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粮食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加快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确保粮食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加快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一、确保粮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粮企经营机制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邹珊[1](2020)在《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项目制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形式重要性日渐突出,并且也在各种类型的项目中得到了应用。作为国家治理和贯彻政策任务的重要机制,项目制在学术领域也是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但目前的项目制的研究多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村民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涉企项目在项目制下的研究较少。“粮改饲”项目是国家通过项目制进行产业调整制定项目之一,通过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转变传统种植理念,构建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结构。“粮改饲”作为与企业相关的涉农、涉牧项目非常有代表性。国家希望通过“粮改饲”项目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企业希望通过项目获得相应的补贴资金用于自身发展。本论文就是以T市“粮改饲”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制的控制权理论,把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运用控制权理论探索“委托-承包—代理”关系中三方的运作逻辑,研究“粮改饲”项目化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委托方主导、承包方配合、代理方参与三个主体进行分析,分析三者在“粮改饲”项目制运行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运作。接着就“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部分实现了“粮改饲”项目的初衷,国家的政策意图得以落地实施,企业也获得了发展,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但也存在着企业参与度下降、财政资金使用率低、种植户饲草种植意愿不强等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情况。接下来,本论文利用项目制控制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粮改饲”项目化运行与预期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委托方顶层设计有缺陷,承包方项目参与不足,代理方内生动力不强,同时还就影响“粮改饲”项目本身的其他外部影响做了简要分析。最后结合实际,运用项目制“委托—代理”理论提出改进建议,主要是优化顶层设计,加强中间政府参与,提升企业效能等。最后希望通过以“粮改饲”项目项目化运作分析来获得更多涉企项目运行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够促进“粮改饲”项目及类似涉企项目在现实中的运行,使其日渐顺利并符合预期。

邢策[2](2020)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保证有效供给,又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逐年递增,2015年实现“十一连增”,粮食总量达到12428.7亿斤。但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出版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一书中的测算:到2020年,按总人口数量为14.3亿、粮食消费人均平均水平为409~414公斤计算,我国人口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59202万吨,基于我国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国内粮食的供给缺口将达到4000~5000万吨左右,可以看出,粮食缺口问题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的背后面临着粮食供给的脆弱平衡、强制平衡和紧张平衡。因此,要解决“十三五”期间粮食缺口问题,不仅要通过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供需结构,更要通过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并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出能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内商品粮食净调出的重要商品粮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业发展环境下,黑龙江省如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商品粮主产区为实施主体,依托各项措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粮净调出量,为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紧平衡提供支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尤为关键。首先,从农业圈带理论、农业区域专业化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入手,对粮食主产区、商品粮主产区概念的进行剖析,并比较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主产区的异同;从投入产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入手,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可以将自然产出能力、要素投入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政策保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将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粮食生产效率、商品粮净调出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表征要素。因此,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归纳并总结了现行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发现,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现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在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并提升商品粮净调出量等的情况下,仍需要突破瓶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借助于演化博弈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论证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重点粮食生产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理论分析、经验借鉴,选择出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发现,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在依据路径选择的目标和路径选择的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分为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及多重相关路径。利用系统动力学对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所选择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可以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商品粮主产区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粮食生产效率提升、商品粮净出口量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再次,提出了保障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措施。从粮食主产区共有和商品粮主产区特有的特点出发,提出应从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反哺机制等方面给予保障。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初步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选择的理论框架,建立了适合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包括内生路径,外生路径和多重相关路径。其次,根据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及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特点,构建了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所选择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

