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一、血、尿白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脏病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留洋[1](2021)在《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

翁雅芳[2](2021)在《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对VAS评分、5-D瘙痒评分、hs-CRP、IL-6、HGB等指标的影响,评估桃红当归饮子对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探讨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70例血虚风燥夹瘀型的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另外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氯雷他定,试验组予口服桃红当归饮子,用药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5-D瘙痒评分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钙(Ca)、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血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红蛋白(HGB)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尿毒症皮肤瘙痒组血清hs-CRP、IL-6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病)、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5-D瘙痒评分及hs-CRP、IL-6、HGB等临床检验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VAS评分与hs-CRP(r=0.682,P<0.01)、IL-6(r=0.490,P<0.01)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5-D瘙痒评分与hs-CRP(r=0.622,P<0.01)、IL-6(r=0.532,P<0.01)水平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的VAS评分、5-D瘙痒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血P、血PTH、血β2-M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血C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试验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HGB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试验组上升水平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血hs-CRP、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试验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对照组及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都有所降低,且试验组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毒症皮肤瘙痒组患者的血hs-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且血hs-CRP及IL-6水平与UP患者的瘙痒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UP患者瘙痒疗效的评价指标。2、桃红当归饮子可有效缓解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3、桃红当归饮子能降低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血hs-CRP、IL-6、血P、PTH及血β2-MG水平,并提高血Ca水平,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微炎症状态及钙磷代谢问题,且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4、桃红当归饮子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患者的HGB水平,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贫血状态。5、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桃红当归饮子有明显的副作用,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余怡[3](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区IgA沉积伴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30-40%患者在诊断20-30年后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3%。临床上IgA肾病患者常可见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发现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和进展到终点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降低尿蛋白、对症支持治疗来延缓肾脏病进展。本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运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将2018年-2020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的60例符合纳排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的IgA肾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和西医常规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共24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症候积分、尿ACR、尿NAG、尿α1-MG、尿β2-MG、尿RBP和尿MMP-7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肝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因故未能按时随访的脱落患者共8例,其中试验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25例;对照组脱落3例,有效病例27例。其中试验组女患者12名,男性患者13名;对照组女患者14名,男患者13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高血压、病程以及尿素氮、尿酸、白蛋白实验室指标,经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②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尿ACR:试验组治疗后尿AC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尿NAG、α1-MG、β2-MG、RBP:试验组治疗后尿NAG、尿α1-MG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独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尿NAG、尿α1-MG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RBP、尿β2-MG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尿MMP-7:试验组治疗后尿MMP-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尿MMP-7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eGFR和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GFR均无显着差异(P>0.05),肾功能稳定;两组肝功能、血常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有效改善IgA肾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MMP-7表达有关。

