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杨娟,陈星,刘奉琴,梁燕,郭春艳[1](2022)在《以咯血和胸痛为表现的儿童纵隔畸胎瘤1例》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纵隔畸胎瘤(mediastinal teratoma)临床少见,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常导致误诊和漏诊。当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可出现咳嗽、喘息、咯血、胸痛等症状。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典型病例进行报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减少误诊误治。1 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因"咳嗽、咯血、胸痛3天"入院。3天前患儿食用"酸辣粉"后出现咳嗽,咳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5 mL,咳嗽时伴胸痛。后每日1~2次咯血,性状及量同前。
桂艳丽,向旭东,王红,杨丽[2](2021)在《32例纵隔畸胎瘤患者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畸胎瘤起源于潜在多功能的原始胚细胞,发生部位与胚生学体腔的中线前轴或中线旁区有关。畸胎瘤的最常见发生部位在卵巢或睾丸。近年来报道的性腺外畸胎瘤的病例少见,往往是以个案的形式报道,手术前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纵隔畸胎瘤患者早期可无症状,亦可表现为胸闷、胸骨后疼痛、咳嗽、咳痰、咯血等不适,这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笔者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病理学、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
吴钟凯[3](2021)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评估手术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对于我科近15年来住院手术的51例侵犯颈根部的占位性病变病人的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分析,其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肿瘤27例。术前行增强CT和(或)CTA检查,了解肿瘤和/或复发灶或转移灶与颈根的无名动静脉、颈内动静脉、锁骨下动静脉、甲状颈干以及椎动脉的关系,根据术前增强CT和(或)CTA分别采用单纯颈部切口入路、内镜辅助下颈部切口入路、颈胸联合(胸锁关节切除、部分锁骨、胸骨柄切除或胸骨正中裂开)入路切除肿瘤。结果患者随访6个月到10年,24例良性病变全部完整切除。27例侵及颈根部的恶性占位有22例被完全切除,3例行次全切除术,2例姑息减瘤切除,无术中死亡病例;本组27例恶性肿瘤中术后出现发音较术前明显嘶哑2例;甲状旁腺因手术中误切至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永久性减少1例,术后1年死于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破损1例,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术中缝扎封闭后无明显出血;乳糜漏2例,术后及时负压吸引和加压后痊愈;胸膜顶(颈胸膜)损伤1例,术中行缝合修复后未见气胸等并发症;臂丛神经和膈神经损伤各1例。1例胸骨正中裂开后纵膈感染,3个月治疗,痊愈。结论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颈胸交界处肿瘤应根据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的结果,采用恰当的径路完全暴露病变组织,分离并保护关键结构同时有效处
邢祥菊,姚伟,陈敏[4](2020)在《后纵隔畸胎瘤破裂出血致急性胸腹痛一例》文中认为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因"咳嗽1周,胸腹痛3天"于2019年7月16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受凉后出现间断咳嗽,咳黄痰,伴打喷嚏、流清涕、全身乏力,自服"感冒药"后症状好转,未进一步诊疗。3天前夜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咳嗽及深呼吸时加重,并逐渐转移至左侧胸背部,伴恶心、呕吐,院外腹部及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止痛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019年7月16日行胸部增强CT:"双肺感染,左侧胸腔积液,左肺下叶内基底段胸膜下梭形稍高密度影,左侧膈肌抬高;结肠较多积气",见图1。
王梦[5](2020)在《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PMMGCT)在纵隔肿瘤中较为罕见,约占纵隔肿瘤的1%-4%,其临床特征不具特异性,与其他纵隔肿瘤难以鉴别,在临床中易造成误诊,且治疗不够规范。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中PMMGCT患者病例,得出影响PMMGCT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总结PMMGCT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从而警惕误诊延误病情,提高该病正确诊断率,做到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材料与方法(1)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例PMMGCT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2)以“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纵隔精原细胞瘤、纵隔非精原细胞瘤”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知网及PubMed三个数据库,获取病理诊断为PMMGCT的病例,并有治疗后随访及转归情况,剔除重复报道的病例。将搜索到的文献及本案例一并进行分析。(3)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PMMGCT患者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情况,将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1 1项因素(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分期、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75)表示,并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共261例病例入组,除2例患者未说明年龄外,其余患者男性235例(90.7%),女性 24 例(9.3%),年龄区间 0.25-72 岁,平均年龄 24.0(19.0-31.0)岁。