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硝基-L-精氨酸抗阿片类精神依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兴,李茹月,李钰婷,黄雪君,曾晓会,黄丹娥,甘海宁[1](2018)在《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可乐定片组(0. 08 mg/kg)、济泰片组(0. 43 g/kg)及戒毒瘾丸高、中、低剂量组(7. 92、3. 96、1. 98 g生药/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建立吗啡依赖大鼠的自然戒断模型;另取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吗啡依赖模型组(80只),其中后一组于第10天再分为模型对照组、可乐定片组、济泰片组及戒毒瘾丸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同上),每组10只(剔除评分过高或过低、状态不理想的20只大鼠),建立吗啡依赖大鼠的纳洛酮催促戒断模型,记录给药后戒断评分,测定前一模型血清5-HT、DA含有量及后一模型额叶皮质NE、5-HT、内啡肽含有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戒毒瘾丸组戒断评分及5-HT、DA、NE、5-HT含有量显着下降(P <0. 01),内啡肽含有量显着升高(P <0. 01)。结论戒毒瘾丸可通过降低5-HT、DA、NE含有量、升高内啡肽含有量来减轻大鼠吗啡戒断症状。
王昱[2](2014)在《油橄榄叶提取物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成瘾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及单胺递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油橄榄叶提取物(olive leaf extract,OLE)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依赖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及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将28只健康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OLE+美沙酮处理组和美沙酮处理组。按递增法采用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造模后药物处理30 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脑额叶皮层细胞结构的变化,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脑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洛因依赖大鼠出现大脑额叶皮层结构不清、神经元发育不良、皮层厚度减小、脑单胺类递质含量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OLE+美沙酮处理组和美沙酮处理组的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结构清晰、皮层厚度增加、脑单胺递质含量显着降低。结论:OLE联合美沙酮明显改善了海洛因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保护了脑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脑内单胺递质的改变有关。
王昱[3](2014)在《贯叶连翘提取物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成瘾大鼠行为及脑单胺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贯叶连翘提取物(hypericum perforatum linn extract,HPLE)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依赖大鼠行为及脑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HPLE+美沙酮处理组、美沙酮处理组.按递增法采用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造模后药物处理30d,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脑单胺类递质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洛因依赖大鼠跳跃、站立、扭体等行为指标值显着升高,潜伏期显着缩短、错误次数增加,脑单胺类递质含量明显增高.与模型组相比,HPLE+美沙酮处理组和美沙酮处理组大鼠跳跃、站立、扭体等行为指标值显着降低,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减少,脑单胺递质的含量显着降低.结论:HPLE联合美沙酮明显改善了海洛因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保护了脑组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脑内单胺递质的改变有关.
李华,王丽,秦星[4](2011)在《nNOS参与药物成瘾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成瘾研究关键在于了解滥用药物如何改变大脑并引起具有成瘾特征的异常行为的复杂途径。该领域的关键挑战之一是认定在大脑中,药物诱导的相对稳定的改变以解释那些持续存在的行为异常。例如,对药物成瘾的人在戒除药物若干年
