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健品,实事求是才能重赢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1](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厉国刚[3](2016)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文中认为1979年中国广告恢复发展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观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告作为一种话语重新出现,在社会结构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随着广告的恢复而逐渐复兴,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一样的面貌。这一论文基于对1979-2014年间多种媒体和资料上的广告作品的考察,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的轨迹、特征、权力关系和建构作用等问题。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是不尽相同的主导“健康”话语。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产品英雄”的时代,国家话语主导了当时的广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没病就是健康”的朴素“健康”话语,逐步转向商品化的“健康”话语。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健康”品牌形象被精心打造,“健康”话语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夸张喧嚣的时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健康”呈现出时尚化、美学化等话语特征。但过度的市场化,导致了健康消费出现许多乱象,在政府监管下,“健康”话语走向规范化。在21世纪现代风险社会,“健康”的风险话语得以逐步形成。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并非一条直线,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呈现叠加、融合、竞争、衰微等多种复杂形态。在广告中,一个时期的“健康”话语有主导的形式和内容,但并不是之前的就完全消失,而是会变化形态继续存在,共同构成当时“健康”话语的丰富内涵。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的变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不是由一个特定的事件所决定的,也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出现跳跃式的变迁,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受多个“广告事件”或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渐地显露出具有鲜明特点的话语特性。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是在政治、经济、媒体、文化、风险社会等多种权力关系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和变迁的。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塑造了不同时期“健康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总体上以一种不断扩张的态势在变迁。随着网络社会个体话语权的不断上升,“健康”在各个广告、各个领域的不断泛化,健康风险威胁的加剧下健康意识的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广告构建的“健康”话语。
冯洁茹[4](2014)在《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首先探究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分析新闻职业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相关表现,包括新闻报道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制作新闻、炒作新闻比比皆是;追求新闻利益化,进行有偿新闻报道乃至有偿不闻;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大量报道低俗新闻,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且报道过分迎合受众心理,缺乏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有时媒体还跨越了舆论监督的界限,干扰其他单位或部门的正常工作,尤其是干扰了司法独立。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当前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予以分析。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媒体处于社会转型期,“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本身就给新闻媒体的定位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使传统媒体产生很大的危机感,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使媒体走上了一条迎合受众的道路,迷失了引导受众的方向;新闻法规的缺位使这些情况得不到约束,新闻媒体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部原因主要是媒体走上企业化管理之路后,将盈利视为媒体的最大追求,沦落为挣钱的机器。媒体用人制度的改变使新闻工作者身份尴尬,为了加快媒体的成长速度,媒体领导者不惜降低媒体入门标准,使很多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领域;而在员工的待遇上也有所不公,新闻工作者成为了新一代的“新闻民工”,无身份、无福利、无保障,使新闻工作者内心失衡;一身多职的状况使记者疲惫不堪,还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难以依靠工资养活自己,欲培养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而不得: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诱惑时,缺乏坚定的职业精神,与社会上的腐败思想、行为同流合污。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新闻职业精神缺失带来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客观,假新闻的萌生使媒体公信力急剧下降;其次,受到最大伤害的是广大受众,虚假新闻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给受众带来恐慌心理,也给一些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新闻媒体过多地将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有些新闻报道逾越了媒体应有的限制,干扰了其他个人及团体的权利,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凌驾于司法机关之上进行媒介审判;更有甚者,媒体的错误报道激化了社会矛盾,煽动民族仇恨,影响了社会稳定。论文最后一部分对媒体如何重塑新闻职业精神提出建议,首先,媒体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劳资关系,给予工作人员相应地待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进入新闻行业的人员;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媒体和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关注媒体的社会价值,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除此之外,媒体还要建立起自律以及他律机制,要完善内部的奖惩机制,建立媒体信用评价机制,并逐步完善新闻法律、法规,党和政府在媒体监督中也要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丁丁[5](2014)在《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高新技术的生物制药行业作为一种技术性强的新兴产业,一直以来都只强调技术和生产,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市场和营销。