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

一、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红,郭松,林苑柔,赵春生[1](2021)在《中国东部大气环境数据库和分析共享服务网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大气环境集成观测数据来源不一、种类多、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为保证大气环境集成观测数据在大气污染治理上的有效利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单位基于我国东部大气环境集成观测,联合研发了我国东部首个大气环境数据集成及分析共享平台系统。重点攻克多源数据接入、存储与管理、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等关键技术,建立标准规范。结合数据共享与应用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整合我国东部大气环境集成观测数据资源,形成多数据类型、多用户层次需求的数据产品、集成软件工具包应用服务及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东部大气复合污染科学研究、防治决策、科普知识传播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王娅楠[2](2020)在《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气象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融合,行业及用户需求持续变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国家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知识型经济稳步兴起,气象信息服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气预报,更是一项综合性的信息服务,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各行各业和公众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降低恶劣天气对生活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产能。交通气象数据时空差异大、空间分布明显、动态实时显着、增长速度快,交通气象服务用户数量、类型日益增多,交通气象服务产品类型逐年增长,交通气象服务内容、时效要求增高,传统交通气象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各类用户不同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交通气象服务中用到的数据特征和应用需求。数据分析对象包括数据内容、数据特征及数据组织。探讨了交通气象服务用到的各类数据的组织格式,为后期数据整合、管理与服务提供基础。应用需求分析包括针对不同用户的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具有精细化、针对性、实时化、准确性强和个性化等特点,为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设计提供依据。(2)为规范交通气象服务的数据类型,降低应用系统解析、处理气象数据的难度,保障服务系统长效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通用数据模型(Common Data Model,CDM)模型建立一种交通气象数据模型,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确定数据源的格式和体量,通过建立数据类型、坐标系、科学要素等数据结构,构建气象数据集属性和内容,本文分别对常规格网数据格式(Network Common Data Form4,NetCDF4)、二进制编码数据格式(General Regularly-distributed Information in Binary form2,GRIB2)、分层数据格式(Hierarchical Data file5,HDF5)数据、Micaps数据(交通气象服务中常用的是Micaps1类数据和Micaps3类数据)以及中国气象局针对交通气象服务自定义的TXT数据进行格式映射转换,便于使用CDM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同时加入空间分析功能,提供任意地点、任意路段、任意区域、任意时段的交通气象服务。最后根据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实现数据的按需服务,满足用户实时动态需求。(3)将交通气象服务业务中用到的数据基于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进行处理,基于静态位置、风险管控、车辆轨迹等不同条件,定制不同空间、不同形状的气象数据服务,并在交通天气风险管控平台中进行验证,为前端展示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系统验证,本文设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可以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具有响应速度快、数据完整、可交互性、动态扩展性好等特点,且具有用户驱动和定制能力。该论文有图35幅,表16个,参考文献67篇

高涵[3](2020)在《基于Web Service的全球空间格网统一检索服务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数据获取手段的不断增加,地球系统科学也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能让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从纷繁复杂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获取到自己想要的数据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现如今,以网页为载体的数据共享方式成为主流,这种方法通常以门户网站等形式面向广大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应用以及不同专题的科学实验数据。然而现有地学数据共享主要侧重以元数据管理与统一检索、分布式数据存储、标准网络服务、门户网站等技术的研究与建设,并没有对空间参考不一致等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虽然借助全球空间格网技术可以实现将多源异构数据容纳在同一参考框架下,但是目前格网技术的研究仍以桌面端应用为主。如何将全球空间格网技术与Web服务结合,实现Web环境下的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数据检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多源异构数据整合共享技术的基础上,从构建中间件的角度出发,建立全球空间格网与现有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元数据技术、Web服务技术,实现各类数据空间上的一致整合,以及以格网块为单元的多源数据自由、便捷检索与共享。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数据整合技术研究。在确定的全球空间格网框架下,即基于球体退化八叉树的地球系统空间格网的基础上,在各部门、各单位数据库现有技术体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格网编码和局部空间坐标,构建统一的格网索引,为建立检索中间件和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检索服务提供基础。(2)全球空间格网检索中间件及检索服务的研究。通过对检索中间件应完成的功能和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特点分析,针对全球空间格网,设计符合在该框架下数据传输与表达的规范化描述格式,针对应用需求和面向领域,结合web服务设计全球空间格网检索服务。(3)原型系统的研发与验证。这部分在空间数据整合方法和面向网络的全球空间格网检索服务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WebGIS开发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检索服务原型系统,并设计实验验证本文相关理论技术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26幅,表16个,参考文献83篇。

陈京华,何小明,张志强[4](2018)在《基于云平台的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架构建设》文中指出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正在从传统自建服务系统向更具弹性的云平台迁移。结合中国气象数据网(阿里云版)的建设,探索了基于云平台的气象共享服务平台架构,并针对该架构提出了文件向对象存储迁移方案、对象存储省流量方案和基于阿里云的中国气象数据网v2.0数据传输策略。

赵莉[5](2015)在《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等公共部门在履行公共任务过程中积累了海量信息资源,包括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社会信息。这些信息是海量大数据的一部分,蕴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逐步推动公共部门信息相关的产业发展。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地区都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也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与国际上的差距仍然巨大。本文在调查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产业发展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模式,构建了培育机制的框架,并建议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机制、市场需求激励机制及政策引导机制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机制。