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杆菌感染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雅[1](2020)在《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选取临床上已取得明显疗效的妇炎舒胶囊,观察其对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Bcl相关的x蛋白基因(Bax)、B淋巴细胞瘤-xl(Bcl-x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等4个因子的含量及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的表达影响,探讨盆腔炎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妇炎舒胶囊治疗PI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临床应用妇炎舒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机制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选取42只8周龄SPF级雌性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选取健康大鼠6只行假手术操作,剩余36只大鼠进行造模。采用混合菌液注射+机械损伤法造模,造模后适应性喂养7天,将造模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妇炎舒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肟胶囊组、模型组),每组6只,连续治疗14天后,将大鼠的子宫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对其炎症程度进行分级评分,运用RT-PCR检测子宫组织PBEF m 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中Bax、Bcl-xl、Caspase-3、PBEF等4个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1)大鼠子宫炎症病理改变评分: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炎症病理评分显着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孢克肟胶囊组、康妇炎胶囊组和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妇炎舒胶囊中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组织中Bax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ax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ax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宫组织中Bcl-xl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浓度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组织中Caspase-3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5)子宫组织中PBEF的含量: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康妇炎胶囊组、头孢克肟胶囊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浓度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极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头孢克肟胶囊组、康妇炎胶囊组、妇炎舒胶囊高剂量组大鼠子宫中PBEF m RNA表达降低,差异显着(P<0.05);妇炎舒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大鼠子宫中PBEF m RNA表达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相关性分析:选择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Bax蛋白的表达与Bcl-x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性系数=0.38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PBEF的表达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相关性系数=-0.364,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采用混合菌液注射+机械损伤法造模,模型组子宫炎症病理评分明显升高,且子宫组织切片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提示本次造模成功;2.妇炎舒胶囊可降低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病理改变评分,减轻大鼠子宫炎症,说明妇炎舒胶囊对PID有治疗作用;3.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妇炎舒胶囊能减轻大鼠子宫炎性病理改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PBEF表达,同时下调Bcl-x L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Caspase-3表达,从而调节炎性细胞凋亡,最终达到治疗PID的作用机制。
茅怡铭[2](2019)在《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文中指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以及其进展为更危重阶段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肺内部和/或肺外部的各种非心脏原因(如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吸入有害气体,病理性产科,中毒等)引起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引起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并发严重的呼吸衰竭。我们通常将ALI/ARDS的病因分为两大类:即直接肺损伤因素以及间接肺损伤因素。直接肺损伤因素主要包括:各类肺部感染、胸部或肺部外伤等。间接肺损伤因素主要包括:休克、脓毒血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肺部失控的炎症反应和/或全身失控的炎症反应是ALI/ARDS的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参与ALI/ARDS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它们亦被称为促炎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PIC);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主要有:多形核白细胞(PMN)、巨噬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RNA干扰(RNAi)是指由与靶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双链RNA分子(dsRNA)诱导同源mRNA发生高效且特异性的降解,从而引起基因静默的现象。介导RNA干扰的分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siRNA、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和shRNA等。目前主要依靠两套载体系统以介导RNA干扰分子的导入,即病毒载体及非病毒载体。非病毒载体,尤其是纳米材料级载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RNA干扰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沉默技术,是本世纪重大的科技进展之一,近十余年来已在基础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希望。通过RNA干扰技术选择性沉默肺泡巨噬细胞内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进而达到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目的。因此我们将肺泡巨噬细胞内的TNF-α mRNA作为RNA干扰的靶点,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已开发的大多数阳离子聚合物纳米材料载体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而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较高的表面电势往往也会导致这些材料载体被快速清除出体外。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还原响应型的非线性阳离子载体材料(BP-S),在降低载体材料的细胞毒性同时,实现siRNA的可控性释放。此外,我们在纳米复合物的表面包载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从而降低复合物的表面电势,提高复合物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外包的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能特异性识别巨噬细胞表面的甘露糖受体,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复合物的摄取,提高复合物的转染效率以有利于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第一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制备及表征目的:合成聚合物BP-S、BP-C、LP,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M/BP-S/siRNA,并对它们进行表征。方法:首先合成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然后通过A2+B3+C2迈克尔加成聚合的方法分别成功合成了新型还原可降解的支化聚β-氨基酯BP-S、不敏感的BP聚合物BP-C以及线性聚合物LP。将各聚合物与siRNA混合分别形成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将羧基功能化的甘露聚糖(Man-COOH)与BP-S/siRNA复合物混合最终合成纳米复合物M/BP-S/siRNA。使用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和BP-S进行表征。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动态光散射(DLS)、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肝素钠置换实验对各聚合物和纳米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通过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表征,我们证明含有二硫键的还原敏感单体合成成功。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各聚合物进行表征,我们证明了BP-S、BP-C以及LP等三种聚合物的分子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通过400 M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BP-S的结构证明了BP-S的高度支化结构,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证明了BP-S的还原敏感性。使用动态光散射(DLS)表征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和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的粒径和表面电荷,证明了这种结构更有利于细胞对它们的摄取。