余雪梅[3](2015)在《南平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粮食安全由区域粮食安全构成,而地方政府对粮食流通是否有效监管,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安全。南平市是缺粮省的粮食主产区,研究其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经验,对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南平市在加强宏观调控,抓好粮食收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在粮食收储、监管过程也遇到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平市粮食流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的粮食流通监管经验,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完善储备粮管理、合理确定粮食补贴等对策建议,为其他地方政府完善粮食行业管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杨羽宇[4](2014)在《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13亿多的人口,这意味着必须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治国方针。粮食生产与气候、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极端天气反复发生、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粮食生产不可测因素增加,耕地抛荒、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等现象日益严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蓄水池”——粮食储备为最大限度减少粮食市场波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过了萌芽、初步发展、调整完善的发展历程。在整个变迁过程中,粮食储备管理的主体都是政府。虽然在特殊历史阶段也鼓励农户储备,但农户储备和民营粮食企业的周转储备只占整个粮食储备的很小部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实施的各具特色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粮食储备的内容也走过了“周转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周转储备+战略储备+国家专项储备”的不断完善发展之路。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改进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参考。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从管理制度视角研究我国粮食储备问题,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2000年到当下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上,通过对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博弈分析,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第一,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第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路径选择?现阶段由于地方政府的“搭便车”、民营企业的逐利性以及农户储备的发展缓慢,为了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确保政府储备粮食数量的真实且质量完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作为公共产品的粮食其储备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而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储备必须以政府储备为核心,坚持中央政府在粮食储备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垂直管理可以更好的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高效落实调控任务,有效克服过去专储粮分级负责时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调不动、用不上等弊端,有效地保障政令畅通、调配及时。在坚持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同时,辅以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制度,强化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是提高粮食储备效率,落实粮食储备工作,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粮食储备,优化储备品种和布局的动力,是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步骤。强化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有利于实现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的优势互补,有利于推动地方政策性粮食储备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轻中央政府粮食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的研究在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背景下,综合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理论,紧紧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四个层次,逐层推进,展开研究。具体而言,“动因”就是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历程,思考其形成的原因;“问题”即对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基于博弈模型对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展开分析;“改进”即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给出关于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和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建议。“选择”即回答“未来粮食储备管理制度走向”问题。围绕“动因”→“问题”→“改进”→“选择”这四个层次,论文共分为七章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展开了研究,主要的内容和章节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回顾并总结了粮食储备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本文展开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公共产品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博弈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在认真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融会于论文研究中,思考、分析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选择、改进问题。为了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概念,本章从储备和管理制度的角度对粮食、粮食储备、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本章按照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粮食储备历史发展的脉络,将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分为三个阶段,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被选动因,并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不同历史时期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是其所处历史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必然选择的结论。第四章,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本章从政府储备、社会储备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为主,辅以地方分级管理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为接下来第五章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五章,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针对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问题、托市收购中的“转圈粮”问题、地方储备“搭便车”等主要问题,本章从实际案例中提炼、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建立“警察与小偷”模型、合谋模型、多任务委托代理等博弈模型对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第六章,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在分析了现阶段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章试图从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建设中寻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经验,结合国情,思考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未来发展问题。第七章,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通过之前六章的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在对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变迁历史梳理,对现状及其问题原因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粮食储备管理经验,在得出基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必须坚持中央政府储备为重,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逐步加强地方储备责任,推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结论的基础上,就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研究视角的创新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每个方面的创新都与文章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过往关于粮食储备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粮食物流建设、粮食储备规模优化、粮食储备规模测算等方面,而从管理制度这一视角对粮食储备进行探讨的比较少。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纵向梳理,尤其是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博弈分析,试图寻找到关于“什么样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才是适合当下粮食储备需要的制度”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博弈模型应用的创新。将博弈论运用于粮食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构建博弈模型尝试。