态流速均与阴性对照溶剂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这说明各挥发油组对马钱子碱、士的宁、盐酸麻黄碱的促透效果良好,乳香、没药挥发油为两亲性促透剂。4.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直接观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皮肤角质层表层结构的微观形态影响。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各挥发油组处理后的大鼠皮肤角质层层数减少,层间距离增大,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微观结构的紧密程度和有序性来达到促透效果。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LDF),排除了麻醉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考察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从皮肤微循环血流的角度探讨中药挥发油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这一方面的机理。结果显示,在涂抹不含药溶剂基质、含药溶剂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在1左右,这说明无论是溶剂基质还是含药溶液,均对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不产生影响。在给药含挥发油的药物溶液之后10、20、30、40、50、60min时,各挥发油组的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有明显增加,大鼠耳部皮肤血流量与基础血流值的比值基本在2左右,氮酮组对加快皮肤血流作用较弱,皮肤血流变化值稳定在1.3左右。这说明加快皮肤血流或为中药挥发油促进经皮渗透的机制之一。
王乐,李重阳,贾宗平,赵文成[2](2017)在《麻黄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麻黄碱(Ephedrine),属芳烃仲胺类生物碱,存在于多种麻黄属植物中,因具有发汗、平喘、利尿、抗炎等功效,在药物制剂中被广泛应用,同时,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能够作为制作冰毒的原料。为全面了解麻黄碱的理化性质及在药物与毒品研究领域中的定性定量方法,概述了麻黄碱性质及研究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麻黄碱的检测方法和应用,从光谱法、色谱法、电泳法、联用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麻黄碱检测的进展,重点讨论了几类现代分析技术用于检测麻黄碱的实验条件和效果。结合实际应用,指出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乐[3](2015)在《GC-MS法分析检验麻黄碱》文中指出麻黄碱(ephedrine),(1R,2S)-2-甲氨基-苯丙烷-1-醇,一种生物碱,存在于植物麻黄中。麻黄碱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枯草热等,同时,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与苯丙胺类毒品的药理、毒理作用较为相似。麻黄碱不仅是一种兴奋剂,而且还是冰毒的合成原料之一。因此,国内外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对麻黄碱及含有麻黄碱的药品进行严格管制,如: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禁止运动员在比赛期间使用含有麻黄碱及其盐类的药品;2005年我国颁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将麻黄碱及其盐类规定为国家管制类药品;2011年,在我国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麻黄碱被列为公安部门管制物质;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限制麻黄碱在最小包装规格中的含量,并指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仿制药原则上不再被批准注册,同时,应当实名制购买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药品。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药物中麻黄碱含量的检测,而对于复杂生物检材中麻黄碱的检测方法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采用GC-MS法对复杂生物检材中麻黄碱含量的检测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考察了内标、衍生化试剂、衍生化方式、衍生化试剂用量、衍生化时间、色谱柱、升温程序以及质谱条件等方面对麻黄碱检测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小鼠血液、肝脏等生物检材中GC-MS测定麻黄碱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利用GC-MS检测麻黄碱的最佳条件为:气相色谱条件:Elite-35MS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270℃,氦气(99.999%),流速1.0m L/min恒流模式,程序升温:80℃→12℃/min→220℃(5min)→12℃/min→280℃(5min),1μL不分流进样。质谱条件:EI源70e V,质量范围:40500amu,离子源温度:250℃,传输线温度:250℃,载气:高纯氦气(99.999%),流速1.0m L/min恒流模式。测定血液中麻黄碱的线性回归方程Y=1.67326X+35.6341,线性范围50500ng/m L,检测限11ng/m L,回收率为89.47104.43%;测定肝脏中麻黄碱的线性回归方程Y=1.67326X+35.6341,线性范围50500ng/m L,检测限17ng/m L,回收率为97.89102.13%;测定毛发中麻黄碱的线性回归方程Y=2.78934X+58.3878,线性范围50500ng/m L,检测限39ng/m L,回收率为84.70%93.25%。利用建立的GC-MS检测方法测定了麻黄碱中毒小鼠的血液、肝脏等样品,结果在血液、肝脏中均检测到麻黄碱,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测定复杂生物检材中的痕量麻黄碱,效果较好。
