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昕越,韩慧杰,刘叶飞,邱锐,赵彦[1](2021)在《黄花苜蓿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论述黄花苜蓿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花苜蓿在再生性、耐牧性、抗寒性、抗旱性和耐盐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黄花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参考。
符旺[2](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彩黎干[3](2021)在《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临我国草地生态恢复保护、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及优质饲草料资源短缺的局势,我国草牧业发展必须生态与效益统筹兼顾。在中央及各级政府支持下,以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人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初步建立,10余项重大草原生态建设政策陆续制定实施,以生态改善为基础的人工草地建设项目陆续推广,草地畜牧业逐渐从“生态唯一”的保护方式向“生态优先、生产发展”观念转变,人工草地建设必将成为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和贯彻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能够在实现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草畜系统生产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开展,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促进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可持续、推动西北地区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分布、规模、生产力、模式特征及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测度分析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的比较效益;选取祁连县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生态协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实现生态经济共赢的优化路径,为西北草牧业发展提供科学规划依据,为推动放牧型人工草地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人工草地发展较为缓慢,面积占全国可利用草地总面积比重小,近年来我国放牧型人工草地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等荒漠化、石漠化及草地退化严重区,发挥着巨大效益,同时也面临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以及“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等问题。(2)以西北地区为例,草地资源不足制约西北草牧业综合发展,而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促进草牧业发展、推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比较优势;放牧型人工草地具有经济可推广性,净收益达2019元/hm2,具有低成本及高收益率的比较优势。(3)以祁连县野牛沟乡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为例,短期来看,放牧型人工草地缓解了当前饲草资源短缺现状,遏制了草地生态与经济收入的劣化趋势;长期来看,随着牧区生产规模的增加,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态生产仍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4)开放禁牧政策和组织牧户合作经营管理有助于实现生态生产的协同及可持续发展,建议人工草地放牧时间增加1个月,增强24%暖季天然草场的生产力,冷季购进12.6×106 kg可食牧草,建议畜种结构为羊数量284只、牛数量44头。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强草地保护并增加草地建设的投入,积极采取轮牧封育、补播改良等措施,科学转变禁牧、退牧等保护草地的措施,将用于草原生态奖补资金适当向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方面转移。(2)科学发展放牧型人工草地,重视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和区域草地的生物群落稳定性问题,注重区域布局、种植区划、放牧管理、经营决策等战略问题。(3)开发推广应用草畜系统智慧动态支持决策系统,并匹配适应性放牧管理策略,建立家畜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达到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协同发展。(4)因地制宜合理评定草地封育、禁牧年限;鼓励发展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设计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及原则;发展西北草牧业优势精品产业,增加畜产品附加值,降低牧户对扩畜增收的依赖度,实现草牧业经济生态共赢。
吴凡[4](2021)在《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基因组序列是生物的基本遗传资源,是研究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的基础。利用基因组序列获取全基因组范围的DNA标记(如SNP),进而找到调控关键性状的基因应用于分子育种,能够缩短育种时间。超旱生植物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具有兼性授粉的二型花,保证它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草木樨(Melilotus spp.)常被用作绿肥、牧草和药用植物,由于香豆素含量高,限制它作为优良牧草的应用。然而目前无芒隐子草二型花的功能基因及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为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BSA和重测序等技术研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腾格里”无芒隐子草高质量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的Contig版本的基因组大小为540.12 Mb,Contig N50为21.28 Mb,其中528.52 Mb挂载到20条假染色体上且端粒均被组装出来。共预测到54,383个蛋白编码基因。无芒隐子草大概在19.2百万年前(Mya)发生四倍体化事件,根据无芒隐子草与水稻(Oryza sativa)的染色体进化关系,将20条染色体拆分为A、B亚基因组,其中B2与B5、B1与B8间发生了染色体重排。进化分析表明,无芒隐子草属于虎尾草亚科,和复活草的亲缘关系更近。扩张及保守基因家族显着富集在胁迫响应相关的代谢途径,包括脂肪酸延伸、苯丙酸生物合成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2.构建无芒隐子草开花基因网络共包括83个基因家族的302个基因。鉴定出12个花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TF)基因家族的168个成员与ABCDE模型基因(AMGs)具有表达相关性。通过靶点预测和表达分析推测mi R156ab-Cs SPL17-AMG的相互作用可能参与调控二型花的分化;Cs MYB219可能在干旱胁迫下调控闭花授粉的小花发育;mi R159-Cs MYB123-B类基因可能是二型花结构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mi R172l特异靶向Cs AP2_9可能调控闭花授粉,mi R172l和Cs AP2_9分别过表达水稻,发现Cs AP2_9过表达株系表现为内稃异常,浆片变小变薄;mi R172l过表达株系表现为花丝变长,花药数量减少,证明了mi R172l和Cs AP2_9在浆片、花丝和花药发育中的作用。3.组装获得白花草木樨(2n=16)的Contig版本基因组大小为1.05 Gb,Contig N50为7.49 Mb,其中1.04 Gb被挂载到8条假染色体上。共预测到41,910个基因。进化分析表明,白花草木樨与蒺藜苜蓿亲缘关系最近,二者约在14.16 Mya分化。白花草木樨基因组中71.42%为重复序列,其中长末端重复(LTR)占基因组的54.99%,完整LTR在白花草木樨和蒺藜苜蓿分化之后大量插入(0.05~0.85Mya),具有不同于其他三种豆科物种的插入模式,且相对年轻活性较强。4.对不同地理区域的94份草木樨种质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鉴定到4,999,288个SNPs和606,387个In Dels。