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无形错误教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施育凤[1](2021)在《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解题出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就有一些经常容易出错的点,这些易错点的反复出现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研究初中数学易错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研究初中数学易错点。通过访谈明确学生在方程与不等式中的易错点以及了解学生解题的心理活动,并为分析易错点出现的原因和提出相应应对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测试结果的统计,从成绩等级的维度对易错点进行差异分析,并整理归纳出易错点错误类型;通过案例分析,从学生解题过程中找到易错原因;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分析认知负荷与易错点的关联。总体而言,本研究对易错点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从易错点材料本身来研究认知负荷对易错点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从研究对象的测试情况,分析整个解题过程中易错点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经过研究发现:(1)学生易错点出错率最高的部分是不等式和分式方程。学生易错点错误类型可以归类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的错误主要有数学知识的错误、解题方法的错误、数学运算的错误;非知识性的错误主要是解题态度的错误、解题习惯的错误、解题心理的错误。(2)易错点在成绩等级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认知负荷与易错点出错率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同成绩等级的学生认知负荷不同,与测试成绩的相关性也不同,成绩等级为A、C和E的学生,其认知负荷与测试成绩没有相关关系;成绩等级为B和D的学生,其认知负荷与测试成绩有显着相关关系。(4)基于波利亚解题表,分别得出在“了解问题”、“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四个环节中的易错点错误原因。由研究结论得到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波利亚解题过程中的原因分析结果提出的应对策略,二是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结果给出的应对策略。
罗双明[2](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李佩青[3](2021)在《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境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进或设计生动、带有特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学生的情感唤醒、意义建构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学理论源远流长,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吸引学者的研究目光。物理模型作为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后获得的反映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表征,在高中物理教学进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通过梳理文献及反思教学现实发现,模型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与建模目的出发,并利用相关知识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后再到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情境成为了模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情境教学理论或可为物理模型教学提供指导。因此,本研究首先就课程标准对模型教学内容标准的说明以及有关“情境”教学建议的阐述展开详细分析,并对人教版教材中的模型及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以洞悉模型教学的内容编排和呈现方法。随后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模型教学现状,收集教学典型问题以向后续工作给予现实参考。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分析发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总出现频次为66,“模型”(“建模”)出现频次为75。学业质量标准从侧面表示,学生物理模型学习结果与问题解决成功与否直接相关,模型建构水平标准伴随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依次递进。因此,情境教学理论在改进物理模型教学方面,具有一定潜力。第二,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物理模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轻视模型建构意义,价值认识淡漠;(2)搪塞模型引入过程,感性材料单调;(3)弱化模型建立历程,模型认知浅显;(4)删减模型应用过程,问题解决能力匮乏。第三,以该领域权威物理建模教学模式为参照,借助课标和教材梳理结果,提出了具体、可实施的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策略及物理模型教学模式。其中教学策略包含三部分:(1)建情境阶段的模型引入策略,(2)去情境阶段的模型提取策略,(3)再情境阶段的模型应用策略。教学模式包括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模式和用模教学模式。第四,在实习学校开展相应教学实践。经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T检验显着性为0.003,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策略和模式的使用,的确在提高学生模型意识、强化建模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许伟[4](2021)在《《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易时论合编》一书,共二十三卷,是明代方孔炤在继承祖父《易蠡》、父亲《易意》思想的基础上,历二十五年时间几易其稿而成,方以智及其子侄、学生等也参与了此书的前后稿的合编。此书汇集了几百易学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易学发展的盛况,是明代易学的鸿篇巨着,也展现了桐城方氏一在二中、寂历同时、兼容并包、集义大成的易学主张。此书不是一本易学资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一本为解决社会问题、学术问题而贯通诸家思想的易学大作,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此书一直没能被读者发现,而关于此书卷数、版本及书中征引哪些着作都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桐城方氏“节义、孝悌、忠贞”的家风、“明善、崇实、穷理”的家学,对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思想及其坚贞不屈、敢于担当精神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方孔炤父子以刚正不阿、正色凛然的品格,历经忧患却素位中节、卓然挺立的人生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及演变。桐城方氏易学,肇始于方学渐,其思想“揭性善以明宗,究良知而归实”,提出“至善之妙,不落有无”的观点,认为至善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客观之理蕴含其中。不落有无,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对有无的兼有、贯通,是一种思辨方法,更是一种包容、折中、会通、集大成的思想,这种方法为方氏后人所继承。桐城方氏易学,发展于方大镇,他传父性善之学,以“荷薪”名馆,取“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之意,其继述家学的宏愿被后代遵从。方孔炤庐墓期间继承其父“荷薪”之志,研读家传易学,作《时论》。方以智在庐墓合山期间,遵父命着手合编《时论》前后稿。