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在某工程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21)在《塑料排水板在尾矿坝中的应用及其渗流场数值模拟》文中指出尾矿库是矿山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选矿工艺的不断提升和迅速发展,我国矿山选矿后排入尾矿库的尾矿颗粒越来越细,细粒尾矿筑坝成为国内外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塑料排水板在处理软基中应用比较广泛,近些年来这一技术在处理细粒尾矿中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方法可以降低坝体浸润线促进坝体固结。对于该方法在尾矿库中应用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尾矿坝的安全运行问题并且推动细粒尾矿筑坝技术的发展。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两个方法出发,重点分析了不同塑料排水板等下方法下的固结度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在打设塑料排水板下的尾矿坝渗流场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所示。(1)对于单一塑料排水板的理论计算,总结了影响塑料排水板的固结因素与塑料排水板的等效方法,对于不同圆形等效法和椭圆形等效法进行了计算,并计算了不同等效方法下的固结情况以及不同因素对于塑料排水板的固结影响。椭圆法可以考了到塑料排水板的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更能真实的反应塑料排水板的排水固结情况。椭圆等效和考虑了周长影响因子的圆形等效法比较接近,说明塑料排水板的排水受形状周长影响的因素比较大。涂抹区范围及其渗透性大小和上部真空预压大小都会对固结速度产生影响。(2)基于栗西尾矿的工程资料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对于在干滩长度和上游坡比不同情况下的渗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干滩长度和上游坡比都会影响堆积坝的浸润线和总水头位置,在矿山工程中应当进行注意和控制。(3)对于塑料排水板进行了简化建立了打设塑料排水板的尾矿坝模型,并对不同工况结合不同真空预压范围下的尾矿坝渗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塑料排水板可以降低尾矿坝的浸润线,并且在靠近塑料排水板的上游部位浸润线降低的幅度比较大。同时对于真空预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打设范围,打设深度,真空负压大小,塑料排水板淤堵情况都会对真空预压的效果产生影响。
许飞[2](2020)在《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大,大量的公路建设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其中软土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较大的麻烦,成为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软土的特性,导致软土路基强度低、稳定性差,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及稳定性。所以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不对地基进行合理的处理,路基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使得道路无法正常使用,为了保证公路在使用时安全舒适,在公路设计和施工时需要严格要求控制沉降。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常用处理方法的加固原理和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这些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处理深度、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滁来全快速通道为案例简述其软土的分布和加固处理方法的选择,然后选取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加固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整个施工过程。并且分别对案例中使用的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两种加固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所得的结论成果如下:(1)基于滁来全快速通道建设项目,经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加固后,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明显减小,降低了地基中土体的竖向应力水平。(2)通过ABAQUS软件数值模拟,分别对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两种加固方法进行分析。对土工格栅加固分析,分析结果为:在路堤底部和路堤底部向下0.5m处加土工格栅对于路基沉降的影响很小,对路基侧向位移减小较明显,随着土工格栅层数的增加对路基侧向位移的减小可以叠加;对水泥搅拌桩加固分析,分析结果为:水泥搅拌桩能有效的降低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3)基于ABAQUS软件数值模拟,对路基沉降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对桩模量、桩间距、桩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桩长变化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最大,桩模量、桩间距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次之,当桩模量较大时,继续增加桩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变弱,当桩间距较小时,继续减小桩间距对路基沉降影响也变弱;对淤泥层模量、淤泥层粘聚力、淤泥层摩擦角、淤泥层渗透系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淤泥层渗透系数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淤泥层模量变化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小,淤泥层粘聚力和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桩端以下土层的模量、粘聚力、摩擦角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模量和摩擦角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粘聚力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小;对路堤填土速率、路堤施工间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填土速率和路堤施工间歇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都较大,路堤施工时需要严格控制好填土速率和施工间歇;对路堤填土高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路堤填土越高路基沉降越大,路堤填土高度对路基沉降影响很大。图:[58]表:[27]参:[51]。
