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第25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金亮[1](2021)在《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文中指出
范情[2](2021)在《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研究(1932-1942)》文中认为
张诗依[3](2021)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政治动员研究(1949-1957)》文中提出
王洪[4](2021)在《战国秦汉时期农牧生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何宛蓉[5](2021)在《明清时期粤西南地区的商品经济与市镇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刘璇[6](2021)在《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马篮子研究 ——以安徽涡阳十里庙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
潘凤君[7](2021)在《《时代的报告》(1980-1983)研究》文中提出
孟露露[8](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认为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钟琴[9](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文中研究说明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进入白热化时期,坚持持久战战略,必定会迎来战争的胜利。但持续的战争已经消耗了中国的国力,国库亏空,国民政府意识到可增加土产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达到维持抗战的目的。而想要增加外汇收入,必先增加外销物资的产量,因此,国民政府决议实施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由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负责办理全国桐油、羊毛、蚕丝的增产工作。但在全面抗战前,四川省的外销物资因战争、运输困难等因素,产量及销量锐减,为了振兴桐油、羊毛及蚕丝等外销物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不断进行机构扩增,希望通过改良增加其产量,从而达到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于1941年11月正式设立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作为桐油、羊毛、蚕丝三种外销物资的增产机关。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是由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下原有的油桐、蚕丝及羊毛机关裁并组成,其使命及组织章程都是以“进行外销物资增产,换取外汇促成抗战胜利”为中心,在其运行期间,按照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对四川省的桐油、羊毛及蚕丝进行增产改良,同时与贸易委员会签订增产合约,接受其经费辅助及管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增产事业中架起桥梁,及时的进行上情下达及下情上表。通过两年多的增产改良,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在四川省外销物资的增产事业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油桐、羊毛及蚕丝的研究、试验、改良及推广方面,它贯彻了抗战时期国家想要利用出口土产,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的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增产救国的概念,并兼顾农民利益,对农民施以物资与技术上的帮助。同时,外销物资增产委会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员缩减等困难,但它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得不断的削减工作内容,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最终难以实现预计的增产目标。而想要实现增产改良事业的成功,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经费以及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都是缺一不可的。
张重洲[10](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二、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第25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第25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8)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基础史料 |
五、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
二、账本资料概况 |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
一、村庄的主业 |
二、村庄的“富业” |
三、畜牧业 |
四、劳动生产率 |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
二、乡村社会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
第一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成立的背景 |
一、全面抗战前四川省外销物资出口概况 |
二、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机构增扩 |
三、换取外汇以维持抗战 |
第二节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立 |
一、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使命及组织规程 |
二、机构变迁 |
三、机构定位 |
第二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联结互动”作用 |
第一节 上层机构 |
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 |
二、四川省建设厅 |
三、四川省农业改进所 |
第二节 下辖单位 |
一、涪陵油桐示范场 |
二、松潘绵羊改良场 |
三、蚕丝改良场 |
第三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运作 |
第一节 外销物资五年增产计划 |
一、桐油增产计划 |
二、羊毛增产计划 |
三、蚕丝增产计划 |
第二节 签订增产合同 |
第三节 人事及财产管理 |
一、人员及其变迁 |
二、经费投入及报销 |
第四章 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的成效与不足 |
第一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成效 |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成效 |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成效 |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成效 |
第二节 外销物资增产的不足 |
一、桐油增产方面的不足 |
二、蚕丝增产方面的不足 |
三、羊毛增产方面的不足 |
第三节 问题与反思 |
一、主要问题 |
二、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
小结 |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
小结 |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
小结 |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
小结 |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年第25卷第1~4期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D]. 金亮. 河北大学, 2021
- [2]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研究(1932-1942)[D]. 范情.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政治动员研究(1949-1957)[D]. 张诗依.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战国秦汉时期农牧生产探析[D]. 王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明清时期粤西南地区的商品经济与市镇发展研究[D]. 何宛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6]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马篮子研究 ——以安徽涡阳十里庙村为个案[D]. 刘璇. 山东大学, 2021
- [7]《时代的报告》(1980-1983)研究[D]. 潘凤君. 上海大学, 2021
- [8]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9]全面抗战时期四川省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研究(1941-1944)[D]. 钟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