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立通气笼盒系统(IVC)日前已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容[1](2017)在《叙事护理学理论构建及其课程开发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针对目前我国护理学人文知识体系囿于理论、较为单一,护理专业人文教育实践性不强、实施效果不佳的现状,本课题借鉴叙事医学研究成果,尝试运用理论派生策略,提出并界定叙事护理相关概念,并构建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与具体内容;进而参考这一理论内容,开发旨在培养护理学生叙事护理能力的《叙事护理学》人文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探究该课程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从而完善护理学科人文知识体系,为落实培养护生人文精神,发展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提供有效途径。研究方法1.构建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从相关文献中提炼有关护士在护理实践中收集、理解与回应患者叙事的理论与方法;从叙事医学理论研究中总结出该领域理论要点。采用Walker和Avant提出的概念、命题及理论派生策略,以叙事医学为源领域,参考相关护理理论及护理专业领域叙事实践研究成果,派生并界定叙事护理相关核心概念,并以学科要素为结构框架,构建叙事护理学理论。进一步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论证、修改直至确定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2.开发并论证《叙事护理学》课程以构建的叙事护理学理论为指导,选择学科中心论及泰勒的目标原理作为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运用Fink整合课程设计模式指导《叙事护理学》课程的开发过程,确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进度计划等构成要素。组织Delphi专家咨询论证课程关键要素,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及专家意见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包含上述构成要素的《叙事护理学》课程标准。3.教育实验论证《叙事护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根据《叙事护理学》课程标准,设计《叙事护理学》课程教育实验方案。该教育实验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进行:针对全体参课学生(25名)采用单组前后测设计;从2013级与2014级本科护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名学生作为固定组与实验组进行固定组比较设计;通过对全体参课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参与课程的收获与体验,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研究结果1.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最终确定的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参考学科结构及构成要素确定而成,由核心概念群、跨学科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特色研究方法5部分组成。其中核心概念群包括叙事护理、叙事护理能力、叙事护理学3个概念;跨学科理论基础涉及叙事护理学的哲学范式、心理学及人类学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护理专业理论;研究对象为护理人员理解、体验患者疾病遭遇和困境并对其做出回应的整个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叙事护理实践流程(关注—理解—反思—回应)、叙事护理知识(文学视角、人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心理治疗学视角)、叙事护理能力(4个维度,13项具体内涵);特色研究方法涵盖理论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田野研究法、临床实践法。2.《叙事护理学》课程及课程标准在fink整合课程设计模式指导下完成《叙事护理学》课程的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由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进度计划6部分组成。其中课程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围绕叙事护理能力设置而成,涵盖了基础知识、应用、综合、人际、关注、学会学习6个维度;课程内容体系参考叙事护理学理论内容,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设计而成,包括叙事护理学导论、叙事护理实践知识与技能(各论)、叙事护理实践综合练习3个主题,各论部分按照叙事护理实践的4个阶段依序展开;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运用多种叙事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获得信息和观点、经历、反思3种学习经历;课程评价方式强调前瞻性评估及fidelity反馈,主要包括对学生教育戏剧表演和反思性写作作品评分这两种方式;课程安排共计10次课,30学时,其中理论14学时,实践16学时。3.《叙事护理学》课程教育实验结果教育实验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叙事护理学》课程的学生与未参与课程的学生相比整体叙事护理能力水平更高(p<0.05,r=0.569);实验组学生叙事护理能力各维度水平与固定组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注、理解、回应维度组间差异的效应量呈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参与课程学生的人文关怀品质、倾听能力、同理心水平在课程后无显着提高(p>0.05),但具有不同经历(是否参与学校社团、是否担任班级骨干)的学生课程前后倾听能力及人文关怀理念与感知的变化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对质性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炼后共得到45个类属,可进一步归纳为13个亚主题,5个主题。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叙事护理学》课程不仅能够提高护生的叙事护理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职业精神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课程的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能够指导教师后续对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研究结论本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叙事护理(学)概念,并派生出系统完整的叙事护理学理论,丰富了我国护理学科人文知识体系,并为相关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其次科学规范地开发出旨在培养护生叙事护理能力的《叙事护理学》课程,确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进度计划等课程构成要素,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护理学》课程标准,能够为课程实施提供具体指导;最后从实践层面探究了《叙事护理学》课程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证明该课程能够培养护生的叙事护理能力,正确的职业认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护理学科人文知识体系,还推动了我国护理人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齐海涛,王有为,卢笑丛[2](2006)在《独立换气净化笼具(IVC)国内外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独立换气净化笼具(IVC)是目前国际上一种发展迅速的实验动物饲养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该模式具有经济、安全等优点。本文从系统送气与排气、笼盒内空气质量、微生物传播与检测、实验动物生理、繁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对这种模式的研究慨况,并展望了IVC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霄玲[3](2002)在《让更多的“明星”闪亮登场——撷取工博会的一组新项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届工博会上,一批新的技术、产品和项目“闪亮登场”,亮相在上海技术产权交易展区。这其中既有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成果,也有应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的创新产品;既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有拥有专利技术的项目;既有环保型的新型建材,也有实用型的家庭装潢产品……。