方大镇反对“无善无恶”说、“执总恶别”说,研究《易》图、《易》理,贯通先后天关系,提出“因二贞一”“太极不落有无”“《易》贵时用”“下学上达”“先在后中,止有善用”等命题,对方孔炤、方以智影响很大,是方氏易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是万古之时用”的观点,是方孔炤《时论》所要阐发的思想主旨。时用,意在强调具体事物的变化中有其本然的律动之理,人与自然、社会交接时需要时刻践行之,这也是一种“其要无咎”的主体自觉与价值选择。《时论》,更有对集义大成“孔子圣之时”的无限向往与责任期许,对符合宇宙律动之理的真理性认识的集大成和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也自然是题中之义。方孔炤转向象数易学,则得益于与黄道周西库论《易》,使他开始重视象数之价值,重视对宇宙万物及其律动之理的考察,并鼓励子孙辈学习象数易学。黄道周提出“学者动卑象数,故天道不着”“吾道最忌笼统,交盘不得”的观点,指出“四顾星河,烟云草木,都是性道,都是文章,至此便有要约”。方孔炤吸收了黄道周的独变、积变、独存、游魂的卦变思想,更发展出“推变”“贞悔变”“互换变”“伏变”“倚变”“叠变”等卦变方法。他与黄道周,皆刚正不阿,敢于与权贵作斗争,在危难时敢于挺立君子人格、勇于担当。道周“素位中行”的处事方式更让他深受感染,即“富贵、贫贱、患难、一毫着心,便是不素,便行不去”。他晚年更跳出易学图式的研究,探索物理之学,提出“即质知通”“至理藏于物理”等观点,更“通黄公之塞”,提出“虚空皆象数,象数即虚空”“公因、反因”的观点。王宣广泛研究物理、图书之学,师承方学渐,调和方大镇与吴观我论争,授学方以智,对方氏家学的传承和象数易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桐城易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方孔炤“两间,物物皆河洛”“河洛,为一切生成之公证”“中五”说,主要受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影响,并令儿侄辈学习王宣的易象思想。虚舟提出“格致研极之精旨,皆具于《易》”的观点,指出只有符示宇宙律动的象数学才是真绝学,认为只有广泛研究象数物理才能避免了走向纯粹虚无,也避免了拘泥于小的视域,从而达到至虚、至实的合一。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主要分为几个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桐城研易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主要继承性善说,反对无善无恶说,吸收方学渐的“至善不落有无”思想、方大镇的“太极不落有无”思想,阐明其折中调和、归纳整理、集义大成的思维内涵,为其建构一在二中、寂历同时的思想提供了进路。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期方孔炤主要以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为主要目标,以儒学系统中有关道德性理学说的归纳为主,也可能涉及一些象数学内容,但对象数学、物理学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是1640年入狱西库期间,方孔炤受黄道周影响,开始对邵雍象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人无论是经纬天地还是洒扫应对,都要涉及到自然象数问题。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肆赦之后,用两年时间,他又融会贯通扬雄、关朗、京房、邵雍等人思想,建立了一个博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并于1643年命儿侄等编录《图象几表》。桐城研易时期,是1644年9月后,方孔炤因在弘光政权受排挤、迫害,心灰意冷,归隐桐城白鹿山庄环中草堂,因筮得“潜龙勿用”,自号“潜老夫”,潜心研《易》。他耗费十二年时间,《时论》又三易其稿,并完成对《系传》的解读,“虚空皆象数”“公因反因”等命题,皆是方孔炤此时提出的。方以智参加《周易时论合编》的编订,主要在其父亲去世后,并对《图象几表》作了大量扩充,添加了文字注解,又阐发了很多易学图式,如《冒示》《密衍》《极倚》等。他为此书的编撰,花费了大量时间,书中有方以智1656、1657两年参与编撰的明确记载,大量的“智曰”“智按”可能就是这时期加入的。大约在1657年冬到1658年,方以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亲自编录,将工作交给方鸦立、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方中发及学生等。《周易时论合编》编录时,收录了大量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和《浮山文集后编》中的着作。《周易时论合编》中的很多思想,也出现在方以智的着作中。通过不同着作中关于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整理,能更加了解其思想内涵,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哪些观点是方以智提出的,哪些观点的提出则要溯源到其父方孔炤,甚至祖父方大镇、曾祖父方学渐。桐城方氏,方大镇首先阐述“天下随时”,主要是为了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交际时,能够不违背客观事物之理,而真正实现主客观相统一。随时,并不是说人可以任意妄为,而是应对客观世界过程中能时宜中节、唯变所适,既需要认清客观现实,又需要时刻检视个我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之理。方孔炤认为,古今圣贤没有相因袭而不变的,后世贤人只有在随时表法中随时拾薪,才能开创出未有之事业。他对前人的思想,既不是全盘肯定,又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吸收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即“供薪举火,集义大成”。他溯源儒学系统中关于时的“时序”“时乘”“时义”“时行”“时中”“时用”“时习”等论述,体现了他对礼乐文化之维护与扞卫;阐明了因时制用、因时觉世、时义大成、治历明时、冬炼三时、善用惟时之大义,展示了其与客观律动之理偕行的自觉,实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经权合一的目标期许。方以智提出“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时,可以用来表述自然界四时更替、寒暑推移、物候变化、昼夜运转等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表述宇宙中万事万物有其本然秩序和运作之理,既包括自然之物理,也包括社会之宰理以及统贯万事万物的至理,更有人要时宜中节、因时制用、经世务实的价值导向。方孔炤与黄道周西库论《易》后,重视以象数征理,更以邵雍元会运世思想建构了其独特的“午会之时”的象数易学体系。《周易时论合编》凝结了桐城方氏几代人的心血,其对于小人道长的忧患,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他们借助“午会”思想,论证礼乐文化的合法性,以及维护礼乐文化的必要性,更是一种为万世考量的时义担当。他们对火的重视,凸显了其对礼乐文化的坚定,有让人们清晰认识世界律动之理、向明而治的希冀。他们认为,纷繁芜杂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事物对立的两端有其相互转化、相互贯通处,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建构了一个寂历同时、以立统泯、《易》贯费隐的时用哲学体系。王畿的“无善无恶”说,过分强调先天之体,致使中下根之人尚未开悟良知的情况下,又没有后天诚意、戒慎之功,而陷入个我的肆无忌惮,对社会秩序破坏极大。方孔炤通过寂然在历然中、大一在大二中、无极在有极中、绝待在对待中、先天在后天中、公因在反因中等命题,建构了一个贯通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有与无、知与行、一与多的哲学体系,既重视对宇宙中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性的考察,又于过程中实现对其终极本体的贯通。他通过对先后天关系的探讨,提出“先天不能不后天”“止尽后天即是先天”,重视宇宙有机体中的个体性及其过程性价值,为“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论、“即质知通”的认识论、经世致用实践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易学图式、贞悔卦变思想,阐释了交轮几、公因反因、统辨相一等,阐释了方氏“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易学主张。方孔炤通过对“周易”字义的解释,指出易是大一、是贯通于至变过程中的真阳,离二无一,舍一亦无二,建立了一个“寂历同时”“体用一源”“不落有无”“用即其体”的哲学体系。方氏认为,《易》能融合理气象数、贯通费隐为一体,是法天道设政教、各正性命之书,阐明了宇宙万事万物中有其律动之理,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方氏认为宇宙万事万物可以通过卦爻象数展现其运动规律,人可以通过卦爻、蓍策的推衍来认识万物律动之理,人类一切认识皆可以归结为“极数知来”的大蓍占,对于我们通过具体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而发现其固有规律有启发意义。《周易》是圣人仰观俯察、极深研几而得到的智慧,是一部探讨宇宙律动变化之书,是让人与时偕行、各正性命之书。