刘晓栋[3](2019)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域辽阔,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软基分布面广,目前软基处理技术比较多,有些方法不经济、费时、费工且安全隐患比较大。软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比较经济、高效、适应性广的大面积软基处理技术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纵观以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趋势,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为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机理与施工工艺。首先,本文对当前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阐述,找出困扰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并介绍多种软基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其次,综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后地基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研究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技术分析,提出了改进方向。通过具体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特点和优越性。同时,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基础上,推导了三维砂井固结地基和砂井未贯穿整个压缩层地基的固结度计算公式,基于固结系数反分析的思想,得出了软基沉降预测公式,以指导实际工程施工。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董雷[4](2016)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在港口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我国港口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大型港口工程都需要建造在饱和粘土或粉土组成的软土地基上,这些软土地基都具有含水率大、压缩性高、渗透性低和强度较弱等特点,需要经过预先加固处理才能使地基承载力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本文依托于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南防波堤软基处理工程实践,从下几个方面对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技术在港口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介绍:(1)对港口工程软基处理技术进汇总、论述;对堆载预压法基本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对堆载预压法竖向排水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2)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就其软基处理加固方案进行对比,并为最终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提出设计思路,然后对施工过程进行简单介绍。(3)结合工程实际监测情况,对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的防波堤施工期间的现场监测进行简要论述。根据施工期现场监测实践,通过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对港口工程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显着地改善了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过程,在上部荷载和塑料排水板的共同作用,使得软土层的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明显加快,从而提高了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而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水运工程港口码头及附属设施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基础的技术有着不会产生震动及噪声污染,也无任何工业排放,且不会对周围水体及陆域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优点,在今年后的港口工程软基处理应用中必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武文俊(Vu Vantuan)[5](2016)在《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方法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相关工程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对于沿海地区和河流冲积平原地区更是如此。软弱土体具有高压缩性、高含水率、低承载力的工程特性,其天然物理力学性质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堆载预压、真空预压以及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等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技术,由于施工高效、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的施工特点,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于该软基处理技术的机理目前尚未得知,使得该技术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综合考虑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相关机理,结合井点降水的相关特点,从土体内真空度的分布、水土压力的变化、土体特性参数(渗透系数、孔隙率、含水率)的变化规律,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Geostudio)和工程实例对比,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研制了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模型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封闭空间注气的方式模拟堆载压力,效果良好。