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风格的透光度计设计

Take风格的透光度计设计

一、取样式不透光烟度计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凯[1](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DPF碳载量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优化》文中认为国VI排放法规要求对以柴油机为原动机的移动机械的颗粒物排放实行严格的控制。在柴油机上安装颗粒捕集器(DPF),捕集颗粒并在适当时机(碳载量到达一定阈值)燃烧颗粒实现再生,是目前降低柴油机颗粒排放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实际车用柴油机的运行工况十分复杂,传统基于试验标定和构建压差模型的方法获得的DPF碳载量与实际值差距较大,导致DPF再生时机容易判定失准。本文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车用柴油机DPF碳载量。论文建立了柴油机排放测试系统,在非道路瞬态测试循环(NRTC)工况下模拟车用柴油机的路载工况,分析柴油机在NRTC循环下的工况特点、污染物(PM、NOx、HC等)排放情况以及后处理装置的效果。收集与颗粒物排放相关的各种发动机传感器数据,如转速、扭矩、排气温度、DPF氧浓度等,建立一个超过15万组数据的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数据集。对此数据集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后,运用梯度树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两类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试验车用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预测模型;结合两类模型分别在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采用自学习法进行模型融合,改善了机器预测模型的精度和泛化性。之后,通过分析NRTC循环下DPF内部碳烟的消耗,建立一个详细的DPF再生数学模型,并结合融合后的机器预测模型,构建DPF碳载量模型。最后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修正DPF碳载量模型的模型参数,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模型准确性。本文研究为准确预测车用柴油机DPF碳载量提供了新思路,为柴油机DPF的再生时机判定乃至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特别是控制策略的开发提供依据。

王永启[2](2020)在《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限值提高,对在用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放监管也日益严格。在用柴油工程机械保有量中,国Ⅲ阶段以前的约占总保有量的85%,如果将这些具有较大残余价值的低排放水平的工程机械直接报废,会给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升级技术进行研究,以充分利用其残余价值,兼顾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共同发展。对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有效检测和准确评价是对其监管、治理的基础。论文开发了车载排放测试系统,选择液压挖掘机为对象,进行了排气烟度测试方法研究。认为:排气烟度峰值出现在柴油机负荷突增阶段;挖掘机自由加载过程中最大烟度值出现在掘进阶段;具有自动怠速功能的挖掘机不能采用自由加速法进行烟度测量;在不能采用自由加载法时,可采用溢流加载法进行排气烟度测量。以液压挖掘机为对象,在溢流加载工况下利用压缩空气对柴油机进气系统补气,并根据补气前后柴油机烟度排放及排气中氧浓度的变化,证明了负荷突增工况下,排气烟度增加是涡轮增压器响应迟滞,缸内过量空气系数下降所致;采用补气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负荷突增工况下挖掘机的烟度排放,且对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影响较小。颗粒物后处理系统在液压挖掘机、装载机上装车试验表明:金属过滤器成本低、阻力小、过滤性能良好,可有效降低排气烟度,但易堵塞;可采用超声波、压缩空气、加热燃烧等措施恢复其性能;被动再生微粒捕集器对柴油机排气烟度控制效果较好,载体材料采用堇青石蜂窝陶瓷,热容量较大,瞬态工况下床温波动幅度较小,但在低负荷工况下连续运行时载体温度低于再生平衡点温度,可采用进气节流技术提高排气温度,满足被动再生载体床温需求。

孔祥鑫,张永青,冀树德,姚春雷,李峰,刘逢春,刘志刚[3](2017)在《车用柴油机起动烟度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柴油汽车起动过程烟度较为严重的问题,以柴油机台架试验为研究手段,从改善燃烧过程以及燃料自身性能的角度出发对车用柴油机起动烟度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机喷油起始转速、起动供油量、燃料性能均对起动烟度存在直接影响;试验条件下,适当提高喷油起始转速、降低起动供油量、提升燃料十六烷值及含氧量,可以有效降低该柴油机起动烟度。

窦蒂,赵艳梅,樊海春,张涛,汪锋[4](2017)在《柴油车尾气烟团不透光烟度仪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了一款新型遥测式不透光烟度计。详细阐述了环境因素对遥测仪的影响,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以期提供参考。