袁改琼[4](2021)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为..MPA..肾脏损害患者的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以延缓疾病进展。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0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住院诊治及资料完整的60例..MPA..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肾脏损害是否为首发表现分为肾脏损害首发组28例和非肾脏损害首发组32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损害分为单肾损害组21例,肾肺损害组39例。分析各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及肾脏病理检查、伯明翰血管炎活动指数及肾脏存活率。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与肾脏结局的关系。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60例MPA肾脏损害患者男性32例(53.33%),女性28例(46.67%),男女比例约为1.1:1,平均起病年龄(57.53±11.29)岁,中位病程为3.0个月,最长6年,最短9天。2.首发临床表现:发热25例(41.67%),血肌酐升高20例(33.33%),乏力20例(33.33%),颜面部/双下肢水肿19例(31.67%),恶心、呕吐/纳差18例(30.00%),咳嗽/咳痰12例(20.00%),蛋白尿11例(18.33%)等。3.肾外器官损害情况:肺脏39例(65.00%),消化系统28例(46.67%),心血管系统25例(41.67%),关节肌肉9例(15.00%),皮肤黏膜4例(6.67%)。4.60例MPA肾脏损害特点为:均有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升高49例(81.63%),蛋白尿、血肌酐升高6例(10.00%),血尿、蛋白尿5例(8.33%)。60例患者均有蛋白尿(100.00%),中位24h尿蛋白定量为1.88g,其中大量蛋白尿(>3.5g/d)有7例(11.67%);血尿54例(90.00%);血肌酐升高(>123umol/l)有55例(91.67%),急性肾衰竭有8例(13.33%),慢性肾衰竭有47例(78.33%)。12例(20.00%)患者行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9例,局灶型肾小球肾炎3例。其中6例5.因急性肾衰竭行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4例,局灶型肾小球肾炎2例。6.与非肾脏损害首发组相比,肾脏损害首发组ESR、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BVAS评分≥15分的比例、消化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均高,同时Hb、ALB、补体C3、初始eGFR水平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单肾损害组相比,肾肺损害组ESR、血肌酐、BVAS评分、发热、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均高,同时初始eGFR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Kaplan-Meier肾脏存活率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 Hg、BVAS评分≥15分、Hb<90g/L、补体C3<0.8g/L、血肌酐≥500umol/L、出现肾脏损害首发、肾肺同时损害可能是MPA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低初始eGFR水平(HR=0.783,P=0.005)为MPA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PA肾脏损害居多,其次是肺脏。2.MPA出现肾脏损害首发、肾肺同时损害时肾脏存活率低。3.对收缩压高、BVAS评分≥15分、血肌酐高以及Hb、补体C3降低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4.低初始eGFR水平是MPA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岑霞[5](2021)在《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Immunoglobin A nephropathy,Ig AN)的总体疗效,评估其治疗Ig A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液及尿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及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排泄的变化,探寻复方仙草颗粒对炎症因子及足细胞排泄的影响;结合疗效与实验室生物学指标的观察,探讨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 A肾病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中治疗Ig A肾病提供新方案,为推广应用复方仙草颗粒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的Ig A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饮食控制、利尿消肿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治疗之上,对照组予缬沙坦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仙草颗粒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红细胞计数(URBC)、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尿总蛋白/尿肌酐比值(UTP/UCREA)、血肌酐(Scr)、血液及尿液IL-6、TNF-α、TGF-β1、尿液PCX水平,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观察期间,对照组42例,脱落3例,共39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治疗组42例,脱落2例,最终共40例患者完成本次临床观察;(2)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0%,明显较对照组的74.36%更高(P<0.05);(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尿红细胞计数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RBC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尿蛋白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UTP、ACR、UTP/UCRE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24h-UTP、ACR、UTP/UCREA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Sc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和TGF-β1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并且治疗组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足细胞排泄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PCX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治疗组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大便常规、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在8周的治疗过程中亦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上,能显着减少患者的URBC和尿蛋白排泄,下调患者血液及尿液中的IL-6、TNF-α、TGF-β1水平、尿液中的PCX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足细胞排泄,进而改善肾功能。(2)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可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兼湿热血瘀证Ig AN患者水肿、腰膝酸软、怠倦乏力、夜尿增多、脘腹胀闷、面色晦暗等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壮药复方仙草颗粒联合缬沙坦片治疗Ig AN较单纯使用缬沙坦片有更优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黄秀芳[6](2021)在《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雷公藤,首次以“莽草”的名称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的免疫抑制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慢性肾脏病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后都能有满意的疗效,然而目前研究大多是证明雷公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并没有对有效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有效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究竟有哪些特点尚未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所有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病例的证候特点及化验室指标特点,以期在临床中初筛出更加适合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病例,提高雷公藤多苷片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雷公藤多苷片对造血系统、肝功能、肾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为提前干预雷公藤多苷片造成的副作用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12-2021.3我院肾病风湿科病房及门诊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为试验数据来源,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肾小球疾病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室指标(24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尿蛋白变化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分组。