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肝素钠置换实验,我们证明了BP-S/siRNA复合物可以高效缩合siRNA且具有还原敏感性。最后,我们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基中对纳米复合物的粒径进行了监测,证明了M/BP-S/siRNA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结论: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可以高效缩合siRNA且具有还原敏感性,更有利于siRNA的可控性释放。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相比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具有更好的血清稳定性。第二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α的细胞学研究目的:对纳米复合物 BP-S/siRNA、BP-C/siRNA、LP/siRNA 以及 M/BP-S/siRNA进行一系列的细胞学研究,以验证各种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内动力学、细胞毒性以及体外基因沉默效率等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摄取各纳米复合物做定量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针对加用甘露聚糖后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BP-S/FAM-siRNA的摄取做定量检测。同时使用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作为对照组细胞进行相关的定量检测。使用共聚焦显微技术研究各纳米复合物的内涵体逃逸情况和各纳米复合物的siRNA的胞内释放情况。使用MTT法研究各纳米复合物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中的细胞毒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检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外的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内的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技术的结果提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BP-S/FAM-siRNA、BP-C/FAM-siRNA等的摄取水平均较高(以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最佳),明显优于商业转染材料PEI/FAM-siRNA和LP/FAM-siRNA。在甘露聚糖存在的情况下,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 cells)对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明显下降,而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几乎未发生明显变化。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对M/BP-S/FAM-siRNA与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相差不大。的甘露聚糖存在的情况下,人正常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 cells)对M/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和BP-S/FAM-siRNA的摄取水平几乎未发生明显变化。共聚焦显微技术的结果提示:相比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FAM-siRNA,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FAM-siRNA更能有效逃逸内涵体。相比于BP-C,BP-S更能实现siRNA的胞内释放。MTT法的结果提示:就纳米材料本身的细胞毒性而言,聚合物BP-S以及聚合物LP的细胞毒性小于聚合物BP-C;聚合物BP-S、聚合物BP-C以及聚合物LP的细胞毒性均明显小于商业转染材料PEI。随着各聚合物/siRNA质量比的逐渐增大,各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也逐渐变大。各纳米复合物中以M/BP-S/siRNA的细胞毒性最小,LP/siRNA及BP-S/siRNA的细胞毒性较小,BP-C/siRNA的细胞毒性较大,PEI/siRNA的细胞毒性最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提示:随着聚合物BP-S/siTNF-α质量比的不断增加,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逐渐增加。当聚合物BP-S/siTNF-α质量比为30时,其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Man-COOH与BP-S/siRNA质量比在0.3时,其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最佳,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抑制TNF-α蛋白表达量的能力排第二,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LP/siTNF-α。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提示: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降低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最好,显着优于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降低细胞内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排第二,明显优于纳米复合物BP-C/siTNF-α以及纳米复合物LP/siTNF-α。结论: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RNA相比于其他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RNA、BP-C/siRNA、LP/siRNA)具有细胞摄取率高、能有效逃逸内涵体、更容易实现siRNA的胞内释放、细胞毒性小、基因沉默效率高等优势。第三部分 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备目的:通过气管滴注LPS以建立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为后续实验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选取健康雄性6~8周龄的BALB/c小鼠共8只,体重均在18-20 g范围之内,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LPS组和正常组,每组各4只。LPS组小鼠使用气管内滴注LPS溶液(2.5 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正常组小鼠气管内滴注等容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造模24小时后处死小鼠并收集小鼠的肺组织。评估两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中TNF-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结果提示:正常组小鼠的肺组织形态基本正常,而LPS组小鼠的肺组织可见明显的病变改变。LPS组小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提示:LPS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提示:LPS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LPS能显着诱导小鼠产生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这为我们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部分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纳米复合物治疗小鼠的急性肺损伤并研究各种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和生物安全性。方法:选取健康雄性6~8周龄的BALB/c小鼠共24只,体重均在18-20g范围之内。将所有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LPS组、M/BP-S/siNC组、PEI/siTNF-α组、BP-S/siTNF-α组以及M/BP-S/siTNF-α组,每组各4只。LPS组小鼠使用气管内滴注LPS溶液(2.5 mg/kg)诱导急性肺损伤。正常组小鼠气管内滴注等容量的0.9%无菌生理盐水。M/BP-S/siNC 组、PEI/siTNF-α组、BP-S/siTNF-α 组以及M/BP-S/siTNF-α组小鼠分别在LPS诱导2小时后于气管内滴注相应的纳米复合物(均为500μg siRNA/kg)溶液。造模24小时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收集小鼠动脉血和静脉血。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研究包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分析评估小鼠肺组织中的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使用BCA蛋白定量分析测定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细胞计数进行测定。评估各组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情况。小鼠血气分析的测定。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包括: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小鼠各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评估。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显示:在小鼠肺组织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表达的能力最佳,其次是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再次是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表达的能力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的结果显示:在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能最有效的沉默TNF-α mRNA并降低TNF-α以及IL-6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纳米复合物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降低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最佳,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S/siTNF-α降低小鼠肺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能力排在第二,明显优于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测定结果显示:小鼠气管内滴注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后,小鼠肺组织中MPO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明显低于BP-S/siTNF-α组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结果显示:在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的能力最佳,其次是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再次是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M/BP-S/siTNF-α抑制TNF-α和IL-6蛋白表达水平的能力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表达水平测定和细胞计数测定的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细胞总数均大幅下降,且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给药的效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明显缓解,小鼠肺组织的破坏程度明显减轻。