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锅炉常见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邹凯然[1](2020)在《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锅炉作为消耗燃料向外输出热能的密闭设备,在发电、传热、供汽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为防止腐蚀造成的严重事故,要求锅炉运行环境的pH在保持10以上,这使得锅炉,尤其是热水锅炉(进水和补水管控不严)在运行过程中传热面易产生结垢问题,垢层在传热面上沉积会降低传热效率,极大增加锅炉能耗。因此,评价锅炉结垢程度和开发性能优异的锅炉阻垢剂对锅炉的安全、节能、保护环境及确保工业设备维持高效稳定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锅炉结垢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垢重法和垢层测厚法,测量过程都需要锅炉停炉所以无法实现对锅炉结垢程度的实时测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参考用于测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换热设备结垢程度的污垢热阻原理,建立了一种通过测量传热界面的污垢热阻,进而实时评价锅炉结垢程度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简单的锅炉模拟传热装置,建立传热模型并用污垢热阻法测量不同水质下传热过程中污垢的沉积。结果表明:模拟装置加热器传热面上的污垢热阻随控温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结垢行为最终达到沉积-脱附平衡,经计算此时的污垢热阻为7.24=10-3m2·K/W。这之后污垢热阻处于上升下降的往复循环,不在有大幅度的上升。然而根据锅炉标准要求,当污垢热阻超过8.4=104m2·K/W时,则说明锅炉结垢严重,已达清洗要求。由此可见该模拟装置能很好模拟锅炉结垢过程,且污垢热阻法适用于锅炉结垢的评价。为验证污垢热阻法在实际锅炉体系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小型电加热锅炉的实际运行,通过测量加热管壁温变化来监测其结垢行为。绘制了不同温度下污垢热阻随温度升高和降低的变化曲线,以评价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硬度)污垢热阻的变化。结果表明,拟合曲线能较好地表征污垢沉积随加热时间的变化且与模拟装置的监测结果一致,当水质pH维持在10左右时,促进锅炉结垢。污垢热阻法相对于传统的锅炉结垢测量方法具有无侵入性、操作简单和可实时测量等优点。为解决当锅炉给水pH>10所导致的锅炉结垢问题,通常需要加入阻垢剂,利用阻垢剂的螯合、分散作用减缓垢层的沉积形成。聚环氧琥珀酸(PESA)及其衍生物以其无毒无害、绿色可降解和优异的阻垢性能得以在锅炉阻垢方面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以L-胱氨酸改性PESA,合成一种新型聚环氧琥珀酸衍生物(L-Cystine-PESA),表征了新型衍生物的分子结构,探究了L-Cystine-PESA的阻垢性能、分散性能和缓蚀性能。结果表明,L-Cystine-PESA的用量为12mg/L时阻碳酸钙垢率可达96.85%、阻磷酸钙垢率可达86.67%,均较商品级PESA有所提高;且分散氧化铁性能较PESA提高了近20%。将L-胱氨酸与牛磺酸作改性剂将氨基酸和磺酸基结构引入聚环氧琥珀酸的分子链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阻垢剂(LC-T-PESA),当PESA:L-胱氨酸:牛磺酸的质量比为8:1:1时合成产物的阻垢性能最佳,LC-T-PESA在质量浓度为10mg/L时阻碳酸钙垢率可达96.98%,阻磷酸钙垢性能也明显改善。用污垢热阻法对合成的L-Cystine-PESA和LC-T-PESA用模拟装置进行污垢热阻实验,在用量为10mg/L时阻垢率分别为58.30%和68.75%。测定的阻垢率与碳酸钙沉积法测得的相比要低30%左右,这是因为污垢热阻法的实验时间更长且随时间的推移实验体系的成垢离子浓度不断升高。结果表明污垢热阻法可用于评价锅炉阻垢剂阻垢性能的优劣,且实验过程和装置设计相较于传统的碳酸钙沉积法更符合锅炉的结垢行为,理论上对锅炉的阻垢剂性能测评更具参考价值。
马括,刘课秀,封小亮,王恋,谢小武,赵军明[2](2020)在《工业锅炉烟管氯离子腐蚀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某DZL(SG)-1.25-M、Q-Ⅱ型工业锅炉的烟管水侧出现大量腐蚀凹坑,腐蚀烟管更换后不足一个月,烟管再次出现明显的腐蚀倾向。试验分析表明:水处理交换树脂清洗不彻底引起给水氯离子偏高,排污不足导致锅水中的氯离子和溶解固形物进一步浓缩,溶解固形物高于标准GB/T1576—2018要求,受热烟管水侧外壁最终在锅水高浓度氯离子作用下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陈祥[3](2020)在《锅炉本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文中研究指明在人们日常生活企业工业生产领域中,锅炉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科学合理使用锅炉关系到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所以,使用锅炉的安全问题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倘若使用不当产生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锅炉本体在使用中会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而不断加重腐蚀,进而导致减小锅炉本体内部壁厚,埋藏下巨大的安全隐患。该文将从工业锅炉的使用与维护现状出发,分析工业锅炉的腐蚀机理,探究提高防护的有效措施。