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结合导师意见,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录入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用x±s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来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约1:1.23。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59.29±10.85)岁,基线尿蛋白水平(4.09±3.23)g/24h,治疗后尿蛋白水平(2.41±2.26)g/24h。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临床特点依据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24h尿蛋白下降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服药3月后24h尿蛋白定量)/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进行分组,分成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共17人,占所有患者21.8%)、尿蛋白下降1-20%以内(共8人,占所有患者的10.3%)、尿蛋白下降21-40%(共5人,占所有患者的6.4%)、尿蛋白下降41-60%(共20人,占所有患者的25.6%)、尿蛋白下降61-80%(共15人,占所有患者的19.2%)及尿蛋白下降81%以上(共13人,占所有患者的16.7%)共6组。单因素分析结果:LY、TG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的影响在不同组别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 MO、NE、RBC、HGB、PLT、TC、HDL、LDL、TP、ALB、ALP、ALT、GGT、AST、UR、CR的变化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影响在不同组别无显着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淋巴细胞(OR=2.70,95%CI:1.24-5.90)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保护因素,甘油三酯(OR=0.72,95%CI:0.53-0.97)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危险因素。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患者24h尿蛋白下降率为主要疗效指标,结合患者水肿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分组,包括无效组(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且水肿未见明显改善)、有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内,且水肿轻度改善)及显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上且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甚至消失)3组,所有患者共7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22例,占比28.2%;脾肾阳虚39例,占比50.0%;肝肾阴虚17例,占比21.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8例,占比23.1%;血瘀证20例,占比25.6%;湿热证40例,占比51.3%。无效组患者共17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5例,占比29.4%;脾肾阳虚3例,占比17.6%;肝肾阴虚9例,占比52.9%。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35.3%;血瘀证8例,占比47.1%;湿热证3例,占比17.6%。有效组患者共13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6例,占比46.2%;脾肾阳虚3例,占比23.1%;肝肾阴虚4例,占比30.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46.2%;血瘀证3例,占比23.1%;湿热证4例,占比30.8%。显效组患者共4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1例,占比22.9%;脾肾阳虚33例,占比68.8%;肝肾阴虚4例,占比8.3%。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12.5%;血瘀证9例,占比18.8%;湿热证33例,占比68.8%。有效组和显效组共61例,其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7例,占比27.9%;脾肾阳虚36例,占比59.0%;肝肾阴虚8例,占比13.1%。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2例,占比19.7%;血瘀证12例,占比19.7%;湿热证37例,占比60.6%。4.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安全性评估全部患者的服药后NE与服药前NE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E为3.78(2.96,4.55)× 109/L,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NE为3.50(2.97,4.14)× 109/L。结果显示,治疗后NE有明显下降。服药前后的HGB、RBC、PLT、肝功能(TP、ALB、ALP、ALT、GGT、AST)、肾功能(UR、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一定范围内,淋巴细胞水平越高,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率越高;甘油三酯水平越高,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的概率越低。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患者中,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肾小球疾病患者连续服用3月雷公藤多苷片后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临床中需警惕免疫低下,诱发感染。

李欣航[7](2020)在《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指病理表现以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MN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膜性肾病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其中 IMN 是 MN 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我国成人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最常见肾脏病因。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IMN呈现出自然病程的多样性,约30%患者可自发完全缓解,约30%患者可部分缓解,剩余30%~40%的IMN患者则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进而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由此可见,IMN并非一种良性疾病,早期确诊、判断预后及有效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任务。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异常现象,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排泄尿酸量减少而引起。多项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进展相关,但是高尿酸血症与膜性肾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尚不明确。IMN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家结合IMN的肾脏病理学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使得中医药在IMN治疗中应用得更加广泛与精准,同时也展现出中医药治疗IMN的一定优势。然而,中医学对伴有高尿酸血症IMN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拟从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展开,探讨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的相关性,丰富中医学对IMN的认识,以期为中医诊治提供一定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303例IMN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将303例患者分为伴高尿酸血症组(100例)和血尿酸正常组(203例)。