人们对卦变及其易学图式的重视,实际上是探讨其背后所表法的宇宙动变规律,而不是机械、僵化地把图式看做静止的图片,而不懂其背后的旨归和精蕴。方孔炤反对把“虚空”解释成空无一物,认为“虚空”不是否定万事万物的抽象范畴,不是排除万物的独立空间,不是孤悬于外的独立化境,而是万事万物充塞其中、通贯古今、律动不息的宇宙时空,更有充塞于宇宙空间中实物、实事中的客观之理律动不已。他以“虚空皆象数”“理寓象数”的命题,反对了王畿的“四无”说,重视了世界的多样性和过程性价值,并且于现实世界中发现了其本有的律动之理,认为客观事物变化之理不孤悬于事物变化过程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固有联系,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现实世界的贯通。《周易》之象数、卦爻,是古之圣贤对客观世界之律动的真理性认识。“象数即虚空”命题,阐明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与探索,也阐明了主客体相统一之应然目标。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皆是象,不仅包括自然物象,如日月山川、草木鱼虫之物象,也包括社会之象,如日用饮食、伦理纲常、礼仪规矩之象,甚至包括意象、言象、像象、数象、内象、外象,又有费象、隐象,但无非是阴阳二象。方孔炤认为,学易者须明易学图式背后所符示和表法的宇宙律动之理,而不是泥于易学图式不明其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应重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的考察。他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包括自然界之物理、人伦社会之宰理,甚至包括宇宙中“费隐弥纶”的至理。《河》《洛》象数,符示了宇宙的律动,是宇宙间一切生成之公证,对万事万物之律动无所不备。方孔炤认为,虚空皆象数,象数中有所以然之理,人们可以即“睹闻”睹“不睹闻”,即通过有形有象之象数,认识隐藏在象数之中的所以然之理。方氏易学中的“象数”有两层内涵:一是大宇宙有机体的律动之实存,并通过宇宙万物鲜活的律动展现表法出来。二是圣贤通过对客观宇宙之理的认识,所摹略和符示出的客观世界之运动规律的象数图式。《易》之卦爻、图式,符示了宇宙之变动规律,是宇宙的律动之理的反映和符示。“象数征理”的观点,并不是要求我们只学习易学图式,而忽视具体事物律动之理。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下学上达”“即费知隐”“即质知通”。其“五行尊火”“文即质”“藏罕于雅”等命题,阐明了人要重视真理性认识,明确其是主体对宇宙客观律动之理的开显,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以获得更高达认识。方氏主张“藏悟于学”,认识到胶柱于文章训诂之学有不能会通之弊,但是偏于空理则有空疏之弊,但空疏之弊甚于胶柱,强调于藏顿于渐、下学即上达,以解决二者的贯通问题。他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关连,提出“因物转物”的观点,重视世界的客观性和事物律动之理,对于一味玩弄灵明心性、意念自守的心学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既反对踞荒高而独尊,又反对胶训诂、膏词章,主张通过征质物理贯通全费全隐之物,真正建立一个“一多相贯、博约同时”的哲学体系。王畿“四无说”对于接引上根之人有重要价值,但对于中下根之普通百姓、甚至部分学者来说,难以领会其精髓,反而成为恣情纵欲之口实。至善,不仅是一种道德本体,更是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掌握和善用,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行动中的动而不失其正。贞一,是肯定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过程中固有的律动之理,也是方氏一门坚贞不屈的道德品质与节操。方氏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有很多是不合客观之理的,只有通过理其情,才能让人为了更好的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不仅是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也是人面对对整个宇宙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戒惧,在《易》《中庸》中多有出现,不是对主体的限制与恐惧,而是为了实现实现主客体统一,保证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时宜中节的一种必然要求。各正性命,实际上是人自觉的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目标。方孔炤认为,圣人作《易》、制礼,皆是通过仰观俯察探究天地之理而得,尊重宇宙律动的客观性是必然要求,人若能以圣贤所开显的智慧为指导,在具体活动中能够做到时宜中节,必然取得活动才成功,若忽视客观世界的律动之理,必将受规律的惩罚。方氏甚至提出“六经皆礼、皆《易》”的观点,皆是看到了圣贤对宇宙客观性及其律动之理的尊重。方氏乘一贯、集大成的时论易学,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观点,建构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理学与心学融合、古今中西会通的宏大体系,促进了宋明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刘洋杰[5](2020)在《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迈进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加之难度增大,所学的内容更富有抽象性,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触碰到犯错误的这根弦。所以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做错题,而且屡次犯错时常发生,这难免会困扰学生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作为一线教师,急切需要挖掘出这些学生屡次犯错的问题原因在哪里,为何总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有没有良好的偏方策略。这是本课题通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拿高中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全国各地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发现,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在对待数学错题问题上的认识也是浅面的,更谈不上计划和条理的,大部分学生们只是注重停留在答案的错误上,对照答案后不了了之,根本不管出错的“病根”,常此以往,就像病魔一样吞噬自己,无法提高数学成绩。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现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哪一步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导致了没有做出这道题。实际上错题的原因是要挖掘出出错的根源之处在哪里。要真正地了解自己的错误原因,通过记下这道题来让学生们记住错误,才能在下一次遇到的时候不会犯错误。如果学生们不愿按要求这么做,老师讲得再多,也是累死自己,这无形当中明显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到头来,老师教的辛苦,学生也同样学得不轻松。常此下去,教学效果非常低。再者,对于老师层面来说,老师要根据学生们写的错误答案来了解学生们到底是在哪一个方面有问题,之后再做出有针对的教学,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却只单纯关注学生有没有完成布置的作业或试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只停留在对照答案是否正确,往往很难找出真正导致发生这样错误的原因。甚至有些老师对待学生错题问题上根本不理会,让学生自生自灭,这严重违背了教师职责。这种现状的做法明显存在很大的偏离,也许是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严重不协调。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学生的数学错因本质以及调查教师对待学生错题问题上的观点和做法,笔者对高中三个年级就高中错题现状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对学生在平时课堂中乃至练习作业、月考、周练等暴露出来的错题原因类型进行汇总分类,提炼出学生共性的问题,从根本上挖掘出学生出错的源头。以此同时出台收集错题集的统一制作方式,目的是要大大提高错题库的容量,这对提高教师教学备课措施上增强针对性。在师生之间不断磨合的基础上,教师之间共同摸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新模式,提高本校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也对其他教学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行动和研究探索,本研究得出了高中数学错因类型有:(1)心理素质因素;(2)做题马虎,粗心大意;(3)概念不清,知识不懂;(4)运算错误;(5)没有审清题意;(6)逻辑性推理错误;(7)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易发生混淆。