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

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

一、浅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李荣源,王惟钊,苏奕,谢瑾蕙[2](2021)在《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所地方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异同,为优化该地区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杨薇[3](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白玲,梁瀛尹,李倩,李荔,张志勇[4](2020)在《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通过选取地方医学院校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解析了现阶段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基本问题,结合桂林医学院专业设置现状,提出专业调整优化的思路和实施路径,从而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匡秋潼[5](2020)在《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推动一批医学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打破了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医学院校长期独立办学的格局,从而形成了综合大学医学院与独立办学医学院校并存的高等医学教育办学模式。近年来,本科教育质量革命愈演愈烈,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步入内涵式发展。从“双一流”计划的一流大学到一流学科到“双万”计划的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专业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和根本。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核心元素,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的基础,综合大学医学院专业数量少、培养规模小、奉行以培养研究型医学人才为主的精英教育模式,因此独立办学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值得关注。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是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步骤和必由之路。本研究选取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稳定的49所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进展,形成文献综述并界定相关概念。其次把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发展及其原因进行探究;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的专业数量、专业结构、专业类型、专业增设与撤销情况、一流专业建设情况等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模式的改变。二是分析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发现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数量发展不合理、专业撤销速度缓慢、学科覆盖过大过全、办学特色淡化等问题。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调整专业数量,增加医学相关专业比重;二是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从供给侧出发优化专业结构;三是发挥学术权力在专业设置中的主导作用;四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调整多方监管机制。

徐焦[6](2020)在《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前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就业单位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相关经验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高校的重视。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有目的、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模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技术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加强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来提升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能够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哪些方面?这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本研究先对校企合作、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实践能力的结构特点和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特点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划分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以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校企合作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主要选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理论、杜威“做中学”理论、威斯康星思想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随后,本研究以X大学为例,探究了该校教育信息技术系的四个校企合作案例,分析和研究了案例中的六个校企合作项目,探索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然后,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法中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18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3名专业教师以及3名企业人员进行了观察及访谈,并结合实物收集法收集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归纳出校企合作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效果,即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作用于学生的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本研究在分析X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的校企合作案例和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四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即:校企共建工作室、以项目为牵引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微课资源、创业孵化,为校企合作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人才培养路径。

宁鹏飞[7](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朱平华[8](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滕红艳[9](2019)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医学院校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的同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建设是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是地方医学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是地方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以广西某医学院校为例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可为高校主管部门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提供依据,也为各专业反思自身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证;为地方医学院校进行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高校专业建设以及医学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地方医学院校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广西某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广西某医学院校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广西某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存在如下问题:(1)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专业的学科支撑不平衡;专业的归属单位不平衡;本科专业设置以传统医疗产业为主,缺少新医科专业。(2)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教授本科教学投入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支持与服务教师发展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3)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经费来源单一,有待拓宽;新建附属医院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图书资源尚待加强;新办专业建设需强化;自建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尚需加强;开放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4)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总学分过多,选修课比例偏少;人才培养模式与“健康中国”结合不够紧密;部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主动性不高;德医兼修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手段有待创新;创新创业水平有待提高。(5)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生源质量需进一步提高;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6)质量保障环节存在的问题:质量改进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尚待完善;教学过程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不够。研究结论与建议:针对广西某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应:(1)做好专业规划,规范管理体制是前提: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新医科建设;医教协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院系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归属管理单位。(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加强课程设计,合理安排课时,落实教授投入本科教学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协同共管与培训考核机制。(3)加大专业教学资源投入是保障:充分利用政策,拓宽教学规模,多方筹措经费;做好附属医院整体规划,加快附属医院建设;加大图书经费投入,提高纸质和电子图书利用率;加强新办专业投入力度,明确专业建设职责,强化任务落实;丰富优质网络资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网络课程利用;加强对外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4)人才培养是根本: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积极构建大健康理念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完善激励制度和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加快平台建设,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创新创业教育。(5)学生发展是重点:加强非医学类新办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6)质量保障是保证: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提高教学过程信息综合分析利用的效率。