通过进行相关室内实验,对真空-堆载预压和井点降水联合作用下的土体内部真空度分布、孔隙水压力变化、土体变形以及土体渗透系数、孔隙比和含水量等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的工程特点,揭示了该技术应用下的土体加固机理;(2)通过对真空-堆载预压相关解析模型和Biot固结模型的分析,通过Geostudio数值软件对室内模型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对比试验研究,得到很好地相符结果,验证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对砂井堆载预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与常用砂井堆载预压模型的差异,揭示渗透系数对固结效果的重要影响;(3)通过分析渗透系数随固结过程中孔隙比变化而发生变化,结合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条件下的特点,建立了考虑土体渗透系数变化的改进Biot固结模型,并通过数值建模对比实测数据,得到了很好的相符结果,该模型的建立提高了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条件下的结果预测精度。
姚质彬[6](2016)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固结机理及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吹填土地基具有承载力低、变形大、固结时间长等特点,掌握其固结原理和本构模型有助于我们了解沉降规律,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实际工程进行固结模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施工时和工后的沉降、变形、孔压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比了各种加固地基的方式,对于此类大面积大深度的欠固结软粘土加固工程选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最合适、经济。然后详细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排水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并推导了有效应力计算公式和作图对比了抗剪强度增长原理。2.以Biot固结理论和修正剑桥模型为基础,总结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有限元计算方程,并且用ABAQUS对太沙基一维固结算例进行模拟,其结果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考虑井阻作用、竖向渗流和涂抹作用的条件下将砂井地基转化为砂墙,论述了塑料排水板的参数选取问题,并成功运用到ABAQUS模拟中。3.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修正剑桥模型参数如何转化到ABAQUS中的方法及原理。详细介绍了此模型的荷载步、时间步、边界条件、地应力平衡的处理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此模型的合理性。4.用ABAQUS定量分析了不同排水板间距、不同排水板深度、不同真空度、不同堆载值对真空联合堆载排水预压的影响。
陶世华[7](2014)在《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处理公路软基》文中认为根据云南某高速公路K34+760K35+280段软土地基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处治的实践经验,提出适于深层,高水位、高压缩性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供类似工程参考。
吴姗[8](2013)在《真空预压法固结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许多国家都开始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而要通过海洋资源来进一步促进经济就必须以沿海地区的发展为基础。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法有效解决了沿海地区工后沉降过大、强度不高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真空预压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使用中排水板底部真空度不高、深层土体加固效果不佳和排水板受土颗粒抱团影响产生淤堵等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针对影响真空预压固结效率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如下研究:(1)在总结真空预压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模型并分析解释土体的孔隙比是影响排水板内真空度传递的因素之一,并且真空度衰减率随着孔隙比的增加而增大。(2)设计进行真空预压室内试验模型,通过将部分排水板进行密封处理并监测分析排水板内真空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受密封段影响的部分排水板内真空度的传递损失量比未密封段小。(3)通过对土体内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分析研究负超静孔隙水压力沿水平方向和沿竖直方向的衰减率随时间的变化。由数据分析得出水平方向上,衰减率呈现先震荡后平稳的趋势;竖直方向上,衰减率则出现先增长后减弱的趋势。(4)利用室内试验的排水板密封段模拟排水板严重淤堵状态,并通过预先埋设的颜料来跟踪分析密封段周围土体内孔隙水的流动状况。当试验结束后,取出塑料排水板观察发现,密封段周围的孔隙水只会往贴近密封段的上下两端流动,而不会往更远的排水板段渗流。(5)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真空预压室内试验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将赵维炳和Indraratna推导得出平面应变等效法进行比较发现,前者计算得出的沉降值略小于后者。(6)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对土体中的侧向位移以及土体某些位置的渗流速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室内试验结束后排水板的最大弯折段并不发生在土体侧向位移最大的部位,由此得知侧向位移对排水板弯折影响不大,并且淤堵部分周围的孔隙水渗流速度会随时间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变化。
尹泉,彭振斌[9](2010)在《真空预压法在某软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结合沿海地区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综合对比了预压固结法中不同的加压系统和排水系统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真空排水预压法的材料选择及施工工艺,为同类软基处理工程提供指导。