孙吉叶[5](2011)在《吗啡引起伏隔核抗坏血酸释放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吗啡(morphine)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广泛而复杂的作用。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A)具有抗氧化以及酶的辅助因子等多种作用,并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神经调质作用。调节AA的释放可能是成瘾性药物的共同特征。我们研究发现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透析给予吗啡与全身给予吗啡时引起NAc内AA释放的结果不同,提示不同方式给予吗啡引起NAc中AA的释放存在不同的调节机制。基于此,本文从神经生化、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水平研究吗啡引起NAc内AA释放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吗啡中枢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脑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考察了局部NAc透析给予吗啡引起NAc内AA、谷氨酸(glutamate, Glu)、γ-氨基丁酸(γ-aminubutiric acid, GABA)释放的影响。随之考察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对吗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吗啡(100μM,1mM)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加NAc内AA和GABA的释放,降低Glu的释放。给予纳洛酮能够显着抑制吗啡引起NAc内AA释放的增加,同时能够抑制吗啡引起的GABA释放的升高,但不影响吗啡引起的Glu的降低。提示吗啡至少是部分通过作用于阿片受体,尤其是NAc内p受体,而产生的对AA和GABA释放的一系列作用。进一步采用海人藻酸(kainic acid, KA)损毁NAc考察其对吗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Ac损毁抑制了吗啡引起NAc内AA和GABA释放的增加,但不影响吗啡引起的Glu释放降低。提示,KA损毁可能导致了NAc内主要的GABA神经元的缺失从而产生一系列效应。为了验证上述推测,又采用NAc局部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muscimol考察其对NAc损毁后吗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uscimol能够逆转KA损毁NAc引起的吗啡对AA和GABA释放的抑制作用,提示NAc内GABA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吗啡引起的NAc内AA的释放。此外,采用KA损毁NAc的方法,考察其在影响吗啡引起生化水平改变的同时,是否会对吗啡引起的行为学改变产生影响。结果表明,KA损毁NAc能够增加单次吗啡引起的大鼠水平和垂直运动次数;能够部分地阻断大鼠急性成瘾时的戒断症状;强化吗啡对小鼠的镇痛作用;不影响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但能阻断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表达。提示NAc作为中脑边缘重要核团,在吗啡引起的相关行为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Ac接受来自其他脑区的神经投射。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前额叶皮层Glu能系统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对伏隔核的神经投射对吗啡引起AA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额叶皮层-NAc的Glu能神经投射降低NAc内的Glu基础释放,不影响GABA基础释放,进一步确证了前额叶皮层-NAc的谷氨酸能神经投射不是参与吗啡作用的主要因素。VTA内注射GABAA受体拮抗剂bicuculine和激动剂muscimol影响NAc中AA的基础释放,muscimol不影响吗啡的作用,但bicuculine能够拮抗吗啡引起的NAc中AA和GABA释放的增加;同时,VTA内注射bicuculine显着升高多巴胺(dopamine, DA)的基础释放,降低NAc中GABA的基础释放,而muscimol作用与之相反。提示VTA到NAc的神经投射可能参与了吗啡引起的NAc中AA释放过程。已知脑内AA主要是通过Na+依赖的AA转运体(SVCT2)转运入脑和神经元从而发挥作用的,并且能够逆浓度梯度在细胞内聚集AA。本文进一步采用RT-PCR、Western blot的方法,考察了上述研究过程中吗啡对脑内AA转运体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身给予吗啡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增加纹状体中SVCT2 mRNA和蛋白的表达;NAc透析给予吗啡能够增加NAc内SVCT2 mRNA和蛋白的表达;NAc给予纳洛酮和VTA给予bicuculine能够拮抗吗啡引起的NAc中SVCT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加。提示,在吗啡通过作用于受体及神经系统等引起NAc内AA水平改变的过程中,SVCT2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NAc内的GABA能神经系统参与了吗啡引起的NAc中AA的释放;KA损毁NAc不但改变吗啡的神经生化水平作用,还影响吗啡镇痛和行为敏化的行为学作用;前额叶皮层-NAc的Glu能神经通路在吗啡引起NAc内AA释放过程中可能不发挥主要作用,而VTA-NAc的DA能神经通路参与了吗啡的作用。在吗啡引起AA释放的同时,对SVCT2的表达也产生影响。上述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吗啡对NAc内AA释放的调节机理,同时也为进一步了解吗啡中枢作用提供依据。
李军平[6](2010)在《内吗啡肽2调节大鼠结肠运动的形态学和机能学研究》文中提出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是位于胃肠道壁内的一套独立的神经系统。它们主要控制和协调胃肠道的运动、肠壁内的血流量、肠细胞的分泌和电解质代谢,以适应机体消化功能的需要。根据在肠壁内的位置,肠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位于环形肌和纵行肌之间的肠肌丛和位于粘膜下层的粘膜下丛。肠神经系统完成以上神经反射需要依赖多种神经活性分子以及与它们受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阿片类物质就是这些神经活性分子中的一员,它们分布于肠神经系统并参与调节胃肠道活动。如长期服用阿片类制剂可造成此调节过程失常,从而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阿片受体作为阿片肽类物质功能活动的中间信使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其中μ阿片受体(MOR)的分布要明显多于其它阿片受体。