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风前期病人甲襞微循环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乔桐桐[1](2021)在《化裁地黄饮子取正汗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采用口服化裁地黄饮子并取正汗的治疗方法,观察其对血压、甲襞微循环状态以及中医证候相关症状的改变,为进一步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三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常规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mg,每日1次,晨起服用;治疗1组在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化裁地黄饮子,日1剂,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治疗2组在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化裁地黄饮子并取正汗,强调第1天汗透,之后不再发汗服用13天。总疗程14天,疗程结束后观察三组患者第2天及第14天血压水平、甲襞微循环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最终采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在治疗第2天及第14天时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2组在治疗第2天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2天时血压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在治疗第14天时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降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2组,治疗1组,对照组。3、三组患者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积分均有所降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2组在形态积分、流速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对照组甲襞微循环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间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2组,治疗1组,对照组。6、本课题研究期间,三组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提示本研究安全性可。结论:化裁地黄饮子取正汗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及中医临床症状。
张介平[2](2021)在《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蠲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起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都以甲氨蝶呤片作为基础的治疗用药,试验组加服蠲痹颗粒。按照每位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入组,治疗8周,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疾病疗效判定、ACR20标准达标比较以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截止2021年1月,共入组63例寒湿痹阻证尪痹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8周后,回访结果对比分析显示:1.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对于尪痹寒湿痹阻证均有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ACR20标准达标率:治疗组达标率为87.50%;对照组达标率为64.52%。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所用药物均可缓解寒尪痹湿痹阻证患者的病情,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压痛以及关节功能、DAS28疾病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甲襞微循环综合判断:治疗组治疗前轻度异常为29例,占90.30%,中度异常为3例,占9.70%;治疗后正常为3例,占9.38%,大致正常为24例,占75.00%,轻度异常为5例,占(15.63%);对照组轻度异常为28例,占90.60%,中度异常为3例,占9.40%;治疗后正常为1例,占(3.23%),大致正常为14例,占(45.16%),轻度异常为14例,占(45.16%),中度异常为2例,占(6.45%)。说明蠲痹颗粒组及对照组均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但蠲痹颗粒组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蠲痹颗粒可以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同时甲襞微循环检测也可以佐证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新的客观依据;2、蠲痹颗粒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晨僵等临床症状;3、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4、此次临床研究证实蠲痹颗粒是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有效的、安全的药物。
刘力慧[3](2020)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数量与血瘀证积分的相关性。方法:设计为横断面研究的现况调查,入选2019年3月至12月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血瘀证患者158例,以是否合并颈动脉斑块分为单血管床组(n=112)和双血管床组(n=46),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相关分析,探讨两组间血瘀证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双血管床组的血瘀证积分显着高于单血管床组(P=0.019)。年龄(r=0.039,P=0.029)、收缩压(r=0.137,P=0.03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02,P=0.024)、糖化血红蛋白(r=0.056,P=0.027)、目前吸烟量(r=0.006,P=0.001)与双血管床血瘀证积分呈正相关。结论:双血管床组血瘀证积分更高,应对除外年龄的可改变危险因素(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吸烟)积极干预,精确应用活血化瘀治法与方药可能更适于双血管床病变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孟志军[4](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韩冬柏[5](2020)在《石油工人微循环障碍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流行情况,评估暴露于多种有害因素引发甲襞微循环障碍发生的风险,为减少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8年5月至10月某石油企业参加职业健康体检且工作1年及以上的在职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分析心血管疾病因素、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倒班)与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关系,筛选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健康评估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生活行为习惯,工龄、倒班和噪声接触史等职业因素;同时收集受检者的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查数据。石油工人作业场所的现场卫生学资料由具备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测定。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石油工人1112人,剔除资料不全者64人,最终共纳入1048人。石油工人的年龄范围为19~62岁,其中40~50岁人数最多,占比54.6%;男性工人为684人,占比65.3%;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率为32.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患病率不同,男性、未婚、大专及以上组的微循环障碍患病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2)随着年龄的增加,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率降低(线性趋势卡方值为33.448,P<0.001);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率增加(线性趋势卡方值为8.683,P<0.05)。3)吸烟、饮酒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发生的风险是不吸烟、不饮酒的1.329、1.326倍,有体育锻炼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患病的风险是没有体育锻炼的0.595倍。4)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患病的风险是血压、血糖、血脂正常的1.626、1.841和1.419倍。5)倒班、暴露噪声、暴露高温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7.9%、39.9%、39.7%,高于各自的对照组(P<0.001)。