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简单性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马建兴,赖文祎[1](2020)在《“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思辨及教学启示》文中提出简单性与复杂性之争由来已久。自然万物以简洁为美,自然规律服从逻辑"简单性原则"。学者陶理认为,"‘简单性原则’既是科学美学的准则,又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原则"。科学家追求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来揭示自然规律和奥秘,最小作用量原理(熊斌,吴国林)与"简单性原则"在物理学、数学,乃至更广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但随着对自然世界、人类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逐渐发现,世界万物的复杂性远超出原先的预想。于是"复杂性思维"迅速发展,并对生产、科研、教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承载
刘海江,王应彪,罗思蓝,张赛,陈健[2](2020)在《云南漾濞核桃定向破壳设备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因核桃破壳效果不佳而产生的云南核桃产业生产产能不足的问题,对漾濞核桃进行了破壳受力仿真与分析并设计了云南漾濞核桃定向破壳设备。使用Solidworks软件对核桃建立几何模型,并使用Simulation有限元软件对核桃不同方向的受力进行了仿真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横轴方向施加范围分布载荷是最佳的破壳方向和方式,核桃最大位移0.282692 mm,最大应力3.92881e+007 N/m^2,应变范围广裂纹分布范围大且位移量较小不会伤及核桃仁。在破壳设备的设计中采用了差速带定向的方法对核桃做定向处理,对破壳装置的挤压头做了镶嵌橡胶材料的处理用来提供给核桃一对范围分布载荷,满足了核桃破壳所需的高整仁率和高脱壳率。
吕典[3](2020)在《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1]。对称事物自然是均衡的,但受实际条件制约,建筑立面在很多情形下采用非对称均衡设计。一些视觉审美良好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其是否蕴含某些共性的视觉规律,值得探索。鉴于建筑审美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本文基于视觉敏感性,以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学、视觉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对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审美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非对称建筑立面审美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均衡量化研究涉及的重点问题,即视觉的非线性和模型构建。然后围绕问题,辅以MATLAB计算平台和Isovist视域分析,对现实世界的非对称建筑立面审美进行抽象的量化模型构建。提出了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基础三要素,设计了空间视觉敏感性测量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1STOPT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空间视觉敏感性方程。结合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苏州相城基督教堂两个现场实验,验证立面均衡量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应用该量化模型,对历史上的部分经典建筑案例进行非对称立面视觉均衡计算,挖掘立面均衡与视觉中心方位、观赏角度、立面尺度间的内在联系,提炼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设计手法。本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模型,为客观评价和优化设计非对称建筑立面提供了可参考的辅助手段,并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总结了若干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的设计手法。受研究者水平限制,研究结果可能与实际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感知存在一定差距。
陈永健,冯仁杰,程鹏月,刘锦,赵琦[4](2019)在《一种变径减阻的方法》文中认为为了降低流体通过变径时的局部阻力,让边界形状与流线最大限度的重合,避免流动过程产生的旋涡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为了找到流体通过变径时的流线的运动方程,对此提出了一种变径减阻的方法。
赵攀,张翼飞,郭佳昌,王松庆[5](2019)在《基于TRNSYS的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以TRNSYS模拟软件为平台,构建了一套由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热网三种热源组成的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以哈尔滨市某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峰谷电价比时不同热源占比的复合式供热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热源占比的复合式供热系统的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在工况三的运行模式下,基于三种峰谷电价比,系统均能取得较优的经济性。
王青[6](2018)在《理解经典电磁学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先回顾和评述传统对经典麦克斯韦方程组及洛伦兹力公式通过实验定律和作用量的两种理解方式,再给出一种以四度电磁势Aμ及规范对称为基础的另类理解方式。
黄强[7](2017)在《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社会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对社会系统进行优化的观念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之中,东、西方哲人都对此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以及商鞅、韩非子的法制,再到后起儒家的“中庸”,无不是对社会优化的构想和尝试。西方文明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分权、民主平等、个人权利意识这三种强烈的优化因素,最终形成了以个人自由、人道主义、公民人权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近代学科中,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学科,都包含着社会优化的思想,但囿于学科的限制,这些学科的优化方案不可能全面地解决社会优化问题。系统科学、系统哲学的兴起使这一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优化方式:自然优化和人工优化。从系统进化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产生,正是社会系统自然优化的结果。尽管社会系统的自然优化是第一位的、主导性的,人工优化是第二位的、辅助性的,但要想实现社会最大可能性的优化发展,必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相互激励和制约。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富有创见性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指明了社会系统优化的具体目标——和谐。2006年乌杰教授在其着作《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中提出:“凡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物质(系统)都是和谐的”,给出了社会系统人工优化的具体实现路径。