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库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程序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崔秀国,张妮,刘冰,谭笑,薛鲁宁[1](2021)在《国内外油库安全保障技术对标分析》文中指出为进一步提升国内油库安全技术水平,开展了与国外油库安全管理理念、先进实践做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标分析。以国内外油库事故发生原因的统计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国内外油库安全管理理念的差异性,以及针对国内油库共性安全隐患问题开展技术对标,提出了油库安全保障措施的改进建议。基于83项油库事故原因统计分析,明确了管理不善和误操作是国内油库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汲取了国外油库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出了全面和系统的风险分析是制定国内油库安全保障措施的基础;从液位报警联动设置、储罐工艺阀门安装位置及控制、防火堤内防渗措施等方面,形成了提升相应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编制国内储罐防油品溢出技术规程的建议;为实现更为安全的联锁保护,提出了根据最小安全响应时间确定储罐液位报警值的措施。为彻底解决防火堤地坪防渗问题,提出了采用复合防渗膜并上铺一层至少150mm厚碎石或100mm厚混凝土的实施方法。通过本文研究,既可为国内油库安全隐患整改提供支持,也可进一步提升油库安全技术水平。
徐光灿[2](2021)在《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交通能源供应网络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保障交通运行和城市运转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成品油供给在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中占主导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品油供给系统的运作效率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当前,成品油供给系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运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急需找到优化成品油供给系统运作、提升成品油供给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路径。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成品油供给系统可分为成品油二次配送和成品油终端服务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关联。当前对成品油供给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油库向加油站配送成品油及单一加油站服务优化等问题,而缺乏从区域成品油供给资源配置和加油站服务网络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此本文试图从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多油库供给网络中的合作配送优化问题,多油库合作配送车辆路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多油库合作配送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问题和加油站服务网络优化问题,进而为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研究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问题。首先根据聚类算法把区域内的加油站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重新界定了每个油库服务的加油站集合;然后,以区域多油库成品油供给网络总运作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再次,结合GA和PSO算法各自的优点,提出GA-PSO混合启发式算法来求解所提优化数学模型;最后,以中国重庆的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为例,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系统运作总成本、配送车辆使用数等指标,验证了上述优化模型及其算法的有效性,从而为多油库成品油合作共同配送的网络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2)研究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样,首先对不同油库所负责配送的加油站进行了重新的聚类,即每个油库形成了新的客户群;然后,基于多舱车辆共享、时间窗协调和车辆路径优化等机制,以系统运作总成本最低和使用配送车辆数最少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的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接着设计了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来求解所提优化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一个小规模案例和一个大型实例来验证所提优化模型及算法在解决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3)研究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中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问题。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几种收益分配方法及严格单调路径策略;接着,提出了考虑参与合作主体业务量、投资额和风险量等因素的Shapley值修正模型来决定成品油共同配送中的收益分配;最后,以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问题为基础,应用Shapley值方法和SMP策略来分析多油库成品油合作供给系统的利益分配和各油库的最佳入盟序列。成品油供给系统多主体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方法为区域合作联盟的形成和联盟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也是多油库成品油合作供给在实践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4)研究加油站网络补能车辆排队优化。首先,介绍排队理论,分析排队的基本特征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然后,分有信息引导和无信息引导两种情况,将排队论用于分别由两个M/M/1/2、M/M/1/3、M/M/2/3组成的典型加油站布局系统的补能车辆排队分析,并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两种情况下排队系统的不同性态指标;最后,通过数值计算,直观比较有信息引导和无信息引导两种状况下相关排队指标值变化的情况,并将排队系统扩展到两个M/M/1/4、M/M/2/4组成的加油站服务网络,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果的一致性。