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果树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周琪[1](2021)在《特色农业助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研究》文中指出
裴家兴[2](2021)在《吴耕民的园艺学实践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代园艺学大师的吴耕民,是我国着名的园艺学家、园艺实践家、园艺学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园艺学事业的奠基者与开创者之一,其成长经历与我国园艺学事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论文通过对吴耕民园艺学实践的解析,分析其园艺学思想,论文主体的三章是对吴耕民一生的学术实践进行的系统分析,并通过一章对吴耕民的园艺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论文也可为了解中国现当代园艺学发展脉络提供一些理据。绪论部分主要针对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综述以及创新之处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章主要简述了吴耕民的学术历程。从吴耕民的求学之路、留学深造、教研耕耘等三个方面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简单梳理,为更好地把握他的思想做铺垫,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园艺学的转变。第二章主要研究吴耕民的蔬菜园艺实践。重点对吴耕民在1957年前的蔬菜园艺实践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分析了国外优秀品种的引入以及国内品种及技术的调查等时代语境,阐述了吴耕民如何推动近代中国蔬菜园艺的发展。本章结合吴耕民在蔬菜栽培技术方面的一些论着,分析了他的思想及其在当时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吴耕民在蔬菜园艺方面的实践,也可以了解近代中国蔬菜园艺事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吴耕民的果树园艺实践。重点对他在果树修剪、果树分类、果树命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吴耕民对果树修剪尤为擅长,着重研究吴耕民的果树修剪技术,同时也解读果树修剪学的发展历程。吴耕民对果树分类学研究较多,通过他的果树分类学思想,可以了解我国近代果树分类学的发展的关键点。通过吴耕民对果树命名的研究,可以了解果树命名对果树园艺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吴耕民果树园艺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近代果树园艺的发展历程。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吴耕民对园艺学科建设的贡献。吴耕民参与了最早的一批大学园艺系的创建、编写了最早的教材、参与创建了中国园艺学会、创设我国最早的省级单独设立的专门园艺试验机构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探究他在园艺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及其影响。第五章主要归纳总结了吴耕民的园艺学思想。从1920年开始从事园艺的教学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吴耕民始终从园艺学的实践出发,不断总结相关理论,逐步形成了他的“易地栽培”的园艺技术改进思想、“现实关怀”的国计民生思想以及“教研践行”的园艺学教育思想。结束语则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吴耕民是我国近代园艺学名副其实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通过吴耕民在蔬菜园艺实践、果树园艺实践、园艺学科建设三个方面的贡献,以及分析吴耕民的园艺学思想,足以证明吴耕民在中国园艺学事业的奠基性地位。
周丽威[3](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盖明媚,刘丽,高秀玉,刘学忠[4](2020)在《智利水果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文中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智利的水果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受到世人瞩目。介绍了智利水果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智利水果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从土地、资本、劳力、创新4个方面对智利水果产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我国水果产业结构、完善资本要素供给、培育新型职业果农以及技术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等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建议。
谈尧[5](2019)在《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步入新千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有了参与全球农业科技革命的机会。农业技术和农业产业长期以来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由于农业技术涉及到生物、机械、信息、电子、计算机等众多领域,是最复杂、最具科技含量的技术领域之一。农业技术高度的复杂性和极强的应用性导致了农业技术研发投入巨大,自20世纪始,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凭借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强大资源和技术实力,在农业技术和产业取得了绝对领先优势,牢牢把握着产业高端和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科技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攀升,结合过去长期以来的科技积累,在很多领域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改过去农业产业落后的面貌。在部分领域上,中国凭借着广阔的国土面积、多样的生物种类、变化的环境地理特征以及过去研究积累,诞生了相当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技术,几十年来的成果积累让中国有了参与世界农业技术竞争的实力。但是由于过去中国的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基本以国家为主导,极少考虑市场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专利技术的国际扩散;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少有企业或机构会通过研发获得农业技术专利,因此国际扩散的动力也不强。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是否应该国际扩散,怎样国际扩散成为了亟待解答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牢牢聚焦于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存在什么样的扩散过程,有那些影响因素,技术持有机构是否应该进行农业专利技术的国际扩散,怎样选择扩散的方向和模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回答以上问题,进而帮助技术持有机构在面临国际扩散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技术扩散研究方面,过去的研究内容较多侧重于一般技术在封闭区域内的扩散过程,很少涉及专利技术、农业技术和国际扩散三方面的交叉领域。在技术类别上,过去的研究侧重于非市场特性的普通技术,注重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影响,较少考虑专利的市场特性;在产业方面,尽管技术扩散发源于农业技术,但研究对象逐步过渡到以工业技术为代表的一般性技术,讨论农业产业特性的较少;在跨区域研究中,分析距离同扩散关系的较多,分析区域特质的较少;从技术角度出发研究较多,从技术持有机构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力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的厘清。