分析表明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之间存在基因渗透,基因流向为白花草木樨流向黄花草木樨。连锁不平衡分析表明黄花草木樨的遗传多样性较大。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在第四纪冰期(0.01-2 Mya)内约0.2 Mya经历了种群大小持续下降,LTR在该时间段内的大量插入可能有助于种群渡过逆境。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到2个与花色相关的基因、5个与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GWAS分析鉴定出2个与叶片蜡质生物合成有关的MAH1基因;同时鉴定出与细胞壁发育相关的XGT和XXT1基因。5.构建了草木樨香豆素生物合成通路并鉴定了通路上的13个基因家族的成员。结合白花草木樨近等基因系(NILs)的加权共表达分析和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分析鉴定出8个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NILs代谢组分析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包括香豆酸、香豆酸糖苷和简单香豆素,推测BGLU(β-glucosidase)在香豆素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鉴定出的BGLU基因簇可能调控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通过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和白花草木樨过表达MaBGLU1基因,证明MaBGLU1酶能够水解东莨菪苷为东莨菪内酯,且BGLU1在NILs中的非同义变异导致了酶活性的差异。q RT-PCR分析表明,和对照草木樨相比过表达MaBGLU1阳性植株的MaBGLU1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
李振霞[5](2021)在《“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共生体是我国北方一类常见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本论文以兰州大学野生栽培驯化的生态修复兼饲用牧草新品系-“河西”野大麦(H.brevisubulatum cv.Hexi)为研究对象,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作为对照,通过对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及田间生长条件下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优于老芒麦和碱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鲜重、胚根鲜重和胚根长等指标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浓度(0、100、200、300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种子发芽率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相对盐害率显着低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300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发芽率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84.31%、88%和43.14%、72%,相对盐害率分别降低了39.54%、41.60%和8.21%、30.36%。在高盐浓度处理下,“河西”野大麦种子活力指数、胚芽和胚根鲜重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300 m M和400 m M时,“河西”野大麦种子活力指数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28.03%、62.02%和10.83%、42.64%。2)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河西”野大麦幼苗期的耐盐性与营养品质优于老芒麦,而与碱茅无显着差异。盐胁迫显着降低了幼苗的株高、干重、氮、磷、钾、粗纤维和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但显着增加了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在300 m M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幼苗根长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32.80%、22.34%和27.70%、29.57%,幼苗地上部干重分别提高了32.89%、35.44%和48.82%、38.75%;“河西”野大麦粗蛋白较老芒麦提高了20.22%、19.98%,但较碱茅降低了12.79%、10.90%,相对饲用价值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9.25%、16.85%和1.94%、9.19%;而“河西”野大麦幼苗的中性洗涤纤维较老芒麦降低了5.26%、13.19%,酸性洗涤纤维较老芒麦降低了18.56%、29.39%,但与碱茅无显着差异。3)在盐碱地大田栽培条件下,“河西”野大麦营养成分和牧草品质优于老芒麦和碱茅。在抽穗期,“河西”野大麦分蘖数和地上部干重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14.07%、19.81%和40.89%、47.70%。“河西”野大麦的全氮、全磷和钠离子含量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着低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抽穗期,“河西”野大麦全氮含量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41.91%、52.78%,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8.30%、38.87%;粗蛋白含量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41.87%、52.71%,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1.44%、27.89%,相对饲用价值分别提高了19.15%、9.84%。
闵小莹[6](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分布面积广,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同时也是全球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该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特殊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以及碳酸岩丰富的节理裂隙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加深,土壤水分渗漏加剧,地表干旱缺水,临时性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交替频发,使该区植物普遍遭受干旱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根据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基本原理,结合水分胁迫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农业植物种植理论和植物营养理论,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文献分析法、室内模拟实验法、野外田间试验法、方差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冗余分析法、隶属函数法等研究方法,在2017-2020年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在以喀斯特高原山地为主的毕节撒拉溪研究区选取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桑树(Morus alba)为代表的植物、喀斯特高原峡谷为主的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选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及施秉喀斯特研究区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进行盆栽模拟干旱胁迫实验研究,干旱胁迫实验采用室内盆栽模拟干旱胁迫,设置正常供水control check(CK)、轻度干旱light drought stress(LS)、中度干旱moderate drought stress(MS)、重度干旱severe drought