根据高中数学解题错误的性质,我们可以把高中生数学错因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的来分。主要归类为三个层级,从低级、中级、高级之分,即第一层级错因、第二层级错因、第三层级错因。1、第一层级错因。属于低级错误,把心理素质因素;做题马虎,粗心大意归类为第一层级错因。2、第二层级错因。属中级错误,把没有审清题意;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运算错误归类为第二层级错因。3、第三层级错因。这层问题是属高级错误,就是完全不会做的题。由于自身概念不清,知识不懂;逻辑推理性错误,不能理解,更谈不上应用解答。学生智力、解题能力存在差异性,问题也是学生能力方面的因素。全面搞清楚学生错因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本校研究提出的改进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措施和建议,研究出一种新型课堂错因矫正教学策略模式,为检验矫正策略的教学效果,在本校高一新生中由笔者从教的两个重点班做教学研究,对其中的实验班的采取研究出的新型高中数学错题策略教学模式,而对另外的一个对照班只进行大众化的错题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的教学研究对比中,实验班学生不仅仅从考试成绩,还有学生对待学习态度、热情等都优于另外的那个对照班。因此,我们可以说实验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这对于日后不断完善教学措施又推进了一步。
秦洁[6](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张新昕[7](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贾文靖[8](2020)在《高中学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高中学生在生物作业错题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找出生物知识上盲点、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以及解题能力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学生错题管理的现状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是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调查问卷,从错题管理意识、错题管理动机、错题管理行为和错题管理策略四个维度,对湖南省长沙市某示范性高中的287名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分析软件SPSS20.0进行相关数据的描述性、差异性、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该校高中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整体水平一般,仍有提升空间。被试高中生有较好地错题管理意识,但错题管理内在动机略显不够、错题管理行为及时性和灵活性稍显不足、错题管理策略的掌握程度稍显欠缺;2.不同生物成绩被试者在错题管理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且学优生优于中等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被试者在错题管理水平上并无显着差异;3.高中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各维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认为要激发学生错题管理内在动机,倡导错题管理;增强学生错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养成良好错题管理习惯;加强学生指导,完善错题管理策略;营造错题管理环境,优化学习资源利用,以此提升高中学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的整体水平。
熊双清[9](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个案研究 ——以Y小学某教师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旨在探索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运用情况,进而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终找出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改善策略。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的机会进入到长沙市Y小学,并利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校一位低年级数学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进行一系列研究。笔者利用自制的“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观察表”对Y校的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其中,观察表主要分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类型这几个维度。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肯定评价不当。比如肯定评价语单调空乏,缺乏数学学科性;评价缺乏科学性、规范性。(2)否定评价欠分寸。比如评价掺杂口头禅;评价局限于预设,缺乏灵活性。(3)批评策略欠温和。(4)评价时机不精确。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评价知识匮乏,教师对课堂口头评价不够重视,教师评价能力的欠缺等等。为改善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分析的原因,从教师加强学习评价理论知识,加强对课堂口头评价的重视,提升评价能力以及付诸实践、积极锻炼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策略。以期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运用课堂口头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姜萌[10](2020)在《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幼儿教师为例》文中提出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引导和促进以幼儿教师为榜样的幼儿树立良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在幼时培养和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志气的重要部分。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作用要通过幼儿园教育主体,特别是幼儿教师的认同机制发挥作用。幼儿教师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是幼儿教师培养和提高幼儿中华民族精神意识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基础。但是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幼儿园、幼儿家长、幼儿教师自身等各方都因受到西方文化思想价值体系的影响,忽视了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重要价值,使幼儿教师不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还比较欠缺、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有待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的问题,无法促使幼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核心价值和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在这一现实情况下,剖析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迫在眉睫的。