而BP-S/siTNF-α组和PEI/siTNF-α组小鼠的肺组织中仍然可以见到比较明显的病理改变。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评分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明显小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组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血气分析的结果显示经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给药之后,小鼠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明显上升,二氧化碳分压(PaC02)显着下降,pH逐渐接近至正常组的pH水平,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二元纳米复合物BP-S/siTNF-α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的结果显示:三元纳米复合物M/BP-S/siTNF-α组小鼠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的相比差异不显着;而商业转染材料PEI/siTNF-α组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中的某些指标与正常组的相比差异明显。小鼠各器官(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评估的结果显示:M/BP-S/siTNF-α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的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M/BP-S/siTNF-α可以在小鼠肺组织中介导高效的TNF-α mRNA沉默以有效缓解炎症症状,有利于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同时M/BP-S/siTNF-α还有具有生物安全性高,无组织器官毒性等优点。
代耀兰[3](2019)在《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与传统饮片进行了比较。方法1.采用鲎试剂动态基质显色法考察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内毒素作用;2.内毒素诱导小鼠休克死亡模型,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不同剂量组及传统饮片对小鼠休克死亡的保护作用;3.采用BALB/c小鼠鼻滴LPS建立肺部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炎症细胞数和病理学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4.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致大鼠炎症模型,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和血浆中LPS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含量;5.采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素制备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前及给药后4h各组家兔体温,观察鱼腥草破壁饮片对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4h后,耳缘静脉采血,检测全血中白细胞数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1.相同浓度,相同稀释比例下,鱼腥草破壁饮片体外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均显着强于鱼腥草传统饮片;2.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及传统饮片对小鼠休克死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无明显差异;3.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BALB/c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减轻肺组织病理炎症细胞浸润,且破壁饮片组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4.鱼腥草破壁饮片与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上显着降低大鼠全血中白细胞、血浆中内毒素和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含量;与传统饮片组比较,鱼腥草破壁饮片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以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高、中剂量组能显着地降低致热1h后的家兔体温;并且,其可显着降低全血中白细胞含量、血浆中内毒素含量;与鱼腥草传统饮片组相比,鱼腥草破壁饮片可显着降低致热1h后的家兔体温、全血中白细胞含量以及血清中IL-6的含量,且具有显着性差异。鱼腥草破壁饮片和传统饮片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L-1β、TNF-α含量。结论鱼腥草破壁饮片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且在降低大鼠和家兔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及改善家兔体温方面,鱼腥草破壁饮片效果优于鱼腥草传统饮片。
高岩[4](2017)在《地塞米松增强骨髓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骨髓细胞的影响,观察骨髓细胞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探讨地塞米松的适宜浓度。方法1体外实验:正常骨髓组:取正常荧光小鼠的骨髓细胞,分成5组,每组骨髓细胞数为5×106个。其中的4组分别加入地塞米松2ng/ml、4ng/ml、10ng/ml、1ug/ml,第5组不加地塞米松为对照组。各组加细胞完全培养基至1ml,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h后离心,重悬。将得到的各正常骨髓细胞放入经过LPS刺激的正常健康的C57BL/6小鼠的肺组织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中,各组培养48h后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记录细胞形态,并加入抗体和7-AAD试剂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率。脓毒症骨髓组:取盲肠结扎穿孔法得到的脓毒症荧光小鼠的骨髓细胞,分组及处理同正常骨髓组。各组加细胞完全培养基至1ml,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h后离心,重悬。将得到的各毒症骨髓细胞放入经过LPS刺激的正常健康的C57BL/6小鼠的肺组织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中,各组培养48h后的处理同正常骨髓组。单纯对照组1组:不加入骨髓细胞的单纯肺组织细胞组(肺组织细胞107个),培养48h后的处理同正常骨髓组。2体内实验:共11组,其中正常骨髓组5组:回输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细胞和经过不同浓度地塞米松(2ng/ml、4ng/ml、10ng/ml、1ug/ml)处理的正常骨髓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组。脓毒症骨髓组5组:回输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的脓毒症骨髓细胞和经过不同浓度地塞米松(2ng/ml、4ng/ml、10ng/ml、1ug/ml)处理的脓毒症骨髓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单纯对照组1组:回输生理盐水。各个实验组均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回输入正常C57BL/6小鼠的体内,24h后处死小鼠,取出肺组织,研磨,离心,重悬后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记录细胞形态、数量和荧光性,并加入抗体和7-AAD试剂,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组织细胞的凋亡率。3死亡率实验:取正常C57BL/6小鼠220只,每组20只,共11组,分别通过LPS滴鼻方法制成急性肺损伤模型,其中5组回输经过不同浓度地塞米松(0ng/ml、2ng/ml、4ng/ml、10ng/ml、1ug/ml)处理的正常荧光骨髓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5组回输经过不同浓度地塞米松(0ng/ml、2ng/ml、4ng/ml、10ng/ml、1ug/ml)处理的脓毒症荧光骨髓细胞(每组细胞数为5×106个)。对照组1组,回输生理盐水。禁食,不禁水继续饲养48h后观察死亡率。结果1体外实验中:可见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均发生改变,在正常骨髓组通过对比发现,各个实验组与单纯肺组织细胞组相比数量都多,并且经过地塞米松2ng/ml处理的实验组细胞数量最多,视野内可以发现组织团块。而其他各个实验组细胞数量基本相同,并且没有发现组织团。脓毒症骨髓组通过对比发现,各个脓毒症实验组细胞数量与单纯肺组织细胞组相比都较少,而且细胞形态较差,细胞碎片较多。各个脓毒症实验组之间对比,细胞形态和细胞数量基本相同。将各组细胞经流式仪检测凋亡率可以发现,各个正常骨髓细胞组的凋亡率均较脓毒症实验组的凋亡率低(P<0.05)。与单纯肺组织对照组相比,未经过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组和经过2ng/ml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组其凋亡率低,而其他各个正常骨髓组其凋亡率比单纯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而各个脓毒症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单纯对照组(P<0.05)。2体内实验:各个实验组细胞的数量均有所改变。在正常骨髓组中,每组的细胞数量均较多,尤其是经过2ng/ml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组,其细胞数量最多,在显微镜下发现有组织团块;在脓毒症骨髓组,几乎所有实验组在显微镜视野下都找不到细胞结构完好的活细胞,并且能够找到已经凋亡裂解的细胞碎片。而单纯肺组织对照组显微镜下视野观察其细胞形态很差,细胞数量亦很少。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各个正常骨髓组的凋亡率均比脓毒症组的凋亡率低(P<0.05)。与单纯肺组织对照组相比,正常骨髓细胞组的凋亡率较低,并且在2ng/ml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组凋亡率最低(P<0.05);而各个脓毒症骨髓组其凋亡率均高于单纯对照组(P<0.05)。3死亡率实验:与单纯对照组相比,各个正常骨髓细胞组其死亡率均低于单纯对照组(P<0.05),而各个脓毒症骨髓细胞组其死亡率与单纯对照组无差异(P>0.05)。正常骨髓细胞组不同浓度的各个实验组之间比较,经过2ng/ml地塞米松处理的正常骨髓细胞组的死亡率最低(P<0.05)。结论1地塞米松可以激发正常骨髓对损伤肺组织的保护作用。2地塞米松不能动员脓毒症时机体内的骨髓细胞发挥保护作用。3地塞米松的浓度对动员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影响,2ng/ml的地塞米松对动员骨髓细胞的保护作用最好,较高剂量可能会抑制这种动员作用,从而抑制免疫作用。图10幅;表8个;参101篇。