3单一心血管疾病模型,以是否发生甲襞微循环障碍为因变量,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采用二分类资料(是否患病)分别作为自变量,然后调整社会人口学、生活行为习惯因素后,结果显示,与血压、血糖正常者相比,高血压、高血糖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风险均较高,其OR(95%CI)分别为1.63(1.23~2.17)、1.66(1.25~2.22);在多种心血管疾病模型中,以是否发生甲襞微循环障碍为因变量,将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同时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结果显示:与血压和血糖正常者相比,高血压、高血糖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发生风险均较高,其OR(95%CI)分别为1.57(1.18~2.09)和1.56(1.16~2.10)。4单一职业有害因素模型,以是否发生甲襞微循环障碍为因变量,噪声、高温、倒班采用二分类资料(是否暴露)分别作为自变量,然后调整社会人口学、生活行为习惯因素后,结果显示,暴露噪声、高温、倒班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风险均高于各自的对照组,其OR(95%CI)分别为1.79(1.35~2.38)、1.86(1.41~2.46)和1.45(1.10~1.92);在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模型中,以是否发生甲襞微循环障碍为因变量,将噪声、高温、倒班同时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结果显示:与非暴露噪声和高温者相比,暴露噪声和高温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风险均较高,其OR(95%CI)分别为1.27(1.12~1.53)和1.50(1.06~2.14)。5以是否发生甲襞微循环障碍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全部纳入模型,结果显示,与男性、30岁以下和无体育锻炼的石油工人相比,女性、年龄50岁以上、有体育锻炼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患病风险均较低,其OR(95%CI)分别为0.69(0.51~0.95)、0.40(0.20~0.82)和0.68(0.51~0.90);高血压、高血糖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发病风险高于各自的对照组,其OR(95%CI)分别为1.73(1.29~2.31)和1.68(1.25~2.28);暴露噪声和高温的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发生风险高于各自的对照组,其OR(95%CI)分别为1.53(1.07~2.19)和1.49(1.03~2.15)。结论1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患病率为32.6%。2男性、高温、噪声、高血压、高血糖是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是甲襞微循环障碍的保护因素。图7幅;表11个;参147篇。
邵蕾[6](2020)在《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2.观察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确保基本治疗效果,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 qn。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 qd,疗程14天,记录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观察临床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血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两组病人一般状况(年龄、性别、病程)、既往病史和初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8.87±1.98、3.60±1.07,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8.53±2.05、4.43±1.28,两组患者在治疗14天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呈显着降低趋势,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且两组具有显着差异,由此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对应为49.37±6.39、75.30±9.38,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别为50.23±5.98、66.57±9.37,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改善程度方面以治疗组效果更为显着,对照组与之存在较大差别,由此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有4例基本痊愈,18例显着进步,5例进步,3例无效,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有1例基本痊愈,9例显着进步,15例进步,5例无效,总有效率83.3%,表明治疗组有效率相对更高,进一步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血脂水平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对血脂的各个指标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血脂水平得到更为有效的调控,优于对照组,说明注射用灯盏花素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情况。7.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治疗过程中,上述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患者无特殊不适,无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无显着性差异,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药物治疗安全性高。结论:1.结合计量学研究结果可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所取得的疗效显着,由此为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即活血化瘀法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2.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3.本课题观察期内,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刘碧原[7](2020)在《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临床研究发现苦碟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查尚不全面。本课题以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依据,运用MCAO/R模型和神经细胞系模型,通过整合运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多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从体内和体外不同维度探查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及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复制大鼠MCAO/R模型,成模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5只,苦碟子组15只。苦碟子组给药量依据成人口服苦碟子生药20g计算,在成模后每隔3h给予模型动物4mL/kg苦碟子提取物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4h后观察各组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mNSS),脑梗死面积(TTC染色),脑组织形态变化(HE染色),神经细胞凋亡情况(TUNEL染色);(2)比较各组动物大脑缺血半影区差异蛋白表达的情况,并用Western-blotting的方法验证;(3)用液质联用的方法鉴定苦碟子所含成份以及入脑成份,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苦碟子入脑成份靶点与差异蛋白靶点的交集,获得苦碟子入脑有效成份。(4)依据蛋白质组学结果,苦碟子的作用主要在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抑制过量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对神经元的损伤。用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模拟神经元进行后续机制的探查,PC12细胞用DMEM F12K完全培养基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用NGF处理7天,刺激PC12细胞轴突生长。在PC12细胞系中使用10mM谷氨酸刺激细胞12h,复制兴奋性神经递质损伤模型,同时给予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3h。对干预后的细胞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并检测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PC12细胞内外谷氨酸水平的影响。(5)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细胞3h后收集细胞,用RNA-Sequencing的方法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6)对体内的差异蛋白核心网络和体外的核心调节差异基因进行荟萃分析,获得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核心靶点/通路,并用Western-blotting和RT-qPCR的方法对上述靶点进行验证。