通过收集与比较2组IMN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资料、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初步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3.00%vs 47.00%)和(52.7%vs 47.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发病年龄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1±13.82岁和49.25±13.17岁,2组患者均以中、老年组为主,伴有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更大、发病年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病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病程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00(11.50)月和5.75(10.25)月,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资料2.1中医主要症状分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主要中医症状包括: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腹胀、口干、口苦及气短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出现口苦的比例较高(P<0.05),其余中医症状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2中医证候分布(1)中医证型总体分布:303例IMN患者中单纯本虚证者、本虚标实证和单纯标实证所占比例分别为3.96%、96.04%和0.00%。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单纯本虚证(5.00%vs 3.45%)、本虚标实证(95.00%vs 96.55%),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脾肾气虚证(38.00%vs 30.54%)、肺肾气虚证(9.00%vs 14.29%)、脾肾阳虚证(18.00%vs 15.27%)、肝肾阴虚证(12.00%vs 14.29%)以及气阴两虚证(23.00%vs 25.62%);其中脾肾气虚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本虚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标实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水湿证(30.00%vs 36.95%)、湿热证(63.00%vs 52.70%)、血瘀证(58.00%vs 55.67%)和湿浊证(7.00%vs 10.34%);其中湿热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标实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临床资料3.1合并症(1)高血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1级的比例低于血尿酸正常组(28.00%vs 31.53%)、高血压3级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6.00%vs 20.69%),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其他合并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81.00%vs 71.92%)、2 型糖尿病(23.00%vs 27.57%)、冠心病(26.00%vs 23.65%)、大动脉硬化(38.00%vs 28.0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肾功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肾功能各指标比较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血肌酐(Scr)[86.70(42.75)vs 67.85(34.90)]μmol/L、血尿素氮(BUN)[6.18(4.52)vs 5.07(2.8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2.10(38.77)vs 97.35(30.80)]mL·min-1·1.73m-2,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Scr、BUN水平较高,eGFR明显较低,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5、P<0.01)。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中慢性肾脏病(CKD)1期占比较低、CKD 2期占比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组内CKD 2期占比高于其他各分期(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其高血压分级与CKD分期呈正向相关(P<0.01)。3.3其他生化指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胆固醇(TC)水平[6.80(2.92)vs 6.00(2.56)]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4.66(2.01)vs 3.42(1.97)]mmmol/L高于血尿酸正常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生化指标在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血红蛋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血红蛋白(HGB)水平分别为136.58±15.60g/L和143.30±23.16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尿蛋白定量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24h-UTP水平分别为3.42(4.59)g/24h和3.18(3.35)g/24h,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6尿检红细胞计数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的高倍镜检(HP)红细胞计数≥5/HP分别为29例(占29.00%)和52例(占25.6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资料4.1病理分期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主要集中在Ⅰ期(39.00%vs 46.80%)和Ⅱ期(51.00%vs 48.60%),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免疫荧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以IgG(88.00%vs 93.60%)和补体C3(70.00%vs 62.07%)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的IgM、IgA和Clq沉积,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3肾小球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球性硬化和节段性硬化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28.00%vs 12.32%、11.00%vs 5.91%),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P<0.05);发生肾小球系膜区增生、新月体形成、缺血性硬化的比例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4肾间质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 86.00%vs 72.91%、89.00%vs 78.82%),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4.5肾小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均以灶状萎缩为主(63.00%vs 61.0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肾血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小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与血尿酸正常组(9.00%vs 25.12%)、小动脉玻璃样变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3.00%vs 16.75%),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2组间小动脉管壁增厚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的IMN相比,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具有以下特征:(1)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为水肿和泡沫尿,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标实证以湿热证常见;(2)临床表现:常伴有基线肾功能较差、高胆固醇血症,易出现严重高血压;(3)肾脏病理: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小动脉玻璃样变的发生率较高。