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4](2019)在《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界面腐蚀的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两相之间会不断转换,相变换热被称为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其过程中会引起相变腐蚀,如冷凝液滴腐蚀、气泡腐蚀以及多相流流动腐蚀等。目前对于气液相变腐蚀的研究集中在对腐蚀产物的表征、分析,忽略了相变过程中由于能量传递引起的界面变化对腐蚀的影响。本文从相变腐蚀机理、腐蚀防护两方面出发,系统地总结管道内外冷凝液滴腐蚀、气泡腐蚀与多相流流动腐蚀等气液相变腐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归纳了用于研究相变腐蚀过程的腐蚀预测模型,分析其应用场合以及各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研究气液相变腐蚀监测与控制的学者提供参考,并指出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的气液两相界面腐蚀问题是未来相变腐蚀研究的重要方向。
康祥纯[5](2019)在《工业锅炉停炉期间的腐蚀与防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锅炉在工业制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工业锅炉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锅炉停炉期间,其腐蚀与防护的技术十分关键,锅炉的安全很大程度上由腐蚀的情况决定,所以本文主要是研究锅炉的腐蚀类型、特点和危害,找到其安全养护的措施,为锅炉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张苏强[6](2019)在《Q315NS耐蚀钢弧焊接头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生产使用的燃料中S、Cl和P等元素燃烧后生成酸性气体,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金属构件时会与水蒸汽结合并凝结成酸性液体,对金属构件产生露点腐蚀。近年来,随着国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趋于严格,烟气排放温度逐渐降低而造成相关设备的腐蚀防护压力逐渐加大。作为针对露点腐蚀服役环境开发的Q315NS耐蚀钢具有低成本、耐腐蚀性优良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Q315NS耐蚀钢的组织和性能会受到焊接工艺过程的影响而产生显着的组织和性能变化,但其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和腐蚀行为鲜有报道,特别是其焊接接头的钝化过程、活性溶解、点蚀倾向等腐蚀行为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研究了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并针对其典型服役环境下的钝化过程、活性溶解和点蚀行为倾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掌握了Q315NS焊接接头在强化性酸溶液、非氧化性酸溶液和含Cl-强氧化性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机制。对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分析,发现其焊缝组织主要由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大量的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构成,过热粗晶区组织主要由粗大的贝氏体组织构成,完全重结晶区和不完全重结晶区组织均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构成,且基本均呈现为等轴晶形态。焊后热处理工艺使焊缝组织和过热粗晶区组织转变为不规则的块状铁素体以及少量的珠光体和贝氏体组织,有效改善了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分析了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组织在强氧化性酸腐蚀环境中(70℃条件下质量分数为50%的H2SO4溶液以及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3.27%的H2SO4/H3PO4混合溶液)的腐蚀行为过程,建立了相应的腐蚀物理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腐蚀动力学分析,揭示了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钝化过程及不同区域组织腐蚀产物的生长过程差异。