第一章对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进行了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客体范围;然后,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特征,指出该产业的培育应当区别于传统产业,充分考虑产业特征;最后,借助产业形成与发展路径原理、产业生命周期原理、产业创新原理和信息增值原理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理论依据,指出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培育应当以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为基础,以推动产业成长与产业创新为目标,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共同实现。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对产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述,包括产业规模、产业主体构成、市场需求、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政策体系,进而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形成期,地理信息产业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接下来,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调查,指出公共部门信息供给不足、企业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市场需求不足、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章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的识别;然后,构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和理论假设,并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需求条件以及政府政策是影响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为后文构建产业培育机制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四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系统构建。本章首先分析了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是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培育应当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实现;然后,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界定:最后,结合以上分析,构建并分析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框架。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机制,指出公共部门基础信息属于公共物品,因此,公共部门的信息供给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收费模式和法律保障体系三个角度展开讨论。同时,通过对欧美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及其实践效果的比较分析,文章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供给模式和收费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的法律保障体系。第六章从提高企业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机制。本章首先分析了国际上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两种模式,即欧盟的公共部门主导模式和美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其次,通过比较,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指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应采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鼓励公众对公共部门信息进行商业性和公益性增值开发;接下来,基于信息增值原理,探讨了企业进行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与创新的路径;然后,探讨了增值信息企业的成本控制、定价和竞争策略,以提高其增值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效率;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对策。第七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市场需求培育机制。本章首先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规律出发指出,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应当以培育内需作为市场培育的主攻方向,有条件的子产业则可以有序的开发国际市场需求;接下来,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不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求需求培育的路径;最后,围绕产业市场需求的三个层面,即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和大众需求,从政府采购产品或服务、制定和实施公共项目规划、加快信息消费基础条件建设、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五个方面设计出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的对策。第八章探讨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政策引导机制,指出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目的是建立健全产业政策体系,以此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培育产业健康成长。因此,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具有引导、推动、保障和提升产业发展的功能。本章最后从产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和产业政策工具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构成,并分析了其实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引导机制的优化措施。第九章对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进行了实例分析。本章选取了处于形成期的气象信息增值产业和处于成长期的地理信息增值产业为例,分别探讨了各自的产业特征及其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培育机制,探索了具体的产业培育路径,从而验证了文章所构建的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并为这两类子产业的培育提供了思路与建议。第十章为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陈欣[6](2015)在《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扎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研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网络改变了科研人员互相交流的方式,电子科研(E-Science)逐渐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科研环境之一。随之而来的,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量庞大的数据使得科研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科研过程中,科学数据的作用日益提高,研究者需要对数量庞大的科学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详细分析,以此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同时,科学数据也是研究者在选题思考、研究设计和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基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的快速增长,对于社会科学数据的共享研究也必将成为科学数据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得出,早期我国对于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科学数据共享意义和优点的宏观介绍,之后开始转向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数据共享政策现状的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用户行为的实证研究较少,多集中于自然科学数据的研究,对于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较少,且关于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过于宏观,缺乏针对特定问题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发现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相对自然科学领域,其科学数据的共享意识较低,对于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较为混乱。