邬宜兰[10](2009)在《饱和软土堆载预压处理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堆载预压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多的涉及到饱和软土的加固。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饱和软土堆载预压处理成功的实践经验,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明显滞后于工程实践,目前堆载预压的设计还主要依靠经验和堆载预压试验。本文分析讨论了土体的本构模型,基于不同屈服准则,推导了用于数值分析的土体弹塑性本构矩阵和大变形本构方程。为了进一步推动堆载预压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饱和软土堆载预压加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虑了堆载预压作用下饱和软土的流固耦合特性、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利用基于Biot固结理论的弹塑性模型,推导出有限元动力平衡方程。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出堆载预压过程各时刻土体的沉降、位移、孔隙水压力等数据,运用Excel软件把数据处理成图片,分析饱和软土地基在多级加载下的复杂的细观力学行为和宏观变形特征。通过对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进而探讨应用堆载预压数值模拟方法和现场测试结果,研究塑料排水板预压法处理饱和软土地基的适用性和确定施工参数的可能性,如:根据塑料排水板对孔隙水压力消散的作用确定塑料排水板设置深度;根据沿深度方向的竖向变形确定土体的有效加固深度;根据水平位移确定堆载预压的加固范围等,为堆载预压设计和加固效果评价提供理论的依据。
二、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在某工程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在某工程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塑料排水板在尾矿坝中的应用及其渗流场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细粒尾矿研究现状 |
1.3 真空预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尾矿库及塑料排水板工作原理 |
2.1 尾矿库与细粒尾矿 |
2.1.1 尾矿库的分类 |
2.1.2 尾矿库的筑坝形式 |
2.1.3 细粒尾矿的定义 |
2.1.4 细粒尾矿筑坝的特征 |
2.2 塑料排水工作原理及其性能 |
2.2.1 塑料排水板工作原理 |
2.2.2 塑料排水板技术性能 |
2.2.3 塑料排水板的分类与应用范围 |
3 单井固结理论及排水板不同简化方法对比 |
3.1 单井固结理论的发展 |
3.1.1 单井物理模型 |
3.1.2 单井数学模型 |
3.1.3 单井固结经典解答 |
3.2 单井固结的相关参数 |
3.2.1 单井固结的几何参数 |
3.2.2 单井固结的扰动区 |
3.3 塑料排水板基于椭圆排水体的等效假定及求解 |
3.3.1 塑料排水板的椭圆柱等效假定 |
3.3.2 固结方程的求解 |
3.3.3 不同圆柱形等效法统一公式 |
3.4 不同形状简化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
3.4.1 算例概述 |
3.4.2 不同形状等效方法下的截面尺寸 |
3.4.3 不同形状等效方法下的计算结果 |
3.4.4 涂抹区渗透系数对地基固结的影响 |
3.4.5 真空度对地下孔压的影响 |
4 未采用真空预压下尾矿坝渗流场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渗流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1 达西定律 |
4.1.2 渗流场基本理论 |
4.2 栗西尾矿坝工程概况 |
4.2.1 工程背景 |
4.2.2 地形地貌 |
4.2.3 堆积尾矿的沉积规律 |
4.3 栗西尾矿坝渗流数值模拟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边界条件及计算工况 |
4.3.3 渗流场计算结果 |
5 真空预压工艺及塑料排水板在尾矿坝中的渗流场模拟 |
5.1 塑料排水板处理细粒尾矿施工工艺 |
5.1.1 施工机械 |
5.1.2 施工流程 |
5.2 塑料排水板的简化方法及计算验证 |
5.2.1 塑料排水板数值模拟简化方法 |
5.2.2 简化方法验证 |
5.3 塑料排水板在尾矿坝中的数值模拟 |
5.3.1 打设塑料排水板的有限元模型 |
5.3.2 有无排水板下渗流场计算结果 |
5.3.3 不同影响因素下渗流场计算结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软土路基的工程性质和常用处理方法 |
2.1 软土路基的工程性质 |
2.1.1 软土的概念及类型 |
2.1.2 软土路基的沉降过程 |
2.2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 |
2.2.1 换填法 |
2.2.2 强夯法 |
2.2.3 土工合成材料法 |
2.2.4 袋装砂井排水法 |
2.2.5 塑料板排水法 |
2.2.6 真空预压法 |
2.2.7 水泥搅拌桩法 |
2.2.8 碎石桩法 |
2.3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周边地形 |
3.1.2 软土的分布和加固措施 |
3.1.3 地质条件 |
3.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述 |
3.2.1 概述 |
3.2.2 ABAQUS主要模块介绍 |
3.2.3 ABAQUS软件分析的流程 |
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3.3.1 线弹性模型 |
3.3.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4.2 材料属性的定义 |
3.4.3 分析步的设置 |
3.4.4 施工过程的模拟 |
3.4.5 网格划分 |
3.5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3.5.1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3.5.2 计算结果分析 |
3.6 加固处理分析 |
3.6.1 土工格栅加固 |
3.6.2 水泥搅拌桩加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水泥搅拌桩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1.1 桩体的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1.2 桩间距对路基沉降影响 |
4.1.3 桩长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 淤泥层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2.1 淤泥层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2 淤泥层粘聚力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3 淤泥层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4 淤泥层渗透系数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 桩端以下土层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3.1 桩端以下土层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2 桩端以下土层粘聚力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3 桩端以下土层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 |