黄正桥[5](2017)在《痰热净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SD大鼠动物模型,探讨中药复方痰热净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痰热净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每组大鼠气管内滴入LPS(3mg/kg);空白组气道内滴入与LPS等量的生理盐水。痰热净组灌服痰热净(由桑白皮、黄芩等组成),高、中、低剂量分别为6.48g/kg2d、3.24g/kg2d、1.62g/kg2d。地塞米松治疗组按照0.001g/kg的剂量每只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溶液0.25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稀释于10ml生理盐水中制成浓度为0.5mg/ml溶液);其余两组灌服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症状体征改变。7天后处死各组大鼠,留取肺组织及肺灌洗液待检。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灌洗液黏蛋白5AC(Muc5AC)、IL-6、IL-21;蛋白印迹法(Westen-blot)检测肺组织TGF-β1、Smad3的表达情况。【结果】(1)光镜下观察:与空白组比较,LPS模型组大鼠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大量红细胞漏出,肺泡腔和间质水肿明显,严重者可见部分肺泡腔萎陷不张、肺泡断裂。部分大鼠肺组织肺泡间隔断裂、结构破坏明显。痰热净治疗各组大鼠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仍较明显,肺泡间隔有明显增宽,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和间质水肿,严重者也存在部分肺泡腔萎陷和肺泡间隔断裂。但是与LPS模型组比较,痰热净高、中剂量组正常肺泡结构破坏较少,肺泡腔萎陷不张、肺泡断裂程度轻,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的漏出较轻,肺泡腔渗出和肺间质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病理改变较LPS模型组明显减轻。提示LPS气道内滴注能诱发大鼠产生ALI的肺部病理学改变,痰热净可以减轻ALI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其效应与剂量呈正相关。(2)与空白组相比,LPS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痰热净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的W/D比值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痰热净高、中剂量组W/D值低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痰热净可以显着改善LPS所致ALI大鼠的肺水肿程度。(3)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Muc5AC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痰热净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Muc5AC的量均有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6、IL-21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痰热净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的IL-6、IL-21均有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在LPS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肺组织中,TGF–β1、Smad3表达量升高,痰热净高剂量干预后肺组织中TGF–β1、Smad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提示痰热净能够抑制ALI大鼠肺组织内TGF–β1、Smad3的表达。【结论】1.痰热净可改善LPS致ALI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肺水肿,减少炎症因子IL-6、IL-21的释放和Muc5AC的生成,使肺组织中TGF-β1、Smad3水平下降,表明痰热净对LPS诱导的ALI有保护作用,而这种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痰热净抑制TGF-β1、Smad3等有关。2.基于中医肺脏生理病理理论与ALI发病之间的关系,认为ALI病位在肺,痰、热等病理产物骤生,壅阻肺络、气机逆乱是其发展加重的核心环节;以清热化痰法治疗ALI顺应肺臧生理、契合病机,可有效改善ALI时肺脏功能失调。
吴若菡[6](2014)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指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及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之一,二者生理上相关,病理上相互传变。因此在治疗上两者可相互为用,或肺病治肠,或肠病治肺。本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基础上,从临床研究出发,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临床证据,为COPD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部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部分,从经络、藏象角度研究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从动物实验和现代机理研究角度总结“肺与大肠”理论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包含了病例对照试验、个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等多方面,总结了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治疗方法,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证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从病因学、病理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角度出发,参照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对COPD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第二部分,理论探讨部分以《伤寒论》方药治则为线索,对“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证进行总结归纳,对仲景使用“通腑法”治疗肺系疾病进行探讨。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对2013年4月之前的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整理,探讨使用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AECOPD的疗效及安全性,为AECOPD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1流行病学研究目的:通过研究COPD患者患病史和家族史、职业史、吸烟史等与COPD发病风险评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全国4个城市的中医院呼吸科收取COPD患者,对COPD高风险分布特征及COPD高风险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胀、便秘症状OR值3.127,95%CI:[1.689-5.789];吸烟 OR 值 2.191,95%CI:[1.227-3.192]家族遗传因素 OR 值 1.793,95%CI:[1.029,3.124];冠心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糖尿病 OR 值 2.927,95%CI:[1.155-7.418]、牙周病OR值2.720,95%CI:[1.065-6.943]。COPD评估高风险与低风险在性别、粉尘接触史、儿童时期下呼吸道疾病史、慢支、过敏性鼻炎、脑血管病、反流性食道炎、结核病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实验得出,COPD评估高风险的危险因素有:腹胀便秘、吸烟、家族遗传因素、冠心病、糖尿病、牙周病。2肺肠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症状或体征改变,探索其与下消化道主要症状、COPD急性发作频率、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COPD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下消化道主要症状(腹胀、便秘)与肺部主要症状(咳嗽、咯痰、喘息)、COPD急性加重频率、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的关系。结果:腹胀组、便秘组患者肺部症状积分均高于无腹胀、便秘组患者(p<0.01);腹胀组、便秘组在COPD急性发作次数方面少于无症状组(p<0.01);6min步行距离方面,腹胀组、便秘组短于无症状组(p<0.05,p<0.01);SGRQ比较,腹胀组、便秘组患者分值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COPD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方面,腹胀症状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次数、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便秘与肺部症状、急性发作、生活质量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急性发作次数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肺部症状与腹部症状相关性好,且有腹胀、便秘症状的COPD患者COPD急性加重频率、生存质量、6min方面较无腹胀便秘的COPD患者严重。3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目的:探讨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使用“通腑法”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论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甘蔗源纤维素。观察患者肺功能、肺部及肠道症状积分、SGRQ、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MRC)、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在症状积分、mMRC差异不明显(p>0.05),SGRQ差异明显(p<0.05);组内对比:两组症状积分、mMRC分级、SGRQ疗后均优于疗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服药前后血尿便,肝肾功检查均无差异(p>0.05)结论:甘蔗源纤维素可提高COPD患者肺部、肠部症状积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唐洪屈[7](2013)在《基于TGF-β1/Smad3与EGF信号通路探讨大鼠肺病模型对肠的影响及其病理传变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复制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同步观察模型组大鼠肺肠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与受体(TGF-βRI)表达,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与受体(ErbB3)表达水平,探寻“肺病及肠”病理传变机制及物质基础。