基于此,可以建立社会系统优化问题研究的一般模型,并给出当社会系统受到巨大扰动时,社会和谐度恢复至初始水平、乃至向更高层次演进的最优轨迹。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115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创造了我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危机应对。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政府对王家岭矿难的处理过程,基本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要求,从而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马亚冲[8](2017)在《哲学维度最小作用量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思想的明确提出,同时赋予其精确,简洁、优美的数学表达式,将最小作用量原理推向时代的浪尖,其所具有的普适性、逻辑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和美学性的哲学内涵引发了我们深深的哲学思考。最小作用量原理通过它的哲学内涵,揭示了从自然界到整个社会中蕴含的最朴实的规律,它是一条符合宇宙演变、自然进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重要原理。纵观整个科学史,对理论的简单性和统一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说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探究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本文选择“哲学维度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研究”这个新的视角,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发展演化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乌杰“和谐定理”作为切入点,用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思想、数学形式对社会系统和谐作定量化的研究,这在大数据为背景的时代下,夯实了社会系统和谐研究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历史背景的演变,理论体系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越来越复杂,最小作用原理作为理论体系构建依据,对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社会系统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以此为落脚点,在哲学层面探讨其本体论与方法论上的意义,使我们对宇宙发展规律的内在属性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我们更好地预测未来世界的走向奠定扎实的基础。
徐国艳[9](2016)在《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美学思考》文中研究说明1744年,法国科学家莫培督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最小作用量原理。这一原理引起了诸多科学家、学者广泛关注,他们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采用不同视角、应用不同方法对最小作用量原理进行了广泛研究。科学理论的宗旨是发现自然界中的和谐,正确的理论必定具有美学的价值。而一个科学理论成熟与否在于它的美学价值。本文选择“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美学思考”这个新的视角,从形式美、求真美、逻辑一致美、数字标准化美等方面对最小作用量原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界事物、人工作品形式美中蕴含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科学理论美中展现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最终在社会和谐系统中体现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得以升华;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逐步展开,到科学原理与美的事物反熵性联系深入思考。进一步阐明了最小作用量原理不但是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内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原理,而且是一条贯穿宇宙演变史、人类进化史、社会发展史的普适性法则。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物理概念清新、数学概括简约、美学价值丰富、哲学内涵深刻,为社会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哲学思想、理论依据和数学工具,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在量化认识世界的道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把过去不可计量、不可分析研究的许多东西都数据化了,这无疑为社会系统定量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婕[10](2016)在《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原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单性原则是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很多人对简单性原则认识上存在理解的误区。本文旨在对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的相关内容作详实的阐述和分析,对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形成客观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本文首先从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期的简单性思想,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奥卡姆剃刀、牛顿和J.W.吉布斯的简单性原则理论的形成,到马赫“思维经济原则”及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主要论述前复杂性科学时期的简单性原则。其次,从何为简单性原则、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简单性的终结、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复杂性科学需要简单性原则及突变论中的简单性原则五个部分论述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最后,从二个方面论述了复杂性科学中简单性原则的意义。第一,简单性原则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第二,简单性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另一个方面说,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能随意滥使用,如果不加限制任意使用,就会导致片面的简单性倾向,从而导致认识结果上的不足。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正是把世界万物一起运动的形式都简化为机械的运动形式,忽略了不同事物,事物不同层次的差距。因而,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必然会阻碍科学认识的步伐。由此可见,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问题研究,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简单性的意义,正确运用简单性原则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且不能将其片面化。复杂性科学简单性原则的应用集中表现在突变论上,突变论与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有机结合,形成数学理论的基础。它们推动了科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人类内在思维方式的革新及社会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简单性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简单性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思辨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之争是一个螺旋式、递进性的认识发展历程 |