4.4 路堤施工时间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4.1 路堤填土速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4.4.2 路堤施工间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4.5 路堤填土高度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1.1.2 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基础问题 |
1.1.3 软基处理方法综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发展 |
1.2.2 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机理与技术 |
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机理综述 |
2.1.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2.1.2 堆载排水预压的加固机理 |
2.1.3 真空排水预压的加固机理 |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 |
2.2.1 初步准备 |
2.2.2 真空预压工艺 |
2.2.3 施工注意事项 |
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的改进 |
2.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的改进思路和发展趋势 |
2.3.2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技术 |
2.4 小结 |
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研究与应用 |
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固结试验研究与分析 |
3.1.1 真空固结机理及模型分析 |
3.1.2 真空预压下土体的固结机理及变形规律 |
3.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优势 |
3.3 工程实例分析 |
3.4 小结 |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沉降预测及稳定性分析 |
4.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的沉降预测 |
4.1.1 最终沉降量预测 |
4.1.2 等效固结系数求解 |
4.2 基于Verhulst预测模型的地基沉降预测 |
4.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
4.3.1 稳定性机理分析 |
4.3.2 .常规稳定性分析模型 |
4.4 小结 |
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设计方案 |
5.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施工方案 |
5.5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 |
5.5.1 地表沉降监测 |
5.5.2 分层沉降监测 |
5.6 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在港口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堆载预压法的基本原理 |
1.2.2 竖向排水体的固结理论发展 |
1.2.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软基加固设计 |
2.1 工程概况 |
2.2 设计基础资料 |
2.2.1 设计依据 |
2.2.2 建筑物等级 |
2.3 设计条件 |
2.3.1 水文、气象条件 |
2.3.2 地形、地貌与工程泥沙 |
2.3.3 地质条件 |
2.3.4 地震 |
2.4 结构设计 |
2.4.1 结构分段 |
2.4.2 主要外力计算 |
2.4.3 作用与作用效应组合 |
2.4.4 结构计算 |
2.4.5 软基处理方案比选 |
2.4.6 软基处理设计 |
2.4.7 软基处理施工 |
3 施工期监测 |
3.1 监测目的 |
3.2 监测依据 |
3.3 监测点布置 |
3.4 监测项目及监测结果分析 |
3.4.1 表层沉降观测 |
3.4.2 分层沉降观测 |
3.4.3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
3.4.4 孔隙水压力观测 |
3.4.5 十字板剪切强度 |
3.5 监测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方法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研究现状 |
1.2.1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概述 |
1.2.1.1 密封层的厚度 |
1.2.1.2 最优贯入深度 |
1.2.2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
1.2.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2 试验研究现状 |
1.2.2.3 数值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变形控制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理论研究 |
2.1. 渗流理论 |
2.1.1. 饱和土渗流基本理论 |
2.1.1.1 Darcy定律 |
2.1.1.2 二维渗流 |
2.1.2. 非饱和土渗流基本理论 |
2.1.2.1 重要术语 |
2.1.2.2 渗流特性基本函数 |
2.2. 固结理论研究 |
2.2.1. 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 |
2.2.1.1 基本假设 |
2.2.1.2 基本方程 |
2.2.2. 基于Terzaghi的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单向固结理论 |
2.2.3 考虑渗透系数的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固结理论 |
2.2.3.1 基本假设 |
2.2.3.2 基本方程 |
2.2.4 Biot固结理论 |
2.2.4.1 基本假设 |
2.2.4.2 基本方程的建立及解答 |
2.2.4.3 基于非饱和渗流的Biot固结理论模型的提出 |
2.3. 真空–堆载预压变形理论研究 |
2.3.1 沉降 |
2.3.2 侧向变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的室内试验 |
3.1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固结仪的研制 |
3.1.1 固结设备 |
3.1.1.1 研制设备的目的 |
3.1.1.2 设备的特点与作用 |
3.1.1.3 设备的使用效果与可靠性 |
3.1.1.4 固结设备 |
3.1.2 设备密封性 |
3.1.3 真空源的调控 |
3.1.4 水汽分离器 |
3.1.5 堆载系统 |
3.1.6 测试系统 |
3.1.6.1 压力感应原件 |
3.1.6.2 数据收集仪器 |