内吗啡肽1(endomorphine-1,EM1)和内吗啡肽2(endomorphine-2,EM2)是MOR的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内源性配体。在体外内吗啡肽通过特异性激活MOR诱导肠神经细胞的内吞。药理学和生理学实验表明,内吗啡肽通过MOR的介导可调节胃小肠的收缩和蠕动。但是由于对内吗啡肽在胃肠道中的分布还未确定,相应对胃肠道活动的调节机制也尚未阐明。本实验对EM2在大鼠结肠内的分布及神经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在体外初步探索了EM2对大鼠结肠运动的调节机制。方法和结果:1. EM2阳性神经元在大鼠结肠肠神经系统的分布及其化学神经解剖学特性运用结肠全层铺片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多重标记的方法探索EM2在大鼠结肠的分布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特性。(1)EM2阳性神经元在肠肌丛内的分布及其化学神经解剖学特性在肠肌丛内可见大量EM2阳性神经元。EM2阳性标记物在胞浆内的分布明显多于突起,但胞核无标记。其胞体略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长35.5±10.8μm,平均宽17.8±4.6μm。从胞体发出数个突起,较长的突起可达100μm以上,其余的突起较短略宽扁。每个神经节大约有10.55±4.2个EM2阳性神经元。EM2阳性神经纤维连接相邻神经节形成致密的网络。所有EM2阳性神经元都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EM2阳性神经元占NSE阳性神经元的57±4.1%。此外,在肠肌丛的神经元内,可见EM2与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5-羟色胺(5-HT)、P物质(SP)、钙视网膜蛋白(CR)、血管活性肠肽(VIP)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均有共存。ChAT阳性标记物在胞浆分布明显,胞体呈略圆形或椭圆形。在神经节内,EM2阳性神经纤维走行于ChAT阳性神经元之间,部分EM2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ChAT阳性神经元周围。5-HT的阳性标记物在突起比较明显,在胞体主要分布于外周。部分5-HT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EM2阳性神经元的周围。SP的阳性标记物主要分布于突起,胞体较少。其阳性神经纤维穿行于神经节内并分布于EM2阳性神经元周围。VIP阳性神经元的胞体较少,有一个长的轴突和数个短的树突。少量VIP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EM2阳性神经元的周围。CR阳性标记物的分布特点近似于5-HT阳性标记物,但在神经节内有大量CR阳性神经纤维分布,部分CR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分布于EM2阳性神经元周围。NOS的阳性标记物主要分布于胞浆,胞核无标记。在NOS阳性神经元的周围有EM2阳性神经纤维分布。在肠肌丛,ChAT/EM2、5-HT/EM2、VIP/EM2、NOS/EM2、CR/EM2和SP/EM2的双标神经元数量分别占EM2阳性神经元的53±4.6%、37±4.3%、26±2.8%、49±4.2%、55±4.5%和26±4.5%。ChAT/EM2、5-HT/EM2和SP/EM2双标神经元分别占ChAT、5-HT和SP阳性神经元总数的的74±4.7%、76±3.2%和88±2.5%。所有CR、VIP和NOS阳性神经元均呈EM2阳性。在肠肌丛没发现EM2与CGRP共存的神经元,但CGRP阳性神经纤维走行于EM2阳性神经元之间,部分CGRP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包绕于EM2阳性神经元的周围。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标染色的标本上,可见EM2/ChAT/VIP、EM2/ChAT/NOS三者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EM2/ChAT/VIP三标神经元的数量分别占EM2、ChAT和VIP阳性神经元总数的24.4±4.5%、21.8±4.6%和84.6±2.6%。EM2/ChAT/NOS三标神经元的数量分别占EM2、ChAT和NOS阳性神经元总数的27.4±4.1%、23±4.6%和72.5±3.2%。(2)EM2阳性神经元在粘膜下丛内的分布及其化学神经解剖学特性在粘膜下丛也可见大量EM2阳性神经元分布,但分布比较弥散,大约有6±4.2个EM2阳性神经元组成一个神经节。在神经节外还有少许游离的EM2阳性神经元。所有EM2阳性神经元均呈NSE阳性。EM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占NSE阳性神经元总数的68±1.5%。此外,在粘膜下神经元内,EM2与ChAT、SP、VIP和NOS均有共存。在粘膜下丛,ChAT/EM2、SP/EM2、VIP/EM2和NOS/EM2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分别占EM2阳性神经元的91±2.6%、36±2.4%、44±2.5%和44±4.7。ChAT/EM2、SP/EM2和VIP/EM2双标神经元分别占ChAT、SP和VIP阳性神经元总数的的53±2.8%、75±3.4%和73.3±2.6%。所有NOS阳性神经元均呈EM2阳性。在粘膜下丛神经元内未见EM2与CGRP的共存,但有大量CGRP的阳性神经纤维和终末包绕在EM2阳性神经元的周围。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标染色的标本上,可见EM2/ChAT/VIP三者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这些三标神经元的数量分别占EM2、ChAT和VIP阳性神经元总数的45.8±3.0%、57.9±2.6%和73.3±2.7%。以上形态学结果表明,在大鼠结肠内存在EM2阳性神经元,EM2同多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递质共存于肠肌丛和粘膜下丛内的神经元。2.在体外EM2对大鼠结肠运动的作用本研究在体外条件下,采用药理学和机能学的方法,初步探索EM2对大鼠结肠运动的调节机制。(1)EM2对大鼠结肠运动的直接作用直接加入EM2(10–9~10–6 mol/L)对大鼠结肠运动不产生任何作用。