本文针对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过程这个核心问题,解构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过程,利用实际数据验证国际扩散的潜在动力源泉、影响因素和机制,总结扩散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帮助技术持有机构在面临国际扩散选择时做出正确决策。在具体内容安排上,本文共设有包括导论在内的九个章节,导论对本研究进行整体性的概括介绍,说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创新点和不足,介绍研究思路、重点、方法。其他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文献评述。这一章主要对涉及农业专利技术扩散国际扩散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和回顾。从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三个维度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研究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所涉及的动力与机制、潜在影响因素、扩散过程与模型、扩散过程特点、扩散同经济社会的关联、以及扩散决策等诸多方面成果,同时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述。第二章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力、影响因素与机制。这一章主要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基本理论和特征事实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首先剖析了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扩散的宏观和微观动力,阐述了农业专利技术不同于广泛被研究的工业专利。其次总结影响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过程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机制,总结国际扩散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为后续章节的分析和研究形成基础。第三章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宏观经济动力实证分析。这一章基于以上几章的理论分析,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本模型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44国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结合与本地农业专利技术、历史累计有效技术指标经济效用的对比,分析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验证了比较优势、资源限制和应用环境三个宏观经济维度动力的驱动作用和差异。从技术持有机构视角,分析了为什么农业专利技术要在不同国家间进行扩散,怎么扩散最为有利。第四章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微观市场动力实证分析。这一章基于七个具有代表性国内外上市企业99-18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结合第三章的模型,经过针对性的改动,实证了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于企业收入和利润的积极作用,揭示了市场条件下技术持有机构进行国际扩散的动力。第五章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三个主要影响维度中选取了六个代表性指标,以44国13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不同因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影响,并用一般专利技术的验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找出了农业专利技术在国际扩散中的独有特点,并根据结果讨论了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方向选择和扩散途径。第六章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机制的实证分析:以猕猴桃为例。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分析,结合第四章的实证结果,为了检验农业专利国际扩散机制中地理环境条件假设,刻画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具体过程,本章选取了猕猴桃作为代表性的农业专利技术,构建了一个体现区域差异和渠道影响的新模型,并利用自1970年以来世界主要猕猴桃产地的国别数据进行拟合检验,最后结合中国农业专利技术红心猕猴桃的数据进行了中国情况的模拟。第七章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发展和对策建议。本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现有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有关促进技术扩散,发挥技术扩散效益、帮助技术持有者决策的合理化意见和政策建议。结论与展望:这一章主要对以上章节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得出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最主要动力是技术持有机构为了争取更大经济利益,在考虑扩散外部和内部环境条件下,结合市场竞争的影响,所做出的主动博弈选择。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技术持有机构为了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发挥技术的最大效用,选择主动国际扩散;在微观市场层面上,技术持有机构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攫取最多的利润,也会做出主动国际扩散的选择。第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中外部环境和扩散渠道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目标区域外部环境中的经济、人口和专利应用环境等三方面因素对国际扩散的影响较大,内部环境各指标对扩散过程影响有限,同时扩散渠道的影响显着,反映了国际扩散中各区域普遍存在对专利本身产品的忽视,更重视是否能获得技术、如何获得技术,由此凸显了渠道的重要性。第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机制应在时空统一的前提下包括区域的地理环境异质性,反映渠道对于扩散过程的潜在影响。其中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会体现在对区域最大潜在受众数量的估计上。在研究上,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在扩散机制方面,本文补充了长久以来技术扩散领域研究较少的跨区域扩散内容,提出了结合贸易交流和地理环境因素的新模型,拓展了跨区域技术扩散研究的思路,对进一步在未来形成统一的区域内外扩散理论和模型做了有益的尝试和铺垫,相较于过去的过多专注于距离的跨区域研究有一定的进步和创新。第二,本文研究了技术国际扩散理论在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领域的实证情况,得出了不同以往的技术国际扩散动力、影响因素和机制,丰富了技术扩散的理论应用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扩散理论对具体细分领域的指导作用做出了有益尝试。第三,本文从农业专利技术扩散的宏观经济作用层面着手,展示了不同类型国家对于国际扩散和非国际扩散技术的差异化表现,尤其是结合滞后效应的结果,反映了大国和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外来的国际扩散技术的不同态度,对以往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有益补充。第四,本文通过多种潜在因素在一般专利技术和农业专利技术两个方面作用的对比,展示了农业专利技术扩散不同一般专利技术扩散的独有特性,揭示了贸易对于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重要作用,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