张英良[5](2017)在《西安市在用机动车遥感监测排放限值标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确保在道路上行驶的各类机动车能否达标排放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国内主要用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简易工况法及遥感监测法对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进行日常尾气排放监测。其中,遥感监测方法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影响因素多、有效数据少、固定限值无法准确判定车辆是否超标等问题。国内外对机动车遥感监测方法与现行机动车排放限值的相关性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仍在不断深化。本文利用西安市现有传统监测设备、遥感监测车、车辆环保定期监测简易工况法及用于柴油车排气污染物监管的四种监测手段,通过对西安市2009年至2015年期间,四种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基于遥感监测过程中限制标准由人工设定的特点,结合西安市环境特征及监测时段的不同,对西安市机动车采用遥感监测方法设定限制标准提出建议。并利用西安市现有监测设备,以国家现行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为依据设计试验,对所提出的不同时段及环境影响条件下设定的限值标准进行有效性验证,得出适合西安市路抽检执法的遥感监测排放限值。研究结果表明:1)机动车排气污染物在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中的贡献逐年增加,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西安市对快速增长的机动车进行路抽检执法的需求,而遥感监测较其他监测方法在对尾气排放的监测中优势明显,但西安市尚没有制定适合自身的遥感监测地方限值标准。本研究阐明了遥感监测用于西安市机动车路抽检执法的可行性;2)传统的双怠速法、简易工况法及自由加速法三种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监测方法与遥感监测方法在核心原理上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遥感监测方法所监测得到的数据与其他方法的国家标准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执法依据。同时,本研究指出了西安市可以按照自身环境特征制定相应的遥感监测地方限制标准;3)现行国家在用机动车排放限值与国内现有遥感监测地方限值标准具有一致性;4)西安市无法复制其他省市现有遥感监测地方标准,需结合西安区域气候特征、环境条件及车辆类型制定西安遥感监测地方限值标准;5)西安市遥感监测地方限值标准的制定应以环境温度在25℃时作为划分遥测限值的界限。环境温度对柴油车不透光烟度值的监测影响较小,不需要设定温度界限,可以使用统一限制标准;6)通过标准气体对了西安市现有遥感监测设备的校对试验,证明了其所测数据的重复性,为本研究所统计分析的数据提供了支撑。通过特定试验,证明了西安市遥感监测与双怠速、简易工况法和自由加速法有一定相关性,遥测法与汽油车稳态加载加速模拟法(ASM)工况法检测各类污染物相关性,CO>NO>HC,与双怠速法检测各类污染物相关性,CO>HC,与K值的相关性较好。车速、激光束高度及人为因素对遥感监测有影响,但影响作用于监测结果值不大。7)西安市遥感监测地方限值标准建议在遥感监测环境温度T>25℃时,汽油车CO限值为2.0%、NO限值为2000ppm、HC限值为250ppm;环境温度T<25℃时,汽油车CO限值为1.5%、NO限值为1500ppm、HC限值为300ppm;柴油车不透光烟度限值为25%。

尚旭明[6](2016)在《基于LugDown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柴油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NOx和柴油车颗粒物PM(Particulate Matter)排放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强柴油车尾气排放检测、控制大气污染刻不容缓。自由加速法和LugDown是目前柴油车尾气排放检测的主要方法。自由加速法在检测过程不带负荷,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而LugDown是加载负荷的工况法,能够更加真实模拟汽车行驶状况。本文在深入研究和学习LugDown加载减速工况法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LugDown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并对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对LugDown的工作原理、检测流程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LugDown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2.对经典PID控制算法与模糊PID控制算法分别进行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算法使得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稳定,提出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涡流机恒力控制、恒功率控制以及恒速度控制算法。3.对系统需要处理的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与数字量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了具有滤波、放大功能的高精度A/D转换调理电路。4.设计开发了LugDown加载减速工况法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系统包括测功机参数校准模块和LugDown检测模块。测功机参数校准模块实现了速度、扭力、台架基本惯量、加载响应时间、恒加载负荷滑行时间、变加载负荷滑行时间、寄生功率参数的校准;LugDown检测模块实现了轮边功率扫描及烟度数据采集。对设计开发的基于LugDown的检测系统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相关检测规范要求,稳定可靠。