赖纯见[4](2015)在《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最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并作为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内结构失衡共存;土地国有专属垄断,土地财政的依存度很高;地方政府、房地产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等各主要市场关联主体方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房地产市场套利、投机和行政寻租屡禁不止,缺乏长效管控机制,地价、房价一直随中央政府调控政策的周期和强度而大起大落,这不利于该产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危害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博弈论等理论研究房地产经济系统规律及其宏观调控政策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史、房地产制度及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史,总结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六大特性,剖析房地产市场主要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1)建立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间地价和房产产量决策的动力系统模型,分析其动平衡点解及稳定性条件,研究区域地价房价比在该动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并用DFC方法实现对该动力系统混沌的控制;(2)分别在均衡市场和非均衡市场下,建立有限理性、非线性成本的区域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内部产量竞争分配决策动力系统模型,研究该动力系统动平衡点解及其稳定域,并分析地价房价比、房地产商税负水平以及市场供求非均衡参数对动力系统演化的影响;(3)基于有限理性、适应性预期和市场供求非均衡因素,构建区域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房地产商、金融机构和购房者之间利益博弈的动力系统模型,研究该动力系统的动平衡点特征及其在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下的稳定性,并数值模拟分析中央政府财税政策、行政管控政策和行业状态参数对该动力系统演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最后用DFC方法分析中央政府如何控制区域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混沌态;(4)在研究房地产市场主要关联利益主体行为动力系统规律和宏观管控政策对动力系统演化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区域地价房价比在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稳定平衡时是恒定的,管理区域地价房价比可实现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管控。中央政府可分区域制定地价房价比指标,同步采用地价房价比管理、供求引导和财税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效杜绝调控政策实施中的跷跷板效应。②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存在“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即动态博弈的Nash均衡点,区域地价房价比可决定房地产供给市场结构即寡头垄断、垄断、零产量(滞涨)、二周期态和混沌态,这是非均衡市场下该系统的一个特例;非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可能不存在,但次优稳定动平衡点总是存在的,此时房地产供给市场结构主要取决于区域地价房价比、房地产寡头税负水平和市场非均衡程度。③区域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平衡点是“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即市场主要主体利益博弈稳定Nash均衡点,房地产市场管控的根本目标在于理清和调整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关系以维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而不是直接调节市场供求以实现居者有其屋;该动力系统演化规律:购房者刚性需求占比、房屋租金率、城镇化率、土地整治成本率和土地财政依存度的上升,均推动区域房地产市场均衡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上扬;房产保有税率、二次交易税率和房产投资机会成本率的上升,均促使区域房地产市场均衡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下行;而房地产商综合税负率的上升,则推高该市场的均衡需求量和房价。把握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演化规律,有助于更好管控房地产市场。④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应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和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存度;建立以动态调整房地产商税负、房地产二次交易税负和房地产保有税负、实行区域性差异化政策和反腐败常态化为主的长效管控机制;建立以提高房地产业直接融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正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舆论导向为主的房地产预期管理机制等方面,多位一体配套进行,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
黄爱武[5](2009)在《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积极应对“冷战”的对抗和威胁,实现世界霸主的地位,从1947年开始,陆续颁布了包括《国家安全法》在内的一系列国家安全法律,建立了包括中央情报局在内的16家国家安全情报机构,逐渐构筑起完善且卓有成效的现代国家安全体制。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美国的其它法律制度研究的学术成果非常多,也很全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但我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的研究成果却很少,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本论文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探究了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颁布的各项国家安全法律,总结了美国国家安全法制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的成果,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薄弱和不足。全文重点揭示了战后到2009年,62年来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史、美国现代国家安全情报体制和机构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过程以及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论文所追求的理论价值和创新点在于:一是从法律史的角度,对战后美国所颁布的四十部多部国家安全法律采取分阶段、分类别的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发现和找寻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过程中如何处理特殊“立法矛盾”的价值取向和调和艺术。这几对“立法矛盾”主要是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秘密性的矛盾,公民权利和国家安全工作特殊权力的矛盾,发现了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妥当解决与平衡上述矛盾的“技巧”和“良方”,即隐蔽秘密的国家安全情报工作必须也可以通过公开的法律进行调控,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平衡;二是通过鸟瞰和透视美国现代国家安全情报体制和机构法定职能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对美国通过立法调整和规范国家安全机关活动的做法进行了剖析,洞察美国当政者如何运用法律设置和管理国家安全体制和机构,改革和完善国家安全机构及其职能的“初衷”和“用意”,研究发现美国既依靠“情报界”这头“捣蛋的大象”维护国家安全,又运用法律规范和约束国家安全机构不致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立法的价值取向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公民的权利同等重要。这些研究弥补了我国学术界从政治、外交等角度研究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文章过多、从法律的角度研究过少的缺失;三是通过剖析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揭开了美国总统、国会、法院对国家安全机关既依靠又制衡的斗争史,查找和分析了美国三权分立平衡的宪政法律制度的利弊。全稿33万字,其中正文26万字,美国《1947年国家安全法》全文翻译7万字(不含英文条文字数)。除导言外,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梳理和归纳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发展史。首先对美国建国至二战时期的国家安全立法进行了简要回顾,为研究战后的国家安全立法做好铺垫。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发展,这一时期是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的高峰时期,论文采用分类法,将构建体制、划分职能、保护情报人员身份等国家安全立法归并为9大类并进行了分析;第二阶段是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完善;第三阶段是“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改革。本章最后采用列表方式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进行评述,与第一章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成文法、总统行政命令和判例法,主要以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美国国家安全立法追求平衡的价值取向,注重灵活运用立法技术,实现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的隐蔽性有机结合。尤其是在对待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关系方面,立法妥当地进行了协调和平衡。