康梦天[6](2019)在《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研究项目旨在对里寨村及周边村庄的农田进行规划,以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城乡统筹建设新形象的目的。本文通过整理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总结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功能,分析国内农业观光园规划与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景观规划方法。通过对盐城伍佑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上海奉贤杭州湾农业观光园、南京禄口航空农业园、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安徽阜阳生态农业观光园五大案例的概况、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借鉴这些案例的优点和经验,农业观光园应以发展当地产业为核心,深度挖掘当地生态价值;通过打造独特的农业景观来展现当地特色。本文通过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背景、基地现状条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以上要素的分析确定其规划理念为“产业联动、观光农园”,遵循发展性、生态性、景观多样性等规划原则。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形成了“一带、六区”的空间格局。整个农业观光园共分为6个区:入口展示区、观光休闲区、滨水体验区、特色农业观光区、高效产业示范区、生态防护区。入口展示区功能定位为游客集散、展示公园文化、为园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观光游览区位于园区的核心位置,主要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游览、户外健身活动等;滨水体验区内水系为人造水系,亲水形式多样,功能定位为联动各区、提升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特色农业观光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农作物的采摘及采摘后的加工体验等;高效产业示范区主要用来栽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创造经济价值;生态防护区主要是将园区外界隔离起到防护作用,并为游客提供一个原始的休闲空间及野营活动场所。通过对场地内的道路、植物、建筑、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方案,把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建设成为生态、现代、田园、体验、科普、观光一体化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
覃泽飞[7](2019)在《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业生产环境各异,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需要完善农业信息渠道和农产品运输渠道,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研究旨在完善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本质是教育,农民获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信息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但目前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资源不足(服务资源);服务对象数量庞大、分散,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服务人群);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多样(服务类型);服务时间延伸至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服务时间)等因素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利用农民广泛使用的微信平台,将在传统农业科技服务推广面对面指导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在线指导,实现“数据、信息多跑腿”、“农民、专家少走路”工作方式,这将是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对河南、山东等四省份的农业科技服务微信平台建设情况及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获得成效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目前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若干对策。
王亚立[8](2019)在《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石家庄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农业发展却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运用生态经济学理念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生态农业变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查阅国内文献资料,分析生态农业的内涵以及研究情况,包括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指出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对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概念进行定义,分析石家庄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石家庄市在土地、水、气候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优势,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但存在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等问题。其次,在分析石家庄市基本情况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总结出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1)生态整合模式;(2)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拉长模式;(3)庭院微循环模式等。进一步分析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典型模式: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综合性生态农业”、“小麦、玉米全部秸秆还田”模式、“林下养禽的种植和养殖”、“养猪-沼气-粮食循环”、“规模型生态养殖小区”等模式进行分析,综合研究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后,总结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促进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河北乃至华北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冯竹清[9](2019)在《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中指出“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是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生态景观。但是阳山地区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在学术界学者多从产业发展、旅游开发、销售模式等角度对其研究,对阳山水蜜桃的历史发展、遗产内涵、多重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尚不深入。