耿鹏[7](2014)在《柴油/甲醇双燃料重载柴油机气体和微粒排放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寻找高效清洁的替代能源成为缓解石油能源压力和减少内燃机有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甲醇作为一种可再生燃料,其来源广泛,制备工艺成熟,有着较为优越的理化性质,前期的研究表明,采用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DMDF-Diesel/Methanol Dual Fuel)方式将甲醇作为燃料应用于压燃式发动机上,不仅能实现对柴油的替代,而且能够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对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排放法规的逐步加严,特别是近年来公众对大气中雾霾出现的日益关注,探讨一条低颗粒物排放的压燃式发动机清洁燃烧之路是摆在内燃机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在是在对DMDF燃烧特性的大量研究基础上,针对压燃式发动机采用DMDF燃烧方式并结合对气体排放、烟度排放和微粒排放的尾气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其所得的结论如下:首先,针对发动机在燃用甲醇燃料时非常规排放-甲醛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使用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分析法(FTIR)对同一工况下发动机燃用不同掺混比例的甲醇/汽油时甲醛排放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甲醛的检测值高于色谱法。FTIR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实时在线检测,但是由于受到排气中其他物质的干扰以及系统标定的影响,检测精度较色谱法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甲醛的检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精度较高,但操作复杂,不能实现实时在线检测。其次,分别对增压中冷机械泵柴油机和增压中冷电控单体泵柴油机进行改造使其实现DMDF燃烧,研究了DMDF燃烧的基本特征以及替代率,进气温度和排气背压对甲醛排放,干炭烟烟度,不透光烟度,微粒数量浓度分布和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柴油机相比,DMDF燃烧改变了纯柴油时放热率的形式,推迟了着火始点,使放热率峰值增加,初始放热率急剧升高;双燃料燃烧过程中扩散燃烧的比例降低,预混燃烧的比例增加。特别是小负荷时放热基本是均质压燃的单峰放热形式,大负荷时是准均质预混燃烧的双峰形式,使得DMDF模式形成了以气相燃烧为主的燃烧和放热。与纯柴油相比,DMDF的甲醛排放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且随着替代率的增加,甲醛排放逐渐升高,在高替代率时是纯柴油的十倍以上;DMDF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发动机干碳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随着替代率的增加,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都逐渐减少,最大降幅在70%以上;DMDF对发动机微粒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负荷时,随着替代率的增加,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在大负荷时,对于增压中冷电控单体泵柴油机,由于甲醇自燃导致微粒排放有所增加;较高的进气温度对甲醛的生成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作用,而随着进气温度的降低,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逐渐减少,随着排气背压的增大,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逐渐增加。再者,针对DMDF燃烧及其排放的生成特性,研究了采用后处理技术对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MDF燃烧结合双DOC(DDOC-double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和DOC紧耦合POC(DPOC–Diesel Oxidant Catalyst+Particulate Oxidation Catalyst)能够大幅度降低发动机常规气体排放(HC,CO,NOx)和烟度排放(干炭烟烟度和不透光烟度)以及微粒排放(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对于尾气中甲醛排放,采用DDOC和DPOC可以将其消除,DDOC甚至可以减少到比原柴油机还要低的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 DMDF燃烧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POC对干炭烟烟度的净化效率。与纯柴油模式下POC对干碳烟烟度的净化效率在30%左右相比,DMDF的平均净化效率达到60%以上,最高降幅达到95%。研究结果还表明,采用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结合DPOC的简单后处理技术,在不需要采用尿素还原的情况下,可以使发动机达到国III以及国IV排放法规要求,并具备达到国V及其以上排放标准的潜力。上述结果对于发动机满足进一步严格的排放法规以及减少石油消耗,提供了一条既高效燃烧又清洁排放的新技术路线。

