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测井裂缝当量宽度的确定——兼论Sibbit公式的误差

双侧测井裂缝当量宽度的确定——兼论Sibbit公式的误差

一、双侧向测井确定裂缝等效宽度——兼论Sibbit公式中的一个错误(论文文献综述)

南泽宇,李军,刘志远,张军[1](2017)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双感应测井裂缝参数定量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厘清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裂缝参数评价方法,本文建立了含基岩、裂缝、井眼、双感应测井仪器的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正演模型,以Gianzero几何因子理论为基础,结合阿特拉斯公司1503双感应测井仪器开展了高阻背景下低阻裂缝测井响应数值模拟.首先计算了1503双感应测井仪器几何因子,然后根据该几何因子求解不同裂缝开度、裂缝充填流体电导率、基岩电导率条件下双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了裂缝开度、裂缝充填流体电导率、基岩电导率对双感应测井响应的影响,归纳了裂缝性地层双感应测井响应规律.采用深感应视电阻率及深、中感应视电阻率比值作为横纵坐标,结合裂缝充填流体电阻率绘制了一套双感应裂缝开度评价图版.通过对图版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裂缝开度评价模型.在采用岩心、成像资料对评价模型刻度以减小几何因子理论计算非均质裂缝产生的误差后该模型可用于求取裂缝参数.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镇泾油田致密砂岩裂缝性储层进行裂缝参数定量评价,评价结果与成像测井评价结果吻合较好.

茹婷[2](2017)在《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国内外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在煤层识别与划分、煤质分析、煤储层孔渗及含气量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存在问题。

解冲雷[3](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CL区延安组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煤层气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技术,改善煤层气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效果,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CL区的钻孔数据、测井数据、岩心测试分析数据为基础,开展了煤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煤层气测井系列优化分析,基于小波分析技术实现煤层气储层高分辨率结构厚度划分,建立了基于多信息的煤储层工业组分预测模型、孔隙度及渗透率预测模型,通过开展煤层气储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数据实际建立了煤层气储层含气量预测新模型。研究表明,本区延安组地层厚度横向较为稳定,富县组地层起伏较大;研究区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岩性划分最为敏感的曲线,密度曲线对煤岩识别最为敏感。煤层气储层测井系列优选认为,开展煤层气储层自然电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和井径测井,可以较好地完成基本岩性识别,辅以密度测井曲线可以实现煤岩的准确识别;补偿密度测井、补偿中子测井和补偿声波测井有利于煤岩孔隙性、渗透性预测;对于高阻煤储层宜选用侧向测井方法、对于低阻煤储层应选用感应测井方法。正演模型分析及实际数据处理表明,选用sym6小波对自然伽马、密度曲线进行小波分析,得到的小波系数第3层高频信号(细节信号)的模过零点可以精细划分出煤层的顶底接口,分解后的小波系数在煤层段的模量变化揭示了煤质的纵向变化特征。以煤心密度与测井密度相关性为桥梁,开展测井数据与煤质参数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基于测井信息的煤岩工业组分参数预测模型,对比表明,碳的实际计算结果与实验分析结果符合率很好,水分和灰分的实际计算结果与实验分析结果的符合率较好;岩石体积物理模型和概率统计模型对比表明,煤层工业组分的概率统计计算方法具有较好可行性。针对煤岩物性分析,基于补偿密度信息计算了煤储层总孔隙度,选用了F-S算法计算了煤储层渗透率,并合理地解决了相关参数计算问题,研究区煤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展布特征揭示,研究区中部到东部孔隙度、渗透率较好,而东北部和西南部孔隙度、渗透率较差。基于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本次研究资料实际采用了修正的KIM方程法对6口井的煤岩储层进行了含气量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中部到东部煤层气含量高,而东北部和西南部煤层气含量较低。

