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兵,杨福生,叶坪,王文[1](2020)在《内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2019年5月治疗的52例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RLDH)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行内镜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TED),观察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症状与体征评分、疼痛及O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结果:术后1个月各项症状与体征、生活能力、下肢功能均优于手术前;术后3个月腰部、腿部疼痛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ODI评分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差异显着,P<0.05。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无差异,术前术后ROM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实施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并缓解其疼痛,腰椎康复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邹宁菲[2](2020)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发病及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为LDH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12月在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4/5或L5/S1单个节段LDH患者120例为病例组,以相同性别、年龄、民族和地区为匹配条件,选择非LDH社区居民120例为对照组,共120对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制成问卷星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生活与居住情况、工作情况、健康状况和LDH日常保护行为评分5个方面。采用配对χ2检验、配对t检验和二分类的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单节段LD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经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治疗单节段LDH术后复发患者52例为复发组,并随机选取年龄相仿、同期手术术后未复发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面对面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患病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生活与康复行为等,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经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节段LDH发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χ2=7.384,P=0.007)、居住环境潮湿度(χ2=6.000,P=0.020)、吸烟(χ2=6.095,P=0.014)、床垫软硬度(χ2=14.343,P=0.000)、劳动类型(χ2=14.696,P=0.000)、工作姿势(χ2=15.680,P=0.000)、单一姿势维持时间(χ2=26.889,P=0.000)、脊柱负荷量(χ2=8.450,P=0.004)、LDH家族史(χ2=10.240,P=0.001)和LDH保护行为评分(t=2.266,P=0.024)共10个因素与LDH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腰围、经济收入、爬楼梯、饮酒习惯、辛辣食物摄入、卧位、卧床时间、做家务、锻炼身体、职业、负重方式、反复弯腰、补钙、腰部外伤史、手术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共19项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与LDH的发病没有相关性。2、单节段LDH发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OR=2.668,95%CI:1.3095.436)、潮湿的居住环境(OR=2.242,95%CI:1.1164.505)、体力劳动类型(OR=2.419,95%CI:1.0864.250)、B类工作姿势(OR=2.491,95%CI:1.2764.860)、单一姿势维持时间>4小时(OR=10.294,95%CI:4.83421.919)、脊柱负荷量≥35Kg(OR=6.404,95%CI:2.06219.889)和LDH家族史(OR=2.868,95%CI:1.0717.677)7项是LD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睡较硬的床垫(OR=0.324,95%CI:0.1650.636)是LDH发病的保护因素。3、908例单节段LDH患者施行经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术后复发52例,复发率为5.73%。4、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吸烟、BMI、病理分型、高强度活动、康复锻炼、工作/学习姿势7项指标与LDH术后复发存在相关性(均P<0.05);但是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椎间盘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术后JOA评分比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与LDH术后复发没有相关性。5、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8(OR=3.520,95%CI:1.12011.063)、吸烟(OR=4.216,95%CI:1.36513.025)、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OR=4.829,95%CI:1.12320.764)、突出型病理分型(OR=8.542,95%CI:2.66227.411)、术后高强度活动(OR=24.033,95%CI:5.377107.424)5项指标是LDH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正确的工作/学习姿势(OR=0.026,95%CI:0.0050.128)是LDH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1、剔除年龄与性别因素的影响,BMI≥25 kg/m2、潮湿的居住环境、睡较软的床垫、体力劳动类型、B类工作姿势、单一姿势长时间维持、较大的脊柱负荷量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家族史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突出型病理分型、术后高强度活动、术后不良工作/学习姿势是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重罡[3](2021)在《混合现实技术导航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应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导航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探讨MR导航联合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LDH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单节段单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病程6个月-6年,平均18个月。主诉包括:腰痛、腿痛、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以及MRI,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经过完整系统的保守治疗,疗程至少3个月以上,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手术分两组进行,MR导航PTED手术组(A组),C臂X线透视PTED手术组(B组),每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局部浸润麻醉下,应用MR导航,行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术前通过影像科PACS系统获取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的影像数据,将数据导入到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生成三维模型STL格式文件,导入混合现实平台生成MR应用APP,个体化定制精准手术路径;术中标定患者骨性标志点,佩戴好混合现实眼镜,调整混合现实图像的即时空间定位点与患者骨性标志点配点吻合固定,再微调图像直至与患者实体完全重叠融合;经皮行椎间孔入路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应用环锯逐级对椎间孔进行成形操作,置入椎间孔镜,镜下对突出的髓核进行摘除。B组,局部浸润麻醉,传统X线透视辅助下经皮椎间孔入路采用靶向穿刺技术行髓核摘除、减压术。