二、课堂教学中的“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
三、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简单与复杂的协调共生 |
1. 深度学习,发展核心素养。 |
2. 删繁就简,透视课堂本质。 |
3. 由简入繁,生成精彩课堂。 |
(2)云南漾濞核桃定向破壳设备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核桃破壳有限元分析 |
1.1 漾濞核桃外观特性研究 |
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3 有限元分析 |
1.3.1 在核桃纵轴方向施加载荷 |
1.3.2 在核桃棱轴方向施加载荷 |
1.3.3 在核桃横轴方向施加不同载荷 |
2 破壳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整机结构 |
2.2 工作原理 |
3 主要工作部件及技术参数 |
3.1 分选装置设计 |
3.2 排列装置设计 |
3.3 定向装置设计 |
3.3.1 定向原理及受力分析 |
3.3.2 定向装置参数设计 |
3.4 破壳装置设计 |
4 结语 |
(3)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视觉审美与文化传承 |
1.1.2 学科交叉与技术更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的理论基础 |
2.1.1 格式塔心理学与建筑立面的完形认知 |
2.1.2 空间视觉敏感性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评述 |
2.3 相关技术基础 |
2.3.1 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数学参量提取 |
2.3.2 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的软件技术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模型构建 |
3.1 量化的基础三要素 |
3.1.1 主立面选择 |
3.1.2 中心轴定位 |
3.1.3 视轮廓提取 |
3.2 量化的技术手段 |
3.2.1 立面的Isovist视域分析 |
3.2.2 立面的MATLAB二重定积分 |
3.3 非对称建筑立面的视觉均衡计算 |
3.3.1 视觉均衡量化模型 |
3.3.2 视觉均衡等值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觉敏感性测量实验 |
4.1 实验目的与要求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要求 |
4.2 实验设计 |
4.2.1 场地与参试样本 |
4.2.2 变量控制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处理 |
4.3.1 数据信度分析 |
4.3.2 1STOPT与多元非线性回归 |
4.3.3 MATLAB数据可视化表达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评测实验 |
5.1 案例概况 |
5.1.1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馆 |
5.1.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 |
5.2 案例模拟的分析与计算 |
5.2.1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主立面量化模拟分析 |
5.2.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立面量化模拟分析 |
5.3 案例现场的视觉评测实验 |
5.3.1 现场实验的设计 |
5.3.2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现场评测实验 |
5.3.3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现场评测实验 |
5.4 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验结果对比 |
5.4.1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的对比结果 |
5.4.2 苏州相城基督教堂的对比结果 |
5.4.3 对比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视觉均衡量化模型的运用分析与总结 |
6.1 量化模型的运用分析 |
6.2 非对称立面设计手法分类与总结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图表目录 |
(4)一种变径减阻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一般表述 |
2 减阻方法的提出 |
3 定义作用量函数 |
4 求解拉格朗日微分方程 |
5 结语 |
(5)基于TRNSYS的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的构建 |
2.1 系统设计 |
2.1.1 太阳能集热系统 |
2.1.2 蓄热水箱 |
2.1.3 土壤源热泵系统 |
2.1.4 热网系统 |
2.1.5 其他方面 |
2.2 控制策略 |
3 仿真模拟及结果分析 |
3.1 仿真模拟 |
3.2 结果分析 |
4 结语 |
(6)理解经典电磁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实验定律推导经典电磁学理论 |
2 从作用量推导经典电磁学理论 |
2.1 从作用量推导洛伦兹力公式和无源的麦克斯韦方程 |
2.2 从作用量推导有源的麦克斯韦方程 |
2.3 对从作用量导出经典电磁学理论的评述 |
3 对经典电磁学理论依据电磁势的新理解 |
4 结语 |
(7)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社会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社会优化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当代诠释 |
第一节 社会优化思想的演进 |
一、东方文明的社会优化思想 |
二、西方文明的社会优化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优化思想在近代学科中的体现 |
一、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所蕴含的优化思想 |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优化思想 |
第二章 社会优化的实现途径 |
第一节 自然优化 |
一、系统进化视域下人类社会的形成 |
二、社会系统的自然优化过程 |
第二节 人工优化 |
一、对社会系统进行人工优化的必要性 |
二、对社会系统进行人工优化的可能性 |
第三节 自然优化与人工优化 |
第三章 社会系统人工优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优化的目标——和谐 |
第二节 凡是符合“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物质都是和谐的 |
第三节 哲学问题定量研究的可能性 |
第四章 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社会系统优化哲学建模 |
第一节 宏观社会系统优化建模 |
第二节 危机事件下社会系统优化建模 |
第五章 王家岭矿难背景下社会系统优化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简介 |
第二节 王家岭矿难背景下社会系统优化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哲学维度最小作用量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起源与演变 |