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优化交通能源供应网络运作效率,提升成品油供给服务质量提供有益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交通能源供应链相关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乔艳丽[3](2021)在《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油库是储存油料的基地,油库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工艺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设计一个安全高效的油库监控系统,对于提高油库生产效率和提升系统自动化监管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本课题以西安市某油库为研究对象,按照厂家要求和油库工艺特点确定了控制需求,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和PROFINET与PROFIBUS-DP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在确定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和软件部分设计,硬件部分采用了IPC+PLC+ET200M分站的架构形式,并对PLC模块和现场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软件部分采用King View 6.55设计上位监控计算机程序,运用STEP 7 V5.6完成PLC控制程序编写,使用Win CC Flexible 2008完成触摸屏程序设计。在油库工艺生产过程中,为实现对厂区供油管道内流量的恒定控制,本文根据管道内流量控制对象的特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的控制策略,并通过MATLAB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实际应用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S7-300 PLC的油库监控系统稳定性高、可靠性强、控制效果显着,可以满足该油库监控自动化的需求。
宁泽旭[4](2021)在《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石油供应短缺危机的首道防线,是保障国家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的重要环节。地下储油作为一种更加安全、环保的储油方式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地下水封储油库裂隙岩体受到疲劳损伤作用后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强度和寿命,同时裂隙导水通道的扩展会使岩体渗透特性发生变化而影响岩体的水封性。在地层岩体、地下水以及油气藏品等多种物质的长期耦合作用下,饱和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发生演化进而影响整体区域渗流场的稳定状态。因此开展围岩损伤与渗流特性的应用研究,对于地下水封储油库的长期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裂隙岩体渗透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岩石试样疲劳损伤特性,探究了受周期荷载作用的岩石材料疲劳寿命情况。借助大量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对运营期流固耦合作用下地下水封储油库渗流场进行分析评价,并建立了合理的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基于渗流特性评价与预测结果针对实际工程黄岛地下储油库给出了水幕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从损伤力学和达西渗流定律的定义出发,通过推导裂隙通道的流体流量方程建立了损伤变量与渗透率的联系,得到了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采用裂隙均匀分布模型得到用渗透率表征的岩石损伤变量中,渗透率与损伤变量的平方成正相关,而采用裂隙正态分布模型得到的结果中损伤变量与渗透率不成比例关系。(2)开展了三轴循环加卸载疲劳损伤特性试验等一系列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大小主要影响材料的疲劳寿命。当发生高周疲劳时,材料可能被压密而渗透率降低;当发生低周疲劳时,材料损伤程度较大,整体松散,裂隙增加而渗透率升高。冷热循环处理对天然花岗岩试样内部的微裂隙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但微裂隙的演化发育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不同围压和循环轴向应力的作用下,岩样产生不同程度疲劳损伤或发生疲劳破坏,残余应变、变形模量、渗透率等参数发生不同规律的变化。(3)采用指数平滑法进行了短期渗透压力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价。基于最小渗透压力的概念,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了渗流场的分布,结果表明理想情况下,最小渗透压力点出现在高程-20~-30m范围内,大约洞室拱顶所在平面附近。过大的水幕压力导致储油洞室周围地下水流速和水头增大,在洞室拱肩处尤为明显。相邻两储油洞室中线上的渗透压力曲线呈现“V”型、“A”型和“∽”型三种形式。(4)基于对渗流特性的评价与预测,结合我国首个大型地下水封储油库工程,进一步对水幕系统提出优化。为保证密封效果,该项目的设计最优水幕孔间距为10 m,水幕孔与洞室高度差为25 m,最优水幕压力为70 kPa,此时满足垂直水力梯度准则。水幕孔与储油洞室的高度差越小,洞室的地下水渗入量则越大。受地形因素影响,水幕压力过大可能造成各储油洞室的地下水渗入量差异较大。
杨洋[5](2020)在《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程潮铁矿的开采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矿井采场巷道的地压活动越来越频繁,对矿井的施工效率和工作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矿山地压显现的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程潮铁矿概况,建立深部采场地压显现的预警模型,结合能量支护理论,提出合理的支护方式,并对支护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支护方式是否满足支护工程的可靠性要求,从而达到节约支护成本,提高施工效率、以及预防和控制巷道地压显现的目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巷道地压显现易发性的预警工作以及支护方式的可靠性分析,运用现场监测、理论模型等手段进行相关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第一,基于程潮铁矿的现场概况,将密切值法模型应用在程潮铁矿的地下油库和5-1工作面,预测得到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具有低易发的危险,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危险,预警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因此采用密切值法模型对采场地压显现进行预警研究是可行的,可以用来指导矿山的安全生产。第二,基于密切值法模型预测地下油库地压显现和5-1工作面地压显现的预警结果,结合程潮铁矿的实际概况,运用能量支护理论指导巷道油库和5-1工作面的支护方式。第三,针对对地下油库地压显现有低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顶板锚杆支护和两帮支护的三个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分析回采巷道整体锚杆支护系统的稳定性,针对5-1工作面地压显现有中易发的风险,结合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的极限状态方程,运用Rosenblueth方法进行巷道锚喷网支护的可靠度计算。