龙锐[4](2008)在《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在治疗时,多数采用糖皮质激素在内的抗炎药物治疗为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手段,但从流行病学分析,并未发现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这提示现代医学尚未能提出根治哮喘方案,而且众所周知的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使其在广泛应用上受限。我国传统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的治疗方法很多来源于中医药。小青龙汤为始载于东汉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临床应用广泛,《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记载其制剂临床主要用于喘证,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小青龙汤及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卓着。但是,如何才能够保证其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有效,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对其药效机理研究及其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课题以经典名方小青龙汤的现代制剂小青龙颗粒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SD大鼠给服中药复方小青龙颗粒和单味麻黄药材后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其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差异,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对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并研究哮喘SD大鼠灌服不同时间小青龙颗粒后,哮喘症状的改善情况,分析小青龙颗粒对于哮喘SD大鼠治疗过程的影响。1文献综述查阅整理了近10年来国内外小青龙汤治疗哮喘研究,麻黄碱、伪麻黄碱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小青龙汤及方中各药哮喘治疗作用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就麻黄碱、伪麻黄碱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就中药药代动力学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掌握了相关领域科研前沿动态,并总结出了目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足及努力方向。2实验研究2.1药代动力学研究2.1.1 SD大鼠给服小青龙颗粒后麻黄碱、伪麻黄碱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用于同时测定麻黄碱(ephedrine,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PE)血浆中浓度的HPLC法,并探讨了SD大鼠灌服小青龙颗粒后二者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盐酸苯丙醇胺为内标物,血浆以乙醚萃取,并用硫酸萃取乙醚层处理后,用HPLC内标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血药浓度,将所得数据用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求出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E、PE分别在0.008-0.985μg/mL和0.004-0.492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r=0.9997),检测限分别为0.002、0.001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和101.53%。两者平均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20%、5.44%和5.05%、4.47%,血浆样品在60天内稳定,符合生物样本分析要求;大鼠在灌服小青龙颗粒后,麻黄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一室模型,半衰期1.41h、清除速率0.49/h、表观分布容积9.19(μg)/(μg/mL);伪麻黄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一室模型,半衰期1.27 h、清除速率0.54/h、表观分布容积7.91(μg)/(μg/mL)。2.1.2 SD大鼠给服麻黄提取物后麻黄碱、伪麻黄碱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SD大鼠灌服麻黄提取物后,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麻黄碱、伪麻黄碱浓度,将所得数据用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求出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在灌服麻黄药材提取物后,麻黄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一室模型,半衰期0.65h、清除速率1.07/h、表观分布容积8.75(μg)/(μg/mL);伪麻黄碱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一室模型,半衰期1.11 h、清除速率0.62/h、表观分布容积11.48(μg)/(μg/mL)。2.1.3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复方及单味药中药动学过程差异分析本研究中,复方状态使得麻黄碱、伪麻黄碱的体内过程发生了以下的变化:麻黄碱:配伍提高了AUC,表明复方配伍增加了麻黄碱被生物体吸收的程度;降低了CL,即减缓了机体对麻黄碱清除的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药量发挥作用;延长了t1/2ke,表明配伍延长了麻黄碱在血内的存留时间。伪麻黄碱:配伍提高了AUC,表明复方配伍增加了伪麻黄碱被生物体吸收的程度;降低了CL,即减缓了机体对伪麻黄碱清除的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药量发挥作用;降低Vd,表明配伍使得伪麻黄碱主要分布于血液中。上述在一定程度上用药动学参数体现了了中药复方配伍的意义。2.2药效学研究2.2.1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肺功能的影响实验中用卵清蛋白注射致敏动物,造成发作期哮喘模型,建模完成后,实验组设置两个给服小青龙颗粒时间组(5日组、10日组),并设阳性对照组喂饲地塞米松(5日),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再以卵蛋白作为抗原攻击激发气道高反应性,测定大鼠肺功能的变化。