stress(SS)四个梯度,测定草灌植物的形态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植物,同时进行野外田间试验,探讨植物营养价值与干旱胁迫的影响关系,在野外实验的基础上验证室内结果,2017-2020年分13次在三个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456个样品的55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紧紧围绕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提升的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及与品质相互作用、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植物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1)6种草灌植物的形态生长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6种植物的株高、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叶面积leaf area(LA)、叶绿素、叶片氮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LRWC)、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最大净光合速率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max)、暗呼吸速率dark respiration rate(Rd)、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LCP)、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efficiency(AQY)和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LSP)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减少,呈负相关关系,而叶片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LDMC)、叶厚leaf thickness(LT)、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随干旱程度加剧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在重度胁迫下,LRWC最高的是构树,其次是桑树和芒,相对电导率值黑麦草>构树>桑树>白车轴草>芒>紫花苜蓿,说明芒和紫花苜蓿的叶片细胞膜系统具有较强的耐受性,抗旱能力较强,而黑麦草和构树的叶片在遭受到干旱胁迫后细胞膜透性系统的伤害最大,膜透性增强,抗旱能力弱;叶片MDA含量芒>紫花苜蓿>桑树>构树>白车轴草>黑麦草。(2)通过隶属函数法对6种草灌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结果:以6个形态生长和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对三个研究区6种草灌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能力从大到小排序:构树>白车轴草>桑树>黑麦草>芒>紫花苜蓿,其中,构树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为0.828,为具有强抗旱特性的植物;其次是白车轴草,其隶属函数值为0.620,属于抗旱的植物;桑树、黑麦草和芒三者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0.550、0.492、0.370,综合评价值均在0.3-0.6之间,属于中抗;紫花苜蓿的隶属函数加权平均值仅为0.167,耐旱性较弱,为弱抗。说明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抗旱能力,所以在干旱较严重的地方种植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可以更好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可以促进植被恢复,减少因干旱而减产的损失,因此,具有较高抗旱性能的构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可以在干旱缺水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和种植。(3)草灌抗旱性的田间验证结果:通过比较旱棚与对照组之间植物的存活率和株高,得出旱棚下植物的存活率:构树>桑树>白车轴草>黑麦草>芒>紫花苜蓿,旱棚株高与对照下降的幅度来看,紫花苜蓿>芒>黑麦草>桑树>构树>白车轴草,总体上田间干旱试验结果与各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抗旱性顺序:构树>白车轴草>桑树>黑麦草>芒>紫花苜蓿,田间试验的结果为室内模拟实验进行验证。(4)干旱与对照下的6种植物营养价值变化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6个物种总体营养成分指标对照组>干旱组,营养价值排名前六位:对照组构树>对照组白车轴草>对照组桑树>干旱组构树>干旱组白车轴草>干旱组桑树,总体来说,对照组植物的营养价值较干旱组高,表明植物在遭受干旱胁迫会导致营养品质的降低,根据多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营养价值:构树>白车轴草>桑树>紫花苜蓿>黑麦草>芒,在喀斯特高原山地撒拉溪研究区可以广泛种植白车轴草和桑树,白车轴草和桑树具有较高的粗蛋白,其营养价值高,在花江研究区种植营养价值较高的构树和紫花苜蓿可以提高收入,促进畜牧业发展,在施秉研究区,黑麦草和芒相对来说营养价值较低,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牧草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5)石漠化地区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相互作用:喀斯特地区植物通过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结构的改变来适应干旱胁迫。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发现大气CO2浓度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Ca)、是影响Tr和Pn的主要环境因子,Tr与Pn和Gs呈显着正相关,Gs与Pn呈显着正相关;叶气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ifference in leaf gas saturation(Vpd)和Ca是影响Gs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对植物的营养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RDA表明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SBD)和土壤总孔隙度total soil porosity(TSP)对植物品质影响作用显着,SBD对牧草的干物质dry matter(DM)、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有显着的促进作用,TSP对牧草的钙calcium(Ca)、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相对牧草质量relative forage quality(RFQ)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on-fibrous carbohydrates(NFC)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对牧草品质影响作用显着,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对DM、ADF和NDF有显着的影响,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对NFC有显着的影响,TK对木质素Lignin、镁magnesium(Mg)和钾potassium(K)有显着的影响,AP和SOM对粗脂肪ether extract(EE)有显着的影响,根据土壤理化性质在干旱环境下和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土壤理化性质对于植物营养价值的单维和交互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大于土壤物理性质。