因此,本文将对我国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在社会科学数据共享中的驱动和阻碍因素,并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的参与者进行访谈,构建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数据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第二部分,将扎根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研究中,同时以统计分析方法为辅,即扎根理论(定性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相对于任一单一方法的运用来说,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探究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这一主题。理论基础部分,本文借鉴的理论主要有:生命周期理论、科学数据的相关定义及特点、社会科学的特点等等。(3)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对北京、上海、南京和安徽地区的部分访谈对象采取深度访谈获取大量访谈资料,进而对访谈进行转录和编码分析,构建了社会科学科研与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并以生命周期模型为编码分析的逻辑基础,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之后,根据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问卷设计,选择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修正。(4)第四部分,根据第三部分得出的结论,提出今后我国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对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指出研究存在的局限,同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叶金桃,王志斌,彭涛,冯光柳[7](2014)在《基于元数据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针对气象数据来源多样、格式众多、时序性强的特点,从暴雨资料现状出发,结合暴雨资料共享需求,参考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相关技术,提出一个基于元数据的暴雨数据库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建立一个以暴雨过程为核心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暴雨过程发生时间段内的各种地面、高空、雨量等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和雷达卫星、暴雨数值预报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要素资料,以及地基GPS/MET、微波辐射计、边界层风廓线等暴雨外场监测资料。该系统共享平台作为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分节点,运行良好。

黄岩[8](2013)在《基于元数据的气象数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气象数据是国家基础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还在国家宏观决策、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安全保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气象数据实施科学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已经成为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元数据技术记录了数据的内容、质量以及其他信息,允许数据生产者完整的记录数据信息,确保了数据可用性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在数据交换和共享系统设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元数据技术的气象数据中心系统,为用户提供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对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减少重复劳动和相应费用,加速气象信息化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调研大量气象数据共享技术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内外数据共享系统的发展现状,指出气象数据共享的实现是我国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选用了当前气象数据共享的主流技术——元数据技术;2、探讨了气象数据的概念、性质、特点、分类以及其他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元数据技术、Web Services技术、XML技术以及其他气象数据中心系统建设所需要的相关技术,选定了基于元数据管理的数据共享方式作为系统解决方案;3、基于气象元数据的构建模型和主要内容研究,分析了元数据扩展机制,提出了实现元数据扩展的方法、内容和流程,就气象元数据存储方法展开讨论,对比气象元数据的存储策略,确定了气象元数据库设计实现思路,并完成了共享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4、为满足项目需求,结合气象元数据特点,采用ASP.NET技术设计开发基于B/S架构的气象数据中心系统,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本文以元数据技术为基础,依照MVC模式进行分层次设计,构建了一个气象数据中心系统,实现了不同用户提供浏览、检索、下载等服务,系统具有较高的移植性、可扩展性,有助于推进气象数据共享建设的发展。

闫霏[9](2013)在《基于顶层设计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进程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将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由于政府信息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性质,因此,加强信息供给就是信息社会中政府理应提供的一种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从理论上看,政府信息供给有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数据增值服务两种基本类型。建立在政府信息公开基础上的增值类政府数据服务已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政府数据增值就是数据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则正是实现信息从量变到质变的载体。从这个意义而言,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构建不仅只是政府向外部世界开放其门户,与每一位公民谋求合作的需要,更是实现政府数据的知识组织与知识创新的过程,即政府数据增值的过程。所以,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基本宗旨应立足于政府数据的增值服务。为了实现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这一基本宗旨,应针对性地解决下述问题:一是针对政府数据资源的价值闲置、浪费,需要明确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提供方式;二是针对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参与行为却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需要明确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利用方式;三是针对缺乏成熟的开放数据模式与可实施途径,需要解决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架构问题;四是针对缺乏对增值服务提升措施的认知,需要探索、分析增值服务过程的组成要素、内部机理与动态变化规律。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个可实施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方案,以及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成功构建。顶层设计是近年来电子政务领域新兴的方法论,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和《“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更是多次强调顶层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并已经将其理念运用到诸多电子政务的重要领域。这源于顶层设计是-种针对研究对象组成结构、内部关系、方法规则、研究目标等在高度抽象层面的解决方案,对具体的实践过程具有重大指导作用,这也是顶层设计区别于其他方法论的优势所在。将顶层设计运用于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增值服务研究,可帮助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的理解,并分析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组织与架构,构建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业务参考模块、服务参考模块、数据参考模块、技术参考模块、绩效参考模块,增强政府开放数据平台构建的可实施性。