宋丽[8](2020)在《IgA肾病的无创性诊断及其病理损害相关血清学指标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AN)患者的临床数据,寻找无创性诊断IgAN的相关指标,探究单项检测与多项联合检测的效能以及预测该病病理损害程度的指标。方法:收集了2017年至2019年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就诊首次肾穿诊断为IgAN(n=143)和非IgAN(n=300)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443例,按LEE氏病理分级法对其肾脏病理损害程度进行分级。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价临床因素的诊断价值,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综合全队列,我们发现IgAN患者的尿红细胞计数、蛋白尿、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胱抑素C、Ig A、Ig A/C3、Ig G水平均高于非IgAN患者,年龄、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胆固醇、Ig M、C3、LDL、HDL水平低于非IgAN患者。年龄、尿红细胞计数、白蛋白、Ig A/C3、血红蛋白、胱抑素C、甘油三脂、HDL为患有IgAN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4h尿蛋白、白蛋白、胆固醇、LDL、Ig A、Ig G、Ig A/C3、e GFR的AUC>0.700,对IgAN具有诊断价值。联合诊断(尿红细胞计数、白蛋白、Ig A/C3、胱抑素C)的AUC值为0.922,敏感度为86.01%,特异度为89.33%。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高于单项诊断,且在各CKD分组间的诊断意义无差异(P>0.05),在蛋白尿≤1.0g/d与蛋白尿>3.5g/d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LEE氏病理分级法将IgAN患者病理分为轻重型,得出病理分级重型的患者血压、蛋白尿水平、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血尿酸、e GFR、C3沉积较轻型升高(P<0.05)。IgAN患者的血清Ig A/C3的水平可以反映肾小球系膜区Ig A、C3的沉积程度,即Ig A/C3的水平越高,肾小球系膜区Ig A、C3的沉积越重从而推测肾脏损害程度。结论:建立综合多因素(尿红细胞计数、白蛋白、Ig A/C3、胱抑素C)联合诊断能有效区分IgAN患者和非IgAN患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清Ig A/C3水平可评估IgAN肾小球系膜区Ig A、C3免疫荧光程度,C3免疫荧光程度可推测肾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

刘星[9](2019)在《D-二聚体及Sox2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水平及意义》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背景与目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组以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进展凶险。早期关注AAV疾病的活动情况并予以及时的治疗可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反映AAV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但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临床应用较局限。BVAS评分是评估AAV疾病活动性的常用工具,但易受评判者主观因素影响。新近研究发现,AAV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病风险较高,预后不良,及时有效的干预,特别是在疾病发生后的第一年,尤为重要。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水解后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其循环水平升高已广泛用于判断血栓栓塞形成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近年来,D-二聚体在自身性免疫疾病中的作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报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患者滑膜液和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显着增加,且增高的D-二聚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度和评估患者预后。又有证据显示,循环D-二聚体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以及肾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是评估SLE活动度的新型标志物。而D-二聚体是否也参与了AAV致病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50例AAV肾损害患者,比较不同D-二聚体水平AAV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探讨D-二聚体在AAV中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穿刺活检确诊为AAV肾损害的患者50例,收集其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诊断标准:符合2012年美国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CHCC)系统性血管炎诊断标准及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血管炎诊断标准。以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中位数(3.17mg/L FEU)为截点值将AAV患者分成高、低水平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物学特征、肾脏病理资料及生存预后,并进行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ROC曲线比较血浆D-二聚体、血清CRP、血清IL-6水平评估AAV患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研究结果:1.D-二聚体高水平组AAV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及BVAS评分高于D-二聚体低水平组(P值分别为0.001、0.015、0.055),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低于D-二聚体低水平组(P值分别为0.031、0.006);2.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BVAS(r=0.322,P=0.022)、CRP(r=0.573,P<0.001)、IL-6(r=0.341,P=0.015)、TNF-α(r=0.343,P=0.015)呈正相关。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AAV患者活动性的AUC为0.707,P=0.174,95%CI(0.471,0.942);血清CRP水平评估AAV患者活动性的AUC为0.700,P=0.198,95%CI(0.491,0.900);血清IL-6水平评估AAV患者活动性的AUC为0.633,P=0.381,95%CI(0.463,0.803);4.两组患者间肾小球总数、正常肾小球的百分比、球性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高组患者,D-二聚体低水平组中球性硬化百分比较高(P=0.002),新月体形成的患者数量较少(P=0.247)。D-二聚体高水平组中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的患者数较低水平组多(P=0.017),且百分比高于低水平组(P=0.027)。两组间纤维性新月体形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浆D-二聚体评估AAV患者有无新月体的AUC为0.699,P=0.076,95%CI(0.448,0.951);进一步对新月体种类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评估细胞性新月体的AUC为0.755,P=0.010,95%CI(0.559,0.952);评估纤维性新月体的AUC为0.470,P=0.731,95%CI(0.304,0.636)。6.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间的肾脏累积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P=0.392)。结论:1.AAV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BVAS、CRP、IL-6、TNF-α成正相关;2.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活动性AAV患者的诊断效能高于血清CRP和IL-6;3.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间接反映组织病理损伤的活动性,尤其是对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上关注其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应高度警惕病变组织的活动性。