董夺[4](2016)在《准噶尔西缘火成岩测井评价》文中指出与常规储层相比,火成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多样、储集空间复杂、裂缝发育等特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准噶尔西缘石炭系火成岩为研究目标,总结了火成岩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四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展开岩性识别、储层参数计算、流体性质识别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岩性识别是一项基础而又困难的工作,本文首先研究了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及火成岩岩性地质分类方案,之后综合岩心描述、薄片、ECS及电成像资料的岩性解释结果统一岩性定名,在此基础上通过交会图法、Bayes逐步判别法、支持向量机法识别火成岩岩性,其中支持分类机在解决非线性多分类问题上更具优势,识别效果较好。另外本文还综合地层元素测井资料、电成像资料,从岩石成分、岩石结构两方面综合识别岩性。储层参数计算方面,本文采用多种交会图综合确定各岩性的骨架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声波、中子、密度孔隙度,并用声波孔隙度作为基质孔隙度的近似值。基于岩心分析孔隙度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技术分岩性建立了有效孔隙度的统计模型。采用双侧向资料基于双孔隙模型、裂缝网状模型计算裂缝孔隙度,其中双侧向迭代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电成像解释结果。饱和度、渗透率均采用两种计算思路:一是采用理论公式;二是运用支持回归机拟合饱和度、渗透率,后者应用效果良好。流体识别方面主要研究了交会图法、P1/2法、支持向量机法在本区的应用,其中后两者的应用效果好于前者,但P1/2法仅适用于岩性稳定、地层水矿化度稳定的层段。

李其聪,朱希安,王占刚[5](2015)在《改进达西方程的煤层渗透率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渗透率是煤层气开采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的计算沁水盆地柿庄地区渗透率,根据该地区煤层裂隙的地质特点和煤层瓦斯渗流原理,采用达西定律推导的裂缝渗透率计算公式并增加调节系数做改进,建立了分别适用于3#和15#煤层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利用该地区井3#和15#煤层测井数据验证公式的有效性,计算结果与原始渗透率的相对误差总体在30%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达西方程对于柿庄地区煤层渗透率计算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地区实用性。