通过分析核心通路,获得通路之间的串扰关系,并获得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通过核心通路调节的转录因子;用JASPAR预测与神经递质转运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与上述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用抑制剂干预上述通路,用RT-qPCR验证苦碟子通过上述通路进行转录调控的机制。结果:(1)本研究发现,MCAO/R模型存在着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经过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TTC染色发现,MCAO/R模型存在着明显的脑梗死灶,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动物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小。运用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MCAO/R模型动物的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组织变性,表现为细胞核皱缩,神经元空泡变性等;经过苦碟子治疗后组织变性明显好转。TUNEL染色发现,模型组动物病灶脑区及其周边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且经过苦碟子治疗后,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2)对各组动物缺血半影区以及相应位置进行蛋白组学分析发现,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调节囊泡介导的胞吐作用,血小板聚集,补体激活,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蛋白所涉及的细胞结构主要包括神经元、突触、囊泡、细胞外泌体等;差异蛋白所涉及到的分子功能主要包括SNARE结合,GTPase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发现模型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补体和凝血级联,加压素调节水的重吸收,GABA能突触等通路。而苦碟子组和模型组的差异蛋白主要参与止血、突触小泡循环,TP53调节基因,突触小泡运输等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对苦碟子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后,获得了一个具有103个节点,353条边的核心网络模块。对模块中的蛋白进行GO分析发现,核心调节模块的蛋白主要涉及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和囊泡的融合、胞吐和回收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发现,核心模块蛋白主要参与调节突触小泡循环,SNARE在囊泡运输中的相互作用,谷氨酸能突触和cAMP信号通路等通路或生物学功能。(3)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在苦碟子中共检测到81种成份,并且其中的9种可以在模型动物大脑中检测到。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9种入脑成份的靶点并与苦碟子治疗MCAO/R模型的差异蛋白进行交叉分析。在9种入脑成份中,芦丁、阿魏酸和腺苷的靶点与苦碟子体内调控的差异蛋白吻合度最高。所以我们认为,腺苷、阿魏酸和芦丁是苦碟子入脑的有效成份。(4)在用10mM谷氨酸刺激细胞12h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毒性模型中,PC12细胞的活力被明显抑制;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可以明显减轻过量谷氨酸对PC12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并且运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PC12细胞外谷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苦碟子和腺苷干预后PC12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降低,芦丁干预后PC12细胞内谷氨酸水平明显升高。(5)比较各实验组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各实验差异基因所调控的通路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对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PC12细胞的差异基因进行交集分析,共获得277个核心调节基因,核心调节基因主要参与通过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轴突导向等多条信号通路。对核心调控差异基因进行IPA分析发现,其主要参与调节的经典通路包括轴突导向,cAMP介导的信号传导、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eNOS信号通路等多方面。(6)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结果共享的信号通路包括囊泡介导的运输、突触传递、神经递质转运、cAMP信号通路、血液循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将上述通路定义为苦碟子的核心调控通路。用RT-qPCR验证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核心调控通路相关的基因。结果发现Nfatc4,Vamp1,Snap25,Slc6a4明显下调;Slc1a2表达升高明显;Cplx1在苦碟子干预后明显升高,在腺苷、阿魏酸和芦丁干预后降低。另外在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后Crebl,Camk2g,Nr4a1和Bcl2表达升高明显;Th,Nfkb1表达明显降低。用Westrn-blotting的方法验证苦碟子和腺苷干预上述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和RNA-Seq测序数据相一致。通过分析发现cAMP通路和PI3K通路存在着串扰,两条通路均参与调控Creb1和Nfkb1,并且cAMP通路还参与调节Nfatc4,上述三者编码重要的转录因子CREB,NF-κB和NFAT家族。用JASPAR预测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发现Slc1a2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Creb1和Nfkb1的结合位点;Vamp1和Snap25在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Nfatc4的结合位点。Grin1在基因启动子区域同时存在Nfkb1和Nfatc4的结合位点。用抑制剂同时阻断cAMP通路和PI3K通路后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上述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消失,并伴随着对神经递质水平调节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消失。结论:上述研究表明,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R)具有较好的疗效;苦碟子治疗MCAO/R模型的主要环节在于调节MCAO/R模型的神经递质稳态,抑制神经兴奋毒性,其分子机制在于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可以同时调控cAMP通路和PI3K通路,以调节CREB、NF-κB和NFAT家族转录因子,影响其对下游Vamp1、Snap25、Slc1a2和Grin1基因的转录调节,发挥抑制囊泡的胞吐、增加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转运并抑制其受体后传导的功能。从而抑制神经兴奋毒性,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中起到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程修平[8](2020)在《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文中提出论文一基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量化研究目的: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采用现代医学球结膜微循环定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健康受试者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特征,用客观量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白睛络脉的差异性并分析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白睛络脉的特征,为观眼识证理论提供一定的定量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诊断为气虚血瘀证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资料,经过筛选后纳入71例作为气虚血瘀证组;同期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师生的家属及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的家属中招募健康受试者,经过筛选后纳入70例作为健康受试者组。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中分别登记受试者性别、年龄,并根据观眼识证理论中眼穴区的划分,应用微循环检测仪采集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大体分布情况和局部微循环图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两眼各穴区的白睛络脉异常频次及白睛络脉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动静脉管径比、清晰度、网状结构、粗细不均、边缘不齐、走行异常、囊状扩张、微血管瘤、缺血区、血色,并根据田氏球结膜微循环综合定量评价方法计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睛络脉的综合积分及各分项积分。