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空白组,每组3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烟熏法,复制“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分别在造模开始后第20天、第50天、第70天分别从模型组和空白组随机抽出10大鼠,取左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在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对肺和结肠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量TGF-β1、TGF-βRI、Smad3、EGF、ErbB3表达水平结果:1.病理形态学改变:造模后20天,模型组大鼠全部出现肺组织支气管局限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支气管粘膜伴有炎症细胞浸润;2只大鼠出现小部分结肠组织病变,病灶肠壁局限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造模后50天,模型组大鼠全部肺组织出现病理改变,大部分支气管出现广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7只大鼠结肠组织出现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多处小灶性浅表性糜烂,局部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出现慢性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0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全部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大部分支气管出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肺间质内出现炎细胞浸润,多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部分肺间质内可见纤维修复细胞,部分可见气管腔内炎性渗出;结肠组织全部出现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出多小灶性糜烂,伴有隐窝小脓肿,部分灶性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小灶性糜烂,组织内纤维结构紊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未见异常病理形态学改变。2.免疫组化: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第20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GF-β1、 TGF-βRI、Smad3、EGF、ErbB3表达升高,肠组织TGF-β1表达升高,EGF表达升高Smad3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造模后第50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GF-βRI、ErbB3表达升高,TGF-β1、Smad3、EGF表达显着升高,肠组织TGF-βRI表达升高,TGF-β1、Smad3、EGF、ErbB3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造模后第70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Smad3表达升高;肠组织ErbB3、 TGF-βRI表达升高,TGF-β1、EGF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模型组间比较:与造模后第20天比较:造模后第50天,肠组织TGF-βRI、 ErbB3表达显着升高(p<0.01)。造模后第70天,肺组织TGF-β1、TGF-βRI、 smad3、ErbB3表达降低,肠组织smad3表达升高,表达显着升高TGF-βRI、ErbB3(p<0.05或p<0.01)。与造模后第50天比较:造模后第70天,模型组大鼠肺组织TGF-β1、EGF表达降低,ErbB3表达显着降低;肠组织smad3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1.模型大鼠肺部疾病可引起肠道的病理改变,通过对胃肠道分段进行病理观察,发现肠道病变主要表现在结肠段,提示“肺病及肠”可能主要影响结肠段。2.“肺病及肠”是持续性慢性传变过程,“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引起结肠病变的时间大约需要50天。3.TGF-β1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中TGF-β1/Smad3形成的信号通路系统,可能是“肺病及肠”病理传变的信号通路之一。4.EGF可能是“肺病及肠”病理传变的物质基础之一。
吴丽丽[8](2013)在《活化蛋白-1在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内毒素诱发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探索其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红素氧合酶-1(HO-1)为诱导型,是一种应激蛋白,又被称为热休克蛋白-32(heat shock protein-32, HSP-32),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和组织。HO-1是催化血红素降解为CO、胆红素和铁的限速酶,HO-1及其催化产物是机体重要的内源性防御保护系统,在维持细胞稳定和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3]。除血红素外,内毒素、休克、应激、高氧等也可诱导HO-1表达。有研究发现,LPS诱导的ALI大鼠中,α硫辛酸可通过上调HO-1的表达发挥肺组织保护作用[4]。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内毒素休克大鼠肺组织中HO-1表达上调并对肺脏发挥保护作用[5-6]。活化蛋白-1(AP-1)是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转录因子复合物,能与许多基因上的AP-1位点结合,在细胞中发挥转录作用[7]。脂多糖(LPS)刺激大鼠RAW264.7巨噬细胞时,活化的转录因子AP-1与HO-1基因启动子区的AP-1结合位点结合,可导致HO-1表达上调并发挥细胞保护作用[8-1ol。然而在LPS诱导的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模型中,AP-1是否也参与了HO-1表达上调尚未定论。因此本研究拟在建立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评价转录因子AP-1在HO-1表达中的作用,为探讨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时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供参考。目的探讨转录因子AP-1在大鼠内毒素休克ALI时HO-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 Dawley (SD)大鼠48只,体重200-220g,2.5-3.0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n=12):正常对照组(C组)、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组(ES组)、姜黄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组(Cur+ES组)、姜黄素组(Cur组)。正常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0.1%二甲基亚砜(姜黄素溶媒)0.5ml,30min时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PS溶媒)0.5ml;内毒素休克肺损伤组(ES组)腹腔注射0.1%二甲基亚砜0.5ml,30min时股静脉注射10mg/kg LPS0.5ml;姜黄素+内毒素休克肺损伤组(Cur+ES组)腹腔注射20mg/kg姜黄素0.5ml,30min时股静脉注射10mg/kg LPS0.5ml;姜黄素组(Cur组)腹腔注射姜黄素20mg/kg,30min时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持续监测MAP和心率变化,静脉注射LPS2h内平均动脉压(MAP)较基础值降低25%以下并维持该水平为休克模型制备成功标志。本实验中若给予LPS后未满足上述条件或6h内死亡者均排除本观察组。静脉注射LPS6h时采集动脉血0.5ml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随后处死大鼠留取肺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行肺损伤程度评分、计算肺组织含水率、测定肺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大鼠肺组织HO-1和AP-1蛋白的表达;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测定大鼠肺组织HO-1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ES组和Cur+ES组肺损伤程度评分、肺组织含水率、氧合指数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P-1、HO-1和HO-1mRNA表达上调(P<0.05),Cur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S组比较,Cur+ES组肺损伤程度评分、肺组织含水率和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P-1、HO-1和HO-1mRNA表达下调(P<0.05);与Cur+ES组比较,Cur组肺损伤程度评分、肺组织含水率和MDA含量降低,氧合指数和SOD活性升高,AP-1、HO-1和HO-1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LPS诱导大鼠内毒素休克ALI时,转录因子AP-1参与调节HO-1表达上调。
韩云,赖芳,麦舒桃[9](2011)在《中医药疗法治疗脓毒症所致ALI、ARDS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ALI/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病急骤、病死率高,明显增加了社会和经济负担。[1]在ALI/ARDS的各