袁钧[6](2015)在《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煤相及对储层物性影响的测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煤层气储层的研究也不断加深,对于制约煤层气产量的地质因素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多学科、多种分析方法不断被引入煤层气研究领域也推动着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向前发展。煤层气测井技术就是随着煤层气产业的发展,由常规油气测井借鉴而来的。目前,煤层气测井技术是煤层气勘探技术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其主要运用在煤储层的定性识别、煤岩煤质定量解释、煤层含气量定量解释、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定量解释等方面。常用的煤层气测井方法除了常规的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自然伽马、补偿中子、双侧向电阻率、自然电位测井外,声波阵列、成像测井、能谱测井等非常规测井手段也逐渐得到应用。煤相研究是煤储层地质研究方面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不同煤相的覆水深浅、氧化还原环境的区别、营养供给等影响成煤沼泽环境因素的分析,深入研究成煤沼泽环境下形成的煤的差别,从而进一步分析对煤层气富集开发的影响。以往对煤相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分析测试的方法获取识别煤相的相关参数来划分不同煤相,并没有文献资料记载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煤相。论文以沁水盆地南部二叠纪山西组3#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常规测井手段,通过对研究区煤工业组分、宏观煤岩类型、煤相、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的测井解释研究,探索使用常规测井进行煤相识别的方法;并分析煤相与储层含气量、储层物性的控制机理。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地区3#煤层工业组分固定碳、灰分、挥发分、水分的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煤的固定碳含量在44.52%89.15%之间,固定碳含量平均值为75.28%;灰分含量介于3.76%46.82%之间,均值14.88%;挥发分含量介于2.58%31.72%,平均值为9.04%;水分含量介于0.1%2.41%之间,均值为0.80%。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区3#煤层具有典型的高阶煤特征:固定碳含量高、挥发分含量低。同时,研究区的煤质相对较好,具有灰分含量较低的特点;同时水分含量整体较低。研究区煤的视密度在1.39 g/cm31.87g/cm3之间,平均密度1.53g/cm3;煤层含气量介于6.81m3/t20.55m3/t之间,含气量平均值为12.94m3/t;孔隙度分布范围介于1.39%13.9%之间,平均孔隙度为5.19%;渗透率介于0.01mD0.04mD之间。通过对研究区常规测井参数的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区3#煤层的各常规测井参数的响应范围分别为:深侧向电阻率介于258.61Ω·m25488.68Ω·m之间,均值为5373.76Ω·m;浅侧向电阻率介于44.01Ω·m17153.26Ω·m之间,均值为4372.46Ω·m;声波时差的响应范围介于392.33μs/m520.17μs/m之间,平均值为421.64μs/m;补偿密度的响应范围介于1.2g/cm31.55g/cm3之间,平均值为1.38g/cm3;补偿中子介于36.69%53.75%之间,平均值为46.09%;自然伽马值介于29.34api77.99api之间,均值为53.9api;自然电位介于-206.58mv258.51mv之间,平均值为95.26mv;井径介于22.49cm48.54cm,平均为29.49cm。宏观煤岩类型测井解释方面,在利用交汇图技术分析煤工业组分中的固定碳、灰分、挥发分、水分含量及视密度与镜煤—亮煤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后发现,镜煤—亮煤含量与固定碳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与灰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与挥发分含量、水分含量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并与视密度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使用工业分析中固定碳含量、灰分含量、视密度三个参数与镜煤—亮煤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宏观煤岩类型定量解释模型。由于视密度与灰分含量、视密度与固定碳含量、固定碳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导致这些参数之间存在共线性问题,进行回归分析时会因共线性问题造成参数的信息叠加,以至于无法真实、准确反映变量信息。为克服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上选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在构建多个能够反映原始变量信息的非线性相关的主成分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镜煤—亮煤含量的测井定量解释方程,最终通过镜煤—亮煤含量与宏观煤岩类型间的对应关系划分了宏观煤岩类型。煤相测井识别方面,在将研究区样品通过显微组分定量划分煤相类型、计算镜煤—亮煤含量并划分宏观煤岩类型、测定工业组分的基础上,利用交汇图技术,系统分析煤相类型与固定碳含量、灰分含量、挥发分含量、水分含量、镜煤—亮煤含量的相关关系,发现煤相类型从干燥森林沼泽相到深覆水森林沼泽相,固定碳含量不断增加,灰分含量不断减少,镜煤—亮煤含量不断增加,并且具有明显的趋势和分区特征;而与挥发分含量、水分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根据煤相与固定碳含量、灰分含量、镜煤—亮煤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煤相测井识别模型。由于煤相是定性变量,只反映煤相的分类,不具有数值变化,也没有大小的区别,而常规的线性回归方法又无法进行定性变量回归分析,因此在回归分析方法上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同时为了消除固定碳含量、灰分含量及镜煤—亮煤含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故使用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煤相类型的判别方程。常规测井参数最主要的应用是进行煤质分析、煤层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计算,但在解释精度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在煤质分方面,通过对体积模型的分析,认为骨架参数选择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积法的解释精度。基于上述分析,确定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煤工业组分测井解释模型。在通过工业组分中固定碳、灰分、挥发分、水分含量分别与常规测井各参数之间的交汇分析,发现灰分含量与补偿密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但与其他常规测井参数的相关性较弱;灰分含量又与固定碳含量、有机质含量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选用补偿密度参数,通过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适用于研究区3#煤层的煤工业组分测井解释模型。在含气量计算方面,在分别对常用的含气量计算Kim方程和兰氏煤阶方程、体积法、回归统计分析法介绍并综合考虑研究区现状后,确定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来建立含气量测井解释模型。在对研究区含气量实测数据分别与各常规测井参数进行了统计和交汇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内实测含气量变化较大,数据离散度较大,与单个测井参数的相关性较弱,与深度和深侧向电阻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趋势相关,因此含气量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方法上选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考虑使用深度、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自然伽马、深侧向电阻率六个测井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拟合适用于研究区情况的区域经验解释方程。通过比较解释含气量与实测含气量,认为建立的解释方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孔隙度和渗透率测井解释方面,介绍了利用体积法计算总孔隙度和利用双侧向电阻率计算裂缝孔隙度的方法,以及利用裂缝孔隙度求取裂缝渗透率的有限元法。考虑研究区实测孔隙度、试井渗透率和各测井响应参数的关系及理论模型中深、浅侧向电阻率形式,选用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自然伽马、补偿中子、深度、深侧向电阻率与浅侧向电阻率倒数差六个参数,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孔隙度和渗透率测井解释方程。使用建立的宏观煤岩类型和煤相测井解释方程,对柿庄区块3#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和煤相进行了测井解释。从垂向上看,研究区3#煤层在距底板1m左右位置较稳定发育一层暗淡煤,以该层暗淡煤为界限,3#煤层可以划分为上下两段宏观煤岩类型组合,每套煤岩组合的特点都是从顶和底为矸层或暗淡煤层开始,向中部煤的光亮度逐渐提高。3#煤层中下部发育一套较为干燥的煤相类型为干燥森林沼泽相,以该层位分界线,3#煤层发育上下两套煤相旋回。两套旋回特征为:下段旋回沉积时间较短,煤相变化较快;上段旋回沉积时间长、覆水稳定、发育较多覆水森林沼泽或深覆水森林沼泽。从平面上看,柿庄区块成煤沼泽环境南部覆水深度总体大于北部,区块北部的煤相类型以湿地森林沼泽相和干燥森林沼泽相为主,南部主要发育覆水森林沼泽相和深覆水森林沼泽相。根据研究区煤相分布图和含气量、孔隙度、渗透率等值线图对比发现,煤相对含气量和孔隙度都有控制作用,随着煤相从深覆水森林沼泽相到干燥森林沼泽相变化,含气量和孔隙度都是逐渐降低的,而渗透率主要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较大,煤相对其控制影响较小。