随着越来越多的拥有世界领先的先进制药技术、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合理的销售组织架构、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的如美国强生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美国惠氏公司等外国知名制药企业进入中国,相继发展;随着国外制药企业在我国行政保护的结束,技术壁垒的放开,我国药品仿制技术的提升,国内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国内的高新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如何进行系统的市场营销环境研究,如何明确企业面临的机会、威胁和自身的优势、劣势,如何建立、健全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如何进行相应的实施保障,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成了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现实背景,本文以安徽省内某拥有从原料药生产到中间体生产到制剂生产到销售一体产业链的高新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在回顾了相关的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相关方法的基础上,借助"PEST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目标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通过"SWOT分析法”明确了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威胁及企业自身相较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最后借助“4Ps”这一核心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及信息时代的网络意识进行了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并明确需通过完善企业现有的市场营销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控制市场营销计划;加强市场营销人员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搜集体系;树立市场战略观念等举措建立高效的营销管理体系为企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本文的研究从研究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市场营销的内、外部环境,针对其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强的优化方案及实施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对B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改进起到积极作用,而且通过探讨高新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不足及对策,对于其他相关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也将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魏晓星[6](2012)在《企业文化资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紫光古汉集团的文化资本营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下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从各方面入手。文化资本的运作,关键是促进文化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只有文化进入社会公共文化活动和文化生产、文化产品消费之中,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才能使文化经过生产转化、管理经营过程,具有持续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基于这个观点,本研究在文化角度下,以湘南地区大型医药企业——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从资本、文化资本、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资本等基本概念和特性入手,结合紫光古汉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企业文化和文化资本的形成,以及企业文化资本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的作用,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构架有效载体,培育和运作优秀的企业文化资本,打造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立足社会,回报社会,给力和谐社会构建,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姚锐[7](2011)在《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激发起世界诸多学者对这一转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浓厚兴趣。公共政策的演进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有利于理解和总结中国转型的成功经验。中国博士后制度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博士后制度与人才制度、科技制度以及高等教育系统有着紧密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变革的样本。博士后制度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宏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科学技术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是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则是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专业科学家的产生,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化,攀登到“巨人的肩膀上”的历程更加漫长艰难,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越来越超出科学家个人的负担能力,迫切需要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化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引发了政府的积极参与。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被应用于生产实践,证明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洞见。工业革命对科技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技术创新,形成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良性互动。知识生产最初是满足“闲逸的好奇”动机的个别活动,17世纪开始演变为以科学社团、科学期刊为载体的社会活动。随着19世纪末大企业建立的科研机构取代个别发明家占据主流地位,科技创新日渐体制化,推动一个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部门的崛起。科学家的培养则从手工作坊模式转变到与工业化生产相一致的生产线模式。科学技术是广泛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需求日渐增长,最终导致了博士后制度的兴盛。20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起博士后制度。博士后制度起源于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单纯目的,科学研究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年轻学者。理想的博士后制度安排是,博士学位获得者经历博士后研究阶段,提升科研能力,成为独立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进程中,博士后制度生成了一种附加功能。博士学位授予规模稳定增长,而学术职位的供给又随着经济景气程度而波动,从长期来看追求学术职位的人越来越多,学术职位供不应求。博士后研究就成了部分追求学术职位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一种过渡方案。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培养国家经济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很短时期内恢复了高等教育秩序,建立起学位制度,派出留学生。李政道和国内一批学者的积极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1985年国务院发文确定试点博士后制度。在博士后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学者、研究机构、大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积极互动,形成了高效的政策关系网。