通过立法界定国家安全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界线,协调国家安全技术侦察权力的使用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关系和矛盾,运用判例法强调公民言论自由权对国家安全优先权的减让。上述的协调和平衡,是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对宪法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与美国行政法、刑法等的有机衔接和互为补充。第三章研究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构建与演变。战后美国逐渐建立起决策、指挥、执行、咨询和监督完善的国家安全情报运行体制,并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这一体制的核心,剖析其职能演变和发展过程,可以一窥美国国家安全体制从建立到完善的全貌。第四章对战后美国成立的16家国家安全成员机构逐一进行了解剖、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类型、法定职能及其嬗变。第五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如何规制国家安全工作进行了研究。美国依法构建了战后国家安全体制,并确立总统为该体制的最高领导人,国家情报主任依法享有指挥权和协调权。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对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设立、职权、内部管理、与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将国家安全机关秘密搜查和监视权、技术侦察权、隐蔽行动权纳入法治轨道,要求依法开展情报、反间谍等国家安全工作,同时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第六章论述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法律监督。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确立了监督的原则、明确了监督机构职能、规定了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了公开与保密的法律监督界线。本章主要论述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的法律监督,即总统、法院和国会对国家安全的监督。战后美国总统主要通过颁布行政命令、设立专门调查委员会对国家安全工作进行法律监督,总统授权的洛克菲勒委员会和墨菲委员会在国家安全监督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战后美国法院对国家安全工作监督经历了一个由保守到积极的过程,相关判例清晰地刻画了法院对国家安全监督轨迹的变化历程;战后美国国会是国家安全监督的主要力量,国会通过立法、行使预算和人事批准权、专门调查等方式开展国家安全法律监督。通过对参议院邱奇委员会、众议院派克委员会、以及参、众两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的解剖,探寻了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模式从雏形到发育再到成型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不断进行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但国家安全活动“保密性”和法律监督“公开性”的矛盾,国会监督部门和情报界之间相互猜忌的斗争和内耗,情报是顺应政治需要还是忠于客观事实的困惑,导致国会国家安全监督的艰难和效力不彰,也暴露了美国宪政体制的缺陷和无奈。通过对相关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归纳,绘制了“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一览表”、“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结构图”、“中央情报局历任局长一览表”、“联邦调查局历任局长一览表”以及最新的“奥巴马总统国家安全机构负责人一览表”等图表并附于论文的相关章节之中,起到直观明了总结、说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之作用。另外所收集的40多部美国国家安全法律英文条文内容,在论文中多有提及和引用,其中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是美国建立现代国家安全体制的基本法和开端,至今仍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在不忍割爱,加上在收集本论文资料过程中,尚没有看到完整的中文翻译条文,于是将美国国家情报主任办公室2007年发布的最新英文版本的条文全部翻译成中文,采取中英文对照的排版方式,附录于论文之后,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
母小曼[6](2009)在《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储备是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组织进行职工和居民的安置、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土地整理工作后,将土地储备起来,再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创新土地制度。这都说明了土地改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通过实行土地有偿有期限使用,形成土地市场。在这种土地制度框架下,国家是惟一的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出租形成垄断性的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从国家取得的合法土地使用权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进行转让和转租,形成竞争性的土地二级市场。土地储备制度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推行和发展,我国土地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时间还不长,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土地储备机构性质定位模糊,责任、权利不明确,土地储备政策难以有效实施,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很难保证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土地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加强土地储备制度的系统建设,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保障土地储备顺利进行,才能使土地储备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本文通过对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的剖析,指出了土地储备三个环节即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运作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在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中,存在着明显的寻租现象。在土地收购环节中,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以地生财”,几乎一切征地项目都搭车公共利益,随意出让,批租国有土地。还有一些开发区“圈而不用”、“储而不用”,真正的工业企业又征不到地,影响了企业的再发展;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城市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有强烈的追求地方经济利益的趋向。当国家的利益与地方利益有所冲突时,地方政府必然要竭力维护地方利益,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寻租活动的出现。土地供应过程中,这种寻租行为表现在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其焦点体现在对开发商的授权上。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就在于土地收购储备中的博弈分析。这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地方政府不同届之间的征地博弈分析,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分析。本文在深入分析土地收购储备运行机制各个程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有效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并对完善土地储备的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科学客观评价储备土地实际价值,加强土地储备的管理,建立社会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强土地收购储备风险控制以及贷款的控制,确定合理的土地收购价格。加强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中的法律法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从表面上看,既是土地储备,也是资金储备,土地收购储备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这成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通过扩大筹资渠道、土地储备过程中开发项目方式多样化等手段,合理确定土地收购价格等从资金流入方向和资金流出方向的来构建资金内部良性循环体系。并提出要提高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自有资金的比例才是保证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资金顺利流动的根本。