本文旨在运用顶层设计理论、系统学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完成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构建以及对增值服务过程内部机理的探析,论文的研究以阐释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增值服务为起点,揭示增值服务的内在关系与互动规律,并据此提出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效果提升的相关措施,进而借鉴西方国家在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先行经验,运用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完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相关对策,从而促进增值服务的有效开展,最大化政府开放数据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论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论文从调查国内外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现状,尤其是我国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理论与增值服务实践入手,分析了我国实现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紧迫性;其次,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再次,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进行构建,针对所涉及的服务模式、服务主体、客体等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针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增值服务内部机理、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以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和尚待改进之处,最后,在实证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相关对策。本文基于顶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力图探索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推进、实施。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目标展开分析,具有下述创新:(1)采用系统Agent仿真的方法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增值服务过程进行模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增值服务的具体举措。目前,国内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内涵与特征的定性研究方面。然而,定性研究只能认知事物的形态,难以实现对事物的操作。为了能更针对性地提出有效促进增值服务效果的相关举措,更好地指导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增值服务过程,本文在分析增值服务过程的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流程、增值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选用系统Agent仿真的方法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的各个组成元素进行构建,并模拟了增值服务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增值服务效果的具体措施。(2)结合系统建模法,构建具有参考性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绩效、服务、业务、数据、技术的顶层设计模块。本文以顶层设计的架构与设计方法为基点,结合系统建模法,在对顶层设计方法适当变通的基础之上,分别构建了具有参考性的绩效、服务、业务、数据、技术模块,给出了各个模块所需要的系统模型元素清单。将顶层设计的思想融入到了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既充实了顶层设计的方法研究,又为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操作规范。(3)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相关对策。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顺利运行是开展增值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分别围绕政策角度、管理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目前,尽管已经有一些与政府开放数据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另外,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运行也要有针对平台数据的使用规范、数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隐私管理等制度保障,而这一切正是政府开放数据平台所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力图最大限度地涵盖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深入分析已有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所涉及到的法律与政策,提出了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一系列对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理论研究,并且对增值服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因此难免出现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同时相关的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加之本文选取的案例比较单一,使得研究成果运用的广泛性还有待检验。

叶金桃,王志斌,彭涛,冯光柳[10](2013)在《基于元数据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简介》文中提出针对气象数据来源多样、格式众多、时序性强的特点,从暴雨资料现状出发,结合暴雨资料共享需求,参考国内外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相关技术,提出一个基于元数据的暴雨数据库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建立一个以暴雨过程为核心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暴雨过程发生时间段内的各种地面、高空、雨量等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和雷达卫星、暴雨数值预报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要素资料,以及地基GPS/MET、微波辐射计、边界层风廓线等暴雨外场监测资料。该系统共享平台作为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分节点,自2009年正式运行以来,效果良好。

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部大气环境数据库和分析共享服务网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发背景
2 关键技术突破
    2.1 研发环境的搭建
    2.2 多源数据接入与质控
    2.3 数据存储与访问
    2.4 面向应用的专题数据产品设计开发
    2.5 数据共享与应用成效评价
3 应用成效
4 结束语

(2)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组织
2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及需求分析
    2.1 交通气象服务数据分析
    2.2 交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
    3.1 按需交通气象服务
    3.2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业务数据模型
    3.3 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逻辑数据模型
    3.4 基于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数据处理流程
    3.5 本章小结(Summary)
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气象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4.1 项目概况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中主要数据分析
    4.4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在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4.5 按需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的应用特征
    4.6 本章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Web Service的全球空间格网统一检索服务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2 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空间数据整合
    2.1 基于SDOG的 ESSG
    2.2 面向检索的空间范围统一描述方法
    2.3 空间数据整合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全球空间格网的统一检索服务
    3.1 格网检索服务概述
    3.2 核心元数据规范设计
    3.3 标准数据格式
    3.4 服务接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全球空间格网检索服务原型系统设计
    4.1 原型系统的总体设计
    4.2 原型系统的功能介绍及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现状述评
    0.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4 技术路线
    0.5 创新点
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理论基础
    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概念
        1.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相关产业概述
        1.1.2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定义