将白睛络脉量化指标的变化与彭氏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虚证络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1.两组组间白睛络脉的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气虚血瘀证组双眼白睛络脉异常频次高于健康受试者组(P<0.05);组内两眼间白睛络脉异常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观察对象双眼白睛脉络各区异常频次比较,气虚血瘀证组7区(脾胃区)异常频次高于健康受试者组(P<0.05),其余各区异常频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气虚血瘀证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综合积分高于健康受试者组白睛络脉综合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量化指标比较:气虚血瘀证组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低于健康受试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细动脉管径、动静脉管径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组研究对象白睛络脉的清晰度度及微血管数降低、粗细不均、血色及走形异常程度增加,微血管瘤及缺血区数量增加(P<0.05)。两组观察对象白睛络脉的网状结构、边缘不齐、囊状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观察对象脾胃区白睛络脉定量积分比较:气虚血瘀证组白睛络脉清晰度、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粗细不均、走形异常、微血管瘤、缺血区、血色积分较健康受试者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白睛络脉的网状结构、动静脉管径、边缘不齐、囊状扩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1.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脾胃区白睛络脉特征与健康受试者不同。2.气虚血瘀证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脾胃区脉络特征具体表现为:(1)总体观察特点:白睛表面及络脉总体显影差,较模糊,脉络颜色浅淡且多呈淡红色;(2)络脉形态特点:络脉纤细,且多呈粗细不均样,形态丧失柔和特点,络脉上常可见瘀点;(3)络脉分布特点:络脉数量减少,缺血区及无络脉分布区域增加。3.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所采集到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量化指标变化基本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瘀证可出现的络脉颜色的浅淡、络脉的纤细和垂露等相一致,为观眼识证理论提供一定的客观量化证据。论文二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使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采集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构建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评测诊断模型预测证型的准确性及筛选气虚血瘀证的特征变量,为中风病的辨证提供更高效准确的方法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共纳入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71例作为气虚血瘀证组,非气虚血瘀证患者118例作为非气虚血瘀证组。基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使用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采集研究对象的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并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病程)、体格资料(身高、体重)、神经功能评价资料(NHISS)及中医症状资料。运用双录入法将所有采集信息录入数据库中,并进行两组间白睛络脉量化资料、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及中医症状资料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可比性及在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和中医症状资料上的特异性,并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白睛络脉的变化规律进行比对分析。应用白睛络脉量化资料、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和中医症状资料共同构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针对上述五种观察指标资料的高维高阶性、非线性、模糊性及难以衡量各要素的重要程度的问题,将机器学习领域中的随机森林算法引入到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证候诊断模型研究中。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智能诊断模型,将研究对象按2: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及测试集,分别为127例、62例。通过训练集训练得到智能诊断模型,再用测试集进行诊断模型的验证,分析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值)。采用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两种方法观察自变量(观察指标)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重要性并筛选出重要性排名前十位的变量作为气虚血瘀证的特征变量。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体格资料、神经功能评价资料(NHI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资料比较中,气虚血瘀证组气短乏力、自汗症状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气虚血瘀证组(P<0.05);白睛络脉量化资料比较中,两组白睛络脉综合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虚血瘀证组的白睛络脉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减少,清晰度及网状结构程度降低,微血管瘤、缺血区数量及血色异常程度增加(P<0.05)。2.本研究模型的OOB误差为21.26%,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构建出的模型对测试数据的总预测准确率(Accuracy)为88.71%,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预测特异性(Specificity)为87.18%,敏感性(Sensitivity)为91.30%;对本模型全样本数据的总预测率(Accuracy)为96.30%,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预测特异性(Specificity)为95.76%,敏感性(Sensitivity)为97.18%。用测试数据预测模型精确度确为0.89,AUC值为0.959>0.9,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3.研究中自变量(观察指标)对中风病恢复期是否为气虚血瘀证的重要性比较,Mean Decrease Accuracy和Mean Decrease Gini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均显示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占比最大,而其中血色、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量化指标为模型贡献度较大参数。小结:1.研究中发现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微血管数、细静脉管径、细动脉管径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减少,清晰度及网状结构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降低,微血管瘤、缺血区数量及血色异常程度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增加。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采集的白睛络脉量化指标的变化基本与观眼识证理论中气虚血瘀证可出现络脉颜色的浅淡、络脉的纤细和垂露等相一致。在其他临床资料的比较中仅有气短乏力和自汗的严重程度中有差异,提示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可作为气虚血瘀证的辨证依据。2.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智能诊断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可提高中风病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中风病证候的辨别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可行性方案,为远程人工智能中医诊疗平台的搭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通过对观察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中发现白睛络脉量化资料是模型对证候判断最有意义的特征变量,结果表明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佐证了观眼识证理论在中医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结论:1.