比较两个手术组的术中穿刺评价指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透视次数、术中疼痛评分),两组一般情况的评价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及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以及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指标,包括术前以及术后的腰椎JOA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MR导航PTED治疗LDH的临床效果。结果:4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6-18个月)。两组患者手术后腰腿痛症状较术前均显着改善,均无术中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无损伤神经以及硬膜囊破裂、术后感染等并发症。MR导航PTED手术组与C臂X线透视PTED手术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后下地时间、手术后住院天数方面,比较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MR导航PTED手术组关于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透视次数、术中疼痛评分及手术时间的指标均优于C臂X线透视PTED手术组,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问卷调查指标方面,两组手术组术后各个时间点的ODI、VAS、JOA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各时间点之间的ODI、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现实导航技术联合经皮椎间孔镜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LDH,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下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治疗LDH临床疗效相当,前者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透视次数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微创性及创新性。
王健伟[4](2020)在《腰椎融合术后腰椎曲度变化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腰椎曲度的改变对邻近节段的影响以及邻节病的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30例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腰痛,伴或不伴下肢神经放射性疼痛,出现下肢肌力减弱或感觉异常。分别测量术前、末次随访腰椎曲度的变化,将腰椎曲度丢失小于或等于5°分为A组,角度丢失大于5°分为B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ASD发生情况,探讨腰椎曲度的变化对ASD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平均年龄为54.35±13.1岁,平均随访时间4.24±0.8年,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8.93±1.3mm,末次随访8.46±1.1mm;B组:平均年龄为59.29±10岁,平均随访时间4.38±0.7年,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为:术前8.83±0.9mm,末次随访8.07±0.8mm。结论:腰椎曲度的改变对腰椎融合术后发生ASD具有相关性。考虑到本研究回顾性的研究为,纳入的样本量有限,仍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叶超,刘叶,李鹏洋,王建军,陈婧,刘向春,李春根[5](2018)在《腰椎内固定术后再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的治疗》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减压内固定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的疗效。方法14例腰椎退变减压内固定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应用经皮穿刺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进行治疗,采用参照Epstein法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JOA下腰痛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化评定治疗效果,在术前3天、术后7天、术后30天。3个时间点由患者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填写。结果 Epstein法疗效评定标准在术后7天及术后30天优良率为100%;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在术前3天、术后7天、术后30天比较上,术后30天优于术后7天及术前3天,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各细目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上,除了体征检查方面改善不明显外,也能得到上述结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退变减压内固定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患者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介入手术方法。
潘明铭,鲍卫国,孟斌,毛海青,周峰,杨惠林[6](2018)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进展及并发症分析》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Kambin等[1]实验性通过椎间孔镜使用内窥镜器械以来,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不断得到发展。1997年,Yeung等[2]提出经由椎间孔安全三角置入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直视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2003年,由Hoogland等[3]提出采用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系统(TESSYS),可直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以达到在椎管内选择性切除游离髓核的
李国瑞[7](2018)在《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宠物临床病例中瘫痪症发生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于国内不同动物医院之间的医疗条件差异较大,针对瘫痪临床病例,其整体诊疗水平一直偏底。随着宠物专用MRI核磁共振应用到兽医临床,临床中宠物瘫痪症的诊疗水平也日益提高,本论文主要研究MRI在临床瘫痪病例犬诊疗中的应用展开试验,并观察针灸在治疗瘫痪病例犬中的疗效情况。第一部分通过收集30个犬瘫痪临床病例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所有试验犬均为临床症状相似的后肢瘫痪临床病例犬,通过临床检查分析为2-4级瘫痪,再经MRI诊断具体病因并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在通过分析临床数据后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一套符合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手段,以及通过该收集分析总结出一套犬后肢瘫痪的预后评分机制,为临床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根据临床症状的差异性,犬后肢瘫痪由轻微到严重一共分为1-6级评分。后肢瘫痪病因不一,诊断需要通过MRI磁共振的影像诊断进行确诊,治疗方式需要根据实际病因而选择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犬瘫痪的预后评估与犬瘫痪病因的不同、发病时间的长短、脊髓损伤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随机选取10个动物体形和瘫痪评分相近的犬瘫痪临床病例,分为2组,每组5只,第1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第2组采用西药加针灸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更能改善犬瘫痪病例的后肢功能,疗效更显着。