崔文豪[10](2019)在《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文中认为摄影艺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影专业教育也影响了中国摄影人才的培养,同时满足了人们表现图像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摄影专业教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渐完善,一方面,摄影专业在初期的摄影培训中作为兴趣班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通过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方向和方法,回顾了从早期摄影培训到摄影教育的完善过程,希望摄影专业教育能够得到高校的关注。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摄影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摄影专业概况,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院校的比较,分析学校摄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摄影专业的逐步演变过程可以使摄影教育更加规范和完善,也可以为高校摄影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本文还将重点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概况,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吸收国外摄影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国内大学摄影教育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和回顾,笔者希望为摄影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摄影专业的优缺点,为今后高校摄影的发展给予启示。

二、浅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三所高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1.1 人才培养目标
    1.2 培养过程概况
2 课程板块设置
    2.1 通识教育课程
    2.2 专业课程体系
    2.3 实践类课程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4)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医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的意义
2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状况
    2.1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2.2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2.3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部分本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
        2.3.2 部分本科专业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2.3.3 部分本科专业学科基础薄弱,支撑乏力
        2.3.4 部分本科专业条件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3 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的思考与实施路径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准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及地方经济建设
    3.2 坚持专业内涵发展,强化特色优势
    3.3 重视专业结构的生态化优化和发展
    3.4 加强教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
4 结语