文章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及传承现状,分析其多重价值,探讨保护和传承的方法,为水蜜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做好理论基础,在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水蜜桃形成于南宋浙江地区,后传至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中明万历年间上海培育出着名的“露香园水蜜桃”,于清末引种至国内外各地,阳山在民国初年从上海、奉化、日本等地引进水蜜桃良种,开始规模栽培,不断发展成为南方水蜜桃品种群的突出代表。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中承载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内涵,具体包括“白凤”等水蜜桃品种资源、“人工授粉”等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桃木雕刻”等加工利用方式、“桃花节”等桃民俗和文化。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多重价值,历史方面阳山水蜜桃传承了历史良种;经济方面水蜜桃为桃农带来经济收入,并带动了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发展;生态方面桃农业系统具有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功能;社会方面阳山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科研方面促进了桃育种、桃栽培、桃加工等技术上的研究;文化方面桃花节促进了桃文化的弘扬。阳山当地在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当地传统优良水蜜桃品种及其栽培技术边缘化或被遗弃;遗产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政府、民众、企业的保护意识淡薄;水蜜桃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该进一步改善水蜜桃栽培系统问题,保护和改善核心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提高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强化宣传和教育工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水蜜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水蜜桃衍生产品的开发,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进多产业联动发展。
童晓利,韩金龙,郭成宝,曹荣祥,纪洪亭,景金泉[10](2019)在《南京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南京地区果树生产现状的调研,分析南京地区果树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与适度发展、果树新品种引进与种苗体系建设、现代果园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政府扶持与科技服务和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等5个方面的建议,为南京果树产业深层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果树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果树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2)吴耕民的园艺学实践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目的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综述 |
0.5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吴耕民的学术历程 |
1.1 求学之路 |
1.2 留学深造 |
1.3 教研耕耘 |
第二章 吴耕民的蔬菜园艺实践 |
2.1 蔬菜品种及技术的引进与调查 |
2.2 蔬菜技术的改进 |
2.3 湄潭的丰产栽培试验 |
2.4 指导工农生产 |
第三章 吴耕民的果树园艺实践 |
3.1 果树品种和技术的引进与调查 |
3.2 果树修剪研究 |
3.3 果树分类研究 |
3.4 果树命名研究 |
3.5 果树生产技术和科普 |
第四章 吴耕民对园艺学科建设的贡献 |
4.1 创建园艺系 |
4.2 编着专业教材 |
4.3 参与研究社团的创建 |
4.4 创设园艺试验机构 |
第五章 吴耕民园艺学思想浅析 |
5.1 易地栽培思想 |
5.2 现实关怀思想 |
5.3 教研践行思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文献评述 |
第一节 技术扩散的理论和模型研究回顾 |
一、技术扩散的基础理论 |
二、技术扩散的模型和实证 |
第二节 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回顾 |
一、农业技术扩散机制 |
二、农业技术扩散的模型应用 |
第三节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过程和影响因素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价值和作用 |
二、技术国际扩散的滞后过程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影响因素 |
综合评价 |
第二章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力、影响因素和机制 |
第一节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力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内涵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特点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宏观经济动力 |
四、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微观市场动力 |
第二节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影响因素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中的内部因素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中的外部环境因素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中的渠道作用 |
第三节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机制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体系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过程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一般规律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宏观经济动力实证分析:以宏观经济数据为例 |
第一节 模型、变量和数据来源 |
一、模型介绍 |
二、变量和数据选取 |
三、研究分组 |
四、固定效应、内生性和滞后性问题检验和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经济作用的对比检验分析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发展中经济体的作用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发达经济体的作用 |
四、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效应 |
五、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动因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微观市场动力实证分析:以农业企业数据为例 |
第一节 模型、变量和数据来源 |
一、模型介绍 |
二、变量和数据选取 |