卡吧胆碱(10–6 mol/L)和5-HT(10–6 mol/L)可诱导结肠明显收缩;再加入EM2(10–6 mol/L)后,对卡吧胆碱或5-HT诱导的结肠收缩无任何影响。(2)MOR激动剂和拮抗剂对电刺激诱导结肠收缩的作用电刺激结肠产生明显的单收缩波(4.38±0.13 g,对照),再加入EM2(10–9 mol/L~10–6 mol/L)可浓度依赖性抑制电刺激诱导结肠的收缩;在浓度为10–6 mol/L时,EM2产生最大的抑制效果(62±7.1%);再加入纳洛酮(10–5 mol/L)或β-funaltrexamin(β-FNA,10–6 mol/L)后,可阻断EM2对电刺激诱导结肠收缩的抑制效应。吗啡(10–5 mol/L)和[Dala2, NMe-Phe4, Gly-ol5]enkephinlin(DAMGO,10–5 mol/L)也可抑制电刺激诱导结肠的收缩,且抑制率分别达到67.6±6.9%和58.7±6.1%。(3)EM2和不同神经阻断剂对电刺激诱导结肠收缩的作用河豚毒素(TTX,10-4 mol/L)可完全阻断电刺激诱导的结肠收缩。阿托品(AT,10-5 mol/L)能将电刺激诱导结肠收缩的效应减少至53.2±7.1%;再加入EM2(10-6 mol/L),此抑制效应进一步增强(24.3±7.8%);颠倒AT和EM2给药的顺序,可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同样,3-tropanylindole-3-carboxylate methiodide(ICS,10-6 mol/L)也可抑制电刺激诱导结肠的收缩(74.9±8.9%);再加入EM2(10-6 mol/L)后此抑制效果也进一步增强(35.4±7.8%)。加入NG-硝基-L-精氨酸,N-硝基-L-精氨酸(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ther,L-NAME,10-4 mol/L)后再行电刺激,电刺激诱导的结肠收缩出现增强效应(105.5±8.1%);再加入EM2(10-6 mol/L)后,收缩波的强度略减少(86.7±6.5%)。反过来,当将L-NAME和EM2的给药颠倒顺序时,则EM2抑制的结肠收缩波出现小的反弹。加入血管活性肠肽片段6-28(VIP6-28,10-6 mol/L)后再行电刺激,电刺激诱导的结肠收缩出现微弱增强(101.1±11%);再加入EM2时,收缩波略有下降(82.9±5.8%)。以上机能学研究结果表明,EM2通过MOR的介导,可诱导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间接地调节大鼠结肠的运动。综上所述,大鼠结肠内分布着许多EM2阳性神经元,EM2同多种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递质共存于肠肌丛和粘膜下丛内的神经元。在体外,EM2通过MOR的介导,直接诱导抑制性肠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间接地调节结肠的运动。
邓志会[7](2007)在《吗啡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iNOS和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吗啡等阿片类药物的长期滥用可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及药物耐受性,最终导致药物滥用而成瘾,造成机体多系统功能的损害和改变。吗啡依赖耐受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清楚。探索成瘾与依赖的物质基础依然是重要课题。目前,关于阿片类药物对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的作用关系,国内外报导很少。本课题选用大鼠的神经胶质瘤C6细胞作为研究吗啡作用的模型,并通过脂多糖(LPS)的诱导作用,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吗啡对iNOS和COX-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而探索吗啡的作用机理。我们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进行常规培养,经LPS诱导加吗啡作用后,应用iNOS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iNOS酶活性,再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分别测定细胞中iNOS和COX-2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相对含量。本研究结果发现:LPS能诱导iNOS酶活性的增强、iNOS和COX-2 mRNA和蛋白表达的明显增多;吗啡能够降低LPS诱导的iNOS酶活性的增强、能降低iNOS和COX-2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而吗啡单独作用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iNOS酶活性、iNOS和COX-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着变化。
黄德彬,余昭芬[8](2007)在《吗啡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Kv通道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吗啡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guinenpigbron-chialsmoothmuscle,GPBSM)Kv通道的影响。方法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急性分离GPBSMKv(电压依赖性延迟整流钾通道)活性的影响,用Westernblot和RT-PCR技术,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和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吗啡对体外培养GPBSM的Kv1·5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吗啡能抑制急性分离GPBSM的Kv通道电流和抑制抑制培养GPBSMKv1·5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吗啡受体阻断剂盐酸纳洛酮和PKC阻断剂Ro31-8220能明显阻止这种效应。结论吗啡收缩支气管平滑肌可能是活化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膜的PKC,从而抑制其cAMP介导的Kv通道电流活性,下调Kv1·5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完成的。