韩云[10](2011)在《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在ALI/ARDS的各种病因中,脓毒症是ALI/ARDS发病的首要原因,占所有原因的37%以上。研究表明,脓毒症所致ALI/ARDS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所致ALI/ARDS。虽然目前机械通气治疗及部分药物治疗ALI/ARDS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ALI/ARDS的治疗当中还是存在着死亡率高、易发生机械通气并发症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导师刘伟胜教授为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情况,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肿瘤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在运用通里攻下、补益扶正等法治疗呼吸系统危重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结合三年跟师体会,总结了刘伟胜教授在呼吸系统重症及肿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通过复习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临床证候研究仍非常缺乏,而且多为实验研究,提示中医药治疗ALI/ARDS可能有其优势,但临床研究极少,多数是停留在对发病极期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干预对相关机制因素的影响,未能反映治疗对预后(如病死率、致残率、28天生存率等)的影响。首先对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研究,总结其中医证候特点,对于寻找切入点进行中医药疗法干预该病,最终形成中医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脓毒症致ALI/ARDS的中医证候规律基础上结合刘伟胜教授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经验,以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患者,拟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证实其疗效,并对其疗效机制进行初步观察。目的1、总结刘伟胜教授在重症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为临床中西辨治提供学习和经验。2、对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总结其证候要素的构成特点,为脓毒症致ALI的中医干预治疗提供证候学研究依据。3、评价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疗效,并观察该法对脓毒症致ALI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相关炎症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采用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共纳入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69例,其中51例为非ARDS患者,18为ARDS患者;40例为严重脓毒症患者,29例为脓毒症性MODS患者。在纳入时对中医基本证候要素进行调查,包括基本虚证类中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基本实证类中的痰证、火热证、血瘀证、水停证。同时调查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致ALI/ARDS不同分层组的中医证候要素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医基本证候要素、APACHE Ⅱ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2、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脓毒症致ALI患者51例,应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对照组的西医治疗均按照2008年国际脓毒症指南进行,试验组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通腑泻热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住院期间病死率、28天生存率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呼吸功能、炎症指标水平、凝血功能及APACHE Ⅱ评分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患者的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结果1、对69例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以虚实夹杂证多见,占81.2%,单纯实证的占18.8%,无1例为单纯的虚证。在虚证的基本证候要素中,气虚证出现频率最高达100%,其后依次为阳虚证(39.1%)、阴虚证(26.1%)、血虚证(11.6%)。在实证的基本证候要素中,痰证的出现频率最高,占92.8%,其后依次为火热证(85.5%)、血瘀证(58.0%)、水停证(13.0%)。ALI患者与ARDS患者的中医基本证候要素构成无明显差异。而与严重脓毒症患者相比,脓毒症性MODS患者的阳虚证明显增多,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不同证候要素的APACHE Ⅱ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阳虚证的脓毒症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高于未出现阳虚证的脓毒症患者。2、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部分,共51例脓毒症致ALI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应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3例患者及对照组2例患者在5天内死亡,资料收集不齐,均予以剔除,两组病例的脱落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受试者共46例,其中试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研究结果未能证实益气通腑泻热法可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的28天生存率、减少病死率及住院天数。但与对照组相比,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有助于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在呼吸功能方面,试验组通气第2天pH值、Sa02等呼吸相关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在炎症反应方面,益气通腑泻热法有助于降低患者血清CRP浓度、降钙素原浓度,可能起到一定的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但在调节TNF-a、IL-6、IL-10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在凝血功能方面,目前观察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PT及APTT得到一定改善,证实益气通腑泻热法在改善脓毒症致ALI患者凝血功能方面有一定优势。试验组24小时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患者可能有助于改善微循环。结论1、刘伟胜教授临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倡中西互参,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擅于肺肠同治、重视调养胃气、强调补益扶正、重症中西互补、规范用药法则等五个方面。2、脓毒症致ALI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虚实夹杂证多见,以气虚、痰证、火热、血瘀为主要症候特点,在临床干预治疗中,泻实与补虚需要兼顾。在脓毒症性MODS阶段,阳虚证的发生有升高趋势,提示需注意固护阳气。3、益气通腑泻热法可能有助于减轻脓毒症致ALI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凝血功能及微循环,可能有助于脓毒症致ALI患者短期内呼吸功能及总体病情的改善,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大肠杆菌感染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杆菌感染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物 |
1.2 菌种 |
1.3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1.6 实验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菌培养及菌液制备 |
2.2 造模方法 |
2.3 实验设计及分组 |
2.4 标本采集 |
2.5 实验结果观测 |
2.5.1 子宫组织病理改变 |
2.5.2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子宫炎症病理改变 |
3.2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Bax含量的变化 |
3.3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含量的变化 |
3.4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 含量的变化 |
3.5 PID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含量的变化 |
3.6 PID大鼠子宫组织PBEF mRNA表达 |
3.7 Bax/Bcl-xl/Caspase-3/PBEF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对PID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1 PID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4.1.2 西医对PID发病机制的认识 |
4.1.3 中医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概况 |
4.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4.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1 阳性对照中成药的选择 |
4.3.2 阳性对照西药的选择 |
4.4 妇炎舒胶囊中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4.5 妇炎舒胶囊的研究进展 |
4.6 研究靶点的定位 |
4.6.1 Bax |
4.6.2 Bcl-xl |
4.6.3 Caspase-3 |
4.6.4 PBEF |
4.7 实验结果讨论 |
4.7.1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炎症病理改变的影响 |
4.7.2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Bax含量的影响 |
4.7.3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Bcl-xl含量的影响 |
4.7.4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4.7.5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中PBEF含量的影响 |
4.7.6 妇炎舒胶囊对大鼠子宫组织PBEF m RNA表达的影响 |
4.7.7 妇炎舒胶囊治疗PID的作用机制探讨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主要工作与创新 |
5.2.1 主要研究工作 |
5.2.2 创新 |
5.3 问题与展望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盆腔炎性疾病的中西医临床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PBEF 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在读期间参加的培训及学术会议 |
(2)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炎症 |
1.2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1.3 RNA干扰介导的基因治疗 |
1.4 纳米级载RNA系统 |
1.5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合成与表征 |
2.3.2 各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3.3 羧基功能化甘露聚糖(Man-COOH)的合成 |
2.3.4 各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2,2-二硫二乙醇二丙烯酸酯(SSDA)的合成与表征 |
