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热门”?

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热门”?

一、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吃香”?(论文文献综述)

伍飞鸽[1](2014)在《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长期处于一定强度的压力状态下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身体的损害,具体损害因人而异。在国内外对压力的研究中,以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的压力研究调查报告非常的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有广泛的开展,以科学的探索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了非常多的理论依据。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该专业的就读结构就有很大的特殊性,从总量上来说,男生和女生在该专业的就读比例严重失调,拿上海体育学院来说,近几年的男女生比例都将近了4:1,甚至有更高比例的情况出现。而在毕业生的招聘过程中,很多单位有专项倾向,因此,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突显出来,对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有利于上海市就业部门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也有利于上海市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情况的了解,便于他们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率。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现有的就业指导文献,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总体来说,不同群体学生就业压力的状况是:男生的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女生;一本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小于其他院校。城镇生源的学生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农村生源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总体水平低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学生。3给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带来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岗位供求、职业定位、未来预期、职业素质、社会支持五个方面。4不同压力源在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差异性:在岗位供求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来源差异;职业竞争压力源方面存在院校差异;社会支持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职业定位压力源方面存在院校差异、城乡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未来预期压力源方面存在城乡差异。

刘小华[2](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认为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伊吕,尹默涛,为为[3](2010)在《透视专业大众专业探究竟 文理科录取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文中指出什么是大众化专业,其优势在什么地方?招生人数多、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大、好就业的专业?如何选择某学科、专业实力强的院校?

陈晓敏[4](2009)在《论“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中认为如今在校大学生均为“80后”,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承担者、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者、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生力军、坚持正确政治道路的特殊较量者。然而,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科技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复杂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心态的特殊性,比如: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奉献意识弱;要求权利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等。无论是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变化,还是客观世界的需要来看,加强和改进“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80后”大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分析了其特点;第二部分从社会及自身需要两个方面分析了加强和改进“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描述了“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困难,并分析了全球化多元化以及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带来的机遇;第四部分提出了加强与改进“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建议,从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强调了以人为本、帮助“80后”大学生成才是根本、关注“80后”大学生利益、解决困难是关键,并提出了若干方法创新的具体对策建议。

段蕙琴[5](2008)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高等教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倍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阐述了高校扩招并没有增加社会就业的总量,只是较快地转变了一部分人的身份和就业模式,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扩招期)加入到高校就业群体。扩招使就业问题显性化、集中化,它只是就业难的导火索,并不是高校毕业生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文章分析指出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方面的原因;三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通过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与就业理念及就业指导模式,提出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首先,要我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其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更趋合理化:研究性大学应是少数,继续秉承精英教育模式,为培养研究型人才服务;教学型大学适度规模,准确定位,实施通才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和地位应加强,大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目前人才市场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要给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培养目标、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人才供给,真正做到以变制变。高校要树立合理的办学理念,各个层次的高校都要目标明确,办出特色。另外,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与实效性,千方百计地避免学生由于观念错位和信息不畅通导致的就业困难,切实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服务工作。

王芳[6](2008)在《提高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招生总量持续增长。但也逐渐暴露出办学机制、管理体制、教学体系与市场经流的不适应,从而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理想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2003年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紧贴市场,高职生就业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在追求就业量增加的同时,高职生就业质量问题又渐渐地凸现,如职业稳定性、起薪数、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指标偏低,如何提高高职生就业质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职生能力、人格与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岗位基本匹配的就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生、用人单位及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内部问题的研究,剖析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高职生自我职业规划的局限性和缺陷,从课程设置、教师授课、就业指导、资格证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郭世强[7](2007)在《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大学生新旧择业观念的冲击碰撞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使得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了解这些变化的特点、趋势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把满足社会需求与发挥个体才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毕业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的大学生择业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思考,力求通过对大学生择业问题的一个理性分析,为大学生毕业前后的择业思想、择业行为、择业方式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杨素华[8](2007)在《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林业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求。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是新时期对林业的“新定位”。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的特殊要求。林业发展,人才为本,当前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关键靠人才。因此,林业人才的就业和合理配置是林业新定位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形成了林业人才就业难和林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影响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对林业新定位下的高校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首先,对林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其就业特点表现为:林业人才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呈递减趋势;初次就业率的结构性差异。林业人才的缺乏则表现在:林业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从林业管理人才队伍来看,人员层次分配不均;林业人才在基层工作的较少,工人技能等级严重偏低;林业人才分布不均衡。其次,对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造成以上就业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精英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强烈反差以及就业模式与大众化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第二,毕业生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配套制度对林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约束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不适应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要求。第三,林业人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林业人才配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林业人才开发中存在马太效应以及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上。第四,林业人才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完善的市场就业制度对林业高校就业的影响、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的主体不到位、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以及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网络不健全等方面上。第五,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林业高校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从林业高等教育、林业高校就业制度、林区经济发展和林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促进林业高校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其所学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解决林业高校就业的问题上应首先创新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通才教育”培养模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是通过林业新定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实现的。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是解决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的核心,林业高校的就业制度实际上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政府服务体系、林业高校服务体系;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以及用人单位服务体系。此外,林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林区大学生就业也是非常必要的。林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一个不同于其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是市场对其有效需求并不能得到满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林业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艰苦的基层林区去工作,这既有林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原因,也有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小环境原因。为此,提出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并提升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的具体建议。