(5)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与他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差异
        1.1.2 “新医科建设”为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1.1.3 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对医学教育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1.3.2 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2.1 独立办学医学院校
    2.2 专业与学科
    2.3 专业设置
第三章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演进
    3.1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历史演进
        3.1.1 建立阶段(1862-1949)
        3.1.2 探索阶段(1949-1976)
        3.1.3 调整改革阶段(1977-1992)
        3.1.4 发展优化阶段(1993-至今)
    3.2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4.1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数量分析
        4.1.1 专业种数
        4.1.2 专业布点数
    4.2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类型分析
        4.2.1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类型的总体情况
        4.2.2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类型的具体分布
    4.3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专业结构分析
    4.4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新增与撤销专业分析
        4.4.1 近五年新增与撤销专业数量分析
        4.4.2 近五年新增与撤销专业类型分析
        4.4.3 近五年新增与撤销专业结构分析
    4.5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分析
    4.6 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4.6.1 专业设置数量发展不合理
        4.6.2 学科门类全,特色优势专业不足
        4.6.3 缺少学科融合专业,专业设置受利益驱动
        4.6.4 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调整反应滞后
第五章 对策
    5.1 合理调整专业数量,增加医学及相关专业比重
    5.2 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从供给侧出发优化专业结构
    5.3 发挥学术权力在专业设置中的主导作用
    5.4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调整多方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要求
        1.1.2 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所偏差
        1.1.3 校企合作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质性研究法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实践能力
        2.1.2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
        2.1.3 校企合作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系统理论
        2.3.3 杜威“做中学”理论
        2.3.4 威斯康星理念
3 X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校企合作案例
    3.1 案例一:校园影像产品开发
        3.1.1 合作背景
        3.1.2 项目一:毕业生个性纪念照
        3.1.3 项目二:学生个性写真照
        3.1.4 实施效果
        3.1.5 案例总结
    3.2 案例二:校企合作拍摄
        3.2.1 合作背景
        3.2.2 项目一:食七养生餐厅菜谱
        3.2.3 项目二:乌鲁木齐县宣传片
        3.2.4 实施效果
        3.2.5 案例总结
    3.3 案例三:微课设计与制作
        3.3.1 合作背景
        3.3.2 项目:《摄影技艺》微课设计与制作
        3.3.3 实施效果
        3.3.4 案例总结
    3.4 案例四:创业孵化
        3.4.1 合作背景
        3.4.2 项目:创客教育培训创业
        3.4.3 实施效果
        3.4.4 案例总结
4 校企合作在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效果
    4.1 校企合作在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一般实践能力上的效果
        4.1.1 问题解决能力
        4.1.2 人际交流能力
        4.1.3 自我管理能力
        4.1.4 计划组织能力
        4.1.5 团队协作能力
    4.2 校企合作在培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上的效果
        4.2.1 教学系统设计能力
        4.2.2 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
        4.2.3 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
        4.2.4 教学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4.2.5 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4.3 小结
5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路径
    5.1 校企共建工作室
        5.1.1 基本内涵
        5.1.2 实施路径
    5.2 以项目为牵引的现代学徒制
        5.2.1 基本内涵
        5.2.2 实施路径
    5.3 校企共建微课资源
        5.3.1 基本内涵
        5.3.2 实施路径
    5.4 创业孵化
        5.4.1 基本内涵
        5.4.2 实施路径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问题的提出
    3 研究目的
    4 研究价值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6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2.6 启示借鉴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5.1 健康知识教育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1.1 文献研究法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1.3 层次分析法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1.5 质量控制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4 组合权重
    4 信效度检验
        4.1 信度
        4.2 效度
    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机构情况
        2.2 体检情况
        2.3 质量管理
        2.4 健康检测
        2.5 健康检查项目
        2.6 体检报告
        2.7 信息化建设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2.9 检后随访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11 健康知识教育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3 讨论分析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1.2 统计分析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健康状况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3 讨论分析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1.4 “雷达图”法
    2 综合评价结果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3 讨论分析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1.4 面临挑战(Threat)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基本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健康中国
        1.2 地方医学院校
        1.3 专业、学科、课程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
        1.4 专业建设
        1.5 专业设置
    2 理论基础
        2.1 高等教育系统理论
        2.2 专业周期理论
三、广西某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1 学校概况
    2 调查统计说明
        2.1 统计对象
        2.2 统计说明
        2.3 统计分组
        2.4 统计指标
        2.5 分析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学科专业基本情况
        3.2 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3.3 专业教学资源情况
        3.4 培养过程
        3.5 学生发展
        3.6 质量保障
四、广西某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的学科支撑不平衡
        1.2 专业归属单位不平衡
        1.3 本科专业设置以传统医疗产业为主,缺少新医科专业
    2 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
        2.2 教授本科教学投入有待加强
        2.3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2.4 支持与服务教师发展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3 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经费来源单一,有待拓宽
        3.2 新建附属医院教学资源相对紧张
        3.3 图书资源尚待加强
        3.4 新办专业建设需强化
        3.5 自建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尚需加强
        3.6 开放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 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4.1 课程体系结构欠合理,选修课比例偏少
        4.2 人才培养模式与“健康中国”结合不够紧密
        4.3 部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主动性不高
        4.4 德医兼修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网络思政教育手段有待创新
        4.5 创新创业水平有待提高
    5 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生源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5.2 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6 质量保障环节存在的问题
        6.1 质量改进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6.2 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尚待完善
        6.3 教学过程信息综合分析利用不够
五、本科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做好专业规划,规范管理体制是前提
        1.1 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新医科建设
        1.2 医教协调,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
        1.3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院系发展,适时调整专业归属管理单位
    2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核心
        2.1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加大人才引育
        2.2 加强课程设计,合理安排课时,落实教授投入本科教学制度
        2.3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2.4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协同共管与培训考核机制
    3 加大专业教学资源投入是保障
        3.1 充分利用政策,拓宽教学规模,多方筹措经费
        3.2 做好附属医院整体规划,加快附属医院建设
        3.3 加大图书经费投入,提高纸质和电子图书利用率
        3.4 加强新办专业投入力度,明确专业建设职责,强化任务落实
        3.5 丰富优质网络资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网络课程利用
        3.6 加强对外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4.人才培养是根本
        4.1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
        4.2 积极构建大健康理念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
        4.3 完善激励制度和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
        4.4 加快平台建设,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
        4.5 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创新创业教育
    5 学生发展是重点
        5.1 加强非医学类新办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5.2 进一步加强部分非医学类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
    6 质量保障是保证
        6.1 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制机制建设
        6.2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系统的对策建议
        6.3 提高教学过程信息综合分析利用的对策建议
六、结语
七、参考文献
八、综述
    参考文献
九、致谢
十、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十一、附录 专家反馈意见

(10)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选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摄影教育早期发展和演变类型
    第一节 早期摄影团体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一节 早期摄影课程萌芽发展回顾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摄影专业函授班与干部班发展回顾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专科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四节 本科摄影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形成发展回顾
    第五节 研究生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三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举例探析
    第一节 从艺术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二、课程演变
        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二节 从综合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一、课程体系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三、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本科摄影教育阶段各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本科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教育的创新
第四章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艺术创新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启示
结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 李荣源,王惟钊,苏奕,谢瑾蕙. 运动精品, 2021(04)
  • [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4]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J]. 白玲,梁瀛尹,李倩,李荔,张志勇. 医学教育管理, 2020(03)
  • [5]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优化研究[D]. 匡秋潼.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1)
  • [6]基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D]. 徐焦.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9]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某医学院校为例[D]. 滕红艳.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D]. 崔文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谈广西医科大学影像专业人才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