Rosenblueth方法不必掌握各类变量的概率分布,正确应用各类变量的均值和方差得到状态函数的各阶矩,从而可求解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该方法理解简单,科学合理,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陈翔[6](2020)在《成品油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Y公司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成品油市场正式开放以来,大量国外石油企业及国内民营企业开始开拓和发展成品油市场,成品油市场在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竞争也日益激烈,各公司之间所存在的渗透关系也日益明显,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供应链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品油的市场竞争逐渐从原本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企业自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提高成品油库存效率,减少成品油成本,促进成品油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本文将选取Y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联合库存管理、库存管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成品油库存管理方面的优化研究。首先,本文首先总结并概括了国内外库存管理研究现状,对成品油、库存管理概念进行介绍,随后对库存管理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库存概念、库存管理的目标和策略、库存管理的意义与模型、以及优化成品油库存管理的方法等。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从公司库存管理水平模式、组织结构、库存管理模式存储特点等方面对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不足之处。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现阶段,该公司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不足之处:库存周转率偏低、牛鞭效应明显、成品油存量不合理、库存成本高等。其存在的原因可能在于缺乏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信息化水平较低、协调机制不匹配、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引入联合库存管理理论,对Y公司库存管理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了联合库存中心模式,为解决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问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JMI供需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加强流程、油库布局、供应链以及人员保障。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对以Y公司为例的成品油销售公司库存优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硕[7](2020)在《大型浮顶油罐温度场数值研究及模拟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油品在大型储罐内储存过程中,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对于易凝高黏原油,冬季大气环境温度低于油品温度时,罐内原油温度下降,当罐内油温降到含蜡原油析蜡点以下时,含蜡原油开始析蜡。油温持续降低,罐内原油流动性降低,析蜡量逐渐增加。当析蜡量超过某一临界值后,蜡晶黏连形成蜡晶多孔介质,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凝罐事故。因此,罐内原油流动性降低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实际生产中采用罐底盘管加热维温运行又会带来高昂的运行费用,大幅增加生产成本。此外,对于轻质原油,若夏季环境温度过高,罐内原油温度随之升高,增大油品呼吸损耗,导致储备资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罐区环境污染。因此,开发一款适用于常见大型浮顶油罐的温度场仿真软件,探究罐内油温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制定油罐保温和运行方案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浮顶油罐内原油温降过程包含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三种传热方式,涉及到原油析蜡相变、流变性转变等多种复杂的物理过程。本文在充分考虑大气环境、空气层、钢板层、保温层、土壤层、罐结构以及罐内原油耦合传热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浮顶储油罐温降物理数学模型。该模型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描述原油的湍流流动过程,采用达西定律和焓-多孔介质模型描述原油的析蜡相变过程;采用幂律方程描述其非牛顿流体特性;将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影响划分为太阳直接辐射和太阳散射两部分进行考虑。采用有限容积方法离散控制方程,将储罐固体区域看作黏度无穷大的流体,实现油罐传热过程的整体求解。采用FORTRAN语言和VB6.0语言分别进行模拟内核代码和人机对话界面代码的编写,并进一步将两部分结合开发了大型储罐温度场仿真软件。应用所开发的大型储罐温度场仿真软件对大型浮顶油罐温度场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探究储罐直径,单盘、双盘式浮顶,罐内液位高度,储油温度,保温层导热系数,罐底堆积油泥因素对大型浮顶油罐温度场变化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以中原油、南阳油、胜利油、鲁宁油为研究对象,从储罐加热维温成本的角度对罐壁岩棉保温层进行经济性评价。最后根据这四种油品的油库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经济储存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罐区生产方案的制定、原油储存安全以及节能减排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张敬东[8](2020)在《原油储罐温度场变化规律及新型涂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易凝高黏原油在储油罐静止储存的过程中,为防止罐内油品流动性降低带来的危害,往往需要对储罐进行保温。对于我国目前已广泛应用的外浮顶储罐,罐顶的散热不容忽略。然而,如果在罐顶采用常见的保温材料(如岩棉)进行保温,由于浮盘水平放置,雨水容易进入保温材料内部,使其失效。保温涂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其良好的保温性及防水性可以很好地适应于罐顶环境条件。而目前为止,关于浮顶罐罐顶保温涂料保温效果的研究较少,现场大规模推广应用无资料可循。