肺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测定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计算第0.2秒用力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0.2/ FVC)分别为2.39、2.09和77.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哮喘模型组的Ri、Re均升高,Fev0.2/ FVC明显降低,分别为3.03(P<0.05)、2.57(P<0.05)和59.50(P<0.01),哮喘大鼠服用地塞米松和中药后,阳性药地塞米松组与中药组均可明显升高Fev0.2/FVC比值(阳性药组:P<0.01;XQL5:P<0.05;XQL10:P<0.01),Ri、Re值有降低的趋势,其中阳性药组和XQL10组的Ri值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2.2.2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血清中T-IgE含量的影响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以抗原末次激发后,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总IgE,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清IgE水平为0.0149 UI/ml,哮喘模型组血清总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可达到0.0387 UI/ml(P<0.01)。给药地塞米松后可将IgE水平降低至0.0177 UI/ml,恢复到正常水平,用中药进行治疗,10日给药组的IgE呈现下降趋势,可降至0.0250 UI/ml,并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5日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总IgE并没有降低的趋势。中药10日给药组可以通过降低血清总IgE水平,抑制I型超敏反应,而中药5日给药组并不能显着降低血清中总IgE水平。2.2.3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含量的影响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以抗原末次激发引喘后,以放射免疫法测定BALF中IL-4水平。结果显示,空白组、阳性药组(地塞米松给药5日)、小青龙颗粒10日给药组BALF中IL-4含量分别为0.5234、0.5494、0.5526 ng/ml,与模型组(1.0200 ng/ml)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小青龙颗粒5日给药组BALF中IL-4含量(0.8822 ng/ml)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是有减少的趋势。即哮喘SD大鼠经过阳性药地塞米松(5日给药)和小青龙颗粒(10日给药)后能够明显减少BALF中IL-4的含量,而小青龙颗粒给药5日治疗组对哮喘大鼠BALF中IL-4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3研究结论本课题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复方(小青龙颗粒)、单味药(麻黄药材)状态下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结果显示,配伍配伍增加了麻黄碱、伪麻黄碱被生物体吸收的程度;减缓了机体对麻黄碱、伪麻黄碱清除的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药量发挥作用。上述在一定程度上用药动学参数体现了了中药复方配伍的意义。本课题研究了哮喘SD大鼠给服小青龙颗粒5日、10日和给服地塞米松5日后,肺功能、血清中T-IgE、BALF中IL-4的变化。结果显示,给小青龙颗粒10天和地塞米松5天后,哮喘SD大鼠的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给小青龙颗粒5日后,哮喘SD大鼠的各指标有改善趋势,且是大多没有表现出差异。中药与西药治疗效果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作用机制不同,也可能是在作用机制相同的情况下,中药效果较差。目前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主流方法糖皮质激素疗法仅是一种针对支气管局部炎症进行抗炎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调整患者全身紊乱的免疫状态,且存在着很多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使用。而中医、中药治疗哮喘过程中渗透了标本兼治的思想,通过辩证论治,整体调节机体的各种系统治疗哮喘,不失为哮喘防治发展方向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研究,以其药动、药效特征为指标,通过剂型改革、优化处方、改变配伍、改变给药方式等途径,探索疗效确切而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将会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述研究,采用高效液相法、放射性免疫法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小青龙颗粒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治疗发作期哮喘药效和机理研究进行了多项探索,为探讨中医药对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PK-PD)结合研究奠定基础。
孙杰[5](2007)在《中成药中几种生物碱的HPLC分析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碱是生物体内的碱性含氮有机化合物,因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痛、降血压、抗菌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另一方面,一些生物碱对生物机体有毒性或强烈的生理作用,所以在临床应用和药物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监测其含量情况。1.本文对生物碱的研究现状,尤其是色谱技术在生物碱含量测定的应用进展加以评述。2.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有机胺类生物碱----麻黄碱、异喹啉类生物碱---盐酸小檗碱作为本文研究对象,从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提取方法等方面考察了中成药中生物碱的提取方法。3.采用薄层法进行定性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条件进行了探究,考察了pH值、三乙胺浓度、磷酸盐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优化出生物碱的分离体系为,酸水-乙腈体系,加三乙胺做为扫尾剂,避免了文献及药典中常用的离子对试剂,