王金龙[8](2014)在《消光度对柴油机尾气主要成分的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汽车排放问题。各个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法规以限制汽车排放污染物。在排放法规中对每一种成分的排放量都做了限制,但测定每种成分的排放量需要特定的仪器。国内对消光式烟度计的设计多种多样,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对消光式烟度计关键部件设计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用于柴油机尾气烟度测量的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系统的构架及关键参数,并进行了对比性试验的验证,具体研究的内容有:(1)提出了激光式消光烟度计设计思路和原理,用激光代替了传统的白光光源,利用激光良好的单色性、方向性和亮度高等特性提高低烟度段的测量精度,利用文丘里管式结构通过控制保护气的压力保证检测室内的压力在要求范围内。(2)在无发动机排气的情况下利用标准玻片做了静态漂移试验,试验表明静点漂移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9%,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实测值与理论值的相关度为0.998,具有较高的线性度。(3)为了考核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热稳定性及测量的相对精度,做了发动机稳态工况试验,一方面在转速1650r/min时,通过调节EGR阀开度控制排气的烟度的大小,得到了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电压值与AVL439烟度计消光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分析得到了在排除检测管的长度之后的激光式消光烟度计与AVL439烟度计光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关系对激光式消光烟度计光吸收系数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在转速1333r/min、1650r/min、1965r/min时,激光式消光烟度计与AVL439烟度计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到了修正后的激光式消光烟度计与AVL-439烟度计光吸收系数之间的相对误差最大为0.06m-1,验证了修正后的激光式消光烟度计测量烟度的准确性。(4)做了激光式消光烟度计和AVL439烟度计消光度对柴油机排气的主要成分敏感性试验,得到各排气成分的单一气体对AVL439烟度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并得到了相应的公式,但HC、CO、CO2、NOX对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影响小于其自身误差的影响。(5)在两台装有POC催化器的柴油机上做了POC前(即柴油机原始尾气排放状态下)后排气中PM与HC、CO之间关系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曲线分析了各工况下POC前后PM与HC、C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OC前PM与HC、CO之间具有较好的二次函数关系,但具体的二次函数量化表达式需要进一步标定;而POC后PM与HC、CO之间无明显关系;因此,可通过PM与HC、CO的经验公式来预测POC前PM的排放量。

高远[9](2014)在《分流式消光烟度计取样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汽车排气净化是发动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正确测量发动机排放物的成分及含量是研究发动机净化方案和控制技术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柴油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柴油发动机车变得越来越普及,我国生产的柴油车辆迅速增加。柴油发动机排烟形成的颗粒物是PM2.5的重要组成成分。自2005年起,我国国家标准已经对柴油发动机的排气烟度提出了明确的排放限制要求,并规定使用不透光烟度法对2001年后生产的柴油发动机进行烟度测量,用于烟度测量的设备为分流式不透光烟度计。不透光烟度计的测量原理为不透光烟度法,可以实现对柴油发动机黑烟、蓝烟及白烟的实时测量。本文以天津市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V-6YC分流式消光烟度计产品为研究平台,进行改进开发工作。SV-6YC分流式消光烟度计是专门用于柴油发动机烟度检测的仪器,由于SV-6YC系统没有分流尾气回收装置,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时会对试验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发动机台架试验现场的要求,为烟度计系统设计了抽排回收组件,实现了对试验测量后的发动机分流排气的回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的烟度检测系统。在完成对烟度计系统的结构改进后,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一系列考核实验,并与AVL439烟度计进行了自由加速试验对比,验证了改进后的烟度计系统用于发动机台架试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通过试验,针对改进型的烟度计系统在发动机台架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

刘大庆[10](2013)在《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涌向路面,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这种污染,我国对尾气排放控制日趋严格,在不断出台的排放法规的限制下,汽车的排放标准也逐步加强。所以就需更要高灵敏度的仪器来检测汽车的排放烟度。本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首先,论文对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方式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及散射理论,系统的分析了消光式烟度计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其次,论文对烟度计采用的激光光源的波长选择原则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固体激光器光源的设计方案,包括不同波长的实现及功率稳定性的提高等。最后,根据Mie散射理论和最佳波长选择算法,计算推倒公式,应用matlab得出入射波长、尾气粒度与消光度的关系,确定了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光源。本文为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对光源波长的选择是本论文的主要技术难点。

