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贵[1](2020)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构造变形与流体联合控制成矿作用的机制是矿床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导致了矿物化学不平衡和组分的迁移,引起岩石化学成分重新调整。文章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的流体作用、剪切带内的成分与体积变化、剪切变形与成矿模拟实验总结,讨论了剪切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化学作用、剪切构造应力和流体在构造成岩成矿过程中的行为。因此,要加强构造应力对温度、岩石物理性质、地球化学相平衡和水岩体系的相关参量方面影响的综合研究。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2](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吕古贤[3](2019)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力成岩成矿"的理论是地质力学构造控岩控矿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是上世纪70—80年代初,在构造地球化学领域关于应力矿物、岩石变形-变质关系、构造控矿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应用动力成岩成矿载体的"构造岩相带",在新疆沙尔托海铬铁矿开展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后续研究,从"动力成岩成矿"阶段,发展到现今的"构造物理化学"阶段。基于固体力学原理,研究认为变形岩石由偏应力场引起,偏应力场可分为差应力状态和各向等正应力状态两个部分,后者被命名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不仅能引起岩石体积变化,也能影响其中化学平衡,是一个物理化学变量。结合胶东金矿的长期研究发现,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是化学平衡的结果,物理化学环境才是化学作用的原因,提出"构造力改变压力温度等条件影响化学平衡"的认识。创建"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得到证实,促进胶东从危机矿山重灾区转而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经过40多年的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取得显着进展,1996年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余何[4](2018)在《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文中认为江南古陆西南缘毗邻古亚洲成矿域、古特提斯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区——南岭成矿带西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与层滑作用有关的数量多、储量大、矿石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本论文以层滑作用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貌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构造控矿与成矿的机理、铅锌成矿机制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建立了区域层滑成矿模式。研究区自泥盆纪以来发育一套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岩、砂岩与泥质岩、页岩夹层或互层的沉积建造,不同层位岩性软硬相间。区域上层滑作用广泛发育,形成的层滑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大相径庭,主要有4种层滑构造组合样式,分别是:(1)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2)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3)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代表);(4)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研究区与层滑作用有关的典型矿床的微量、硫铅、碳氧、氢氧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的特征表明区内不同矿床的成矿机制总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主要有3种主要机制,分别是:(1)与多源流体混合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长坡-铜坑、江永、黄沙坪及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2)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北山铅锌矿床为代表);(3)与古油气藏破坏有关的铅锌矿床(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基于构造解析定年结果,本文认为大厂长坡-铜坑矿床是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床,并发现了印支期层滑作用对铅锌成矿的重要贡献。这对于建立华南研究相对滞后的印支期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泗顶矿床进行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测试,结果揭示了区内海西期(360 Ma±5 Ma)层滑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成矿时代分析,本文认为区内存在360 Ma、240200 Ma、16595 Ma三期层滑成矿事件,并分别对应区域拉张、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岩石圈不均一的圈层结构、岩性差异组成是层滑发生的物质基础,层滑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区内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形成的差异性受控于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基于“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三位一体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海西-印支-燕山期层滑成矿模式——三期层滑成矿模式。

李志伟,田敏[5](2015)在《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研究的某些基本问题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构造应力、应变和能量间基本关系的分析,结合野外观察与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成果,归纳讨论了构造动力对成矿系统中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与聚散运动过程的制约、控制作用,总结了构造动力形成矿床的判别标志。

葛良胜,邓军,王长明[6](2013)在《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由过去的单一找矿向系统找矿转变,系统找矿依赖于对成矿环境的厘定以及对不同环境中成矿系统/成矿作用的确认和与之相应的矿床组合时空和成因联系的构筑。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成矿环境的基础,其演化决定了成矿环境的区域配置和时空变换。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下的成矿环境都可归结为挤压和拉张两种性质。在大洋构造动力体制下,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缘,包括离散和汇聚两种边缘。洋中脊、岛弧和陆缘弧以及在弧构造中发育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盆地是成矿的重要场所,板块自身特点、俯冲过程、深度和状态的变化是决定板块边缘成矿环境配置和成矿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大陆构造动力体制下,主要地质环境包括(大陆内部)深大断裂构造活动、地幔柱或热点、岩石圈加厚到大规模减薄、陆内造山、陆内裂谷等,不同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在转换构造动力体制下,碰撞-伸展造山和造洋裂谷是两个相对应的构造过程,由其形成的成矿环境独具特色,成矿作用丰富多彩。以西南江三复合造山带为例,具体讨论了不同成矿环境下成矿作用特点,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相关矿床组合,可视为复合造山成矿论的雏形。