郝丽静[6](2006)在《系列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的薄层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医院制剂是医院根据临床医疗需要自行配制的药物制剂。其特点是临床应用疗效确切,药物性质不稳定,医药生产企业不宜批量生产。为了更好地发挥医院制剂的治疗作用,必须使医院制剂安全、有效,严格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而医院制剂质量检验就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 本论文采用薄层色谱法和试管反应法对止嗽散、牛黄清热散、五香止痛散、疳积散、止泻散、清宫散、胃苓散、消食丸、益元散、五苓散、消糖灵、腰腿痛丸、心悸奇效丸、接骨丹、消徵丸总共15个医院制剂进行了定性鉴别。主要鉴别成分包括:止嗽散中麻黄和茯苓,牛黄清热散中大黄、黄连、冰片,五香止痛散中厚朴、木香、丁香,疳积散中山楂及山楂中的黄酮成分和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止泻散中白术、黄芪及茯苓,清宫散中黄芩、金银花、牡丹皮,胃苓散中厚朴及茯苓,消食丸中山楂、白术,益元散中甘草,五苓散中桂枝及茯苓,消糖灵中黄芪、丹参、黄连,腰腿痛丸中槲寄生、独活、丹参及三七,心悸奇效丸中五味子、栀子、何首乌,消徵丸中连翘、桂枝及夏枯草,接骨丹中血竭、当归、麻黄等,并对其中的几个剂型做了定量研究。为这15个医院制剂建立了简单、准确、可行的质量鉴别方法,使其质量得到了控制。
徐丽萍,郑晓敏[7](2004)在《小青龙汤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药学工作者利用薄层色谱法对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白芍、干姜、五味子、细辛等进行了定性鉴别。对小青龙汤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利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了小青龙颗粒和小青龙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 ,利用二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小青龙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 ,利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小青龙片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 ,利用胶束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碱的含量 ,利用RP HPLC法测定了小青龙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 ,采用离子对HPLC法同时测定小青龙汤中的 8种主要成分。
滕亮[8](2003)在《三越麻黄汤有效部分及其制剂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①优选出三越麻黄汤的标准提取工艺。②分离并筛选出三越麻黄汤有效部分。③确定有效部分理化性质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④优选出有效部分制剂的制备工艺,对该制剂的主要药效学及体内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 方法:①分别以橙皮苷、甘草酸、氯仿浸出物以及麻黄碱、85%乙醇浸出物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及均匀试验设计优选了三越麻黄汤的醇提取工艺和水提取工艺,并将此提取工艺确定为三越麻黄汤的标准提取工艺。②采用系统溶剂法分离标准汤剂的各极性部分,以各极性部分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为指标对各极性部分的药理效应进行考察并确定有效部分。③对有效部分的理化性质(吸湿性、溶解度、休止角、松密度)进行初步考察,确定以颗粒剂为其剂型。经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有效部分的质量控制标准。④分别采用综合评分法、总评归一值法、秩和比法,以综合评分值、总评归一值、秩和比值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颗粒的处方组成及辅料用量,并根据该方在临床应用的特点进行了该颗粒剂的主要药效学试验。在药效学实验的基础上以制剂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为指标,采用药理效应法考察了该有效部分制剂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结果:①优选出的醇提工艺为:以80%的乙醇为提取溶媒,回流3次,每次1.5小时,每次加醇量为处方药材量的8倍;水提工艺为:煎煮2次,每次2.5小时,每次加水量为处方药材量的16倍。②确定正丁醇部分为有效部分。③有效部分的临界相对湿度为51%,在正丁醇中溶解度最大,休止角为50.2°,堆密度为0.41g/ml。方法学考察后确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有效部分的质量进行控制。④优选出的颗粒处方为:一份浸膏与四份乳糖制粒。采用算术和总新猎医科大学博d忿学位论文评归一值法、秩和比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后所得优化处方与综合评分法所得优化处方相同。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此颗粒剂对iv伤寒多糖菌苗引起家兔的发热有显着降温作用,说明该颗粒剂有明显降温作用;对急性炎症模型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有抑制作用,能减少冰醋酸致小鼠扭体的次数,说明该颗粒剂有抗炎镇痛作用;可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并减少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次数,提示一该颗粒剂有祛痰、镇咳作用;体外对副流感病毒、Rsv、eoxBS‘、Hsv一I、A3、A7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S。分别为0 .56、0.50、1.12、1.26、0.50和0.56mg生药/ml,Tl分别为8.97、10.0·4.49、3.98、10.5和8.97;体内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有显着保护作用,三个剂量组的死亡保护率分别为44.44%、38.39%、22.22%,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8.81%、19.31%、11.88%,说明本颗粒剂体内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体内、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体内抑菌的ED5o分别为3034.3mg/kg、1574.3mg/kg、8150.4mg/kg;体外抑菌的MIC5o分别为<1 .95mg/ml、1.95一3.91 mg/ml、3.917.82 mg/ml。