在Q315NS耐蚀钢母材和过热粗晶区表面分别形成了孔洞状和短棒状形态的腐蚀产物,其腐蚀产物均主要为铁的硫酸盐、磷酸盐以及少量的CuO和Sb2O3。短棒状腐蚀产物由于厚度较小且扩散系数较大,造成腐蚀传质过程较快,降低了腐蚀产物膜对腐蚀的抑制作用。研究了Q315NS焊接接头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60℃条件下质量分数为3.65%的HCl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27%的H3PO4溶液)的腐蚀行为,分析了焊接接头活性溶解过程的腐蚀电化学特征,揭示了微电偶效应对活性溶解过程的影响机制。过热粗晶区组织因具有最大的电荷转移电阻而具有最小的腐蚀电流密度。由于组织表面晶粒之间的不均匀性,形成微电偶效应并影响其活性溶解过程,微电偶效应电流密度与晶粒尺寸立方的倒数成正比。利用半导体电化学方法和点缺陷模型研究了Cl-对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在含Cl-的强氧化性酸溶液中点蚀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且基于散粒噪声理论分析了腐蚀产物中Cl-掺杂对点蚀孕育速度的影响。在腐蚀溶液中含有Cl-时,腐蚀产物具有更高的施主载流子浓度,而具有更高的点蚀强度。腐蚀产物膜中的施主载流子浓度越高,空间层厚度越小,则其点蚀发生概率越大。同时,金属材料的表面活性越高,其点蚀倾向也越大。800℃保温1h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没有影响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在温度为70℃、H2SO4质量分数为50%、HCl质量分数为3.65%的混合腐蚀溶液中形成的腐蚀产物半导体类型和多数载流子密度,但是提高了空间电荷层厚度和腐蚀产物薄膜厚度,对耐腐蚀性能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张金颖[7](2019)在《工业锅炉定期检验及安全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各种工业锅炉上百万台,它们对工业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锅炉的在国民经济很多行业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但在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从事锅炉运行管理工作的人员和司炉人员素质还不高,表现在锅炉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锅炉爆炸、爆管和缺水等恶性事故还不能根除,直接危及着生产及人身安全,同时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近几年来锅炉事故统计资料的分析可知,因运行、管理不当发生的锅炉重大事故占到80%以上,已成为引起锅炉事故的主要原因。这点必须引起特种设备检验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定期检验是锅炉安全运行中确保其使用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优化定期检验工作出发,对于锅炉检验和安全管理中的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和建议,可以在提升从业人员的检验工作的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统计分析定期检验工作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对常见缺陷进行剖析查找产生原因,给出避免缺陷出现的采取措施。
吉全霖[8](2019)在《工业水管锅炉锅筒应力分析与失效风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昆明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实际生产为背景,以在产SZL4-1.25-AII型水管锅炉为本次研究对象,在锅筒应力分析和失效风险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如下内容进行研究:1)对锅筒运行过程中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管理的因素展开具体分析,采用Bow-tie模型技术对锅筒失效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锅筒运行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危险源,找出威胁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分别设置屏障和升级安全系数措施来处理,从而保证锅筒正常运行,并提出预防锅