此外,目前我国建成的石油储备罐区储量已达5500万吨,夏季太阳辐射使得储罐的油气挥发损耗严重,给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并影响罐区安全运行。采用具有反射太阳辐射特性的涂料可以很好地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对油温的影响,减少油气挥发损耗。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华北及华东地区罐区的浮顶储油罐开展大型储罐温度场现场试验研究工作,探究原油储罐温度场分布以及变化规律,分析了太阳辐射,罐底油泥以及混油对储罐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比探究单双盘结构以及罐壁保温层对罐内油品温度变化的影响。2针对试验方法不能有效研究罐顶涂料对储罐温度场影响的问题,本文充分考虑了外部气温、太阳辐射、罐底土壤层等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构建了储罐温度场数理模型,并结合现场油温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正确性的验证,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基础。3基于构建的储罐温度场数理模型,开展了新型涂料对储罐温度场影响的研究工作。针对保温涂料,探究不同涂刷厚度以及导热系数的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针对隔热反射涂料,探究不同工况下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4基于保温涂料以及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实际储罐工况,对储罐保温涂料及隔热反射涂料的经济性及减排性能进行探究。
郇小城[9](2020)在《基于CAN总线网络的油罐区火灾风险预警与安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石油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石油的安全储运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但在最近几年里,关于石油储库发生泄露火灾爆炸事故较为频繁,给社会、企业和群众造成严重危害。本文基于上述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国家的相关要求和淮安市某化工厂的实际生产需求,设计一种以STM32芯片为核心的监测节点,结合CAN总线网络的油罐区火灾风险监测系统。本文描述油罐区火灾风险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要求,介绍STM32和CAN总线技术的相关知识,完成了监测系统中监测单元中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报警模块、电源转换模块和网关模块的电路设计。利用Labview设计油罐区监测系统的监测界面,实现了对油罐区罐体采样数据的数值曲线显示、数值实时显示、数据存储、数据历史查询和报警,同时将BP-Adaboost算法和Labview结合,通过BP-Adaboost评价模型的建立和Matlab编程,实现对油罐区安全等级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模糊事故树法分析法,确立以油罐区火灾爆炸为顶事件,通过对事故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得出事故树中各个基本原因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模糊重要度和顶事件的模糊概率,找出影响和引起储油罐火灾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事件,并提出一些合理预防措施,为企业提高油罐区安全运行提供参照依据。经过实际调试得出该监测系统可有效运行、结果稳定可靠并达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同时BP-Adaboost模型的评价结果和模糊事故树的分析结果,对油罐区安全运行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石杨[10](2020)在《基于视频检测的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实时计算摄影机影像位置及角度并且加上相应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信息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商务、医疗、娱乐、军事、工程制造等领域,在油田培训方面尚未应用。由于油田领域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传统的培训方法难以让油田员工在短时间内了解设备的原理及操作过程,导致员工的误操作,造成严重后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油田作业培训系统中,以直观、逼真的虚拟标签演示效果实现对员工的作业向导,提高员工培训的效率、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研究内容分为三方面:1.研究单标识和多标识识别及虚拟物体的跟踪定位,并提出基于OTSU算法的图像阈值计算方法。首先对油田标识进行设计、解析、处理、匹配及注册,然后利用OTSU算法对获取到的视频帧序列进行预处理,计算合适的阈值,增加图像预处理过程中特征点提取的数量,实现实时可变的阈值,提高标识的识别效率,并减少光照对标识的影响,最后将设备原理及操作方法以文字、视频、三维动画等虚拟标签的形式定位,实现基于标识的虚拟信息作业向导。2.研究基于场景平面的虚拟物体追踪定位。首先通过手持设备的摄像头对真实空间画面进行检测,提取场景平面(如地面、桌面)的特征点,完成平面检测,生成虚拟平面;然后通过hit-test碰撞测试,选定虚拟物体在平面上的定位点,通过实时计算摄像头的位置及旋转信息,完成虚拟模型的定位追踪;最后通过光照估算,将虚拟物体与真实作业环境在亮度上进行融合,实现基于场景平面的虚拟信息作业向导。3.构建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系统。利用Unity3D引擎、ARTool Kit和ARKit开发库构建增强现实原型系统,对于小型设备以标识为基准进行虚拟信息定位,大型设备以场景平面为基准定位。按照油库作业流程,对设备构造、操作原理、操作方法、操作步骤以音频、视频、虚拟模型、虚拟动画等信息进行展示,辅助员工对设备的理解。最终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完成对虚拟模型的拾取、移动及缩放操作,发布到移动端,实现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原型系统。
二、油库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程序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库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程序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油库安全保障技术对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国内外油库事故分析 |
3 国内外油库安全理念差异性分析 |
3.1 基于风险分析的油罐防溢出程序制定 |
3.2 变更管理的动态实施 |
4 国内外油库安全保障技术措施对比分析 |
4.1 液位报警联动设置 |
4.2 储罐工艺阀安装位置及驱动控制 |
4.3 防火堤内防渗措施 |
5 结语 |
(2)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
1.4.1 主要贡献 |
1.4.2 研究局限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
2.1 成品油供应网络问题研究进展 |
2.1.1 成品油供给系统 |
2.1.2 成品油二次配送 |
2.1.3 加油站服务 |