三、固定效应、内生性和滞后性问题检验和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于企业销售收入的作用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企业净利润的作用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对于销售收入的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指标和数据来源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的选取 |
三、数据来源和检验 |
四、检验分组 |
第二节 结果和讨论 |
一、一般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影响因素的对比检验结果 |
二、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影响因素的对比检验结果 |
三、发展中国家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影响因素的对比检验结果 |
四、拓展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机制实证分析:以猕猴桃为例 |
第一节 模型介绍、设定和拓展 |
一、基础模型的选择和局限性 |
二、模型拓展和假设条件 |
第二节 指标和数据来源 |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
二、数据的来源和选取 |
三、地理环境指标的选取、数据来源和数值估计 |
第三节 检验结果 |
一、假设条件的有效性 |
二、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估计 |
三、跨区域的通道压力 |
四、异常值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数据模拟 |
一、红心猕猴桃介绍和数据来源 |
二、红心猕猴桃国内和国际扩散过程差异预测 |
第五节 拓展讨论 |
一、关于气候土壤条件假设的验证 |
二、跨区域的通道压力扩散假设 |
三、国别模型拟合分析 |
四、规律性总结 |
五、中国技术持有机构国际扩散合作模式决策 |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发展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发展现状 |
一、中国农业技术专利国际扩散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对策和建议 |
一、加大重视力度,积极推动农业专利技术的对外扩散 |
二、积极通过国际贸易为扩散建立渠道 |
三、精选国际扩散技术和对象 |
四、通过提升自身创新减少外来扩散 |
五、尊重扩散规律 |
本章小节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力 |
二、影响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因素 |
三、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机制和模型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农业观光园概述 |
1.2.1 相关概念明晰 |
1.2.2 农业观光园类型 |
1.2.3 农业观光园的功能 |
1.2.4 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
1.3.1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1.3.2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农业观光园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农业观光园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查阅文献资料 |
2.2 实地调查 |
2.3 案例对比 |
2.4 SWOT分析 |
3 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3.1.1 盐城市伍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
3.1.2 上海奉贤杭州湾农业观光园 |
3.1.3 南京禄口航空农业园 |
3.1.4 河北省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 |
3.1.5 安徽阜阳生态农业观光园 |
3.2 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基地现状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2.4 规划依据 |
3.2.5 里寨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 |
3.2.6 规划理念 |
3.2.7 规划原则 |
3.2.8 整体规划布局 |
4 里寨农业观光园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 |
4.1 里寨农业观光园分区规划 |
4.2 里寨农业观光园专项规划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植物名录表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微信平台的界定 |
2.1.2 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界定 |
2.1.3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界定 |
2.2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情况简介 |
2.2.1 我国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
2.2.2 当前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2.3 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口的基本情况 |
3.1.1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性别和年龄情况分析 |
3.1.2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分布区域分析 |
3.1.3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 |
3.1.4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主要从事农业行业构成分析 |
3.2 微信平台的特点 |
3.2.1 多元化的信息内容 |
3.2.2 用户自主的互动机制 |
3.2.3 个性的信息数据分析 |
3.3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现实基础 |
3.3.1 网络覆盖及网民规模 |
3.3.2 微信平台的用户基础 |
3.3.3 搭建微信平台的优势 |
3.3.4 搭建条件及运营成本 |
3.4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比较优势 |
3.4.1 传统信息推广方式 |
3.4.2 微信平台推广方式 |
第四章 微信服务平台在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中的实践探索 |
4.1 河南省的实践探索 |
4.2 山东省的实践探索 |
4.3 湖南省的实践探索 |
4.4 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
4.5 个案介绍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制约因素 |
5.1 微信平台的构建主体不明晰 |
5.2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分工不明确 |
5.3 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工作监督检验不足 |
5.4 农村网民规模有待扩大 |
第六章 完善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的对策 |
6.1 确立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主体 |
6.2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微信平台建设框架 |
6.2.1 整合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资源 |
6.2.2 完善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渠道 |
6.3 拓宽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经费来源 |
6.4 优化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监测机制 |