比如,将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行为的博弈拓展到有限次重复博弈层次进行模型构建;对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展开了纯粹策略Nash均衡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以Holmstrom和Milgrom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蓝本,构建了“中储粮”政策性粮食储备和商业性粮食经营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分析、寻找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粮食作为公共产品,其储备具有明显外部性,因此必须由政府直接承担。而地方政府在储备上往往会选择“搭便车”,缺乏储备动力,再加上民营粮食企业的逐利性、农户储备发展的缓慢、外资粮食企业的战略威胁以及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压力等因素,在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在国家急需时粮食能调得动、用得上的必然选择。第二,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中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混合、政策性储备出库难、托市收购“转圈粮”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经验,本文提出了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剥离、加强内外监管与处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改进建议。第三,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粮食储备责任与分工。“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储备压力和财政负担,推进地方粮食储备建设,并对解决粮食生产的深层次问题,强化从粮食生产到饭桌的地方全程负责起到了积极作用。第四,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在坚持粮食储备的政府中心地位的同时,鼓励企业储备,支持民营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专业粮食储备企业发展。改善储备条件,鼓励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储备,促进储备主体多元化发展,并积极推进粮食立法工作进程,构建现代化粮食物流网络。

高铁生,常义,安毅,张青[5](2013)在《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变化与政策建议》文中提出前言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物资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环境资源等因素影响,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维护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重新审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起伏跌宕,至今仍影响深重。而在此期间,金融资本出于避险和投机目的,反复出没粮食流通领域,加之美元时强时弱,引致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动荡不已。欧美为应对经济和

高铁生[6](2013)在《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物资基础。但是,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并调整和完整相关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提高。逐渐形成比较健全的粮食流通体制。在维持粮食市场稳定、保障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须清醒看到,我国粮食安全形势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1)加入WTO之后,国内外粮食市场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粮食格局乃至危机,对国内影响不断增强;(2)国际国内均出现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粮食安全问题复杂化;(3)我国部分粮食品种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4)由于比较效益的作用,沿海等地区农民种田收益不高;(5)粮食消费结构升级,传统调控方式有待完善。为此,应进一步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合理分配粮食产区和销区负担,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国门,适当开辟国外粮源基地;加强和完善储备粮管理体系,规范引导储备和经营适度结合,更好地为调控市场、稳定市场服务;理顺粮食调控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调控指标体系,提高调控效率;对外商实行鼓励和限制相结合的政策;加快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进程,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粮食立法,坚持以法治粮。

王耀鹏[7](2011)在《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粮食流通是连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粮食流通对保持粮食供需在总量、区域、品种和时间上的基本平衡,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引导合理消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粮食流通还对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粮食流通支持政策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粮食基础地位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作为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进行论述,同时阐述了我国实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特殊性,总结了国外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经验及启示。在此基础上,将粮食流通政策按照收购、储备、批发、运输、加工、零售6个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科技、信息4个领域共10个方面,分别对其支持现状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理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关系并合理确定中央储备粮规模,建立县级粮食储备和成品粮储备制度,增加植物油储备数量;主动扶持国有粮食企业消化政策性和经营性财务挂账;支持加工企业直接入市从种粮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直接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发放成品粮油补贴,取消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粮油补贴无差别发放政策;制定全国统一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对“北粮南运”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原粮质量干预制度,加强粮食应急供应质量检验能力建设;保证粮食流通科技经费投入和研究时间;整合现有粮食信息系统,建立起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对称、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根据实际情况,排列出了上述10个方面的支持顺序。粮食收购价格既对种粮农民增收、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又是粮食流通起点即收购环节的主要内容。本文对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进行了重点分析,从粮食的弱质性及其供求变化的“蛛网效应”和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国家需要的角度,解释了实施粮食价格支持的依据和合理性,运用供求模型对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分析了由此给粮食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带来的福利损益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产生的积极效应进行总结,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最低收购价制定不科学和品种、地区差价不合理;预案公布不及时;执行主体和具体委托收储库点关系不顺等。最后,提出了改进最低收购价政策建议: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水平;提前公布最低收购价政策;取消收购数量限制;在执行政策中引入竞争机制和理顺监督关系等。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全国粮食流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者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粮食流通支持政策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针对该省存在的大豆等粮食生产基础薄弱、粮食流通环节补贴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粮食外运能力不足、加工业发展滞后、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发挥受限、粮食风险基金缺口较大等问题,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将大豆列入最低收购价范围并提高保护价水平;改变补贴方式,加大对粮食加工转化支持力度;建立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机制的4种具体模式等。在上述分析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把粮食流通环节和流通领域10个方面细分成23项重点支持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排列出了支持的先后顺序和每项内容对应的财政、信贷、税收等具体支持方式,从而构建起了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提出实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11项保障措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机构建设,理顺中央和地方粮食事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信贷资金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大力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现货和期货交易,加快粮食流通法制建设,加强监督检查。