2.2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2.2.1 客户聚类问题 |
2.2.2 配送资源配置问题 |
2.2.3 配送需求时间窗问题 |
2.2.4 配送主体合作相关问题 |
2.3 成品油供给终端服务网络优化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
2.3.1 排队论 |
2.3.2 排队论在交通问题中的应用 |
2.4 相关算法概述 |
2.4.1 精确算法 |
2.4.2 启发式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框架研究 |
3.1 成品油供应网络分析 |
3.2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要素分析 |
3.2.1 成品油二次配送资源要素 |
3.2.2 加油站终端服务资源要素 |
3.3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形式与特征 |
3.3.1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形式 |
3.3.2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特征 |
3.4 成品油供应网络优化决策因素及实施步骤 |
3.4.1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配置决策因素 |
3.4.2 成品油供应网络优化实施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油库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数学模型 |
4.2.1 符号及定义 |
4.2.2 模型构建 |
4.3 求解算法设计 |
4.3.1 GA-PSO混合算法设计 |
4.3.2 混合算法求解流程 |
4.4 实例分析及数值模拟 |
4.4.1 实例引入及参数设置 |
4.4.2 客户聚集分析 |
4.4.3 多舱车辆共享分析 |
4.4.4 运作总成本分析 |
4.4.5 算法合理性检验 |
4.4.6 模型比较 |
4.5 管理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油库供给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数学模型 |
5.2.1 符号及定义 |
5.2.2 模型构建 |
5.3 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5.3.1 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
5.3.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 |
5.3.3 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5.4 实例分析及数值计算 |
5.4.1 小规模实例分析 |
5.4.2 大规模实例对比分析 |
5.4.3 不同算法有效性比较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油库供给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研究 |
6.1 收益分配方法及严格单调路径策略 |
6.1.1 核心(Nucleolus)法 |
6.1.2 Shapley值法 |
6.1.3 GQP法 |
6.1.4 MCRS法 |
6.1.5 严格单调路径策略(SMP) |
6.2 基于Shapley值改进的多油库供给收益分配模型 |
6.2.1 考虑不同因素的Shapley值修正 |
6.2.2 综合改进Shapley值模型应用算例 |
6.2.3 Shapley值综合修正模型应用分析 |
6.3 多油库供给中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 |
6.3.1 联盟稳定性 |
6.3.2 Shapley值法应用 |
6.3.3 入盟序列选择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网络优化研究 |
7.1 方法简介 |
7.2 模型与分析 |
7.2.1 模型描述 |
7.2.2 假设与符号 |
7.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7.3 数值模拟 |
7.4 加油站服务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油库项目介绍 |
2.1.1 油库简介 |
2.1.2 工艺流程原理 |
2.2 油库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油库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2.2 监控系统变量分析与统计 |
2.3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油库监控系统设计依据 |
2.3.2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架构 |
3.2 监控系统硬件选型 |
3.2.1 上位监控计算机选型 |
3.2.2 PLC选型 |
3.2.3 传感器选型 |
3.2.4 触摸屏选型 |
3.3 控制系统硬件接线设计 |
3.4 监控系统控制柜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库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油库供油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4.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
4.2.1 PID控制器设计 |
4.2.2 BP神经网络设计 |
4.2.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结构 |
4.3 系统仿真 |
4.3.1 流量控制系统建模 |
4.3.2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3 MATLAB与组态王通讯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库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上位监控计算机软件设计 |
5.1.1 组态软件配置 |
5.1.2 登陆界面设计 |
5.1.3 主画面设计 |
5.1.4 实时参数画面设计 |
5.1.5 实时曲线画面设计 |
5.1.6 实时报警画面设计 |
5.1.7 实时报表画面设计 |
5.2 PLC程序设计 |
5.2.1 硬件组态与通讯设置 |
5.2.2 PLC主程序设计 |
5.2.3 PLC子程序设计 |
5.3 触摸屏程序设计 |
5.4 控制系统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裂隙岩体疲劳损伤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洞群水封理论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饱和条件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
2.1 前言 |
2.2 损伤变量的表征方法 |
2.2.1 纵波波速表征的损伤变量 |
2.2.2 周期疲劳损伤变量 |
2.3 有关渗透率的损伤变量表征方法研究 |
2.3.1 饱和岩体细观单裂隙通道流体流速方程 |
2.3.2 细-宏观尺度转化的裂隙分布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饱和裂隙岩体三轴循环损伤特性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岩石试样的制备 |
3.3 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设备及方案 |
3.4 试验结果 |
3.4.1 围压7.5M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