经体检发现肿瘤的有19例,其余伴临床症状者以胸痛、胸闷、咳嗽(多为干咳)、发烧、上腔静脉综合征较多见,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肿瘤生长位置以前纵隔最多见。261例中有81例(31.0%)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s,PMSGCT),180 例(69.0%)为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non-seminomas,PMNSGCT),胸部 CT 为初次检查本病的常用手段,病理诊断为确诊本病的金标准。有具体分期描述的242例中1期22 例(9.1%),Ⅱ期 63 例(26.0%),Ⅲa 期 83 例(34.3%),Ⅲb 期 74 例(30.6%),其中22例(9.1%)肿块局限于纵隔,剩余220例(90.9%)肿块均有外侵或转移,转移部位以肺、脑以及胸外淋巴结较多见;在治疗上,261例患者中有163例(62.5%)给予手术,180例(69.0%)给予化疗,92例(35.2%)给予放疗。26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000±10.595月,1年总生存率57.9%,3年总生存率47.2%,5年总生存率40.8%。(2)在年龄、病程长短、合并胸腔积液、临床分期、有无肺转移上,PMSGCT与PMNSGCT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有无胸外转移上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PMMGCT好发于20-40岁男性,血清学检查(AFP、β-HCG)可帮助提高正确诊断率;(2)PMNSGCT与PMSGCT相比,发病较年轻、病程较短、临床分期较高、胸腔积液、肺转移较多且预后明显差;(3)治疗上,若肿瘤局限可先行手术完整切除后予以放化疗;若肿瘤不可根治切除,可术前行放化疗后择期行手术切除残余肿瘤;(4)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陈扶扬,徐正哲,姜云峰,李红月[6](2017)在《巨大纵隔畸胎瘤1例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讲述我院(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例巨大纵隔畸胎瘤患者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术后护理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阐述本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及预后,并进行相关分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临床经验。结果:通过总结这一临床病例资料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及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纵隔畸胎瘤的认识,对以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及治愈率。结论:纵隔畸胎瘤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李冬梅,李霞[7](2016)在《CT对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合分析CT对纵隔畸胎瘤(teratoma of mediastinum)的诊断价值,为治疗纵隔畸胎瘤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纵隔畸胎瘤患者临床资料2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7例纵隔畸胎瘤患者的CT表现和生长特点。结果纵隔畸胎瘤患者的CT诊断率为92.59%(25/27),病变部位:20例位于前纵隔、5例位于中纵隔;病变形态:圆形、椭圆形以及不规则性;病变密度:脂肪、骨牙齿,周边可见高密度钙化影;病变最小直径为10mm,最大直径为150mm;接受相关手术后无肿瘤复发情况,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 CT对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价值比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谢冬,包敏伟,谢惠康,温宗梅,郑卉,姜超,黄威,杨洋,宋楠,段亮,王海峰,武春燕,朱余明,费苛,陈昶,姜格宁[8](2016)在《113例纵隔畸胎瘤的外科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总结纵隔畸胎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1980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纵隔畸胎瘤113例,男48例,女65例,平均年龄(32.6±7.3)岁。后外侧切口55例,胸骨正中切口22例,胸骨T形切口6例,前外侧切口15例,胸腔镜13例,颈胸联合切口2例;单纯肿瘤切除67例,肿瘤切除合并肺切除41例(肺叶切除8例,肺楔形切除33例,心包部分切除21例),无名静脉成形术1例,不全切除2例,肿瘤活检2例。结果平均手术(167.5±46.8) min,平均失血量(271±105) ml,平均术后住院(8.6±3.5)天。围手术期死亡1例,并发症9例(8.0%)。随访96例(85.0%),平均65.4个月。6例恶性畸胎瘤死于复发转移,其他病例无复发转移。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纵隔畸胎瘤的有效措施,切口可选择经胸腔镜、侧胸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径路。
朱文涛[9](2014)在《纵隔生殖细胞瘤55例临床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原发纵隔生殖细胞瘤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现该病常引起的各种症状、体征,研究其治疗方法,使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方法回顾性统计了从2004-2013十年中胸外科收治的55例纵隔原发的生殖细胞肿瘤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总共病例55例,其中男性30例,平均年龄为26.5岁,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30.12岁。其中病理证实为良性畸胎瘤的病例47例,约占全部病人的85.45%,病理证实为未成熟畸胎瘤的病例2例。病理证实为精原细胞瘤的病例1例,病理中含有精原细胞瘤和胚细胞癌成分的病例1例,病理证实为胚细胞癌的病例1例,病理证实为内胚窦瘤的病例2例,病理中含有畸胎瘤和内胚窦瘤成分的病例1例。