赵丽[9](2006)在《CCK-8对慢性吗啡作用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片成瘾是对阿片类物质产生的一种身体或心理适应状态,表现为失去控制地、强迫地、不顾后果地滥用阿片类物质,以及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求。阿片类物质依赖包括身体依赖(表现为停药后的戒断症状)和精神依赖(表现为满足感和重新用药的渴求或是为了避免停药后的不适而对药物的渴求)。然而,迄今为止,阿片成瘾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在对成瘾的治疗方面也进展缓慢。近来研究表明,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参与阿片依赖形成,例如:AC-cAMP-PKA-CREB、NO-cGMP、Ca2+-CaM-CaMK-CREB等信号通路。长期使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可引起受体、效应器、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多种蛋白激酶如: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RK)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参与磷酸化过程。它们在阿片受体的信号传导、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最早发现于肠道并作为胃肠激素调节胆囊收缩和胰腺的生长分泌功能,后来的研究发现CCK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发挥重要作用。CCK在体内存在多种活性形式,包括4、8、33、39和58肽等,其中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存在于小肠、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的活性形式。药理学实验证实CCK受体有两种亚型:CCK-A受体,主要分布于外周组织;CCK-B受体,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这两种受体现已被成功克隆。解剖学研究表明:在CNS CCK-8、CCK-R、内源性阿片物质和阿片受体平行分布,在许多生理反应中,他们的作用相反,例如:疼痛、情绪的调节、情感状态和记忆过程等。CCK-8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内源性抗阿片肽,连续注射递增剂量的吗啡,可使脑内CCK-8及其mRNA表达升高;行为学研究表明:CCK(0.01和0.1mg/Kg)作用于吗啡依赖戒断大鼠可增加纳洛酮催促戒断后的戒断症状,如跳跃、齿颤、湿狗样抖动、躁动,同时也推迟吗啡引起的CPP(条件位置偏爱)的消退。然而CCK-B受体拮抗剂L365,260(0.1和1mg/Kg)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和CPP的形成。说明
雷洪伊,徐世元[10](2005)在《NMDA-Ca2+-NO路径与阿片戒断综合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N-硝基-L-精氨酸抗阿片类精神依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硝基-L-精氨酸抗阿片类精神依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戒毒瘾丸对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模型的影响 |
2.1.1 模型建立[3-4] |
2.1.2 分组给药 |
2.1.3 指标评价 |
2.2 戒毒瘾丸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模型的影响 |
2.2.1 模型建立[5-6] |
2.2.2 分组给药 |
2.2.3 指标评价 |
2.2.3. 1 戒断症状评分标准 |
2.2.3. 2 脑部额叶皮质NE、5-HT、内啡肽含有量测定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戒毒瘾丸对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的影响 |
3.1.1 评分 |
3.1.25-HT、DA |
3.2 戒毒瘾丸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的影响 |
3.2.1 评分 |
3.2.2 NE、5-HT、内啡肽 |
4 讨论 |
(2)油橄榄叶提取物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成瘾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及单胺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
1.2.2 行为和组织学观察 |
1.2.3 脑单胺递质的测定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海洛因依赖大鼠的行为变化 |
2.2 海洛因依赖大鼠大脑额叶皮层结构的变化 |
2.3 海洛因依赖大鼠脑单胺递质的变化 |
3 讨论 |
(4)nNOS参与药物成瘾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nNOS的活性调节 |
2 NO的合成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
3 nNO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
4 NO在CNS的作用 |
4.1 NO参与突触可塑性 |
4.2 NO参与CNS的功能 |
4.3 nNOS与吗啡 |
(5)吗啡引起伏隔核抗坏血酸释放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阿片类物质 |
2 吗啡 |
3 抗坏血酸 |
4 NAc、VTA在脑中的作用 |
5 AA转运体在脑内发挥的作用 |
第一部分 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脑微透析手术方法 |
2. 脑微透析灌流方法 |
3. 抗坏血酸(AA)含量的测定 |
4. 谷氨酸(Glu)和GABA含量的测定 |
5. 局部伏隔核透析给予吗啡对伏隔核内AA,Glu和GABA释放的影响 |