二、取样式不透光烟度计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取样式不透光烟度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DPF碳载量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机碳烟的生成与控制
        1.2.1 柴油机碳烟颗粒的生成与成长
        1.2.2 柴油机DPF工作机理
    1.3 柴油机DPF碳载量标定及优化研究
        1.3.1 基于试验的标定方法
        1.3.2 基于模型的标定方法
        1.3.3 DPF碳载量模型的优化研究
    1.4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应用
        1.4.1 梯度树模型研究现状
        1.4.2 梯度树模型在内燃机的应用
        1.4.3 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现状
        1.4.4 神经网络模型在内燃机的应用
    1.5 进化算法研究现状与应用
        1.5.1 进化算法研究现状
        1.5.2 进化算法在内燃机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路线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试验系统及排放后处理设备
    2.1 概述
    2.2 试验系统
        2.2.1 试验台架
        2.2.2 试验用柴油机
        2.2.3 试验仪器
    2.3 排放测试设备
    2.4 试验柴油机后处理设备
        2.4.1 柴油机后处理样件及基本参数
        2.4.2 碳烟传感器与后处理设备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试验系统瞬态排放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分析
    3.3 试验系统在瞬态试验循环工况下的分析
        3.3.1 非道路瞬态试验循环工况的规定
        3.3.2 试验系统瞬态循环工况的研究
        3.3.3 试验系统瞬态循环工况下对排放物的影响
    3.4 DOC装置对试验系统瞬态循环工况下排放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碳排放量模型构建
    4.1 概述
    4.2 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的常规思路
    4.3 基于梯度树算法的柴油机碳排放量模型构建
        4.3.1 数据清洗和转换处理
        4.3.2 梯度树算法模型构建及分析
    4.4 基于神经网络的柴油机碳排放量模型构建
        4.4.1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柴油机碳烟排放质量的预测分析
        4.4.2 循环神经模型对柴油机碳烟排放质量的预测分析
        4.4.3 模型融合对柴油机碳排放量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DPF再生的柴油机碳载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5.1 概述
    5.2 柴油机试验系统DPF再生数学模型的构建
    5.3 柴油机试验系统DPF碳载量仿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4 柴油机试验系统DPF碳载量模型的优化研究
        5.4.1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及优化思路
        5.4.2 优化后DPF碳载量模型的试验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缩写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各类机动车排放量基本情况
        1.1.2 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的危害性
        1.1.3 现行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控制标准实施情况
        1.1.4 现行非道路在用柴油移动机械排放污染物控制标准实施情况
    1.2 工程机械污染物排放特性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2.1 台架测试法
        1.2.2 遥感监测法
        1.2.3 车载测试法
    1.3 现行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特性测试方法分析
        1.3.1 自由加速法
        1.3.2 自由加载法
    1.4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净化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机内净化技术
        1.4.2 机外净化技术
    1.5 研究目标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搭建
    2.1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搭建方案
        2.1.1 工程机械排放测试平台设备参数介绍
        2.1.2 排放测试平台软件系统设计
    2.2 颗粒物后处理系统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设计及搭建
        2.2.1 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2.2 车载载体温度场测试系统搭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压挖掘机车载排放特性及测试方法试验探究
    3.1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放特性测试溢流加载法提出
        3.1.1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存在的问题分析
        3.1.2 工程机械液压挖掘机液压系统分析
    3.2 试验样机及自由加载作业环境介绍
        3.2.1 试验样机参数介绍
        3.2.2 测试环境及柴油机状态要求
    3.3 液压挖掘机自由加载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3.1 连续作业工况排气烟度特性
        3.3.2 单作业循环工况排气烟度特性分析
    3.4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4.1 溢流加载工况车载排放测试研究
        3.4.2 柴油机转速及溢流加载时间对排气烟度影响分析
    3.5 液压挖掘机自由加速法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1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作业工况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6.2 液压挖掘机破碎机溢流工况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3.7 液压挖掘机压后补气系统试验研究
        3.7.1 液压挖掘机压后补气系统方案设计
        3.7.2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工况排放特性复测
        3.7.3 压后补气对液压挖掘机溢流工况下排气烟度影响试验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用柴油工程机械颗粒物后处理系统匹配
    4.1 试验车辆性能参数及排放特性测试
        4.1.1 试验车辆性能参数
        4.1.2 液压挖掘机溢流加载法原排复测
    4.2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
        4.2.1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方案设计及车载试验研究
        4.2.2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溢流加载法试验研究
        4.2.3 金属颗粒物后处理器自由加载法耐久试验研究
    4.3 DOC+CDPF系统车载应用可行性测试
        4.3.1 DOC+CDPF系统性能参数
        4.3.2 DOC+CDPF系统溢流加载法排气背压特性试验研究
        4.3.3 DOC+CDPF系统不同加载工况床温测试
        4.3.4 DOC+CDPF系统自由加载法耐久试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车用柴油机起动烟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1.1 试验系统与测试装置
    1.2 试验条件与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喷油起始转速对起动烟度的影响
    2.2 起动供油量对起动烟度的影响
    2.3 燃料性能对起动烟度的影响
3 方案对比与优化
4 结论