上述药效学研究结果为该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药理学依据,急性毒性研究表明该颗粒剂的最大耐受量(MTD)为41 .69/kg,约为成人剂量的163倍,提示该颗粒剂短期应用是安全的。三越麻黄颗粒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有效部分的颗粒剂在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室模型,采用药理效应法计算后得到以下药动学参数:体存相当药量的吸收速度常数(Ka)为l.o6h一’,达峰时(Tmax)为l.57h,tl/2(Ka)为o.656h,消除速度常数(ke)为o.628h一’,tl/2(Ke)为l.IOh;采用效应半衰期法计算得到以下药动学参数:消除速度常数(ke)为0.537h一’,tlzZ(K。)为l.29h;根据效应一时间曲线得到以下效应动力学参数:药物效应起效速度常数(Ka)为o.z39h一‘,达峰时(Tmax)为l.36h,tlzZ(Ka)为0.32h,消除速度三乙越麻黄汤有戈欠部李夕之瓦其制荆的碱开究常数(ke)为2.149h”,tlzZ(Ke)为5.oh。结论:①验证试验表明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采用的多指标评分法代表性较好。②采用系统溶剂法分离、筛选有效部分是可行的。③处方前研究表明有效部分的吸湿性较强,水溶性、流动性较差。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有效控制有效部分的质量,但仍需积累数据以最终确定其含量限度。④颗粒处方筛选试验所得处方颗粒溶解性好,吸湿性小,成型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所采用的综合评分法、秩和比法可较好的反映各处方颗粒的优劣。药效学研究证明该有效部分基本代表了原方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该颗粒剂起效较快而消除较慢,体存相当药量的药动学参数仅为表观参数,需结合药效的变化来讨论其具体的意义。关键词:三越麻黄汤;有效部分;颗粒剂;药效学;药物动 力学
沈群[9](2002)在《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中药复方的组方原理,以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从是否有利于君药主要有效成分吸收的角度,研究君药和臣佐使药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阐明君臣佐使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与地位,并为继续深入研究组方原理打下基础。 目的:(1)建立血清中麻黄碱(E)和伪麻黄碱(PE)的含量测定方法:(2)考察不同配伍对E和PE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方法:(1)以GC-MS法测定血清中E和PE的含量,以三氟醋酐(TFA)为衍生化试剂,对影响萃取率的加碱量、加盐量、萃取溶剂以及衍生化条件等进行了正交设计试验筛选;(2)小鼠随机分组后灌胃,然后在2.5,5,10,20,30,45,60,90,120,240,480,720min各时间点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E和PE的含量;(3)采用3p87软件求算各配伍汤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4)采用SPSS10.0软件对达峰时(Tmax)、达峰浓度(Cmax)、曲线下面积(AUC)等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血清中E和PE的测定宜采用GC-MS法,并且需要经过衍生化处理,采用选择离子检测,以二苯胺为内标;(2)不同配伍麻黄碱的曲线下面积、达峰浓度有显着差异,(3)伪麻黄碱的药动学参数各配伍均没有显着性差异;(4)E和PE均有双峰现象。 结论:臣佐使药对方中君药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参数有一定影响。 By investigating the composition principles in compound prescription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by the pharmacokinetical method, this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ominant drug and others in thesame prescription, according as the composition whether benefit the majoractive components of the dominant drug to be absorbed.Consequently, theinvestiga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clarify the effect and status of the otherdrugs in the description, and lead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屈颖[10](2001)在《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参阅国内文献资料 ,综述了近 10年来国内对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的分离定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且随着中药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分析测定方法用于控制药品质量。
二、疏风定痛丸中麻黄碱的TLCS法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风定痛丸中麻黄碱的TLCS法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的GC-MS比较分析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GC-MS结果 |
3.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体外经皮渗透影响研究 |
1.仪器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单独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2 混合生物碱给药实验结果 |
3.3 单独给药及共同给药时不同挥发油促透效果比较 |