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脾胃区白睛络脉较健康受试者不同,主要表现在:白睛络脉的清晰度下降,络脉颜色浅淡,多为淡红色,络脉数量及管径的减小,络脉的粗细不均、走形异常、微血管瘤及缺血区的增加。2.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较非气虚血瘀证患者不同,主要表现在:白睛络脉的清晰度下降,络脉颜色浅淡,多为淡红色,络脉数量及管径的减小,微血管瘤及缺血区增加;非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网格样分布较多。3.球结膜微循环检测仪采集的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白睛络脉客观量化指标变化基本于彭氏眼针观眼识证理论相一致,为理论提供了充实丰富的定量形态学依据。4.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候智能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可提高中风病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中风病证候的辨别提供了一种准确客观的可行性方案。5.白睛络脉量化资料对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佐证了观眼识证理论在中医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观眼识证理论的客观量化是一种具有较高可信度及可行性的辨证方法。
肖福龙[9](2020)在《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搜风祛痰中药为研究载体,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并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预测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在体外细胞培养条件下,以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s)为研究对象,观察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RCMECs损伤的作用,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炎症和线粒体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丰富风痰理论的科学内涵,为搜风祛痰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及多个数据库联用检索搜风祛痰中药成分靶点及冠心病疾病靶点,取交集靶点,推测出中药有效成分。根据中药有效成分与交集靶点筛选关键成分。利用Cytoscape3.6.0软件对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进行拓扑分析,进一步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阐释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分子作用机制。(2)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将40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分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搜风祛痰中药不同剂量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将购买的RCMECs进行传代培养、冷冻及复苏,倒置显微镜观察RCMECs形态,CD31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阳性率达95%以上,用于后续实验。将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以Hcy诱导RCMECs损伤,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搜风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存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T-1、TNF-α、IL-6、IL-8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Bax、Bcl-2、Cyto-C、Caspase9、Caspase3、e NOS蛋白表达。(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将已鉴定的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LY294002(PI3K特异性抑制剂)组及中药+LY294002组,其中模型对照组、LY294002组及中药+LY294002组予以Hcy诱导RCMECs损伤,LY294002组及中药+LY294002组分别用20μmol/L LY294002、20μmol/L LY294002+中剂量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ROS阳性细胞数;RT-PCR检测各组细胞PI3K P85、Akt、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I3K P85、P-PI3K P85、Akt、P-Akt蛋白表达。(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IKK/NF-k 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将已鉴定的RCMEC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IMD0354(选择性IKKβ抑制剂)组及中药+IMD0354组,其中模型对照组、IMD0354组及中药+IMD0354组以Hcy诱导RCMECs损伤,IMD0354组及中药+IMD0354组分别用0.5μmol/L IMD0354、0.5μmol/L IMD0354+中剂量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与细胞共同培养24h。收集细胞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NF-k B P65、P-NF-k B P65、Ik B-α、P-Ik B-α、IL-6、IL-8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P-NF-k B P65蛋白核转移表达。结果:1网络药理学本研究共收集搜风祛痰中药583种化学成分、靶点777个、疾病靶点1229个、交集靶点313个,构建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分析,显示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等作用,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所在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凋亡过程、炎症反应等方面,通路多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主要指标包括PI3K、Akt、Bcl-2、Ik B-α、NF-k B、e NOS等。2 RCMECs的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法鉴定将购买的RCMECs培养至第2d-3d时,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未融合状态下单个微血管内皮细胞呈梭形、星型或多角形,去除组织块继续培养至第5d时,可见细胞汇合成铺路石样;CD31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显示所提取的RCMECs纯度>95%。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生存活性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OD值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OD值均显着升高(P<0.01)。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上清液中ET-1、TNF-α、IL-6、IL-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T-1、TNF-α、IL-6、IL-8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ET-1、TNF-α、IL-6、IL-8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5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Bax、Bcl-2、Cyto-C、Caspase9、Caspase3、e NOS蛋白表达的影响5.1各组细胞e NOS、Cyto-C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e NOS蛋白表达显着降低,Cyto-C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各剂量组e