李益良[8](2007)在《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新跨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十年粮改成效显着(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稳定了市场,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1998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深化粮食

赵德余[9](2006)在《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粮食部门改革的基本经验是政策决策层的主流观念决定了政策演变与反复的历程,也就是说,政策决策层持有的价值观与思想理论模式的变化引起了政策目标组合偏好序列乃至政策具体安排的变革。1998年粮改结果出人意料地并没有出现人们广泛预期的以及过去经验所显示的那样以效率和市场为导向,而是赋予了国有粮食企业以垄断收购市场的行政性特权。本文将解释这一次粮食政策变迁的目标取向及其意识形态基础,并剖析相互冲突的多元政策目标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压力下的国有粮食部门寻租行为是如何导致政策目标的落空与改革失败的。

赵德余[10](2006)在《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粮食部门改革的基本经验是政策决策层的主流观念决定了政策演变与反复的历程,也就是说,政策决策层持有的价值观与思想理论模式的变化引起了政策目标组合偏好序列乃至政策具体安排的变革。1998年粮改结果出人意料地并没有出现人们广泛预期的以及过去经验所显示的那样以效率和市场为导向,而是赋予了国有粮食企业以垄断收购市场的行政性特权。本文将解释这一次粮食政策变迁的目标取向及其意识形态基础,并剖析相互冲突的多元政策目标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压力下的国有粮食部门寻租行为是如何导致政策目标的落空与改革失败的。

二、确保粮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粮企经营机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保粮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粮企经营机制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1.3.1 项目制
        1.3.2 “粮改饲”项目
        1.3.3 项目制运行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粮改饲”项目概况
    2.1 我国项目制的由来和发展
    2.2 我国“粮改饲”项目实施的政策意图和实施方案
        2.2.1 我国“粮改饲”项目实施的政策意图
        2.2.2 “粮改饲”项目的实施方案
    2.3 T市“粮改饲”项目推进概况
3 T市“粮改饲”项目化运作分析
    3.1 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主导“粮改饲”项目试点
        3.1.1 明确“粮改饲”项目实施目标
        3.1.2 确定“粮改饲”项目实施方案
        3.1.3 授权地方政府对“粮改饲”项目验收试点
        3.1.4 拨付“粮改饲”项目专项资金
    3.2 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配合“粮改饲”项目推进
        3.2.1 强化“粮改饲”项目的组织领导
        3.2.2 组织“粮改饲”项目的考评验收
        3.2.3 健全“粮改饲”项目的监管制度
        3.2.4 强化“粮改饲”政策的宣传引导
    3.3 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参与“粮改饲”项目试点
        3.3.1 积极参与“粮改饲”项目
        3.3.2 配合政府完成其他相关工作
4 T市“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分析
    4.1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正面反馈
        4.1.1 推动“粮改饲”项目落地实施
        4.1.2 促进养殖企业发展
        4.1.3 密切政府企业关系
    4.2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出现偏差
        4.2.1 企业参与度下降
        4.2.2 财政资金使用率降低
        4.2.3 群众饲草种植意愿不强
5 “粮改饲”项目化运作结果出现偏差原因分析
    5.1 上级政府作为委托方顶层设计有缺陷
        5.1.1 “粮改饲”项目专项资金管控严格
        5.1.2 “粮改饲”项目推进过分依赖科层逐级传导压力
        5.1.3 “粮改饲”项目实施周期短
    5.2 地方政府作为承包方参与不足走过场
        5.2.1 地方政府对“粮改饲”项目参与度不足
        5.2.2 追求虚假政绩亮点
        5.2.3 打规定擦边球专项资金用做业务资金
    5.3 养殖企业作为代理方追逐利益缺动力
        5.3.1 过分依赖政策资金扶持内生动力不强
        5.3.2 自筹资金有困难申请项目难落实
        5.3.3 套用项目资金用于他处
    5.4 外部环境影响“粮改饲”项目推进
        5.4.1 市场经济影响养殖数量
        5.4.2 环保生态效益影响养殖规模
        5.4.3 经济环境收紧影响信贷
        5.4.4 土地流转困难及农户饲草种植意愿不高影响饲草数量
6 推进“粮改饲”项目化运作对策分析
    6.1 完善“粮改饲”项目顶层设计
        6.1.1 “粮改饲”项目委托方适度放权
        6.1.2 延长“粮改饲”项目实施周期
        6.1.3 扩大“粮改饲”项目试点范围
        6.1.4 加大“粮改饲”项目资金投入
    6.2 加强“粮改饲”项目地方政府参与
        6.2.1 配套“粮改饲”项目资金投入
        6.2.2 健全“粮改饲”项目监督考评机制
        6.2.3 加大“粮改饲”项目宣传引导
        6.2.4 加强“粮改饲”项目技术支持
    6.3 发挥“粮改饲”项目企业效能
        6.3.1 探索“粮改饲”项目实施新模式
        6.3.2 健全“粮改饲”项目监督渠道
        6.3.3 发挥“粮改饲”项目企业示范作用
    6.4 改善“粮改饲”项目外部环境
        6.4.1 解决“粮改饲”项目资金周转问题
        6.4.2 转变农户种植理念
7 结论与展望
    7.1 涉企项目项目化运行优势与危机并存
        7.1.1 项目化运行的优势:钱随事转效果显着
        7.1.2 项目化运行的危机:过度依赖套用指标
    7.2 涉企项目项目化运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参照系: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商品粮
        2.1.2 粮食主产区
        2.1.3 商品粮主产区
        2.1.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商品粮主产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性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商品粮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作用机理
        2.3.1 演化博弈的前提假设及指标设定
        2.3.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演化策略分析
        2.3.3 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现实参照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典型经验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1.1 美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2 法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3 印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4 荷兰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1.5 以色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 国内产粮大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分析
        3.2.1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2 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3 江苏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4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2.5 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经验
    3.3 对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启示
        3.3.1 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及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自然产出能力
        3.3.2 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要素投入能力
        3.3.3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3.3.4 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提升政策保障能力
        3.3.5 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
        3.3.6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3.4 本章小结
4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评价
    4.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4.1.1 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4.1.2 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4.1.3 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现状
        4.1.4 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4.1.5 粮食生产组织管理现状