梁彩花,陈雪斌,严淑珍,温日锦,文岚,潘鹏赛[9](2006)在《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加入WTO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德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高校德育工作应该面向世界。高校德育只有主动树立开放的观念,科学建立运行机制,积极深化德育内容,切实采取有效形式,才能适应入世后开放的教育和开放的社会,实现新形势下育人的目标。

吴红光[10](2006)在《江信职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迅速,但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已形成竞争。由于近几年高校新校园建设的增容量高于生源增长速度,加之适龄人口增速下降,这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目前的学校管理中,内部的薄弱环节或某些方面的管理不善的问题通常可以容忍,或至少暂时可以容忍,但是,如果学校的发展战略发生失误,即学校的行动方针和资源配置方向发生失误,那就很容易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发展战略研究对江信职院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结合江信职院发展现状、影响学院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运用对比分析、调查研究、关键因素评价、历史研究等方法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SWOT分析等工具,从行业和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发展的科学视角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从江信职院发展战略的背景及理论、目标和重点等方面构建江信职院发展战略理论体系,并对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规划。研究成果对江信职院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其他高等职业学校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吃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吃香”?(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问题的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就业压力的研究
        2.1.1 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就业压力的研究现状
        2.2.2 就业压力源的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4.1.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性别群体就业压力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学校群体就业压力分析
        4.1.3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城乡来源群体就业压力分析
        4.1.4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群体就业压力分析
    4.2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现状
        4.2.1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性别群体就业压力源分析
        4.2.2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院校学生群体就业压力源分析
        4.2.3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城乡来源学生群体压力源分析
        4.2.4 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群体压力源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尚待完善的内容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 1
    附件 2

(2)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论“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8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分析
    1.1 “80 后”大学生的概念
    1.2 “80 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1.2.1 独生子女家庭对“80 后”大学生的影响
        1.2.2 科技发展对“80 后”大学生的影响
        1.2.3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对“80 后”大学生的影响
        1.2.4 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重点转移对“80 后”大学生的影响
    1.3 “80 后”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点
        1.3.1 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合作意识弱
        1.3.2 要求权利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
        1.3.3 社会竞争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弱
        1.3.4 革故创新意识强,坚持信念能力弱
        1.3.5 敢闯敢为意识强,艰苦奋斗意识弱
        1.3.6 公平正义意识强,辨别是非能力弱
2.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1.1 “80 后”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殊承担者
        2.1.2 “80 后”大学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者
        2.1.3 “80 后”大学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生力军
        2.1.4 “80 后”大学生是抵御“西化”“分化”的特殊较量者
    2.2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2.1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才具有导向作用
        2.2.2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成才具有保障作用
3.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3.1.1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
        3.1.2 科技信息化提出的挑战
        3.1.3 文化多元化提出的挑战
    3.2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3.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疲软
        3.2.2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对薄弱
        3.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相对滞后
    3.3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3.3.1 全球化多元化背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3.3.2 网络信息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4. 加强“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4.1.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培养“四有”新人
        4.1.2 坚持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
    4.2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巩固“80 后”大学生政治信仰
        4.2.2 加强“80 后”大学生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
        4.2.3 增强“80 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4.2.4 提高“80 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4.2.5 帮助“80 后”大学生坚守规范和诚信原则
    4.3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4.3.1 方法创新的一般性原则和应有特点
        4.3.2 以人为本、帮助“80 后”大学生成才是根本
        4.3.3 关注“80 后”大学生利益、解决困难是关键
    4.4 “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的若干探讨
        4.4.1 加强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充分体现时代要求
        4.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社团积极作用
        4.4.3 利用信息化技术及时沟通和正面疏导
        4.4.4 深化社会实践内涵、广泛形成有效互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课题研究