本研究对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的研究,是笔者认识到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对于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培养和提高以幼儿教师为榜样的幼儿的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引导和促进以幼儿教师为榜样的幼儿建立良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对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等理论的剖析,结合对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所得到的相关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发现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还比较欠缺、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有待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三个维度,国家、社会、幼儿园、幼儿教师自身四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出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提升策略。例如:拓展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渠道;增加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改革”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提供多种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平台等,着力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
二、数学无形错误教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无形错误教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数学学科的特点 |
1.1.3 解题过程中数学解答错误的时有发生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问题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易错点 |
1.5.2 初中数学易错点 |
1.5.3 方程与不等式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波利亚解题理论 |
2.1.2 认知负荷理论 |
2.2 数学解答错误相关研究 |
2.2.1 国外数学解答错误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数学解答错误研究现状 |
2.3 初中数学易错点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1.1 研究思路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对象与假设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工具 |
3.3.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3.2 测试卷的编制 |
3.3.3 认知负荷问卷的编制 |
4 方程与不等式易错点测试结果分析 |
4.1 试卷回收情况 |
4.2 易错点成绩等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
4.3 易错点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出错率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3.2 测试成绩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4.4 各知识模块中的易错点 |
4.4.1 一元一次方程 |
4.4.2 一元二次方程 |
4.4.3 分式方程 |
4.4.4 二元一次方程组 |
4.4.5 不等式组 |
4.5 易错点错误类型 |
4.5.1 知识性错误 |
4.5.2 非知识性错误 |
5 波利亚理论下的易错点错误原因分析 |
5.1 了解问题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1.1 题目理解不到位 |
5.1.2 审题态度不认真 |
5.1.3 定势的思维习惯 |
5.2 拟定计划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3 实行计划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3.1 概念不掌握,基础不扎实 |
5.3.2 计算能力弱,运算规则不熟练 |
5.3.3 思维不严密,解题片面性 |
5.3.4 粗心大意,导致细节出错 |
5.3.5 策略选择不当,使计算复杂化 |
5.3.6 理所当然,忽视隐藏条件 |
5.4 回顾环节中的错误原因分析 |
5.4.1 没有检查习惯 |
5.4.2 缺乏总结反思 |
6 应对策略 |
6.1 波利亚解题理论下的应对策略 |
6.1.1 教师层面 |
6.1.2 学生层面 |
6.1.3 波利亚解题表的应用举例 |
6.2 认知负荷理论下的应对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7.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
1.“边缘学生”的内涵 |
2.“边缘学生”的特征 |
3.“边缘学生”的分类 |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
1.以学段划分 |
2.以场域划分 |
3.以城乡区域划分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1.乡村 |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
(二)边缘、边缘学生 |
1.边缘、边缘学生 |
2.相近范畴厘清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观察法 |
3.访谈法 |
4.实物分析法 |
5.个案法 |
(二)研究过程 |
1.进入树人小学 |
2.确定研究对象 |
3.资料收集 |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
一、社会背景 |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
二、学校背景 |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游离者” |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
三、“表演者” |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
四、“享受者” |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
五、“梦想者” |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独行者” |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
三、“另类者” |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
四、“期待者” |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
(二)渴望友情 |
五、“积极者” |
(一)课堂积极表现 |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麻烦“制造者” |
(一)恶劣事件 |
(二)恶作剧 |
(三)态度戏谑 |
三、“被疏离者” |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
四、“继承者” |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
(二)对物质的欲望 |
五、“闪光者” |
(一)小领导者 |
(二)美术特长 |
六、个因分析 |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
(一)教师情况 |
(二)班级情况 |
二、“消极者” |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
三、“缺失者” |
(一)“我真正的家” |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
(三)缺乏自信心 |
四、“被‘虐待’者” |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
(二)莫艺的经历 |
五、“被肯定者” |
(一)个性者 |
(二)热心肠 |
六、个因分析 |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
(一)家庭方面 |
(二)学校教师方面 |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
(一)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综述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境教学 |
2.1.2 物理模型 |
2.1.3 物理模型教学 |
2.2 研究依据 |
2.2.1 情境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David Hestenes的建模教学模式 |