6. 纳洛酮对局部伏隔核透析给予吗啡对伏隔核内AA,Glu和GABA释放的影响 |
7. 组织学检查 |
8.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AA,Glu和GABA线性关系 |
2. 大鼠伏隔核AA,Glu和GABA的基础水平 |
3. 局部伏隔核透析给予吗啡对伏隔核内AA,Glu和GABA释放的影响 |
4. 全身和局部伏隔核给予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AA释放的影响 |
5. 全身和局部伏隔核给予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Glu释放的影响 |
6. 全身和局部伏隔核给予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GABA释放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海人藻酸(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抗坏血酸释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大鼠伏隔核KA损毁方法 |
2. Nissle染色方法 |
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KA损毁伏隔核的组织学检查 |
2.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AA释放的影响 |
3.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Glu释放的影响 |
4.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GABA释放的影响 |
5. GABAA受体激动剂muscimol对KA损毁后,对吗啡作用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的行为学改变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KA损毁伏隔核 |
2. KA损毁伏隔核对急性给予吗啡引起大鼠成瘾及戒断的影响 |
3.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大鼠自主活动变化的影响 |
4. KA损毁伏隔核对小鼠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
5. KA损毁伏隔核对小鼠行为敏化形成和表达的影响 |
6.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引起大鼠自主活动变化的影响 |
2. KA损毁伏隔核对吗啡急性成瘾后戒断症状的影响 |
3. KA损毁伏隔核对小鼠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
4. KA损毁伏隔核对小鼠行为敏化形成和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前额叶皮层-伏隔核、VTA-伏隔核神经通路对吗啡引起伏隔核AA释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大鼠去前额叶皮层方法 |
2. VTA给药管埋置方法 |
3. 给药方法 |
4. 多巴胺含量的测定 |
5.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去前额叶皮层对伏隔核中Glu,GABA释放的影响 |
2. VTA中GABA_A受体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AA释放的调节 |
3. VTA中GABA_A受体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Glu释放的调节 |
4. VTA中GABA_A受体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GABA释放的调节 |
5. VTA中GABA_A受体对伏隔核中DA释放的调节 |
讨论 |
小结 |
第五部分 吗啡对抗坏血酸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1. RT-PCR实验方法 |
2. Western blot analysis(免疫印迹法) |
3. 实验设计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腹腔注射吗啡对纹状体中SVCT1和SVCT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 腹腔注射和局部伏隔核透析给予吗啡后对伏隔核中SVCT1和SVCT #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 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SVCT1和SVCT2 mRNA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4. GABAA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SVCT1和SVCT2 mRNA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5. 腹腔注射吗啡对纹状体中SVCT2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6. 腹腔注射和局部伏隔核透析给予吗啡对伏隔核中SVCT2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7. 纳洛酮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SVCT2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8. GABAA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对吗啡引起伏隔核中SVCT2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表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英文译文 |
附件 |
(6)内吗啡肽2调节大鼠结肠运动的形态学和机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
1 材料 |
1.1 取材 |
1.2 器官孵育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
1 材料 |