(5)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证研究法
        1.3.3 分析比较研究法
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1998 年以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1.3 1998 年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2.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2.2.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
3.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3.1 社会方面的原因
        3.1.1 社会适龄就业人口基数大
        3.1.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3.1.3 社会竞争激烈
    3.2 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原因
        3.2.1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3.2.2 我国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
        3.2.3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不够完善
    3.3 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观方面的原因
        3.3.1 职业期望值过高
        3.3.2 择业观不正确
4. 美国高等教育理念及就业
    4.1 美国大学理念
        4.1.1 美国大学理念的形成
        4.1.2 美国大学理念的完善
    4.2 美国高等教育结构
        4.2.1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
        4.2.2 美国教学型大学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4.2.3 美国的社区学院或者职业学院
    4.3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4.3.1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与经费来源
        4.3.2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4.3.3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4.3.4 美国高校的就业理念
    4.4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借鉴意义
5.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5.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5.1.1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5.1.2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5.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5.2.1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5.2.2 明确办学理念
        5.2.3 调整专业设置
        5.2.4 加强就业指导
    5.3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5.3.1 适应形势,转变观念
        5.3.2 调整就业期望值
        5.3.3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3.4 自主创业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提高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高职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
        1.1.2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
        1.1.3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章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2.1 高职教育的特点
    2.2 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2.1 职业能力的概念
        2.2.2 基本职业能力的含义
        2.2.3 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2.3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3.1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
        2.3.2 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不同
        2.3.3 人才培养方式不同
    2.4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2.4.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高职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2.4.3 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第三章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行为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4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4.2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简介
    4.3 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
        4.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4.3.2 专业设置缺乏自身的教育特色
        4.3.3 产学合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4.3.4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4.3.5 教学过程缺少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
        4.3.6 毕业生就业心理复杂
第五章 提高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建议
    5.1 课程设置
        5.1.1 优化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5.1.2 建立多类型实训基地
        5.1.3 促进学生顶岗实习
    5.2 教师授课
        5.2.1 加强培养"双师"资格教师
        5.2.2 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2.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5.3 就业指导
        5.3.1 全面展开就业指导
        5.3.2 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专家化与职业化
        5.3.3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5.4 实施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5 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5.5.1 增加自主创业培训课程
        5.5.2 邀请往界自主创业毕业生介绍经验
    5.6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7)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一) 择业、择业意识、择业观
    (二) 大学生择业观
    (三) 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特征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现状
    (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倾向的新特点
    (二) 大学生在择业上存在的认识误区
    (三) 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倾向变化特点的成因分析
三、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择业观诸因素
四、树立现代的大学生择业观念
    (一) 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
    (二) 树立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评价的意识
    (三) 树立与时俱进的择业观念
    (四) 树立正确看待待业的观念
    (五) 树立既发挥专业所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的观念
    (六)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8)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业的新定位对林业地位的提升
        1.1.2 高校扩招后林业高校就业面临的挑战
        1.1.3 林业行业的艰苦性难以吸引林业专业毕业生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理论
        2.1.1 就业的内涵与外延
        2.1.2 林业高校毕业生与人才资源
        2.1.3 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2.1.4 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
    2.2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2.2.1 人力资源
        2.2.2 人力资源配置
        2.2.3 人力资源的利用
    2.3 林业高校就业的经济学理论
        2.3.1 林业高校毕业生需求
        2.3.2 林业高校毕业生供给的边际收益
        2.3.3 影响林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结构
    2.4 小结
3 高校就业制度与林业高校的就业现状
    3.1 国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
        3.1.1 发达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做法
        3.1.2 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3.2 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演变
        3.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就业制度
        3.2.2 过渡时期高校就业制度
        3.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就业制度
    3.3 林业定位的转变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
        3.3.1 林业以往定位对林业人才的需求
        3.3.2 林业新定位对林业人才的新要求
    3.4 林业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基本状况
    3.5 林业行业的人才构成现状
    3.6 林业高校就业的均衡配置状况
    3.7 林业高校就业呈现的特点
    3.8 小结
4 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林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1.1 精英教育理念与市场需求的强烈反差
        4.1.2 就业模式与大众化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
        4.1.3 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结构的错位
        4.1.4 高等教育评价体制与毕业生就业特点不协调
    4.2 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没有到位
        4.2.1 配套制度对林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约束
        4.2.2 相关法规政策不适宜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要求
    4.3 林业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4.3.1 林业人才配置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4.3.2 林业人才开发中的“马太效应”
        4.3.3 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4.4 林业人才就业市场不完善
        4.4.1 尚不完善的就业市场对林业高校就业的影响
        4.4.2 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的主体不到位
        4.4.3 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
        4.4.4 林业人才就业市场网络不健全
    4.5 思想观念及社会心理不成熟
        4.5.1 社会心理与思想观念的影响
        4.5.2 毕业生不恰当的就业观念
        4.5.3 用人单位的不正确用人观念
    4.6 小结
5 高等林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5.1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对林业高校就业的影响
        5.1.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及其在我国的表现
        5.1.2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林业高校就业的影响
    5.2 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人才培养模式
        5.2.1 林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5.2.2 林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5.2.3 林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5.3 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人才培养创新途径
        5.3.1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教学体系
        5.3.2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
        5.3.3 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
        5.3.4 建立高等林业院校招生就业运行机制
        5.3.5 建立科学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
    5.4 小结
6 林业高校就业制度的构建
    6.1 林业高校就业的政府宏观调控
        6.1.1 林业人才的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的支持
        6.1.2 林业人才的比较弱势需要政府的支持
    6.2 林业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6.2.1 政府服务体系的构建
        6.2.2 林业高校服务体系的构建
        6.2.3 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构建
        6.2.4 用人单位服务体系的构建
    6.3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6.3.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保证条件
        6.3.2 林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
    6.4 小结
7 林区经济发展及林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创新
    7.1 促进林区经济的发展
        7.1.1 林区经济发展是林业高校就业的外部环境
        7.1.2 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途径
    7.2 完善林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7.2.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体系
        7.2.2 培训与引进员工相结合
        7.2.3 营造良好的林业企业文化氛围
        7.2.4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7.3 建立林业企业的长效激励机制
        7.3.1 人才的激励机制模式
        7.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高校德育的反思
    (一) 德育教学内容片面化、方法单一化
    (二) 德育工作孤立化、研究淡化
    (三) 德育工作地位软化、师资弱化
二、加入WTO后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冲击
    (一) 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二) 互联网环境的冲击
    (三) 现实文化环境变化的冲击
三、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 德育发展呈现全面化的趋势
    (二) 德育发展呈现人本化的趋势
    (三) 德育发展呈现科学化的趋势
    (四) 德育发展呈现生活化的趋势
四、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的构建
    (一) 加入WTO后高校德育内容的构建
        1.兼容并蓄, 广泛吸取人类文明成果。
        2.立足全球化经济, 关注经济伦理问题。
        3.立足生活, 关注人类现实伦理问题。
        4.以人为本,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二) 加入WTO后高校德育有效开展的保障
        1.根据时代特点, 更新德育观念。
        2.完善领导机制, 增加有效投入, 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
        3.创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实施“54111工程”