恶性肿瘤患者均为男性。肿瘤都位于前纵隔。外科治疗:手术入口为前外侧切口的病例24例,胸骨正中切口的病例23例,后外侧切口的病例3例,行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的病例3例,2例病例未行手术。行单纯肿瘤摘除术的病例43例;切除肿瘤后同时行受侵肺叶楔形切除术的病例9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的病例1例。结论原发于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的患者年龄较轻,15-40岁居多,肿瘤大多发现位于前纵隔。病理类型大多为良性畸胎瘤,良性畸胎瘤患者男女均有,病程较长,无性别差异。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病例较少,患者多为男性,病程较短。现在临床上,该病诊断方法主要是胸部X线和CT检查。目前手术切除是良性生殖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后早期实施手术治疗疗效较好,切除率高,但要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预后比较好,恶性生殖细胞瘤由于少见,样本较少,切除率低,预后很差,无法证明手术疗效好于放化疗。
丁凯,孙作永,毛志福,黄杰,肖永光,窦连峰[10](2010)在《纵隔畸胎瘤30例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纵隔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本院1998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外科治疗方法。结果30例纵隔畸胎瘤中,畸胎瘤位于左前纵隔者13例,右前纵隔17例。畸胎瘤外穿10例,其中继发肺感染5例,胸腔感染3例,心包感染1例。病理证实囊性畸胎瘤21例,实性畸胎瘤9例,其中3例镜检为恶性细胞,诊断为恶性畸胎瘤。肿瘤完整切除28例,次全切除2例,其中合并心包部分切除3例,合并肺叶切除2例。术后随访25例,失访5例,随访时间2~8年,无肿瘤再发。结论纵隔畸胎瘤临床和X线及CT表现复杂,易被误诊,手术治疗时应注意手术切口和术式的选择,防止术中出血,注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以咯血和胸痛为表现的儿童纵隔畸胎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32例纵隔畸胎瘤患者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病理资料 |
1.4 实验室检查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临床资料及表现 |
2.2 病灶位置 |
2.3 影像学表现 |
2.4 病理学表现 |
2.5 实验室检查 |
2.6 治疗与转归 |
3 讨 论 |
(3)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及选择标准 |
3.术后并发症 |
3.1 出血 |
3.2 咽瘘 |
3.3 喉返神经损伤 |
3.4 乳糜漏 |
3.5 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
3.6 其他 |
4.结果 |
5.讨论 |
5.1 颈根部解剖 |
5.2 颈根部肿物类型 |
5.3 临床表现 |
5.4 CT和CTA |
5.5 治疗 |
5.6 并发症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颈根部肿物检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后纵隔畸胎瘤破裂出血致急性胸腹痛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讨论 |
(5)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巨大纵隔畸胎瘤1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结果 |
2.1 手术经过 |
2.2 术后治疗及护理 |
3 讨论 |
3.1 概念重述 |
3.2 纵隔畸胎瘤的临床表现 |
3.3 纵隔畸胎瘤的影像学诊断 |
3.4 纵隔畸胎瘤的手术要点 |
4 结论 |
(7)CT对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采用日本阿洛卡AOS~100SA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 层厚为10mm, 层距为10mm, 肺窗窗宽为1050, 纵膈窗窗宽为820。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纵隔畸胎瘤患者的CT诊断率比较。 |
2.2 分析纵隔畸胎瘤患者的病变形态和病变密度。 |
3 讨论 |
3.1 纵隔畸胎瘤。 |
3.3 MR与CT的区别。 |
3.4 鉴别诊断。 |
(9)纵隔生殖细胞瘤55例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纵隔畸胎瘤30例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
1.3 手术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
3.2 治疗 |
四、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咯血和胸痛为表现的儿童纵隔畸胎瘤1例[J]. 杨娟,陈星,刘奉琴,梁燕,郭春艳. 现代肿瘤医学, 2022(04)
- [2]32例纵隔畸胎瘤患者临床分析[J]. 桂艳丽,向旭东,王红,杨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18)
- [3]术前颈胸增强CT和(或)CTA在颈根部不同肿瘤手术方式选择中的意义[D]. 吴钟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后纵隔畸胎瘤破裂出血致急性胸腹痛一例[J]. 邢祥菊,姚伟,陈敏.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0(06)
- [5]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D]. 王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6]巨大纵隔畸胎瘤1例病例报告[J]. 陈扶扬,徐正哲,姜云峰,李红月. 现代养生, 2017(24)
- [7]CT对纵隔畸胎瘤的诊断价值[J]. 李冬梅,李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7)
- [8]113例纵隔畸胎瘤的外科治疗[J]. 谢冬,包敏伟,谢惠康,温宗梅,郑卉,姜超,黄威,杨洋,宋楠,段亮,王海峰,武春燕,朱余明,费苛,陈昶,姜格宁.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6(03)
- [9]纵隔生殖细胞瘤55例临床报道[D]. 朱文涛. 山东大学, 2014(11)
- [10]纵隔畸胎瘤30例治疗分析[J]. 丁凯,孙作永,毛志福,黄杰,肖永光,窦连峰. 重庆医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