4.血浆D-二聚体有望成为评估AAV疾病活动性的标志物。第二部分Sox2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表达及意义研究背景与目的:肾脏受累是AAV快速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发生在半数以上AAV患者,表现为寡免疫复合物新月体肾炎。若未能及时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迅速进展不可逆转的肾功能衰竭,1年死亡率高达80%。Sox2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时期不可缺少的转录调节因子,主要参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以及内胚层、外胚层的形成。研究表明,Sox2可与转录因子c-Myc、Klf4、Oct-4共同作用将已分化的体细胞重新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使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被称为体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分子“变阻器”,在再生医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报道Sox2在多种人体组织中异常表达,促使已分化成熟的体细胞干细胞化,并通过形成级联放大效应,参与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的恶性增殖、侵袭、转移,被视为“致癌性转录因子”。但Sox2在肾脏组织中的研究较少。同时,研究发现当机体受到感染时,Sox2可以充当模式识别受体的角色,通过其高迁移率族蛋白(HMG)结构域直接识别外来细菌DNA,参与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Sox2可能参与免疫疾病的发病过程提供了初步线索。AAV是一种进展迅速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有关Sox2在AAV中的报道。本研究初步分析了Sox2在AAV患者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了Sox2在AAV中可能参与的致病环节,为进一步探讨Sox2参与AAV可能的致病环节提供前期基础。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2月-2018年3月期间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活检明确为AAV的患者肾组织标本11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纳入标准同前。收集正常对照组7例,标本来自我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的癌旁正常肾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ox2在AAV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情况,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ox2与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标记物Claudin 1的共表达情况,并进行Sox2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AAV患者的肾脏组织中Sox2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2);主要位于细胞性新月体中;2.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细胞性新月体中,Sox2与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标记物Claudin 1共表达;3.相关性分析显示肾脏组织中Sox2的表达量与D-二聚体(r=0.780,P=0.039)、IL-6(r=0.877,P=0.004)、CRP(r=0.910,P=0.002)、ESR(r=0.669,P=0.034)呈正相关。结论:1.肾组织Sox2表达水平与ESR、CRP、IL-6、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提示其在疾病活动性中的作用;2.Sox2可能通过调控PECs活化,促进新月体的形成。

黄晓[10](2018)在《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又称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临床表现是以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为主的多系统损害。IgAV好发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病。约30%~40%的IgAV患儿有肾脏受累,成人IgAV患者的肾脏累及率更高,为45%~85%。IgAV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肾脏是否受累以及严重程度,部分患者可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目前国内外儿童IgA血管炎肾损害(IgA vasculitis with nephritis,IgAVN)方面的研究较多,而成人IgAAVN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在中国人群中,且多数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因此,本课题依托本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中国成人IgAV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中国成人IgAVN患者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制定更为理想的治疗目标。儿童IgAVN的病理分级主要参照国际儿童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 Study of Kidney Disease in Children,ISKDC)制定的标准,新月体是其分级的主要依据。成人IgAVN并没有统一公认的病理分级标准,因此本课题还探讨了成人IgAVN中新月体形成的临床意义。IgAVN和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临床和病理有很多相似处,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成人IgAVN和IgAN临床病理的异同,并评估IgAN牛津分型在成人IgAVN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目的:探究中国成人IgAVN的临床病理、预后以及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成人IgAVN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方法:纳入2003-2013年期间在本中心诊断为IgAVN并行肾活检的成人患者。分析成人IgAVN的临床病理特征、肾脏预后以及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98例成人IgAVN患者中,有363例(52.0%)男性患者和335例(48.0%)女性患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感染或药物等诱因,但有一半以上的IgAVN患者并无明显诱因。血尿(85.5%)和蛋白尿(82.1%)是最常见的肾脏表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是9.9%和7.3%。21.1%的患者肾活检时有高血压病史。球性硬化、新月体和包曼囊粘连是成人IgAVN常见的肾脏病理表现。所有入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54个月,32例患者(4.6%)进展至ESRD。本组患者的5年和10年肾脏生存率分别是96.4%和88.6%。基线尿蛋白定量>1.0 g/d、肾功能不全、球性废弃大于10%和中重度肾小管萎缩/间质性纤维化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时间平均动脉压(time-average mean arterial pressure,TA-MAP)和时间平均蛋白尿(time-averageproteinuria,TA-P)同样也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A-P>1.0 g/d的患者进展至ESRD的风险是TA-P ≤1.0 g/d患者的59倍。若能将TA-P控制在0.4 g/d以下,患者有更大的肾脏获益。结论:对成人IgAVN患者临床和病理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更好的评估患者病情和判断患者的肾脏预后。中国成人IgAVN治疗的基本目标是将蛋白尿控制在1.0g/d以下,最理想的目标是将蛋白尿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另外良好的血压控制同样有助于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研究二: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中新月体形成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中国成人IgAVN中新月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3-2013年期间本中心确诊为IgAVN并行肾活检的成人患者,根据新月体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新月体,n=257),组1(新月体<25%,n =381)和组2(新月体≥25%,n =60)。