筒失效的措施以及使用建议;2)运用集对理论对锅筒运行过程中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以及管理的因素四个方面展开安全评估,确定锅筒运行安全等级,从而提出应对措施;3)本论文以昆明锅炉有限责任公司实际生产的SZL4-1.25-AII型水管锅炉为仿真研究对象,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使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锅炉锅筒的冷态快速启动、热态启动、紧急停炉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进行研究,主要模拟仿真出该三种工况下锅筒壁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状态,同时分析出热应力、机械应力、两者耦合应力的瞬态变化趋势,生成分析云图并制成对应数据曲线,可以清晰看出锅筒受热分布和应力集中趋势;4)依照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冷态快速启动、热态启动、紧急停炉三种工况下锅筒壁的温度最大值以及锅筒下表面开孔处应力集中趋势,同时也分析了在这三种工况下热应力、机械应力以及热与机械应力耦合之间的关系,并对锅筒结构进行了安全程度(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分析。最后,综合三种工况分析结果,应用S-N曲线分析锅筒易发生寿命疲劳损坏区域。
粟岗,黄庆富[9](2018)在《锅炉氧腐蚀的预防》文中研究表明锅炉系统的氧腐蚀,是锅炉在用和停用期间的常见问题。工业锅炉和电站锅炉由于设备参数的不同,对锅炉给水的含氧量的要求也不一样。通过文章作者实际工作,分析各种除氧方式,找出各方式优缺点,以方便更好的开展锅炉水处理工作,避免锅炉氧腐蚀的产生。
赵园婷,张海楠,魏荣荣[10](2017)在《停炉时期的腐蚀原因与防护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锅炉使用者,对于停炉保养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减缓腐蚀的发生,延长锅炉使用寿命。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工业锅炉停期间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干法保养、湿法保养、气相缓蚀剂法等保养针对性地提出了常用的停炉保养措施。
二、工业锅炉常见的腐蚀与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锅炉常见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锅炉及锅炉结垢 |
1.2.1 锅炉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
1.2.2 锅炉水垢的形成、分类及危害 |
1.2.3 锅炉结垢测量方法 |
1.3 锅炉水处理 |
1.3.1 锅炉水处理分类 |
1.3.2 锅炉内加药处理 |
1.4 水处理剂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
1.4.1 阻垢剂的分类 |
1.4.2 阻垢机理 |
1.5 聚环氧琥珀酸及其衍生物 |
1.5.1 聚环氧琥珀酸改性方法 |
1.5.2 氨基酸在水处理剂中的应用 |
1.5.3 阻垢性能测量方法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主要设备 |
2.2 污垢热阻实验 |
2.2.1 污垢热阻测评装置污垢热阻动态监测装置 |
2.2.2 污垢热阻法 |
2.2.3 测评装置的稳定性评价 |
2.2.4 阻垢性能的测量 |
2.2.5 壁温记录方法 |
2.2.6 锅炉实际运行测评 |
2.3 L-胱氨酸改性聚环氧琥珀酸 |
2.3.1 N-马来酰-L-胱氨酸的合成 |
2.3.2 聚L-胱氨酸-环氧琥珀酸的合成 |
2.4 L-胱氨酸-牛磺酸-环氧琥珀酸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
2.4.1 聚环氧琥珀酸的合成 |
2.4.2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
2.5 PESA衍生物结构及性能测定 |
2.5.1 聚合物分子量测定 |
2.5.2 聚合物结构表征 |
2.5.3 聚合物阻垢率测定 |
2.5.4 分散氧化铁性能测定 |
3 污垢热阻法测评锅炉结垢行为及验证 |
3.1 动态测评装置的传热模型建立 |
3.2 污垢热阻动态测量数据拟合分析 |
3.2.1 装置稳定性评价 |
3.2.2 结垢趋势监测及可行性分析 |
3.2.3 污垢热阻分析 |
3.3 锅炉实际运行验证污垢热阻法 |
3.3.1 实际运行稳定性评价 |
3.3.2 污垢热阻的变化分析 |
3.3.3 污垢热阻计算分析 |
3.4 小结 |
4 新型阻垢剂的合成及阻垢性能研究 |
4.1 L-胱氨酸改性聚环氧琥珀酸 |
4.1.0 N-马来酰-L-胱氨酸与L-胱氨酸-PESA的红外表征 |
4.1.1 N-马来酰-L-胱氨酸与L-胱氨酸-PESA的核磁表征 |
4.1.2 L-胱氨酸-PESA分子量的测定 |
4.1.3 L-胱氨酸-PESA的阻垢率 |
4.1.4 分散氧化铁性能 |
4.1.5 L-胱氨酸-PESA的缓蚀性能 |
4.1.6 阻垢机理分析 |
4.2 三元水处理药剂的合成与阻垢性能研究 |
4.2.1 三元水处聚合物的红外表征 |