        1.1.3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范畴与分类
        1.1.4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2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特征
        1.2.1 产业劳动对象具有公共物品特征
        1.2.2 产出形式与公共部门信息的融合度高
        1.2.3 产品的附加值高
        1.2.4 产业关联度大
        1.2.5 信息技术的驱动力强
    1.3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相关理论
        1.3.1 公共部门增值产业培育的合理性
        1.3.2 产业形成与发展理论
        1.3.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1.3.4 产业创新理论
        1.3.5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理论
    1.4 本章小结
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现状
    2.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总体情况
        2.1.1 产业规模
        2.1.2 产业需求现状
        2.1.3 产业主体现状
        2.1.4 产业创新现状
        2.1.5 产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现状
        2.1.6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发展阶段
    2.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实证调查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结果
    2.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不足
        2.3.2 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足
        2.3.3 市场需求不足
        2.3.4 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识别
        3.1.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
        3.1.2 企业增值信息开发与创新能力
        3.1.3 需求条件
        3.1.4 政府政策
    3.2 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3.3 实证研究过程
        3.3.1 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3.3.2 问卷发放与数据采集
        3.3.3 数据处理
    3.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构建
    4.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
    4.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概念
    4.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框架和内涵
        4.3.1 产业培育目标
        4.3.2 产业培育主体
        4.3.3 产业培育模式
        4.3.4 产业培育的具体运行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
    5.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5.1.1 公共部门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
        5.1.2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5.2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比较分析
        5.2.1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
        5.2.2 公共部门信息收费模式的比较分析
        5.2.3 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法律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
    5.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机制的构建
        5.3.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模式的选择
        5.3.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收费模式的选择
        5.3.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供给的法律保障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机制
    6.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模式
        6.1.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模式的比较分析
        6.1.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模式
    6.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路径
        6.2.1 基于信息交合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2 基于融合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3 基于技术集成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2.4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
    6.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品和服务的经营策略
        6.3.1 成本控制
        6.3.2 定价策略
        6.3.3 竞争策略
    6.4 推进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对策
        6.4.1 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对公共部门信息的增值开发
        6.4.2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6.4.3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标准体系
        6.4.4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市场监管体系
        6.4.5 建立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开发的法律保障体系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机制
    7.1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方向
    7.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制约因素
        7.2.1 信息消费主体对自身需求的认知不足
        7.2.2 信息消费成本高,购买力相对不足
        7.2.3 信息消费环境不良,用户满意度低
    7.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的培育路径
        7.3.1 激发现有的市场需求
        7.3.2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7.4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市场需求激励的对策
        7.4.1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推动政府采购
        7.4.2 积极实施公共项目,提供公共服务
        7.4.3 加快信息消费基础条件建设
        7.4.4 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7.4.5 加强监管,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
    7.5 本章小结
8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
    8.1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功能
        8.1.1 引导功能
        8.1.2 推动功能
        8.1.3 保障功能
        8.1.4 提升功能
    8.2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构成
        8.2.1 产业政策目标
        8.2.2 产业政策内容体系
        8.2.3 产业政策工具
    8.3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政策引导机制的优化
        8.3.1 产业政策目标的优化
        8.3.2 产业政策内容体系的优化
        8.3.3 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8.4 本章小结
9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的实例分析
    9.1 我国气象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
        9.1.1 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9.1.2 产业发展的障碍