3.4.2 围压5MPa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
3.5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 |
3.6 试验分析 |
3.6.1 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测试结果对比 |
3.6.2 疲劳损伤、破坏的宏观观察 |
3.6.3 循环荷载试验前后的纵波波速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渗流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裂隙岩体渗流场数值计算分析 |
4.2.1 最小渗透压力 |
4.2.2 渗透压力计算 |
4.2.3 流速场与水头分布计算 |
4.3 流固耦合作用下岩体渗流特性评价 |
4.3.1 渗透压力监测方案 |
4.3.2 渗透压力时间序列分析 |
4.3.3 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对比 |
4.4 基于指数平滑法的渗流场预测 |
4.4.1 指数平滑法 |
4.4.2 预测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封储油库水幕系统参数优化设计应用 |
5.1 前言 |
5.2 工程背景 |
5.3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
5.3.1 工程地质条件 |
5.3.2 水文地质条件 |
5.4 岩体渗流控制方程 |
5.5 水幕系统设计参数优化 |
5.5.1 水幕孔间距 |
5.5.2 水幕孔与洞室高度差 |
5.5.3 水幕压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现场监测 |
1.2.2 理论模型 |
1.2.3 其他研究手段 |
1.3 国内外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1 可靠性概述 |
1.3.2 可靠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3 可靠性理论在矿山巷道支护结构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程潮铁矿地质概况及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
2.1 矿山概况 |
2.2 矿山工程地质特征 |
2.3 矿区构造概况 |
2.3.1 断层 |
2.3.2 破碎带 |
2.3.3 节理构造 |
2.4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现状调查 |
2.4.1 程潮铁矿巷道地压显现特征 |
2.4.2 程潮铁矿各水平区的地压显现概况 |
2.4.3 巷道破坏现象及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 |
3.1 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概述 |
3.2 预警方法的选择 |
3.3 权重的确定 |
3.3.1 指标规范化处理 |
3.3.2 求解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和权重 |
3.4 密切值法理论 |
3.4.1 建立评价单元初始指标矩阵 |
3.4.2 初始指标矩阵规范化 |
3.4.3 计算最优解和最劣解 |
3.4.4 利用欧式距离法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
3.4.5 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密切值 |
3.4.6 根据D_i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排序 |
3.5 密切值法的采场地压显现预警模型 |
3.5.1 选取评价指标 |
3.5.2 评价指标的量化 |
3.5.3 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指标评价标准 |
3.5.4 地压显现预警的判断依据 |
3.6 预警模型的应用 |
3.6.1 程潮铁矿概况 |
3.6.2 构造初始指标矩阵 |
3.6.3 初始指标矩阵的量化 |
3.6.4 最优解和最劣解的确定 |
3.6.5 求解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
3.6.6 确定各评价单元与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 |
3.6.7 密切值计算结果及排序 |
3.6.8 结果分析 |
3.6.9 密切值法模型的优越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能量支护理论的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分析 |
4.1 能量支护理论的概述 |
4.2 确定巷道地压显现的震级 |
4.3 巷道支护方法的概述 |
4.4 求解巷道地压显现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4.5 巷道支护方式设计实例分析 |
4.5.1 地下油库 |
4.5.2 5-1工作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的可靠性分析 |
5.1 巷道工程支护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概述 |
5.2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5.2.1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变量 |
5.2.2 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
5.3 计算可靠度的常用方法 |
5.3.1 一次二阶矩法 |
5.3.2 蒙特卡罗法 |
5.4 计算可靠度的新方法 |
5.4.1 选取新方法的依据及内容简介 |
5.4.2 选定取值点 |
5.4.3 求解状态方程的均值 |
5.4.4 求解状态函数Z的各阶矩 |
5.4.5 求解可靠度P |
5.5 常见可靠度模型 |
5.5.1 串联可靠度模型 |
5.5.2 并联可靠度模型 |
5.5.3 n中之r模型 |
5.5.4 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
5.5.5 等相关单元系统的可靠度模型 |
5.5.6 条件概率的可靠度模型 |
5.6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
5.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
5.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
5.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 |
5.7 基于Rosenblueth方法的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
5.7.1 锚喷网支护结构力学分析 |
5.7.2 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实例应用 |
6.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
6.1.1 巷道顶板锚杆支护结构计算分析 |
6.1.2 相关参数对顶板锚杆支护结构可靠度的影响 |
6.2 巷道两帮锚杆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
6.3 锚杆支护回采巷道整体的可靠度计算 |
6.4 巷道锚喷网支护结构的可靠度计算 |
6.5 巷道支护效果的评定 |
6.5.1 数显收敛仪的特点 |
6.5.2 数显收敛仪的结构 |
6.5.3 数显收敛仪的使用方法 |
6.5.4 监测记录与数据处理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成品油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Y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库存管理 |