(6)石漠化地区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与示范: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特殊性,在石漠化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该地的草灌植物种植技术、品质提升技术,在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种植白车轴草和桑树,在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种植紫花苜蓿和构树,在施秉喀斯特示范区种植黑麦草和芒,根据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示范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在三个示范区应用草灌种植技术与品质提升技术来提高草灌植物的科学化种植技术和营养价值,提高人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水平,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常春[7](2020)在《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文中指出羊草是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区的重要建群种之一,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优良的饲用资源,在生态安全保障和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范围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饲用品质尚未明晰,大区域空间尺度上的资源分布格局尚不明确。为此开展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的综合评价,研究不同地域及草地类型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筛选最适评价方式及最佳羊草种质资源,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开展羊草品质的快速评价研究,为羊草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及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本研究采集我国及蒙古国境内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以同质园资源圃为平台,测定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相关指标,并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以及偏最小二乘法和NIRS技术,对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评价研究,探讨大区域空间尺度下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摸清资源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建立了用于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与筛选的NIRS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内部交叉和外部验证。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来源的102份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变异程度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中株高的变异程度最大,达236.43%;品质指标中CF的变异程度最大,达54.17%,且羊草种质资源的株高与其纤维类物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在聚类分析中,来自相同或相似地理环境的资源可以聚为一类,说明地理环境来源相同的资源,其亲缘关系较近。(2)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的最佳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评价的最佳方法是利用RFV评价指数,综合评价羊草农艺性状及品质的适用方法是隶属函数法。利用最优方法对所有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来源于蒙古国中央省的LC99资源品质最佳;来源于松辽平原区草甸草原的LC7资源不仅农艺性状表现最佳,而且在品质和农艺性状综合评价中评价为最优。(3)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在各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并具有不同特点。松辽平原区的资源株高最高,平均为64.81 cm,华北平原区的资源产量最大,平均为0.99 kg/m2。华北平原区和内蒙古东部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较好,内蒙古中部区和黄土高原区的资源纤维含量较高、CP含量低,品质较差。总体来看,羊草种质资源综合性状在自然地理区域上的排序为:华北平原区>松辽平原区>内蒙古东部区>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内蒙古中部区>黄土高原区。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上来看,内蒙古羊草种质资源的产量比蒙古国高出34.75%,株丛明显大于蒙古国羊草。从不同草地类型来看,草甸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最好,温性荒漠草原的羊草种质资源纤维含量高、CP含量低,品质最差。(4)在大区域尺度上,大气候条件主导着羊草种质资源的性状变化趋势,同时,大环境下的异质性小生境能够促使羊草性状产生小范围变异。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分布格局受纬度和海拔的综合影响,其中,海拔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羊草种质资源的品质分布格局与自然地理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受小生境的影响较大。在蒙古高原同海拔地区,纬度同样是影响羊草种质资源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5)建立了羊草种质资源9项品质指标的NIRS检测评价模型,并进行了验证。CP、NDF、ADF和Ash模型的R2均可达到90%以上,RPD均在3以上,可以实现精确定量检测;DM、CF、ADL和GE模型的R2值均在80%以上,RPD值均超过了2.5,可以进行一般定量检测;EE模型的R2值为46.11%,RPD值为1.36,不能用于定量检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善。
杜凯青[8](2020)在《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型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畜牧业和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饲草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苜蓿育种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显,培育新的苜蓿品种是提高草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草原3号杂花苜蓿抗逆性强,杂种优势显着,表型多样性丰富,具有良好的选育潜质,可为进一步选育不同优良特性的新品种提供适宜的育种材料。为全面了解其表型多样性,本论文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为供试材料,于2018年和2019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牧草基地进行了两年大田栽培试验,对92个草原3号单株丛的植株性状、物候期、植物学特征、生理指标等表型性状进行了观测比较,通过数理统计与绘图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草原3号杂花苜蓿原始群体存在丰富的变异,株丛性状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聚类分析分为6个变异类型。类型Ⅰ直立性良好,适合培育高草产量品种;类型Ⅱ、Ⅲ、V茎叶比较小,鲜干比较大,适口性良好,适合培育优质品种;类型Ⅳ株高较小,荚果数量较多,适合培育高种子产量品种。类型Ⅳ生育期较短,有利于安全越冬,适合培育抗寒品种;对6个变异类型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表型性状的观测结果。其中,光合能力较强的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和类型V;同时,Ⅱ号、Ⅳ号、Ⅴ号和Ⅵ的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值较高,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值较低。表明了各个变异类型的高产优质及抗逆性能。