1.1 取材 |
1.2 器官孵育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吗啡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iNOS和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章 吗啡对大鼠胶质瘤C6 细胞iNOS 基因表达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吗啡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8)吗啡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Kv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溶液 |
1.4 实验器材 |
1.5 GPBSM的分离 |
1.6 GPBSM钾电流记录法 |
1.6.1 标准模片钳全细胞记录法 (pA/pF表示电流密度) [5] |
1.6.2 GPBSM钾电流检测[4, 5] |
1.7 GPBSM培养 |
1.8 吗啡对GPBSM Kv1.5 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1.8.1 吗啡对GPBSM Kv1.5mRNA表达的影响 |
1.8.2 吗啡对GPBSM Kv1.5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1.9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GPBSM膜电位 |
2.2 GPBSM Kv电流 |
2.3 吗啡对GPBSM Kv活性的影响 |
2.4 吗啡对培养GPBSM Kv1.5 |
3 讨论 |
(9)CCK-8对慢性吗啡作用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CCK-8 对慢性吗啡作用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吗啡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CCK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CK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作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内PKA活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CK受体拮抗剂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PKC内活性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CCK 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作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内?FosB 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CCK 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吗啡依赖戒断症状及脑内?FosB 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药物成瘾的分子神经学机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NMDA-Ca2+-NO路径与阿片戒断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 NMDA-Ca2+-NO路径 |
2 阿片依赖戒断引起NMDA-Ca2+-NO路径的变化 |
2.1 阿片依赖戒断的机制 |
2.2 NMDA-Ca2+-NO路径的变化 |
3 NMDA-Ca2+-NO路径相关性拮抗剂在吗啡成瘾依赖中的作用 |
4 NMDA受体拮抗剂、NOS抑制剂的毒副作用 |
5 结语 |
四、N-硝基-L-精氨酸抗阿片类精神依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戒毒瘾丸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J]. 陈玉兴,李茹月,李钰婷,黄雪君,曾晓会,黄丹娥,甘海宁. 中成药, 2018(10)
- [2]油橄榄叶提取物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成瘾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及单胺递质的影响[J]. 王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3]贯叶连翘提取物联合美沙酮对海洛因成瘾大鼠行为及脑单胺递质的影响[J]. 王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4]nNOS参与药物成瘾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J]. 李华,王丽,秦星. 河北医药, 2011(17)
- [5]吗啡引起伏隔核抗坏血酸释放的作用机制研究[D]. 孙吉叶. 沈阳药科大学, 2011(02)
- [6]内吗啡肽2调节大鼠结肠运动的形态学和机能学研究[D]. 李军平.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7]吗啡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iNOS和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D]. 邓志会. 吉林大学, 2007(03)
- [8]吗啡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Kv通道的影响[J]. 黄德彬,余昭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7(01)
- [9]CCK-8对慢性吗啡作用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D]. 赵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06(11)
- [10]NMDA-Ca2+-NO路径与阿片戒断综合征[J]. 雷洪伊,徐世元.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