4.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生物碱的在体微透析经皮研究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马钱子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3.2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士的宁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3.3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盐酸麻黄碱的在体促透吸收情况 |
4.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九分散方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角质层及血流的影响 |
1.仪器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
3.2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结果 |
4.分析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1.研究结论 |
2.创新点 |
3.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麻黄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谱法 |
(一) 紫外光谱法 |
(二) 分光光度法 |
二、色谱法 |
(一) 薄层扫描法 |
(二) 气相色谱法 |
(三) 液相色谱法 |
三、电泳法 |
四、联用技术 |
(一) 液质联用 |
(二) 气质联用 |
五、研究展望 |
(3)GC-MS法分析检验麻黄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苯丙胺与麻黄碱 |
1.1 苯丙胺类毒品概述 |
1.2 苯丙胺 |
1.2.1 理化性质 |
1.2.2 毒性 |
1.2.3 中毒症状 |
1.2.4 体内代谢过程 |
1.3 麻黄碱 |
1.3.1 理化性质 |
1.3.2 药理毒理 |
1.3.3 中毒症状 |
1.3.4 毒性数据 |
1.3.5 体内代谢过程 |
1.4 麻黄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4.1 生物检材中麻黄碱的检测方法 |
1.4.2 非生物检材中麻黄碱的检测方法 |
1.4.3 研究现状小结 |
2 GC-MS法检测麻黄碱的实验研究 |
2.1 仪器、试剂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材料 |
2.2 内标的选择 |
2.3 衍生化条件选择 |
2.3.1 衍生化的意义 |
2.3.3 衍生化试剂的选择 |
2.3.4 衍生化条件的选择 |
2.4 色谱条件优化 |
2.4.1 色谱柱 |
2.4.2 初始温度 |
2.4.3 进样量 |
2.4.4 分流比 |
2.4.5 载气流速 |
2.4.6 升温程序 |
2.5 质谱条件优化 |
2.5.1 扫描方法 |
2.5.2 电子能量 |
2.5.3 倍增电压 |
2.5.4 发射电流 |
2.6 GC-MS法检测麻黄碱的实验条件确定 |
3 动物中毒模型的建立及检材处理 |
3.1 动物中毒模型的建立 |
3.2 动物中毒模型检材的采取 |
3.3 动物中毒模型检材的处理 |
3.3.1 血液检材的处理 |
3.3.2 内脏检材的处理 |
3.3.3 体毛检材的处理 |
4 GC-MS法测定复杂生物检材中的麻黄碱 |
4.1 样品中麻黄碱检测的标准曲线及灵敏度的建立 |
4.1.1 衍生化产物及其含量 |
4.1.2 标准曲线 |
4.1.3 相对标准偏差 |
4.2 相对回收率试验 |
4.3 检材的检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青龙颗粒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麻黄碱、伪麻黄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综述三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下篇 实验研究 |
药代动力学研究部分 |
前言 |
参考文献 |
1. 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2. 麻黄药材提取物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药动学研究小结 |
参考文献 |
药效与机理探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3. 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肺功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4. 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血清中总 IgE 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5. 小青龙颗粒对哮喘大鼠 BALF 上清液 IL-4 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药效学研究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成药中几种生物碱的HPLC分析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
1 生物碱的性质 |
2 生物碱的分类 |
3 生物碱的药物作用 |
4 生物碱提取与纯化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马钱子中生物碱的色谱研究 |
第一节 马钱子的研究进展 |
1.1 马钱子化学成分 |
1.2 马钱子药理作用 |
1.3 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风湿安泰片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色谱研究 |
一、风湿安泰片中马钱子的薄层鉴别 |
1、溶液制备 |
2、色谱条件 |
二、HPLC测定风湿安泰片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麻黄碱的色谱分析 |
第一节 麻黄的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作用 |
3 麻黄碱的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咳喘宁颗粒中麻黄碱的色谱研究 |
一、麻黄碱的薄层鉴别 |
1、溶液制备 |
2、色谱条件 |
二、HPLC测定咳喘宁颗粒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 |
1、仪器和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盐酸小檗碱的色谱分析 |
第一节 黄连、黄柏的研究现状 |
1 黄连的药理理作用 |
2 小檗碱的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连翘败毒丸中盐酸小檗碱的色谱研究 |