陶奇波[9](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池永宽[10](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连片区之一,具有分布面积广、地貌类型多、发育序列全等特点,世界罕见。石漠化是该区域最严重最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南方8省的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畜工程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快速修复喀斯特石漠化受损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地理学、岩溶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理论与多元分析原理,针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在2012-2019年以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总体结构的贵州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和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核心研究示范区,综合运用野外试验与监测、实验室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法等系统化研究技术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及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推广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与优化机理通过镇压、覆膜、碎草覆盖以及不同覆土水平对牧草出苗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等4种牧草出苗率均在中度覆土覆膜处理方式时出苗最短、出苗率最高,变异系数最稳定,其次是镇压和碎草覆盖处理,无处理措施表现最差。牧草出苗时间随覆土厚度增加而增加,中度覆膜覆土出苗率最高保水保墒的效果最好,是最佳牧草种植方式之一。通过对不同石漠化等级“花椒+紫花苜蓿”和“刺梨+多年生黑麦草”等15种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效果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林草配置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改善作用,随着年限的增长,其不同配置模式改善效果也有差异,但基本上呈趋于良好的态势。中-强度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速率要好于潜在-轻度区。林草配置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基本优于纯林地,化学性质变化不明显。两个试验区的15种林草模式中均存在部分养分指标低于国家土壤养分标准值,需要针对性补充所缺乏营养元素。通过对紫花苜蓿等退化草地进行施肥改良试验,结果显示:除对照组外,3个退化草地类型施肥改良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改良后的土壤在钾:氮肥施肥比为60:60kg/hm2时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显着改善(P<0.05)。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氮、钾含量普遍高于未施肥的对照组,且所有施肥处理磷含量普遍偏低。(2)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与策略机制草地分别施硫酸铵、硝酸铵和不施肥(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硫的含量显着高于施硝酸铵肥组与对照组(P<0.01),但硝酸铵施肥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施硫酸铵肥的牧草硒含量极明显低于硝酸铵施肥草地与对照草地(P<0.01),而硝酸铵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牧草硒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采食施硫酸铵肥牧草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中硒、铜、铁、血红蛋白(Hb)等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容量(PCV)、血清铜蓝蛋白含量(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液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极显着低于硝酸铵组和对照组(P<0.01)。草地施用硫酸铵肥会影响牧草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家畜微量元素的生理代谢和血液生理生化参数。牧草中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低的草地更适合施用硝酸铵肥。在正常草地(对照组)与锌缺乏草地(试验组)开展贵州半细毛羊放牧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草地的土壤和牧草中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它元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贵州半细毛羊血液锌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元素无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和中性粒细胞(E)极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Hb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血液生化参数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SOD、GSH-PX和CAT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液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草地缺锌对家畜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机体抗氧化酶有显着影响,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和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补锌对缺锌草地和家畜十分必要,是维持喀斯特畜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关岭黄牛和贵州黑山羊、威宁黄牛和贵州半细毛羊开展不同日粮能蛋平衡对体重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比较分析,试验后较试验前各处理均显着增重(P<0.05),但净增重差异不十分显着(P>0.05)。但从增重效果上看,表现出中能量中蛋白日粮增重绝对值最高,低能量高蛋白效果次之,高能量低蛋白效果最差的特点。牛羊采食“高蛋白低能量”日粮饲料时,日粮中的蛋白质难以较好的被牛羊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浪费。适中蛋白-能量的饲料组合则是最佳能蛋平衡饲喂方式。对喀斯特地域特色家畜品种贵州半细毛羊与西南地区系列半细毛肉质横向比较。结果显示:贵州半细毛羊的氨基酸总量为18.34%,在西南系列半细毛羊中含量最高。在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评价、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CS)中均是贵州半细毛羊肉质最优。通过西南系列半细毛羊的肉质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计分、必须氨基酸指数、必需氨基酸化学评分等综合比较,评价出贵州半细毛羊是优质的羊肉资源。通过综合常规营养和氨基酸含量等主要肉质评判指标得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黄牛的肉质品质要好于西门塔尔牛。(3)模式构建与技术研发以适宜性与限制性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理论为支撑,确定典型模式的构建边界条件,并结合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逆境特色林草建植与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和毕节撒拉溪石漠化草地高效生产与标准化特色健康养殖生态畜牧业模式。通过对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喀斯特地区牧草发芽实验装置及方法、石漠化地区牧草标准化建植等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区应根据其干热河谷的特点,在保持水土恢复环境的前提下,研发暖季牧草高产等关键技术;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区根据其立地条件,研发冷季型牧草高效生产技术等急需关键技术。(4)示范应用与推广自2012年10月以来,在核心示范区累积建设各项示范面积约5000 hm2,牛羊健康养殖等示范2300头/只。运用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喀斯特高原峡谷(花江)和高原山地(撒拉溪)石漠化治理示范模式的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8省“花江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7.38×104 km2、45.89×104 km2、54.69×104 km2、39.28×104 km2、27.14×104 km2;“撒拉溪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20.33×104 km2、43.47×104 km2、50.72×104 km2、45.92×104 km2、33.26×104 km2。