邓军,葛良胜,杨立强[7](2013)在《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文中认为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而造山带作为全球金属矿产资源集中产出的地带,同时保留了地球地质构造演化最为丰富的记录,因而是用来解剖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及相关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主要对象。板块构造源于大洋,描述和解释的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板块构造导致的大陆边缘增生和大洋板块消失及与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洋动力体制;大陆构造描述和解释的主要是大陆内部而不是边缘发生的以垂直运动(壳幔相互作用)为主导的的大陆物质增生和消失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陆动力体制;而洋陆转换则是水平和垂直运动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动力学体制,描述和解释的是洋陆转换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可以将其称为转换动力体制。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特点。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都可以激发造山作用,因此,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和造山带,可以归结为俯冲造山(带)、碰撞造山(带)、伸展造山(带)和陆内造山(带)等完整反映造山带演化过程的4种类型。复合造山概念科学地描述了全球不同造山带的复杂性。它具有三种涵义,一是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型造山带在空间上的复合(叠置);二是同一造山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不同构造动力体制下造山作用的时间复合(叠加);三是同时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复合造山带。对三江造山带时空结构的解析表明,它是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8](2011)在《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汪劲草[9](2011)在《矿体形貌分类及其成矿指示》文中研究说明在矿床研究与矿床勘查中,矿体形貌包涵有重要而丰富的成因信息。基于矿体形貌与成矿构造之间的成生联系,本文将矿体形貌划分为4种几何类型:一维矿体形貌、二维矿体形貌、三维矿体形貌及复维矿体形貌,并将矿体形貌划分为5种成因类型:构造型矿体形貌、流体型矿体形貌、构造-流体型矿体形貌、岩溶型矿体形貌及沉积型矿体形貌。提出了矿体力性、矿体力向、矿体力度、矿体韵度、矿体时空的概念,讨论了它们与矿体形貌之间的联系。举例分析如何根据矿体形貌、矿体力性、矿体力向、矿体力度、矿体韵度、矿体时空等参数,最大限度确定矿体的构造成因,客观评价矿床的经济价值,并进行有效的成矿预测。基于此,提出了矿体形貌学的概念,认为矿体形貌学是研究矿体形貌分类、演变、内部结构构造,以及矿体形貌间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力学成因的一门边缘科学,是矿床预测中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10](2010)在《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二、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韧性剪切带内的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韧性剪切带内的流体作用与力学机制
2 构造动力与成矿
3 剪切带的成分变异与体积变化
4 韧性剪切带内成矿模拟实验研究
5 讨论
6 结论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3)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物理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构造结合建造理论的发展
2 动力成岩成矿理论观点和方法
    2.1 动力成岩成矿理论的研究
    2.2 动力成岩成矿关键研究问题
3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的新概念
    3.1 石槽矽卡岩铜矿矿田构造控岩特征
    3.2 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的数学力学分析
    3.3 不同构造变形带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分布
4 构造物理化学研究与发展
    4.1 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构造控矿与构造成矿的研究基地
    4.2 构造物理化学的理论观点
    4.3 构造物理化学的基础地质科学问题
    4.4 构造变形岩相地质研究与调查方法
    4.5 构造物理化学的深入发展
5 小结

(4)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2.1 成矿流体
        1.2.2 矿质来源
        1.2.3 成矿机制
        1.2.4 成矿时代
        1.2.5 层滑与成矿
    1.3 江南古陆周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1 江南古陆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2 江南古陆东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3 江南古陆西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与研究区矿床总体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3.1 地层元素背景
        2.3.2 岩浆岩元素背景
    2.4 研究区矿床的总体特征
        2.4.1 容矿地层特征
        2.4.2 控矿构造特征
        2.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特征
        2.4.4 矿石特征
第3章 层滑控矿与成矿机理
    3.1 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3.1.1 成矿地质条件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1.4 层滑-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3.1.5 层滑-剪切带型成矿模式
    3.2 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例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2.4 层滑-拉张型成矿模式
    3.3 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3.3.1 成矿地质条件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3.4 层滑-溶洞型成矿模式
    3.4 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3.4.1 成矿地质条件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4.4 层滑-角砾岩型成矿模式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1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的基本特征
        4.1.1 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质来源
        4.1.3 成矿流体基本特征
        4.1.4 小结
    4.2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大厂长坡-铜坑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4.2.1 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成矿流体特征
        4.2.6 矿床成矿机制
        4.2.7 小结
    4.3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北山、泗顶和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4.3.1 北山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3.2 泗顶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3.3 江永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4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黄沙坪和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4.4.1 黄沙坪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4.2 康家湾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5 成矿机制讨论与总结
        4.5.1 硫的来源及分馏机制
        4.5.2 铅的来源
        4.5.3 碳氧的来源
        4.5.4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
        4.5.5 主要成矿机制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区域成矿模式
    5.1 成矿时代
        5.1.1 构造解析定年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创新性成果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研究的某些基本问题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的能量
2 构造动力促成原岩中不同金属元素活化转移
3 构造动力驱动矿液运移与矿质聚集
4 构造动力成矿研究中的模拟实验研究
5 构造动力形成矿床的判别标志
    5. 1 矿体几何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产出特征
    5. 2 矿石结构构造
    5. 3 岩矿石的包裹体特征
6 结语