(10)江信职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问题的由来
        1-1-1 我国高教政策的改革与职业教育
        1-1-2 经济高速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1-1-3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研究范围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
    §2-1 高等教育的内涵及重要理论和观点
        2-1-1 高等教育的内涵
        2-1-2 高等教育的重要理论与观点
    §2-2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2-2-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2-2-2 澳大利亚TAFE体系
        2-2-3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
    §2-3 中国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1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2 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3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4 浙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5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3-6 江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
    §2-4 比较与借鉴
        2-4-1 国外三大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
        2-4-2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2-4-3 借鉴
第三章 江信职院的发展状况
    §3-1 江信职院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专业设置
        3-1-3 组织结构
        3-1-4 人力资源结构
        3-1-5 办学主要成就
        3-1-6 经费情况
        3-1-7 高管简介
    §3-2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
        3-2-1 指导思想
        3-2-2 发展目标
        3-2-3 治校理念
        3-2-4 治学理念
        3-2-5 育人理念
    §3-3 学院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外战略研究
    §4-1 战略概述
        4-1-1 战略的含义
        4-1-2 战略研究的重要性
    §4-2 国内外战略研究状况
        4-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状况
        4-2-2 战略研究在高校
        4-2-3 战略研究综述
第五章 江信职院发展战略分析
    §5-1 外部分析
        5-1-1 一般环境分析
        5-1-2 气象行业发展情况
        5-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5-1-4 在江西与江信职院有竞争的主要教育机构的运营情况
        5-1-5 行业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分析
        5-1-6 行业竞争分析
    §5-2 内部分析
    §5-3 战略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5-3-1 SWOT 分析
        5-3-2 战略方案的选择
第六章 江信职院发展战略
    §6-1 使命陈述
    §6-2 战略思想
    §6-3 战略目标
    §6-4 战略重点
    §6-5 战略措施
        6-5-1 专业立校战略
        6-5-2 质量强校战略
        6-5-3 特色发展战略
        6-5-4 合作发展战略
        6-5-5 人才建设战略
    §6-6 战略阶段
    §6-7 战略预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吃香”?(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研究[D]. 伍飞鸽. 上海体育学院, 2014(02)
  • [2]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透视专业大众专业探究竟 文理科录取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J]. 伊吕,尹默涛,为为. 高校招生, 2010(08)
  • [4]论“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陈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5]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段蕙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6]提高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D]. 王芳. 东北大学, 2008(03)
  • [7]大学生择业观的理性分析与思考[D]. 郭世强. 吉林大学, 2007(04)
  • [8]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 杨素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1)
  • [9]加入WTO后高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J]. 梁彩花,陈雪斌,严淑珍,温日锦,文岚,潘鹏赛. 高教论坛, 2006(04)
  • [10]江信职院发展战略研究[D]. 吴红光.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入世后什么样的大学生就业最“热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