(4)柴油车尾气烟团不透光烟度仪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遥测式不透光烟度计的设计
3 展望

(5)西安市在用机动车遥感监测排放限值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机动车遥感监测技术
        1.1.2 国内外机动车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
        1.1.3 机动车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2 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西安市在用机动车监测方法、排放标准及限值的研究
    2.1 西安市现行监测方法
        2.1.1 遥感监测法
        2.1.2 双怠速法
        2.1.3 工况法
        2.1.4 自由加速法
        2.1.5 几种监测方法与遥感监测方法的比较
    2.2 西安市现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限值的研究
        2.2.1 新增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2.2.2 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
    2.3 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遥感监测限值
    2.4 本章小结
3 现有遥感监测地方标准限值在西安市的验证试验
    3.1 试验背景
        3.1.1 遥感监测CO及不透光度地方限值标准制定过程简介
        3.1.2 遥感监测HC及NOx地方限值标准制定过程简介
        3.1.3 试验遥测地方标准的选定
    3.2 试验方法
        3.2.1 方法设计
        3.2.2 设备选取
        3.2.3 判定依据
    3.3 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遥感监测限值标准的制定
    4.1 限值标准制定依据
        4.1.1 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依据
        4.1.2 标准文件参考依据
    4.2 限值标准制定方法路线
        4.2.1 方法路线制定原则
        4.2.2 限值标准制定路线
    4.3 监测数据来源及选取原则
        4.3.1 监测数据来源
        4.3.2 数据选取原则
    4.4 相关性特定试验及影响因素条件试验
        4.4.1 相关性特定试验
        4.4.2 条件试验
    4.5 数据分析及限值标准的确定
        4.5.1 汽油车测量结果分析和限值确定
        4.5.2 柴油车测量结果分析和限值确定
        4.5.3 西安市在用机动车遥感监测限值标准的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遥感监测限值标准验证试验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答辩决议