中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等积极参与了博士后制度的政策制定,国务院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跨部门的政策,提供各种优惠条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从而吸引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政策环境制约政府对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最终被纳入解决公共问题的常规手段。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渐下放权力,从万能政府过渡到有限政府。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手段是政府直接干预。政府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杠杆机制来实现的,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引导社会其他部门投入更多资源来解决政策问题,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由于政府对博士后的重视,使博士后实际上演变为“准学位”制度,博士后成为光彩照人的头衔。地方政府引入博士后从政,更拔高了博士后的地位。从博士后制度的经验来看,政策引导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手段和市场手段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在商品生产领域,市场手段更有效;反之,政府手段对于解决公共问题则是必要的,在公共领域,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正是一国政府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所在。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联邦政府为绝大多数博士后提供了研究经费。最近几年,由联邦政府直接支持的博士后人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家资助的博士后人数。另一方面,联邦机构开始着手关注博士后政策,改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美国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外国人,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博士后最后居留美国。博士后制度实际上成了美国从全球吸引高水科研人才、进行科技竞争的战略工具。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博士后阶段为美国科技创新做出很大贡献,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大学是培养博士后的主要基地,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一般都设立博士后职位。美国大学是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受到联邦政府巨额科研经费资助,大学用政府科研经费设立博士后职位,因而绝大部分博士后研究人员实际上间接得到联邦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博士后制度是美国政府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工具。在美国,博士后是培养人才的成熟制度,绝大多数科学经历博士后训练后才能进入学术界。美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博士后群体,为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提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保障了美国科研劳动力市场的充分供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外国学者,其中不少人在完成博士后训练后,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后制度成为美国从全世界掠夺人才的工具。美国政府在博士后制度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政府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今后将更加积极地干预博士后制度。我们应当警惕美国政府有意隐瞒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大肆渲染自由主义政策,声称政府撤出在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把自由放任政策当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华盛顿共识”。然而,美国通过科技政策深深地介入商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对国内产业大力支持。美国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被布洛克批评为“隐形发展主义”,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伪善性。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是诱导发展中国家放弃政府的责任,从而在科技、人才等核心领域依附于发达国家,丧失竞争能力,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当前我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导致企业博士后发展缓慢,筹集科研经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的预期政策目标不理想;受制于理论上的争议和认识上的误区,博士后制度未来政策走向不明确。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发展博士后制度、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在于政策创新。美国博士后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联邦政府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下,绝大多数博士后由主要执行基础研究的部门——大学来培养,博士后制度与科技体制、人才战略浑然一体。自我约束机制在欧美大学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博士后制度也是依赖于自我约束增强适应能力,维持较高的学术水平,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借鉴美国经验不是盲目照搬,而应当保持自己的特色,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特色是政府的积极支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时候,要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我国博士后制度未来发展要特别警惕“隐形发展主义”的误导,坚持在公共领域积极主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卡尔·波兰尼认为完全自由、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是虚假的幻象,从来没有真实存在过,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来说必不可少。美国政府鼓吹所谓的自由主义放任政策,而实际上通过发展科技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它实行的是“隐形发展主义”。我们必须认清其本来面目,从国际科技及人才竞争的现实出发,有针对地制定适当的政策。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首先是决策机制,决策主体之间要互相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分权,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其次是建立法制化的、随时间和具体条件改进的支持机制,保障博士后制度发展所需的充足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博士后制度的国际化。在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政策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李苏燕[8](2009)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及案例分析》文中指出21世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迎来了崭新的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的教育质量观。高职院校要借鉴我国高校己有的创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课程体系、组织工作体系和创业教育模式,努力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发展的必然途径。