3 新课标和教科书中情境及模型的相关内容分析 |
3.1 新课标中相关内容分析 |
3.1.1 新课标中“情境”相关表述与分析 |
3.1.2 新课标中“模型”(“建模”)相关表述与分析 |
3.2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相关内容分析 |
3.2.1 教材中的物理模型分类统计 |
3.2.2 教材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梳理 |
4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高中教师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方法及时间 |
4.1.3 访谈提纲 |
4.1.4 访谈实施 |
4.1.5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2 高中生物理模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4.2.1 调查目的 |
4.2.2 调查对象、方法与时间 |
4.2.3 问卷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
4.2.4 问卷发放 |
4.2.5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5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策略及模式 |
5.1 构建依据 |
5.1.1 师生调查 |
5.1.2 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 |
5.1.3 新高考改革 |
5.2 设计思路 |
5.3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策略 |
5.3.1 “建情境”阶段的模型引入策略 |
5.3.2 “去情境”阶段的模型提取策略 |
5.3.3 “再情境”阶段的模型应用策略 |
5.4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模式 |
5.4.1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模式 |
5.4.2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用模教学模式 |
6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模型教学实践 |
6.1 实践设计 |
6.1.1 实践目的 |
6.1.2 实践对象及时间 |
6.1.3 实践方案 |
6.2 实践案例 |
6.2.1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建模教学案例 |
6.2.2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用模教学案例 |
6.3 实践效果检验 |
6.3.1 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
6.3.2 实践结果及分析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新课标中的“情境”相关表述 |
附录2:教材中的模型教学梳理 |
附录3: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4:物理模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5:模型学习结果调查问卷(后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学术史回顾 |
(一) 《周易时论合编》研究现状 |
(二) 方以智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周易时论合编》作者及征引书目 |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语境 |
一、政治背景 |
二、思想语境 |
三、自然科学状况 |
第二节 方孔炤、方以智与方氏家风 |
一、桐城方氏家风 |
二、方孔炤: 《时论》之创立者 |
三、方以智: 《时论》之完成者 |
第三节 《周易时论合编》版本、征引文献 |
一、《周易时论合编》卷数 |
二、《周易时论合编》版本 |
三、《周易时论合编》征引着作 |
第二章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过程 |
第一节 《时论》之思想渊源 |
一、方学渐“性善”哲学:至善不落有无 |
二、方大镇的“《易》贵时用”思想 |
三、黄道周象数易学 |
四、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 |
第二节 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 |
一、会通家传易学时期 |
二、会通象数易学时期 |
三、桐城研《易》时期 |
第三节 方以智编定《周易时论合编》 |
一、方以智等编撰《周易时论合编》 |
二、《周易时论合编》征引方以智着作 |
三、《周易时论合编》与方以智的思想关联 |
第三章 “时论”之义理阐释: 善用惟时,时义大成 |
第一节 “时论”之义涵 |
一、随时拾薪,以供薪举火 |
二、圣人因天用天、因时觉世 |
三、天下随时,有开必先 |
四、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 |
第二节 “时”之儒学发微 |
一、时之儒学溯源 |
二、时序: 雨旸燠寒风来备 |
三、时乘: 统御同时 |
四、时义: 藏密于前用 |
第三节 “时”之经世义涵阐发 |
一、时行: 入民善动 |
二、时中: 乘时中节 |
三、时用: 因时制用 |
第四节 环中寂历,善用惟时 |
一、治历明时,随时而息 |
二、四分用三,冬炼三时 |
三、《易》贵善用,善用惟时 |
第四章 “时论”之象数阐释:午会之时,乘一贯也 |
第一节 “午会之时”的内涵 |
一、“午会之时”提出的历史语境 |
二、午会之姤: 一阴滋生,小人道长 |
三、午会圣人,制度礼乐,以烹养万世 |
第二节 “午会之时”义涵发微 |
一、向明而治,继明照四方 |
二、阳统阴阳,居贤善俗 |
三、以立统泯,多识一贯 |
第三节 “乘一贯”思想的实现 |
一、寂历同时: 形上与形下的兼顾 |
二、顿渐同时: 先后天功夫的统一 |
三、《易》贯费隐: 交轮一贯的实现 |
第五章 “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本体论 |
第一节 寂历同时的理论建构 |
一、寂历同时: 寂然在历然中 |
二、一在二中: 大一在大二中 |
三、绝待在对待中 |
第二节 不落有无的太极观 |
一、“无极而太极”说 |
二、太极不落有无 |
三、至理藏于物理 |
四、全图皆太极 |
第三节 先天在后天中 |
一、先后天八卦图 |
二、先后并用,圣人随时发明 |
三、先天不能不后天 |
四、先在后中,止有善用 |
第四节 贞悔卦的交轮、统辨 |
一、公因在反因中 |
二、交轮几 |
三、统辨、互根说 |
第六章 “两间皆易”的易象观 |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之周易观 |
一、《周易》新诠 |
二、《易》合理气象数,为费隐一贯之书 |
三、蓍龟守《易》,藏大于小 |
第二节 “虚空皆象数” |
一、“四无”之弊 |
二、虚空皆象数 |
三、象数即虚空 |
第三节 河洛象数,为一切生成之公证 |
一、《图》《书》一也 |
二、图书一理,皆是易道 |
三、中五,用三藏一旋四 |
四、五合互藏说 |
第七章 “博约同时”的格物说 |
第一节 “下学即上达”格物说 |
一、藏悟于学,下学上达 |
二、以物观物,交格交贯 |
三、博约同时,一多相贯 |
第二节 即费知隐 |
一、即费知隐 |
二、即质知通 |
三、象数征理 |
第三节 “圣人体天宰天”的文明观 |
一、五行尊火 |
二、文即质 |
三、藏罕于雅 |
第八章 “顿渐同时”的功夫论 |
第一节 善体,在“遏恶扬善”之善用中 |
一、“四无”与“四有”之争 |
二、先后并建,顿渐同时 |
三、至善,在为善去恶中 |
四、贞一,以善天下之动 |
第二节 “戒惧”功夫论 |
一、理其情,而“情即性” |
二、戒惧即飞跃 |
三、《易》官天继善、各正性命 |
四、全《易》,无非教学,无非圣功 |
第三节 礼者,卫道之藩、居身之舆 |
一、礼者,天所秩而用于人 |
二、《易》《礼》不二 |
三、礼者,安上下、合外内 |
结语 |
一、《周易时论合编》之会通特色 |
二、乘一贯、集大成的目标 |
三、儒学立场和经世致用之指向 |
四、《周易时论合编》的易学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周易时论合编》藏本问题 |
附录二 周易时论合编之版式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错题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数学错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
2.2.1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认识观点的研究现状述评 |
2.2.2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原因归类的研究现状述评 |
2.2.3 国内外对数学错题矫正策略的研究现状述评 |
2.3 数学错题原因、矫正策略研究的总体状况评述 |
第3章 研究的思路结构 |
3.1 研究的内容 |
3.2 研究的方法 |
3.3 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
3.3.1 实验的组织 |