土地收益分配体系也是土地收购储备财政保障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所提倡的,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必须探索一条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地需要与保护耕地政策相协调的新途径。其出路在于:一是继续实行土地占补平衡政策,二是继续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三是改革完善征地制度,规范政府和企业征地行为。由此可见,本文所研究的土地收购储备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赵光红[7](2008)在《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有关对护理质量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已有众多报道。但目前所应用的评价体系忽略了护理的非技术性服务属性因素,偏重于基础护理质量和终末质量的评价,使之与护理专业发展不平衡。护理评价若以“量的测量”为标准,忽视“质的考核”,则缺乏约束机制,患者获得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护理评价若以“质的评价”为标准,忽视“量的测量”,则存在公平性问题,从而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一套能权衡“护理工作量”和“护理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能够体现护理管理的公平性,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法: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和各类数据库,归纳出国内外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况,找出当今护理评价的特点,提出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2.专家咨询法:主要以专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和头脑风暴法等方式确定课题的相关项目、研究框架和权重系数。3.问卷调查法:依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4.统计分析法:主要运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各类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涉及到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秩相关和离差法。主要研究结果1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护理评价中的应用从护理的实践出发,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护理服务的内涵、特征,对护理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护理是指具有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向有健康需求的人群提供专业帮助,使其恢复健康或从事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是一种无形的服务。由此可见,护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技术性活动,如遵医嘱执行静脉给药、提供床上擦浴等技术性护理活动;第二为服务属性的护理内容,如护士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给予心理护理等。同时,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明确了相关理论在构建护理评价中的应用。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系统理论内涵的指导,护理工作量的测量与护理质量标准的重新构建依据持续质量改进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等的启示和指导。2现行护理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状况通过对某三甲综合医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发现,现行的以终末质量评价为主的护理质量评价有一定的专业价值,主要表现在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提高专业性技术操作水平两方面,但也存在其评价不能体现护理服务内涵,忽视全员、全过程管理,不重视经济性和不能达到“零缺陷”、等问题。应用问卷调查了患者对现行护理服务的满意状况。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较高,但对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满意度不高;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单项指标为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前后的解释工作、护士巡视病房的次数等。通过分析,护理工作量大可能是上述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有较高的职业态度,但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护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福利待遇、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职业态度与工作满意度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外界因素可能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需查找原因进行对症性处理。运用问卷调查护了理人员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看法。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均愿意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并且从临床一线的角度对护理质量管理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由此表明,只要建立科学、公平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就能真正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护理工作范畴的界定及工作量的测量对收集到的47个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分类、界定,得出基础护理中直接护理47项,间接护理28项;专科护理中直接护理125项,间接护理26项;其中基椿だ碇屑浣踊だ?0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专科护理中间接护理7项为非护理专业性工作。将所有收集到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工时测量,统计3年每日人均工作时间,即每日人均工作量,结果显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产科、儿科、急诊、肿瘤科、综合科系统、ICU每日人均工作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构建以结构-过程-结果为纵线,以环境、护理人员、患者、服务质量4个维度横向考查的护理质量标准基于护理具有技术性和服务性双重属性的理念,以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模式为基础,借鉴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建立了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包括环境、护理人员、患者、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标准建立后,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环境、护理人员、服务质量、患者四个维度的权重分别是0.11,0.18,0.48,0.23。5构建了护理工作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将动态护理工作量采用中位数平移法确定标准值,结合专业特点,设定评分等级,转换成标准分。再运用统计学方法将专家咨询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护理工作量与护理质量对总体护理评价的权重系数为0.4:0.6,构建出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建议1.应正确认识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对护理服务的界定直接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管理,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护理的内涵,才能真正转变护理质量管理理念,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学模式,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2.护理质量评价需以患者为中心,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由于护理人员编制的限制,护理工作量是护士主要的压力源,护士没有多余的精力完成治疗操作以外的、患者真正期望的服务。因此,建议医院领导在限制人力成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护理人员的编制问题。3.护理质量标准应从护理的全过程、多维度进行构架。护理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制度、人员、环境、基础设施、人力配置结构等。因此,要想达到全方位的护理质量管理,首先必须从护理的全过程、多维度构建护理质量标准。4.护理评价应以护理工作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以体现护理管理的公平性。新的评价体系引入“量”的测量,其作用以权重体现在体系中。新的评价体系兼顾了公平原则,对所谓的“少做事,少出错;不做事,不出错”的世俗观点提出挑战,由此可见“量”的引入能极大地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创新之处1.确定了护理工作的范围,并科学地赋分,解决了当今护理工作范围不易量化的难点。2.构建了一套符合现行护理管理模式下新的护理质量标准。3.构建了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所得出的综合量化指标,一是护理部可以此来考核护理单元和个人护理工作绩效状况;二是可作为护理人员晋升、评先和发放奖金的参考指标;三是为管理者科学地配备护理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不足之处1.本研究资料的收集局限于一所医院,需扩大样本来源进一步了解现行护理质量评价的真实状况。2.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需在临床实践运用中进行检验并不断修正。