4.2.2 三元聚合物的核磁表征 |
4.2.3 LC-T-PESA的分子量测定 |
4.2.4 LC-T-PESA阻垢性能的测定 |
4.3 污垢热阻法评价阻垢剂性能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及 |
附件 |
(2)工业锅炉烟管氯离子腐蚀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检验及结果 |
1.1 宏观形貌 |
1.2 化学成分 |
1.3 力学性能 |
1.4 显微组织 |
1.5 SEM形貌及微区成分 |
1.6 腐蚀产物物相 |
1.7 锅炉水质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及建议 |
(3)锅炉本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锅炉本体腐蚀的基本类型和机理 |
2 工业锅炉本体的外部腐蚀 |
2.1 工业锅炉外部高温腐蚀 |
2.1.1 钒化物型高温腐蚀 |
2.1.2 硫酸盐型高温腐蚀 |
2.1.3 氯化物型高温腐蚀 |
2.1.4 硫化物型高温腐蚀 |
2.1.5 还原性气体高温腐蚀 |
2.2 工业锅炉低温腐蚀 |
3 锅炉本体的内部腐蚀现象 |
3.1 锅炉的应力腐蚀 |
3.2 氧腐蚀 |
3.3 垢下腐蚀 |
4 防护锅炉腐蚀措施 |
5 结语 |
(4)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界面腐蚀的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冷凝液滴的腐蚀 |
1.1 露点腐蚀 |
1.2 露点温度与冷凝率对冷凝液滴腐蚀速率的影响 |
1.3 冷凝液滴腐蚀速率相关预测模型 |
1.4 管道冷凝腐蚀防护 |
2 气泡的腐蚀 |
2.1 沸腾气泡腐蚀 |
2.2 空泡腐蚀 |
2.3 介质物理性质对空泡腐蚀的影响 |
2.4 空泡腐蚀防护 |
3 多相流腐蚀 |
3.1 管道内多相流腐蚀 |
3.1.1 流场诱导电化学腐蚀 |
3.1.2 流场诱导冲刷腐蚀 |
3.2 多相流腐蚀防护 |
4 结语 |
(5)工业锅炉停炉期间的腐蚀与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锅炉停炉期间造成腐蚀的原因 |
1.1 内、外腐蚀造成的损伤 |
1.2 给水系统产生的腐蚀 |
1.3 水中二氧化碳腐蚀 |
1.4 炉体内部的腐蚀 |
1.5 沉积物下腐蚀 |
2 锅炉腐蚀的防护办法 |
2.1 保证水质达到使用标准 |
2.2 运用电子的除垢仪器 |
2.3 安装金属保护膜 |
3 结语 |
(6)Q315NS耐蚀钢弧焊接头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露点腐蚀行为概述 |
1.2.1 露点腐蚀简介 |
1.2.2 露点腐蚀过程 |
1.2.3 设备表面温度对露点腐蚀速率的影响 |
1.3 耐露点腐蚀钢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金属腐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1 合金元素对腐蚀的影响 |
1.4.2 溶液pH值对腐蚀的影响 |
1.4.3 环境温度对腐蚀的影响 |
1.4.4 Cl~-对腐蚀的影响 |
1.5 金属腐蚀行为的研究方法 |
1.5.1 失重法 |
1.5.2 电极化测量法 |
1.5.3 电化学阻抗谱法 |
1.5.4 电化学噪声分析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母材 |
2.1.2 焊接材料 |
2.1.3 腐蚀溶液 |
2.2 试验设备 |
2.2.1 热模拟试验设备 |
2.2.2 焊接试验设备 |
2.2.3 分析测试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焊接热模拟试验 |
2.3.2 焊接工艺试验 |
2.3.3 微观组织表征 |
2.3.4 力学性能检测 |
2.3.5 电化学测试 |
第3章 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特征 |
3.1 引言 |
3.2 Q315NS耐蚀钢的连续冷却转变 |
3.3 焊接热循环对焊接热影响区金相组织的影响 |
3.3.1 过热粗晶区的微观组织分析 |
3.3.2 完全重结晶区和不完全重结晶区的微观组织分析 |
3.4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
3.4.1 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 |
3.4.2 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 |
3.4.3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
3.5 焊后热处理对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钝化过程及其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焊接接头在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失重及腐蚀过程 |
4.2.1 全浸腐蚀速率 |
4.2.2 腐蚀表面形貌 |
4.2.3 腐蚀产物的物相组成 |
4.2.4 腐蚀产物生长的物理模型 |
4.3 焊接接头在H_2SO_4/H_3PO_4溶液中的腐蚀失重及腐蚀过程 |