3.1.7 真空井点降水的结构设计 |
3.2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特性试验研究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过程 |
3.2.3.1 土样制备 |
3.2.3.2 测点布置 |
3.2.3.3 试验过程 |
3.2.4 试验的结果和分析 |
3.2.4.1 真空度的分布 |
3.2.4.2 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及分析 |
3.2.4.3 沉降变化分析 |
3.2.4.4 土体性质的变化 |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土体侧向变形研究 |
3.3.1 室内试验 |
3.3.1.1 土样制备 |
3.3.1.2 测点布置 |
3.3.1.3 排水方案 |
3.3.1.4 荷载方案 |
3.3.1.5 试验过程 |
3.3.1.6 试验结果 |
3.3.2 数值分析 |
3.3.2.1 模型的建立 |
3.3.2.2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的预报模型 |
4.1 解析模型 |
4.1.1 有效应力与孔隙比的关系 |
4.1.2 水平向的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 |
4.1.3 计算参数与结果 |
4.2 Biot模型 |
4.2.1 Geostudio渗透系数函数 |
4.2.2 Biot模型的建立 |
4.3 数值结果及分析 |
4.3.1 地面沉降 |
4.3.2 孔隙水压力 |
4.4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于砂井堆载预压法的比较 |
4.4.1 模型的建立 |
4.4.2 固结系数的算法 |
4.4.3 结果分析 |
4.5 渗透系数的变化影响到预报模型的结果 |
4.5.1 渗透系数和有效应力的关系 |
4.5.2 完全饱和土的渗流性 |
4.5.2.1 模型建立 |
4.5.2.2 结果分析 |
4.5.3 非饱和土的渗流性 |
4.5.3.1 模型建立 |
4.5.3.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案例 |
5.1 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法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地质背景 |
5.1.3 加固方案 |
5.1.4 沉降分析 |
5.1.5 数值模拟 |
5.1.5.1 模型的建立 |
5.1.5.2 结果分析 |
5.2 排水板(PVD)降水联合加载预压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模型的建立 |
5.2.2.1 Indraratna模型 |
5.2.2.2 基于非饱和渗流的预测模型 |
5.2.3 对比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固结机理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排水固结预压法发展状况 |
1.2.1 堆载排水预压法发展状况 |
1.2.2 真空排水预压法发展状况 |
1.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发展状况 |
1.3 真空预压法和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砂井地基简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三种不同排水预压法的加固机理 |
2.1 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分析 |
2.2 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分析 |
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分析 |
2.4 三种方法的强度增长原理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平面有限元分析 |
3.1 Biot固结理论 |
3.1.1 平衡方程 |
3.1.2 物理方程 |
3.1.3 几何方程 |
3.1.4 连续性方程 |
3.1.5 平面应变Biot固结方程 |
3.2 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法 |
3.2.1 三维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3.2.2 二维平面应变情况下的分析 |
3.3 土的本构关系 |
3.4 砂井地基平面有限元简化计算方法 |
3.5 塑料排水板参数选取问题 |
3.5.1 塑料排水板等效直径 |
3.5.2 塑料排水板的涂抹效应 |
3.5.3 井阻效应 |
3.6 ABAQUS软件简介及其子程序验证 |
3.7 ABAQUS-6.10 软件操作与求解的流程图 |
3.8 ABAQUS程序正确性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BAQUS的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工程实例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地质资料 |
4.1.3 加固方案 |
4.2 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假定 |
4.2.2 计算区域确定 |
4.2.3 土的计算参数的确定 |
4.2.4 塑料排水板的计算参数的确定 |
4.2.5 荷载步的确定 |
4.2.6 边界条件及有限元网格 |
4.2.7 初始条件设定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
4.3.2 超孔隙水压力值结果分析 |
4.3.3 侧向变形结果分析 |
4.3.4 ABAQUS的两种模拟堆载方法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影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效果的因素研究分析 |
5.1 不同排水板间距对真空联合堆载排水预压的影响 |
5.2 不同排水板深度对真空联合堆载排水预压的影响 |
5.3 不同真空度对真空联合堆载排水预压的影响 |
5.4 不同堆载值对真空联合堆载排水预压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真空预压法固结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预压法施工技术的发展 |
1.2.2 真空预压法实验的发展 |
1.2.3 真空预压数值分析方面的研究 |
1.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真空预压法的软土加固机理 |
2.1 引言 |
2.2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强度增长机理 |
2.3 竖向排水体的真空度分布 |
2.4 加固软土时地基的变形特征 |
2.4.1 强度增长的有效应力路径 |
2.4.2 侧向变形 |
2.5 小结 |
第三章 真空预压室内模拟试验 |
3.1 引言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验方案设计 |
3.3.1 试验仪器的布置情况 |
3.3.2 试验方法 |
3.3.3 试验步骤 |
3.3.3.1 取土 |
3.3.3.2 试验土样调配 |
3.3.3.3 土样填埋 |
3.3.3.4 排水板的制作与打设 |
3.3.3.5 真空表与孔隙水压力计的埋设 |