(6)基于LugDown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尾气排放标准及检测现状
        1.2.2 国内尾气排放标准及检测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ugDown加载减速法检测理论
    2.1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尾气排放检测方法
        2.1.1 自由加速法
        2.1.2 LugDown加载减速法
    2.2 底盘测功机
    2.3 LugDown加载减速法检测流程与判断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ugDown的尾气排放检测系统总体结构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硬件总体结构
        3.2.1 设备选型
        3.2.2 信号分析
    3.3 软件总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LugDown的尾气排放检测关键技术
    4.1 PID控制算法
        4.1.1 经典PID控制算法及仿真
        4.1.2 模糊控制
        4.1.3 基于模糊的PID控制算法及仿真
    4.2 恒力控制模型
    4.3 恒速控制模型
    4.4 恒功率控制模型
    4.5 抗干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LugDown的尾气排放检测系统
    5.1 输入输出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5.3.1 车辆报检模块
        5.3.2 通信模块
        5.3.3 最大轮边功率扫描模块
    5.4 测功机参数校准模块
        5.4.1 速度
        5.4.2 扭力
        5.4.3 基本惯量
        5.4.4 内部损耗功率
        5.4.5 加载响应时间
        5.4.6 恒载荷加载滑行时间
        5.4.7 变载荷加载滑行时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验平台
    6.2 测功机参数校准测试结果
        6.2.1 速度标定测试
        6.2.2 压力传感器标定测试
        6.2.3 基本惯量测试
        6.2.4 内部损耗功率测试
        6.2.5 加载响应时间测试
        6.2.6 恒载荷加载滑行时间测试
        6.2.7 恒控制测试
        6.2.8 功率扫描测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柴油/甲醇双燃料重载柴油机气体和微粒排放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能源的消耗及甲醇作为替代燃料的应用
        1.2.1 我国能源的消耗
        1.2.2 发动机替代燃料的应用
        1.2.3 甲醇燃料
        1.2.3.1 甲醇的理化性质
        1.2.3.2 甲醇的生产及产能
        1.2.3.3 甲醇燃料在内燃机上的应用
    1.3 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及其危害
        1.3.1 常规气体排放物
        1.3.2 非常规甲醛排放
        1.3.2.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3.2.2 甲醛的危害
        1.3.3 微粒排放
        1.3.3.1 微粒排放的组成成分
        1.3.3.2 微粒排放的危害
        1.3.3.3 微粒排放的研究方法
    1.4 柴油机排放物控制技术简介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发动机甲醛排放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2.1 发动机尾气中甲醛排放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不同甲醛排放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2.2.1 FTIR、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检测原理
        2.2.1.1 FTIR 检测原理
        2.2.1.2 液相色谱法检测原理
        2.2.1.3 气相色谱法检测原理
        2.2.2 系统的分析与标定
        2.2.2.1 FTIR 的标定
        2.2.2.2 色谱仪的样品采集、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试验发动机台架及测试设备
        2.2.3.1 试验发动机台架
        2.2.3.2 气体排放设备 FTIR
        2.2.4 试验工况和试验方法
        2.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MDF 燃烧基本特征和颗粒物排放测量设备
    3.1 试验用发动机改造及台架
        3.1.1 试验发动机台架
        3.1.2 主要测试设备介绍
        3.1.2.1 燃烧分析设备
        3.1.2.2 Cambustion DMS500 SKII 快速粒径分析仪
        3.1.2.3 415 烟度计
        3.1.2.4 439 烟度计
        3.1.3 试验发动机改造
    3.2 试验内容和试验方法
        3.2.1 试验内容
        3.2.2 试验方法
    3.3 DMDF 燃烧特性研究
        3.3.1 DMDF 燃烧基本特征
        3.3.2 DMDF 对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
        3.3.2.1 缸内压力和压力升高率
        3.3.2.2 放热率
        3.3.2.3 示功图
        3.3.2.4 缸内温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MDF 对重载柴油机甲醛和颗粒物排放影响的研究
    4.1 试验台架搭建及主要测试仪器
        4.1.1 试验用发动机及燃料特性
        4.1.2 DMDF 系统改造
        4.1.3 主要测试设备介绍
    4.2 试验工况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DMDF 对电控单体泵柴油机甲醛排放的影响
        4.3.1.1 DMDF 模式与纯柴油模式甲醛排放对比
        4.3.1.2 进气温度对甲醛排放的影响
        4.3.2 DMDF 对电控单体泵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3.2.1 烟度排放
        4.3.2.2 微粒排放
        4.3.2.3 进气温度对微粒质量浓度分布和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4.3.2.4 排气背压对微粒质量浓度分布和数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4.3.3 DMDF 对机械泵柴油机甲醛排放的影响
        4.3.4 DMDF 对机械泵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3.4.1 负荷和替代率对烟度排放的影响