张涵[8](2006)在《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案例分析。成都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优质生猪繁殖、养育、收购、屠宰、分割、冷藏加工、罐头食品生产、猪肉鲜销连锁经营及猪肉食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互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本文的研究思路从分析兴旺公司的外部环境入手,通过对肉制品行业的竞争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对兴旺公司的内外环境的SWOT分析,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和购买行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分析,提出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战略途径,以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阶段性目标为基准,重点阐述在2005—2010年度期间需要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方案,旨在为兴旺公司的生存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同时也对肉制品企业的战略规划实证研究作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对于食品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鸣[9](2018)在《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机遇,而这一机遇也伴随着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内部控制则是企业有效防范风险、保障资产安全完整的关键所在。销售业务作为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直接与企业现金流挂钩,涉及产品定价、货款回收等重要环节,极易产生舞弊现象,威胁货物与资金安全,因此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应作为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文中选择仪器仪表行业的Z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ZH公司是一家成立二十余年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打造已形成产、学、研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其产品技术水平极具竞争力。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现行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销售业务特点,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缺陷逐步暴露,如何完善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以适应公司的发展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ZH公司基本业务流程进行了解,并获取了相关的制度文件与财务数据,进而了解ZH公司销售业务特点及其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如何。随后,以各流程控制现状为切入点,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和销售环节关键风险点,剖析公司销售环节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ZH公司实际情况,从销售计划管理、市场开发与客户信用管理、定制产品定价、销售合同管理、应收账款控制、绩效考核控制几方面给出了优化建议,希望可以完善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规范其销售行为,防范其销售风险,同时也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企业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改进提供借鉴。
陈世栋[10](2014)在《废墟上的契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四川、陕西、甘肃部分地区造成了强烈的破坏。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我国政府以举国之力推动了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限时三年的灾后重建运动,一方面迅速积聚了大量投资和建设项目改善了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体系,另一方面也整合了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主导灾后重建与发展型灾后重建成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突出特征,这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灾害应对机制,即以国家推动的发展应对灾害。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发展时代的中国灾害应对模式进行了描述与分析。首先,灾后恢复重建运动是一个多元进程。它起始于国家层面的重建规划,并在地方政府层面以项目建设的方式推进实施,而在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层面则主要呈现为征地拆迁。从内容来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并不限于片段的灾害毁损的恢复,而是关涉更宽泛的发展进程:经济增长刺激、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等等。其次,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运动导致了受灾地区乡村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这种影响甚至超过地震灾害影响本身。由于重建规划赋予的不同定位以及分类重建措施的实施,受灾地区的村庄或被消失或被改造,村庄人口在享受更多现代化便利的同时,也被更牢固地锁入生产-消费社会体系之中。维系乡村共同体的社会关系也在灾后重建运动中受到国家资源输入的瓦解,而被重新组合为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纳入国家的管控体系。再次,灾后重建运动的推进依赖于强盛国家的资源动员、突生机制运作以及消解抗争等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对灾害话语和灾害应对实践的叙事构建,将灾后重建与发展元叙事绑缚在一起,支撑了国家主导的发展型灾后重建的合法性。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运动所呈现的样态正是发展时代灾害应对的一个深刻案例。无论是将其归置于中国的发展背景还是全球灾害应对实践中进行延展审视,都可以发现,继贫困、环境之后,灾害应对已经成为发展机器的另一个边疆。在其拓殖进程中,同样形成了国家力量与商品化的力量对受灾乡村地区的双重霸权。因此,从后发展研究的视野去重新审视灾害应对实践,重建社会或许应该成为消解国家力量与商品化的力量双重霸权的矫正之路。
二、独立通气笼盒系统(IVC)日前已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立通气笼盒系统(IVC)日前已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1)叙事护理学理论构建及其课程开发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况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叙事护理学理论的构建及论证 |
一、理论构建方法的选择和简述 |
二、叙事护理学理论的派生过程 |
三、专家小组会议讨论修订叙事护理学理论框架 |
四、研究小结 |
第三部分 《叙事护理学》课程的开发与论证 |
一、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二、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
三、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与实施路径 |
四、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
五、Delphi法论证《叙事护理学》课程 |
六、研究小结 |
第四部分 《叙事护理学》课程的实证研究 |
一、制定教育实验方案 |
二、教育实验结果分析 |
三、教育实验结果讨论 |
四、研究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叙事护理学理论构建的方法学问题 |
二、叙事护理学理论的自我评价 |
三、《叙事护理学》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四、研究成果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叙事护理学》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学》课程标准(节选) |
附录三 《叙事护理学》课程前后测学生调查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2)独立换气净化笼具(IVC)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体方面的研究 |
2 微生物方面的研究 |
3 生理方面的研究 |
4 其他方面的研究 |
5 应用前景 |