3.3.3.6 铺设水平排水系统 |
3.3.3.7 密封系统安装 |
3.3.3.8 试抽真空 |
3.3.3.9 正式抽真空 |
3.3.3.10 卸载 |
3.3.3.11 加固后检验 |
3.4 室内真空预压模拟试验加固效果分析 |
3.4.1 试验现象描述 |
3.4.2 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及分析 |
3.4.3 真空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3.4.4 加固土体中的真空度监测结果分析 |
3.4.5 孔隙水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3.4.6 真空度与超静孔隙水压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
3.4.7 土体加固后的现象描述和效果分析 |
3.4.8 土体加固后的含水量变化 |
3.4.9 排水板弯折及渗流路径分析 |
3.5 试验结论 |
第四章 真空预压法软基加固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Biot固结理论及其有限元表达 |
4.2.1 Biot固结理论基本公式 |
4.2.1.1 平衡方程 |
4.2.1.2 几何方程 |
4.2.1.3 水流连续方程 |
4.2.2 二维Biot固结方程组 |
4.3 砂井地基简化计算的比较 |
4.3.1 排水板与砂井的等效 |
4.3.2 砂井地基与砂墙地基的等效 |
4.4 真空预压有限元计算的一些条件 |
4.4.1 初始条件 |
4.4.2 位移边界条件 |
4.4.3 孔压边界值 |
4.4.4 参数的选取 |
4.4.5 荷载施加 |
4.5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结果分析 |
4.5.1 模型计算参数值 |
4.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4.5.3.1 竖向沉降计算结果 |
4.5.3.2 侧向位移计算结果 |
4.5.3.3 超静孔隙水压力计算结果 |
4.5.4 孔隙流速度分析 |
4.6 解决排水板淤堵的二次插板 |
4.6.1 二次加固模型 |
4.6.2 二次加固的效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饱和软土堆载预压处理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土的固结理论研究概述 |
1.3 使用竖向排水体的固结理论研究综述 |
1.3.1 竖向排水体(Vertical Drains)简介 |
1.3.2 使用竖向排水体的固结理论发展 |
1.4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介绍 |
1.5 地基的固结沉降计算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基机理 |
2.1 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基机理及性能 |
2.1.1 加固机理的经典力学解释 |
2.1.2 微观渗流场理论 |
2.1.3 塑料排水板的技术性能 |
2.2 塑料排水板分类及其适用范围 |
第三章 土体的本构模型及Biot 固结理论 |
3.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3.1.1 土体的弹性本构模型 |
3.1.2 土体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3.2 Biot 固结理论 |
3.3 饱和软土地基Biot 固结 |
第四章 堆载预压处理饱和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 |
4.1 现场观测 |
4.1.1 工程概况 |
4.1.2 现场观测仪器布置 |
4.2 观测结果及试验结果分析 |
4.2.1 观测结果 |
4.2.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饱和软土地基变形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工程计算实例概况 |
5.2.1 场区的地质情况 |
5.2.2 场区堆载预压施工概况 |
5.3 堆载预压大变形有限元分析 |
5.3.1 大变形本构方程 |
5.3.2 大变形应变转换矩阵 |
5.3.3 比奥固结方程 |
5.3.4 计算域的确定 |
5.3.5 边界条件的确定 |
5.3.6 计算参数的确定 |
5.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4.1 沉降计算结果分析 |
5.4.2 水平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5.4.3 孔压计算结果分析 |
5.5 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加固软基几个问题探讨 |
5.5.1 加固区形状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5.5.2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卸载标准探讨 |
5.5.3 塑料板排水预压法的适用性 |
5.5.4 塑料排水板的有效打设深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本文结论 |
6.2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成果 |
四、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在某工程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塑料排水板在尾矿坝中的应用及其渗流场数值模拟[D]. 张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D]. 许飞.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 刘晓栋.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4]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在港口工程软基处理中的应用[D]. 董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7)
- [5]真空—堆载预压联合井点降水方法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D]. 武文俊(Vu Vantuan).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6]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固结机理及有限元分析[D]. 姚质彬.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7]塑料板排水预压法处理公路软基[J]. 陶世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4)
- [8]真空预压法固结效率影响因素研究[D]. 吴姗. 福州大学, 2013(09)
- [9]真空预压法在某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 尹泉,彭振斌. 山西建筑, 2010(11)
- [10]饱和软土堆载预压处理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 邬宜兰.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