        4.1.6 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4.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及商品粮净调出现状
        4.2.1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情况
        4.2.2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产出结构分析
        4.2.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商品粮净调出情况
    4.3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1 DEA的基本原理
        4.3.2 DEA的基本模型
        4.3.3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的评价指标选取
        4.3.4 基于DEA的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瓶颈分析
    5.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成要素投入总量及效率仍需提升
        5.1.1 粮食数量提升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日益趋紧
        5.1.2 实行耕地流转及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机制不完善
        5.1.3 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依然偏低
        5.1.4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依然存在短板
        5.1.5 农业科技衔接机制不畅
        5.1.6 财政政策支农力度仍显不足
        5.1.7 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5.1.8 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与调动不足
        5.1.9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
    5.2 实现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存在差距
        5.2.1 粮食结构调整过程中保产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
        5.2.2 粮食产业链融合深度不够
        5.2.3 粮食去库存缺少完善的利益补偿与发展互助机制
    5.3 本章小结
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及仿真模拟
    6.1 路径选择的目标
    6.2 路径选择的原则
    6.3 内生路径选择
        6.3.1 坚守耕地当量红线
        6.3.2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6.3.3 培育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6.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6.4 外生路径选择
        6.4.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4.2 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率
        6.4.3 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
        6.4.4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5 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6.5 多重相关路径选择
        6.5.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2 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6.5.3 实施粮食生产全球化战略
    6.6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1 系统动力学简介
        6.6.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6.6.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6.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6.6.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路径效果仿真模拟
        6.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7.1 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
        7.1.1 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机制和预警机制
        7.1.2 建立耕地保护联动机制
    7.2 强化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政策实效
        7.2.1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及粮食主销区互助资金
        7.2.2 促进粮食三项补贴改革的落实
    7.3 搭建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网络
        7.3.1 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7.3.2 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管理
        7.3.3 积极打造立体化的粮食物流网络
    7.4 充分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积极性
        7.4.1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主体增收的长效机制
        7.4.2 优先发展商品粮主产区教育事业
    7.5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7.5.1 扩大公益性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
        7.5.2 促进经营性服务体系内粮食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7.5.3 提升专项服务体系支撑作用
    7.6 完善粮食生产的组织管理体系
        7.6.1 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
        7.6.2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7.7 完善配套支持体系
        7.7.1 积极推动商品粮主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7.2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7.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南平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南平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第二节 南平市粮食流通现状
    第三节 南平市粮食流通监管的主要经验
第二章 南平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粮食收储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粮食市场监管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国内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部分省市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第二节 国内部分省市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发挥地方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第二节 完善粮食储备粮管理机制
    第三节 完善粮食直补政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2.2 粮食储备规模研究
        1.2.3 粮食储备与宏观调控研究
        1.2.4 区域粮食储备研究
        1.2.5 农户粮食储备研究
        1.2.6 中储粮研究
        1.2.7 其他领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依据
        2.1.1 公共产品理论
        2.1.2 宏观调控理论
        2.1.3 博弈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粮食
        2.2.2 粮食储备
        2.2.3 制度与体系
3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3.1 自由购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1.1 主要内容
        3.1.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2 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2.1 主要内容
        3.2.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3 经济转型时期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3.3.1 主要内容
        3.3.2 实施动因及问题思考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现状
    4.1 政府储备
        4.1.1 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4.1.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4.2 社会储备
        4.2.1 民营粮食企业储备
        4.2.2 农户储备
    4.3 实施特色
        4.3.1 依托粮改谋求发展
        4.3.2 深化绿色储粮管理理念
        4.3.3 推动主产区粮食储备
        4.3.4 建设粮食应急机制
        4.3.5 设立粮食风险基金
    4.4 本章小结
5 现行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5.1 中储粮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5.1.1 政策性储备和商业性经营混合
        5.1.2 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