第一节 在自然科学中的提出 |
第二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哲学上的升华 |
第三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实践 |
第二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哲学内涵 |
第一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普适性 |
第二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逻辑简单性 |
第三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对称守恒性 |
一、最小作用量原理与对称、守恒的对立统一 |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与对称、守恒的内在联系 |
第四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美 |
一、形式美 |
二、求真美 |
三、逻辑一致性标准美 |
四、数字化标准美 |
第三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哲学意义 |
第一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本体论意义 |
第二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
第三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对系统哲学的丰富 |
一、“和谐定理”的内涵 |
二、和谐系统的概述 |
三、和谐系统的定量研究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美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演变与美学评判 |
第一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自然科学中的演变过程 |
第二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哲学中的演变过程 |
第三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美学评判标准探析 |
第二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展现的形式美 |
第一节 形式美概述 |
第二节 自然美中蕴含着最小作用量原理 |
一、自然美概述 |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婉约美 |
三、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雄壮美 |
第三节 人工美中蕴含着最小作用量原理 |
一、人工美概述 |
二、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简洁美 |
三、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新奇美 |
四、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对称美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展现的理论美 |
第一节 理论美概述 |
第二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求真美 |
第三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逻辑一致美 |
第四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理论简约美 |
第五节 最小作用量原理体现的数字化标准美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展现的社会系统和谐美 |
第一节 社会系统和谐美概述 |
一、和谐美 |
二、社会系统和谐美 |
第二节 和谐系统概述 |
一、系统 |
二、和谐系统 |
第三节 和谐系统定量研究方法 |
一、和谐系统定量研究判据 |
二、和谐系统定量研究步骤 |
第四节 社会系统和谐美中蕴含着最小作用量原理 |
第五节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原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前复杂性科学时期的简单性原则 |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简单性思想 |
一、毕达哥拉斯“天体和谐” |
二、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原理” |
第二节 十四世纪——十九世纪的简单性原则研究 |
一、“奥卡姆剃刀” |
二、牛顿提出简单性原则是物理学中的推理规则 |
三、J.W.吉布斯的简单性原则理论 |
第三节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简单性原则 |
一、马赫“思维经济原则” |
二、爱因斯坦“逻辑简单性原则” |
第二章 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 |
第一节 何为简单性原则? |
一、理论的简单性 |
二、简单性原则 |
三、理论的简单性与简单性原则 |
第二节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简单性的终结 |
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
二、简单性的终结 |
第三节 复杂性科学中的简单性原则 |
一、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原则 |
二、前复杂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简单性原则的比较 |
第四节 复杂性科学需要简单性原则 |
一、复杂性的科学活动需要简单化 |
二、复杂的背后是简单的规律 |
第五节 突变论中的简单性原则 |
一、产生于简单性科学 |
二、概念遵循简单性原则 |
三、应用体现简单性原则 |
第三章 复杂性科学中简单性原则的意义 |
第一节 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 |
第二节 方法论意义 |
一、简单性原则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动力 |
二、简单性原则是科学理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
三、简单性原则是提出理论、构建理论的重要方法 |
四、简单性原则对科学家探索新理论有激励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简单性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简单性原则”与“复杂性思维”的哲学思辨及教学启示[J]. 马建兴,赖文祎. 福建教育, 2020(32)
- [2]云南漾濞核桃定向破壳设备的设计与研究[J]. 刘海江,王应彪,罗思蓝,张赛,陈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基于视觉敏感性的非对称建筑立面视觉均衡量化研究[D]. 吕典.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一种变径减阻的方法[J]. 陈永健,冯仁杰,程鹏月,刘锦,赵琦. 山西建筑, 2019(05)
- [5]基于TRNSYS的多热源复合式供热系统经济性研究[J]. 赵攀,张翼飞,郭佳昌,王松庆. 山西建筑, 2019(05)
- [6]理解经典电磁学理论[J]. 王青. 物理与工程, 2018(03)
- [7]基于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社会系统优化研究[D]. 黄强. 太原科技大学, 2017(01)
- [8]哲学维度最小作用量原理研究[D]. 马亚冲. 太原科技大学, 2017(01)
- [9]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美学思考[D]. 徐国艳.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2)
- [10]复杂性科学的简单性原则研究[D]. 李婕.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2)
标签:复杂性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