南泽宇,李军,贾丽华,刘志远,郝士博[7](2014)在《低阻碳酸盐岩储层双侧向裂缝响应模拟及定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阻碳酸盐岩储层如叙利亚生物灰岩储层基岩电阻率可低至15Ωm,低电阻率碳酸盐岩中裂缝定量评价困难,传统的高阻基岩中裂缝评价方法适用性有限.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法精确模拟不同裂缝参数下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裂缝型低阻碳酸盐岩储层双侧向测井响应的特有规律,提出适合于低阻碳酸盐岩的裂缝参数评价初始模型.然后用成像资料提供的裂缝参数对其进行刻度,建立成像资料控制的双侧向裂缝参数定量评价方法.在研究区裂缝参数评价中,双侧向计算的裂缝参数与成像解释裂缝参数吻合较好,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以低阻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油气藏裂缝参数评价,成为裂缝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

张福明,陈义国,邵才瑞,李世川[8](2010)在《基于双侧向测井的裂缝开度估算模型比较及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用的基于双侧向测井的裂缝开度模型大多是针对基质物性较差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提出。而裂缝性砂岩地层双侧向测井电流传播路径与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存在差别。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常用的Sibbit和罗贞耀裂缝开度模型在砂岩地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从原理上对裂缝性砂岩地层电流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由基质孔隙与裂缝孔隙并联导电模型入手,提出了更适用于砂岩地层的双孔隙裂缝开度模型。改进后的双孔隙裂缝开度模型适用性更强,提高了双侧向测井资料计算砂岩地层裂缝开度的准确性。

陈义国[9](2010)在《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裂缝性油(气)藏越来越引起重视。裂缝是岩石发生破裂作用形成的不连续面,可以在各种岩性地层中出现,最常见的是碳酸盐岩、火成岩等致密岩性,而砂岩地层中也发育有裂缝。相对而言,基质物性相对发育的砂岩地层裂缝的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利用岩心刻度成像测井,成像测井刻度倾角测井、阵列声波测井、常规测井等资料的方法对各种测井资料的裂缝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各种测井资料的裂缝识别方法与流程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砂岩地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与流程。裂缝开度、裂缝孔隙度、裂缝渗透率等参数是裂缝性油(气)藏研究的基本参数。重点对基于双侧向测井评价砂岩地层裂缝参数模型进行了探索,从原理上对前人建立的裂缝开度、裂缝孔隙度模型进行了分析,这些模型适用条件虽各有不同,但建模过程均是基于基质物性不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提出,其双侧向测井导电路径与基质孔、渗较发育的裂缝性砂岩地层有所差异,导致这些模型在计算砂岩地层裂缝开度、裂缝孔隙度时效果较差,适用性不强。论文从裂缝性砂岩地层双侧向测井电流传播机理出发,对其双侧向测井电流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由基质孔隙与裂缝孔隙并联导电模型入手,提出了更适用于裂缝性砂岩地层的双孔隙裂缝开度、双孔隙裂缝孔隙度评价模型;并对成像解释平台所提供的裂缝定量评价方法及解释过程所需参数获取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裂缝渗透率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工区地层条件的裂缝渗透率评价模型;并开发了裂缝参数定量评价程序。结合实际资料处理,对上述裂缝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对20口井进行了裂缝解释,并对裂缝密度、产状等参数进行了纵、横向分布规律统计,满足现场生产需要。