NOS蛋白表达显着升高,中、高剂量组Cyto-C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5.2各组细胞Bax、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Bax、Bcl-2、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Bax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Bcl-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低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中药各剂量组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6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凋亡的影响空白对照组仅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凋亡细胞数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凋亡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凋亡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7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ROS的影响空白对照组仅见少量ROS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ROS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ROS阳性细胞数均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ROS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8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I3K P85、Akt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细胞PI3K P85、Akt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9加入LY294002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I3K P85、P-PI3K P85、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LY294002+中药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LY294002组比较,LY294002+中药组P-PI3K P85、P-Akt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PI3K P85/PI3K P85、P-Akt/Akt比值显着升高(P<0.01)。10加入IMD0354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NF-k B P65、P-NF-k B P65、Ik B-α、P-Ik B-α、IL-6、IL-8蛋白表达的影响10.1各组细胞P-NF-k B P65、NF-k B P65、P-Ik B-α、Ik B-α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IMD0354组比较,IMD0354+中药组P-NF-k B P65、P-Ik 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10.2各组细胞IL-6、IL-8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IMD0354组比较,IMD0354+中药组IL-6、IL-8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11加入IMD0354后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RCMECs中P-NF-k B P65蛋白核转移的影响空白对照组P-NF-k B P65蛋白表达多发生在细胞质,少数位于细胞核内;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P-NF-k B P65蛋白在细胞核内表达明显增加(P<0.01);IMD0354组、IMD0354+中药组可明显抑制P-NF-k B P65蛋白向细胞核内转移,在细胞核内蛋白表达明显少于模型对照组(P<0.01);IMD0354+中药组抑制P-NF-k B P65蛋白向核内转移,在细胞核内蛋白表达明显少于IMD0354组(P<0.01)。结论:1基于网络药理学从分子水平预测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通路多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2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Hcy损伤的RCMECs炎症和细胞凋亡,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各剂量组之间存在量效关系。3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线粒体凋亡,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4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KK/NF-k B信号通路相关。
刘泽阳[10](2019)在《细胞因子联合微循环检查对中枢性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R、IL-1β、IL-6、IL-8、IL-10、TNF-α)和微循环(甲襞与球结膜)联合检测在中枢性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住院部分别诊断为中枢性神经精神狼疮(CNS-NPSLE)的患者50例、无神经精神症状的狼疮(non-NPSLE)的患者50例、颅内感染的患者30例。分别收集三组患者的血清与脑脊液(CSF),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及CSF中IL-2R、IL-1β、IL-6、IL-8、IL-10、TNF-α水平。对三组患者均行甲襞及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比较各组的细胞因子水平、微循环积分的差异。定量指标列出均数、标准差,分类指标列出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计量资料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意义。用ROC曲线分析细胞因子和微循环积分区分各组患者的价值。结果:(1)CNS-NPSLE组、non-NPSLE组和颅内感染组之间年龄、性别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CNS-NPSLE组,共出现了10种神经精神症状,有3例患者是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而被诊断为CNS-NPSLE,有25例患者是在住院期间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有26例患者出现了2种或2种以上的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为癫痫发作23例,余依次为头痛20例,急性意识障碍14例,精神异常11例,情感障碍9例,脑血管病8例,认知障碍8例,焦虑症7例,脱髓鞘综合征5例,无菌性脑膜炎2例。(3)CNS-NPSLE组中脑脊液中IL-6、IL-8水平均显着高于non-NPSLE组(P<0.001),但与颅内感染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脑脊液中IL-6和IL-8水平在鉴别CNS-NPSLE和non-NPSLE两组时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8以上。(5)各组脑脊液中IL-2R、IL-1β、IL-10、TNF-α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6)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7)CNS-NPSLE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显着高于颅内感染组(P<0.001),但与non-NPSLE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8)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在鉴别CNS-NPSLE和颅内感染两组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CNS-NPSLE组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显着高于non-NPSLE和颅内感染组(P值均小于0.001),non-NPSLE组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显着高于颅内感染组(P<0.001)。(10)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在鉴别颅内感染组和CNS-NPSLE、颅内感染和non-NPSLE时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8以上。结论:脑脊液中IL-6和IL-8水平是鉴别CNS-NPSLE和non-NPSLE两组患者的良好指标。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在鉴别颅内感染组和CNS-NPSLE组的鉴别诊断价值一般。球结膜微循环总积分是鉴别CNS-NPSLE和颅内感染两组患者的良好指标。因此,脑脊液细胞因子(IL-6、IL-8)联合微循环检测有助于CNS-NPSLE的鉴别诊断。
二、中风前期病人甲襞微循环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风前期病人甲襞微循环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化裁地黄饮子取正汗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入选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与剔除标准 |
3.4 中止标准 |
4 试验设计 |
4.1 样本量估算 |
4.2 病例分组 |
4.3 治疗方法 |
4.4 中药煎煮方法 |
4.5 取正汗法 |
5 正汗标准 |
6 不良反应 |
7 观察指标 |
7.1 一般项目 |
7.2 安全指标 |
7.3 疗效性指标 |
8 疗效评价指标 |
8.1 血压疗效评定标准 |
8.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9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完成病例情况 |
2 一般情况指标 |
2.1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2 三组治疗前参数比较 |
3 疗效性指标 |
3.1 三组治疗前分别与治疗第2 天、治疗14 天后血压比较 |
3.2 血压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3.3 甲襞微循环变化比较 |
3.4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 |