(4)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2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性及宏观调控政策现状 |
2.1 中国房地产市场特性 |
2.1.1 土地制度 |
2.1.2 房地产一级市场的垄断 |
2.1.3 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 |
2.1.4 房地产二级市场区域寡头垄断 |
2.1.5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 |
2.1.6 全民不动产购置偏好 |
2.1.7 房地产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
2.2 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现状 |
2.2.1 历年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
2.2.2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2.3 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框架 |
2.3.1 动力系统 |
2.3.2 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决策动力系统分析 |
3.1 引言 |
3.2 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决策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3.2.1 决策动力系统假设 |
3.2.2 决策动力系统建立 |
3.2.3 决策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3.3 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决策动力系统数值模拟分析 |
3.3.1 决策动力系统演化分析 |
3.3.2 决策动力系统演化的变动 |
3.4 决策动力系统混沌控制 |
3.4.1 混沌控制的理论分析 |
3.4.2 混沌控制的数值模拟 |
3.5 本章小结 |
4 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垄断动力系统分析 |
4.1 引言 |
4.2 区域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4.2.1 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假设 |
4.2.2 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建立 |
4.2.3 产量分配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4.3 区域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数值模拟 |
4.3.1 产量分配动力系统演化特性 |
4.3.2 地价房价比对动力系统的影响 |
4.3.3 三寡头情形 |
4.4 本章小结 |
5 非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垄断动力系统分析 |
5.1 动力系统假设 |
5.2 动力系统模型建立 |
5.3 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5.3.1 双寡头平衡态情形(ⅰ) |
5.3.2 双寡头平衡态情形(ⅱ) |
5.3.3 双寡头平衡态情形(ⅲ) |
5.3.4 n个寡头情形 |
5.4 动力系统数值模拟 |
5.4.1 系统平衡情形(ⅰ) |
5.4.2 系统平衡情形(ⅱ) |
5.4.3 系统平衡情形(ⅲ) |
5.4.4 三寡头动力系统平衡情形 |
5.5 本章小结 |
6 非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分析 |
6.1 引言 |
6.1.1 简要文献回顾 |
6.1.2 非均衡市场 |
6.1.3 市场需求函数 |
6.2 假设和动力系统框架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框架 |
6.3 支付函数及决策规则 |
6.3.1 房地产商支付函数及决策规则 |
6.3.2 地方政府支付函数及决策规则 |
6.3.3 购房者支付函数及决策规则 |
6.3.4 金融机构支付函数及决策规则 |
6.4 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 |
6.5 动力系统理论分析 |
6.5.1 平衡点解 |
6.5.2 平衡点的稳定性 |
6.6 动力系统数值模拟 |
6.6.1 动力系统的演化 |
6.6.2 税费政策的影响 |
6.6.3 行政管控政策的影响 |
6.6.4 行业相关状态参数的影响 |
6.7 动力系统混沌控制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
7.1 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 |
7.1.1 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 |
7.1.2 土地混合所有制可行性研究 |
7.2 建立宏观调控长效机制 |
7.2.1 动态调整税负水平 |
7.2.2 地方政府管控 |
7.2.3 坚持对执政者的反腐常态 |
7.3 减少直接市场干预 |
7.3.1 调控政策不宜直接作用于供给和需求 |
7.3.2 加强保障房的供应及管理 |
7.4 差别化区域调控政策 |
7.4.1 分区域制定调控政策 |
7.4.2 分人群制定调控政策 |
7.5 市场预期管理 |
7.5.1 正确的调控目标舆论导向 |
7.5.2 提高房地产业直接融资比例 |
7.5.3 提高房产投资机会成本 |
7.5.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历年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一览表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和范围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
四、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
第一节 建国至二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立法回顾(1776年——1946年) |
一、建国初期国家安全立法 |
二、“一战”期间国家安全立法 |
三、“二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立法 |
第二节 "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发展(1947年——1991年) |
一、构建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立法 |
二、设立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立法 |
三、划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职能的立法 |
四、监督美国国家安全工作的立法 |
五、保护美国情报人员身份的立法 |
六、加强美国国家安全保密工作的立法 |
七、防范和惩治危害美国国家安全行为的立法 |
八、制定美国开展技术侦察的立法 |
九、镇压美国共产党的立法 |
第三节 冷战后至"9·11"前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完善(1992年——2001年) |
一、调整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职能的立法 |
二、加强美国国家安全教育的立法 |
三、新增美国打击经济间谍的立法 |
四、贝武予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新手段的立法 |
第四节 "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的改革(2001年至2008年) |
一、构建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体制的立法 |
二、建立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立法 |
三、应对美国新形势,打击恐怖主义的立法 |
四、加强美国入境安全与管理的立法 |
五、完善美国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立法 |
第二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评述 |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渊源 |
一、美国的法律渊源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主要表现形式 |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突出方面 |
一、以制定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
二、法律的公开性和国家安全工作的隐蔽性有机结合 |
三、注重配合形势需要、灵活运用立法技术 |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法律协调 |
一、国家安全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法律协调 |
二、国家安全技术侦察权力与公民隐私权的法律协调 |
三、国家安全优先权与公民言论自由权的法律协调 |
第四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与其它法律的衔接 |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直接体现了美国宪法精神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是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与刑法互为补充 |
第三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构建与演变 |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概况 |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运行体制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体制的预算 |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
一、冷战期间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发展 |
二、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擅变 |