一、连翘败毒丸中盐酸小檗碱的TLC鉴别 |
1、溶液制备 |
2、色谱条件 |
二、HPLC测定连翘败毒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系列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的薄层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几种散剂的质量标准的初步制定 |
2.1 前言 |
2.2 仪器和试药 |
2.2.1 仪器 |
2.2.2 试药和供试品 |
2.3 鉴别 |
2.3.1 止嗽散的薄层鉴别 |
2.3.2 牛黄清热散的薄层鉴别 |
2.3.3 五香止痛散的薄层鉴别 |
2.3.4 疳积散的薄层鉴别 |
2.3.5 止泻散的薄层鉴别 |
2.3.6 清宫散的质量鉴别 |
2.3.7 胃苓散的质量鉴别 |
2.3.8 益元散的质量鉴别 |
2.3.9 五苓散的薄层鉴别 |
第3章 几种丸剂的质量标准的初步制定 |
3.1 前言 |
3.2 仪器和试药 |
3.2.1 仪器:TG328B型电光分析天平 |
3.2.2 试药和供试品 |
3.3 鉴别 |
3.3.1 消食丸的薄层鉴别 |
3.3.2 消糖灵的薄层鉴别 |
3.3.3 腰腿痛丸的薄层鉴别 |
3.3.4 心悸奇效丸的薄层鉴别 |
3.3.5 接骨丹的薄层鉴别 |
3.3.6 消徵丸的薄层鉴别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
(8)三越麻黄汤有效部分及其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内容 |
第一部分 三越麻黄汤提取工艺的优选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指标的测定 |
2.2 醇提取工艺的研究 |
2.3 水提取工艺的研究 |
3、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不同极性部分的分离及有效部分的确定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标准提取液的制备 |
2.2 不同极性部分的分离 |
2.3 有效部分的筛选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有效部分制剂的研究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 |
1、仪器、试药与动物 |
2、方法与结果 |
2.1 有效部分的理化性质研究 |
2.2 有效部分的质量控制 |
2.3 颗粒剂处方筛选及处方量与最终制成量的优选 |
2.4 三越麻黄颗粒主要药效学研究 |
2.5 三越麻黄颗粒急性毒性试验 |
2.6 三越麻黄颗粒药物动力学研究 |
3、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综述一: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的现状及展望 |
综述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
综述三: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研究生简历 |
致谢 |
(9)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中药复方与药代动力学 |
1.2 中药复方组方原理的研究 |
1.3 麻黄汤研究现状 |
1.3.1 麻黄汤简介 |
1.3.2 麻黄汤全方的现代研究 |
1.3.3 麻黄汤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
1.3.4 麻黄汤中生物碱单体的药动学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动机与目标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三章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1 拆方分组 |
3.2 汤药煎煮 |
3.3 实验设计 |
3.4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4.1 GC/MS分离检测条件 |
3.4.2 标准液与供试液制备 |
3.4.3 标准曲线 |
3.4.4 精密度试验 |
3.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5 样品测定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关于汤药煎煮与浓缩 |
4.2 麻黄碱测定方法的选择 |
4.3 关于内标的选择 |
4.4 血样处理方法优选 |
4.5 关于衍生化 |
4.6 药动学参数计算与分析 |
4.7 关于双峰现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10)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5 酸性染料比色法 |
6 导数光谱法 |
7 双波长法 |
8 系数倍率导数光谱法 |
9 旋光法 |
10 电极法 |
四、疏风定痛丸中麻黄碱的TLCS法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含乳香没药挥发油九分散方经皮吸收行为研究[D]. 方蕾.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麻黄碱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王乐,李重阳,贾宗平,赵文成.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7(06)
- [3]GC-MS法分析检验麻黄碱[D]. 王乐. 甘肃政法学院, 2015(10)
- [4]小青龙颗粒中麻黄碱、伪麻黄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D]. 龙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5]中成药中几种生物碱的HPLC分析检测研究[D]. 孙杰. 首都师范大学, 2007(03)
- [6]系列中药制剂质量标准中的薄层鉴定[D]. 郝丽静. 河北大学, 2006(12)
- [7]小青龙汤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徐丽萍,郑晓敏.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4(03)
- [8]三越麻黄汤有效部分及其制剂的研究[D]. 滕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03(03)
- [9]麻黄汤不同配伍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D]. 沈群. 第一军医大学, 2002(01)
- [10]麻黄及其复方制剂中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屈颖. 天津药学,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