二、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花苜蓿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2 黄花苜蓿再生性研究 |
3 黄花苜蓿耐牧性研究 |
4 黄花苜蓿抗寒性研究 |
5 黄花苜蓿抗旱性研究 |
6 黄花苜蓿耐盐性研究 |
7 展望 |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
2.2 实地调研 |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
3.1.1 呼伦贝尔草原 |
3.1.2 锡林郭勒草原 |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
3.2.1 呼伦贝尔草原 |
3.2.2 锡林郭勒草原 |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
3.3.1 呼伦贝尔草原 |
3.3.2 企业案例分析 |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 |
4.2.2 社会效益 |
4.2.3 生态效益 |
4.3 易牧连锁超市 |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3)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研究 |
1.2.2 草畜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
1.2.3 草畜系统管理仿真模拟研究 |
1.2.4 草畜系统生产优化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理论基础 |
1.6.1 生态经济理论 |
1.6.2 系统理论 |
1.6.3 外部性理论 |
1.7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我国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工草地 |
2.1.2 放牧型人工草地 |
2.1.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 |
2.2 人工草地发展措施 |
2.2.1 重大工程项目 |
2.2.2 主要政策措施 |
2.2.3 主要法规 |
2.3 人工草地发展成效 |
2.3.1 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2.3.2 放牧型人工草地的分布、规模及生产力 |
2.3.3 典型放牧型人工草地的模式特征 |
2.4 放牧型人工草地面临的问题 |
2.4.1 监管体系缺失导致草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不高 |
2.4.2 效益认知不足抑制政府和农牧民推广积极性 |
2.4.3 “政策-模式-草地”关系失调抑制效益水平提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3.1.2 研究方法 |
3.2 放牧型人工草地成本收益分析 |
3.2.1 典型草地成本构成分析 |
3.2.2 典型草地收益构成分析 |
3.3 草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3.4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3.4.1 经济效益分析 |
3.4.2 社会效益分析 |
3.4.3 生态效益分析 |
3.4.4 综合效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调研区概况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模型框架 |
4.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4.2.1 模型说明 |
4.2.2 草地产草量-家畜体重模块 |
4.2.3 家畜生产管理模块 |
4.2.4 牧户经营收入模块 |
4.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仿真模拟结果 |
4.3.1 基准情景 |
4.3.2 未建植放牧型人工草地情景 |
4.3.3 模型有效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优化路径 |
5.1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情景设置 |
5.2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政策管理优化 |
5.2.1 开放禁牧政策情景 |
5.2.2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情景 |
5.2.3 组合政策管理情景 |
5.3 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生产决策优化 |
5.3.1 饲草季节性平衡 |
5.3.2 畜种结构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牧户调查问卷 |
附录B 仿真模型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草类植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
2.1.1 草类模式植物基因组研究及应用 |
2.1.2 草类植物起源与进化 |
2.1.3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2.1.4 草类植物关键性状研究 |
2.2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
2.2.1 二型性花形态及分子研究 |
2.2.2 分子标记开发 |
2.2.3 抗逆生理及胁迫转录组研究 |
2.2.4 功能基因挖掘与利用 |
2.3 草木樨研究进展 |
2.3.1 草木樨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2.3.2 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的表型和遗传变异 |
2.3.3 低香豆素草木樨种质资源创制 |
2.3.4 草木樨转录组及小RNA研究 |
2.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2.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全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与Illumina和 PacBio建库、测序、质控 |
3.2.2 基因组大小评估及组装 |
3.2.3 Hi-C辅助基因组组装及基因组组装质量评估 |
3.2.4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注释 |
3.2.5 亚组区分及全基因组复制 |
3.2.6 系统进化与物种分歧时间估算 |
3.2.7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高质量无芒隐子草基因组图谱 |
3.3.2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注释 |
3.3.3 异源四倍体无芒隐子草 |
3.3.4 无芒隐子草的四倍体化及与近缘种的系统进化 |
3.3.5 基因家族聚类及扩张收缩 |
3.3.6 无芒隐子草无显着的亚组表达优势 |
3.3.7 无芒隐子草基因通过转录变化响应干旱胁迫 |
3.4 讨论 |
第四章 无芒隐子草二型性花发育的调控网络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花发育调控网络构建及基因鉴定 |
4.2.2 开花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4.2.3 ABCDE模型基因鉴定及qRT-PCR分析 |
4.2.4 闭花基因过表达水稻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花发育调控网络 |
4.3.2 CH和 CL小花的ABCDE模型基因 |
4.3.3 花发育相关转录因子与AMGs具有共表达分析关系 |
4.3.4 miRNA及其靶基因调控花发育 |
4.4 讨论 |
第五章 草木樨全基因组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采集与Illumina和 PacBio建库测序 |
5.2.2 基因组组装与组装质量评估 |
5.2.3 Hi-C建库、测序、质控及辅助基因组组装 |
5.2.4 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注释 |
5.2.5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5.2.6 LTR逆转录转座子的比较分析 |
5.2.7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白花草木樨基因组图谱 |
5.3.2 比较基因组和系统进化 |
5.3.3 基因家族扩张收缩 |
5.3.4 重复序列注释与进化 |
5.3.5 草木樨干旱适应性 |