2.4.2 各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4.3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的细胞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内动力学研究 |
3.3.2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3.3.3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3.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3.5.2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3.5.3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3.6 小结 |
第四章 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4.2.2 主要实验溶液及配置方法 |
4.2.3 小鼠 |
4.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4.3.2 标本采集 |
4.3.3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 |
4.3.4 小鼠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 |
4.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评估 |
4.5.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肺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 |
4.5.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测定肺组织中 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 |
4.6 小结 |
第五章 羧基化甘露聚糖/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TNF-α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原料、试剂与耗材 |
5.2.2 主要实验溶液及配置方法 |
5.2.3 小鼠 |
5.2.4 实验仪器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L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5.3.2 标本采集 |
5.3.3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5.3.4 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检测 |
5.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5.5.2 纳米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检测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RNA干扰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纳米材料介导的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主要的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3)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概述 |
1.1.1 内毒素的结构及致病机理 |
1.1.2 内毒素与临床疾病 |
1.1.3 抗内毒素药物研究概述 |
1.1.4 中药抗内毒素作用研究概述 |
1.2 中药破壁饮片 |
1.2.1 研究现状 |
1.2.2 中药破壁饮片安全性研究 |
1.2.3 中药破壁饮片有效性研究 |
1.3 鱼腥草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概述 |
第二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抗细菌内毒素体外试验 |
2.1 实验材料 |
2.1.1 试验药物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2.2.2 体外抗内毒素实验方法 |
2.3 数据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小鼠休克死亡的保护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3.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
3.3 数据统计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损伤小鼠一般状态的改善作用 |
3.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小鼠休克死亡率的改善作用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LPS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4.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
4.3 数据统计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全血中白细胞含量的影响 |
4.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病理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炎症因子升高和对内毒素廓清能力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5.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
5.3 数据统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中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
5.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
5.4.3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和对内毒素廓清能力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受试药物的制备 |
6.2.2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
6.3 数据统计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造模后各组动物体征变化 |
6.4.2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
6.4.3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后血常规的影响 |
6.4.4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
6.4.5 鱼腥草破壁饮片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6.5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地塞米松增强骨髓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脓毒症小鼠模型制备及分组 |
1.2.2 荧光小鼠骨髓的处理 |
1.2.3 体外实验 |
1.2.4 体内实验 |
1.2.5 死亡率实验 |
1.2.6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体外实验 |
1.3.2 体内实验 |
1.3.3 死亡率实验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脓毒症概述 |
2.2 急性肺损伤 |
2.2.1 急性肺损伤治疗的方法 |
2.3 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2.4 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 ,BMSC)的影响 |
2.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
2.6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与炎症因子 |
2.6.1 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致炎因子 |
2.6.2 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抗炎因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痰热净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饲料及饲养环境 |
1.1.3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分组方法 |
1.2.2 造模方法 |
1.2.3 给药方法 |
1.2.4 动物取材 |
1.2.5 测试项目及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一般状况观察 |
2.2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2.3 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 |
2.4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大鼠肺泡灌洗液Muc5AC的影响 |
2.5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大鼠肺泡灌洗液IL-6、IL-21的影响 |
2.6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TGF–β1、Smad3表达的影响 |
2.6.1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
2.6.2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大鼠肺组织Smad3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急性肺损伤(ALI) |
3.2 中医对ALI的病理病机认识及治疗 |
3.2.1 中医肺脏生理病理特点与ALI的发病关系 |
3.2.2 从痰热论治法探讨 |
3.2.3 论清热化痰法治疗急性肺损伤 |
3.2.4 论痰热净方治疗急性肺损伤 |
3.3 LPS所致ALI动物模型的评价 |
3.4 痰热净对ALI大鼠症状的影响 |
3.5 痰热净对ALI大鼠肺水肿的改善作用 |
3.6 痰热净在LPS所致ALI中的抗炎症效应 |
3.7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气道高分泌状态的调节 |
3.8 痰热净对LPS所致ALI肺组织TGF–β1和Smad3的调控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概况 |
1 发病机制 |
1.1 炎性细胞的作用 |
1.2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
1.3 氧自由基 |
1.4 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 |
1.5 核因子-κB(NF-κB) |
1.6 细胞凋亡 |
1.7 神经肽P物质 |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类 |
1.9 低氧诱导因子1(HIF-1) |
2 中医对ALI的认识 |
2.1 中医对ALI病名的认识 |
2.2 ALI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ALI/ARDS的西医治疗 |
3.1 机械通气治疗 |
3.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3.3 抗凝药物 |
4 中医治疗 |
4.1 单体成分 |
4.2 中药复方 |
