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置换”是企业创新的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岭[1](2016)在《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改制公司。受组建的政策强制性以及治理方面的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制约,出于降低制度成本的考量,改制公司大多会出现不同于通常所谓“法定模式”的权利配置。这些做法在实践中时常引发争议,与之有关的诉讼也大量发生。因为法律规定的缺失或模糊以及法理层面认识的不统一,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始终存在,这既不利于法制的统一和国企改革的推进,又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危及社会稳定。目前,法学界关于改制公司的系统性研究非常薄弱,既有的成果基本上都分散在章程设限股权转让与“人走股清”制度安排的效力以及资本多数决的结果对反对股东是否具有约束力等几个方面,缺乏对改制公司形成机理、约束条件、权利配置特点的详细考察,未能为改制公司的治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亟需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公司制度与经济体系的运行高度关联,在公司法制较为发达的英美法区域,公司法与法经济学的语境已深度融合,因此本文即选取科斯法律经济学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以产权、交易成本和权利配置理论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本文采取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对三十余家改制公司的实地调查结果总结归纳出改制公司进行特殊权利配置的主要情形并将其类型化;接着选定理论视角和分析论证的主要理论工具;继之对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几种主要情形进行制度分析与效力解析;最后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尝试对改制公司的治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制度建构方面的建议。因实践中大量关于权利配置的争议发生在国有股权已经退出、全面私有化的封闭性改制公司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产权改革较为彻底的改制有限公司。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共列举七种权利配置的特殊情形并将其类型化。强制性的权利配置包括股权分散、全员持股、国有股比例受限;设置部分权能受限的经营者岗位激励股;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被改制为民办非企业法人而导致产权残缺三种。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包括以合意或多数决形式限制转股权自由转让;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表决权;限制特定股东群体的知情权;创设不同于“法定模式”的公司机关或对公司机关的职权进行重新配置四种。对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首先要尽可能维持产权界定的完整性,避免产权的残缺或弱化,减少租值消散,降低制度成本;其次,在改制的产权初始配置方面,要在既有的意识形态等局限条件的约束下争取效率的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社会成本;最后,当产权界定完成后,公权力即应在市场机制面前保持谦抑性,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既有强制性权利配置中不合理之处以及未能充分实现制度目标的部分,应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制度绩效为依归,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改制公司自治性的权利配置很多时候是以限制部分股东权利的形式出现,对其效力的认定在立法上应当包容,在裁判上应当宽容。在封闭公司的领域,无论立法还是司法的层面,都应坚决摈弃管制主义的理念与做法,尽量赋予公司参与者更大的制度选择自由。本文主张应当充分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私法自治的合意结果,进而尽量维持改制公司自治性权利配置的效力。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而言,除涉及股东寻求内外部救济的工具性权利不得以多数决形式予以剥夺外,其余权利皆可重新配置,而对异议股东的保护就是赋予其以公平价格退出公司的权利。基于改制公司特殊的权利配置格局以及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体制特征,改制公司普遍具有产权残缺、受传统单位制度影响较大以及延续党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治理特点,这些特点与建基于西方宪政理论之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能完全契合,因此,我国改制公司的治理远较普通的公司复杂。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导致对与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有关的制度需求日渐增大,应增加这些方面的制度供给。在与之有关的制度建构中,保障封闭公司股东公平退出的公力救济机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主张,我国封闭公司的立法应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除涉及公司法人格独立、有限责任以及较大负外部性的行为以外,皆可交由公司自治;如果有公司参与者对多数决形成的制度安排持有异议且无法以合意的方式解决,则其可循退出权的公力救济途径退出公司。
陈君文[2](2008)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从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引起了全社会关于是否应该继续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广泛关注。本文并不直接探讨国有企业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试图通过产权改革的理论分析,以湖南省常德市的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为实证研究,探讨国企如何改、改革后国企效率是否提高来侧面说明国企改制的必要性与否问题。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提出本文的论题,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历史回顾并分析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提出本论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最后列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第2章对国内外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别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的流派观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绩效评价进行综述,最后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发现现有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弥补这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不足正是本文研究的动力所在。在第3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中小型国企的界定及其特点,在探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必要性基础上,阐述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三种具体模式——国有独资的非法人企业模式、国有国控的特殊法人模式以及民营化模式,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处于非国有控制的竞争领域的中小国有企业而言,采用民营化的产权改革方式是一条适宜的道路。本章接下来还探讨了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和各自的适应条件,并分析了产权转让中的定价问题,运用资本资产理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产权定价模型。