桑孝伟[10](2010)在《深部煤炭储层参数反演预测》文中提出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向深部发展,深层煤开采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如瓦斯突出、矿山总体布置、确定巷道和开采的最佳断面、支护形式等等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对矿区的瓦斯含量、煤层地应力大小、孔隙度、渗透率等等有关储层参数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求取。目前,利用上述储层参数和煤田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之间的地球物理响应关系,进一步由井震联合反演获得矿区的上述储层参数的整体概况和细微差别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目的主要是在研究目前地应力、孔隙度、渗透率、煤质、煤层气含量等储层参数的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其储层参数和井震数据之间的响应关系;在煤岩岩石物理试验的基础上,试图建立煤储层地质参数与地球物理响应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利用地球物理数据定量预测煤层参数的目的。本次论文首先主要介绍计算地应力的方法,对地应力涉及到的构造应力、地层压力等概念做简单介绍,并研究如何利用声波测井曲线建立正常的地层压实曲线并计算异常地层压力。其次研究目前适合煤层孔隙度、渗透率预测的方法。本文在计算孔隙度时,主要利用基于油气测井的三孔隙度曲线来预测深部煤层的总孔隙度,然后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实现煤层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第三、分析研究煤质参数和测井、地震数据之间的响应关系,选取合适合理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由地震数据实现矿区的煤质分布情况的预测。第四、介绍目前各种煤层气含量的计算方法,分析煤层气和井震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测井数据和实际测量的煤层气含量的数据回归分析,实现煤层气含量的测井方法预测。另外,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反演数据体的Langmuir方程计算煤层吸附瓦斯量的方法,并分别应用于淮南顾桥矿区和河北大城地区的煤层气含量的预测,并对后者与基于有限的钻孔插值得出的整个煤层瓦斯分布相比较。对比认为,所提出的方法更能反映煤层沉积、构造及煤层气储层的细节。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中主要利用了淮南顾桥矿区三维地震资料和河北大城地区的二维地震资料以及若干口煤田测井数据,另外包括一些煤心样品的实验室数据。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为精确计算深部煤层气的含量,预测煤质析、孔渗参数、裂缝隙发育程度、地应力、煤层横向变化、煤层顶底板沉积相变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二、双侧向测井确定裂缝等效宽度——兼论Sibbit公式中的一个错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向测井确定裂缝等效宽度——兼论Sibbit公式中的一个错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值模拟的双感应测井裂缝参数定量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感应测井几何因子理论
2 1503双感应几何因子
3 基于几何因子的裂缝性地层数值模拟
4 应用实例
5 结论

(2)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
    2.1 煤层识别与划分
    2.2 煤质分析
    2.3 煤储层孔、渗物性评价
    2.4 煤层气含量评价
3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进展
4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存在问题