4.3.1 全浸腐蚀速率 |
4.3.2 腐蚀表面形貌 |
4.4 焊接接头在强氧化性酸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原位监测 |
4.4.1 时域分析 |
4.4.2 频域分析 |
4.4.3 小波变换 |
4.5 焊接接头在强氧化性酸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分析 |
4.5.1 开路电位 |
4.5.2 动电位极化曲线 |
4.5.3 交流阻抗谱 |
4.6 焊接接头在强氧化性酸溶液中的腐蚀动力学分析 |
4.6.1 活性溶解阶段的腐蚀动力学 |
4.6.2 形成稳定腐蚀产物膜后的腐蚀动力学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活性溶解行为 |
5.1 引言 |
5.2 焊接接头在HCL溶液中的腐蚀失重及表面形貌 |
5.2.1 全浸腐蚀速率 |
5.2.2 腐蚀表面形貌 |
5.3 焊接接头在H_3PO_4溶液中的腐蚀失重及表面形貌 |
5.3.1 全浸腐蚀速率 |
5.3.2 腐蚀表面形貌 |
5.4 焊接接头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原位监测 |
5.4.1 时域分析 |
5.4.2 频域分析 |
5.4.3 小波变换 |
5.5 焊接接头在非氧化性酸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分析 |
5.5.1 开路电位 |
5.5.2 动电位极化曲线 |
5.5.3 交流阻抗谱 |
5.6 微电偶效应对活性溶解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Q315NS耐蚀钢焊接接头的点蚀行为 |
6.1 引言 |
6.2 焊接接头在含Cl~-强氧化性酸溶液中的腐蚀失重及表面形貌 |
6.2.1 全浸腐蚀速率 |
6.2.2 腐蚀表面形貌及腐蚀产物的物相组成 |
6.3 焊接接头在含Cl~-强氧化性酸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原位监测 |
6.3.1 时域分析 |
6.3.2 小波变换 |
6.4 焊接接头点蚀行为机制 |
6.4.1 基于散粒噪声理论的点蚀随机分析 |
6.4.2 腐蚀产物的半导体特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工业锅炉定期检验及安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工业锅炉的检验方法 |
2.1 常规检验 |
2.1.1 外观检验 |
2.1.2 锤击检查 |
2.1.3 超声波测厚仪检查组件壁厚 |
2.1.4 拉线检查和直尺检查 |
2.2 无损检测检验 |
2.2.1 液体渗透检测 |
2.2.2 磁粉检测 |
2.2.3 射线检测 |
2.2.4 超声波检测 |
2.3 水压试验 |
2.3.1 水压试验的目的 |
2.3.2 水压试验前的准备 |
2.3.3 水压试验压力的规定,试验方法和合格标准 |
第3章 工业锅炉的安全分析 |
3.1 锅炉事故处理的意义和分类 |
3.1.1 锅炉事故的定义 |
3.1.2 锅炉事故的分类 |
3.1.3 锅炉事故处理的意义 |
3.2 锅炉事故安全分析举例 |
3.2.1 锅炉缺水事故 |
3.2.2 锅炉超压事故 |
3.2.3 锅炉爆管事故 |
3.2.4 锅炉过热器爆管事故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江西某A盐化有限公司高温过热器长时超温爆管案例 |
4.2 江西某B盐化有限公司#2 锅炉炉水冷壁爆管事故 |
4.3 江西某C板材有限公司蒸汽锅炉检验案例 |
4.4 江西某D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蒸汽锅炉检验案例 |
第5章 定期检验方法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工业水管锅炉锅筒应力分析与失效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锅筒温度场分析 |
1.2.2 锅筒应力场分析 |
1.2.3 锅筒疲劳寿命计算 |
1.3 论文研究路线 |
第二章 锅炉锅筒应力计算的理论基础 |
2.1 锅筒的应力 |
2.2 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2.3 热应力理论计算 |
2.3.1 锅筒径向温差造成的热应力 |
2.3.2 锅筒环向温差引起的热应力 |
2.4 机械应力的理论计算 |
第三章 工业锅炉锅筒失效风险因素研究 |
3.1 锅炉设备安全现状 |
3.2 历年锅炉事故统计 |
3.3 锅炉锅筒事故统计 |
3.4 典型锅筒高温高压爆管事故分析 |
3.5 对影响锅筒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ow-tie模型与集对理论对锅筒失效风险分析 |
4.1 锅炉锅筒失效Bow-tie模型 |
4.1.1 Bow-tie模型相关原理 |
4.1.2 安全屏障概况 |
4.1.3 故障树简介 |
4.2 Bow-tie模型的具体应用 |
4.2.1 人的因素分析 |
4.2.2 设备因素分析 |
4.2.3 环境因素分析 |
4.2.4 运行管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
4.3 基于集对理论对锅筒失效分析 |
4.4 评估指标体系 |
4.4.1 锅筒失效机理分析 |