本章最后还分析了政府在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职能及定位,认为政府要强化市场一般化服务职能,从外部环境上保障中小企业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第4章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中,主要是以即将民营化的中小国企为对象,对其产权改革中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及其利益取向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重点分析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与寻租者的三方博弈,并就当前职工岗位和待遇合理安排等热点问题对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三方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基于模型分析,第四章得到了以下结论:职工支持中小型国企改革、同时购买者给予职工较为满意的待遇使得职工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才能使得效益最优化。本章还提出,政府、企业购买者应与职工多沟通,使得职工获得较好的利益保障,企业购买者利润最大化,改革的成本最小化,才能使得改革更为有序、顺利地进行。在前几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第5章对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改革的具体措施。文章接着以常德棉纺织厂和常德市制革厂为例,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章最后还考察了常德中小国企整体改制的效果,总结了改革的经验教训。在第6章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中,论文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对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样本进行选取、说明并进行改制后的绩效评价,对改制前后绩效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由产权改革引导的公司治理、激励制度及政企关系变化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了以下结论:改制能显着地提高常德市国有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率,能显着地改善其负债水平,能一定程度地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本章还比较了改制前后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绩效指标的变化,发现从整体来看,四个财务指标都呈良性发展趋势,改制对企业绩效的提高非常显着。第7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概述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接着分析了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文章最后对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本论文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根据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针对常德市的实际情况,提炼出了适用于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指导原则和思路。为常德市国企改革实践的具体化操作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2)运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常德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后企业绩效的改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改制企业展开了深度个案研究,为今后深化改革总结了经验和教训。(3)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研究了常德市国企产权改革所引起的公司治理、激励体制、政企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产权改革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深层次原因。今后本文在完善国企改革后的制度建设、减少改革成本,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上可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使得国企产权改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为优化的结果。
省政协副主席、市长 张津梁[3](2008)在《全市国企改革“393”攻坚战总结表彰暨2008年度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认为一、三年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显着成效 2005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两抓两放”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线,举全市之力进行了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产权转换和职工身份
陈建国[4](2007)在《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探索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待深入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论文以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为核心,阐明了社会资本的自组织机理,构造了社会资本的演化模型,论述了基于分工网络扩展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理,并验证了该分析体系。论文首先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构建能量价值空间模型,在能量价值空间基础上探索了自组织过程的社会资本形成机理,讨论了原始性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以交易秩序扩展为导向分析了民间社会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的演化机制,构造了信息共享环境、共同利益、惩罚机制引导的社会资本演化模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是社会合作秩序的自组织实现工具,由社会群体集体投资,以制度规范为核心,以社会合作秩序的实现与扩展为目标,以未来稳定预期、高的交易效率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保障为社会资本的利益源泉。然后,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制度模型为基础,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导入经济组织变迁过程,揭示了人力资本是分工网络扩展的动力,社会资本通过保障交易秩序扩展和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分工网络扩展,经济组织变迁遵循从制度逻辑到物质资本逻辑再到人力资本逻辑的发展规律。接着,扩展了杨小凯的投资储蓄模型,提出了人力资本依靠分工网络扩展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循环机制,阐明了社会资本是公平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基石,创建了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将社会资本与分工经济相结合,为研究人力资本积极、公平地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一种定性分析手段。最后,以国有企业为对象,研究了国有企业依存的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社会资本问题,以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为例进行了社会资本的经验研究,运用统计数据和BERI市场化指数对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获得验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依存的社会资本是以单位社会制度为特征的类原始性社会资本,现代社会资本发育滞后是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社会不公平性的根源。加快政府社会资本转型,培育和发展现代社会资本,能够弥补非国有化过程产生的社会不公平,直接改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公平性。
李小维,马丽[5](2005)在《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文中研究指明兰州柴油机厂 退二进三求生路 锐意改革谋发展 兰州柴油机厂原隶属于甘肃机械集团公司,2003年12月下划兰州市管理。几年来,企业通过“退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三项制度改革、委托经营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结构调整、脱困增盈到步入良性循?