3.5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 |
附表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2 高血压病(阴阳两虚型)的病因病机 |
3 高血压病(寒凝证)的病因病机 |
4 寒凝的诊断标准 |
5 汗法解寒凝的机理 |
6 化裁地黄饮子组方分析 |
7 化裁地黄饮子方现代药理研究 |
8 疗效分析 |
8.1 对血压的影响 |
8.2 对甲襞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
8.3 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中医诊断标准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见表 1-3) |
1.4 病例排除标准(见表 1-4) |
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见表 1-5)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 1-6) |
1.8 患者入选情况 |
2.研究方法 |
2.1 药品来源 |
2.2 药品分配 |
2.3 用药方法 |
2.4 用药疗程 |
2.5 合并用药 |
2.6 停药或减量 |
2.7 依从性及药品清点 |
2.8 药品保存 |
3.观测指标 |
3.1 一般观测项目 |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
3.4 观测时点 |
4.疗效评价标准 |
4.1 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
4.4 EULAR DAS28 评定标准 |
4.5 甲襞微循环检测评定标准 |
4.6 关节压痛数、肿胀数(个) |
4.7 晨僵时间 |
4.8 关节功能分级 |
4.9 VAS评分 |
4.10 健康评估调查表(HAQ)(见附表3) |
5.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5.1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
5.2 不良事件的处理 |
6.伦理性原则 |
7.数据统计处理 |
研究结果 |
1.入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
1.1 性别分布比较 |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1.4 两组RF(IgM)、CCP构成比较 |
2.疗效评估 |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中医疾病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DAS28疾病活动度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比较 |
2.7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
2.8 两组治疗前后健康问卷调查(HAQ)比较 |
2.9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
2.10 两组达到ACR20 标准比较 |
2.11 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 |
2.12 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比较 |
3.安全性评价 |
4.不良反应的处理 |
讨论 |
1.中医尪痹病名的由来 |
2.中医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现代医家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阳虚邪凑是尪痹寒湿痹阻证发生的病机关键 |
5.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与分析 |
5.1 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 |
5.2 蠲痹颗粒的功效 |
5.3 蠲痹颗粒的药物功效分析 |
5.4 方义分析 |
5.5 现代药理研究 |
6.甲襞微循环的结果分析 |
7.甲氨蝶呤片与叶酸片的治疗作用与机理 |
8.醋氯芬酸片的作用 |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甲襞微循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表2 压痛/肿胀关节计数 |
附表3 健康评估调查表 |
附表4 实验室检查 |
附表5 合并用药登记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人群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样本量 |
2.3 资料收集 |
2.4 常规检查 |
2.5 颈动脉超声 |
2.6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与血瘀证研究概述 |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机制 |
3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因病机 |
4 血瘀证起源与发展 |
5 血瘀证的病理特征 |
6 ASCVD与血疲证的客观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
2.4 微循环基础 |
2.4.1 微循环的定义 |
2.4.2 微循环的功能 |
2.4.3 微循环的调节 |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
2.5 经皮微循环 |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6.3 红细胞与NO |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
2.9 总结与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训练安排 |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
3.3.2 VO_(2peak)测试 |
3.3.3 P4测试 |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
3.3.5 血液指标测试 |
3.4 数理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5 分析讨论 |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
7.1 研究创新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石油工人微循环障碍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现场 |
1.1.3 研究对象 |
1.1.4 样本量的计算 |
1.1.5 研究内容 |
1.1.6 资料收集与方法 |
1.1.7 变量整理和定义 |
1.1.8 统计分析 |
1.1.9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1.2.2 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
1.2.3 石油工人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多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心血管疾病与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
1.3.2 生活行为生活方式与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
1.3.3 职业有害因素与甲襞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
1.4 小结 |
1.4.1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1.4.2 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2.1 微循环的基本介绍 |
2.1.1 微循环的定义 |
2.1.2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
2.1.3 微循环的测量方式 |
2.2 微循环障碍 |
2.3 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机制 |
2.3.1 血管内皮通道 |
2.3.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2.4 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 |
2.4.1 高血压 |
2.4.2 糖尿病 |
2.4.3 高血脂 |
2.4.4 高温 |
2.4.5 噪声 |
2.4.6 职业紧张 |
2.4.7 倒班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文献计量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与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信息采集 |
1.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表文献的基本状况描述 |
2.2 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
2.3 文献作者省份分布 |
2.4 文献类型 |
2.5 文献内容分析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受试者退出试验标准 |
1.7 研究方法 |
1.8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疗效分析 |
2.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3 活血化瘀法与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理论依据 |
3.1 瘀血是中风发病的重要因素 |
3.2 血瘀是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 |
3.3 活血化瘀法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治法 |
4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开发 |
4.1 中药注射剂的特点 |