6.5 扩大农村网民规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数据采集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
2.2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 |
2.2.2 生态系统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产业经济学原理 |
3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 |
3.1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
3.1.1 欧盟的多功能生态农业 |
3.1.2 美国可持续发展农业 |
3.1.3 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 |
3.2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
3.2.1 生态养殖生产模式 |
3.2.2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
3.2.3 生态种植模式 |
3.2.4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
3.3 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启示 |
3.3.1 自然方面 |
3.3.2 技术革命 |
3.3.3 经济发展 |
3.3.4 社会政策 |
4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4.1 石家庄市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
4.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4.1.2 气候特征 |
4.1.3 土地资源 |
4.1.4 水文资源 |
4.1.5 社会经济条件 |
4.1.6 农业发展概况 |
4.2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
4.2.1 农业产业结构 |
4.2.2 农业产业化经营 |
4.2.3 农业科技水平 |
4.3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成功案例 |
4.3.1 生态整合模式 |
4.3.2 农业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拉长和延伸模式 |
4.3.3 庭院微循环模式 |
5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
5.1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
5.1.2 农业污染形势严峻 |
5.1.3 生态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
5.1.4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障碍 |
5.2 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发展中问题形成原因 |
6 促进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
6.2 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
6.3 加快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培育科技人才 |
6.4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树立品牌效应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阳山水蜜桃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水蜜桃历史变迁 |
第二节 阳山水蜜桃发展历史 |
第二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发展 |
第一节 水蜜桃品种资源 |
第二节 水蜜桃栽培技术和管理 |
第三节 桃资源的加工与利用 |
第四节 桃文化与民俗 |
第三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第二节 经济价值 |
笫三节 生态价值 |
第四节 社会价值 |
第五节 科研价值 |
第四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水蜜桃栽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遗产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
第三节 遗产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四节 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 |
第五章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 |
第一节 进一步改善水蜜桃栽培系统问题 |
第二节 提高水蜜桃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 |
第三节 健全水蜜桃文化遗产管理机制 |
第四节 对水蜜桃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南京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传统果树栽培品种面积大且效益高 |
1.2 特色果树品种发展势头看好 |
1.3 区域特色明显,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
(1)葡萄。 |
(2)桃。 |
(3)梨。 |
1.4 创建一批名优水果品牌 |
1.5 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应用 |
2 存在问题 |
2.1 缺乏科学引领,发展后劲不足 |
2.2 品种搭配不合理,配套技术跟不上 |
2.3 机械化程度低下,难于产业提升 |
2.4 科技支撑能力不够,难于高效发展 |
2.5 产后加工薄弱,产业化水平低 |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
3.1 科学规划与适度发展 |
3.2 加快新品种引进与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
3.3 加快推广果园现代栽培技术 |
3.4 加强政府扶持与科技服务 |
3.5 建立健全果品市场体系 |
四、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果树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农业助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研究[D]. 周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吴耕民的园艺学实践与思想研究[D]. 裴家兴. 山西大学, 2021(12)
- [3]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智利水果产业发展分析及启示[J]. 盖明媚,刘丽,高秀玉,刘学忠. 中国果树, 2020(05)
- [5]农业专利技术国际扩散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研究[D]. 谈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6]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D]. 康梦天.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7]农业科技微信平台服务推广研究[D]. 覃泽飞.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8]石家庄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亚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无锡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传承研究[D]. 冯竹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南京地区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童晓利,韩金龙,郭成宝,曹荣祥,纪洪亭,景金泉.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