洪涛[6](2004)在《按市场化原则加快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集团化运营(主题报告)》文中指出一、我国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 (一)1984-1991年,我国流通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 1984年全国最早的国有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是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拉开了我国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1985年,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地全面推广。1986—1987年初,是企业股份制试点的第一次高潮,也是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试点的高潮。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广东、湖北、四川、福建、浙江、黑龙江、辽宁、上海等省
许联超[7](2004)在《“两个置换”改革与面粉企业发展战略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森,于孔峰[8](2003)在《关于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牡丹江铁路分局的集体企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创办于1979年,主要是为解决当初铁路职工子女就业而采取的一项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无论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队伍素质,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全分局现有205个集体
张大红,罗薇[9](2003)在《国有粮食企业“两个置换”模式及实现》文中认为
曹日兴[10](2003)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实际操作感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自身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实践感悟出发,首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制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接着阐述了完成双重置换是国有企业彻底改制走向市场的目标和进行双重置换的五大步骤,然后讲述了进行双重置换的国企改制要搞好三个方面的利益平衡和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两个置换”是企业创新的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置换”是企业创新的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框架 |
第一章 改制公司及其权利配置的特点与成因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界定 |
一、国企改革历程考察基础上的改制公司界定 |
二、改制公司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类型化分析 |
一、独特的改制公司权利配置 |
二、类型化分析 |
第三节 基于产权效率的原因分析 |
一、国有企业产权模糊 |
二、国企改制与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经济逻辑 |
第二章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视角的选择 |
一、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 |
二、法经济学理论框架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权利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一、现有理论的介绍与评析 |
二、改制公司权利配置效力判定的路径建构 |
第三章 改制公司的强制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
一、改制公司独特股权结构的由来与争议 |
二、改制公司股权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效率 |
三、对未来国企改革的启示 |
第二节 改制公司激励股的设置 |
一、改制公司激励股设置现状与制度绩效 |
二、激励股设置的理论基础与权利构造 |
三、对未来改革的启示 |
第三节 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法律规制 |
一、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规制困境 |
二、改制类民办非企业法人的产权效率 |
三、基于制度选择的规制重构 |
第四章 改制公司的自治性权利配置 |
第一节 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股权转让自由的限制 |
二、司法裁判的困惑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转股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二节 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表决权的特殊配置 |
二、实践与理论上的争议 |
三、改制公司股东表决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第三节 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对特定股东群体知情权的剥夺 |
二、改制公司股东知情权配置的效力判定 |
三、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法律限制与公司自治 |
第四节 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效力解析 |
一、改制公司机关创设与职权重新配置的争议 |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司机关设置 |
三、公司机关职权配置的效力探讨 |
第五章 改制公司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改制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
一、党政权力运行机制的延续 |
二、单位制度的深远影响 |
三、“产权残缺”现象的普遍存在 |
第二节 制度建构 |
一、丰富商事主体的制度供给 |
二、拓展公司的自治空间 |
三、商事裁判独立与商事裁判理念确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1.2.1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
1.2.2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现状分析 |
1.3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
1.3.1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 |
1.3.2 国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启示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目的 |
1.4.2 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1.6 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6.1 研究的方法 |
1.6.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1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2 代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的必要性之争 |
2.2.1 国企必须进行产权改革的观点 |
2.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的相关论述 |
2.2.3 国企产权改革不必要的观点 |
2.3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后的绩效评价 |
2.3.1 产权改革提高企业绩效的观点 |
2.3.2 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 |
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
2.4.1 西方产权理论与代理理论的评述 |
2.4.2 我国国企产权改革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模式研究 |
3.1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界定、特点及作用 |
3.1.1 中小型国企的界定 |
3.1.2 我国中小型国企的特点与作用 |
3.2 我国中小型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
3.2.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有利条件 |
3.2.2 中小国企产权改革与企业绩效改善的逻辑联系 |
3.3 我国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目标——民营化 |
3.3.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3.3.2 国企分类改革的三类模式 |
3.4 我国中小型国企民营化改革的具体模式 |
3.4.1 股份合作制 |
3.4.2 管理层收购(MBO) |
3.4.3 出售拍卖 |
3.5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的产权定价问题 |
3.5.1 中小型国企产权定价的主要方式 |
3.5.2 中小型国企产权转让中产权定价的对策分析 |
3.6 中小型国企民营化后的政府定位与职能 |
3.6.1 提高本地区投资环境的竞争力 |
3.6.2 创造有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竞争环境 |
3.6.3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强政府服务功能 |
3.6.4 在利益独立的基础上进行政企合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
4.1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涉及的行为主体 |
4.2 相关行为主体的利益取向 |
4.3 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中各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 |
4.4 产权转让中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分析 |
4.4.1 政府、购买者和寻租者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
4.4.2 政府、购买者及寻租者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
4.5 产权改制中政府、企业与职工的博弈模型分析 |
4.5.1 政府、企业和职工的博弈模型建立及分析 |