(6)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大洋动力体制:板块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2.1 构造演化与地质环境
    2.2 成矿作用
        2.2.1 离散构造环境
        2.2.2 汇聚构造环境
3 大陆动力体制:大陆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3.1 大陆演化与构造环境
    3.2 成矿作用
        3.2.1 深大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
        3.2.2 地幔柱 (或热点) 与成矿作用
        3.2.3 陆内伸展环境与成矿作用
        3.2.4 陆内造山与成矿作用
4 转换动力体制:转换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4.1 转换构造环境的特殊性
    4.2 成矿作用
        4.2.1 碰撞造山环境与成矿
        4.2.2 伸展造山环境与成矿
        4.2.3 转换构造中的裂谷与成矿
5 西南三江构造动力体制对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控制
    5.1 大洋动力体制构造环境及其成矿作用
    5.2 转换动力体制成矿环境及其成矿作用
    5.3 陆内动力体制成矿环境与成矿作用
6 结论

(7)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球构造动力体制
    2.1 大洋动力体制
    2.2 大陆动力体制
    2.3 转换动力体制
    2.4 构造动力体制的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
3 造山带与复合造山
    3.1 关于造山 (带) 类型
    3.2 关于碰撞和伸展造山作用
    3.3 关于陆 (板) 内造山
    3.4 关于造山过程
    3.5 关于复合造山
4 三江复合造山带的时空演化
    4.1 三江复合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4.2 造山过程的构造动力体制控制与空间复合
    4.3 复合造山作用的时间演化
5 结论

(8)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历史与背景
    1.1 研究背景
    1.2 构造地球化学概念的讨论
2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大地构造和区域构造地球化学
    2.2 成岩成矿和构造地球化学
        2.2.1 构造地球化学的成岩成矿规律
        2.2.2 构造地球化学分带的形成机理
        2.2.3 构造地球化学的定量化分析
    2.3 理论与实验构造地球化学
        2.3.1 理论构造地球化学
        2.3.1. 1 构造地球化学的元素分异理论探讨
        2.3.1. 2 构造地球化学的非线性过程分析
        2.3.1. 3 构造地球化学的物理化学成因研究
        2.3.1. 4 构造地球化学的热力学研究
        2.3.2 实验构造地球化学
        2.3.2. 1 成岩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实验
        2.3.2. 2 成岩成矿构造地球化学数字模拟
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3.1 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3.1.1 构造地球化学的化学动力学机制问题
        3.1.2“应力矿物”存疑
        3.1.3 构造强弱不等同于流体驱动力大小
        3.1.4 强调构造形成和改造的矿床成因分类
    3.2 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几个方向和趋势
        3.2.1 构造结合岩相的地质观测是构造地球化学应用和发展的前提
        3.2.2 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3.2.3 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3.2.4 发展超微观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新的层次
        3.2.5 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9)矿体形貌分类及其成矿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几个基本概念
    1.1 矿体力性
    1.2 矿体力向
    1.3 矿体力度
    1.4 矿体韵度
    1.5 矿体时空
2 矿体形貌的几何分类与成因分类
    2.1 矿体形貌的几何分类
    2.2 矿体形貌的成因分类
        (1) 构造型矿体形貌:
        (2) 流体型矿体形貌:
        (3) 构造-流体型矿体形貌:
        (4) 岩溶型矿体形貌:
        (5) 沉积型矿体形貌:
3 矿体形貌的评价指标
    (1) 矿体力性指标:
    (2) 矿体力向指标:
    (3) 矿体力度指标:
    (4) 矿体韵度指标:
    (5) 矿体时空指标:
4 矿体形貌的研究实例
    4.1 实例1
        (1) 成矿构造系列的类型:
        (2) 矿体力性特征:
        (3) 矿体力向特征:
        (4) 矿体力度特征:
        (5) 矿体韵度特征:
        (6) 矿体时空特征:
        (7) 矿体形貌的几何类型:
        (8) 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
        (9) 综合评价结果:
    4.2 实例2
        (1) 成矿构造系列的类型:
        (2) 矿体力性特征:
        (3) 矿体力向特征:
        (4) 矿体力度特征:
        (5) 矿体韵度特征:
        (6) 矿体时空特征:
        (7) 矿体形貌的几何类型:
        (8) 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
        (9) 综合评价结果:
5 矿体形貌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四、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韧性剪切带内的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 刘贵.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2)
  •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3]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物理化学研究[J]. 吕古贤.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 [4]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D]. 余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构造动力成矿作用研究的某些基本问题综述[J]. 李志伟,田敏. 云南地质, 2015(04)
  • [6]构造动力体制与成矿环境及成矿作用——以三江复合造山带为例[J]. 葛良胜,邓军,王长明. 岩石学报, 2013(04)
  • [7]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J]. 邓军,葛良胜,杨立强. 岩石学报, 2013(04)
  • [8]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J]. 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04)
  • [9]矿体形貌分类及其成矿指示[J]. 汪劲草.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
  • [10]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A]. 吕古贤,孙岩,刘德良,吴学益,刘瑞珣. 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 2010(总第131期)

标签:;  ;  ;  ;  

构造动力成矿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