3.3.2 实验研究的实施 |
3.3.2.1 研究起始和论证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
3.3.2.2 实验实施阶段(2018年2月—2019年2月) |
3.3.2.3 研究总结阶段,撰写论文(2019年3月—2020年3月) |
3.4 实践进度安排 |
第4章 调查实施与分析 |
4.1 调查实施 |
4.1.1 调查背景 |
4.1.2 问卷调查编制 |
4.1.2.1 教师的问卷调查编制 |
4.1.2.2 学生的问卷调查编制 |
4.1.3 问卷调查的信度说明 |
4.1.3.1 教师的问卷调查的信度 |
4.1.3.2 学生的问卷调查的信度 |
4.1.4 问卷调查的效度说明 |
4.1.4.1 教师的问卷调查的效度 |
4.1.4.2 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效度 |
4.1.5 问卷的组成形式 |
4.1.5.1 教师的问卷的组成形式 |
4.1.5.2 学生的问卷的组成形式 |
4.1.6 调查范围及数据收集和整理 |
4.1.6.1 问卷调查的教师版 |
4.1.6.2 问卷调查的学生版 |
4.2 调查问卷结果数据分析 |
4.2.1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
4.2.2 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
4.3 调查结论与策略建议 |
4.3.1 调查结论 |
4.3.2 收集错题集策略建议 |
4.3.2.1 怎样收集学生群体中的错题信息 |
4.3.2.2 怎样收集教师自身学习、研究出来的学生易错题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高中数学学生错因案例 |
5.1 导言 |
5.2 案例分析 |
5.2.1 学生收集的错题案例(以高一学生为例) |
5.2.2 教师讨论的错题案例(以高一学生为例) |
5.2.3 高中生整理汇总错题本案例 |
5.2.4 高中教师收集错题库案例 |
第6章 高中数学错因优化矫正策略课堂教学 |
6.1 导言 |
6.2 课堂教学框架 |
6.3 错因课堂教学案例 |
6.4 小结 |
第7章 实验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设计思路 |
7.3 实验过程 |
7.4 实验结果分析 |
7.4.1 第一次月考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
7.4.2 中期期中考试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
7.4.3 后期期末考试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数学学习成绩 |
7.5 实验的成效 |
7.6 实验的体会和存在的不足 |
7.6.1 实验的体会 |
7.6.2 实验存在的不足 |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优化矫正策略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 B 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优化矫正策略问卷调查(学生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奖 |
致谢 |
(6)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
一、虞氏易例概述 |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
一、生平与易着 |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
二、六艺与易教 |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
余论 |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8)高中学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的要求 |
二、高中生物作业错题管理的现实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相关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生物学科作业错题 |
二、错题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自主学习理论 |
二、错题管理与自主学习理论的联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问卷编制 |
第四节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五节 问卷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生的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现状与分析 |
一、整体现状与分析 |
二、各维度具体得分情况与分析 |
第二节 高中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一、不同性别被试者在错题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
二、不同年级被试者在错题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
三、不同成绩被试者在错题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中学生生物作业错题管理相关性分析 |
一、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生物成绩与四个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中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的整体水平一般 |
二、不同成绩被试高中生在错题管理水平上有显着差异 |
三、高中生生物作业错题管理各维度之间呈显着正相关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激发学生错题管理内在动机,倡导错题管理 |
二、增强学生错题管理行为有效性,养成错题管理习惯 |
三、加强学生指导,完善错题管理策略 |
四、营造错题管理环境,优化学习资源利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学生生物作业错题管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一线生物教师访谈提纲 |
(9)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个案研究 ——以Y小学某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相关要求 |
二、课堂口头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口头评价出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堂口头评价的研究 |
二、关于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课堂评价 |
二、课堂口头评价 |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观察结果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观察结果分析 |
一、课堂口头评价对象比较全面 |
二、课堂口头评价内容过于集中 |
三、课堂口头评价类型较为单一 |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问题分析 |
一、肯定评价不恰当 |
二、否定评价欠分寸 |
三、批评策略欠温和 |
四、评价时机不精确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
一、教师观较为落后 |
二、“对话”教学观的缺失 |
三、未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第二节 教师评价知识匮乏 |
一、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了解不够 |
二、缺乏主动学习评价知识的意识 |
第三节 教师对课堂口头评价不够重视 |
一、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较随意 |
二、教师备课时缺乏思考 |
第四节 教师评价能力的欠缺 |
一、教师语言表达技能的欠缺 |
二、教师缺乏评价机智 |
三、评价反思不够深刻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改善策略 |
第一节 加强评价理论的学习 |
一、加强新课程评价理念的学习 |
二、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丰富理论学习 |
第二节 加强对课堂口头评价的重视 |
一、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课堂口头评价 |
二、在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
第三节 教师提升评价能力 |
一、努力提升语言素养 |
二、提高自身评价机智 |
三、加强评价反思的深刻性 |
第四节 付诸实践,积极锻炼 |
一、差异化评价 |