        9.1.3 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2 我国地理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2.1 产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9.2.2 产业发展的障碍
        9.2.3 产业培育机制分析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10.2.1 研究不足
        10.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分类目录
附录二: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三:参与调研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名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扎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学数据共享国外研究现状
        1.2.2 科学数据共享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1.4.2 扎根理论的相关介绍
        1.4.3 统计分析方法
        1.4.4 研究数据收集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的相关理论
    2.1 科学数据相关概念
        2.1.1 科学数据的含义
        2.1.2 社会科学数据
        2.1.3 科学数据共享
    2.2 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
        2.2.1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定义
        2.2.2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差异
        2.2.3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
        2.2.4 社会科学数据与自然科学数据的差异
    2.3 生命周期理论
        2.3.1 数据和信息
        2.3.2 科研生命周期与数据生命周期
第3章 社会科学科研与数据生命周期扎根分析
    3.1 社会科学科研与数据生命周期开放式编码分析
    3.2 社会科学科研与数据生命周期主轴编码分析
    3.3 社会科学科研与数据生命周期选择性编码分析
第4章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扎根分析
    4.1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驱动因素
        4.2.1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驱动因素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4.2.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驱动因素的主轴编码分析
        4.2.3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驱动因素的选择性编码分析
    4.3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阻碍因素
        4.3.1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阻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4.3.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阻碍因素的主轴编码分析
        4.3.3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阻碍因素的选择性编码分析
    4.4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第5章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5.1 假设提出
        5.1.1 个体影响因素
        5.1.2 科研影响因素
        5.1.3 社会影响因素
    5.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量表设计
        5.2.1 个人基本信息
        5.2.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
    5.3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问卷描述性分析
    5.4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信度分析
        5.4.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效度分析
    5.5 个人特征对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变量的影响分析
        5.5.1 年龄的影响分析
        5.5.2 性别的影响关系
        5.5.3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关系
        5.5.4 职业的影响关系
        5.5.5 个人特征对影响因素变量的影响关系小结
    5.6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变量因子分析
        5.6.1 效度分析
        5.6.2 因子分析
        5.6.3 因子分析小结
    5.7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变量相关分析
        5.7.1 相关分析介绍
        5.7.2 个体因素相关分析
        5.7.3 科研因素相关分析
        5.7.4 社会因素相关分析
    5.8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模型修正
        5.8.1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个体影响因素模型
        5.8.2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科研影响因素模型
        5.8.3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社会影响因素模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我国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6.2 结论
    6.3 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附件A 访谈内容保密承诺书
附件B 访谈题纲
附件C 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件D 参考文献
附件E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基于元数据的气象数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
    2.1 气象数据概述
        2.1.1 气象数据的主要特点
        2.1.2 气象数据的分类体系
    2.2 元数据技术概述
        2.2.1 元数据定义
        2.2.2 元数据分类
        2.2.3 元数据作用
        2.2.4 元数据标准
    2.3 Web Services技术
        2.3.1 Web Services技术概念
        2.3.2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2.3.3 Web Services工作流程
    2.4 XML技术
        2.4.1 XML技术概述
        2.4.2 XML技术应用
        2.4.3 数据共享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象元数据设计
    3.1 气象元数据开发
        3.1.1 气象元数据构建模型
        3.1.2 气象元数据主要内容
    3.2 气象元数据扩展
        3.2.1 气象元数据扩展原则
        3.2.2 气象元数据扩展内容
        3.2.3 气象元数据扩展流程
    3.3 气象元数据存储设计
        3.3.1 XML数据存储方式
        3.3.2 数据存储策略
    3.4 气象元数据库设计
        3.4.1 气象元数据库概念模型
        3.4.2 气象元数据库逻辑设计
        3.4.3 气象元数据库物理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需求分析
        4.1.2 系统体系架构
        4.1.3 系统功能模块
    4.2 中心系统的技术路线
        4.2.1 采用B/S体系架构
        4.2.2 基于.NET框架构建数据中心系统
        4.2.3 MVC模式
    4.3 元数据管理子系统
    4.4 数据共享服务网子系统
        4.4.1 数据库的连接
        4.4.2 元数据检索
        4.4.3 系统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2.1 测试用例
        5.2.2 功能测试
        5.2.3 性能测试
    5.3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9)基于顶层设计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0.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0.2.2 研究内容
    0.3 研究难点、创新点
        0.3.1 研究难点
        0.3.2 研究创新点
    0.4 研究方法
        0.4.1 文献研究
        0.4.2 案例实证研究
        0.4.3 系统Agent仿真技术
        0.4.4 专家访谈
1 研究综述
    1.1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1.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1.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1.2 国内外实践综述