三、“9·11”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完善 |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及其演变 |
一、战后美国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原因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能 |
三、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演变 |
四、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评述 |
第四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定职能及其调整 |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概况 |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情报机构的类型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定职能 |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
一、美国国家级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
二、美国政府部门国家安全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
三、美国国家安全军事情报机构法律职能及其演变 |
第五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法律规制 |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法律构建 |
一、依法确立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最高领导人 |
二、依法设置美国国家安全体制的组织形式 |
三、依法明确美国中央情报主任的定位 |
第二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法律调整 |
一、依法设立美国国家安全机构 |
二、依法赋予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职权 |
三、依法管理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内部事务 |
四、依法赋予和约束美国国家安全机关人员的权利 |
五、依法确定国家安全机构与其它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业务的法律规制和保障 |
一、对美国国家安全工作手段的法律规制 |
二、对美国国家安全活动的法律规制 |
三、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保障 |
第六章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
第一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 |
一、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监督相关法律及其作用 |
二、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对象和形式 |
第二节 战后美国总统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
一、战后美国总统对国家安全工作法律监督的方式 |
二、洛克菲勒委员会和墨菲委员会在国家安全监督中的角色和作用 |
第三节 战后美国法院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
一、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保守性表现 |
二、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意识的觉醒 |
三、战后美国法院国家安全法律监督作用的发挥 |
第四节 战后美国国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监督 |
一、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建立的历史背景 |
二、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主要途径 |
三、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模式的形成 |
四、战后美国国会国家安全法律监督的改革与发展 |
第五节 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监督机制评析 |
一、国家安全活动“保密性”和监督“公开性”的矛盾 |
二、美国国会监督部门和情报界之间缺乏互信的矛盾 |
三、情报顺应政治需要和忠于客观事实的矛盾 |
关于翻译和附录美国《1947年国家安全法》的说明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状综述及研究的意义 |
1.1.1 现状综述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2.1 相关基础理论 |
1.2.2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1.2.3 尝试进行土地储备的运行机制和运作程序的分类分析 |
1.2.4 拟构造一系列博弈模型 |
1.2.5 尝试进行土地收购储备中激励机制模型的设计 |
1.2.6 拟设计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的约束制度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模型及创新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2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与运作程序概述 |
2.1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概述 |
2.1.1 土地收购储备的概念 |
2.1.2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的背景 |
2.1.3 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的意义 |
2.2 国内外土地储备机制 |
2.2.1 国际经验给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机制建立的启示 |
2.2.2 目前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几种模式 |
2.2.3 机构设置的模式 |
2.3 土地收购储备的运作程序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收购 |
3.1 我国土地收购现状 |
3.2 目前我国土地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土地收购中的寻租问题 |
3.2.2 土地收购价格内涵不明确 |
3.2.3 土地补偿形式单一,补偿内容不合理 |
3.3 土地收购的分析 |
3.3.1 地方政府不同届之间的征地博弈分析 |
3.3.2 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和农村集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
3.3.3 土地收购价格的内涵的理性分析 |
3.3.4 土地收购中征地补偿的理论分析 |
3.4 土地收购问题的解决方案 |
3.4.1 确定合理的土地收购规模,规避土地寻租现象 |
3.4.2 正确选择土地收购价格评估方法 |
3.4.3 完善多种征地补偿方式 |
3.5 本章小结 |
4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储备 |
4.1 我国土地储备的现状 |
4.2 目前土地储备中出现的问题 |
4.2.1 土地储备中的寻租问题 |
4.2.2 土地储备机制的法律支撑条件不完善 |
4.2.3 土地储备机构的定位不明确,部门之间缺少合作的问题 |
4.2.4 土地储备存在的融资问题 |
4.3 土地储备分析 |
4.3.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土地收益分配 |
4.3.2 土地储备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 |
4.3.3 土地收购的贷款风险分析 |
4.4 土地储备问题的解决方案 |
4.4.1 建立土地储备中的制度约束机制 |
4.4.2 进行机构建设,优化土地储备机构 |
4.4.3 建立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网络 |
4.4.4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的资金运行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土地储备运行机制中的土地供应 |
5.1 我国土地供应的现状 |
5.2 我国土地供应中出现的问题 |
5.2.1 土地供应中的寻租问题 |
5.2.2 土地供应带有模糊性,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
5.2.3 土地有效供应不足 |
5.2.4 城市房价大幅攀升问题 |
5.3 我国土地供应分析 |
5.3.1 土地储备供应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
5.3.2 土地供求的分析原理 |
5.3.3 土地供应定价理论分析 |
5.4 土地供应问题的解决方案 |
5.4.1 土地供应要符合城市中长期建设规划要求 |
5.4.2 重视对房地产市场预测分析 |
5.4.3 合理引导土地供应价格,抑制地价过快上涨 |
5.4.4 更多的创新城市储备土地的供应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收购储备运作分析 |
6.1 土地的征用 |
6.1.1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授权 |
6.1.2 土地征用的实施 |
6.1.3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
6.2 土地的整治储备 |
6.2.1 土地整治储备过程中的授权 |
6.2.2 土地整治储备的实施 |
6.2.3 土地整治储备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
6.3 土地的供应出让交易 |
6.4 土地收购储备的收益分析 |
6.5 本文相关理论在实例中的运用 |
6.5.1 实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 |
6.5.2 实例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