4.2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
4.3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
4.4 中药注射剂发展展望 |
5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西医理论探讨 |
5.1 抗血小板,促纤溶,防栓溶栓 |
5.2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 |
5.3 减轻脑水肿,延缓神经细胞凋亡 |
5.4 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 |
5.5 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 |
5.6 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 |
6 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7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研究中的价值 |
7.1 文献计量学简介 |
7.2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发展研究领域的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NIHSS评分 |
二 Barthel指数评定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
1.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病机 |
2.缺血性脑卒中的辨证分型 |
3.中医药辨证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 |
4.中药注射液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
5.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中医“平衡”思想认识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改善作用 |
3.2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改善作用 |
3.3 苦碟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病灶脑区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谱的变化以及苦碟子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
3.2 苦碟子治疗后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质表达谱分析 |
3.3 苦碟子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靶蛋白验证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苦碟子主要成份鉴定和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苦碟子所含成份的测定 |
3.2 苦碟子入脑成份的鉴定 |
3.3 苦碟子入脑成份靶标的预测与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苦碟子对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伤的改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谷氨酸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 |
3.3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对于神经细胞内外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干预PC12细胞后的转录组测序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测序数据过滤及参考基因对比 |
3.2 基因定量分析 |
3.3 各实验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六 苦碟子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探索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差异蛋白质网络核心模块与核心调节基因列表的富集荟萃分析 |
3.2 核心调控通路中基因表达量的验证 |
3.3 核心调控通路的相关性网络分析 |
3.4 通路调控转录因子与下游相关基因关系的预测 |
3.5 抑制剂干预后对苦碟子及其入脑有效成份调控效果的影响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本研究的思路设计与技术应用 |
2 体内实验探查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变化及苦碟子的治疗效果 |
3 体外实验探查苦碟子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的分子机制 |
4 整合体内外结果阐释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观眼识证理论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量化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的构建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综述 目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搜风祛痰中药含药血清对Hcy损伤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IKK/NF-k 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医学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细胞因子联合微循环检查对中枢性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对象的筛选 |
2.1.2 实验观察项目 |
2.1.3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甲襞微循环检查 |
2.2.2 球结膜微循环检查 |
2.2.3 脑脊液和血清标本的保存 |
2.3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原理 |
2.3.2 实验前准备 |
2.3.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组间年龄、性别的比较 |
3.2 CNS-NPSLE组一般情况及神经精神表现 |
3.3 脑脊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比较 |
3.3.1 IL-2R组间水平的比较 |
3.3.2 IL-1β组间水平的比较 |
3.3.3 IL-6 组间水平的比较 |
3.3.4 IL-8 组间水平的比较 |
3.3.5 IL-10 组间水平的比较 |
3.3.6 TNF-α组间水平的比较 |
3.4 甲襞微循环和球结膜微循环积分结果比较 |
3.4.1 甲襞微循环结果比较 |
3.4.2 各组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积分结果比较 |
3.5 各种细胞因子在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分析 |
3.5.1 血清中各种细胞因子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 |
3.5.2 脑脊液中各种细胞因子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 |
3.6 甲襞微循环和球结膜微循环在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分析 |
3.6.1 甲襞微循环在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 |
3.6.2 球结膜微循环在鉴别诊断三组患者的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细胞因子与CNS-NPSLE |
4.2 甲襞微循环与CNS-NPSLE |
4.3 球结膜微循环与CNS-NPSLE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中风前期病人甲襞微循环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裁地黄饮子取正汗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乔桐桐.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介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床病变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刘力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5]石油工人微循环障碍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D]. 韩冬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D]. 邵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系统生物学视角下苦碟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机制研究[D]. 刘碧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白睛络脉特征及观眼识证智能诊断模型构建[D]. 程修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搜风祛痰中药对Hcy诱导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肖福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细胞因子联合微循环检查对中枢性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意义[D]. 刘泽阳. 南昌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