郭瑛,云雄,邹重文,陆焱,邢国,张晓伟,梁昌海[8](2017)在《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有限髓核摘除术的5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缝合组28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31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未行纤维环缝合。采用MacNab标准对术后1、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夹角对术后6个月时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个月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椎间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再手术患者。结论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是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红光,吴小涛,黄爱兵,李海俊[9](2017)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TESSYS技术治疗28例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摘除脱垂髓核;2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不佳,1例经非手术治疗好转,1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末次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谨慎的术中操作和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黄盛昌,吴信波,顾昕[10](2017)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退变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的28例TLIF术后相邻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74.0±8.8)min,手术出血量为(32.6±6.8)m L,住院天数为(2.68±1.06)d,随访时间为(25.1±3.4)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3%。结论 PETD治疗TLIF术后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二、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手术前后患者症状与治疗评分。 |
2.2 所有患者术前后疼痛及ODI评分。 |
2.3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 |
3.讨论 |
(2)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
1.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2.1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2.2.2 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 对象与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主要研究变量及其赋值 |
2.5.1 LDH发病危险因素分析的主要研究变量及赋值 |
2.5.2 L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的主要研究变量及赋值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1.2 一般情况对LDH发病的影响 |
3.1.3 生活与居住情况对LDH发病的影响 |
3.1.4 工作相关因素对LDH发病的影响 |
3.1.5 健康状况对LDH发病的影响 |
3.1.6 日常保护行为(评分)对LDH发病的影响 |
3.1.7 LDH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临床资料 |
3.2.2 术后复发率 |
3.2.3 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3.2.4 术后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LDH发病的危险因素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1.2 研究对象的生活与居住情况 |
4.1.3 研究对象工作相关因素和LDH日常保护行为 |
4.1.4 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 |
4.2 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混合现实技术导航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收集 |
1.2 器械 |
1.3 药品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数据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疾病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腰椎融合术后腰椎曲度变化对邻近节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临床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腰椎内固定术后再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进展及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PETD的临床应用 |
1.1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
1.2 腰椎椎管狭窄症 |
1.3 椎体转移瘤 |
1.4 椎间盘囊肿 |
1.5 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
2 PETD的并发症及处理 |
2.1 硬膜囊撕裂 |
2.2 椎间隙感染 |
2.3 术后感觉迟钝 |
2.4 椎间盘切除不彻底 |
2.5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
2.6 再次手术 |
2.7 器械断裂 |
3 结语和展望 |
(7)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犬猫脊椎疾病概述 |
1.1.1 犬猫脊椎生理 |
1.1.2 犬猫脊椎疾病分类 |
1.2 犬猫脊椎疾病诊断方法 |
1.2.1 磁共振成像原理 |
1.2.2 国内人类医学领域磁共振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宠物临床磁共振的应用现状 |
1.3 犬猫脊椎疾病的治疗方案 |
1.3.1 西医治疗的方案和进展 |
1.3.2 中兽医针灸治疗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30例犬后肢瘫痪的诊治与预后评估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椎间盘纤维环突出病例结果与分析 |
2.3.2 椎间盘髓核脱出病例结果与分析 |
2.3.3 胸腰椎脊髓炎病例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4.1 犬猫脊椎疾病统计与分析 |
2.4.2 犬猫脊髓疾病的常见病因 |
2.4.3 脊髓疾病的诊断发展 |
2.4.4 犬猫脊髓炎的诊治 |
2.4.5 磁共振诊断的体会 |
2.5 小结 |
第三章 犬后肢瘫痪的中西医治疗对比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试验动物分组 |
3.2.4 治疗效果对比评估方法 |
3.3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病例病情介绍 |
3.4.2 治疗对比 |
3.5 讨论 |
3.5.1 脊髓疾病的辩证 |
3.5.2 针灸治疗对于犬后肢瘫痪的恢复疗效影响 |
3.5.3 针灸治疗和中医辨证医学的未来趋势 |
3.5.4 中西医对比治疗的体会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手术情况 |
2.2 术后疗效 |
2.3 脊柱稳定性 |
3 讨论 |
(9)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器械与设备 |
1.3 手术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退变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评估指标及统计学处理f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PETD治疗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
3.2 PETD治疗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
3.3 PETD相关并发症 |
3.4 PETD的操作要点 |
3.5 PETD的局限性 |
四、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J]. 张小兵,杨福生,叶坪,王文. 人人健康, 2020(12)
- [2]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 邹宁菲. 南华大学, 2020(01)
- [3]混合现实技术导航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研究[D]. 陈重罡.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腰椎融合术后腰椎曲度变化对邻近节段的影响[D]. 王健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腰椎内固定术后再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的治疗[J]. 叶超,刘叶,李鹏洋,王建军,陈婧,刘向春,李春根. 医学研究杂志, 2018(10)
- [6]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进展及并发症分析[J]. 潘明铭,鲍卫国,孟斌,毛海青,周峰,杨惠林. 脊柱外科杂志, 2018(03)
- [7]犬后肢瘫痪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探讨[D]. 李国瑞.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J]. 郭瑛,云雄,邹重文,陆焱,邢国,张晓伟,梁昌海. 脊柱外科杂志, 2017(06)
- [9]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J]. 刘红光,吴小涛,黄爱兵,李海俊. 脊柱外科杂志, 2017(04)
- [10]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相邻节段退变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J]. 黄盛昌,吴信波,顾昕. 脊柱外科杂志,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