        4.3.4.2 进气温度对发动机烟度排放的影响
        4.3.4.3 不同负荷下替代率对微粒数量浓度和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MDF 结合简单后处理技术降低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研究
    5.1 柴油/甲醇双燃料燃烧排放及其控制
        5.1.1 DOC 和 POC 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5.1.2 DMDF 结合简单后处理技术对气体排放的影响
        5.1.2.1 HC 排放
        5.1.2.2 CO 排放
        5.1.2.3 NOx 排放
        5.1.2.4 甲醛排放
        5.1.3 DMDF 结合简单后处理技术对烟度排放的影响
        5.1.4 DMDF 结合简单后处理技术对微粒排放的影响
    5.2 DMDF 结合后处理技术在重载发动机上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8)消光度对柴油机尾气主要成分的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
    1.2 重型汽车排放法规
    1.3 微粒的测量
    1.4 烟度的测量
    1.5 本课题研究的方案及内容
第2章 国内对消光式烟度计关键部件以及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设计
    2.1 光学元件的保护装置
    2.2 取样点压力的保证装置
    2.3 测量检测室有效长度装置
    2.4 检测部分结构
    2.5 气路系统
    2.6 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系统描述
    2.7 本章总结
第3章 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系统对比性试验的研究
    3.1 静态测量
    3.2 发动机台架试验
    3.3 消光度对柴油机各排放物敏感性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装有 POC 催化器的柴油机上排气微粒与 HC、CO 之间关系的研究
    4.1 试验装置及方法
    4.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分流式消光烟度计取样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排放颗粒物的成分及生成机理
        1.2.1 排放颗粒物的成分
        1.2.2 柴油机排烟分类及生成机理
    1.3 排放法规现状
        1.3.1 世界三大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
        1.3.2 我国排放标准体系的发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烟度计研究现状
    2.1 滤纸式烟度计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消光式烟度计结构及工作原理
        2.2.1 全流式消光烟度计
        2.2.2 分流式消光烟度计
    2.3 SV-6YC 消光烟度计研究
        2.3.1 SV-6YC 消光烟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SV-6YC 消光烟度计现存问题分析
第三章 SV-6YC 烟度计台架试验系统改进
    3.1 SV-6YC 烟度计取样单元的改进
    3.2 SV-6YC 烟度计抽排系统设计
        3.2.1 抽排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
        3.2.2 抽排系统结构设计
    3.3 改进型烟度计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V-6YC 改进型烟度计台架试验测试
    4.1 试验设备与方法
    4.2 试验数据采集
    4.3 试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工作的不足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汽车尾气检测方式的现状
    1.2 国内外汽车尾气烟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消光式烟度计基本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
    2.1 消光式烟度计的基本典型结构
    2.2 消光式烟度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三章 激光式消光烟度计激光光源的选择
    3.1 全固体激光器的发展与优势
    3.2 高稳定性固体激光器的实现
    3.3 激光波长的选择原则
    3.4 基于光散射的最佳波长选择算法
    3.5 光源波长的确定
第四章 系统关键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4.1 光源的特性
    4.2 取样时的位置与取样光路结构要求
    4.3 取样时气体的压力
    4.4 仪器本身的温度
    4.5 烟度计设计的技术标准
    4.6 相关技术参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全文的工作总结
    5.3 本文存在的不足
    5.4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取样式不透光烟度计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柴油机DPF碳载量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优化[D]. 陈文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在用柴油工程机械排气烟度测试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D]. 王永启. 山东大学, 2020(12)
  • [3]车用柴油机起动烟度试验研究[J]. 孔祥鑫,张永青,冀树德,姚春雷,李峰,刘逢春,刘志刚. 车用发动机, 2017(05)
  • [4]柴油车尾气烟团不透光烟度仪的优化设计[J]. 窦蒂,赵艳梅,樊海春,张涛,汪锋. 绿色科技, 2017(14)
  • [5]西安市在用机动车遥感监测排放限值标准的研究[D]. 张英良.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5)
  • [6]基于LugDown的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尚旭明. 长安大学, 2016(02)
  • [7]柴油/甲醇双燃料重载柴油机气体和微粒排放特性的研究[D]. 耿鹏. 天津大学, 2014(11)
  • [8]消光度对柴油机尾气主要成分的敏感性分析[D]. 王金龙. 吉林大学, 2014(10)
  • [9]分流式消光烟度计取样系统的优化设计[D]. 高远.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10]激光式消光烟度计的理论研究[D]. 刘大庆. 长春理工大学, 2013(08)

标签:;  ;  ;  

Take风格的透光度计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