(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CL区延安组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测井系列优选
        1.2.2 煤层气的测井识别
        1.2.3 煤层工业组分分析
        1.2.4 煤层物性测井评价
        1.2.5 煤层含气量测井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关键技术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1.7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
    2.3 地层划分的结果
    2.4 地层对比的结果
    2.5 地层沉积旋回研究
    2.6 煤层气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6.1 煤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2.6.2 煤储层的测井识别研究
第三章 煤层气储层测井系列优选
    3.1 测井系列及优选原则
    3.2 常用煤层气储层测井方法
    3.3 优选的煤层气储层测井方法
        3.3.1 常规煤层气测井技术系列
        3.3.2 优选的煤层气储层测井方法
第四章 煤层气储层结构厚度的高分辨率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4.1 小波分析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理
        4.1.1 小波系数模与信号突变点关系
        4.1.2 测井曲线的小波变换级数及小波选择
    4.2 小波分析用于煤层结构厚度划分的基本方法
    4.3 小波分析用于研究区煤层结构厚度划分实例分析
第五章 研究区煤储层工业组分预测模型
    5.1 煤层工业组分分析方法原理
        5.1.1 体积模型法
        5.1.2 相关分析法
    5.2 体积模型法及相关分析法在本区应用效果比较
        5.2.1 体积模型法应用效果分析
        5.2.2 相关分析法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煤储层的裂缝孔隙度计算和渗透率评价研究
    6.1 煤储层孔隙度评价
        6.1.1 总孔隙度的计算
        6.1.2 裂隙孔隙度计算
    6.2 渗透率的评价
        6.2.1 渗透率的计算方法
        6.2.2 应用实例
    6.3 核磁共振测井用于煤储层物性评价初探
        6.3.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6.3.2 核磁共振用于煤层孔隙性分析
        6.3.3 核磁共振用于渗透率评价
第七章 测井资料用于煤层含气量评价
    7.1 煤储层含气量影响因素分析
    7.2 常用测井评价方法
        7.2.1 密度测井法
        7.2.2 电阻率-密度推算法
        7.2.3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法
        7.2.4 煤层气背景值法
        7.2.5 多元统计回归模型法
        7.2.6 修正的KIM方程法
        7.2.7 复合指数C值法
    7.3 煤层气含气量测井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准噶尔西缘火成岩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区域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火成岩储层特征分析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浆岩、火成岩、火山岩的区别
        2.1.2 火成岩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
        2.1.3 本区火成岩岩心特征
    2.2 四性特征总结
        2.2.1 岩性特征
        2.2.2 物性特征
        2.2.3 含油性特征
        2.2.4 电性特征
    2.3 四性关系分析
        2.3.1 岩性-物性分析
        2.3.2 含油性-物性分析
        2.3.3 岩性-含油性分析
        2.3.4 其他分析
第3章 火成岩岩性识别研究
    3.1 火成岩的岩石学分类
        3.1.1 国际地科联分类方案
        3.1.2 国内分类方案
        3.1.3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方案
        3.1.4 岩性识别预处理
    3.2 交会图法
        3.2.1 常规曲线交会
        3.2.2 主成分交会
    3.3 贝叶斯逐步判别分析法
        3.3.1 方法原理
        3.3.2 岩性识别结果
    3.4 支持向量机法
        3.4.1 方法原理
        3.4.2 岩性识别结果
    3.5 地层元素测井识别岩性
        3.5.1 方法原理
        3.5.2 岩性识别结果及分析
        3.5.3 ECS结合电成像综合识别岩性
    3.6 小结
第4章 火成岩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研究
    4.1 确定骨架参数
        4.1.1 确定骨架中子值
        4.1.2 确定骨架密度值
        4.1.3 确定骨架声波时差值
        4.1.4 综合确定骨架参数
    4.2 计算孔隙度
        4.2.1 确定三种测井孔隙度
        4.2.2 确定有效孔隙度
        4.2.3 确定裂缝孔隙度
    4.3 计算饱和度
        4.3.1 基于双孔隙度模型的双侧向迭代法
        4.3.2 支持向量机法预测含水饱和度
    4.4 估算渗透率
        4.4.1 基岩渗透率
        4.4.2 裂缝渗透率
        4.4.3 裂缝张开度
        4.4.4 支持向量机法预测渗透率