本论文探讨了创业教育的背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笔者所在工作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实施途径和典型创业案例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专业教育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具体有课程模式、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三种类型。为论证这三种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劣,论文采取了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和调查法等方式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创业案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探讨,总结,以便及时发现创业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院创业教育的稳步发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在高职院校行列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研究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突破性的方向指导,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
魏传峰,张立华,任儒倬,吴延华[9](2009)在《乘风破浪 创新推进阿胶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12月21日,是农历的冬至。这天,2008中国东阿阿胶文化节在中药四大家族之一的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举行。记者在见证了九朝贡胶开炼大典千年阿胶文化复兴的精彩一幕后,与该公司总经理秦玉峰进行了交流。 记者:听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
魏传峰,曲木拉果,任儒倬,吴延华[10](2009)在《借央企民族医药产业平台推进阿胶价值回归——访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玉峰》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12月21日,是农历的冬至.2008中国东阿阿胶文化节在中药四大家族之一的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在见证了九朝贡胶开炼大典千年阿胶文化复兴的精彩一幕后,记者
二、保健品,实事求是才能重赢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健品,实事求是才能重赢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
1.4.2 种植成本理论 |
1.4.3 种植效益理论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主要内容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
3.5 生态效益分析 |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
3.6 本章小结 |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
致谢 |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健康”作为一种话语 |
第一节 “健康”话语 |
第二节 “健康”话语在广告中的复兴 |
第二章 “健康”的商品化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与经济 |
第二节 朴素的“健康”话语 |
第三节 “健康”作为一种商品 |
第四节 “健康”的现代性生产 |
第三章 市场制造的“健康”景观 |
第一节 健康产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健康品牌的塑造 |
第三节 夸张的“健康”话语 |
第四节 被市场裹挟的消费者 |
第四章 消费主义、时尚与“健康” |
第一节 消费主义 |
第二节 时尚化的“健康” |
第三节 健康区隔与符号消费 |
第五章 政府监管下的“健康” |
第一节 健康消费的乱象 |
第二节 “健康”的规范管理 |
第六章 风险社会的“健康”话语 |
第一节 风险社会 |
第二节 健康风险 |
第三节 “健康”的风险话语 |
第四节 “健康”话语的泛化与消解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 |
1.1 新闻职业精神的定义 |
1.1.1 新闻职业精神的定义 |
1.1.2 新闻职业精神的外延 |
1.2 新闻职业精神在历史上的体现与传承 |
1.3 新闻职业精神在新时期的变异 |
第二章 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表现 |
2.1 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
2.1.1 虚假新闻 |
2.1.2 新闻利益化 |
2.2 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 |
2.2.1 低俗新闻 |
2.2.2 新闻报道视角冷漠 |
2.2.3 迎合受众心理 |
2.2.4 新闻炒作 |
2.2.5 虚假广告 |
2.3 媒体越位 |
第三章 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原因 |
3.1 外部原因 |
3.1.1 媒介转型期的迷失 |
3.1.2 市场秩序不规范 |
3.1.3 新闻职业法规缺位 |
3.2 内部原因 |
3.2.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
3.2.2 经济利益的驱使 |
3.2.3 大量非专业人员进入新闻媒介 |
3.2.4 记者一身多职,薪资水平低 |
3.2.5 新闻记者职业态度浮躁 |
第四章 新闻职业精神缺失的影响 |
4.1 损害了媒体公信力 |
4.1.1 媒体公信力的含义及表现 |
4.1.2 媒体公信力下降的表现 |
4.2 损害并误导受众 |
4.2.1 欺骗、蒙蔽受众 |
4.2.2 误导受众 |
4.3 影响个人及其他团体的权力 |
4.3.1 媒体滥用权力侵害人权 |
4.3.2 媒体滥用权力侵害司法及其他 |
4.4 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
第五章 重塑新闻职业精神 |
5.1 媒体应尊重从业者的权利 |
5.1.1 给予新闻从业者应有的待遇 |
5.1.2 增强职业忠诚度和责任感 |
5.2 新闻人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
5.2.1 媒体应明确自身定位 |
5.2.2 新闻从业人员应践行职业精神 |
5.2.3 树立学习榜样 |
5.2.4 重视新闻奖的评选工作 |
5.3 媒体的自律及他律 |
5.3.1 媒体的自律 |
5.3.2 媒体内部奖惩机制 |
5.3.3 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
5.4 健全新闻法律法规 |
5.4.1 健全新闻法规 |
5.4.2 党和政府颁布新闻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5)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论文研究的背景 |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三、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结构 |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章 B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与SWOT分析 |
一、B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二、B企业的SWOT分析 |
第四章 B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一、产品策略分析 |
二、价格策略分析 |
三、营销渠道策略分析 |
四、促销策略分析 |
五、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
第五章 B企业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现有的市场营销组织结构 |
二、制定、实施、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
三、加强市场营销人员管理 |
四、完善市场信息搜集体系 |
五、树立市场战略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企业文化资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紫光古汉集团的文化资本营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六、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资本的内涵及特点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二节 企业文化资本特点 |
第三节 紫光古汉企业文化及其文化资本 |
第四节 紫光古汉企业文化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
第二章 企业文化资本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 |
第一节 发挥企业文化资本的导向作用 |
第二节 发挥企业文化资本正确的价值规范作用 |
第三节 发挥企业文化资本的精神作用 |