        5.1.3 托市收购“转圈粮”频发
    5.2 地方储备分级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
        5.2.1 地方粮食储备“搭便车”
        5.2.2 储备粮规模与布局欠合理
        5.2.3 储备目标、储备主体模糊
        5.2.4 地方国有粮企缺乏活力
        5.2.5 储备粮轮换静态管理
        5.2.6 仓库日常管理效率低
        5.2.7 特种粮食储备单列
    5.3 本章小结
6 国外经验借鉴与未来路径选择
    6.1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经验
        6.1.1 美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2 俄罗斯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3 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4 印度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5 日本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
        6.1.6 国外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启示
    6.2 坚持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
        6.2.1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动力来源
        6.2.2 中储粮垂直管理的成效
    6.3 稳步推进粮食储备分级管理制度
        6.3.1 地方分级管理的动力来源
        6.3.2 地方分级管理的成效
    6.4 本章小结
7 制度改进建议与展望
    7.1 改进中储粮垂直管理的建议
        7.1.1 混合业务的剥离问题
        7.1.2 加强储备的内外监管
    7.2 改进地方储备分级管理的建议
        7.2.1 明确储备目标
        7.2.2 分清中央与地方责权
        7.2.3 强化地方储备责任
    7.3 促进主体多元化和相关配套建设
        7.3.1 围绕市场鼓励企业储备
        7.3.2 改善条件搞活农户储备
        7.3.3 加快粮食立法工作进程
        7.3.4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6)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取得重要成效
    (一)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丰收,显示出我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比较健
二、我国粮食安全形势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
    (一) 加入WTO之后,国内外粮食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近些年来出现的世界粮食危机, 对国内影响不断增强。
    (二) 国际国内均出现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粮食安全问题复杂化。
    (三) 我国部分粮食品种进口比重不断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
    (四) 由于比较效益的作用,我国沿海等地区农民种田收益不高,种粮积极性下降,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五)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水资源非粮占用日益增多,灌溉用水和污染不断加重。
    (六) 我国个别主要粮食品种在粮食安全中
    (七)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显着提
    (八) 粮食加工业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逐渐强化,成为稳定粮食市场的重要因素。
    (九) 外商影响不可小视。加入WTO后,外
    (十) 我国由粮食受援国变成援助国,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加重。
三、在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需要重新正视和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 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属于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对市场反应往往滞后或失误, 难以适应社会化生产和消费的需求。
    (二) 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缺乏有效衔接,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难以发挥集聚效应。
    (三) 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尚未彻底扭转, 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粮食流通成本过高, 流通效率较低。
    (四) 粮食省长负责制在许多地方未能落到实处。地方习惯于把粮食难题推给中央。
    (五)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利于粮食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 难以形成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现代粮食集团或跨国粮商。
    (六) 近年来,政府在粮食市场调控中较多运用行政干预手段,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扭曲, 抑制了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七) 我国涉粮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合理, 配合不够缜密有效, 客观上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形成和执行, 制约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
    (八) 粮食交易方式落后。粮食批发市场多停留于传统的对手交易方式。场外粮食交易不规范。网上粮食交易发展缓慢。
    (九) 我国粮食消费缺乏合理引导,浪费严重。
四、对若干涉及粮食安全重大问题应当进一步统一认识
    (一) 关于粮食安全保障范围。
    (二) 关于与国际市场关系。
    (三) 关于如何妥善应对国际粮商进入国内粮食市场。
    (四)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五) 关于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关系。
    (六) 如何正确认识储备与经营关系,为中央储备粮体系准确定位。
    (七)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转基因问题。
    (八) 关于对民营粮食企业的政策。
    (九) 关于粮食质量标准问题。
五、政策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
    (二) 合理分配粮食产区和销区负担,建立健全粮食产区财政补贴机制,发展产销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三) 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粮食市场体系,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 鼓励粮食企业走出国门,适当开辟国外粮源基地, 培育我国跨国粮食公司, 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粮食产业链, 争取更多掌握国际粮食市场话语权。
    (五) 加强和完善储备粮管理体系,理顺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体系的关系, 规范引导储备与经营适度结合, 延伸储备产业链条, 更好地为调控市场、稳定市场服务。
    (六) 理顺粮食调控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调控指标体系, 明确各自分工责任, 形成合理调控机制, 降低调控成本, 提高调控效率。
    (七) 对外商进入国内粮食流通领域,实行鼓励和限制相结合的政策。
    (八) 加快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进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打通粮食物流瓶颈, 发展多式联运, 重点扶植“四散”作业, 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九) 创新粮食交易方式,发展粮食流通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网上交易,完善粮食期货期权交易。
    (十) 加快粮食立法,坚持以法治粮。通过立法、执法, 保护粮食资源, 促进粮食生产, 维护粮农利益, 规范粮食交易, 引导粮食合理消费。

(7)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特色与新颖之处
2 粮食流通的含义、特点及作用
    2.1 基本概念阐释
        2.1.1 粮食
        2.1.2 粮食流通
        2.1.3 粮食安全
    2.2 粮食流通的基本内容
        2.2.1 粮食流通形式
        2.2.2 粮食流通环节
        2.2.3 粮食流通领域
        2.2.4 粮食流通时间
    2.3 粮食流通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2.3.1 粮食流通的特殊性
        2.3.2 粮食流通的地位
        2.3.3 粮食流通的作用
    2.4 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3 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及其理论和现实依据
    3.1 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概念界定
    3.2 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方式
        3.2.1 财政投入
        3.2.2 银行信贷
        3.2.3 税收优惠
        3.2.4 其他方式
    3.3 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形成的理论依据
        3.3.1 公共财政理论
        3.3.2 粮食基础地位理论
        3.3.3 福利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3.4 实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现实依据
        3.4.1 粮食流通支持是弥补粮食流通业弱质性的需要
        3.4.2 粮食流通支持是促进地区间粮食供求平衡的需要
        3.4.3 粮食流通支持是发挥粮食流通重要作用的需要