4.4.2 锅筒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4.4.3 指标权重确定 |
4.5 基于集对分析的锅筒安全评估 |
4.5.1 集对分析理论 |
4.6 锅筒安全评估 |
4.6.1 锅筒安全评估联系数确定 |
4.6.2 锅筒安全评估联系数模型 |
4.6.3 锅筒安全等级划分 |
4.6.4 安全评估结果判定 |
4.6.5 集对势分析 |
4.7 实例应用 |
4.7.1 安全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
4.7.2 安全评估联系数计算 |
4.7.3 安全评估结果计算 |
4.7.4 安全评估结果分析 |
4.7.5 集对势分析 |
4.8 集对理论的效果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业水管锅炉锅筒模拟仿真分析研究 |
5.1 锅炉锅筒模拟参数设定 |
5.1.1 锅炉锅筒相关参数设计 |
5.1.2 Q245R材料热物理性质 |
5.2 锅筒有限元仿真理论 |
5.2.1 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 |
5.2.2 弹塑性增量有限元分析 |
5.2.3 塑性力学屈服准则 |
5.3 热力学的基本理论 |
5.3.1 热分析类型 |
5.3.2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 |
5.3.3 热力耦合控制方程 |
5.4 疲劳寿命理论 |
5.4.1 S-N曲线 |
5.4.2 疲劳损伤理论 |
5.5 上筒体在仅受压力载荷下的仿真分析 |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6 仿真结果分析 |
5.6.1 等效应力分析 |
5.6.2 等效应变分析 |
5.7 上筒体热力耦合分析 |
5.7.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7.2 温度场分析结果 |
5.7.3 热力耦合分析结果 |
5.8 寿命分析 |
5.8.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8.2 寿命分析结果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6.1 总结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附录B SZL4-1.25-AII型水管锅炉上锅筒技术图纸 |
(9)锅炉氧腐蚀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氧腐蚀的原理 |
2 锅炉氧腐蚀的特点 |
3 锅炉氧腐蚀的部位 |
4 锅炉氧腐蚀的防止 |
4.1 热力除氧 |
4.2 真空除氧 |
4.3 解析除氧 |
4.4 化学除氧 |
5 常见的化学除氧药剂 |
5.1 亚硫酸钠 |
5.2 联氨 |
5.3 其它新型除氧剂 |
6 结语 |
(10)停炉时期的腐蚀原因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锅炉停炉期间存在的问题 |
2 停炉时期的腐蚀原因 |
3 常用的停炉保养方法 |
3.1 干法保养 |
3.1.1 干燥剂法。 |
3.1.2 充气法。 |
3.2 湿法保养 |
3.2.1 保持蒸汽压力法。 |
3.2.2 保持给水压力法。 |
3.2.3 联氨法。 |
3.2.4 碱液法。 |
3.2.5 磷酸盐和亚硝酸盐混合液保养法。 |
3.3 气相缓蚀剂法 |
四、工业锅炉常见的腐蚀与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锅炉结垢动态评价方法的建立及PESA系阻垢剂的研制[D]. 邹凯然.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工业锅炉烟管氯离子腐蚀原因分析[J]. 马括,刘课秀,封小亮,王恋,谢小武,赵军明.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0(02)
- [3]锅炉本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J]. 陈祥.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04)
- [4]气液相变换热过程中界面腐蚀的基础研究进展[J]. 陈宏霞,刘霖,肖红洋,孙源. 化工进展, 2019(12)
- [5]工业锅炉停炉期间的腐蚀与防护[J]. 康祥纯. 科技创新导报, 2019(30)
- [6]Q315NS耐蚀钢弧焊接头腐蚀行为研究[D]. 张苏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工业锅炉定期检验及安全分析方法研究[D]. 张金颖. 南昌大学, 2019(02)
- [8]工业水管锅炉锅筒应力分析与失效风险研究[D]. 吉全霖.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9]锅炉氧腐蚀的预防[J]. 粟岗,黄庆富. 云南化工, 2018(02)
- [10]停炉时期的腐蚀原因与防护措施[J]. 赵园婷,张海楠,魏荣荣. 河南科技, 2017(21)
标签:工业锅炉论文; 焊接接头论文;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论文; 修理锅炉论文; 应力集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