4.3 中成药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部分 |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 |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 |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
1 病因学 |
2 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
3 发病机制 |
4 COPD评估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理论探讨部分 |
仲景“通腑法”治疗肺胀探析 |
1 肺胀病名病因病机 |
2 仲景“通腑法”治肺胀 |
3 “通腑法”治肺病的机理 |
参考文献 |
大承气汤加减方治疗COPD急性期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部分 |
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肺肠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甘蔗源纤维素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小结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基于TGF-β1/Smad3与EGF信号通路探讨大鼠肺病模型对肠的影响及其病理传变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肺与大肠相表里”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肺解剖的认识 |
2 中医对肺功能的认识 |
3 中医对大肠解剖的认识 |
4 中医对大肠功能的认识 |
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涵义 |
5.1 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相联系 |
5.2 肺与大肠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为用 |
5.3 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
5.3.1 肺病及肠 |
5.3.2 肠病及肺 |
6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传变机制研究 |
6.1 “肺与大肠相表里”模型的建立 |
6.1.1 “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建立 |
6.1.2 “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建立 |
6.1.3 “肺肠同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6.2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机制研究 |
6.2.1 从粘膜免疫角度 |
6.2.2 神经内分泌系统角度 |
6.2.3 肠道菌群/肠源性内毒素角度 |
6.3 关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应用研究 |
6.3.1 肺病治肠 |
6.3.2 肠病治肺 |
6.3.3 肺肠同治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 实验方法实验模型(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制 |
5 实验指标 |
5.1 大鼠基本生理状态表现 |
5.2 观察大鼠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
5.3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结果 |
7.1 大鼠基本生理状态变化 |
7.2 观察大鼠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
7.2.1 空白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
7.2.2 造模后20天模型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
7.2.3 造模后50天模型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
7.2.4 造模后70天模型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
7.2.5 小结 |
7.3 肺肠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受体(TGF-β RI)表达 |
7.4 肺肠组织信号通路蛋白smad3表达 |
7.5 肺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rbB3)表达 |
8 讨论 |
8.1 关于动物模型 |
8.1.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8.1.2 模型建立成功的评价 |
8.2 关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受体(TGF-βRI) |
8.2.1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受体(TGF-βRI)与通道蛋白Smad3 |
8.2.2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受体(TGF-βRI)与通道蛋白Smad3系统与炎症 |
8.2.3 转化生子因子(TGF-B1)及受体(TGF-BRI)与肺损伤发生 |
8.2.4 转化生长因子(TGF-B1)及受体(TGF-BRI)与肠损伤发生 |
8.3 关于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RBB3) |
8.3.1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RBB3)与肺损伤发生 |
8.3.2 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受体(ERBB3)与肠损伤发生 |
8.4 转化生长因子(TGF-B1)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关系 |
8.5 TGF-B1、TGF-BRI、SMAD3、EGF、ERBB3在“肺病及肠”实验中的意义 |
9 结论 |
10 问题与展望 |
10.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信号通路研究 |
10.2 治疗角度研究“肺病及肠” |
10.3 “肺病及肠”实验的具体细节 |
11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活化蛋白-1在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液体及配制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1.5 实验方法 |
1.6 检测指标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大鼠一般情况 |
2.2 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 |
2.3 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肺损伤程度评分 |
2.4 肺组织含水率 |
2.5 动脉血气分析 |
2.6 SOD活性和MDA含量 |
2.7 肺组织HO-1和AP-1蛋白表达检测结果(Western blot) |
2.8 肺组织HO-1mRNA检测结果(RT-PCR) |
3. 讨论 |
3.1 大鼠内毒素性休克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3.2 姜黄素剂量的选取 |
3.3 HO-1与肺损伤 |
3.4 AP-1在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时HO-1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综述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各家学说) |
第二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一章 学术思想 |
一、擅于肺肠同治 |
二、重视调养胃气 |
三、强调补益扶正 |
四、重症中西互补 |
五、规范用药法则 |
第二章 临床经验汇萃 |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呼吸衰竭 |
二、脓毒症 |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 |
五、肺癌 |
第三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脓毒症致ALI/ARD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横断面调查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章 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益气通腑泻热法治疗脓毒症致ALI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与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二、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
附录1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标准 |
附录2 中医证侯要素诊断标准 |
附录3 脓毒症诊断标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肠杆菌感染性休克和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细胞凋亡机制探讨妇炎舒胶囊对PID模型大鼠Bax、Bcl-xL、Caspase-3、PBEF的影响[D]. 李茂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还原响应型支化聚β-氨基脂siRNA递送载体及其用于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治疗研究[D]. 茅怡铭. 苏州大学, 2019(04)
- [3]鱼腥草破壁饮片抗内毒素作用研究[D]. 代耀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地塞米松增强骨髓对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 高岩.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6)
- [5]痰热净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黄正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甘蔗源纤维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评价[D]. 吴若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基于TGF-β1/Smad3与EGF信号通路探讨大鼠肺病模型对肠的影响及其病理传变机制[D]. 唐洪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8]活化蛋白-1在大鼠内毒素休克急性肺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中的作用[D]. 吴丽丽.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9]中医药疗法治疗脓毒症所致ALI、ARDS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A]. 韩云,赖芳,麦舒桃. 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 2011
- [10]刘伟胜教授治疗重症肺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D]. 韩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