5.4 讨论 |
第六章 草木樨群体进化及GWAS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草木樨种质间的SNPs/InDels检测 |
6.2.2 系统发育、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6.2.3 连锁不平衡衰减、基因流和历史群体大小分析 |
6.2.4 全基因组选择清除和GWAS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群体结构 |
6.3.2 白花流向黄花草木樨的基因渗透 |
6.3.3 适应性进化 |
6.3.4 农艺性状的GWAS |
6.4 讨论 |
第七章 香豆素生物合成候选基因鉴定及功能验证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NILs代谢组和BSA分析 |
7.2.2 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
7.2.3 MaBGLU1 基因大肠杆菌异源表达及底物饲喂 |
7.2.4 MaBGLU1 基因亚细胞定位及过表达草木樨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香豆素生物合成通路 |
7.3.2 香豆素生物合成相关候选基因 |
7.3.3 发现6 个BGLU串联重复的基因簇 |
7.3.4 MaBGLU1 酶的功能确认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全文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耐盐性研究 |
1.1.1 植物耐盐性的鉴定方法 |
1.1.2 植物的耐盐机理 |
1.1.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 牧草营养价值研究概况 |
1.2.1 牧草营养品质的评定 |
1.2.2 牧草营养价值的评定 |
1.3 野大麦分布及特性 |
1.3.1 野大麦简述及分布 |
1.3.2 野大麦形态学特性 |
1.3.3 野大麦生物学特性 |
1.3.4 野大麦生态学特性 |
1.4 野大麦耐盐性研究 |
1.4.1 野大麦的耐盐机制 |
1.4.2 野大麦改良盐碱土效果 |
1.4.3 野大麦耐盐育种的研究 |
1.5 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 |
1.6 “河西”野大麦新品系研究基础 |
1.6.1 “河西”野大麦栽培驯化过程 |
1.6.2 “河西”野大麦研究意义 |
第2章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温室条件下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营养元素的影响 |
3.2.3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营养元素的影响 |
3.3.3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盐碱地生长条件下“河西”野大麦生长与品质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生长指标的变化 |
4.2.2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营养元素的变化 |
4.2.3 栽培“河西”野大麦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2.4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牧草品质的变化 |
4.3 讨论 |
4.3.1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指标 |
4.3.2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营养元素变化 |
4.3.3 栽培“河西”野大麦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3.4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牧草品质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项目资助 |
致谢 |
(6)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 |
(二)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机理 |
(一)草灌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 |
1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 |
2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 |
3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 |
4 草灌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 |
(二)野外验证试验 |
1 田间干旱胁迫试验下对草灌植物的生长影响 |
2 田间干旱胁迫试验对比下草灌植物营养品质变化机理 |
四 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相互作用 |
(一)石漠化地区草灌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
1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地区植物的影响 |
2 植物形态和生长特征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 |
3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与措施 |
(二)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三)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单维和交互影响 |
1 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
2 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影响 |
3 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营养品质的交互影响 |
五 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
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
2 灌木栽培技术 |
3 施肥技术 |
4 灌溉技术 |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草灌种植技术 |
2 草灌品质提升技术 |
3 野外田间旱棚装置技术 |
4 植物生长模拟试验装置技术 |
(三)石漠化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草灌种植与品质提升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羊草草原的分布 |
1.3 羊草的生物学特性 |
1.3.1 根和根茎的发育 |
1.3.2 生育时期和特征 |
1.3.3 开花结实习性 |
1.3.4 繁殖特性 |
1.4 羊草的饲用价值及营养品质 |
1.4.1 羊草的饲用价值 |
1.4.2 羊草的营养品质 |
1.4.3 羊草品质的影响因素 |
1.4.4 品质评价指数与方法 |
1.4.5 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
1.5 羊草产业现状 |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1 羊草种质资源研究 |
1.6.2 环境对羊草资源表型及基因型的影响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整体思路 |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思路 |
1.8 论文整体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 |
2.2.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
2.2.3 基于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
2.2.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差异 |
2.2.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种质资源品质研究 |
2.3 试验地概况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农艺性状测定方法 |
2.4.2 品质指标测定方法 |
2.4.3 NIRS测定方法 |
2.4.4 计算指标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评价分析 |
3.1.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
3.1.2 羊草种质资源品质分析 |
3.1.3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综合分析 |