第5章 火成岩流体识别研究
    5.1 交会图法
        5.1.1 原始测井曲线交会
        5.1.2 主成分交会
    5.2 P1/2法
        5.2.1 P1/2的由来
        5.2.2 正态概率纸
        5.2.3 处理过程及结果
    5.3 支持向量机法识别流体
    5.4 其他识别方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煤相及对储层物性影响的测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宏观煤岩类型研究现状
        1.2.2 煤相研究现状
        1.2.3 煤层气及煤储层测井解释
    1.3 存在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基本构造特征
        2.3.2 沁水盆地南部构造单元及特征
    2.4 主要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2.4.1 沁水盆地沉积特征
        2.4.2 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2.4.3 沉积相组合类型
    2.5 山西组 3~#煤层情况
    2.6 地下水特征
    2.7 岩浆活动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阶煤测井响应机理及研究区测井响应特征
    3.1 高阶煤测井响应机理分析
        3.1.1 电阻率测井响应机理
        3.1.2 声波时差测井响应机理
        3.1.3 补偿密度测井响应机理
        3.1.4 自然伽马测井响应机理
        3.1.5 补偿中子测井响应机理
        3.1.6 自然电位测井响应机理
        3.1.7 井径测井响应机理
    3.2 研究区煤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1 双侧向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
        3.2.2 声波时差测井响应特征
        3.2.3 补偿密度测井响应特征
        3.2.4 自然伽马测井响应特征
        3.2.5 补偿中子测井响应特征
        3.2.6 自然电位测井响应特征
        3.2.7 井径测井响应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宏观煤岩类型及煤相的测井识别研究
    4.1 煤工业组分测井解释模型
        4.1.1 煤工业分析实测数据分布特征
        4.1.2 煤工业分析测井参数相关性分析
        4.1.3 煤工业组分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4.2 宏观煤岩类型测井识别
        4.2.1 宏观煤岩类型基本概念
        4.2.2 宏观煤岩类型测井解释实验方法及响应特征
        4.2.3 宏观煤岩类型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4.3 煤相类型的测井识别
        4.3.1 煤相的基本概念
        4.3.2 煤相类型测井解释实验方法及响应特征
        4.3.3 煤相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储层含气性及储层物性测井解释研究
    5.1 煤层含气量测井解释
        5.1.1 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介绍
        5.1.2 3~#煤储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2 孔隙度测井解释
        5.2.1 煤层孔隙度测井解释方法介绍
        5.2.2 3~#煤储层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3 渗透率测井解释
        5.3.1 渗透率测井解释方法介绍
        5.3.2 3~#煤储层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煤储层煤相对柿庄区块含气性和储层物性影响研究
    6.1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的单井特征
        6.1.1 柿庄区块 3~#煤储层宏观煤岩类型特征
        6.1.2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特征
    6.2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的空间组合特征
    6.3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的平面分布特征
    6.4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对含气性和储层物性的影响
        6.4.1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对含气性的影响
        6.4.2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对孔隙度的影响
        6.3.3 柿庄区块 3~#煤储层煤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8)基于双侧向测井的裂缝开度估算模型比较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常用开度模型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1.1 Sibbit裂缝开度模型
        (1) Sibbit垂直裂缝开度模型。
        (2) Sibbit水平裂缝开度模型。
    1.2 罗贞耀裂缝开度模型
        (1) 低角度缝开度模型。
        (2) 倾斜裂缝、高角度裂缝开度模型。倾斜裂缝及高角度裂缝开度为
2 裂缝开度模型的比较与改进
    2.1 双孔隙高角度裂缝开度模型
    2.2 双孔隙低角度裂缝开度模型
3 实例分析
4 结 论