2.1.2 成品油库存管理 |
2.1.3 成品油供应链 |
2.2 基础理论和方法 |
2.2.1 库存管理基本理论 |
2.2.2 优化成品油库存管理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Y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3.1.1 Y公司成品油物流的组成要素 |
3.1.2 Y公司所处成品油供应链现状 |
3.2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现状 |
3.2.1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现状 |
3.2.2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结果 |
3.3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问卷调查及问题归纳 |
3.3.1 Y公司成品油管理问卷调查 |
3.3.2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缺乏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
3.4.2 信息化水平较低 |
3.4.3 协调机制不匹配 |
3.4.4 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 |
第四章 基于JMI的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对策 |
4.1 采用JMI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
4.1.1 JMI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 |
4.1.2 采用JMI库存管理模式的意义 |
4.2 Y公司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思路 |
4.2.1 采用JMI库存管理模式 |
4.2.2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目标 |
4.3 Y公司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 |
4.3.1 设计联合库存中心模式 |
4.3.2 加强信息化建设 |
4.3.3 建立JMI供需协调管理机制 |
4.3.4 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
第五章 成品油库存管理优化对策的实施保障 |
5.1 流程保障 |
5.2 油库布局保障 |
5.3 供应链保障 |
5.4 人员保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Y公司成品油库存管理问题调查问卷 |
(7)大型浮顶油罐温度场数值研究及模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公式研究进展 |
1.2.2 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理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
2.1 浮顶油罐结构 |
2.2 物理模型 |
2.3 数学模型 |
2.3.1 控制方程 |
2.3.2 数值离散方法 |
2.3.3 数值求解方法 |
2.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2.5 模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储罐温度场仿真软件开发 |
3.1 软件简介 |
3.2 软件安装与登录 |
3.2.1 软件安装 |
3.2.2 软件登录 |
3.3 软件操作 |
3.3.1 土壤温度初始场计算 |
3.3.2 罐内原油温度场计算 |
3.3.3 软件后处理方法 |
3.4 辅助选项与卸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罐内原油温度场规律研究 |
4.1 温度变化影响因素 |
4.2 储罐直径影响探究 |
4.3 单、双盘浮顶影响探究 |
4.4 保温层导热系数影响探究 |
4.5 液位高度影响探究 |
4.6 储油温度影响探究 |
4.7 罐底油泥厚度影响探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温层经济性评价及储油方案研究 |
5.1 储罐维温方式及成本评价 |
5.2 维温成本正确性验证 |
5.3 罐壁保温层经济性评价 |
5.3.1 中原油储罐罐壁保温层评价 |
5.3.2 南阳油储罐罐壁保温层评价 |
5.3.3 鲁宁油储罐罐壁保温层评价 |
5.3.4 罐壁保温层成本评价 |
5.4 不同油品经济性储油方案研究 |
5.4.1 储罐维温要求 |
5.4.2 中原油储罐运行方案 |
5.4.3 南阳油储罐运行方案 |
5.4.4 胜利油储罐运行方案 |
5.4.5 鲁宁油储罐运行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8)原油储罐温度场变化规律及新型涂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型原油储罐温度场现场实验研究 |
1.2.2 大型原油储罐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 |
1.2.3 罐顶涂料在原油储罐应用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油储罐温度场试验研究 |
2.1 储罐温度场现场测试实验 |
2.1.1 研究内容 |
2.1.2 试验方案 |
2.1.3 主要设备 |
2.1.4 测试储罐类型及地点选取 |
2.2 罐内原油温度场分布及温降规律 |
2.2.1 储罐温度场分布规律 |
2.2.2 测试储罐温降规律 |
2.3 太阳辐射对原油温度场影响规律 |
2.4 罐底油泥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 |
2.5 混油储罐原油温度场规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原油储罐温度场数理模型 |
3.1 计算模型建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数学模型 |
3.2 数值求解算法 |
3.2.1 控制方程的离散 |
3.2.2 控制方程的求解 |
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3.3.1 与实测油温对比验证 |
3.3.2 与罐体多点温度计对比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涂料对储罐温度场影响研究 |
4.1 储罐温度场变化规律 |
4.1.1 罐参数以及边界条件 |
4.1.2 储罐温度场变化规律 |
4.2 保温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2.1 研究内容及算例设置 |
4.2.2 不同季节罐顶有无保温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 |
4.2.3 不同罐顶保温涂料导热系数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2.4 不同罐顶保温涂料厚度对储罐温度场影响的对比 |
4.3 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3.1 研究内容及算例设置 |
4.3.2 不同液位高度条件下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3.3 不同初始油温条件下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3.4 不同反射率隔热涂料对储罐温度场的影响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涂料应用性能分析 |
5.1 保温涂料节能性分析 |
5.1.1 油库维温方式及涂料成本 |