3.2 基于自然地理区域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
3.2.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
3.2.2 品质差异分析 |
3.3 蒙古高原不同地区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
3.3.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
3.3.2 品质差异分析 |
3.4 基于草地类型的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差异 |
3.4.1 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
3.4.2 品质差异分析 |
3.5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研究 |
3.5.1 光谱与数据预处理 |
3.5.2 羊草品质指标NIRS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4 讨论 |
4.1 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评价 |
4.2 羊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型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
4.3 环境对羊草种质资源的影响 |
4.4 基于NIRS技术的羊草品质评价 |
5 结论 |
5.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 论文的总体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8)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型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研究概况 |
1.3 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
1.3.1 遗传多样性概述及发展 |
1.3.2 苜蓿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3.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1.4 苜蓿表型特征研究概况 |
1.5 苜蓿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6 苜蓿抗性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指标及测定方法 |
2.3.1 植株性状 |
2.3.2 物候期观察 |
2.3.3 植物学特征 |
2.3.4 生理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及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草原3号杂花苜蓿原始群体株丛的变异类型 |
3.2 六个变异类型株丛物候期的比较 |
3.3 六个变异类型株丛植株性状的比较 |
3.3.1 不同类型单株鲜重构成要素及其相关性 |
3.3.2 不同类型生长速度比较 |
3.3.3 不同类型草产量 |
3.3.4 不同类型茎叶比和鲜干比 |
3.4 六个类型植物学特性比较 |
3.4.1 不同类型地上部分营养生长情况比较 |
3.4.2 不同类型的荚果与种子特征的测定 |
3.4.3 不同类型抗倒伏性比较 |
3.5 六个类型生理指标比较 |
3.5.1 不同类型现蕾期光合性能比较 |
3.5.2 不同类型的生理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苜蓿的多叶大叶特性 |
4.2 株高特性 |
4.3 分枝、分蘖性 |
4.4 苜蓿抗逆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2.4.2 种子萌发特性 |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
2.4.5 生态学研究 |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引发处理 |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
3.2.6 细胞周期测定 |
3.2.7 温室出苗试验 |
3.2.8 田间出苗试验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种子萌发 |
3.3.2 生理指标 |
3.3.3 细胞周期 |
3.3.4 温室出苗率 |
3.3.5 田间出苗率 |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种子产量 |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4.3.3 产量构成因素 |
4.4 讨论 |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 |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2.3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耗水量 |
5.3.2 水分利用状况 |
5.4 讨论 |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
6.2.2 试验设计 |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种子产量 |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
6.3.3 产量构成因素 |
6.4 讨论 |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7.2.4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收获率 |
7.3.2 种子质量 |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现状 |
1.1 人工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1.2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 |
1.3 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2.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2.4 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第三章 石漠化草地高效建植及优化 |
3.1 牧草高效控苗建植 |
3.2 林草配置模式与土壤性质 |
3.3 施肥与草地改良 |
第四章 石漠化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康养殖及策略 |
4.1 草地施肥对牧草-家畜的影响 |
4.2 草地微量元素与特色家畜健康养殖 |
4.3 日粮能蛋平衡配置与家畜育肥 |
4.4 特色家畜品质评价与比较 |
4.5 地域特色饲用资源发掘 |
第五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构建及技术 |
5.1 模式构建 |
5.2 技术研发与集成 |
第六章 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应用及推广 |
6.1 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 |
6.2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放牧苜蓿品种选育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花苜蓿研究进展[J]. 周昕越,韩慧杰,刘叶飞,邱锐,赵彦. 草原与草业, 2021(02)
- [2]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放牧型人工草地草畜系统经济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彩黎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无芒隐子草和白花草木樨全基因组及其关键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研究[D]. 吴凡. 兰州大学, 2021
- [5]“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D]. 李振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6]喀斯特石漠化草灌干旱逆境适应与品质研究[D]. 闵小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7]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综合评价及分布格局研究[D]. 常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型多样性研究[D]. 杜凯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喀斯特石漠化草地建植与生态畜牧业模式及技术研究[D]. 池永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