        3.4.4 粮食流通支持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4 国外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及其启示
    4.1 美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沿革及特点
        4.1.1 美国粮食流通体系
        4.1.2 美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沿革及特点
        4.1.3 美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发展趋势
    4.2 欧盟粮食流通体系及流通支持政策沿革
        4.2.1 欧盟粮食流通体系
        4.2.2 欧盟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历史沿革
        4.2.3 欧盟粮食支持政策的发展趋势
    4.3 日本粮食流通体系及流通支持政策演变
        4.3.1 日本粮食流通体系
        4.3.2 日本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历史沿革
        4.3.3 日本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发展趋势
    4.4 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
        4.4.1 印度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
        4.4.2 澳大利亚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
        4.4.3 巴西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
    4.5 国外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4.5.1 高度重视粮食流通支持
        4.5.2 积极采取价格支持措施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4.5.3 采用多种方式支持粮食流通
        4.5.4 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4.5.5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4.5.6 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4.5.7 整合粮食流通管理机构和职能
        4.5.8 粮食流通支持应结合国情量力而行
        4.5.9 重视和加强粮食流通立法工作
5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5.1 粮食流通体制的界定
    5.2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沿革
        5.2.1 粮食流通政策演变
        5.2.2 粮食流通管理机构沿革情况
        5.2.3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
    5.3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5.3.1 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5.3.2 粮食储备功能进一步加强
        5.3.3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
        5.3.4 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全社会粮食流通依法监管进一步强化
    5.4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4.1 粮改政策难以摆脱“过剩时放开,紧缺时垄断”的怪圈
        5.4.2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粮食事权划分不清
        5.4.3 粮食产销衔接缺乏有效支持政策和制约机制
        5.4.4 粮食流通中的国家宏观调控乏力
        5.4.5 管理职能分散,严重影响粮食流通宏观调控效率
        5.4.6 地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地位和职能受到双重弱化
        5.4.7 诸多因素制约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发挥
6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分析(一):流通环节
    6.1 粮食收购支持政策分析
        6.1.1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粮食收购政策
        6.1.2 我国粮食收购支持政策评价
    6.2 粮食储备支持政策分析
        6.2.1 我国粮食储备政策沿革
        6.2.2 我国粮食储备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完善我国粮食储备支持政策建议
    6.3 粮食批发支持政策分析
        6.3.1 我国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过程
        6.3.2 粮食财务挂账的成因
        6.3.3 对粮食财务挂账的总体评价与分析
        6.3.4 我国粮食财务挂账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3.5 消化粮食财务挂账政策建议
    6.4 粮食运输支持政策分析
        6.4.1 我国粮食运输支持情况
        6.4.2 我国粮食运输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完善粮食运输支持政策建议
    6.5 粮食加工支持政策分析
        6.5.1 我国粮食加工主要支持政策情况
        6.5.2 我国粮食加工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5.3 完善粮食加工支持政策建议
    6.6 粮食零售支持政策分析
        6.6.1 我国粮食零售支持政策沿革情况
        6.6.2 粮食零售支持政策评价
        6.6.3 我国粮食零售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6.6.4 完善粮食零售支持政策建议
7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分析(二):流通领域
    7.1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分析
        7.1.1 我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情况
        7.1.2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总体效果评价
        7.1.3 我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7.1.4 完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建议
    7.2 粮食流通质量支持政策分析
        7.2.1 我国粮食流通质量支持政策情况
        7.2.2 我国粮食流通质量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7.2.3 完善粮食流通质量支持政策建议
    7.3 粮食流通科技支持政策分析
        7.3.1 我国粮食流通科技支持政策情况
        7.3.2 我国粮食流通科技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7.3.3 完善粮食流通科技支持政策建议
    7.4 粮食流通信息支持政策分析
        7.4.1 我国粮食流通信息支持政策情况
        7.4.2 我国粮食流通信息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7.4.3 完善粮食流通信息支持政策建议
    7.5 粮食流通环节和领域支持政策评价
8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分析(三):收购价格支持
    8.1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与粮食政策目标的实现
        8.1.1 粮食的弱质性需要通过收购价格政策予以支持
        8.1.2 粮食供求变化的“蛛网效应”需要通过收购价格政策予以调节
        8.1.3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的国家需要
    8.2 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效应分析
        8.2.1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市场产生的影响
        8.2.2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实施后的损益分析
    8.3 对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8.3.1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的积极效应
        8.3.2 粮食收购价格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8.3.3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建议
9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分析(四):以黑龙江省为例
    9.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基本情况
        9.1.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
        9.1.2 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9.2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环节的成本效益和补贴分析
        9.2.1 流通环节的成本效益分析
        9.2.2 粮食流通补贴项目和标准分析
    9.3 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情况
    9.4 黑龙江省粮食流通和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9.4.1 粮食生产基础薄弱,制约粮食流通发展
        9.4.2 有关费用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制约国有粮食企业发展
        9.4.3 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9.4.4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出现"卖粮难"问题
        9.4.5 铁路运输能力不足且运费高,制约粮食运出
        9.4.6 改革政策不配套,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受限