比较三组之间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异同,分析新月体形成对成人IgAVN肾脏预后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和活检时年龄无显着差异。新月体比例越高的组别肾脏病程更短,肉眼血尿、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的发生率更高。三组间基线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分析显示,组2中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较对照组和组]更高。病理指标中肾小球囊壁粘连和袢坏死的发生率与新月体呈正相关,三组之间球性硬化和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同样新月体比例越高的组别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比例更高。随访过程中,三组患者治疗后蛋白尿和血尿的水平均较基线时下降。随访过程中,新月体越高的组别蛋白尿的完全缓解率越低。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新月体越高的组别,肾脏生存率越低(Logrank,P=0.030)。但是,多因素分析校正基线蛋白尿、肾功能、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相关指标后,结果显示新月体并不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IgAVN患者的新月体比例越高肾脏表现越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率更高,随访蛋白尿的完全缓解率更低。新月体和肾脏预后无显着相关性,以新月体指标为主的ISKDC病理分级并不能帮助判断肾脏预后,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更适合IgAVN的病理评估方法。研究三:IgA肾病牛津分型在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中的适用性目的:评估IgAN牛津分型在中国成人IgAVN中的适用性。方法:在2003-2013年期间本中心确诊为IgAVN并行肾活检的成人患者中,选择随访时间超过5年或5年内达到ESRD的患者。比较中国成人IgAVN和IgAN队列之间的基线临床、病理及预后情况。分析成人IgAVN患者的牛津分型病理指标与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成人IgAN队列相比,IgAVN组的基线蛋白尿和肾功能情况较IgAN组更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率高于IgAN组。病理指标方面,IgAVN组的毛细血管内增殖(endocapillary cellularity,E)、细胞/纤维细胞性新月体(cellular/fibrocellular crescents,C)和样坏死病变的发生率高于IgAN组,而系膜细胞增殖(mesangial hypercellularity,M)、肾小球节段硬化(segmental sclerosis,S)和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ubular atrophy/interstitial fibrosis,T)病变则较IgAN组轻。两组患者的肾脏预后无明显差异。成人IgAVN患者M和T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基线血压、蛋白尿和eGFR水平都是显着相关的。存在E、C和袢坏死病变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的比例更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T和C病变与肾脏预后相关,而E、S和袢坏死病变与肾脏预后无关。校正基线指标后,发现C病变并不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1、T1和T2病变则提示肾脏预后不佳。进一步校正随访指标后,结果显示只有T1/T2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成人IgAVN的IgAN牛津分型病理指标中,肾脏T病变是影响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C和袢坏死病变则与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密切相关。因此IgAN牛津分型可用于成人IgAVN患者,帮助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二、血、尿白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脏病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尿白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脏病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量估算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及处理措施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结果
        1.2 UP组、健康组的性别、年龄、hs-CRP、IL-6 比较
        1.3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 相关性分析
        2.1 VAS评分与血hs-CRP、IL-6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2 5-D瘙痒评分与血hs-CRP、IL-6 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5-D瘙痒评分、检验指标比较
        3.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中后VAS评分的比较
        3.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中后5-D瘙痒评分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检验指标比较
    4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5-D瘙痒疗效比较
    5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5.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5.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6 药物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中医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研究
        2.1 发病机制分析
        2.2 hs-CRP、IL-6 在微炎症状态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2.3 UP患者的瘙痒评估方式
        2.4 治疗方法
    3 当归饮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 桃红当归饮子的立法思想
    5 桃红当归饮子的组方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5.1 组方配伍特点
        5.2 桃红当归饮子的现代药理研究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hs-CRP、IL-6 可作为UP患者瘙痒疗效的评价指标
        6.2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瘙痒症状的疗效分析
        6.3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血hs-CRP、IL-6 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6.4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血PTH、Ca、P、β2-MG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6.5 桃红当归饮子对UP患者HGB水平的影响及疗效分析
        6.6 桃红当归饮子对血虚风燥夹瘀型UP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结果分析
        6.7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型论治
        2.2 分期论治
        3. 复方及单药有效成分治疗
        3.1 临床疗效试验研究
        3.2 机制探索实验研究
        4. 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进展
        1.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病机制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病理诊断和生物标记物
        2.1 病理诊断
        2.2 生物标记物
        3. 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2.3 尿ACR治疗前后比较
        2.4 尿NAG、α1-MG、β2-MG、RBP治疗前后比较
        2.5 尿MMP-7治疗前后比较
        2.6 eGFR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3.1 加味黄茂赤风汤组方分析
        3.2 结果分析