(9)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区概况
    2.1 岩心裂缝分布
    2.2 地层特征
    2.3 储层物性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3.1 裂缝描述参数定义
        3.1.1 裂缝定义及其分类
        3.1.2 裂缝参数定义
    3.2 裂缝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3.2.1 成像测井资料裂缝响应特征
        3.2.2 常规测井资料裂缝响应特征
        3.2.3 其它测井资料裂缝响应特征
    3.3 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3.3.1 成像测井资料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3.3.2 常规测井资料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3.3.3 其它资料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裂缝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4.1 双侧向测井资料评价裂缝
        4.1.1 双侧向资料判断裂缝倾角
        4.1.2 双侧向裂缝开度模型分析及改进
        4.1.3 双侧向裂缝孔隙度模型分析及改进
    4.2 成像测井资料评价裂缝
        4.2.1 成像资料计算裂缝开度
        4.2.2 成像资料计算裂缝孔隙度
        4.2.3 成像资料计算裂缝密度及长度
        4.2.4 成像资料计算裂缝倾角
    4.3 裂缝渗透率估算模型建立
    4.4 裂缝参数评价程序开发
        4.4.1 裂缝开度计算模块
        4.4.2 裂缝孔隙度计算模块
        4.4.3 裂缝渗透率计算模块
    4.5 小结
第五章 资料处理及裂缝参数分布规律统计
    5.1 裂缝识别及效果分析
        5.1.1 成像资料识别裂缝
        5.1.2 倾角资料识别裂缝
    5.2 裂缝定量评价及效果分析
        5.2.1 双侧向资料定量评价裂缝
        5.2.2 电成像资料定量评价裂缝
        5.2.3 裂缝渗透率评价效果
    5.3 裂缝参数分布规律统计
        5.3.1 裂缝参数总体分布统计
        5.3.2 裂缝参数纵向分布统计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深部煤炭储层参数反演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背景现状和目的
    1.2 国内外煤储层参数预测研究现状
        1.2.1 煤田地应力的研究现状
        1.2.2 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的研究现状
        1.2.3 煤质分析的研究现状
        1.2.4 煤层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应力井震预测
    2.1 应力概念
    2.2 水平地应力计算模型介绍
    2.3 地层孔隙压力的测井预测
    2.4 地层压力和地应力的预测
    2.5 结论
第3章 煤层孔渗参数预测
    3.1 煤岩孔隙度概念
    3.2 利用测井资料预测煤岩总孔隙度
        3.2.1 声速测井预测总孔隙度
        3.2.2 密度测井预测总孔隙度
        3.2.3 中子测井预测总孔隙度
        3.2.4 由三孔隙度测井曲线反演总孔隙度
        3.2.5 计算结果误差比较
        3.2.6 多项式回归公式应用效果
    3.3 双侧向测井预测煤岩裂缝孔隙度
    3.4 煤层渗透率参数的预测
    3.5 煤层裂缝渗透率的实例分析
    3.6 孔渗参数的井震联合反演
    3.7 结论
第4章 煤质分析预测
    4.1 煤的组分和测井响应
    4.2 煤质分析计算
        4.2.1 水分与测井参数间的关系
        4.2.2 灰分与测井参数间的关系
        4.2.3 挥发份与测井参数间的关系
    4.4 煤质参数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4.5 煤质参数的井震联合反演
        4.5.1 水分的预测
        4.5.2 灰分的预测
        4.5.3 挥发份的预测
    4.6 结论
第5章 煤层气含量的计算和预测
    5.1 煤层气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煤层气含量的测井参数回归计算
    5.4 基于地震反演数据的 Langmuir 计算方法
    5.5 煤层气资源储量预测
        5.5.1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
        5.5.2 大城 3、6 煤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5.6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双侧向测井确定裂缝等效宽度——兼论Sibbit公式中的一个错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值模拟的双感应测井裂缝参数定量评价方法[J]. 南泽宇,李军,刘志远,张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2)
  • [2]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及进展[J]. 茹婷.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7(03)
  • [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CL区延安组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 解冲雷.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4]准噶尔西缘火成岩测井评价[D]. 董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5]改进达西方程的煤层渗透率计算[J]. 李其聪,朱希安,王占刚. 科技创新导报, 2015(23)
  • [6]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煤相及对储层物性影响的测井研究[D]. 袁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9)
  • [7]低阻碳酸盐岩储层双侧向裂缝响应模拟及定量评价[J]. 南泽宇,李军,贾丽华,刘志远,郝士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5)
  • [8]基于双侧向测井的裂缝开度估算模型比较及改进[J]. 张福明,陈义国,邵才瑞,李世川. 测井技术, 2010(04)
  • [9]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研究[D]. 陈义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10]深部煤炭储层参数反演预测[D]. 桑孝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标签:;  ;  

双侧测井裂缝当量宽度的确定——兼论Sibbit公式的误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