4.5.2 政府、企业及职工的三方博弈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 |
5.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
5.1.1 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
5.1.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前的主要问题 |
5.2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3 常德市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具体措施 |
5.4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案例分析 |
5.4.1 常德棉纺织厂产权改制方案分析 |
5.4.2 常德市制革厂产权改制案例分析 |
5.5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效益考察 |
5.5.1 改革后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 |
5.5.2 改革后对职工的影响 |
5.5.3 改革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
5.5.4 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 |
6.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1.1 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 |
6.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及改进 |
6.1.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 |
6.1.4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 |
6.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定 |
6.2 常德市中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 |
6.2.1 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
6.2.2 改制前后绩效对比的实证分析 |
6.3 产权改革后中小国有企业绩效改善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产权改革指标量表的信度检验 |
6.3.2 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
6.3.3 改制后绩效改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7.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与经验 |
7.1.1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效果 |
7.1.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的经验 |
7.2 常德市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7.2.1 主要问题 |
7.2.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结构方程模型源程序 |
附录二:常德市国有企业改革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2.1 经济组织的制度性变迁 |
1.2.2 社会资本的主流理论 |
1.2.3 经济组织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
1.2.4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和现实局限性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研究方法与现实局限性 |
第2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研究范式的转变 |
2.1.1 产权理论的次优世界困境 |
2.1.2 基于创新的系统演化思维 |
2.2 自组织理论 |
2.2.1 自组织理论的学科基础 |
2.2.2 自组织过程的机理 |
2.2.3 自组织过程的信息选择问题 |
2.3 信息空间中的制度本质 |
2.3.1 信息空间中的制度本原 |
2.3.2 基于合作秩序的制度观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资本意义 |
2.4.1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
2.4.2 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自组织过程的社会资本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能值理论的自组织过程 |
3.2.1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
3.2.2 能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
3.2.3 生态自组织过程的能量模型 |
3.3 自组织过程的社会资本形成机理 |
3.3.1 自组织演进的能量价值空间 |
3.3.2 自组织意义的资本体系 |
3.3.3 自组织过程的社会资本性质及其演化的概念模型 |
3.4 原始性社会资本 |
3.4.1 原始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
3.4.2 原始性社会资本的自组织形成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组织变迁中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经济组织变迁 |
4.2.1 经济组织变迁的相空间与演进动力 |
4.2.2 基于分工网络的经济组织变迁 |
4.2.3 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
4.3 基于交易秩序扩展的社会资本演化机制 |
4.3.1 分工网络扩展的交易风险 |
4.3.2 社会资本的利益机制 |
4.3.3 基于共同利益的民间社会资本 |
4.3.4 基于适时社会正义的政府社会资本 |
4.3.5 基于交易秩序扩展的社会资本演化模型 |
4.4 基于分工网络扩展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理 |
4.4.1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企业准租金分配问题 |
4.4.2 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分工网络扩展 |
4.4.3 分工网络扩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循环机制 |
4.5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 |
4.5.1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的层次结构 |
4.5.2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的运行机制 |
4.5.3 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社会资本分析体系的逻辑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经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国有企业依存的社会资本 |
5.2.1 国家工业化赶超战略下的国有企业性质 |
5.2.2 国家工业化赶超战略下的社会秩序目标 |
5.2.3 国有企业依存的社会资本 |
5.3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
5.3.1 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资本视角 |
5.3.2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效率视角 |
5.3.3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社会资本转型 |
5.4 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中社会资本问题的经验分析 |
5.4.1 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情况 |
5.4.2 株洲市“两个置换”模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 |
5.4.3 国有企业改革中社会资本问题的经验性观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6.2.1 实证研究的验证性假设 |
6.2.2 假设验证的参数定义和统计变量选择说明 |
6.2.3 检验方法和数据来源 |
6.3 假设检验与分析 |
6.3.1 相关性检验及其分析 |
6.3.2 线性回归关系检验及其分析 |
6.3.3 实证分析结论及其现实意义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7)“两个置换”改革与面粉企业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国有面粉企业首次改制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
2“两个置换”改革是国有面粉企业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 |
3 积极稳妥地推动国有面粉企业“两个置换”改革 |
4 认真处理好“两个置换”改革中的职工利益问题 |
5 以“两个置换”改革为契机,加快面粉企业发展 |
四、“两个置换”是企业创新的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改制公司权利配置问题研究[D]. 赵俊岭. 南京大学, 2016(06)
- [2]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常德市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D]. 陈君文. 中南大学, 2008(01)
- [3]全市国企改革“393”攻坚战总结表彰暨2008年度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N]. 省政协副主席、市长 张津梁. 兰州日报, 2008
- [4]经济组织变迁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建国. 中南大学, 2007(02)
- [5]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N]. 李小维,马丽. 兰州日报, 2005
- [6]按市场化原则加快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集团化运营(主题报告)[A]. 洪涛. “银座杯”征文及“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7]“两个置换”改革与面粉企业发展战略思考[J]. 许联超. 面粉通讯, 2004(02)
- [8]关于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的实践与思考[N]. 张森,于孔峰. 光明日报, 2003
- [9]国有粮食企业“两个置换”模式及实现[J]. 张大红,罗薇. 中国粮食经济, 2003(10)
- [10]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实际操作感悟[J]. 曹日兴. 山西统计,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