        3.3 MMP-7作用机理及临床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肾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IgAN的认识
        1.1 IgAN的流行病学
        1.2 IgAN的发病机制
        1.2.1 IgA1抗体的糖基化异常与黏膜炎症
        1.2.2 炎症因子与足细胞损伤
        1.2.3 补体系统的激活
        1.2.4 遗传与环境
        1.3 病情评估及预后指标
        1.3.1 尿蛋白
        1.3.2 血清肌酐
        1.3.3 血尿酸
        1.3.4 血清IgA/C3比值
        1.3.5 细胞因子
        1.3.6 尿生物标志物
        1.4 现代医学对IgAN的治疗进展
        1.4.1 RAAS阻滞剂
        1.4.2 糖皮质激素
        1.4.3 免疫抑制剂
        1.4.4 其他疗法
    2 中医对IgAN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3 辨证论治
        2.4 其他治疗方法
    3 壮医对IgAN的认识
        3.1 壮医基础理论
        3.2 壮医对IgAN的认识及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础治疗
        2.1.2 对照组
        2.1.3 治疗组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3 检测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实验室指标观察
        2.3.2 疗效观察
        2.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疾病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病例情况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RBC比较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UTP、ACR、UTP/UCREA水平比较
        3.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r水平比较
        3.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IL-6和尿IL-6水平比较
        3.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NF-α和尿TNF-α水平比较
        3.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GF-β_1和尿TGF-β_1水平比较
        3.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PCX水平比较
        3.2.11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导师对IgAN的认识
    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方义解析
    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4.2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URBC、Scr的影响
        4.3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尿蛋白排泄的影响
        4.4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4.5 壮药复方仙草颗粒对患者足细胞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采集病史
        2.2 观察指标
        2.3 资料整理及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一般资料
        3.2 尿蛋白下降程度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3.3 有效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3.4 对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1 雷公藤多苷治疗原发性肾脏病
    2 雷公藤多苷治疗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临床因素
        2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
        3 高尿酸血症与CKD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预后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1 IMN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 IMN预后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IgA肾病的无创性诊断及其病理损害相关血清学指标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背景
    2.2 发病机制
        2.2.1 血清半乳糖缺乏IgA1(Gd-IgA1)水平升高
        2.2.2 抗Gd-IgA1 抗体产生
        2.2.3 Gd-IgA1 免疫复合物的增加
        2.2.4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肾小球炎症与肾损伤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
        2.4.1 尿白介素-6
        2.4.2 尿足细胞标志蛋白
        2.4.3 免疫复合物
        2.4.4 补体及其相关调控因子
        2.4.5 蛋白质组学与microRNAs
    2.5 治疗及预后
    2.6 结论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采集
    3.3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基本临床资料
    4.2 血清免疫指标在IgAN与非IgAN之间的比较
    4.3 IgAN的预测因子
    4.4 IgAN患者病理损害程度的影响因素
    4.5 IgAN患者肾组织IgA、C3 荧光强度与血清免疫指标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D-二聚体及Sox2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临床意义
    1.1 前言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ox2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与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IgA 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中新月体形成的临床意义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gA肾病牛津分型在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中的适用性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四、血、尿白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脏病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清肾颗粒治疗慢性肾炎肾虚湿热证临床研究[D]. 曹留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桃红当归饮子治疗血虚风燥夹瘀型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D]. 翁雅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袁改琼. 大理大学, 2021(09)
  • [5]壮药复方仙草颗粒治疗IgA肾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水平、足细胞排泄的影响[D]. 岑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6]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D]. 黄秀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李欣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IgA肾病的无创性诊断及其病理损害相关血清学指标评估[D]. 宋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9]D-二聚体及Sox2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肾受累中的水平及意义[D]. 刘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成人IgA血管炎肾损害的临床病理与预后研究[D]. 黄晓. 南京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血清尿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免疫性肾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