第四节 发挥企业文化资本的责任担当作用 |
第三章 紫光古汉企业文化资本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一节 紫光古汉企业文化资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不足表现 |
第二节 紫光古汉企业文化资本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博士后制度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分析框架 |
核心概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博士后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一节 "博士后"概述 |
一、定义 |
二、部分国家博士后发展情况 |
第二节 博士后起源与背景 |
一、内在动力:科学本身不断增长的复杂性 |
二、外部诱因:科学技术的功利价值 |
三、知识生产的社会化与组织化 |
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的探讨 |
一、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与政策确立时间 |
二、官方认定的博士后制度创立时间 |
第二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 |
一、发展阶段 |
二、发展成就 |
第三节 政策议程与政策主体间的互动 |
一、政策议程的建立:从CUSSPEA项目到博士后制度 |
二、政策主体的特殊性:国家最高领导人参与决策 |
三、政策关系网 |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博士后发展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一节 环境变革与政策的适应性 |
一、社会转型与政策环境变革 |
二、政策对环境变革的回应 |
三、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
第二节 政策的作用机制 |
一、政策杠杆与马太效应 |
二、杠杆作用实例 |
第三节 平衡政府与市场 |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部门 |
二、平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 |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与"隐形发展主义" |
第一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
一、美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历程 |
二、美国博士后制度特点 |
第二节 美国博士后制度中的政府角色 |
一、美国科技体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 |
二、作用战略工具的博士后制度 |
三、美国博士后制度中政府的独特作用 |
第三节 "隐形发展主义"的警示 |
一、日渐加强的政府作用与"隐形发展主义" |
二、"隐形发展主义"的实质 |
三、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前瞻 |
第一节 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二、企业博士后左右为难 |
三、政策的不确定性 |
第二节 如何对待美国经验 |
一、美国经验:不可借鉴性 |
二、美国经验:可借鉴性 |
三、中国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
第三节 我国博士后制度政策创新 |
一、对隐形发展主义的回应 |
二、博士后制度定位 |
三、政策创新关键是机制创新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
2.1 创业教育的涵义 |
2.1.1 创业教育基本概念 |
2.1.2 创业教育的内涵 |
2.1.3 创业教育的本质 |
2.2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
2.2.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状况 |
2.2.2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2.2.3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
2.2.4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紧迫性 |
2.3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3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
3.1 创业教育的目标 |
3.2 创业教育的现状 |
3.2.1 创业教育模式 |
3.2.2 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
3.3 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
3.3.1 学科课程 |
3.3.2 活动课程 |
3.3.3 隐性课程 |
3.4 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
3.4.1 创业意识培养 |
3.4.2 创业品质熏陶 |
3.4.3 创业能力锻炼 |
3.4.4 创业方法指导 |
3.4.5 遵纪守法教育 |
3.4.6 加强职业指导 |
3.4.7 提供创业实践 |
3.5 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
3.5.1 以科技竞赛发展创业教育模式 |
3.5.2 在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
3.5.3 在"三重融合、四方联动"中发展创业教育作用 |
3.5.4 在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中拓展创业教育功能 |
3.5.5 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创业教育稳步推进 |
3.5.6 以"创业之星-大学生创业模拟实验室"为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
3.6 创业教育体系结构 |
3.7 创业教育的发展 |
3.7.1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建立创业教育循环 |
3.7.2 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创业教育质量 |
3.7.3 重视创业教育评估工作,逐步予以学籍管理支持 |
第4章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4.1 单纯的课程式创业教育模式 |
4.1.1 案例一:杭州久创科技有限公司 |
4.1.2 案例二:创意轩碟店 |
4.1.3 案例三:温州汉博电气有限公司 |
4.1.4 启示 |
4.2 实践式创业教育模式 |
4.2.1 案例一:怡然科技电脑服务公司 |
4.2.2 案例二:亮镜机械有限公司 |
4.2.3 启示 |
4.3 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 |
4.3.1 案例一:风火轮滑专卖店 |
4.3.2 案例二:"金黛米岚"围巾品牌 |
4.3.3 启示 |
4.4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借央企民族医药产业平台推进阿胶价值回归——访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玉峰(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进以肉谋皮战略。 |
2. 当好标准制定者和技术推动者。 |
3. 坚持药食并举, 恢复阿胶补血圣药滋补上品地位。 |
4. 抓好营销转型. |
5. 必须借助和整合中医资源, 把企业发展做到中医药振兴的大链条大环境中去。 |
四、保健品,实事求是才能重赢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中国当代广告“健康”话语变迁研究(1979-2014)[D]. 厉国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4]试论新时期新闻职业精神的缺失与重塑[D]. 冯洁茹. 山西大学, 2014(04)
- [5]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D]. 丁丁. 安徽大学, 2014(09)
- [6]企业文化资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紫光古汉集团的文化资本营运为例[D]. 魏晓星. 南华大学, 2012(01)
- [7]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 ——政策分析的视角[D]. 姚锐. 南京大学, 2011(07)
- [8]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及案例分析[D]. 李苏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9]乘风破浪 创新推进阿胶价值[N]. 魏传峰,张立华,任儒倬,吴延华. 中华新闻报, 2009
- [10]借央企民族医药产业平台推进阿胶价值回归——访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玉峰[J]. 魏传峰,曲木拉果,任儒倬,吴延华. 中国食品,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