二、优化批评策略 |
三、认真倾听学生,把握评价时机 |
四、向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幼儿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
(二)“全球化”背景下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意义 |
(三)笔者自身对研究的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研究 |
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2.文化认同研究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研究 |
4.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研究 |
(二)国外文献研究 |
1.文化认同研究 |
2.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幼儿教师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三)文化认同 |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相关理论基础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 |
(二)文化认同理论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理论 |
(四)本研究对有关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理论的应用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维度的来源与研究维度的可行性 |
1.研究维度的来源 |
2.研究维度的可行性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分析法 |
(五)问卷设计与信效度检验 |
1.问卷设计 |
2.信效度检验 |
第三章 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 |
一、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的基本情况 |
(一)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总体现状及特点分析 |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差异分析 |
1.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在学历上的差异显着 |
2.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在专业上的差异不显着 |
3.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在园所位置上的差异不显着 |
4.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在园所性质上的差异不显着 |
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的积极表现 |
(一)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认同 |
(二)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 |
(三)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呈现出积极的倾向性行为 |
(四)幼儿教师赞同提升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 |
(五)幼儿教师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 |
第四章 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存在的问题 |
一、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还比较欠缺 |
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有待提升 |
三、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 |
第五章 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比较欠缺的原因 |
(一)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
(二)幼儿教师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的不同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庞杂 |
二、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感认同有待提升的原因 |
(一)受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宣传不到位 |
(三)西方国家的信息技术垄断和网络媒体宣传的快速发展 |
三、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认同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 |
(一)幼儿园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开发 |
(二)实践平台较为匮乏 |
(三)幼儿教师的个体差异 |
第六章 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的提升策略 |
一、强化幼儿教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认同 |
(一)提供多种培训平台与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并行增强基本认知 |
(二)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拓宽认知渠道 |
(三)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内”转化与“对外”融合 |
(四)深入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激发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 |
(一)环境创设与家园共育并行提升情感认同 |
(二)创设积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境 |
(三)精英引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风尚 |
(四)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
三、增强幼儿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认同 |
(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增强幼儿教师的行为认同 |
(二)提供多种实践平台增强幼儿教师的行为认同 |
(三)多种方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实践 |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
第七章 结语 |
一、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数学无形错误教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易错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以方程与不等式为例[D]. 施育凤. 大理大学, 2021(08)
- [2]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物理模型教学研究[D]. 李佩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D]. 许伟. 山东大学, 2021(12)
- [5]高中数学错题原因及矫正策略的研究[D]. 刘洋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6]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7]“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高中学生生物学科作业错题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 贾文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评价的个案研究 ——以Y小学某教师为例[D]. 熊双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幼儿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信阳市幼儿教师为例[D]. 姜萌.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