        1.2.1 国外实践综述
        1.2.2 国内实践综述
    1.3 国内外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1.4 本章小结
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物品理论
        2.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2.1.2 公共物品与政府开放数据
        2.1.3 政府开放数据的获取与供给
    2.2 顶层设计理论
        2.2.1 顶层设计理论的内涵
        2.2.2 顶层设计理论的架构与方法
        2.2.3 顶层设计理论与政府开放数据行为
    2.3 系统学理论
        2.3.1 系统学的核心内容
        2.3.2 系统学的Agent建模与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
    2.4 本章小结
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状况分析
    3.1 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服务主体与客体
        3.1.1 服务主体
        3.1.2 服务客体
    3.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资源提供方式
        3.2.1 开放原始数据
        3.2.2 提供数据挖掘工具
        3.2.3 发布资源利用软件
    3.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资源利用方式
        3.3.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资源质量控制方式
        3.3.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资源使用方式模型
        3.3.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资源整体运作模式
    3.4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功能延伸与发展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政府开放数据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过程分析
    4.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效果的概念与过程组成
        4.1.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效果的概念界定
        4.1.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的组成元素
    4.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的模型构建
        4.2.1 系统Agent模型构建
        4.2.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实现增值服务过程的条件
    4.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过程的Agent仿真分析
        4.3.1 NetLogo合作行为模型
        4.3.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仿真建模假设
        4.3.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模型的运行机制
        4.3.4 NetLogo仿真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顶层设计
    5.1 顶层设计与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
        5.1.1 顶层设计的基本概念
        5.1.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模块特征
    5.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顶层设计步骤
        5.2.1 顶层设计的方法论
        5.2.2 顶层设计的步骤一:确定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模型功能全局图
        5.2.3 顶层设计的步骤二:构建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模型框架群
        5.2.4 顶层设计的步骤三:形成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模型清单
    5.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顶层设计模块
        5.3.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业务参考模块
        5.3.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服务参考模块
        5.3.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参考模块
        5.3.4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技术参考模块
        5.3.5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绩效参考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项目概况
    6.2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建设的思路与内容
        6.2.1 运行环境准备
        6.2.2 数据资源准备
        6.2.3 系统功能整合
        6.2.4 政策准备
    6.3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的实施策略
        6.3.1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的总体实施策略
        6.3.2 北京市政府数据资源网的分期实施策略
    6.4 案例评析
        6.4.1 主要经验
        6.4.2 不足之处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对策
    7.1 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政策保障
        7.1.1 国外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政策体系
        7.1.2 国内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政策体系
        7.1.3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配套政策保障
    7.2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的管理对策
        7.2.1 宏观管理对策
        7.2.2 微观管理对策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元数据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需求分析与系统结构
    1.1 需求分析
    1.2 系统的总体结构
2 数据库设计
    2.1 设计策略
    2.2 数据的存储方式
    2.3 元数据库设计
    2.4 元数据库表结构
    2.5 实体数据库表结构
3 数据服务与应用
4 小结

四、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部大气环境数据库和分析共享服务网的建立与应用[J]. 刘永红,郭松,林苑柔,赵春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26)
  • [2]面向按需服务的交通气象数据模型研究与应用[D]. 王娅楠.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Web Service的全球空间格网统一检索服务研究与实现[D]. 高涵.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云平台的气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架构建设[J]. 陈京华,何小明,张志强. 气象科技进展, 2018(01)
  • [5]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增值产业培育机制研究[D]. 赵莉. 武汉大学, 2015(02)
  • [6]社会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扎根研究[D]. 陈欣. 南京大学, 2015(10)
  • [7]基于元数据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A]. 叶金桃,王志斌,彭涛,冯光柳.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 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新技术探索, 2014
  • [8]基于元数据的气象数据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黄岩.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3(08)
  • [9]基于顶层设计的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增值服务研究[D]. 闫霏. 武汉大学, 2013(07)
  • [10]基于元数据的暴雨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与简介[J]. 叶金桃,王志斌,彭涛,冯光柳. 暴雨灾害, 2013(01)

标签:;  ;  ;  ;  ;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总体设计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