5.1.2 保温涂料经济性评价 |
5.1.3 保温涂料与罐壁保温层经济性对比分析 |
5.2 隔热涂料减排性及经济性分析 |
5.2.1 油气损耗计算方法及隔热涂料成本 |
5.2.2 隔热涂料减排性评价 |
5.2.3 隔热涂料经济性评价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9)基于CAN总线网络的油罐区火灾风险预警与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CAN总线网络的油罐区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监测系统总体需求 |
2.2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2.3 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2.4 监测系统中的总线网络 |
2.4.1 总线网络简介 |
2.4.2 总线网络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
2.4.3 总线技术的选择 |
2.5 监测系统中的CAN总线技术 |
2.5.1 CAN总线技术简介 |
2.5.2 CAN总线网络协议结构 |
2.5.3 CAN通信网络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罐区监测单元设计 |
3.1 CAN监测节点整体设计 |
3.2 传感器模块设计 |
3.2.1 温度传感器(DS18B20) |
3.2.2 MQ型气体传感器 |
3.2.3 超声波液位传感器(EchoPod) |
3.2.4 压力传感器(MPX5700) |
3.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4 电源转换模块 |
3.5 报警模块设计 |
3.6 CAN收发模块 |
3.7 网关设计 |
3.8 CAN网络节点软件设计 |
3.9 网关软件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储油罐区安全监测与等级评价 |
4.1 基于Labview的监测界面设计 |
4.1.1 Labview软件简介 |
4.1.2 监测界面具体设计 |
4.2 基于Labview实现调用Matlab程序节点 |
4.3 训练样本数据预处理 |
4.3.1 异常训练样本数据处理 |
4.3.2 样本数据融合处理 |
4.4 基于BP-Adaboost的油罐区安全评价模型 |
4.4.1 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 |
4.4.2 BP-Adaboost强化算法 |
4.4.3 基于BP-Adaboost的油罐区安全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 基于BP-Adaboost的油罐区安全等级评价 |
4.5.1 Matlab程序编程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罐火区灾爆炸模糊事故树分析 |
5.1 模糊事故树基本理论 |
5.1.1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5.1.2 三角模糊数技术简述 |
5.1.3 模糊事故树分析法的基本程序 |
5.2 油罐区火灾爆炸事故树的构造 |
5.3 油罐区火灾爆炸事故树定性分析 |
5.3.1 最小割集的求解 |
5.3.2 最小径集的求解 |
5.3.3 结构重要度分析 |
5.4 油罐区火灾爆炸事故树定量分析 |
5.4.1 基本事件的模糊概率 |
5.4.2 顶上事件模糊概率 |
5.4.3 模糊重要度分析 |
5.5 油罐区火灾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安全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视频检测的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移动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 |
2.1 显示技术 |
2.1.1 显示设备 |
2.1.2 移动设备显示原理 |
2.2 跟踪注册技术 |
2.3 虚实融合技术 |
2.4 人机交互技术 |
2.5 AR开发库 |
2.5.1 ARTool Kit开发库 |
2.5.2 ARKit开发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TSU算法的矩形多标识算法改进 |
3.1 矩形单标识的识别及注册跟踪技术 |
3.1.1 矩形单标识识别流程 |
3.1.2 相机标定及模板定义 |
3.1.3 标识处理及匹配 |
3.1.4 标识的注册跟踪 |
3.2 矩形多标识的识别及注册跟踪技术 |
3.2.1 混合多标识检测 |
3.2.2 立体多标识检测 |
3.2.3 多个单标识检测 |
3.3 基于OTSU算法的自适应阈值改进 |
3.3.1 OTSU算法介绍 |
3.3.2 基于OTSU的自适应阈值生成流程 |
3.3.3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场景平面的虚拟物体定位追踪 |
4.1 真实场景运行追踪 |
4.1.1 视觉惯性里程计 |
4.1.2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
4.2 场景平面检测技术 |
4.2.1 平面特征点检测 |
4.2.2 平面渲染 |
4.3 基于平面的虚拟物体定位追踪 |
4.3.1 确定平面注册点 |
4.3.2 虚拟物体定位 |
4.4 光照估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原型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整体设计 |
5.1.1 系统开发平台 |
5.1.2 系统运行环境 |
5.1.3 系统架构设计 |
5.2 作业向导过程可视化 |
5.2.1 多媒体信息构建 |
5.2.2 操作指令设计 |
5.2.3 场景优化 |
5.3 系统运行流程及效果 |
5.3.1 系统运行流程 |
5.3.2 系统运行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油库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程序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油库安全保障技术对标分析[A]. 崔秀国,张妮,刘冰,谭笑,薛鲁宁. 第十八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 2021
- [2]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D]. 徐光灿.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D]. 乔艳丽.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地下水封石油洞库裂隙岩体损伤与渗流特性研究及应用[D]. 宁泽旭. 山东大学, 2021(12)
- [5]程潮铁矿深部采场地压显现预警研究及支护方式可靠性分析[D]. 杨洋.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成品油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Y公司为例[D]. 陈翔.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大型浮顶油罐温度场数值研究及模拟软件开发[D]. 文硕.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
- [8]原油储罐温度场变化规律及新型涂料应用研究[D]. 张敬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9]基于CAN总线网络的油罐区火灾风险预警与安全分析[D]. 郇小城.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10]基于视频检测的油库作业向导移动增强现实系统研究[D]. 石杨.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