        9.4.7 粮食风险基金缺口较大,影响粮食流通正常发展
        9.4.8 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的难度大
    9.5 发展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的对策及建议
        9.5.1 及时足额拨付各项补贴,保证国有粮食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9.5.2 改变补贴方式,加大粮食加工转化支持力度
        9.5.3 加大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9.5.4 坚持并完善粮食运费补贴政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9.5.5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
        9.5.6 提高最低收购价支持水平,扩大保护价收购品种范围
        9.5.7 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范围
        9.5.8 制定支持粮食产销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具体政策
10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
    10.1 构建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
    10.2 构建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
    10.3 构建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10.3.1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10.3.2 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和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
        10.3.3 大力支持粮食财务挂账消化,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
        10.3.4 继续实行并完善运费补贴政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10.3.5 支持粮油加工产业升级改造,增强实力
        10.3.6 保障政策性粮食供应
        10.3.7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3.8 建立健全粮食流通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10.3.9 支持战略性和自主创新的重点科技项目研究
        10.3.10 建立健全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信息系统
    10.4 各项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
        10.4.1 财政政策支持的重点内容
        10.4.2 银行信贷政策支持的重点内容
        10.4.3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内容
    10.5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
11 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11.1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1.1.1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11.1.2 以种子培育为重点,提高优良品种的研发和推广能力
        11.1.3 落实支持政策,建设优势粮食产区
        11.1.4 继续减少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11.2 加强粮食流通行政管理机构建设
    11.3 理顺中央和地方粮食事权
    11.4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11.4.1 增加财政投入
        11.4.2 增加财政补贴
        11.4.3 增加财政贴息
    11.5 完善信贷支持方式
        11.5.1 完善政策性贷款
        11.5.2 拓宽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领域
        11.5.3 改善信贷服务方式
    11.6 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11.6.1 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
        11.6.2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11.6.3 强化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11.6.4 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11.7 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
        11.7.1 加快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配套政策
        11.7.2 调整粮食风险基金用途和支出结构
        11.7.3 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
        11.7.4 研究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
    11.8 大力促进粮食产销衔接
        11.8.1 建立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机制
        11.8.2 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11.8.3 完善粮食产销补贴体系
    11.9 发展粮食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11.10 加快粮食流通法制建设
        11.10.1 加快制定《粮食法》
        11.10.2 修订现有的粮食管理条例
        11.10.3 完善粮食流通支持政策各项规章制度
    11.11 加强监督检查
12 结论与讨论
    12.1 主要研究结论
    12.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8)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年粮改成效显着
    (一) 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 稳定了市场, 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二) 加强宏观调控, 进一步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 积极稳妥解决“三老”问题, 企业改革成效显现
    (四) 顺应形势要求, 不断拓展粮食工作发展空间
    (五) 转变行政职能, 全面履行依法管粮职责
二、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 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工作新战略, 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粮食供求形势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 给粮食流通工作提出新挑战
    (四)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新主题, 赋予粮食工作新使命
三、扎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工作
    (一) 贯彻落实粮改政策措施,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机制
    (二) 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三)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 积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发展粮食经济
    (五) 转变行政管理职能, 加强依法管粮工作
    (六)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确保粮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粮企经营机制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项目制下的“粮改饲”问题研究 ——以T市为例[D]. 邹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商品粮主产区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研究[D]. 邢策.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南平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研究[D]. 余雪梅.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4]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 杨羽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5]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变化与政策建议[A]. 高铁生,常义,安毅,张青. 2011-2012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 2013
  • [6]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建议[J]. 高铁生. 经济研究参考, 2013(28)
  • [7]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 王耀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 [8]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新跨越[J]. 李益良. 粮食问题研究, 2007(03)
  • [9]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J]. 赵德余.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6(02)
  • [10]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J]. 赵德余.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6(02)

标签:;  ;  ;  ;  ;  

确保粮食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加快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