6.5.3 实例中运用的制度约束机制 |
7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7)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护理评价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3 相关理论在护理评价中的应用 |
3 现行护理质量评价的分析 |
3.1 终末质量评价分析 |
3.2 患者满意度评价分析 |
3.3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和工作满意度评价分析 |
3.4 护理人员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的评价分析 |
4 护理工作量的测量 |
4.1 护理工作范畴的界定 |
4.2 护理工作项目的测量 |
5 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的构建 |
5.1 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的理论构架 |
5.2 环境评价标准构架 |
5.3 护士评价标准构架 |
5.4 服务维度评价标准构架 |
5.5 患者评价标准构架 |
5.6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权重研究 |
6 护理工作量和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架构 |
6.1 护理工作量的赋分 |
6.2 护理工作量与质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
7 讨论与建议 |
8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项目) |
附件2 (4个调查表) |
后记 |
(8)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战略背景分析 |
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
2.2.1 供应商 |
2.2.2 顾客 |
2.2.3 竞争对手 |
2.2.4 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团体 |
2.3 环境特征分析 |
2.3.1 环境的不确定性 |
2.3.2 所在行业的成长性 |
2.3.3 环境的竞争性 |
2.3.4 环境的合作性 |
2.4 企业内部分析 |
2.4.1 兴旺公司基本情况 |
2.4.2 兴旺公司的行业地位 |
2.4.3 兴旺公司战略地位SWOT分析 |
2.4.4 由兴旺公司战略地位分析怎样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
第3章 企业总体战略 |
3.1 企业宗旨 |
3.2 企业理念 |
3.3 业务划分 |
3.4 企业总体战略 |
3.4.1 总体战略 |
3.4.2 战略目标 |
3.5 财务业绩目标 |
3.6 非财务业绩目标 |
3.7 战略资金配置 |
3.7.1 战略资金来源 |
3.7.2 战略资金使用 |
3.8 战略要务和关键点 |
3.9 分段阶段战略步骤及目标 |
3.9.1 国内市场 |
3.9.2 国际市场 |
3.9.3 前向一体化 |
3.9.4 后向一体化 |
3.9.5 横向一体化经营 |
3.9.6 多元化经营 |
第4章 经营战略 |
4.1 竞争战略 |
4.1.1 成本领先竞争战略 |
4.1.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1.3 目标集中化竟争战略 |
4.2 市场营销战略 |
4.2.1 市场渗透战略 |
4.2.2 市场发展战略 |
4.2.3 市场营销战略途径 |
4.3 业务组合战略途径 |
4.3.1 突出宽业务域,深产品线的兴旺业务组合的机构 |
4.3.2 业务组合的方向 |
4.3.3 成熟产品与成长性产品业务组合的优先 |
4.4 技术创新战略途径 |
4.4.1 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
4.4.2 技术创新战略内容 |
4.4.3 用于支持竞争优势的相关战略技术单元 |
4.4.4 技术创新战略对策 |
4.5 品牌战略途径 |
4.4.1 品牌战略的重要性 |
4.4.2 兴旺营销品牌策略 |
4.6 财务战略途径 |
4.6.1 资金筹集战略原则 |
4.6.2 筹资战略管理 |
4.6.3 利润分配战略 |
4.7 人力资源战略途径 |
4.7.1 人力资源战略原则 |
4.7.2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 |
4.7.3 人力资源战略宏观行动方案 |
4.8 组织战略途径 |
4.9 信息系统战略途径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
2.1 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1.1 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目标 |
2.1.2 内部控制的原则 |
2.1.3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2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2.2.1 销售业务关键风险点 |
2.2.2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的手段 |
第3章 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ZH公司及行业简介 |
3.1.1 ZH公司及行业概况 |
3.1.2 ZH公司销售业务模式 |
3.1.3 ZH公司销售业务特点 |
3.2 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2.1 销售业务控制环境 |
3.2.2 销售业务关键环节控制现状 |
3.2.3 销售业务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
3.3 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销售计划内部控制不规范 |
3.3.2 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
3.3.3 定制产品定价内部控制不合理 |
3.3.4 销售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尚需完善 |
3.3.5 应收账款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
3.3.6 绩效考评控制不恰当 |
第4章 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优化建议 |
4.1 规范销售计划控制 |
4.1.1 合理划分各责任单位职责权限 |
4.1.2 规范销售计划管理程序 |
4.1.3 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
4.2 加强客户开发与信用管理控制 |
4.2.1 优化内部环境建设 |
4.2.2 信用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 |
4.2.3 建立客户信用动态管理机制 |
4.3 优化定制产品定价控制 |
4.3.1 加强成本核算控制 |
4.3.2 约束销售部门定价权 |
4.4 优化销售合同管控 |
4.4.1 保障合同内容严谨性 |
4.4.2 强化信息与沟通机制 |
4.4.3 实施防范、预警措施 |
4.4.4 规范销售合同编号 |
4.5 强化应收账款控制 |
4.5.1 选择恰当的坏账计提比例 |
4.5.2 加强应收账款全程监控 |
4.6 优化绩效考评控制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废墟上的契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田野介绍 |
第二章 灾后重建的多元进程 |
第一节 国家规划:灾后重建的起点 |
第二节 项目建设:地方政府的接力,规划蓝图的具体化 |
第三节 征地拆迁:基层政府与村民的共同体验 |
第三章 灾后重建的村庄叙事 |
第一节 板村:伤于灾害,死于重建 |
第二节 柴村:在重建中艰难重生 |
第三节 树村:分类重建视野下的群像 |
第四章 灾后重建的推进机制 |
第一节 资源动员:政治、政策与资金 |
第二节 机制保障:对口支援与产业园区建设 |
第三节 消解抗争: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 |
第五章 讨论:灾害应对与发展 |
第一节 灾害应对的背景:中国的发展 |
第二节 灾害应对:发展的另一个边疆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灾害应对及其归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独立通气笼盒系统(IVC)日前已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叙事护理学理论构建及其课程开发与实证研究[D]. 于海容. 第二军医大学, 2017(11)
- [2]独立换气净化笼具(IVC)国内外研究进展[J]. 齐海涛,王有为,卢笑丛.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6(02)
- [3]让更多的“明星”闪亮登场——撷取工博会的一组新项目[J]. 霄玲. 华东科技, 2002(11)
- [4]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 赖纯见. 重庆大学, 2015(07)
- [5]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黄爱武.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3)
- [6]我国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机制研究[D]. 母小曼. 重庆大学, 2009(12)
- [7]护理工作量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D]. 赵光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兴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研究[D]. 张涵.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
- [9]ZH公司销售业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王鸣.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10]废墟上的契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D]. 陈世栋.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